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考博教学论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教学论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学论

含义: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2.什么事教学?为什么说教学工作时学校的中心工作?【04】

答:一)教学是教得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指在学校范围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展开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二)进行活动时学校的中心工作。

1)就学生受教育的来源来看,学校时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中有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

2)因它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去的时间也最多。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主要看它的各科教学质量来决定的。

3.论述教学论的研究对象。【99】

传统的教学论关注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讲求教学的方法和技术。

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追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4.教学活动诸要素及其关系。【00、02、03、04】

一)要素包括: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环境、反馈、教师。

二)图示:

课程

境教师学生目的

方法

三)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形成后制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教学目的通过课程和方法而实现。

3)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其形成后就成为教学活动中最实质的东西。

4)方法受制约于课程,从而为教学目的服务,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方法的效果,产生关键的作用。

5)环境受制约于外部条件,同时影响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

6)反馈既是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作为一种重要参照系数来改进教学。

7)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其他六个要素通过影响教师来影射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教学。

5.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其变革趋势如何?【99、02】

答: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

变革趋势:(37题)

趋势: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和个性化。

特点:1)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2)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3)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4)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二章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特点。【00、01】

本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特点:1)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作用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活动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7.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00、03】

1)知识传授功能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功能。

2)技能形成功能

形成技能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的。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形成熟练的技能后可以大大简化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智能培养功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就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一般认为,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讨中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培养智能最好途径。另外,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获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个性发展功能

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动机、意志和身体素质的塑造,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发展重要的内容。

第三章教学目标

8.教学目标分类的着眼点。

三个维度:

1)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2)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智能(智力、能力、创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3)各部分和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9.如何看待我国中小学教学目标?

两个层次:1)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学科目标,各门课程的设置。

四个特点:

1)在教育目的指导下,各级学校构成一个教学目标系统;

2)学科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在学科目标内部,各个分项目标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

4)各个教学目标之间不仅有纵向联系,而且有横向联系。

10.教学目标的作用与确定(举例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04)【00、02】

作用:

1)指向作用有明确目标,人的活动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事情上,排除干扰。2)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动机,引起学生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合力。3)标准作用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

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5)教学目标的陈述:总的要求尽量作业化、具体:完成作业的条件、速度、质量、类型。

第四章教学原则

11.教学原则及其确立的依据

含义: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确立依据:

1)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规律的反映;3)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

12.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含义、意义和要求。【00、01】

含义: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意义:1)体现了对学生全面教育的目的;2)也是教学活动整体性特点的反映。

要求: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人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5)实现教学要素的有机配合。

13.启发创造性原则的含义、意义和要求。【02、03、04】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意义:1)是教学和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规律的反映;

2)还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意义和要求

含义: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因此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意义:1)由教学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规定的;2)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特点的反映。

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和学生饿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15.有序性原则含义、意义和要求

含义:是指教学工作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意义: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16.师生协同原则。【02、04】(如何贯彻原则)

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意义:1)教与学相互影响和作用规律的反映;

2)充分体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动活泼地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17.因材施教原则(如何贯彻)【02】

答:含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意义:受制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

要求: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18.积累与熟练原则的含义、意义和要求。

答:含义: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意义: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提出的。

要求:1)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2)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3)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19.反馈调节原则。【00】

答: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意义: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规律的反映。通过师生的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的调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要求:1)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0.教学最优化原则。(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体育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99】答: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实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意义:主要是依据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因素合力这一规律提出来。

要求:1)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

2)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要素;

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第五章主体论

21.简述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主要观点。【02】

答:一)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

1)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

3)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发展,由直接经验获获取知识,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

1)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2)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必须保持被动状态。

22.为什么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02】

答: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为:

1)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2)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因为:

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的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

2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00、01、02】

答: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5)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2)也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二)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因为:

1)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2)“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

3)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24.非认知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01】

答:含义: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及人格等。

影响:主要是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控制。认知因素构成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认知因素构成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

培养:(以学习动机为例)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

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5)最后,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动机,应避免频繁地对学生进行具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避免过多地使学生处于焦虑状态。

25.教师

职责: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

知识结构:1)专业知识;2)文化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

教学能力:1)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4)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5)初步的教育和科研能力。

第六章课程论

26.课程

含义:课程是指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1)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3)统一要求和多样化;4)显课程和潜课程。

