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为上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产生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而地壳深部(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产生花岗岩浆。

1.玄武岩浆

是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目前推断,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岩浆,即:

拉斑玄武岩浆:约小于15公里;

高铝玄武岩浆:约15~35公里;

碱性玄武岩浆:约35~75公里;

但也有人主张只有一种玄武岩浆。

从玄武岩浆中可以直接冷凝结晶成玄武岩和辉长岩。玄武岩浆通过分异作用也可生成少量的中性岩和酸性岩,但自然界少见,仅是一种实验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可是通过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产生超基性岩,则有充分的实验、理论和地质根据,例如前面提到的超基性—基性层状侵入杂岩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2.花岗岩浆

是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根据理论计算,在不同深度上可能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浆。例如在约10公里的深度上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即由此种岩浆形成;大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生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地壳浅部形成浅成侵入体,以至喷出地表形成流纹岩。花岗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

但是,并非所有花岗岩均来自花岗岩浆。一些花岗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

提出该岩浆存在的主要论点是环太平洋地区广泛地分布着安山岩。板块学说认为此种岩浆的生成模式是:当玄武岩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其俯冲下插的深度达95公里时即可发生这一作用。

对于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有人则认为是地幔或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安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浆

是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至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此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多沿深大断裂或平行于褶皱带的走向分布,许多独立的超基性岩体呈串珠状分布,构成绵延数百公里的岩带。如我国祁连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的超基性岩即属此类。

再次指出,关于原始岩浆及其起源问题极其复杂,许多问题并未得到圆满解决,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一方面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二、岩浆的演化(分异和同化)

岩浆从开始产生直到固结为岩石,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岩浆岩成因具有直接意义的是岩浆侵入地壳、特别是侵入地壳浅部以后到凝固为岩石这一期间内岩浆在物质成分上发生的演化。该期间内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由少数几种岩浆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并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矿床。岩浆的分异和同化,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均具有很大意义。

(一)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生分异,即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这是岩浆内部发生的一种演化。

1.熔离作用

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或者由于外来组分的加入,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即称为岩浆的熔离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油—水关系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例子。在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CaCO3和CaF2等外加熔剂作用下,铁水和熔渣(硅酸盐熔体)就分为互不混溶的两个液层,铁水比重大而下沉,熔渣轻而上浮,这是同天然熔离作用很相似的又一例子。此外,也有人把玄武岩熔化后做试验,在玄武岩熔体加入CaF2,结果熔体也分为两个液层,上部为相当于流纹岩岩浆的酸性熔体层,下部为相当于橄榄岩的超基性熔体层。

目前认为,在天然的岩浆中硫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熔体可以发生熔离作用;一些含有铜镍的基性岩浆在高温时铜镍硫化物熔体完全混溶于基性岩浆中,当温度下降到某一限度后,此二种熔体即发生分离,铜镍硫化物比重大而富集于底部成矿床,硅酸盐熔体在上部固结成岩石。我国西南某地的含铂硫化物矿床就是这样形成。至于岩浆中不同的硅酸盐熔体之间能否发生熔离作用,尚有争议。不过一些人仍认为辉长岩中的条带状构造和某些珍珠岩中的球粒是硅酸盐熔离作用造成的。甚至近来有人提出在上地幔的岩浆源区就能够发生深部熔离作用从而产生安山岩浆和玄武岩浆的论点,尚待研究。

2.结晶分异作用

矿物的结晶温度有高有低,因此,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次序也有先有后。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矿物按其结晶温度的高低先后同岩浆发生分离的现象叫结晶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在玄武岩浆中研究得最为完备,由鲍文和贝莱(Baliey)于本世纪20年代即完成了实验和地质方面的经典研究,成为岩浆岩的理论支柱之一。

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模式一般称为鲍文反应原理,即随着岩浆温度的降低,橄榄石首先结晶,并由于它比重大而沉落于岩浆体底部形成橄榄岩;继而辉石—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并沉落于橄榄岩“层”之上形成辉长岩;角闪石—中性斜长石同时析出构成闪长岩;而岩浆中越来越富SiO2、K2O、Na2O及挥发性组分,并慢慢地被已晶出的矿物“层”挤到岩浆体的顶部最后结晶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组合,即花岗岩。因为在这一分异过程中在矿物晶出后因其比重不同受重力作用而分别沉落、堆积,故又称“重力结晶分异作用”。用这种理论能够较圆满地解释层状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杂岩体,并建立堆积岩理论。在有关层状侵入体的矿床研究中,这种理论也得到了验证,并起到了指导找矿的作用。所以,这种结晶分异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理论探索和地质观察,对于层状超基性—基性岩的成因解释基本上得到了承认。但用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解释多数或全部岩浆岩的成因,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同化混染作用

