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发展简史

丝绸发展简史
丝绸发展简史

丝绸发展简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丝绸发展简史◆丝绸生产的产

◆丝绸生产结构的演变

◆丝绸生产技艺的进步

(一)丝绸生产的产生

有关丝绸生产的起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有的支持流传下来的传说,有的则通过考古进行推测,同时,不同专家推测的时间又不尽相同。

传说远在黄帝时期,元妃始祖就开始驯养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做衣服的锦帛。在古老的耕织图上,已详尽地记录了古代蚕农育蚕、养蚕、缫丝、织绸的整个过程。

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博士等人在山西西荫村发掘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了一个经过割裂的形似大半个茧壳的化石,经过科学分析和测定,它是一只桑蚕茧壳,而凑巧的是这一重要发现恰恰在人们普遍传说的蚕神嫘祖的故乡和蚕丝的故乡,有人就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传说的可信性。

但是对于丝绸起源问题的讨论只依靠传说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则是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对其进行合理的推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有办法解决丝绸起源的问题。迄今为止,对于该问题的讨论大都是基于当下的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以及推断。

周匡明、唐云明二先生通过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制工具:刀、匕、小棒、卷布棍、术经轴与骨匕、骨针、管状针、织网器、陶纺轮以及牙雕小盅外壁雕刻的“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综合研究,得出了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有了较完备的原始纺织工具,蚕茧利用的秘密很可能已被其掌握的结论。

而卫斯在《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怀疑,他认为中国丝织技术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的发达时期,已有 5700 年的历史,而人工养蚕也大致可追溯到这一时期,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3500年,也有 5500年的历史。

虽然在起始时代的问题上,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的。

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关于丝织品的考古发现还有好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二)丝绸生产结构的演变

还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丝绸生产的组织机构。由于远古时期,文字还不发达,对于社会活动的文献记载少之又少,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考古发现,以及适当的采用传说。

据传说,中国从夏代起纺织品已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至迟在周代,已有了官办的手工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分工已日趋细密。周代的栽桑、育蚕、缫丝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在商代遗迹已发现织有几何花纹和采用强拈丝线的丝织物;周代遗物则已有提花花纹;春秋战国丝织物品种已发现有绡、纱、纺、縠、缟、纨、罗、绮、锦等,有的还加上刺绣。青海诺木洪和新疆许多地方出土彩色的毛织物,年代不晚

于西周初。在这些纺织产品中,锦和绣已非常精美。所以“锦绣”成为美好事物的形容词。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我们对商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还不甚了解,但是从古籍中了解到当时设有一种称为“百执事”的官吏,率领工奴从事包括丝绸织造在内的手工业生产。

周代丝绸生产组织的情况就十分清晰了。《周礼》是记载周代王室官制的书籍,其中与丝绸生产有关的官吏就有多人。“典妇功”是掌管宫内妇女劳作的官吏,他们负责教授宫内的宫女等织造丝绸的技术,并负责办理派工、检验、奖惩等事宜。

战国时期的纺织品生产也颇为发达。《尚书·禹贡》载,当时的兖州贡“织文”,是一种“非一色”的丝织物;青州贡“檿丝”,是一种“山蚕之丝”,即柞蚕丝;徐州贡“玄纤缟”,是一种“赤而有黑色,以为之衮,所以祭也”(均见蔡沈《书经集传》)的黑红而细的丝织品;扬州贡“织贝”,郑玄说:“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凡为织锦者,先染其丝而织之,即成文矣”,是一种有贝纹图案的丝织品;荆州贡“玄纤”,是一种黑色、浅红色的丝织品;豫州贡“纤纩”,孔颖达说,“纩是新绵,纤是细”,是一种细绵。这些记载说明战国时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都生产丝织品。其中以齐鲁之地的丝织品而远近闻名,所谓“冠带衣履天下”(《史

记·货殖列传》),就是说的各国人民身上穿的都有齐鲁地方的纺织品。当时各诸侯国常用丝织物作为赏品,多达“锦绣千纯(五千匹)”(《战国策·秦策一》、《赵策二》)。1957年在长沙出土过矩纹锦残片,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了丝绢作地的卷云纹绣花织物,便是它的实物证据。