课程的内容:1)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课程。

课程结构:

1)分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特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2)关联课程(correlative curriculum):一组相互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

3)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新课程。4)广域课程(broadfield curriculum):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5)问题课程(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6)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经验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取直接经验。

课程编制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内容);组织教育内容;评价教学效果。(美.泰勒提出)

27.显课程和潜课程的关系。【04】

答: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包括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

关系:潜课程与显课程目标一致时,对显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潜课程有时则完全与显课程目标背道而驰,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在设计和编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到潜课程的因素,尽可能地把潜课程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挥潜课程积极的教育作用,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28.依据课程设计和编排原理,分析如何合理编排和加工体育教材和使用体育教材?【99】答:要求:1)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选择适当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课题;

2)根据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设计教材的结构和先后顺序;

3)选择和编辑课文、例解、习题、试验、插图和图表,设计和制作必要的幻灯片、电影片或编制教学程序。

4)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包括使用各种直观教具以及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技术。

5)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需要,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6)研究教材的呈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美学和卫生学问题。

29.我国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答:1)怎样处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

2)怎么处理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怎么看待劳动技术课的地位和作用;

4)怎么看待职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5)怎样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6)怎样处理知识、智能和非认知因素的关系;

7)教材的载体偏重印刷符号,影响了教学效果,直观性和生动性比较差,现代化手段的普及程度太低;

8)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编写主要从教室教得需要出发,用施教者的眼光处理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通病。

第七章教学方法

30.教学方法及其分类。【02】

答: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分类: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在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我国教学方法分为: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3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含义: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目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分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要求: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生动、简练、准确,并富有感染力;3)善于设问置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3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含义: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得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分类:演示法、参观法。

要求: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3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含义:是通过练习、实习、试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要求: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指导;

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

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3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设定一定的情景,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要求: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

2)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反应;

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

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3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含义: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

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情景。

36.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01、03】

答: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2)给予教材内容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5)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

运用:1)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4)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7.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和特点。【02、04】

趋势: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和个性化。

特点:1)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6)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7)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8)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9)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八章教学组织形式

38.教学组织形式含义、功能和改革

含义: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功能:1)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2)有利于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改革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39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01、04】

含义:就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

缺点:1)面向班级,使用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

2)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离;

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改革: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2)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3)改革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工作。

40课的类型、结构、基本环节和评价。

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运用现代教学评价观念,论述什么是一堂好的课程?【04】

答:(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的明确

教学目的必须全面,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目的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使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

讲授内容必须正确、科学,对内容的说明和解释应准确无误;讲授要有条理,符合逻辑,层次分明。

3)方法得当

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

4)组织得好,积极性高

对课的安排井井有条,教学步骤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组织好一堂课的全过程,有良好的教学秩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性都高,表现出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4)教学效果好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一般来说,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原理的教学是可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第九章教学媒体

41.教学媒体

含义:是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一般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

发展趋势:1)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2)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现代教学媒体功能: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虚拟功能。

现代教学媒体作用:1)提高教学质量;2)增进教学效率;3)扩大教学规模。

第十章教学环境论

42.教学环境。【01、03】(含义、内容、功能和调控)

含义:(狭义)主要指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

内容:1)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等物理因素;

2)各种教学设施;3)社会信息;4)座位编排方式;5)班级规模;6)人际关系;

7)校风班风;8)课堂教学气氛;9)其他因素。

特点:1)规范性;2)可控性;3)纯化性;4)教育性。

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对学生影响:

1)学生智力发展

a.丰富良好的环境因素的刺激,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b.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

2)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特定的条件下,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

a.以课堂气氛来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b.以师生人际关系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c.再以教师的期望来说,教师期望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能在有意无意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

d.另外,教学环境中其他因素,如校风、班风和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

发也有着重要意义。教学实践表明,严谨、求实、勤奋、上进的校风或班风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有巨大推动力的集体心理气氛,这种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诱因之一。

3)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行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绪的外在表现。

a.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的各种物理因素如教室的光线、湿温度、班级人数、教室的空间特点等于学生的课堂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课堂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人际光线、教师的管理作风和集体规范等也是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因素。

4)学习成绩

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如教师期望、教学物理环境以及班级规模等都对学生学习活动施加着潜在而有力的影响,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生密切的联系

