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它以优美的旋律闻名于世,沿着历史的脚步被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新的生活理念。然而在民歌领域里,传统的民歌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已经听得乏味,一部分演唱家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并被大众所接受,于是我们把这种民歌叫做“新民歌” 。新民歌的出现使得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新民歌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民歌;传统民歌;新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5)03-0196-03

一、传统民歌的概念民歌是民间诗歌的演唱形式,也称作民间歌曲,它是文学与音乐充分结合的综合性产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发生了改变,于是民歌出现了两个“分支”――传统民歌和新民歌。

传统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的同时自己创造出来的歌

曲。历史的变革与时代的发展使其也随之改变。它根植于民间,长期

在人民中间流传,依靠人们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获得发展、演变和丰富。它具有自然、纯朴、优美的特点,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它可以表达每一个时期人民大众的心里,在群众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惯性心理。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的民族、地域社区以及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 [1] 。如果说历史悠久,则非我国的传统民歌莫属,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民歌。

传统民歌的流传方式,依靠的不是乐谱,而完全是口传心授,它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艺术。无论什么地区多么遥远,从不受时间和地理的影响。它是生活的镜子,它伴随着历史,映照出生活的各个侧面。人类通过劳动演化发展而来,也通过劳动创造了整个世界,民歌也是由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传统民歌的口头传唱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色:第一,是创作与演唱的即兴性。见景生情,词汇贯通,是民歌歌手必须具备的条件。这种即兴发挥‘引人入胜的本领,是建立在他们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语言的熟练、音调的精通基础之上,而不是顺口胡编。第二,是随之带来的变异性。每一首歌都有其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经

过不同的歌手

演唱,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会有某些微妙的差别,往往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就如《茉莉花》,一传十,十传百,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风味,有些优美流畅,有些细腻深情,有些灵巧秀丽,有些豪放激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高招” 当它以“鲜花调”的曲牌形式进入说唱和戏曲领域中时,又因不同曲种、剧种的运用而大显身手,各自赋予新颖的韵味。第三,是人民大众性。民歌由大众创造,当然大众也是离不开民歌的。它的产生与流传,与人民大众的生活习惯紧

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即兴性与变异性,归根结底是出自群众的智慧,凝聚着群众的感情、爱好,以及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观。总而言之,它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又使民族气质得以提炼与升华。

二、新民歌的界定“新民歌,应当是指现代社会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及大众品位的特点的歌曲。”

[2]

现代社会的新民歌,简单地讲就是民族和流行、美声相结合的唱法,在当今社会趋于流行化趋势,它是区别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民歌运动”中的那种民歌种类。它汲取了美声和通俗音乐的元素,加上我国的民族特点发展而来,已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元素。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许多人不断地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视听性较强的声乐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音乐人、新歌手。一部分歌者在原有传统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时尚化了些,符合和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并被大众所接受了,于是,便把这种民歌冠之为“新民歌”。就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民歌主体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现代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来演绎民歌,提倡一种时尚、娱乐化、清新、有特色的音乐观念,用以迎合日益宽松的社会氛围。

三、中国新民歌广泛流行的原因

新民歌的广泛流行是当今音乐界和社会界存在的一种热门现象。这种新民歌在众多传媒力量的巨大攻势下,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流传开来。新民歌流行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随着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民歌充满质朴个性的文化传统及其丰富的内涵已经逐渐消逝,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们,很难有机会真正地体验。例如土家族的哭嫁歌,最早它是一种对圭寸建婚姻礼教的不满和控诉,后来成为了一种风俗,假如你不会哭,人家就会觉得你嫁不出去。但是在经济发展如此快的新世纪,这种风俗几乎很难出现了。对传统民歌一一山歌而言,如今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求偶也并不是通过互相对唱山歌了。

第二,如今社会汉语普通话广泛推行,各地的传统方言有时候没办法交流。传统民歌很多都用其方言演唱,虽然旋律优美,可是人民大众没办法把方言歌词延续下去,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的环境。由于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受汉语的影响,出现萎缩的状态。这给传统民歌造成致命的打击。

第三,在这个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无论是民间音乐文化或其他精神文化形式,他们的文化产品同创造这些产品的过程显然与物质文化有着明显的联系,并且在每一种精神文化内容与文化活动的后面,都可感觉到有经济或物质因素的潜在力量在起到制约作用。因此,一种比较合理的观点是,“就文化内容而言,又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或三个层面。它们的关系是:前者是基础,中间是中介,后者处于最上层。”[4] 人民的经济基础提高了,精神文化也便提高了,审美需求也就会越来越得不到满足。“现代社会里,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都已发生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待民歌的态度也不同于以前。”[5] 由于新民歌配备了现代高质量的绚丽灯光、音响等