《春秋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楚侵鲁,鲁贿之以之执斫、执针皆百人。”“执针”、“执斫”石从事缝纫、织绸的工奴,鲁国并不是当时最兴盛的诸侯国,确有能力一次就以如此众多的丝绸工奴送给楚国,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丝绸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之大了。

(三)丝绸生产技艺的进步

在数千年慢慢长途中,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和工艺一直在时快时慢的发展着。在这方面,历代重视帝王世系和政治事件的官方典籍,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一提的记载,幸运的是,出土的丝绸实物和一些私家着述,则透露了当时丝绸生产的情况,使我们得以大致了解古代中国丝绸生产技艺发展的过程和它达到的水准。

盛行殉葬风的商代,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最早的丝绸实物。帝王贵族们死后,除了殉以大量奴隶外,还用丝绸裹上死者生前所用的铜器,让他带到地下去享用。本来,这些丝绸是用来保护铜器的,结果却是铜器保护了丝绸一一年深日久地埋在地下,铜器表面生成了厚厚一层铜绿,与外面包裹的丝绸粘在一起,使这些丝绸能够避免被微生物侵蚀的厄运而保存下来。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和河北菜城台西村出土的一批商代铜器上,都发现有商代的丝织物,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丝绸实样,而且是一些提花织物,证明商代的丝绸生产技艺已经具有了可观的水平。在此作一点中外比较,也许会有助于说明问题。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发祥地,也有提花织物的发掘,埃及第十八王朝吐特摩斯的王陵里,就曾出土过世界上最古老的美木织物,但那是一块麻布,所用的麻纱比较粗,系

用手指头操作织成,而商代丝绸的绢丝非常细,直径不到麻纱的十分之一,肉眼勉强能看得清。这样的细丝,用手指头是无论如何织不成的,应该是有综框或综杆、有机架的织机才能织,而且,由于出土商代丝绸上的同心菱纹的图案比较大,看来综框和综杆的数量也不会少。这表明,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织机和高超的织造技艺。

据中外考古学者和纺织史专家的研究表明,商代铜器上的平纹织物和花纹织物用的是两种不同的丝线。平纹织物的经纬丝绷得很直,丝纤维间没有空隙,显然是有丝胶粘连,花纹织物的经纬丝则是松散的、柔软的,只有经过水洗,去除了丝胶,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事实说明,商代的丝绸工匠们已经不仅会缀丝,很有可能已经掌握了并丝和炼丝的技术。这个发明的意义之重大,不亚于丝织机具的发明,因为对于丝绸来说,炼丝是提高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工序,只有经过炼,把生丝上粘附的丝胶去掉,才能使蚕丝的优越性能充分显示出来,产生出珍珠一样的光泽、柔软滑溜的手感和优美动人的悬垂波纹。对此,古代丝绸工匠已经有着充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操作程序:

“梳氏谏丝,以说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谏。谏帛,以棣为灰,涅淳其帛,实诸泽器,凉之以属,清其灰而盘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盘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盘之。昼暴诸曰,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奋柬”。

这一套繁复的过程,贯串着一个构思:利用丝胶在碱性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先用较浓的碱性溶液(棣灰水)使丝胶充分膨化、溶解,然后再用大量较稀的碱液(屋灰水)把丝胶洗下来。这就是着名的“灰水练丝法”,它与木柞捶丝的“捣练法(19)”一道,在世界上曾沿用了几干年。至于曝晒和水洗交替进行的工艺,后来发展成为“草地漂白法”,在漂白粉发明之前,一直是各种织物主要的漂白方法之一。

至迟到周代,染色技术也已经在丝绸生产中大量应用,《诗经》中就有许多描述丝绸美丽毛.彩和关于丝绸染料的诗篇。《郑风.出其东门》描写一位男子在东门外看见穿红绸衣的姑娘(“编衣茹葱”),不禁触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爱人,《小雅.采绿》说的是一个妇人因丈夫逾期未归,心神不宁,采了一个上午的“绿”和“蓝”,还不满衣襟。上面所说的“茹龙”,就是茜草,是常用的红色染料,“绿”是草草,是黄绿色的染料,“蓝”是蓝草,它的叶片里含有靛蓝,是鲜艳而又耐晒的蓝色染料。据说山东地方出产紫草,春秋一霸的齐桓公偏爱紫色绸衣,“上有所好,下必盛之”,结果市场上紫合绸衣价格飞涨,超过白色丝绸五倍。《韩非子》中的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丝绸染色已很普遍,而且人们已经十分讲究“流行色”了。

