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高中: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高中: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wonderful work of piano music,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钢琴音乐的奇葩,

教学要求: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xx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着名的《c小调练习曲》。

c、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

教学目标 1、欣赏《革命练习曲》和《玛祖卡舞曲》,感受肖邦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2、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去分析《革命练习曲》,体会肖邦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3、分析、讨论玛祖卡舞曲的节奏、旋律特征,体验玛祖卡的三拍子舞步。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肖邦的音乐语言,深入感受《革命练习曲》的音乐情绪。 难点:感受肖邦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特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1、师:在世界音乐史上,如果说有哪一位作曲家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识渗透自己血液的话,那么波兰有一位作曲家、钢琴家一定会被列在首要的位置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肖邦 2、播放《一曲难忘》片段,思考:这个片段向我们描述了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 影片中的肖邦…… 活动2【讲授】感受肖邦,聆听肖邦 (一)出示课题——《钢琴音乐的奇葩》 播放肖邦简介视频。师作补充 活动3【活动】(二)《c小调革命练习曲》赏析 1、简介乐曲创作背景 师: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的途中,突然,传来了“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 思考:此时的肖邦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音乐去宣泄此时的心情? 生各抒己见 初步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 师:让我们来听听肖邦内心的声音。 聆听李云迪演奏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思考: (1)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哪些要素表现那种悲痛的心情?从力度、速度、旋律特点进行分析。 (2) 乐曲开始时音乐是如何进入的?它给你什么感受? 生结合乐曲的音乐要素讲述聆听感受。 2、深入分析《c小调革命练习曲》 A、出示曲谱, 问:乐曲开始时音乐如何进入? 示范第一个和弦 师:作曲家在一开始就用了如此强烈的一个和弦,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十分的震惊 B、师钢琴示范乐曲引子 问:听完这一段同学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非常激动、悲愤 C、师:但肖邦是继续沉浸在这种悲痛、绝望之中吗? 生:不是,他要号召大家拿起武器勇敢地与敌人战斗。 师:因此,在这个时候,一个刚毅、明亮的曲调出现了,请听! 师示范乐曲主题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案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聆听《c小调练习曲》和《#C小调圆舞曲》,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及其艺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C小调练习曲》,在音乐中感受肖邦从指间流露出的一泻千里的激情,深刻体会肖邦的爱国热情;通过聆听《#c小调圆舞曲》,感受肖邦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重点深入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 周杰伦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展示了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而“斗琴大赛”中出现的三首曲目中有两首是肖邦的作品,第一首是肖邦的黑键练习曲,第二首是《#C小调圆舞曲》,但影片并未完全抄袭经典,而是精心改编,令人耳目一新。自幼学习钢琴的周杰伦也有他的偶像,那就是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的钢琴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初次聆听《C小调练习曲》(PPT1 —播放音频) A、问:刚才我们完整地欣赏了乐曲,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听了心潮澎湃、很激动。)

