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教学文稿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教学文稿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教学文稿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3)通过积极申报论证,改善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运用其针灸设备、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人员队伍建设

1)脾胃病科医师必须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本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内窥镜医师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能够掌握内窥镜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3)通过医院“师带徒”形式培养中医脾胃病学术继承人。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医脾胃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4)积极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5)通过医院“西学中”的形式及科室培训学习的方式让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通过培训学习后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脾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6)积极派遣科室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养专科医生及专科护士,打造脾胃科专业团队。

3、服务技术建设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制定本科室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

床,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脾胃病中医诊疗技术。

3)在具备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脾胃病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提高内镜常规检查的准确率,掌握常规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技术。

4)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中药封包、穴位注射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与康复科及针灸科等相关科室合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5)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3、实施时间:

1)2014年1月成立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定期组织召开科室会议;把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到人。定期做好专科建设工作总结,充分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优化措施,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和充实。

2)2014年2月——2014年3月科室环境形象改善

大力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重新制作科室宣传栏、中医脾胃病相关知识展览牌、脾胃病科相关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等。积极与医院相关领导及总务设备科等相关科室沟通,逐步更换老旧病床、电视、空调等。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对内镜室重新布局,充分开展利用现有设备。

3)2014年4月——2014年5月制定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形成地区特色的诊疗方案,并具体实施。

4)2014年6月——2014年9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及招标购买富士1000肠镜系统。

5)2014年9月——2014年10月购置中医治疗专用病床及多功能病床。

6)2014年10月——2015年4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消化疾病的最新诊治方法及内镜下治疗技术。

7)2015年1月——2016年1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购买奥林巴斯290内镜

系统、超声胃镜。

8)2015年派遣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专科护士。

9)2016年4月——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肝病的最新诊疗技术。

10)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11)2014年1月——2016年12月开展脾胃病、肝病、风湿性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在三年内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形

成医院内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价廉的综合治疗手段。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

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12)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争取科研立项1项。

13)2016年12月积极与“治未病科”合作,大力推广中医在脾胃科保健、

康复上的作用,在全县县乡村全面铺开,开展此项工作。

附件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头翁汤(《伤寒论》)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保和丸(《丹溪心法》)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14.大承

气汤(《伤寒论》)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8.桂枝汤(《伤寒论》)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2.黄芪汤(《金匮翼》) 33.黄土汤 (《金匮要略》)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8.理中汤(《伤寒论》) 39.良附丸 (《良方集腋》)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41.六磨汤(《证治准绳》)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4.麻黄汤(《伤寒论》) 45.麻

杏石甘汤(《伤寒论》)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

生书》)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1.清金化痰丸 (《统旨方》)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十枣汤(《伤寒论》)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64.四逆散(《伤寒论》)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8.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69.通幽汤(《脾胃论》)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73.乌梅丸(《伤寒论》)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75.五苓散(《伤寒论》)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84.小建中汤(《伤寒论》) 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88.益胃汤 (《温病条辨》) 89.茵陈蒿汤(《伤寒论》)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7.枳实

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98.猪苓汤(《伤寒论》)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睢县中医院针灸科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针灸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下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2、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3、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4、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5、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6、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7、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8、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9、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0、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二、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 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 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 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 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 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汨罗市中医院骨伤科建设发展计划 一、总则 1、为指导和加强汨罗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制定本计划。 2、汨罗市中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 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 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 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 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 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 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经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经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骨伤科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

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 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 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 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 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 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室

中医特色治疗室简介 中医特色治疗室是针灸科下设的治疗室,采用中医特色治疗,通过各种非药物疗法对项痹、腰痛、面瘫、尫痹病等进行治疗,中医特色治疗室开设以来,合计每年治疗针灸科各类疾病患者近10000余人次,治愈及稳定病情患者占总治疗人数90%以上。 现将我科已开展以下几类中医特色治疗室: 一、足浴治疗室:运用中医足浴的传统方法,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薰洗的治疗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和血,从而达到增强心脑血管机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消除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足浴保健疗法又分为普通热水足浴疗法和足药浴疗法。普通热水足浴疗法是指通过水的温热和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改善新陈代谢,进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药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该特色治疗室有足浴木桶10个,一次可接受治疗人数10人,足浴疗法的适应症:疲劳、健忘、腰酸腿痛、记忆力减退、手足冰凉、高血压、失眠、足跟痛、遗尿等。 治疗一般10次为一个疗程。收费:30元/次。 二、中药熏蒸室: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

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精)