对于商代丝绸工艺水平的推断多以出土实物为据,有关丝绸工艺过程的记述的文献比较少见,而等到周朝以致春秋战国,记述已经比较多了,也为我们对历史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由于古代中国人对蚕的崇拜以及对于丝绸生产的重视,为丝绸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才使得远在商朝时期,丝绸的生产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使得之后在社会发展中,丝绸生产不断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二) 一、现代诗歌的概念 (一)定义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天上的市街》 (三)提倡格律的新月派 闻一多——“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1946年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格律诗理论——走出“绝端的自由”的散文化误区 《七子之歌》 (四)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左翼诗派 (二)后期的新月派 1.徐志摩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再别康桥》 2.卞之琳 (三)现代派 1.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2.废名 废名,原名冯文炳,师从周作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以禅写诗” 四、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艾青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二)七月诗派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人。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三)九叶派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现象”:50年代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打击,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翻译外国诗歌,直到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排行榜,穆旦名列榜首。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中国玉文化发展史 玉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在2000年前的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色玉块表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业的萌芽与建立。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玉文化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但是按照统治阶级使用玉的用途来分,中国玉的发展可以分为神玉、王玉、民玉。按种类来分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和在清朝慈禧后盛行的缅甸“翡翠”。 旧石器时代到周时期,玉都是被人们奉为巫玉,它被当作一种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玉具有通灵的法力,因为它是神灵、天地、祖先神奇法力的象征。因此玉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可谓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推动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力量就是神明。那时候的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祭祀天神。所以这个时期的玉被认为是神玉的存在。 而后的封建皇朝里,玉成为了王玉。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这时候的玉是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的宠儿。玉不再只是用于祭祀天神,玉成为了封建礼制里德的载体。统治阶级给玉赋予了非常多的美好寓意。玉是“石之美者”,玉有“六德”。这使得玉得到了王权和士大夫儒士的喜爱。将玉来表达自身的品德的高尚,代表国家的形象。在清朝时英吉利使者访华,清朝就赠了玉如意给使者。这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也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同时,玉也是皇权的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而且玉也是政治的象征,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民不变的不仅仅有中华的文化,还有中华人民对玉的喜爱。因为玉代表了“六德”是儒士的风雅之物,同时玉也有吉祥祥瑞之意。人们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但是其实要用玉达到保健作用,必须用玉做餐具才可以。随身佩而且随着历朝玉雕技艺的改革创新,玉饰品一直是人们的主要饰品之一。玉镯、玉簪、玉佩、玉冠等等,而且造型多种多样。而且玉在中国的价值一直很高,金玉金玉,古代因为玉的挖掘的运输的困难,使得玉的价格不菲.现在因为玉资源的日益匮乏,使得玉的价值越来越高。现在玉的价格比清朝时期高了千倍不止。同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玉也开始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所以直到现在,玉,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灵,成为了民玉。这不是玉的地位下滑,反而是一种升华。现在的玉不是祭祀神明的工具,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美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历史的印记。 玉随着中华原始文明诞生,她一直都在中华历朝历代的历史中存在着。中国的文字几经变化,中国的道家、墨家、儒家、法家,各大学派都衰弱或者湮灭了,多少书画作品都不见踪影。中国这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玉文化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即使古时人们喜爱的和田玉已经越来越少,四大名玉已经有后起之秀----翡翠。美玉,可以分为A货、B货、C货、B+C货。

绍兴丝绸史..