B、问:为什么会觉得激动呢(速度极快、力度极强) C、问:是种什么样的激动快乐的振奋人心的激动吗(不是,愤怒的、痛苦的) D、问:是什么让你觉得音乐是表达愤怒、痛苦,而不是快乐、兴奋的激动(旋律一直向下走) E、师:对,在第一课学习音乐要素时我们就已了解到,旋律的走向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旋律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时,通常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而旋律线的持续下行会让人觉得压抑、难过。在这首乐曲中用了极快的速度、极强的力度再加上旋律线的持续下行就表达出一种愤怒、悲痛的强烈情感。 F、问:肖邦因在他的音乐里时常流露出一种细腻、柔美、诗意的意境,令人陶醉,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究竟是什么使得一首练习曲会具有如此强烈地情感呢在音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2、创作背景及肖邦:(PPT2 —波兰地图) 从这张东欧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波兰的北方是强大的沙俄帝国、西边是极富野心的普鲁士帝国、下面同样是强大的奥匈帝国。被诸多强邻包围的波兰在历史上曾数次亡国,可谓多灾多难。 1772年5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署下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 1793年1月,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 1795年1月,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至此,沙俄夺占了波兰62%的领土,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万平方公里。波兰灭亡了!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国家从此从欧洲版图上消失了长达123年之久。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小编整理了高中音乐教案设计五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高中音乐《第九(合唱)交响曲》学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美,拓宽国际音乐文化视野,理解多元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赏作品、讲授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水平,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能够充分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掌握乐曲的情绪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记忆音乐主题,结合作曲家生平理解乐曲表达的精神内涵。 【难点】 学唱音乐主题,掌握乐曲背后的音乐史知识。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为同学们展示电视剧的片段,并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片 段中听到的插曲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自由回答。(《欢乐颂》) 2.教师介绍《欢乐颂》出自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部交 响曲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高峰和总结,顺势导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初次播放乐曲《欢乐颂》音频,并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对作品 的理解。 (师:《欢乐颂》是举世闻名的经典乐曲,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欢 乐颂》的理解吗?西方的圣诞节和唱诗班都经常演唱;作者是贝多芬。(学生根据已有的常识各抒己见即可。) 2.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贝多芬的成就及代表作品,随后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家、作曲家,被人们称为“乐圣”。一 生最重再现要的贡献在于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乐、一 部声乐套曲和一部歌剧,代表作品有《第三(英雄)交响曲》《月光奏 鸣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等等。) 3.再次聆听歌曲,并请同学们思考乐曲选择什么音乐体裁来陈述乐思。(交响乐) 4.教师介绍交响曲的相关知识。(交响曲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 而成的一种管弦乐套曲,结构宏大、内容深刻而富于戏剧性、写法复 杂并且音色对比鲜明。) (三)探究学习 1.教师播放歌曲,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分别是怎样的?(坚定、庄严地;中速)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一) 确立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设计是依照《标准》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整体策划和具体活动安排,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音乐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学目标概述 音乐教学目标,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与境界,特指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准与层面。它与以往教师们所熟悉使用的“教学目的”一词有着本质的区别。“目的”是教师主观的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站在审视教学的角度,以传授者的身份和挑剔的心态所制定的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代表了以知识为本的学科体系教学观,是“以教论学”的具体体现。“目标”则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促进者的身份和接受的心态所制定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是“以学论教”的集中体现。 二、音乐教学目标分类 《标准》为音乐教学设置了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音乐教育的效应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有情感的教师将表达情感的音乐传达给需要不断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第一位的核心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钢琴音乐的奇葩 试讲稿说课稿教案

钢琴音乐的奇葩 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围绕“钢琴音乐”这个关键词开始说起,先来看一段视频吧,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钢琴家是谁吧?没错,他就是李云迪,他是我们中国当代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应该是我们比较了解的钢琴家,大家也在今年的春晚上也看到过他精彩的表演吧,而且他毕业于我们四川音乐学院,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冠军。那么在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行列中,还有哪些最为经典呢?好,那么就让我们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先静静聆听一部音乐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听的过程中想一想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是欢快的还是忧伤的呢?(板书) 一、好,同学们听完后一定感受到了这首作品的情感非常强烈、气势无比磅礴,而我们知道这首曲子是波兰作曲家肖邦而作,但我们知道在他的音乐里时常流露出的是一种细腻、柔美、诗意的意境,令人陶醉,因此被誉为“钢琴诗人”。(板书)而今天我们听的这部作品对肖邦来说并不多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创作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革命事件那就是“华沙起义”有着直接的联系。据说,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巴黎的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这首著名的《c 小调练习曲》,后人将它称之为《革命练习曲》。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我们把钢琴曲分为三个部分,同学们再次听听第一个部分它让你联想到了些什么?对,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