评价:一)确立评价纬度:即评价者所选择的评价角度或主要方面。

1)物质环境的完善程度;2)心理环境的健康程度;3)物质和心理环境契合程度。

二)确立教学评价标准:即评估衡量教学环境水平的具体规定。

1)整个学校中重知识、爱科学、讲文明的气氛;

2)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

3)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和班集体凝聚力。

评价教学环境方法:观察评价法、问卷评价法、访谈评价法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

一)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培养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实际状况;教学情境的要求

一)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二)策略:集体协调策略;增强特性策略;利用优势策略;筛选转释策略;自控自理策略第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43.教学评价。【01、04】

含义: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功能:

1)诊断:

通过在学期、学娘或教程开始之前进行测验,教师可以了解某个学生在特点学科的特定阶段,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已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不利或有利的原因,从而据此对该学生的具体施教措施,设计适合该学生学习准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单元;通过这些诊断性测验,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对学生分班分组,予以适当安置。

2)反馈:

对教师而言,经常进行各类测验的结果,可使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的信息修正、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3)定向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与考试中将要出现的各种知识的题目和性质成正比。学生受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的倾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向这些标准的努力中,在对这些内容的掌握中,逐步向特定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迈进。

4)证明

a.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证据,也可预言该生以后的学术或工作潜力。

b.也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

c.还可作为教育科研人员判定某个教学改革计划是否有效的依据。

5)教学

考试或测验,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测试,本身也可被看做一种教学活动。

过程:制定评定指标体系——收集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资料——进行价值判断

原则:方向性原则(素质教育);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4.论述进行评价的种类、特点和用途。【02】

总结性评价: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据。

基本特点:

1)目的是对学生在某个教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未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2)着眼于学生对某个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3)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范围较广,每个题目都包括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用途:1)评定学生的学校成绩;2)预言学生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3)确定学生在后续教程中的学习起点;4)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5)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形成性评价:

含义: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特点:1)其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或做证明,而是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2)测试次数比较频繁;3)测试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小;4)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的前瞻性的,而非回顾式的。

用途:1)改进学生的学习;2)为学生的学习定歩;3)强化学生的学习;4)给教师提供反馈。

诊断性评价:

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和困难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

用途:1)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排;3)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第十二章教学管理

45.教学管理

含义: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主要内容:1)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2)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3)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检查管理;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用:1)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

基本任务:1)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制定与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3)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原则和作用;

4)掌握教学工作特点,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参与意识;

5)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三章教学论发展趋势

46.教学论发展趋势。【00、01、02】

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际间的竞争形势,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3)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加速,促进了教学论研究的深入。

趋势:1)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2)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

3)重视教学过程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工艺化”;

4)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

5)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

6)各科教学理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向。

47.当代教学论的问题。

答:1)教学论的理性反思和重建;

2)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主体性;创造性

3)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

a.“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观

b.“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

c.“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

d.“科学与价值”并重的大课程观

e.“方法与手段”组合的现代技术观

体育教学论复习总结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进行的诸多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体育课堂教学:是指在法定的一节课中,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由较适合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地点进行体育教授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最基本标准。 体育教学内容: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内容。 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现象、要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科学和学科。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 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外部特征”:“内部要素” “外部特征”:目标的层次:超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体育教学目标、可是体育教学目标。 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工作:功能、工作和搭载文件。 “内部要素”:课题、条件、标准 发挥体育教师主导条件:三个要素:目标、路线、被导的主体。教师熟知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材、自己的学生。 发挥学生主体条件:1)教师把教授的目标转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2)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体育教材、3)教师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的学习过程、4)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5)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性:运动实践性、娱乐性、健身性、人际交流开放性、空间的约定性。 一.体育教学内容与教育内容的共性:教育性、科学性、系统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精教类、简教类、介绍类、锻炼类。 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规律: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不会到会、不熟练到熟练、不巩固到巩固。影响因素:运动技能难度、学习技能的总时间和联系密度、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学生前期经验积累、学生体育基础与身体素质。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阶段、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境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的规律: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身体活动量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身体活动性,还要使学生身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合理,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使学生喜爱运动并养成参与运动的习惯。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

体育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大学生)