由于岩浆温度很高,并且有很强的化学活动能力,因此它可以熔化或溶解与之相接触的围岩或所捕虏的围岩块,从而改变原来岩浆的成分。若岩浆把围岩彻底熔化或溶解,使之同岩浆完全均一,则称同化作用;若熔化或溶解不彻底,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围岩的痕迹(如斑杂构造等),则称混染作用。因同化和混染往往并存,故又统称同化混染作用。此外,也有人把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并使之逐渐消失于岩浆中的过程叫同化作用;把因围岩的熔化或溶解使岩浆成分受到外来物质(围岩)的污染(混染)而改变其原来成分的作用叫混染作用。显然,同化与混染为同一过程,是岩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岩浆同化围岩,围岩则污染岩浆,因此,也一并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一般同化混染作用中岩浆成分变化的规律是基性岩浆同化酸性(或富含SiO2)的围岩时,岩浆向酸性变化(酸度增加);反之,酸性岩浆同化基性(富含Ca、Fe、Mg)围岩时,岩浆向基性方向变化(酸度降低)。按照鲍文反应原理,基性岩浆可以同化酸性围岩,但酸性岩浆难于同化基性围岩。不过由于酸性岩浆往往富含挥发组份(CO2、H2O、F、Cl等),因而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虽然其温度低些,但它也能发生强烈的同化作用。其中酸性岩浆同化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形成许多小的中性岩侵入体,而且也往往伴有矽卡岩化形成所谓矽卡岩矿床,如铜、铁、钨矿等。在该同化作用中,大量Ca和Mg加入岩浆,使岩浆酸度降低,形成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而在接触带上形成含石榴石和辉石的矽卡岩(变质岩)。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酸性侵入岩体广泛发育此种同化作用。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可能同时进行;也可能以某种作用为主导。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对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以正确阐述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矿产预测与寻找工作。按照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的理想模式,各种岩

浆岩的成因关系如下:

I、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

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

玄武岩浆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少量) 碱性岩

辉绿岩

橄榄岩

辉石岩

II、花岗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Ca、Fe、Mg加入)

英安岩—安山岩

花岗岩浆花岗闪长岩—闪长岩

正长岩—碱性岩

三、岩浆岩的共生组合概念

各种岩浆岩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时间上、物质成分上以及其成因上往往相互联系,彼此共生,按一定的规律以一种组合的形式出现,而且这种组合规律明显地受构造运动控制。为了阐述岩浆岩的共生组合规律,目前提出了一些组合概念,主要有岩浆杂岩体、岩浆岩建造、岩套和岩浆旋回等。现作简要说明。

(一)岩浆岩杂岩体

岩浆岩杂岩体是具体的岩体组合,各岩体之间具有确定的地质界线,但它们共同占据一个局部空间,彼此邻接,大致同时形成,有同源关系,隶属于同一地质构造单元。自然界中主要的杂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杂岩体;中性—酸性侵入岩杂岩体;碱性侵入岩杂岩体,火山岩杂岩体。例如北京南口中—酸性侵入岩杂岩体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杂岩体。该杂岩体约由30多个中—小型岩体构成,分布于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最晚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属燕山运动的产物。

(二)岩浆岩建造

岩浆岩建造是指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中一定地质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几个相似杂岩体的综合和概括,不能用某种“地质界线”加以圈定。一般分为火山岩建造和侵入岩建造,如地槽发展早期的细碧—角斑岩建造;地槽发展晚期的玄武岩—流纹岩建造;地槽发展中期的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建造;地台区的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建造等。一般说来,火山岩和侵入岩不能共同组成建造,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构造发展阶段。

(三)岩套和岩浆旋回

岩套可以由几个建造构成,既有侵入岩,也有火山岩,甚至包括沉积岩和变质岩,例如蛇绿岩套既包括细碧—角斑岩建造和辉长岩—橄榄岩建造,也包括硅质岩、蛇纹岩。按造山期可分为前造山期岩套,造山期岩套和后造山期岩套。蛇绿岩套是前造山期岩套,发育于优地槽中。

岩浆旋回则是从构造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把一定大地构造区域整个发展阶段上全部岩浆作用的总和归并为一个岩浆旋回,例如造山运动可分为三期(阶段):前造山期或造山运动早期,主要是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中造山期主要是大规模酸性岩浆的侵入作用;后造山期(或造山晚期)主要为火山作用。此三个造山期中的岩浆作用,即构成一个岩浆旋回。一个旋回可跨越几个地质时代。

岩浆岩的特征

第七章岩浆作物及其产物 关键问题: 岩浆及岩浆作用 岩浆的成因与演化 岩浆岩体原生构造 一、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 (一)岩浆的概念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其基本特征如下: 1.岩浆的成分岩浆主要由硅酸盐和一些挥发分组成。 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划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SiO2:45 -53%),中性岩浆(SiO2:53-66%),酸性岩浆(SiO2>66%)。 2.岩浆的温度岩浆的温度一般在700-1300℃之间,并随岩浆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基性岩浆温度较高,为1000-1300℃,中性岩浆次之,约为900-1000℃;酸性岩浆最低,约700-900℃。 3.岩浆的粘度与温度、压力、SiO2、Al2O3和挥发份的含量有关。 温度越高,粘度越小;

压力增大,粘度增大; SiO2含量越大,粘度越大; 挥发份越多,粘度越小。 由超基性-酸性,岩浆的粘度由小-大。 (二)岩浆作用的概念 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软流圈或下地壳深处,从岩浆形成、运移、聚集至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或岩浆活动。 根据岩浆活动特点,有两种活动方式: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图1)。 二、岩浆的喷出作用及其产物 (一)火山活动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自然界最为壮观的现象之一(图2)。