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听完后分析一下和第一部分有何不同?还是联想一下音乐表现形式。好,同学们,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像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好,再来看看乐曲的第三乐段,它又重新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所以总体看来,这部作品它的旋律是慷慨激昂悲的。 二、好,了解完“钢琴诗人”肖邦,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李斯特的著作《爱之梦》同学们感受一下,和《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呢?(板书)同学们感受到了吗?很好,相比而言这一首钢琴曲和前一首是极其不同的感情世界。《爱之梦》是梦幻般的诗意令人陶醉,富有浪漫气息。而《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激昂、刚毅的。我们把课本翻到第122页看谱例,《爱之梦》是6/4拍的是由两个3拍子组成的复拍子,旋律非常轻快优美(哼唱),而《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4/4拍子同学们看看书上的谱例,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整个旋律都令人热血沸腾。这是这两首曲目的不同之处。那么同学们《爱之梦》的作者是谁呢?对,当然就是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人,李斯特。(板书李斯特及钢琴诗人)。这首《爱之梦》是他根据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诗作《尽情地爱》谱写而成,充满着浪漫和梦幻的意境。而他的的代表作品有《匈牙利狂想曲》还有《但丁》。与肖邦不同的是,除了钢琴之外,李斯特还创作了管弦乐和清唱剧、合唱等声乐作品。他还首

钢琴音乐的奇葩 教案

钢琴音乐的奇葩 教材分析 《钢琴音乐的奇葩》是高中音乐课程第十七节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部分内容。本节课以欣赏和学习肖邦及《c小调练习曲》为主。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的教学,正是在学生学习和理解、感受和体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的基础上学会从音乐中去体会音乐自身所表达的情感。本节课充分利用师生资源,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并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培养学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与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2、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3、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特。

教学重点: 聆听两首作品,感受乐曲的意境与内涵,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征,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歌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中国青年钢琴家朗朗《c小调革命练习曲》的钢琴演奏片断,同学们知道朗朗演奏的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 在世界著名音乐家行列中,有一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音乐家----肖邦。他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刚才朗朗演奏的钢琴曲正是肖邦所创作的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 今天,老师将要介绍这位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给同学们认识。我们将通过欣赏他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用音乐传递自己的感情,如何用音乐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二.鉴赏钢琴乐曲 (一)《c小调革命练习曲》 1.作者简介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唱会”并且能够初步“唱好”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验歌曲的音色美与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2、在歌唱训练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利用声音来塑造美,表现爱。 3、掌握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了解以三度配置为主的同节奏二声部合唱歌曲的一般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听觉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声部的音准和音色统一,重点是b乐段合唱声部的和谐性。 2、前半拍休息节奏,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变化音,长音时值的保持。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钢琴,课件,歌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包含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节目的慈善文艺演出视频资料。 2、提问:如果你在慈善晚会中听到这首歌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作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开门见山地导入到教学主题中,

让学生初听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运用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音乐情境,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新歌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段,提示学生对照歌谱找出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2、学生观察歌谱后得出结论:第一、三乐句完全重复,二、四乐句变化重复,结音不同。 3、跟琴视唱旋律,控制气息,用假声位置发“nu”(努)母音轻声歌唱,提示学生注意用耳朵倾听和调整自己的声音,必须与身旁同学的声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声音要求高度统一。 4、重点练习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个别检查掌握情况。要求每个乐句全音符要有气息支持,唱足四拍的时值,长音后统一气口。 5、用唱名视唱整个乐段,要求用手划拍,轻声高位置哼唱2-3遍。唱熟旋律后加入歌词,唱会第一乐段。 6、在课前就把班级人数一分为二,注意把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平均搭配,让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左边是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低声部先跟琴视唱b乐段的第一句旋律,唱熟后加入高声部。 教师提示:注意第二乐句()的音准,可以用(2—1)大二度的感觉套唱1—的音程关系。然后在高声部3音的保持中,低声部由1进行到,反复磨练后再进行后面的练习。

钢琴音乐奇葩

钢琴音乐奇葩 教学要求:一、聆听《C小调练习曲》及《爱之梦》,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进一步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二、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解肖邦和李斯 特。三、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分段欣赏和完整聆听《C小调练习曲》,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前播放《C小调练习曲》。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作者和名称吗?(肖邦《C小调练习曲》) 二、《C小调练习曲》 1、简介作者:肖邦 A、请学生谈谈对肖邦的认识 B、老师补充。 2、分部欣赏乐曲。 A、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特点。 B、简介创作背景(学生自习书本p121) 1813年9月,肖邦在离开波兰赴法国途中,得知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华沙起义失败,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 C、复听乐曲第一部分,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特点,熟悉第一主题。(大屏幕上出示第一主题) (1)请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它让你联想到些什么?(老师补充:乐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刚毅的、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左手采用了上下翻腾的琶音的伴奏音型,令人联想到华沙起义的英雄们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也让人感受到作曲家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和起伏难平。) (2)跟琴学唱第一主题。 D、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大屏幕出示第二主题)