多媒体辅助设施,旋律更加优美,效果更加夺目,从而使得这种新的演唱形式更容易贴近群众,而且通俗、自然亲切,因此新民歌的流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四、中国新民歌流行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采用现代流行的方法来演唱民歌(亦民歌翻唱)上世纪

80 年代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和声演唱组合――黑鸭子组合。她们

用现代流行的演唱风格,翻唱了许多优秀的民歌,由于她们的二次演绎,使得老歌新唱的民歌一度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翻唱后的新民歌,虽然跟上了现代音乐的步伐,但它却在无形中削弱了传统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第二,一些新的作曲家根据传统民歌各方面的素材创作新的民歌。少数民族流行歌手如腾格尔、彝人制造等,不断地推出《蒙古人》《天堂》《彝人回家》等创作性民歌。另外,很多新的优秀大型声乐作品都是由作曲家们借助人们熟悉的传统民歌素材,根据现代创作的思维方式和作曲技法创作出来的。创作出来的这些优秀的新民歌,不仅饱含着原来民歌的韵味,还能让人听起来更有新意。

五、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比较

(一)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联系

1. 新民歌产生于传统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的改编和再

次创作,新民歌由传统民歌一步步发展而来。二次改编与再创作都会

遵循传统民歌的原有风格,只是有些根据明显的传统模型创作,而有

些却没有。所以可以说,没有传统民歌,就没有这么受大众欢迎的新

民歌。

2. 新世纪的新民歌由传统民歌发展而来,它们都共同具有民歌

的一般特征。

二)传统民歌与新民歌的区别

1. 演唱发声方法。新民歌的演唱在发声方法方面与传统民歌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民歌演唱主要是以纯民族的发声方法为主,咬字要很清楚,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而如今的新民歌中,开始借鉴了国外的发声方法,将中外音乐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民歌演唱发声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通俗、流行的发声方法。在演唱中,没有纯民歌那么深的气息,适当加入了通俗歌曲演唱中所需的那种“气声” ,使人听起来更加通俗一些,比较容易亲近听众,使民歌变得通俗易懂一些。传统民歌发出的声音甜美清脆、细腻委婉,新民歌以其为基本特色,同时又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彰显个性、贴近生活等特点,将传统唱法与具有现代风格的通俗唱法相融合,更易于大众的接受。而新的演唱方法也更好地表现出民歌中的现代、流行、时尚的一面。

2. 表现形式。民歌的表现形式,堪称多姿多彩。传统民歌联系感情的方式很多,其中大多是在“悄悄”进行着。如由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有时也会采取“轰轰烈烈”的方式,即一唱众和形式。传统民歌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而对于新民歌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歌曲形式的表现与通俗歌曲一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其中流露着非常丰富的个性。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新民歌增加了和声和复调,从而形成多声部民歌合唱,即在旋律优美的多声部民歌中,不仅有重唱,还有合唱。演唱时,两个声部或此起彼应,或

同时起止,其感情纯真,配合默契,不仅音色谐调,而且清新悦耳,表现出歌者的文采、智慧和音乐才能。如“成立于1984 年的黑鸭子

组合,是中国歌坛的第一个和声组合”[6],她们用现代流行的演唱风格,翻唱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她们传唱的老歌既有新意,又不失其中饱含的情感,使人产生怀旧思故的无限思绪。由于她们的二次演绎,使得老歌新唱的民歌一度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

新民歌在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的辅助之下,更好地提高了演出的质量,更好地配合了其发展的市场动向。新民歌的“新”不仅体现在作品的主观条件,而且在客观条件下也要突出“新”的特点,大众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都受到其所配备的MTV 画面、舞美设计、服饰设计等新元素的冲击,推进了新民歌的发展。

3. 编曲伴奏。新民歌的“新”主要是新在“编曲”上,这也是它的最主要特点。编曲和作曲中的高低之分并不是很明显,新民歌,大多是以传统的民歌形式为基础并进行音乐设计和跳跃式的改编,在需要深厚的作曲功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传统音乐知识。“著名作曲家王洛宾生前曾说过:改编一首民歌,有时难于写一首新歌。写歌是纯主动的,改编则是被动加主动。”[7] 民族音乐的创作,除了延续传统的创作方法之外,还有一种非常好的新思路,那就是它在传统民歌的旋律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音乐特点,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出具有典型现实意义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新民族音乐精品。“编曲”的新是新民歌中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和创新点。编出来的新曲将民族音乐的五声传统性调式旋律特征与流行、国外的编曲技法、丰富的配器融合在一起,借鉴通俗音乐的电声乐器融入民族音乐的伴奏