根据火山活动状态,可将火山分为:活火山,近百年来有喷发记录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有记载而近百年来未喷发的火山;死活山,人类历史无喷发记录的火山。 (二)火山喷发的方式 火山喷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熔透式喷发这种喷发主要发生在地壳发展的初期,地壳很薄,地下的岩浆热能很大,进行大面积熔透,在地表形成熔透式火山(图3)。 2.裂隙式喷发这种喷发是指岩浆沿地壳裂隙溢出地表。喷发以基性的玄武岩为主,无爆炸现象,往往呈大片流出,形成大片连续的玄武岩层。裂隙式喷发在现代大洋中脊的裂谷处正在进行(图4)。

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原生岩浆形成后,在其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岩浆本身成分的分异或与围岩的互相作用,或不同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可使最初一种成分的岩浆最终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岩浆岩。 1.分异作用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它包括岩浆分异作用及分离结晶作用。 (1)岩浆分异作用这种作用是岩浆结晶之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 异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发生在地壳深处,也可发生在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过程中。前者为深处分异,后者为就地分异。这种分异是通过熔离、扩散、气运的作用来完成的。 1)熔离作用原来均匀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使它分为互不均匀混溶或相溶程度很低的两种熔体,这种作用称为熔离作用,也称为分液作用。熔离作用在自然界和实验中均可看到,如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石灰岩和萤石熔剂的作用下使铁水和炉渣分为互不相溶的液层,基性—超基性岩中铬铁矿和硫镍矿层常成似层状、透镜状、串株状分布在岩体的下部,也是熔离作用的结果。某些基性岩中的条带构造,有人认为也是这种作用形成的。 2)扩散作用岩浆活动过程中,不同部位散热情况不同,因此熔体中就有温度梯度 的产生,高熔点的组份就向低温区扩散,结果又形成了组份的浓度梯度,一般岩体边部成分比中间成分相对地偏基性,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某些捕掳体周围有暗色矿物集中形成的环带,也可能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3)气运作用岩浆中所含的气体,特别是挥发份,对于岩浆的分异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挥发份比较活泼,可以运移某些组份,如K、Na、A1、Si等,结果,这些组份相对地集中在岩浆的上部,使熔体上部偏酸性,同时形成含挥发份较多的一些矿物,如电气石、磷灰石、萤石、黑云母、角闪石、沸石等。 (2)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作用是早晶出的矿物由于某些原因与熔浆分离,不与熔浆发生反应,这样可演化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浆岩。分离结晶作用最终结果是愈到晚期、岩浆愈向富硅富碱的方向演化,形成较酸性的岩浆岩。使早先晶出的矿物与熔体分离的主要作用是重力因素,其次还有流动分异和压滤作用。 1)重力分离作用在熔浆中,最先结晶的矿物一般是熔点高的铁镁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这些矿物比重大,在重力作用下可下沉到熔浆底部,而比重较小的矿物可向上浮动,主要是富硅铝的矿物。结果使原来均匀的岩浆形成了成分不同的岩石,—厂部偏基性,上部偏酸性。在现代的某些火山熔岩湖中,可观察到白榴石漂浮在熔岩表面的现象。自然界大型的层状基性—超基性岩体,垂向分层较好,下部为超基性岩,上部为基性岩和中性岩是重力分离作用的良好例子。 2)流动分异(摩擦)作用实验证明,有悬浮质点的流体,在流动时,质点向高速区汇聚。岩浆在伴随结晶作用的同时有流动作用,先晶出的矿物质点可以集中在相对流速较高的部位或滞留在摩擦力较大的地方,结果使均匀的岩浆形成了不同的岩浆岩。 3)压滤作用岩浆演化到晚期阶段,密集的晶体之间的残留岩浆由于外界