(1)听音乐,感受这一部分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2)学唱主题,从旋律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与第一主题进行比较。 (3)再听第二部分,联想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老师补充:这一部分的旋律沉痛悲伤,它好象是人们对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哀悼。) E、聆听乐曲的第三乐段。 思考:这一部再现了哪一个主题?它象征了什么?(乐曲的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英雄性的主题,它象征着人民的斗争仍在继续,抗击侵略的火焰并未熄灭。) 3、完整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 4、音乐知识:练习曲 通常练习曲有两类。一类为练习器乐、声乐技巧的专业练习曲;另一类为音乐会练习曲。前一种练习曲多有技能、技巧上的训练目标,音乐会练习曲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它已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在音乐会上可以演出的艺术作品。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就属于音乐会练习曲。 三、《爱之梦》 1、简介作者:李斯特 2、简介作品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钢琴“夜曲”。原来的三首歌曲分别是《崇高的爱》《幸福地死》《爱吧》。改编后的三首夜曲被汇集成册,曲集统称为《爱之梦》。在这三首曲子中,以第三首为最好,流传也最广。因此,人们通常所称之为《爱之梦》的曲子,实际上是《爱之梦》这部曲集中的第三首曲子。 3、欣赏《爱之梦》(大屏幕显示主题旋律)

谯城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谯城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3.学唱歌谱 4.学唱歌曲体结构,4/4拍,音 区从a1到f1为小 六度,调号是1=F,d 小调,属自然小调 风格。旋律流畅, 深切感人,具有日 本音乐独特的色彩 和风格。 歌曲分为上、下两 个乐句。旋律用了 四种音符:全音符、 二分音符、四分音 符和八分音符。 6)、音的长短(课 件展示) 教师先分析歌谱中 使用的音符,然后 结合课件进行音符 的名称、节拍和时 值的学习。 3、学习歌谱 1)、教师用琴演奏 一遍旋律, 2)、击拍教唱乐谱 3)、教师弹奏旋律 4、学唱歌词 1)、分四组朗读四 段歌词,(表扬) 2)理解歌词大意 问:歌词大意讲了 什么 3)播放范唱,介绍 间奏,提示注意接 唱歌词。 4)试唱歌曲练习, 播放范唱,提示歌 唱方法和姿势。 5)播放伴奏,提示 注意歌曲的情绪: 表达出对亲人和朋 聆听教学内容,认真 思考问题 注意观看课件,学习 相关知识,发现和提 出问题,并举手发 言。 互动学习,掌握音符 名称,听辨音的长 短,进行击拍的练 习。 仔细聆听,轻声哼 唱。 击拍学唱乐谱 跟琴视唱歌谱 学生朗读歌词,理解 歌词大意。 学生回答问题,讲出 自己的不同见解。 听范唱,了解间奏, 轻声跟唱歌词。 跟范唱试唱歌曲,端 正坐姿。 跟伴奏完整演唱 了解常识 掌握基础 知识 掌握基本 知识和技 能。 学习基础 知识,掌握 视唱的基 本技能 提高歌唱 能力,学习 和巩固歌 唱方法与 技巧。 思想教育, 爱的教育。 培养集体 合作能力 的。 语言 根据学生 知识水平 进行讲 解, 结合乐谱 和音符进 行击拍练 习 组织好歌 谱学习的 环节 教师范唱 很重要 分组朗读 没有分组 歌唱,环 节丢失。 分组演唱 练习安排 可以多一 些。