绍兴丝绸史 绍兴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透出蚕织信息;唐宋时代为绍兴丝绸业的鼎盛期,珍品迭出,产品剧增,以“越罗”总其名而为朝野所重,成为东南丝织业的中心。宋末至元明,绍兴丝绸业受挫,日渐落于杭、嘉、湖之后。进入近代以来,先后有过三次较大的发展势头,但最后均遭摧抑。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丝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新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一、唐以前的发展期 早在新石器晚期,绍兴地区即留下了蚕织痕迹。位于宁绍平原而紧邻绍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700年左右的骨梭、打纬刀、陶质纺轮等大量原始纺织工具,在一件盅形雕器上雕有四条蚕形纹饰,蚕首及蚕身清晰,作蜿蜒蠕动状。 到4100多年前的夏时代,绍兴已出产和使用丝绸织物。《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所到之处,“桑土既蚕”,“其筐织贝”,以丝织物为进贡之物。《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文中“涂山”即绍兴之会稽山。《韩非子》日:“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禹穴记》日:“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禹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日会稽。”可见其时在古绍兴已盛行以丝绸作为诸侯执物的风气。 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丝绸业在绍兴民间得到极大普及。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国,退栖会稽,向谋臣询问复国之计,计倪等曰:“必先蓄积食钱布帛;”“必先省赋敛,劝农桑。”勾践遂将“劝农桑”定为国策,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以示劝倡。同时,勾践以丝绸作为馈赠贿赂之物,广泛结交诸侯君臣,又于每年春秋两季向楚、晋、齐等国馈赠大批丝绸,以此为向吴报仇雪耻铺平道路。 统治者的刻意劝倡和大量需求,使绍兴丝绸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巨大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 中华宝玉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其起源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石至玉、再至宝的持续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二万多年的萌芽、起源、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不同时期。由远古时代的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至中古时代的权贵、品德、财富的象征;以及实用、玩赏、陈设、艺术化的升华,呈现了从古到今、由少数权贵利用宝玉石至君子必佩玉,再至官民皆可利用宝玉石的发展历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人类文明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中华宝玉石文化之所以如此令世人瞩目,源于中国盛产宝玉石,被石誉为“玉石世界雕刻之乡”;源于中国人爱玉、崇玉,玉以温润被颂为“君子之德”;源于世人把宝玉石作为历代王朝财富的象征、权力标志、道德的楷模;源于中国玉雕工艺精湛,被为“东方艺术”;源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宝玉石,在朝迁规定了一整套利用宝玉石的制度,作为官吏等级的标志。源于儒家十分崇尚玉,提出: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来美化和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在宗教上教化,在政治上权力化,在伦理上权力化,在伦理上道德化、人格化,从而根深蒂固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融入神学、佛学、道学、儒学的各个方面。 所谓宝玉石文化,狭义地说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开发利用自然界玉石而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创造性。 中华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起源最早而又一直延续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华宝玉石文化按社会发展时期划分为萌芽时期、起源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五期。 萌芽时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人类阶段。公元前3-1万年。原始人以狩猎为生,主要是打制石工具,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遇上美观的石头、玉,便拾之以玩赏。1933年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穿孔砾石、石珠(原始首饰、项链)距今约19000年,它可能就是我们宝玉石文化的源头。1983年在岫岩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三件由岫玉制作的砍斫器,距今约12000年。其他还有山西朔县峙峪村文化遗址发现钻孔石墨装饰品和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遗址发现带孔石饰。以上这些或许就是宝玉石文化的源头。 起源时期 新石器时代(玉器时代)。公元前10000-4100年。 这个时期宝玉石文化为要特点是美身和神化,它起源于原始人对神灵崇拜、大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对原始宗教崇拜(巫师活动)。目前在全国约7000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约20万件宝玉石器物。最早发现的玉器是内蒙古赤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对白玉块,距今8200年。此期其特点以中国东部南、北二地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代表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有人又称之为中国宝玉石文化的摇篮。在中国东部,此期玉器多以片状圆方形为主,理论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新石器时代出土这样多的宝玉石器物,其根源在于“质美”、“神物”。 1、神灵崇拜与宝玉石文化的起源 由于宝玉石的质美、色润,原始氏族的人们,把它当作具有神灵的物质看待,视为天地之精华。《管子》云:“玉者,阴之阴也”;《墨子》云:“譬若良玉处而不出,有余精”;《荀子》云:玉“在山而草木润”;《庄子》云:“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越绝书》,风胡子说:“夫玉亦神物也”。 古人认为利用这种具有神灵性质的宝玉石,雕刻成崇拜祭奉之物,佩戴可以增神力,驱灾