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 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省、市中医药大会精神, 不断提升我院综合服务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进一步加强我院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 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项目意义 通过省重点专科项目实施, 加强医院重点支柱科室的建设, 改善专科基础设施, 提高专科人员的专业理论和诊疗水平, 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降低患者治疗费用,逐步形成中医特色突出、诊疗水平较高,能带动医院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重点中医专科, 成为全省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实施“三名” (名医、名科、名院战略。 二、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科建设发展项目 l 、以诊治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 心脑血管病专科。 2、以诊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一糖尿病专科(病。 3、以诊治各种骨伤、骨病、颈、肩、腰、腿痛病为基础,创建甘肃省重点中医专科——骨伤病专科。 (二专科建设发展目标

l 、加强科室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科室病床需要(专科≥ 20,专 病≥ 10 ,使科室病床数、基础设施在全省中医医院同类科室中处于领先地位。 2、加大专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为专科发展配备必须设备。 3、加强科室人才梯队建设, 选好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继承人,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专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科内业务讲座(>1次 /月 ,积极选派专科优随访秀中青年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不断加强专科专病的内涵建设, 突出中医特色,使专科的病床使用率 >90%,中医治疗率门诊 >85%,病房 >70%,专科门诊量 >全院 1/10,县域外患者比例 >25%,出院患者≥ 20%。 5、积极探索本科急危重症疑难病症中医治疗。在 3— 4个相关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上有突出的疗效, 注重治疗措施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展 1— 2项客观化诊断研究,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断,积极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1项 /年 ,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及交流项目≥ l 项 /年。 6、健全学术网络,为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指导,采取多种形式推广相关技术。每年承办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积极申办省级或市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 7、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扩大科室的辐射面和影响面。 8、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强化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制定本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协定处方。 9、认真落实核心制度,不断提高以中医内容为主的医疗查房、教学查房、行政查房、护理查房质量,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10、加快院内中医制剂的研制和申报工作, 力争科室自制中药制剂品种专科 >3种,专病 >2种,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奠定基础。 11、加强科室实验室、研究室建设,为科室临床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专科科研能力,加强临床科研,科研课题省级 >l项 /3 年,市地级 >2项 /3年;科研成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样本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 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 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 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 发挥中医药优势, 突出中医专科特色, 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强化专科规范建设, 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 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 , 现有医护人员20名, 医生7名, 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住院医师4人; 副主任护师1名, 护师3名, 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 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 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 注射药物或止血夹)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经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 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 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 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并经过和相关科室合作, 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陈思芸( 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蔡明建( 主治中医师) 张绍勇( 主治中医师) 、李传群( 副主任护师) 成员: 王勇( 住院医师) 、刘剑芳( 住院医师) 、张艳妮( 住院医师) 、李娟( 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 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 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 改进就医环境, 突出中医氛围,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的住院条件。 2) 经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 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门诊, 并设置内镜室。 3) 经过积极申报论证, 改进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 运用其针灸设备、理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中医针刺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 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 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 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 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 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 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 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 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 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 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 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 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 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 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 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 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 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 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 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 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 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 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 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 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 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 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 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 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 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 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 保健、美容的目的。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綦江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高频电刀及氩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

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中医医院各科室应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要求 一、妇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二、儿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 三、皮肤科:至少应开展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四、眼科:至少应开展1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雷火灸等。 五、耳鼻咽喉科:至少应开展1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 六、肿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 七、骨伤科:至少应开展6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医手法整复骨折及外固定、牵引、手法、中药、功能康复、针刀、铍针、带刃针、钩活术、松解疏通术、理疗等。 八、肛肠科:至少应开展10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中药熏洗、敷药、塞药、中药灌肠、结扎、枯痔、药物注射、切开、挂线、挑治、穴位注射和钩活术、热敏灸、火针、穴位埋线等。 九、针灸科:至少应开展9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灸法,耳针、头皮针、腕踝针、拔火罐法(包括留罐、闪罐、走罐等),及电针、腧穴药物贴敷、腧穴药物注射、平衡针、腹针、芒针、火针、浅针、皮内针、金针、铍针、针刀、微针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蜂疗、割治等。 十、推拿科:至少应开展7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推拿手法、膏摩、中药、穴位敷贴、湿热敷、理疗、练功、中药熏洗、拔罐、针灸、刮痧、穴位注射、浮针、浅针、穴位埋线、铍针、滞针、锋钩针、针刀等。 十一、急诊科:至少应开展5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针灸、擦浴、刮痧、拔罐、头针、平衡针等。 十二、肺病科:至少应8项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如中药外敷、针刺、灸疗、拔罐、熏蒸、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脾胃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