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班音乐教案:音乐钢琴活动笑一个吧

音乐钢琴活动:笑一个吧 一、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用心听音乐,根据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做动作,辨别C大调的各音,训练听觉。 2、正确地使用节奏乐器,会用相应的乐器演奏打击乐,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3、通过视唱、打节奏,掌握弹奏方法,练习弹奏曲子,激发幼儿的兴趣,体验集体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语言节奏谱一张 2、打击乐器数个 3、打击乐谱一张 4、乐谱表一张 5、电钢琴数台 三、活动过程: 1、《律动》进场, 1)老师发口令:“小兵们准备出发”幼儿“是”在进行曲的音乐伴奏下有精神地走步。 2)音乐变弱:幼儿轻轻走路,老师按音乐的节奏轻声说: ××××О,××××О 发现敌人,认真侦察!幼儿弯腰半蹲着轻轻地走,手做持枪状边走边做寻找状进行侦察。 3)音乐变高(高音区)幼儿挺胸抬头走路,老师发令: ××××,×Ο×Ο ×Ο ×Ο

准备射击!幼儿做向天空射击打枪状,嘴里发出:呯! 呯! 呯!呯! 4)音乐变强:幼儿用力走路,老师:××××,××××

发现敌机,准备开炮!幼儿做向飞机开炮状,嘴里大声发出声音:×Ο×Ο×Ο×Ο 轰!轰!轰!轰! 5)老师弹奏急促的下重滑音表示敌机被打落并说: ×××××× 敌机被消灭了—,幼儿边欢呼边跳跃,脚走八分音符的节奏×× ×× ×× ××,嘴里欢呼,×× ×××- 我们胜利了- 弹奏1 3 5 3 1 -| 1 3 5 3 1 -|1 - 安静自由站好。 师:“对,我们胜利了,高兴吗?(高兴)那我们表示一下吧,笑一个吧!” 师:小兵们好!幼儿:“指挥官好!”今天,我们科苑幼儿园来了很多客人老师,我们小兵应该怎么说:“客人老师好!英语:“ good moning tearch”ⅰ5 3 1| ⅰ5 3 1 |幼儿全体坐在地下 2、语言节奏游戏《指挥官在做什么》 出示语言节奏卡:边问边做动作 指挥官: 1)× × × × | × × × × | × × ×—| 小兵小兵| 幼:拍拍小手| 吹喇叭—|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案

《钢琴音乐的奇葩》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聆听《c小调练习曲》和《#C小调圆舞曲》,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及其艺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C小调练习曲》,在音乐中感受肖邦从指间流露出的一泻千里的激情,深刻体会肖邦的爱国热情;通过聆听《#c小调圆舞曲》,感受肖邦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重点深入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 周杰伦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展示了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而“斗琴大赛”中出现的三首曲目中有两首是肖邦的作品,第一首是肖邦的黑键练习曲,第二首是《#C小调圆舞曲》,但影片并未完全抄袭经典,而是精心改编,令人耳目一新。自幼学习钢琴的周杰伦也有他的偶像,那就是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的钢琴音乐。 二、新课教学: 1、初次聆听《C小调练习曲》(PPT1 —播放音频) A、问:刚才我们完整地欣赏了乐曲,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听了心潮澎湃、很激动。) B、问:为什么会觉得激动呢?(速度极快、力度极强) C、问:是种什么样的激动?快乐的?振奋人心的激动吗?(不是,愤怒的、痛苦的) D、问:是什么让你觉得音乐是表达愤怒、痛苦,而不是快乐、兴奋的激动?(旋律一直向下走) E、师:对,在第一课学习音乐要素时我们就已了解到,旋律的走向和音乐情感的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旋律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时,通常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而旋律线的持续下行会让人觉得压抑、难过。在这首乐曲中用了极快的速度、极强的力度再加上旋律线的持续下行就表达出一种愤怒、悲痛的强烈情感。 F、问:肖邦因在他的音乐里时常流露出一种细腻、柔美、诗意的意境,令人陶醉,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究竟是什么使得一首练习曲会具有如此强烈地情感呢?在音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中学音乐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中学音乐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中学音乐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3、队员组成情况介绍(自愿、指定相结合)。 4、介绍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 5、单声部练声曲训练,学习《欢乐颂》旋律。选拔队员。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明白参加合唱队的目的、了解合唱队的功能、对自己健康成长的意义。 2、要求学生培养其正确歌唱的姿势。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 4、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起拍与收拍,整齐划一,起得整齐,收得干净。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合唱训练 1、姿势训练: 上身保持直立,胸部保持吸气时的状态,提眉,面部略带微笑,队员的姿势要统一。合唱中统一姿势,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精神抖擞、整齐美观,它是合唱中诸方面统一的第一步。实际上统一合唱姿势不仅使合唱队具有整齐美观的外

