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读字当头读能得法读中得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摘要】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际经验简单探究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措施

朗读是学习一种语言不可或缺的方法,它其实就是把文字转变成语言的过程。朗读使学生实现从基础的语言文字背诵积累,到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悟的跨越,再到感悟汉字、汉语带来的无限魅力,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的终极跨越。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并优化朗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总不如意,看似形式多样、现状热闹的朗读,往往没有做到读前要求,读中指导,读后及时评价,学

生只是在被要求下为读而读,没有用头脑、用情感去读。

一、小学语文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错过,无法弥补,所以这个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朗读,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对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甚至要做到熟读成诵。只有通过大量的、持续的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才能构建起自己的语言体系,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从而,能够准确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

书面语言能力直观而言就是学生的写话、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写”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高层次表现。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是师生共同认为最难的一个环节。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好作文教学,攻克这一难题,必须培养写作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古训就直观地告诉我们朗读与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朗读了不一定会写,但是要想会写就必须会朗读。朗读文章,引导学

生学习作者如何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宏观上的谋篇布局、微观上的遣词造句。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的文字对象很重要,我们在用的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比如本人上个学期教过的人教版三年级描写大自然主题的一个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大兴安岭》、《荷花》、《珍珠泉》,这些文章运用优美的文字富含情感地描绘了大自然,字字珠玑,感情诚挚,非常适合孩子们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去朗读。那样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感受文字和形象带来的美好,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字里行间文章作者的情感流动。长此以久,学

生对美的解读认知能力会提高。做一个会发现美的人,审美的人。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从学生自身体验入手,身临其境,确定初读的感情基调。

朗读需要读出声音,读出情感。但是学生常常对文章中的情感不能做到很好的感悟,或者是感悟了也不能在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去做。在教学时,我总会结合课文内容,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假如换作是你,你的心情如何,从而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找骆驼》中,商人和老人的一段对话: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没看见一只骆驼?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愤愤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自由朗读一遍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

我问:如果你是这个商人,找不到骆驼了,心情如何?

学生1:很着急。

我追问:你们有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吗?

学生2:考试的时候找不到铅笔。

我问:那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2:很着急。

我问:如果是你呢?

学生2:焦急。

学生3:急得手心都冒汗了。

……

我皱着眉头说:是啊,这真挺令人着急的。可是这时,你同桌说他看到了,可是当你问在哪里的时候,他又说不知道,此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

学生4:很生气。

学生5:愤怒。

学生6:愤怒至极。

学生7:恨不得揍他一顿。

……

这个时候学生的体验出来了,情感被激起来了。于是水到渠成,我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焦急、愤怒的心情来朗读语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4477945.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作者:何洪波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1期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但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因而,教师要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水平。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写作内容问题。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文思。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便是写心得笔记。 (二)、写作对阅读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首先,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写作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锤炼自己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反思)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反思) 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强学生体验加深感悟的重要的训练方式。通过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办法:1、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2、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加分激励法,抓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继续好好书的愿望。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二、引导正确朗读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丢字、加字、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呢?在教学中,我严格要求,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四不两要”: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一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读准字音正确区分平翘舌,不读错音;二要注意恰当的停顿重音,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训练过程中我循序渐进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才能读出感情,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其次,教给朗读技巧,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词的音变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注意“啊”的音变,并体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变,使学生在朗读时更加顺畅。 三、朗读方式灵活恰当 在朗读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差异,所以朗读的组织形式要灵活恰当。 第一,想方设法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地给全班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可采用个人自由读、同座轮流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促进学生全体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与展示的机会。 第二,朗读要求要有层次,步步提高。初读课文时,要求做到读音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丢字,一字一句读准确,再读时要求读流利,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保证。 第三、抓好范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精彩的范读,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抓好三种形式的范读。 一种是讲前范读。对于情境性的文章以及较难读的课文,我一般放在课前进行全篇的范读。第二种是讲中范读,在讲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时进行范读。通过范读指导,达到了深入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目的。第三种是讲后范读。通过讲后范读,对全篇课文进行再欣赏品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抓好配合,赢得家长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单靠在学校里的几节课的指导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家里做好初读课文活动。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做好签字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在读书有利于写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关键词:阅读;练习;积累 目前,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而令他们头疼的就是写作。学生一说到作文,就感觉苦恼,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使,对写作持消极态度,甚至厌恶作文,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指导学生写作也成了一直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难题。尽管翻阅了许多作文报、作文指导书,试着给学生读范文,讲写作方法,但最后结果仍不尽如人意。要想改变这个现状,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表达能力强了,又会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现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从读入手,以读促写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首先可以从读入手,文章要多读后才能领会其义。我在执教《梅花魂》一课时,感觉学生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的那深深的眷恋之