中,进行多样化的结合,丰富听众的音乐口味。

4. 创作目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于是诞生了艺术领域的相关产业。如何使艺术被市场化和商业化所包围,便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和手段。”[8] 因此创作者要围绕这一目的去创作新的民歌,而不是传唱过程中仅仅自己愉悦即可。新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汲取全新的潮流和时尚的现代音乐因素,依声填词式的改编或者创作新的曲子。纵观当代的新民歌,我们可以看到新民歌发展的主要创新方法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改编。新民歌的创作更多的是以民歌为主,以通俗、美声为辅。

5. 表现的时代内容。民歌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是受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影响的,表现出浓厚的时代内容。新民歌的内容很多都是受时代背景影响,以时代的内容为主题,新民歌大多是以对新生活的赞美、新风貌的崇尚为主要内容。像《幸福万年长》《家乡美》等新民歌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又如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又唱浏阳河》,以老歌《浏阳河》为线索抒发了人们对歌曲的热爱与眷恋,而且也唱出了人民奋发图强想建设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这首歌中浏阳河的旋律反复出现,不仅彰显了老歌给人民所带来的纯朴气息,也给予人民新时代生活的激情与体验。

6. 使用的语言。传统民歌大多数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出

来的,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地方方言和口头语,而新民歌的曲子

则是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多使用书面语言。我国各地的方言

和口语都不相同,当地群众用这些语言可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思

想和情感,其中有很多语言内容是我们的文字没办法赋予定义

的,有些歌曲能用当地老百姓的语言歌唱出来,而我们用文字

却没办法表达,所以新民歌作品中也就没办法载入这些语言。

民歌的流传,在过去虽不是依靠歌集曲谱、书刊、报纸的发表,

也不是经过广播、电影或电视的推出,但在今日,也不容我们

忽视这种种优越的条件的存在。民歌大多为人民群众在生活中

自编自演的一种“自娱性”的歌曲。一般均不知其作者为谁,

也可以说,它基本上属于口头创作艺术。口头创作的特点,虽

系信口拈来,却要胸有成竹。由于是情感的自由抒发,因而表

现为亲切、诚挚、毫不做作,尤其是即兴演唱的歌手们那嘹亮

的歌喉、机敏的才华、迷人的风采,常常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民歌都是“无本”的,在众人争唱、不断筛

选、一再加工的过程中,民歌也逐渐成为“有本” 。这种经过

精选的曲目,无疑会更快提高它的知名度,通过现代多种传播

媒介的推动,它的影响也将会扩大和延伸。六、中国新民歌流

行化对传统民歌的影响

由于新民歌的广泛流行,传统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这个事实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民歌载负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失去了记忆,就意味着失去了我们的根。”[9] 如今,中国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广泛流失,多种艺术形式濒临失传,因此,保护传统民歌已成当务之急。

1.要面向人民群众对传统民歌进行有力的宣传,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演唱本地传统的经典民歌,体会它内在的民族精神。

2.要擅于发现和挖掘更多的优秀的传统民歌歌手,让他们尽可能地搜集这些将要失传的民歌,让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阿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首放羊的曲子被他带上了舞台,给了观众一个听觉的冲击。因此借助文化媒体传播传统民歌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

3. 搜集和整理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民歌。

4. 普及对学生音乐的教育,努力提高全国公民自身的音乐素质。

5. 要保持住地方传统民歌的民族特色。“客观地说,借鉴

和吸收外来音乐对发展本地传统民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传统民歌原有的特色,使之成为某一地方传统民歌的标志。”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民歌这一音乐形式最终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滋生新音乐的土壤与根基,传统民歌的历史地位永远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取代。

新民歌流行化也许会对传统民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产生的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的尺度还要由音乐工作者来好好把握。我们如此关注传统民歌的发展走向,是因为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而且中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趋向也是由传统民歌维系着。因此我们要在不断发展新民歌的同时,保留住传统民歌的精髓,愿我们

大家都携起手来为民歌的延承与发展,做我们该做的一切。希望民歌的发展能有一个美好而璀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王举忠.传统文化与中国人[M].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胡郁青.中外声乐发展史[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何振京.迈进民族音乐之门[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丁爱华.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实践[M].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李萍.跟我学唱歌(民族唱法卷)[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7〕陈国东.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概论[M].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8〕周小燕冲国声乐发展的轨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