丝绸行业大数据分析报告

实用文档 丝绸行业的分析标准

一.中国国内品牌分析及需求单体量分析: 国内目前已有的丝绸品牌主要有:鑫缘丝绸、泗绢丝绸、万事利丝绸、玖久丝绸、达利丝绸、太湖雪丝绸、大地蓝丝绸、华佳丝绸、顺艺丝绸、绿冬丝绸、凯喜雅丝绸、苏豪丝绸、华泰丝绸、艺唐丝绸、乾泰祥、绣娘、蚕之云、苏猫、皇后绸都、都锦生、瑞蚨祥、苏丝丝绸、丝绸印象、意江南、菲丽丝曼、怡丝布格、菲诗霓、圣罗敖、伊桑、索思琪等。 江苏省的丝绸品牌:主要有鑫缘品牌、江苏苏豪品牌、苏州慈云品牌、南通丝丝缘品牌、江苏丝乡品牌、兴化市大地蓝品牌、江苏玖久品牌、江苏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的苏丝品牌、南京顺艺品牌、江苏华佳品牌、苏州山水丝绸等,这些品牌基本上主要经营各种丝绸制品。 浙江省的丝绸品牌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万事利、喜得宝、凯喜雅、达利、金富春、富润、天堂故事、嘉欣丝绸等,此类品牌主要经营常见的各种丝绸制品。 另一类是天蚕丝绸、银桑丝绸、湖商丝绸、蚕花娘娘蚕丝被、安顺之家、长相知、金三塔、红绳、卡西诺、千思情,此类品牌主要分布在杭州、嘉兴、湖州,主打经营研发品牌蚕丝被 需求单体量分析 我国是丝绸大国,丝绸生产产量约占世界的70%,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80% 左右.但是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均丝绸拥有量尚不足10 克/年,相比之下,世界丝绸消费量人均55克/年,日本最多达217 克/年,瑞士70 克/年[1].作为丝绸大国,目前我们的人均消费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5 和欧美平均水平的1 /10[2].

二.消费者分析 1.2010 年 7 月初-2010 年 10 月下旬进行了此次调研,对丝绸方巾、蚕丝被、睡衣、衬衫等四种代表性丝绸产品的消费者感知价格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高校在校生,样本量为 300,去除无效及离散性较大的数据,实际得到有效样本数 253。

古老的丝绸文化

引言 鑫缘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现在鑫缘的丝绸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量上已赶上并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绸都:苏州、杭州、湖州与吴江盛泽。丝绸业一直是海安及至江苏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海安地区不仅是我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有着“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茧丝绸生产基地”和“中国湖桑之乡”之美誉。以“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保有量,鑫缘集团成为我国专业从事桑蚕良种选育繁育、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制丝、丝织、真丝服饰、真丝家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研发与生产经营的品种齐全、档次较高、影响较大的集群产业。“鑫缘”牌桑蚕丝、蚕丝被、丝绸等产品研发加工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丝绵功能性整理技术、天然彩色加工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实施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开发生产丝绸文化艺术创意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优势。同时也是我国丝绸行 业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史话:古老的丝绸文化 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南方大量生产丝绸,北方则大量消费丝绸。 独具魅力的丝绸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丝绸已深深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丝绸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中国古代丝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衣的生活,而且还丰富了其他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如文学、诗歌、绘画、雕刻、舞蹈、民俗等,在这些领域内总能找到与丝绸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化、商业交流的纽带,联系着遥远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中国也因此赢得了“Seres”(丝国)的美称。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刘秀丹 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 摘要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因此。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

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 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图1 手镯的发展: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

丝绸的市场现状分析

丝绸的市场现状分析 10文管孙倩倩 04号 一、前言 丝绸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产业,优势地位明显,属于外向型且产业链较长、涉及农工贸三方利益的产业。“东桑西移”战略转移仍在继续,重点是巩固提高现有的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要知道,丝绸在欧美等国被视为“软黄金”,以其奢华及独具的东方神韵,成为不衰的时尚象征、文化代表和贸易明星。丝绸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光辉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丝绸之路”对外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光辉文明,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友谊。 二、全球与中国丝绸产需情况分析 从产业现状来看,全球丝绸大约75%来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丝绸、化纤的最大生产国,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和50%,中国丝绸文化产业依然主导着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成为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及加工大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长期以来,国内丝绸纺织企业多分散各处,没有真正专注于丝绸文化品牌建设的文化基地,在发展中更是“重外轻内”,过分依赖订单,从而导致了“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的尴尬地位,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充斥着无品牌、低附加值的丝绸服饰及制品。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整个丝绸业缺乏一个既传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丝绸文

