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登高的诗句

有关登高的诗句
有关登高的诗句

有关登高的诗句

1、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王缙《九日作》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3、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4、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7、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8、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9、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11、行至**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潭主人不遇》

12、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5、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6、江边枫落**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8、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1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

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22、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23、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24、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5、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7、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登高诗集锦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悲愤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登高的励志诗句

登高的励志诗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登高的励志诗句》的内容,具体内容:最新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 最新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登高望远的名句 1、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12、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13、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16、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

描写登高的诗句

描写登高的诗句 《登高》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翻译】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为唐朝文

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八声甘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译文】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

登高远眺的诗句

登高远眺的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登高远眺的诗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4、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

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10、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2、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3、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4、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5、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8、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9、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王缙《九日作》

(完整版)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杜甫
杜甫《登高》的诗词赏析
是我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
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 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 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 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 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 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 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 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 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 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 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 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 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 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 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 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

关于山水登高的诗词:丹韵词音之登临况味(完整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 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

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在中国的山水诗里,我们老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望见了时光。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你对历史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体会也越深刻。 最早在曹操写《观沧海》的时候,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天高地阔,人的那种雄心壮志的震撼呢?曹操,建安十二年,追击袁尚袁熙,大胜归途上,东临碣石。他看到那样一个秋天,在天下走过那么久乱世之后,他的手中,天下归于稳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段描述气定神闲。我们今天写大海,往往会写出大海的波涛汹涌,写出它澎湃的浪花,但是,在曹操的眼里,这个沧海是宁静,宏伟,辽阔的。 所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切隽永而恒定。看到那样丰茂的树木,看到秋风萧瑟的时候,远远的波浪渐渐地涌起。这一番从容气度,其实是他一种襟胸,在客观的,自然的山水之间的折射。他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岁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能够看见日月星辰的轮转,我们能够找到,在这样一个轮转之间,时空的交错。

有关登高的诗句

有关登高的诗句 1、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王缙《九日作》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3、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4、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6、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7、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8、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9、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11、行至**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潭主人不遇》 12、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5、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16、江边枫落**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7、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8、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19、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

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5篇)

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5篇) 描述登高望远的诗句(一):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3、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4、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5、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诗词赏析 6、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7、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8、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述登高望远的诗句(二):

1、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4、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7、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8、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10、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2、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

2016关于登高望远的非常励志的诗句大全

2016关于登高望远的非常励志的诗句大 全 篇一:关于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 关于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 武元衡【登阖闾古城】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送友人】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李贺【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

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九日作】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皇甫冉【登山歌】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戴叔伦【湘川野望】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武元衡【塞上春怀】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

描写登高远眺的诗句

描写登高远眺的诗句 导读:本文是关于描写登高远眺的诗句,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2、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3、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4、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5、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6、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9、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10、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王缙《九日作》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4、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16、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登高望远的诗句100句

登高望远的诗句100句 登高望远的诗句(一):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3、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4、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6、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8、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二》 9、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0、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13、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4、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

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意象摘要:登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属于特定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 文化蕴涵。然而在诗中,登高却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象,一种已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的文学符号。登高意象在古诗中频繁的出现是以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几种形式体现的。无论是登楼还是登山,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它所积累的情感蕴涵与深层的文化心理已成为一种为创造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同的并应用的承载丰富的象征主义的载体和艺术符号,研究登高意象从简单的“能指”到复杂的“所指”的发展演变以及具体诗境中意象的分类与阐释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一种意象可能包含的所有意蕴,而且,使我们对一些古诗的抒情脉络和文化阐释的理解与归类变的迎刃而解。 关键词:诗歌古典登高意象 Summary : It is subordinated to the need of particular life mood in daily life to ascend a height, often deep culture does not contain. But in the poem , ascend a height and turn from a kind of daily custom into a kind of compound image with multi-layer connotation , one have , mean , take the place of function , emotion function , literature symbol to express the meaning function already. Ascend a height image frequent appearance be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climbing the mountain , stepping on the floor , going up on the stage , stepping on several kinds such as the tower among ancient poetry. No matter step on the floor or mountaineering, in the poem scene of the many times concrete special individual character, emotion it accumulate contain with deep culture whom psychology become one for creator and whom recipient admit together and employ already bearing the weight of abundant carriering of symbolism With the artistic symbol, study image of ascending a height and concrete poetic conception and background like classification of elephant and explanation very essential from " can mean " , developing to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that " mean " simple. This not only can make us understand all connotation that a kind of image may include completely , moreover make we to some ancient poetry of lyrical trains of thought and understanding that culture explains and sort out change easily solved. Keyword: Poem Classical Ascend a height Image 登高能博见,所见可以描绘,进而成诗。登高这种日常行为很早就受到诗人的重视,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直存在大量的登高描写,这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十分醒目和引人注目的现象。登高在现实中是一种普遍的日常行为,

登高的诗句登高诗词赏析

登高的诗句登高诗词赏析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下面是的登高的诗句,欢迎大家欣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词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

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杜甫《登高》诗词鉴赏

杜甫《登高》诗词鉴赏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 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 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 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 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 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 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 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 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

登高望远的诗句精选

登高望远的诗句精选 导读:大家知道登高望远的诗句都有哪些吗?下面小编整理了登高望远的诗句精选,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登高望远的诗句精选1、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5、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6、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7、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8、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9、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0、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1、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崔国辅《九日》 12、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3、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4、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15、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16、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7、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8、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贺《句》 19、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0、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

古诗文《登高》赏析

古诗文《登高》赏析 登高 唐朝: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导读: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

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