表,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整个合唱队的发声状态,所有合唱队员的身体器官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状态一致,才能使所有合唱队员的发声”乐器”处于相对统一的工作状态中,从而获得比较完美的音响效果。这是合唱追求的目标,而统一的姿势就是做到这一点的有力保障,另外,良好的姿势还有助于在合唱排练中减少疲劳,从而提高排练效率。 2、呼吸训练: 口鼻同时吸气,吸气不宜有声响亦不宜太深。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也是共鸣、音准,咬字吐字等的基础。在合唱中,没有合理统一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和统一的合唱发声,也就不可能自然、流畅而整齐地完成演唱。特别是在换气较明显或很多特殊换气的地方,如果对全体队员没有统一谐调的呼吸要求,就不可能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因而影响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因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力求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使每个人的呼吸趋于合理;在合唱表演中,呼吸换气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合唱队整体达到呼吸的统一。 3、发声训练:模仿老师的发声方法和音色,让所有学生的声音往老师的音色上靠,边唱边听,力求音色和谐、统一。 (二)作品训练《欢乐颂》 1、难点训练:第四乐句从第三乐句的最后一拍开始,乐句也略有变化。 2、轻声唱谱,注意乐句间准确呼吸。

高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全国获奖中学音乐教案.docx

高中音乐教案《春江花月夜》-全国获奖中学音乐教 案 全国获奖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 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

高一音乐-音乐的基本要素教案 (1)

课题:音乐的基本要素 教学年级:高一(或高二) 教学目标: 一、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用简短的话说出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速度、 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能主动探索音乐的欣赏过程,并在全班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启始课后,我设计了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常规课,补充了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音乐,根据感受选择相应的词语。(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写出相应词语的序号。) (1)欢快活泼(2)优美抒情(3)雄壮有力(4)悲惨凄凉 音乐(1)《乱红》(钢琴与笛子)音乐(2)《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音乐(3)《江河水》音乐(4)《喜洋洋》 2.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3.导题: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 二、表现与感受 (一)节奏与旋律 1.请同学把下面这一部分内容表达出来。 3 3 3 2 3 6 5 3 2 3 6 5 2.节奏 问题:假设这是音符,好听的音乐,少了什么?——节奏

3.旋律 (1)有了节奏,数字变成了什么?——旋律 (2)旋律的进行:上行、下行、平行、波浪型(举例说明) 4.探讨:旋律能脱离节奏单独存在吗?反过来呢? (二)和声 1.出示《欢乐颂》曲谱,比较不同处。(有和声) 2.演唱,体验和声。学生唱《欢乐颂》高声部,老师唱低声部。 3.欣赏 (1)歌曲《音乐故事》(蝌蚪合唱团演唱)(和声饱满时用手势引导学生)(2)民乐曲《春江花月夜》主题(感受乐曲的意境美) (3)管弦乐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主题(感受乐队的磅溥气势) (三)音色 1.聆听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童声) 问(1)属人声中的哪一类? (2)假如用男中、男低来演唱,表现出来的意境合适吗? 2.人声的分类。(学生回顾) 3.听辨音色(分组抢答) 笛子、二胡、长笛、小提琴、唢呐、大提琴、小号、古筝等。 4.聆听乐器音色。(学生不太熟悉的) 单簧管、双簧管、短笛、大管、大号、圆号等。 (四)速度与力度 1.对比欣赏《隐形的翅膀》与《保卫黄河》。问题;速度与力度能不能换一下?2.请用演唱来证明。 (五)调式、调性、织体等。(在以后的课堂中再学习) 三、巩固。 1.聆听《春节序曲》(片段),你能听到哪些音乐要素? 2.学生分组回答。 四、音乐的欣赏过程 1.说说你欣赏音乐时有怎样的心理过程。 2.音乐的欣赏过程: 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审美评价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伤感的歌曲。歌曲中表达了主人公对女孩的想念和过去事情的留恋,歌曲的感情带有深情和伤感的色彩。我们民族歌颂对爱情忠贞不渝,而这首歌曲,更表达了即使对方对不起自己,自己仍然怀有对对方的温情,所以是一种顽强、坚定的情愫,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内在精神实质。 2.学情分析 农村的学生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较少,音乐基础知道较薄弱,在节奏、模唱等方面较为欠缺,容易跑调,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有所改善。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尝试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忧郁深沉的感情。 2、聆听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在银色的月光下》,感受不同的演绎方式带来不同的感观体验。 3、欣赏与“月亮”有关联的艺术作品,体会艺术家们借月光抒发的感情,产生进一步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学唱 难点:在学唱歌曲、欣赏作品中感受音乐的美,鉴赏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热爱音乐的美。 4.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轻音乐《梦幻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 (二)、歌曲教学《在银色的月光下》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 思考:歌曲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老师简单小结,并对作品做介绍。 2、再次聆听音乐 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 3、三部分教学:第一部分:先听钢琴弹奏旋律,学生用LA哼唱,随琴填词连唱,强弱处理,对于学生演唱不到位之处加以指导、练习。 第二部分:聆听欣赏视频,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难点处理,强弱处理。 第三部分: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意境美,学唱第三段歌曲及最后一句旋律。 最后:根据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优美忧伤的情绪演唱全曲。 4、聆听童声合唱与器乐演奏片段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思考:同样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会有怎样的效果?你最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播放音像资料) 5、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三)课内拓展 (四)、实践创作与参与 (五)、课堂小结 5.板书设计 《在银色的月光下》