化,又能培育推广最优秀的中国丝绸产品和品牌的高效服务平台。最近几年来,因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型丝绸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处在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对丝绸企业来说,抓紧调整市场结构、创新产品、打造品牌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国家“扩大内需、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系列措施和政策出台,更加坚定了中国一些相关部门为丝绸产业长远发展服务的信心。据我国海关统计,1-2月份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6.22%。其中,蚕丝类出口1.14亿美元,同比增长46.68%;真丝绸缎出口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1%;丝绸制成品出口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4%。真丝绸商品出口额排名前五位的市场依次为:美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香港,美国占19.94%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对主要市场出口额全面增长,对印度增幅最大,达28.85%。主要省市中,除上海市出口额下降6.99%外,其余均不同程度增长,广东省增幅最大,达80.46%。真丝绸商品出口额排名前五位的省市依次为: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四川。五省市合计出口额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6.5%。浙江省出口2.21亿美元,占比达38.91%,远远超出其他省市,但比重有所下降。广东省出口9872万美元,同比增长80.46%,所占份额为17.34%。其主要商品丝绸服装和蚕丝类出口大幅增长,丝绸服装出口额4901万美元,增幅51.69%,蚕丝类出口额1600万美元,增幅96.81%。上海市出口5234万美元,同比下降6.99%,所占份额仅为9.2%。其主要商品出口表现均不理想。而在出口量方面,仅丝绸服装增长,增幅达66.89%;而出口价格方面,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完整版)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建工二班:刘朝鹏 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

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

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1) 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 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 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 (19 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①战 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 年~至今):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⑤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 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归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丧失原因:a、19世纪末 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

中国丝绸产地

中国丝绸产地 篇一: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丝绸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定义】 丝绸兼具经济、文化、社会效益,为农民致富、扩大就业、保护生态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丝绸业(或称为蚕丝业)包括蚕桑种苗繁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印染整理、丝绸服饰加工和丝绸流通贸易等多个生产流通环节,是以茧丝绸为纽带,以出口创汇为主的跨越农工贸的外向型行业。丝绸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世界丝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产业现状描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着明显的数量优势:蚕茧、生丝等原料产品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出口总量的80%以上,绸缎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0%以上,丝绸制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0%以上。因此,丝绸产业最为我国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的优势特色出口产业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国际消费格局的变化,世界丝绸业生产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丝绸产业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其生产能力、技术装备、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正在向国际化迈进。但中国丝绸行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整个丝绸业还存在着产业分散,技术条件简陋,中国丝绸的知名品牌较少,丝绸产品质量低,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等劣势,导致整个丝绸行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次,随着中国进入gDp 高成长时期,东部地区的丝绸业将面对人力成本、土地费用等的上升,使得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蚕丝业的发展优势在逐渐减弱,西部地区将是我国丝绸业的原料和初加工基地,东西不地区差异成为阻碍。 最后,国内市场的低迷徘徊,对外的依存度并未改变,同时表现在丝绸服装等制成品出口量继续较大幅度的下降;汇率等因素使收益缩水,盈利能力下降,蚕丝生产稳定发展有一定的难度,企业成本上升;国外需求的萎缩,上调出口退税率能解近忧而难除远虑。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丝绸业在面临着许多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新的资源、新的竞争对手和新的发展机会。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丝绸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品和结构不断优化,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作为外向型的产业,如何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国际市场和国际化分工中,这对中国丝绸行业来说探究其长远发展的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因素分析】 一.政策分析 为提升我国茧丝绸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继续保持国际上的丝绸大国并向现代丝绸强国迈进,商务部于20XX年起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旨在稳步打造西部地区优质蚕桑基地,提升东部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目录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 1.1 定义 (1) 1.2 分类 (2) 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5) 2.1萌芽阶段 (5) 2.2发展阶段 (5) 2.3全面研究、实用阶段 (6) 2.4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完善规范阶段 (6) 3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工程应用实例 (8) 3.1 多层工业厂房 (8) 3.2 高层建筑 (10) 3.3 桥梁结构 (10) 4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前景 (11) 参考文献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1]。目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组合结构、组合楼板、组合桁架、组合柱等组合承重体系以及组合斜撑、组合剪力墙等组合抗侧力体系,应用领域包括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图1所示)、大跨桥梁、地下工程、矿山工程、港口工程以及组合加固和修复工程等[2]。本文主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介绍。 图1 赛格广场大厦(深圳) 钢-混凝土组合梁作为建筑房屋的横向承重构件,通过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钢梁抗拉、混凝土板受压性能好的优点,与非组合梁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一系列的优点:(1)组合梁截面中混凝土主要受压,钢梁受拉,能过充分发挥材料特性,