情。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对文章熟读,知道课文大概的内容。然后,抓住重要的字、词、段落,让学生了解梅花的精神。学生在知道了梅花的精神后,又让他们继续读,去发现外祖父是想通过梅花来赞美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的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细细感悟:为什么外祖父离开家乡这么多年还能记住梅花呢?学生就会明白是因为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作者为了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选材很巧妙,结构很清楚。思乡的事、物很多,但作者小中见大,用梅花和梅花手绢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然后再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许多人的精神就和某一事物的特征吻合,请你去思考,并把它写下来。我想,读是基础,那后面的写就是迁移运用。前过程是基础,是“初读”;后过程是提高,是“善读”。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对写作有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所以,阅读只有完成上述两个过程,达到善读的过程,才能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从阅读的认识过程分析,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应该作为写作的基础,要在读中学写,又要在写中促读。 二、勤写勤练,以写引读 多写多练,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首先是多进行写作的各种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其实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很空泛的说法,不但仅是老师,就连我们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实行朗读后的互评学生也会说是没有感情,到底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朗读呢?怎样指导学生实行有感情地朗读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注重的问题, 感情朗读是有感而发的朗读。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字阅读能够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说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文本的感受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抓住文本的大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对于在感受稍有不同也是能够的,情感的充沛水准也就是对文本理解的水准。 而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范读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一种情感诠释,对于阅读水平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是学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人们把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联播主持人称为“国家的晴雨表”,国家的荣辱悲喜都写在他们的衣着、表情、眼神中。而教师也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欲喜先喜,于悲先悲,遇怒则

怒,遇静则静,教师一定不能“于抱琵琶半遮面”,要敢于释放自己,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大胆体验,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升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接下来我就针对二年级语文课文谈谈我的一些朗读上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 “三基四步”教学模式中抓三基的第三点就是定基调——体验文情。这里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会显得苍白无力。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活中,我们都很讨厌冷漠,那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去演绎“冷漠”,要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 二、层层推动,让朗读渐入佳境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准确”、“流利”、“有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从教将近十年的观察分析,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只关注朗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文本内涵的感悟。因此,朗读指导显得过于理性,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老师如此指导孩子:“这句话朗读时,语速应当快一点!”“某某词应当读得重一点!”“某某词语之前应当稍作停顿!”“这是个问句,句尾的那个词语音调应当往上扬!”……在老师如此“具体”地指导下,虽然孩子们也能读出教师期待的那种效果,但可悲的是,孩子们只能读“好”这一句、这一段或者这一篇,倘若换了读的内容,往往就不会读了。 问题二:一味注重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轻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往往显得感性。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不太着边际的指导:“你能读出春天的五彩缤纷吗?”“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有了火之后人们的幸福生活。”“中朝人们情深似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体现吧!”“小珊迪太可怜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小珊迪的可怜吧!”……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指导中,孩子