名词解释(红色为重点) 教学: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或者是指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论: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 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身体--运动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律的变化。 体育教学原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保持体育教学性质的最基本因素,是判断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体育教学的规律把各种体育教学要素综合起来制订出来的方案即为体育教学计划。 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上大致相同。 异质分组:是指在分组后,同一小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 体育教学环境:是对体育教和学效果有影响的,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共同构成的教学气氛。 1、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填空) 2、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人物是捷克的跨美纽斯,他发展了拉特克的教学论思想

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教学论复习要点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体育教学论试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结业考试试卷(A卷) 《体育教学论》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胡文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体育教学论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客体是(C ) A.体育教学方式 B.体育教学方法 C.体育教学模式 D.体育教学活动 2.出版教学论史上划时代着作《大教学论》的是(A ) A.洛克 B.巴泽多 C.夸美纽斯 D.卢梭 3.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其发展敏感期是有先后之别的,它们的顺序排列是(A ) A.力量-耐力-速度 B.速度-耐力-力量 C.耐力-速度-力量 D.速度-力量-耐力 4.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C ) A.道德素质 B.速度素质 C.耐力素质 D.力量素质 5.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指(A ) A.兴趣 B.动机 C.观察 D.思维 6.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指(D )

A.想象 B.回忆 C.态度 D.感知 7.提出教育目标类型划分理论的是(C ) A.布卢姆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为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而担负的责任是(D ) A.教学目的 B.教学任务 C.教学目标 D.教学内容 9.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D ) A.认识——多质说 B.双边活动说 C.认识——发展说 D.认识——多元说 10.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因素是(B ) A.教学方式 B.学生 C.教学条件 D.教学内容 11.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是(D ) A.教学内容 B.教学条件 C.教学规律 D.教学手段 12.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是(B ) A.提出假设 B.科研设计 C.制定计划 D.选择课题 13.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C ) A.教学手段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规律 14.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是指(C )

中学科学教学论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教育类专业课程。它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基础知识是科学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哲学等是科学教学论的理论指导。中学科学教学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科学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经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教育理论,是直接用以指导中学科学教学的有力工具。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科学化的活动。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作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的特征: 1、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3、科学世界教育与生活世界教育统一 4、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结合 5、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一致 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如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一、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地位,并把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和统一起来。二、既强调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三、更新科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凸显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技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 五、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以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改革。 六、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注重提高科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七、注意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重视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八、重视评价改革,构建与科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STS教育是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STS教育的特征:1、强调参与。2、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技术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 3、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决不允许忽视价值取向。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法律规定严禁种植能提取毒品的植物。下列属于此类植物的是 A.大麻 B.天麻 C.蓖麻 D.亚麻 2.下列广告语中,有明显科学性错误的是 A.本化肥含磷元素,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 B.本洗衣粉含能高效分解油污的蛋白酶,洗涤效果佳 C.本酸奶含乳酸菌,适量饮用有益人体健康 D.本药品含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感冒 3.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4.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5.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 B.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重力 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 6.在无菌条件下将铁皮石斛植株的组织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培育出许多与原来的铁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个体。上述培育技术 A.属转基因技术,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状 B.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 C.与克隆技术相比,二者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 D.属组织培养技术,能使后代获得比亲本更优良的性状 7.如图为吸盘式挂杆,将吸盘压在瓷砖上排尽其中的空气,挂杆就能被固定在瓷砖上。挂有平底锅的挂钩沿光滑水平横杆从P点开始向吸盘B移动,若吸盘与横杆的重力、吸盘大小均忽略不计,设挂钩与吸盘A的距离为l,则吸盘B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与l的关系图像为