南京市中医院 脾胃科肾病科中医传统疗法目录 .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艾条灸干预胃痛、尿路刺激征、头痛等。 .穴位贴敷干预胃脘痛、腹泻、高血压等。 .中药熏蒸扶正祛邪,排毒泄浊,消肿等。 .中药浴足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睡眠等。 .中药保留灌肠干预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高热排除毒素等。.中药外敷活血通络,收敛止痛等。 .中药涂擦(中药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南京市中医院 肾病、脾胃病科中医传统疗法操作规程特色疗法耳穴埋籽干预腰痛、水肿、泄泻、胃痛、呃逆等。 辨证选穴1.腰痛:腰骶、坐骨神经、臀、神门、皮质下、耳尖 2.水肿:肺、脾、肾、膀胱、三焦 3.泄泻: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4.胃痛: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交感 5.呃逆:耳中、膈、胃、神门、相应病变脏腑(肺、脾、肝、肾) 禁忌症1.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2.妇女怀孕期间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 操作方法①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穴辅穴位。 ②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 ③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 并轻轻揉按~分钟。使耳廓有发热、得气感。双侧耳穴轮流使用。 注意事项.如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压。.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并发症 处理 撤籽后局部出现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评价.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耳穴埋籽的目的并主动配合。.病人有“得气”感,症状缓解。 .病人和家属能演示留籽按压的方法。

骨科各项工作制度

理疗医师工作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具体诊疗工作。 二、负责病人的检诊,确定理疗种类、部位、方法、剂量、疗程、疗程结束后做出小结,并与有关临床科室保持联系。 三、积极钻研业务,学习适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和新疗法。 四、参与会诊,临床病案讨论,担任一定的科研与教学,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住院部中医师工作职责 一、在病区主任和主治中医师的领导下,协助病区主任做好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工作。 二、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三、积极参加病区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 四、协助病区主任和主治中医师加强对进修、实习生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中医士工作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中医师的指导下,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 二、运用四诊八纲,辩证施治的方法诊治病员,开写医嘱,并由上级医师签字后执行。 三、负责书写中医病历及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的病历小结。 四、遇有辩证、治疗上的疑难问题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五、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六、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练好基本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参与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人才培养工作制度 一、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中医工作方针、政策,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二、各单位年初要上报人才培养规划,选派事业心强,热爱中医事业,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三、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整体水平。 四、按照人才培养的有关规定,确保人才培养经费的落实。

继续教育工作制度 一、继续教育是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增强、补充、拓展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 和专业技术水平。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业务考察、自学考试、单位对疑难病的讨论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 三、中医药人员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信息。 四、中医药人员必须参加电教网络学习,积极参加单位学术活动。 五、继教学分要进行登记,以供任职资格和年度考核的参考。 六、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教的时间、经费,应给予保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中医骨伤科临床各岗位职责

中医骨伤科各级医生岗位职责 科室临床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根据加强科室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医疗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制定。应当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人员职责,认真贯彻执行。 一、临床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5.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7.确定医师轮换、值班、会诊、出诊。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二、临床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 2.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 4.担任教学和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 5.定期参加门诊工作。 6.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

康复理疗科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多种慢性病有很好疗效。 适应症: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各种颈肩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病变。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心脏病。 常用穴位:头面为百会、风池、风府、印堂、迎香等;四肢取曲池、合谷、内关、外关、足三里、三阴交、风市、血海等;躯干部为关元、气海、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长强等。 2、拔罐:常配合针灸及梅花针使用。 适应症: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孕妇等。 4、梅花针:又名七星针、皮肤针 适应症:瘀血证。 禁忌症:孕妇、皮损等。 5、火针: 适应症:寒湿证。 禁忌症:年老体弱、出血性疾病、内脏疾病、晕针者。 取穴:风池、合谷、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6、水针: 适应症:针灸适宜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年老体弱、药物过敏、内脏疾病、晕针者。 方法:常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穴位注射。 取穴:阿是穴、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等。 7、放血: 适应症:淤血引起的各种病症。 禁忌症:妇女、出血性疾病、晕针。 部位:在委中、阿是穴、血络或大椎穴。 8、耳针: 用法:用王不留行子胶布固定,每3-7天换一次。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 部位:双耳廓。常用穴位为颈椎、腰椎、肩、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等。 白癜风表皮移植 该技术是通过负压吸疱将健康皮肤表皮里的黑色素细胞移植到已缺失黑色素细胞的白斑处,从而恢复白斑处皮肤色素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安全、高效、术后无疤痕、无需住院等优点,目前移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脱敏治疗:又称减敏治疗或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现有的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最有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