们凭借着已有的经验“云里雾里”地朗读,有时也会“声声泪,字字血”,有时也会“声音高亢,群情激昂”,但是,这种朗读训练有增量吗?鬼才知道。 问题三: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问题四: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从传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上看重点固然是拼音和生字两大块,但新课改以后人们的观点改变了,尤其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生字块分“我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这种安排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尽早地走进阅读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就要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生字教学放在同等位子上,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年级的学生进校门不久,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老师在讲时他们认得,如果不反复呈现,遗忘很快,因此他们在初接触一篇课文时没有迫不及待去阅读的想法,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一字一字的读,拼音能直呼的学生能较快地把一篇文章读正确,对那些不能直呼音节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怕朗读文章。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念,最后由于念多了课文也就背下来了。从表面上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朗读教学上是怎么做的? 一、逐句逐段指导学生们读,在成功中培养朗读兴趣 1、呈现句子或短

一篇课文在配乐诵读或老师深情并茂、抑扬顿挫范读后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调动起来了,但他们读了几句后有的因困难重重,有的因好动激情很快就会消失。老师应马上借助这股春风在学生们自由朗读后指导读,扫除影响他们朗读兴趣的障碍,呈现在四周配上美丽的图画句子或段,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句或段不单独呈现出来,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他们不会看着书,指着文字读某句某段,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什么,云里雾里坐飞机,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听课,持续的时间短。 2、指导读 句子或段呈现出来后首先指导学生读准音,着重强调儿化音、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及前鼻音和翘舌音和刚出现的生字;然后指导朗读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快、慢;再就是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在眼前出现画面把感情流露出来,有感情朗读。如《两只鸟蛋》中“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重点指导读准“捧”、“连忙”、“轻轻”,引导“捧”字读重且慢些,体会男孩生怕摔碎这个将来的鸟,“轻轻”读轻且慢突出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体会出对鸟蛋的喜爱,“连忙”读的快些。具体指导读和理解后创设情景:出示茂密的大树,空鸟巢及焦急万分的鸟妈妈,学生们想象出自己就是那个淘气地男孩,在这种情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就把感情留露出来。 3、学生用普通话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有关培养小学生英语读的能力的表述如下:一级要求是学生“能 根据录音模仿说话”。二级要求则表述为学生“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 的单词;养成按照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和短文。” 《课标》中二级语音要求有这样的表述:“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 了解单词有重音,句子有重读;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 《课标》作为纲领性的教学指导意见,无法对小学英语学习的朗读给出详细而具体的操作性 强的课堂教学方面的说明。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具体且常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听录音并跟读 录音材料一般是由英美专业人士录制的,语音语调地道、标准、清晰、流畅、优美,这给学 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朗读和听读材料,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模仿素材,小学生活泼好动,模 仿能力强,听录音并模仿,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听录音并模仿,让学生用耳听、用口说、用心记,使学生从语言的具体实践中直接掌握语言 准确的表达技巧,如语调的升降、连读、弱读、爆破等。为了保证学生课后听录音习惯的养成,我特意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每天听录音并跟读,以便养成良好的朗 读习惯。 二、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和优美的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早读课上,我尽可能让每 个学生大声地领读单词、对话、chant和story time,每个学生读的既认真又仔细。通过这样 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三、及时朗读 在课堂上学完单词、对话、故事之后,让学生多模仿磁带和碟片上的语音语调,多朗读几遍,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当堂背诵所学的对话并且表演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背诵下来。然后,让学生回家之后再继续听录音十五分钟,这样有效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效果,把 瞬间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经过这种长期训练,可以逐步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用心朗读 用心读,首先要做到用心听,在开始阶段要训练学生仔细听录音或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 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口形的变化和语音语调的变化,然后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要求学 生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要求学生口、眼、耳与大脑并用。通过这样的长 期反复的训练,可以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语言的运用是一 种技能,而任何技能的养成都是建立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大 致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示范性朗读 “老师的语音语调是学生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作为参照的标准,因此,只有保证输入的正确,才能确保产出的质量。”教学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读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仔细认真地模仿,体会语言艺术的节奏美。 2.实践性朗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诗。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如导语设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这样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读: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使得表演读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当然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表演读,它只适合于那些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将相和》、《小珊迪》等。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榕树的生机勃勃。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更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中“下”之精妙:教师可以通过把“下”字换成“去、往”等词语的办法,体会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学生结合地图,可感受到: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顺流而下,是下行所以说“下扬州”。顺流而下,一个“下”字,写出了行船轻快,一个“下”字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下”字就读得明快,不拖音,“扬州”尾音稍上扬,传达向往之意。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四、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教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帆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诵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若学生依然读不出其味道,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就可以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有效结合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读与写有效结合探析 概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适时地引导学 生进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因此习作教 学与阅读教学必须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怎样做到在读中探写、读写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针对这一点,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研究实验中尤为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炼,在阅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下面谈谈我在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实验研究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帮助分析,积累写作基本功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把写作特点运 用到平时的习作之中。