岩浆岩试题

判断题 1.岩石可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 2.岩石是固态物质的集合体。() 3.常见造岩矿物按其成因和化学成分特点可以分为三类: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 ()4.岩石就是结晶质矿物的结合体。() 5.按岩石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结构。() 6.凡全部由结晶质矿物组成的岩石的结构,无论其颗粒大小如何都称为全晶质结构。()7.斑状和似斑状结构是根据斑晶矿物的种类来划分的。() 8.根据岩浆岩的矿物共生组合,可以了解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特点。() 9.岩浆作用是岩浆的产生到完全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 10.岩浆中的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统称为岩浆矿物。() 11.成分相同的岩浆在不同冷凝条件下,其结晶程度、颗粒大小相同。() 12.火山岩的产状可以是整合的或不整合的。() 13.自然界中原生岩浆仅为有限的几种,但通过岩浆的分异、同化和混合作用,可以形成复杂多样的岩浆岩。() 14.成分相同的岩浆在不同冷凝条件下,其结晶程度和矿物颗粒大小相同。() 15.组成岩浆岩的所有矿物称为岩浆矿物。() 16.原生岩浆是上地幔物质和下部地壳物质局部熔融的产物。() 17.岩浆是由地幔岩石地部分熔融形成的熔融体。() 18.根据岩浆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岩浆岩的矿物组合特征。() 19.目前公认的主要原生岩浆为玄武岩、花岗岩、安山岩浆和超基性岩浆等。()20.岩浆是由下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的熔融体。() 21.岩浆的粘度与岩浆的氧化物、挥发组分、温度和压力有关。() 22.岩浆作用是指高温的熔浆侵入围岩引起的一系列变质作用。() 23.岩浆中挥发组分的存在可以降低岩浆的粘度。() 24.地下深处的含水岩浆比同成分的熔岩流的固结温度要高得多。() 25.岩浆岩中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岩石大类划分和命名的主要依据。() 26.岩浆岩的酸度是以岩浆中Al2O3、K2O、Na2O的含量为标准划分的。() 27.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取决于岩浆的化学成分和岩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28.岩浆与岩浆岩在成分上的主要差别是岩浆中所含的挥发组分较岩浆岩高。()29.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仅受岩浆中化学成分的控制。() 30.基性岩浆的粘度比酸性岩浆的粘度低,主要是由于前者SiO2含量低,岩浆温度也较高之故。()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等的形态、外貌和相互关系。一般并不包括岩体构造(火山机构等),也不包括矿物本身晶体格架方面的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成不仅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还是岩浆性质、成分变化的真实记录。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三大类: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下较缓慢的条件下(如地壳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昌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无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当有一定的挥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叫霏细结构。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霏细结构也有原生的,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霏细结构在较酸性熔岩及浅成、超浅成脉岩中常见。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根据肉眼观察,首先区分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两大类。 显晶质结构:是指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则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颗粒者。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肉眼下有时不易与玻璃质岩区别,但隐晶质没有玻璃质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而常以瓷状断口为特征。 1、显晶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 4)微粒结构:晶粒直径<0.2mm; 5)伟晶结构:晶粒直径>1cm; 2、隐晶质结构

岩浆岩分期

岩浆岩分期 中国岩浆活动频繁,自早至晚可划分为前吕梁期、吕梁期、四堡期、晋宁期、震旦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10个岩浆活动期,延续时限大于2 500 Ma(表3-1)。 表3-1 中国岩浆活动期划分简表 各期尚可分出早、中、晚或早、晚亚期。华南地区,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可细分出3个或2个阶段。形成方式有侵入、喷溢、喷发、喷发-沉积等。侵入岩分布广泛,出露总面积1 037 432 km2,单个岩体的规模及形态不一,多期或同期岩浆多次侵入或喷发叠加所成的复式岩体甚多。岩浆活动强度、岩体产状、规模和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岩石类型从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到碱性岩均有。每一类型尚有多种岩石和岩石组合(岩石分类、命名按国际地科联1989年推荐的QAPF分类及其命名方案)。不同的岩浆期、岩浆成因、产状、岩性组合、岩石类型往往形成特定的矿产。 超基性岩出露面积约3 921 km 2,大多数是构成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东西准噶尔、卡拉麦里、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地区,甘—青的祁连山、青海祁曼塔格山、阿尼玛卿山,陕西勉县—略阳地区。西藏地区主要见于两带:北带(班公错—改则—班戈—那曲—丁青沿澜沧江进入云南),