体育教学论期末复习 论述题

●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设计与优化策略P320 1、和谐美观策略 是指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的创设,要注意从整体进行规划,整体上要体现合理、协调、美观的要求。 ①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与学校其他建筑和设施 之间要协调一致。 ②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之间要协调一致,美观简练。 ③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要与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 协调一致。 2、安全卫生策略 是指在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以及队列队形等物理环境的布置、选择与安排中,要体现安全第一和卫生洁净的要求,最大限度避免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对健康的不利 影响。 ①所有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都不应该存在着安 全隐患,使用些设施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清理。(如运动场地是否有障碍物,是否平整、运动器材是否松动等等) ②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设计、编排、变换、调动等,也必须注意安全(如学习在推铅球等投掷内容时所有同学不应该面对面站立,而是同学们站的方向应该保持一致) ③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的设计和安排中,必须考虑卫生问题。(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应打扫干净,室内体育场所的采光要充足、温度适宜、保持良好通风;游泳池应经常换水和消毒等等,在选择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时,应避开风沙、尽量选择无空气、水和噪音污染的环境。 3、突出特色策略 是指在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的设计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 各种有利环境条件,创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如下:①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具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环境在校园内设池塘围绕“水”来设计体育教学环境;如果校园内有山丘的可围绕“山”来设计。②空间狭窄的城市学校,利用有限的空间,可围绕着体育场所和设施的“多功能”来设计。③北方的冬季长可多建设一些室内的体育场所,可围绕“冰雪”为主题来设计。 4、筛选提炼策略 是指在调节控制体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要对存在于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处理,以实现体育教学信息的最优化控制,使体育教学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广播、电视、书籍报刊等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构成了体育教学的重要信息来源,对教学活动有很大影响,有些信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些信息是对学生有负面影响的,体育教师应尽量排除各种不良信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善于识别和处理各种信息,提高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5、变通调适策略 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那些无法改变的体育教学环境,如体育教学环境和班级规模等,可以采取变通或调适的方法。 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处的自然环境无法改变的。如雨雪天气时,可在教室里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也可利用学校的食堂或较大的空教室来进行体育 教学活动。 ②体育教学中的班级规模是无法改变或暂时无法 改变的,但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或全年级学生统一编班上体育课的形式。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设计与优化策略 相对于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设计与优化策略内容 更加丰富,难度更大,所需花费时间更长,短时间看不到效果,设计与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策略主要是: 1、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与规范可以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的压力下使一些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从众的,正确的舆论与规范使人积极向上,做出有益的行为,不健康的舆论与规范使人产生有害的行为,体育教师必须注意在班级形成良好的舆论与规范。 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考虑舆论与规范对群体成员的 适应性,与成员的个人价值趋同,另一方面考虑群体舆论与规范应与社会规范的一致性。 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①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应做到:第一,挚爱。挚爱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又要当生活中的朋友。第二,尊重。“尊重人,才能自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第三,真诚。只有充满真诚的体育教学才能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发自内心的,不做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标准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 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 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 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 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 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 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C. 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体育教学复习题

体育教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体育教学中,体育学习的主体是。 2、教师示一般可分为镜面示、示、示和侧面示。 3、分解法和完整法应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一般要遵循原则。 4、体育教学要遵循的特殊教育规律是规律、规律和规律。 5、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6、示的位置要根据、动作的性质及安全等因素而确定。 7、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8、是体育教学系统运行的首要程序。 9、运用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时应注意选用最适宜的方法,预防与纠正错误要以为主。 10、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11、体育教学的三要素是、、练习。 12、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经验为主。 13、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 。 14、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师 的考核。 15、体育教学体系包括、、和四大要素。 16、1-6年级的教学可根据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采用、、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17、体育课中的“一句话”评价是一种评价的语言形式。 18、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学习,体验运动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

19、体育教学是师生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技能传授的过程。 20、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开发学生的体育情感、意志、 和价值观等。 21、体育运动中各种角色的变换与社会实践中角色的要求一致,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等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 22、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且要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3、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关注学生的,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4、口头评价时要以为主,要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 25、为了使动作示更准确,可采用正面示、、侧面示或镜面示等。 26、现代体育教学选用的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电影、幻灯、、电视、录像等。 27、动作分解的方法主要有:按动作技术的结构顺序分、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按学习难度分、按的动作分。 28、动作分解的顺序有:分进式、连进式和。 29、体育教学容选择要遵循基础性、、兴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 30、体育教学容的分类主要有:按兴趣爱好分类、根据分类、根据运动项目分类、根据教学目的分类和综合分类等五种。 31、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以及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等。 32、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开发学生的、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 3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 、。 29、体育教学容选择要遵循基础性、、兴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与教师、教练员的关系,是提高()的关键所在。 A. 教师信誉 B. 技术水平 C. 练习积极性 D. 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的根本要素是指()。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体育教学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教学论:是分科教学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说明体育教学的现象、基本因素、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科学和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教师、目标、内容、过程、环境、方法、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 3.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5.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的教学所进行的各方面的最优先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 6.体育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7.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指导条件。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8.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这个预期成果可分为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是体育教学的阶段目标;阶段性成果的总和就是最终成果,即体育教学总目标。体育学总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标志。 二、简答题。 1.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五大规律? 答:(1)运动技能形式规律。(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4)体育学习集体形式与变化规律。(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2.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 答:1.热身和逐渐加强运动负荷的阶段。2.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3.恢复和逐渐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 如何区别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1)体育教学目的就是人们设立体育学科和实施体育教学的行为意图和初衷。是贯穿整个体育教学的知道思想,是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概括性的和总体性的要求,它把握着提议教学进展的方向。(2)体育教学目标是人们为达到体育教学的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预期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3)体育教学任务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4)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的总和就是体育教学目标。(5)最终的体育是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标志。(6)体育教学任务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体育教学目标所应该做的实际工作和责任。 5.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②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③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④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7.简要阐述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 答: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①为谁而组织?——学生;②谁组织和实施的?——教师;③为什么要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目标;④教师教和学生学得是什么?——体育教学内容;⑤沿