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告诉学生习作时,两段内容不同的段落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连接起来。在学习《鸟的天堂》这一类文章时,我让学生认真读,仔细体会课文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妙处,让学生明白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再如,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类的文章时,我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一样把珠子穿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课文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方法,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父亲被害十六年后,接下来向我们讲述了父亲十六年前被害的经过。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更能吸引读者,写叙事的文章时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 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如,《火烧云》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发表时间:2013-07-10T10:10:08.2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许旺林 [导读] 老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感情朗读,如此一来,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最容易激起感情的共鸣。 许旺林 (漳浦县石榴中心小学福建漳浦 363200)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教师范读课文,升华文章感情等训练,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课堂训练;朗读指导;提高能力 Optimize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Xu Wanglin 【Abstract】Primary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To correct students fluent emotional to read the 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creation of context, to mobilize emotional; Contact real life experience emotions; divided the role of reading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teachers range read text, sublimation article feelings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feelings reading. Teachers to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reading guidance,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Key words】Classroom training;Reading guidance; Capacity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感情朗读视为学生阅读的最高层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学生的各种感觉来自于他们对外界的视觉和听觉,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春天的美丽景象,我引用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春天的美丽景象:鲜花盛开的田野,刚刚探出头的嫩绿的小草,吐出点点嫩芽的柳树,叮叮咚咚的小溪;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喜鹊、杜鹃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等。这般美景,极大的刺激了孩子们的感官,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和接触大自然的欲望,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象着几个小伙伴相约春游,奔向鲜花盛开的田野,从而带着对美好春天无限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感情,从中也受到美的熏陶。 2.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所描写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他们的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对课文的朗读之中,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三个儿子》一课,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较多。不同的人物说话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文中,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那两个妈妈问道:“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两位妈妈说话时很得意,第三位妈妈的话则比较平淡。如何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平时妈妈怎样夸自己的长处?自己被称赞时的心情如何?并学着当时妈妈的语气说一说。在汇报表演阶段,其中一位同学用自豪、得意的语气读出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现时配以惟妙惟肖的表情,表现出母亲无私的爱,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另一位同学也把第三位妈妈的平淡的话用平稳的语调读出来,表现了她平和的心态。 3.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 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能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从而对他们的朗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揠苗助长》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那个种田人“焦急”的心情,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种田人的动作、神态,并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感知种田人的“焦急”和“急忙”,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生活中找感觉。通过角色体验、练读,学生个个读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同学们上台表演。一时间,课堂上热火朝天,把种田人“焦急”地在田边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要想办法帮禾苗长高’”表演得惟妙惟肖。 又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楚王的傲慢,神气十足和晏子的幽默风趣、机智勇敢等人物品质,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先自读自悟: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对付的?把他们的话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当同学们已感受到楚王的傲慢,晏子的机敏后,我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楚王和晏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楚王的神气、傲慢和晏子的幽默、灵敏被这两位同学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其他同学以此为范,同桌分角色朗读,大胆尝试,从中充分地体验到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教师范读课文,升华文章感情 教师范读是最直接和最有感染力的,也最容易引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丰富的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富有情感的形象,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当我用饱含深情的声调读完在“小溪、小路”上找雷锋足迹的部分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范读最后一段:“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也许是受到老师的感染,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高声齐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利用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插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老师激动、深情的读书声,迅速形成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们的情感在老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他们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傣族人民中一样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老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感情朗读,如此一来,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最容易激起感情的共鸣。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多姿多彩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喜爱朗读,在感情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