南带(由师泉河、象泉河沿喜马拉雅山北坡向东至仲巴,又自藏东洞嘎向北东至墨脱向南东至中—印边境),云南哀牢山西侧以及澜沧江一带。此外,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黑龙江新林和完达山,皖东南—赣东北以及台湾省东部也有超基性岩出露。 基性岩出露总面积约14 590 km 2,除了在基性—超基性岩带产出者以外,较为集中分布的有山西中条山、五台山,陕南秦岭,鄂北和鄂西北部出露的早、中元古代辉长辉绿岩墙群,川中、川南、滇北、黔西北、桂西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冀北、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锡林浩特—白音图嘎的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内蒙古东北、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侏罗纪—白垩纪基性火山岩,黑龙江五大莲池、牡丹江镜泊湖、吉林敦化—通化—长白—临江北东向分布的新近纪玄武岩,以及台湾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图3-1)。 碱性岩出露面积仅有1 564 km 2,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部,四川南部,青海西南部,新疆天山南坡、辽宁东北和浙江西南等地,多为小岩体。 中性—中酸性—酸性岩分布十分广泛,全国除个别省市外,均有出露。中性侵入岩出露面积为29 255 km 2,中酸性和酸性岩类侵入岩面积达9 88102 km 2。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以前吕梁期(始太古代—新太古代)、吕梁期(古元古代)、加里东期(寒武纪—志留纪)、华力西期(泥盆纪—二叠纪)等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并构成向南突出的弧形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带,自北向南为阿尔泰—额尔古纳带、天山—阴山—大兴安岭带、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苏鲁带;中国华南、华东地区以四堡期(长城纪—蓟县纪)、晋宁期(青白口纪)岩浆活动较为强烈;在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以印支期、燕山期(三叠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最为强烈,自北而南构成了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辽东半岛带、鲁东沿海带、华北燕山带、华南—东南沿海带、海南岛带;喜马拉雅期(古近纪—第四纪)岩浆活动在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发育,自北而南为巴颜喀拉—甘孜—理塘带、冈底斯带、喜马拉雅带。上述不同时期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宏观特点,大致反映了中国以华北陆核为中心,先北后南,最后为西南逐渐拼合的地壳结构演化趋势。 关于岩浆活动的分期,目前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从构造运动的规律出发,认为岩浆活动与构造旋回不是相等的,岩浆活动往往要滞后于构造运动,因此岩浆旋回划分界线不能与构造旋回的界线一致,更不能与地质年代划分界线一致;有人从岩浆结晶分异的测年理论出发,认为同位素测年的数据是岩浆活动结束后岩体冷凝结晶的年龄,其年龄也要滞后于岩浆活动的时间,上述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并为人们所接收的划分方案,考虑到以往的大量成果资料中,岩浆岩测年数据都已按照不同观点所划分的构造—岩浆旋回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了便于与前人资料的衔接,本说明书仍采用岩浆旋回的概念来叙述。对岩浆旋回的划分当前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案,晋宁运动最为明显,按创始人原意,是指在云南晋宁地区下震旦统澄江砂岩不整合于前震旦系昆阳群之上的构造运动,而刘鸿允等(1991)、涂光炽等(1993)认为晋宁运动是中、新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时限为10亿年上下,程裕淇等(1994)、王鸿祯等(1986)认为晋宁运动是新元古代青白口纪与南华纪之间的运动,时限为8亿~10亿年,南华纪—震旦纪之间的运动为震旦期,时限为543 Ma~680 Ma,相当于澄江运动或兴凯运动,而古、中元古代之间的构造运动为四堡运动;加里东运动的时限,有人划分自震旦纪开始到志留纪,也有人从早寒武世或从中寒武世开始到志留纪,等等不一一列举。本书采用程裕淇等1994年《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的划分方案来描述和总结中国的岩浆岩(表3-1)。以下是各时期岩浆期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岩类特点。 第一节前吕梁期(太古宙) 1 火山岩 前吕梁期(太古宙)火山岩浆活动强烈, 但所有的火山岩现今大多已构成古老表壳岩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河北的太行山和燕山,陕西潼关、山西太原南部,河南的嵩箕、林山、桐柏山、大别山东坡、小秦岭崤山、熊耳山区,山西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恒山、太岳山及桑干河上游地区,山东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东北的建平、辽南、吉南,内蒙古的兴和—集宁—凉城,大青山、乌拉山、千里山及阿拉善、宝昌,新疆的塔里木北缘,天山中段,阿尔金山北坡。由于受深度变质,岩石多呈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及绿片岩等岩类出现,其原岩当为富铁拉斑玄武岩、科马提岩、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英安质凝灰岩、流纹岩以及辉绿岩等,多数属于海底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少数为基性—酸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第十三章岩浆岩的成因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岩浆岩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现简要介绍形成岩浆岩的岩浆种类及其来源;形成岩浆岩的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这些都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重大问题,也是地质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目前仍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和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为上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产生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而地壳深部(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产生花岗岩浆。 1.玄武岩浆

岩浆岩复习题讲解

岩浆岩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岩浆 2.岩浆作用 3.镁铁矿物 4.硅铝矿物 5.里特曼指数 6.岩浆岩结构 7.原生岩浆 8.辉长结构 9.辉绿结构10.二长结构11.细晶结构12.斑状结构13.似斑状结构14.包橄结构15.文象结构16.环带结构17.粗玄结构18.拉斑玄武结构19.粗面结构20.煌斑结构21.反应边结构22.熔蚀结构23.火山角砾结构24.凝灰结构25.集块结构26.堆晶结构27.枕状构造28.流纹构造29.气孔构造30.珍珠构造31.带状构造32.块状构造33. 柱状节理34.超基性岩35.超镁铁岩36.金伯利岩37.辉绿岩38.细晶岩39.斑岩40.玢岩41.粗玄岩42.安山岩43.流纹岩44.蛇绿岩45.喷出岩46.熔结凝灰岩47.火山碎屑岩48.结晶分异作用49.岩浆混合作用50.同化混染作用 二、填空 1.侵入体侵入深度为_____时,称浅成相;侵入深度为_____时,称 中深成相;侵入深度大于_____时,称深成相。 2.根据火山岩产出方式可划分为喷出相、____、_____和_____。 喷出相又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三个相 3.划分火成岩结构类型的基本要素有_____、_____、_____以 及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按主要造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划分岩石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的矿物粒径(以mm为单位)范围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5.条纹结构是_____和_____有规律地交生;文象结构是_____ 有规律地镶嵌在_____中。 6.安山岩的基质结构常见的有两种:(1)斜长石微晶呈平行定向或半定向排列, 其间隙中充填的是辉石和磁铁矿等粒状矿物,称为_____;(2)斜长石微晶呈杂乱-半平行排列。微晶之间充填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称为_____。 7.火成岩不整合侵入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8.火成岩的化学成分分类,按SiO2含量划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 性岩、酸性岩的SiO2含量(单位为WB/%)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钙碱性岩浆岩中,一般情况下,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MgO的含量__ ___,FeO的含量_____,K2O 的含量_____及Na2O的含量_____。 10.与侵入岩的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化学成分相当的 对应的火山岩岩石名称分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见刚性火山碎屑物有_____和_____。 12.火山岩岩石系列的划分,首先根据W(SiO2)-W(K2O+Na2O)图划分为_ ____和_____系列。 13.根据SiO2含量,将岩浆岩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