承载力高。在承载力相同时,比非组合梁节约钢材约15%-25%。 (2)混凝土板参加梁的工作,梁的刚度增大。楼盖结构的刚度要求相同时,采用组合梁可比非组合梁减小截面高度26%-30%。组合梁用于高层建筑,不仅降低楼层结构高度,且显著减轻对地基的荷载。 (3)组合梁的翼缘板较宽大,提高了钢梁的侧向刚度,也提高了梁的稳定性,改善了钢梁受压区的受力状态,增强抗疲劳性能。 (4)可以利用钢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承担悬挂模板、混凝土板及施工荷载,无需设置支撑,加快施工速度。 (5)抗震性能好。 (6)在钢梁上便于地焊接托架或牛腿,供支撑室内管线用,不需埋设预埋件。 相比于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的缺点是需要采取防火及防腐措施。但组合结构的防火及维护费用比钢结构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腐涂料的质量和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为组合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分类 组合梁自问世以来至今,各国学者们展开了广泛且具有深度的研究。目前,组合梁的种类已从单一的外包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发展至T形组合梁、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叠合板翼板组合梁、压型钢板组合梁等形式。 钢-混凝土组合梁按照截面形式可以分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和钢梁外露的组合梁(如T形组合梁),如图2所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又称为劲性混凝土梁或钢骨混凝土梁,主要依靠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协同工作;T形组合梁则依靠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T形组合梁更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能,是组合梁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丝绸的发展历程

丝绸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绚丽多彩的丝绸是精致的染整工艺的结晶。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于艺术气息。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加工工序。第一道为织物的精炼。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都存在于丝胶中。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在染色前将之除去。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丝胶受化学剂或酶的作用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并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经过这样的精炼,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生丝脱胶的程度须根据生产要求而定。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开始进入染色阶段。染色工艺就是使染料和蚕、坯绸等发生化学反应,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目前用于丝织物染料的主要是: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还原染料等。用酸性染料染上的颜色比较鲜艳,染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活性染料染在蚕丝上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织物的染色方法随织物的品种而异,如绉、纱类织物用绳状染色或溢流喷射染色,纺、绸、缎类织物则用平幅挂染或卷染。一种色彩毕竟单调,除染色外,人们还采用印花技术使丝绸变得五彩缤纷。印花是指将染料按照设计好的花色印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在精炼织物上用直印、拔印、防染等方法印制是常用的印花工艺。直接印花指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是印花的基本印法之一,并可用多种染料共同印制。拔染印花,也称雕板印花,是一种使用雕白剂拔染的工艺,印染前先用具有偶氮结构的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将丝织品染色,再在色绸上按花样需要印上含有破坏色素的雕白剂制成的雕印(拔染)浆,经汽蒸后,印浆部位的地色便呈现白色,叫做“雕白”。防染印花,就是将丝织品按花样印上“防白”浆或“色防”浆,待干燥后再行染色。由于花样部位有“防白”浆或“色防”浆中的防染剂,不会染色,而其余部分则全部上色。丝织品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整理工艺主要解决前几道工序遗留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两种方法。机械整理有拉幅整纬整理,汽熨整理,轧光等方法;化学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由纯碱及磷酸三钠组成的砂洗剂等,从而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处理过的面料不仅更适合穿着,丝绸的消费领域也由此而拓宽。当印花绸制成之后,便可开始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与高贵华美、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