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一)

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课题__民族精神的赞歌《黄河大合唱》___ 教材名称_____音乐人教版___________ 选自第____六___单元(模块)第_1___课 实施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午______节 教学地点:音乐专用教室 教学课型:音乐鉴赏 教学班级:高一12班 教学教师:孙丹阳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设施:多媒体、钢琴、局域网络艺术资源库联通、〈〈黄河大合唱〉〉〈〈黄河〉〉视频、合唱总谱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视谱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 使学生认识《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以及各声部特点,通过主题段的欣赏评价,感受作品风格,学唱主要音乐主题,提高音乐的欣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谱欣赏〈〈黄河大合唱欣赏〉〉以及交替欣赏钢琴协奏曲 〈〈黄河〉〉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作品每个乐章的连贯发展特点,帮助学生 使用乐谱欣赏,提高识谱和了解音乐内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中使学生感受出作品内在的民族精神体现,从而使 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激情。 重点难点(内容和手段): 乐谱〈〈黄河大合唱欣赏〉〉中各声部的旋律特点。 欣赏、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策略 导入教学情境: 1.配乐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黄河颂》,朗诵有关黄河诗歌选段 2.黄河是中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20世纪经典华人音乐。 3. 主题教学环节:

1.内容:局域网艺术资源库中《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轮唱),朗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2.方式 选用大段部分、简单介绍、提出问题、交叉进行、音频欣赏、视频欣赏 《黄河船夫曲》音乐主题采用了民歌中的什么音调为素材?《黄水谣》的情绪变化与旋律的进行关系?《黄河怨》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保卫黄河》为什么选轮唱?作品表现的主题内涵是什么等。 实践创作环节: 1.小组二部轮唱模仿《保卫黄河》主题段 2. 3. 交流评价环节: 1.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评价观点交流 3. 教学小结环节: 1.教师小结 2.齐唱《保卫黄河》主题段 机动处理预案 1.讨论时间的把握,教师主动引导小组讨论焦点。 2.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根据教学时间可安排欣赏主要精彩片断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记录 情况: 问题: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中学生音乐介绍教案三篇

初中中学生音乐介绍教案三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中学生音乐介绍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组织教学:播放上节课所学歌曲《牧场上的家》,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目的是营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家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 ?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都看到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

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几种西洋铜管乐器,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西洋铜管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西洋铜管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西洋铜管乐器介绍: 1、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课题《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课的四个教学内容标题:(1)西洋铜管乐器介绍;(2)巩固练习;(3)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4)欣赏: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小号、长号、圆号和大号的乐器形状(图像)、音色特征及声音特点介绍(文字和解说)、演奏姿势(图像)和乐器演奏音乐实例(音乐)多方位整合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乐器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关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特点的解说文字,听到解说声音;在聆听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实例时可以看到使用本乐器的演奏姿势和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向学生介绍过程中,