岩浆岩构造

第五节、岩浆岩构造 广义的岩浆岩构造既包括了各种不同类型岩浆岩体形成与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与岩浆岩的大地构造意义,又囊括了岩浆岩体的形态、产状、内部结构等特点方面的内容。由于前者在更大程度上隶属于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畴,这里重点对后者加以论述。 由于岩浆岩体构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尤其古老克拉通与不同时期造山带内深成侵入体构造属性的复杂性,所以长期以来关于岩浆岩体的构造特点及其成因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有争论的课题。这里仅概要介绍岩浆岩体构造的一些基本认识与近期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喷出岩体及其原生构造 喷出岩体有三种基本类型:熔岩被、熔岩流和火山锥。它们的出现受岩浆喷出方式、熔岩性质和熔岩构造形态的差别控制。 熔岩被:规模巨大、范围广泛、但厚度与成分相对稳定且产状平缓的喷出岩体。覆盖面积达到数千乃至数十万平方公里,厚度可以达到数千米。熔岩被形成方式主要是镁铁质玄武岩的裂隙式喷发。比如峨眉山玄武岩,其覆盖面积可以达十几万平方公里,遍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熔岩流:一种呈带状或舌状展布、多局限于宽阔的河谷或低洼地带的熔岩体。熔岩流一般规模小,长度、宽度与厚度变化都很大,而且产状也常有一定变化,受局部地形影响显著。熔岩流是由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岩体。 火山锥:围绕火山口呈锥状堆积着的火山喷发物。火山锥的形态与规模决定于火山喷发的规模、强度与熔岩的物理性质。火山锥是典型中心式喷发的产物。根据火山喷发的组成与性质,火山锥包括:火山渣锥、火山碎屑锥、熔岩锥和复合锥四种基本类型。 在喷出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由液态熔浆冷凝固结形成喷出岩,并形成一些喷出岩体特有的构造型式,这些构造称为原生构造。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是以岩浆喷出地面到岩浆冷凝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广泛应用于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确定熔岩流动方向,恢复火山机构。 (1)流线和流面构造 火山岩体的流线和流面构造与侵入岩体流线和流面的成因类似。流线由针状、柱状矿物及长条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它可以指示熔岩流的相对流动方向。流面是由片状,板状矿物以及扁平状火山碎屑定向排列形成的。流面大致与火山熔岩流底面平行。 (2)流纹构造 流纹构造是由于熔浆流动而形成的。是由不同颜色的条带或矿物以及拉长的气孔等呈平行排列的一种构造。流纹构造可以指示熔岩的流动面产状,它主要发育在流纹岩等酸性或碱性火山熔岩中。 (3)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时,由于温度降低,岩浆中的挥发分向外逸出,有的被存留在冷凝的火山岩中,形成圆形、串珠状、管状及不规则形状的气孔,把这种气孔叫气孔构造;如果气孔构造内被方解石、沸石等矿物等充填,就成为杏仁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多分布在火山岩层的顶部

美国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Reasons for the Unique American Culture When it comes to American culture, something like individualism, equality, self-reliance may occur to you rather than others .Yes, that’s true. There’s no denying that American Culture is so unique that no other nations in the world can catch up with. So, how did American culture come into being? 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its specialty. It’s known to all that America was once the English colony. The early immigrants of America were driven to the northeast part of America. However, the immigrants came to the awareness that everyone had the chance to make their life in such a hard environment and only by working hard as well as depending on their own could they live bett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y were leading a life to individualism, self-reliance, equality, etc. Besides, America now is compared as a huge container, wher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an immigrate into. Because of that, the immigrants brought their own cultures as well as value which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American Culture into The United States. What’s more, Americans keeps opening up and attracts many talented persons so that they can absorb some excellent elements to enrich their own culture. Thirdly, different kinds of religions grew in America. They communicated and learned from each other. They mixed and mixed. Furthermore, they develop each other. Nowadays, we can still find that religions have great impacts on the American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law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unique American Culture. From the founding of America, their law system has been developing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e and life. They make the law and benefit from it. However, reasons above are my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y the American Culture is so unique. How about you?