科学教学论全

《新编科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释义: 1.科学本质:德莱弗(R.Driver)等认为理解科学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科学内容;理解科学探究的进程;理解科学为一种社会事业。 2.科学知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指出科学知识具有两个层面:它可以是暂时的、可被修正的,或者是持久的。 3.科学共同体:是探索目标大体相同的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4.科学素养: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段落: 1.传统科学哲学与当代科学哲学都认为科学新知识的发现须依赖①事实的观察、 ②证据的搜集、③资料的分析、④假说的建立、⑤逻辑的论证。 看看: 1.英国在其颁布的课程指导文件《全国学校课程》中提出的科学素养标准中的能力培养标准,包括:科学应用能力、科学调查能力、科学交流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总目标: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第一章科学与科学教育 名词释义: 1.科学:至少包含五层含义: ①科学是一种建制;②科学是一种方法;③科学是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④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⑤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段落: 1.对科学的认识: ①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它表现为发展着的知识体系,这种精神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②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从事知识生产的人类的实践领域,它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③科学及其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构成整个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科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方式和精神尺度,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2.科学的特征(p12):①客观性②理性③可检验性④可重复性⑤增长性⑥批判性。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课题研究 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有效教学研究 教研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有效教学研究 任何有效教学的理论必须明确回答如下二个问题:一是带领学生去哪里?二是怎么带领学生去那里?三是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但由于回答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用它们指导教学,其有效性自然会不同。 (一)关于“去哪里”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我国传统教学论在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或智力、按新课程理念,教育目标被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把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其至教学过程相混淆,不仅概念含糊,而且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科学取向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生的发展是有区别的,因为发展不都是学习的结果:因此,用“学生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是不科学的,例如儿童智力测验.测量的是儿童智力发展。这里测量的发展是必须排除专门教学的。所以,考察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 为了进行学习结果的科学测验与评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为了避免测量注重知识的回忆,忽视高水平的能力,布卢姆在1956年公布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2001年,布卢姆理论的继承者们公布了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名称改为《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日标分类学修汀版》(以下简称《修订版》)。这表明该分类学不仅能指导教学的测量,而且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其认知目标是由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和每一类知识掌握的六级水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构成的。在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中设有能力概念,只有知识类型与它们的掌握的水平。由此可见,该分类系统是用广义上的知识概念来解释学生习得的能力的。 20年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学习运用布卢姆1956年公布的带有明显缺点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指导教学与科研。修订的认知教学目标分类学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上有了重大改进。然而,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分类学对学习、教学以及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指导作用。回答“去哪里”问题的另一个国际公认的理论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结果分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两个目标分类理论有什么关系?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这两个理论来指导学习、教学和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这些问题未被弄明白之前,谈有效教学恐怕只能是经验之谈。当然,有许多经验是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一致的。 (二)关于“如何去那里”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是确定达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现在也称教学策略。“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不应放在作为学习结果的目标中讨论:关于教学过程与方法,钟启泉和王策三俩人开展了激烈的争论。钟教授依据建构主义观点,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王教授根据人类经验传递说,认为“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没有“过于”的问题。俩人的观点都有部分合理性,但都难以适当解决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不同形式和水平的能力的问题。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不同于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之处是,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之前,先做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随着学习理论发展而发展。其要点是:

体育教学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教学: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或者是指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论: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 体育教材化: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条件将体育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计划、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并接受各种体育道德和行为教育的教学程序。 身体--运动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上大致相同。 异质分组:是指在分组后,同一小组内学生在体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存在差异。 体育教学环境:是对体育教和学效果有影响的,显性的和隐性的教学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共同构成的教学气氛。 1、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 2、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人物是捷克的跨美纽斯,他发展了拉特克的教学论思想 和理论。 3、六艺中的“射”和“御”分别指:射:射箭的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右。 4、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5、体育教学共由八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是:学生、老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6、(19页)表2-1各层次体育教学目标的外部特征(更详细的自己找课本看看)

《课程与教学论》

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 a 纵向组织 ? b 连续组织 ? c 横向组织 ? d 序列组织 1.2 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但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B ? a 经验概念 ? b 连续性原则 ? c 主动作业方法 ? d 课程教学概念 1.3 5 下列不属于泰勒提出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的是( B) ? a 连续性 ? b 实践性 ? c 序列性 ? d 整合性

“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 ? a 忠实取向 ? b 实践取向 ? c 创生取向 ? d 相互适应取向 1.5 5 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B ? a 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b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c 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d 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1.1 5 目标游离评价是下面哪位学者提出来的( A ) ? a 斯克里文 ? b 泰勒 ? c 布卢姆 ? d 古巴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是下列哪位学者首先提出的( C ) ? a 斯克里文 ? b 斯腾豪斯 ? c 斯太克 ? d 泰勒 1.4 5 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认为评价是( D ) ? a 测量 ? b 描述 ? c 判断 ? d 协商 1.5 5 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一观点属于( B ) ? a 课程开发研究 ? b 课程理解研究 ? c 课程评价研究 ? d 课程实践研究

体育教学论复习(聪哥版本)教案

考试时间/地点:2016年7月6日 上午8:40---10:40 1 教学楼2 《体育教学论》学习纲要 名词解释 ①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应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和 主要责任,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任。【第三章】 ②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被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加工 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身体练习、运动技术学习和教学比赛体验等。【第四 章】 ③ 体育认知是人对运动的感觉和在这种感觉基础上形成的对运动规律的认识。【第五 章】 ④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某个过程(各层次)的教学进行的诸 多方面的最优化研究工作和计划工作。【第七章】 ⑤ 体育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设计的成果形式,是根据国家颁发的体育教学指导文件, 参照学校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实际而制订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 过程实施方案。【第七章】 ⑥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 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第 十章】 ⑦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与“学”的过 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第十二章】 13体教10班 201324042009 覃志成 2016年7月1日星期五20时9分8秒

连线题 2、说明体育教学要素的构成有几个方面?各要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①教学目标——“为什么要组织体育教学?” ②教学主体(学生)——“体育教学为谁而组织?” ③教学主导(老师)——“体育教学由谁组织实施? ④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中教和学的是什么? ⑤教学过程——“体育教学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目标” ⑥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在什么环境下组织? ⑦教学方法——“怎样实现最好的教学? ⑧教学评价——“体育教学最终效果如何? 3、请对“初步掌握篮球运球技术”的目标予以分析和修改(按照学时目标)? ①原则:先对主教材内容具体化——行进间运球; ②加入课课练:下肢力量素质。 ③认知目标:通过……(主教材学练),使95%(以上)的学生清楚所学动作的运用 价值,理解动作方法及技术要领、重难点等知识,正确区分行进间与原地运球技术的异同。 ④技能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法学法,使85%(以上)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的 技术方法,75%(以上)学生能够实现所学技术灵活运用;发展力量素质,提升健康水平。 ⑤情感目标:教学中学生自觉遵守常规,勤于思考,乐于学练,积极与教师、同学 协作,勇敢、自信地完成教学任务,身心得到最佳锻炼和释放,人人有进步。 ⑥负荷目标:预计练习密度35%,生理负荷平均心率135次/分钟左右。 4、说明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要素和制定原则是什么? 外部特征: ⑴教学目标的层次:超学段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 标、单元目标(内容目标)、课时目标。 ⑵各层次目标的功能与工作:各层次目标主要功能、各层次目标的搭载文件、制订各层次目标 的主要工作。 内部要素: “达成什么样的课题”(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条件)、“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标准)三个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