钢琴教案

第四周教案 课题:钢琴基本演奏方法--断奏 张明明 分析学生:授课对象为14春幼师新生,学生没有任何钢琴基础。 课时计划:两个连堂课时 教学内容:断奏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断奏含义内容:什么叫断奏,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断奏的含义 (二)讲解断奏的弹法练习:直接提出钢琴基本演奏方法——断奏的技术要点。 (三)关于弹奏手型问题:点学生上台演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在断奏练习应注意的问题:点一个学生上台演奏,其他学生点评并提出解决方法。 (五)巩固练习:教师示范,将重难点抽出,让学生进行试奏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让学生对钢琴这种乐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钢琴的历史及构造原理; 3.认识键盘;认识琴谱;认识手。 能力目标:1.学会摆放自己的手型及弹奏单音; 2.让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要求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断奏方法有个清醒的认识。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乐器之王”给人的美感; 2.认识到即使是一首练习曲,甚至是一个音,都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喜欢音乐,感受音乐,从而达到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的坐姿及手型 2、手臂的自然放松 难点:断奏演奏方法,手指支撑 三、教学方法和教具 1、教学方法:聆听模拟法,讲解法,学生自由练习 2、教学用具:钢琴、电钢琴、教材 四、教学内容过程: (一)导入:聆听钢琴曲,导入新课教师弹奏一段音乐《上玛丽有只小羔羊》引导学生感受乐器之王的魅力。教师还可伴随音乐作简单的讲解。断奏含义内容:什么叫断奏,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断奏的含义 断奏(staccato)又称断音弹奏法和非连音弹奏法,是重要的基本弹奏方法之一。获得合理科学的弹奏方法,实质是学习掌握一种 弹奏技术。断奏是其他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讲解断奏的弹法练习:直接提出钢琴基本演奏方法——断奏的技术要点。 断奏、重点训练手指对“重量的支撑”,要求肩、臂,腕放松,手指各关节坚实有力,能支撑手臂的重量,牢牢站稳在琴键上。 详解:断奏可以分为四个动作过程,即:(1)把手型摆好;(2)手臂自然提起;(3)手臂自然下落;(4)指端肌肉垫着力触键。这四个动作过 程是一个自然连贯的有机整体。这种每个音之间都断开的弹奏方法即称为断奏。 (三)关于弹奏手型问题从乐曲出发:点学生上台演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景:教师示范弹奏,设置情景,分组教学后,点学生演奏。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a. 手臂不放松:①下键时用力压,砸,致声音僵硬、生涩;②下键时手臂控制,速度慢,致声音虚浅,无力。b. 手指支撑不对:①断指;②勾指;③趴指c. 手腕、肘部不对:①架;②压 详解:良好手型的根本标准应是合乎人的生理机能。人在生活中的手臂自然下垂状态,可以体悟手型建立的良好感觉。把自然下垂的手臂自然提起,手腕松通地端平,稍加键盘弹奏上的要求即可。(如手指关节均要突出)。防止手背痉挛,手指僵硬以及手指弯曲过大等不良现象。手型摆好的状态是二指(食指),三指(中指),四指(无名指),五指(小指)自然均匀地分开并各自处于独立状态。一指(大指)虎口关节外突松通,整个手摆放在键盘上,不可倒向小指一旁。这种基本手型,是手指弹奏的基础技术。弹奏中的手型还将随音乐织体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后期发展的要求(如伸缩手型、八度手型、变化手型等)。 (四)在断奏练习应注意的问题:点一个学生上台演奏,其他学生点评并提出解决方法。 1、手臂自然提起时,肩膀放松,大臂通畅,肘部的自然活动带动小臂和手腕,使手自然抬起,手指处于积极主动弹奏的任务状态。 2、在断奏练习中,手臂自然下落时,防止过多地施加外力或下落途中控制力量。过多地施加外力,容易引起敲击触键的粗糙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