岩浆岩练习题 (1)

《火成岩石学》练习题 一、填空 1、火成岩石学是研究物质成分、结构、构造、成因、共生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成矿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 2、岩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侵入岩按形成深度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4、岩浆作用按侵入位置可分为岩浆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 5、研究火成岩的基本特征时,不外乎从物质组成、结构、 构造等三方面进行,其中物质组成又可分为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6、火成岩的主要氧化物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钾、 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铁、水等九种。 7、根据SiO2的含量,可把火成岩为超基性岩、基性岩、 中性岩和酸性盐四类。 8、根据矿物在岩石中的含量,把火成岩的矿物分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 副矿物等三类。 9、根据造岩矿物的化学组成和颜色,把常见的火成岩矿物分为深色矿物和 浅色矿物两类。 10、火成岩中常见的深色矿物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 浅色矿物有石英、长石、似长石和白云母。 11、SiO2与六种氧化物(FeO、MgO、CaO、Al2O3、、K2O、Na2O)关系密切,通常随着SiO2含量的增高,火成岩中的K2O、Na2O的含量将随之一直增加,CaO、Al2O3的含量 先增加后减少,而FeO、MgO的含量则一直减少。 12、火成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形态以及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所反映出的特征。 13、火成岩的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 斑状结构、三类。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的矿物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三种结构。 14、侵入岩常见的构造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喷出岩常见的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

火成岩思考题复习

火成岩PPT复习 橄长岩(troctolite):常压无水 苏长岩(norite)高压富水 批式熔融 分离结晶 论述: 1.蛇绿岩:蛇绿岩是出露在缝合帶中的一套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石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百度百科)。 蛇绿岩指一套特殊的基性、超基性岩石组合,野外填图时不应将它当成某个岩石的名称或某个岩石单元。在一个发育完整的蛇绿岩,应该从下到上发育以下这些岩石类型: 超基性杂岩体,由不同比例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纯橄岩组成,它们通常出现变质构造形迹(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 辉长质杂岩体,普遍发育堆晶结构并通常含有堆晶成因的橄榄岩和辉石岩,其变形程度通常比超基性杂岩体弱; 基性席状岩墙; 基性火山岩,通常具有枕状结构; 伴生岩系包括:1)上覆的沉积岩,如条带状硅质岩,薄层页岩以及少量的灰岩;2)与纯橄岩相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3)酸性的侵入岩与喷出岩。 随着1967-68年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国际学术界对蛇绿岩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 (1)辉绿岩脉是大洋扩张时形成的; (2)蛇绿岩是大洋岩石圈的殘片,包括洋壳和大洋地幔的上部分;侵入到橄榄岩中的辉长岩和辉石岩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的分异体; (3)蛇绿岩中的深成岩代表了固化的岩浆房; (4)蛇绿岩通过推覆或仰冲就位在消减板块的大陆边缘; 2.造山过程中能产生的岩浆作用(前中后) 简答:

1.岩浆混合:岩浆混合作用既是再造新生岩浆又是开放体系下岩浆演化的重要岩浆作用,因而它已成为岩浆多元性和火成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混合岩浆的端元岩浆多为镁铁质和长英质成份,其中镁铁质岩浆多来自地幔,而长英质岩浆的源区则是地壳,而且它有时还是热的镁铁质岩浆作用于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2.(三个条件)发生熔融:升高温度(板内热点)、降低压力(洋中脊)、流体特别是H2O 的加入(俯冲带位置) 3.MORB:洋中脊下地幔熔融,形成MORB, 构成洋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幔减压熔融形成玄武质熔体,玄武岩的结晶形成新的洋壳(MORB+gabbro)。残留地幔为深海橄榄岩(Abyssal Peridotite)。当部分熔融程度低时,低熔点的再循环物质发生熔融,形成E-MORB当部分熔融程度高时,低熔点的再循环物质和亏损地幔组分同时发生熔融,形成N-MORB。 4.OIB: 显性交代和隐形交代: 地幔交代作用由Lloyd & Bailey于1973年明确提出,指后期熔体通过渗透(infiltration)或扩散(diffusion)等方式改变地幔橄榄岩成分的过程。显性交代作用(modal metasomatism):Ben Harte于1983年首次引入这一概念,指橄榄岩中有除了常见矿物(如Ol, Opx, Cpx, Grt 和Sp)之外的交代矿物的加入。这些矿物包括:角闪石、云母、碳酸岩、磷灰石、榍石、锆石和钛铁矿等。 隐性交代作用(cryptic metasomatism):Berry Dawson于1984年提出,指虽然没有新矿物的加入,但后期熔体导致了橄榄石中原有矿物的成分(尤其是微量元素)发生变化。 熔体-橄榄岩反应 Si不饱和熔体:消耗橄榄岩中的辉石,结晶橄榄岩,形成纯橄岩; Si饱和熔体:消耗橄榄岩中的橄榄石,结晶辉石,形成方辉橄榄岩或二辉橄榄岩 岩石地幔的形成时代:岩石圈地幔是指早先地幔发生熔体迁出形成地壳而后的残留。从这一定义出发,地壳的形成时代就是岩石圈地幔的时代。 岩石圈地幔定年的方法: (1)根据地幔亏损程度确定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 (2)传统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对岩石圈地幔时代的测定; (3)Re-Os同位素方法对岩石圈地幔时代的测定; 造山带橄榄岩的定义 最初指构造就位在造山带中的橄榄岩,以区别于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超基性岩(Benson, 1926; Thayer, 1960, 1967)。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1、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说明岩石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 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岩石中有球粒组成时,则其结构称

为球粒结构。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前者多见于中酸性、酸性岩石中,后者则出现在基性火山岩中。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1、显晶质结构 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显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1)、粗粒结构:矿物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2~0.2mm (4)、微粒结构:<0.2mm 2、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 (1)、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3)、斑状及似斑状结构: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这点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斑状与似斑状结构的区别是:如果基质为隐晶质及玻璃质,则称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似斑状结构。 熔蚀结构和暗化边结构:深部结晶的斑晶在随岩浆上升过程中,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熔蚀,形成浑园状、港湾状形态,称熔蚀结构;而含挥发分的斑晶在上升过程中常发生分解,在晶体边缘形成铁质分解氧化形成的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细粒集合体,称暗化边结构。

简述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1.简述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答:原生岩浆有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原生岩浆直接冷却结晶或各种次生岩浆再冷却结晶形成了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岩浆岩。 原因:一是在少数情况下,原生岩浆可以快速上升、侵位和固结,形成具有原生岩浆化学组成的岩浆岩;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原生岩浆可在其活动的不同阶段发生自身成分的分离、围岩物质的加入及两种不同成分岩浆的混合,形成次生岩浆,最终形成成分上及有差异,又互有关联的一套岩浆岩。 意义: 2、简述闪长岩与正长岩的异同? 答:闪长岩与正长岩都为岩浆岩中的中性侵入岩,SiO2含量为53—66%,全晶质,都以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闪长岩的组合指数σ值<3.3,为钙碱性岩,主要矿物是中性斜长石和一种暗色矿物,常为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单斜辉石、石英、钾长石; 正长石的组合指数σ值为3.3-9,是钙碱性-碱性岩,主要矿物是碱性长石和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暗色矿物、石英、似长石。 3举例说明基性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答:举例辉长岩,SiO2含量为53-66%;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和一种暗色矿物,常见的暗色矿物为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次要矿物为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石英和钾长石,副矿物是磷灰石、金属矿物、尖晶石等;主要是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辉绿结构,也有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常见的构造是块状构造、带状构造、层状构造和球状构造。 4简述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异同? 答: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都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的,大的为斑晶,小的是基质;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基质是隐晶质的,出现在火山岩或浅成岩石中,而似斑状结构的斑晶和基质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基质是显晶质,出现在深成岩石中。 5.比较辉长岩类与闪长岩类的岩石学特征? 答:辉长岩类是基性侵入岩类,SiO2含量为45-53%;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和一种暗色矿物,常见的是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次要矿物是普通角闪石、黑云母、橄榄石、石英和钾长石,副矿物是磷灰石、磁铁矿、钛磁铁矿、尖晶石等;主要的结构是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辉绿结构,也有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层状构造和球状构造。 闪长岩类是中性侵入岩类,SiO2含量为53-66%;主要矿物是中性斜长石和一种暗色矿物,常为角闪石,次要矿物是黑云母、单斜辉石、石英、钾长石,副矿物是磷灰石、磁铁矿、榍石;主要的结构为等粒结构,也有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有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6.简述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异同,并举例说明 喷出岩在地表,冷却迅速,结晶程度不好,多为玻璃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暗化边结构、熔蚀结构、斑状结构,多具气孔状、杏仁状、流纹、枕状构造,柱状节理,成分主要为Fe2O3、H2O+含量较高,MgO、CaO含量较低,以出现高温、低压矿物为特征。而侵入岩冷却缓慢,物质有充分的时间结晶,为显晶质结构、反应边结构、似斑状结构,多为块状构造,少数具条带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成分主要成分主要为Fe2O3、H2O+含量较低,MgO、CaO,含量较高以出现低温、高压矿物为特征,。 7.鲍文反应原理大体能反应硅酸盐演讲结晶分异的总趋势,并能解释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的一般规律与某些结构特征。它由两个系列组成:一为连续系列,即斜长石An-Ab二元固溶体系,其特点是矿物的结晶格架不发生大的改变。另一为不连续系列,即相邻铁镁矿物之间存在不连续的反应,形成反应边,他们之间成分上结构上都不成渐变关系。两个系列之间呈共结关系,从而形成岩浆岩中矿物有规律共生。图P250 意义:1矿物洁结晶的先后顺序 2 矿物之间的反应关系 3 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4岩浆演化顺序 5 同化混染作用 8.超基性岩中,SiO2的含量低于45%,主要是辉石和橄榄石共生,暗色矿物很少;基性岩中,SiO2的含量为45-53%,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1、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 ○2、杏仁状构造:上述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 ○3、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 ○4、枕状构造: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 上述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还有块状构造和斑状构造。除了构造以外还有因为矿物的结晶程度、集合体形状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 2、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岩浆岩依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超基性岩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基本上由暗色矿物组成,主要是橄榄石、辉石,二者含量可以超过70%。其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不含石英,长石也很少。这类岩石最常见侵入岩是橄榄岩类,喷出岩是苦橄岩类。 ○2基性岩类:化学成分的特征是SiO2为45-53%,Al2O3可达15%,CaO可达10%;而铁镁含量约各占6%左右。岩石颜色比超基性岩浅,比重也稍小,一般在3左右。侵入岩很致密,喷出岩常具有气孔状和杏仁状构造。。在矿物成分上,铁镁矿物约占40%,而且以辉石为主,其次是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的另一个区别是出现了大量斜长石。这类岩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