〔9〕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郭伟萍.民族唱法的创新问题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孙国军)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第一章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 1 、传统音乐的历史概况 2 、民歌的特征 三、教学时间:四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 (2 学时)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1 、原始社会时期 A )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20 余支骨笛,能准确奏出七声音阶,距今约7000 ——8000 年。(1986 ——1987 年发掘) B )浙江杭州湾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 余支大小与形制不同的骨笛,已有开管乐器、闭管乐器、拉管乐器三类不同的管乐器的雏形。 2 、先秦时期 A )殷商甲骨文中的“乐”字、“鼓”字、“艺”字等。 B )春秋时期孔子编辑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歌曲总集。 C )周代的“八音” D )钟属乐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十二律俱全,可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音阶) 3 、汉、魏晋时期: ?相和大曲: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 ?鼓吹乐的发展。 4 )隋唐时期: ?西域音乐盛行。主要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法曲、鼓吹、古琴音乐等。 ?说唱音乐形成(寺院的变文讲唱为标志) 5 、宋代:词乐、古琴音乐的高度发展 6 、金元时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 7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音乐均得以发展。(从明代的四大声腔到清代的京剧的产生) 第二单元 (2 学时) (二)、民间歌曲的界定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歌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体验。 民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歌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摘要】当今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声乐比赛,一般将歌手按照唱法的不同,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类。民族唱法的歌手经常被人想当然的认定为是唱民歌的,由此及彼,她们所演唱的诸如《亲吻祖国》、《黄河渔娘》等歌曲也被认定为是中国民歌。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本文旨在讨论民歌以及中国传统民歌的定义。只有对中国传统民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歌;概念;起源;特征 一、民歌及传统民歌的概念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即兴创作的一门艺术。它通常是用来传承民族历史、宣扬道德规范、表达思想情感、配合风俗活动。有的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进行劳动时兴之所起喊的劳动号子,因此民歌具有创作的即兴性;民歌一般是没有记谱的,主要靠演唱者口头流传,具有传播的口头性;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民歌通常不知道作者出处,一首民间歌曲可能在最初为一个人创作,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演唱者会对歌曲加入自己的音乐处理,最后形成稳定的版本,因此民间歌曲又具有创作的集体性以及传播的变异性。 传统民歌是指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如侗族的大歌和习俗歌、苗族的哭嫁歌、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川江号子、江浙的小调等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从共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传统民歌的特性总结如下: 1、民族性:传统民歌记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习俗、文化,使得传统民歌浸染着各民族独特的风格; 2、地域性:根据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歌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蒙古草原民歌、黄土高原民歌、西南高原民歌、中南丘陵地区民歌等等; 3、普遍性:传统民歌产生之初是社会底层人民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是普适的; 4、民间性:传统民歌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这一特点使之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并广为流传。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起源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甚至早于文字的产生。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唱歌来传承民族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根据史学记载,我国古代就

中国民族民间歌曲欣赏论文

浅谈汉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与情感传播姓名:钟彩霞专业:学前教育班级:15级2班 汉族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被人们广泛传播,一代一代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曲中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期望,薪火相传,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汉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部分。 1.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汉族民歌主要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在此我重点说说山歌。 山歌多在野外歌唱,环境空旷,不受劳动的限制,歌唱者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内心情绪,因此,山歌的特点一般是节奏比较自由,音调比较悠长,在演唱时,往往可以根据歌唱者当时的情感需要,时而延长、时而缩短它的节奏,曲调也有自由的变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它承载着客家人真挚的思想感情。在客家山歌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是爱情题材的山歌。歌者大多数是不识字的耕夫农妇,歌声缘情而发,天真而又直率,艰辛的劳动和朴实无华的生活是他们创作的灵感

来源。客家爱情山歌语言生动朴素,贯穿歌中的感情真挚热烈,抒发了客家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和思念之情,表现爱情的悲欢离合。他们借山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例如,青年男女初次相识,互相有了好感,男方会用山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 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他们还借山歌表 达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又如:“生要恋还死要恋,不怕刀枪架眼前。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游花园。”这首山歌直接表现爱情中的男 女为了爱情不怕死不怕受折磨,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敢于冲破一切势力,敢于用热血和生命为代价,生死都要相爱的信念,去追求诚挚的爱情,这就是他们冲破封建罗网的最直接呐喊。 2.民间歌舞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秧歌、花灯、花鼓、采茶。东 北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东北秧歌同其它民族舞蹈一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动律特点。东北秧歌的上身动律以及手巾花的各种舞法等都展现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泼辣、热情的个性。“东北秧歌在风格上以热情、火爆、泼辣、幽默著称。动作既 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体现其风格的要素主要有韵律、体态、动作、节奏、服饰、道具。韵律、体态和手巾花集合在一体的动作结合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流行只是一种趋势,只是说明了某个特定的时代、在某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所广为传唱的歌曲。 具体到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说高山流水、广陵散这类古曲是绝对民族的音乐,也在当时的皇室以及群众中非常流行。 再看近点的,比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都是戏曲形式吧?纯种的民歌,也曾经是纯种的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文化渐渐丰富起来,不断融入了各种文化的元素,比如美国的黑人音乐、乡村音乐,南美的拉丁风情,非洲原著民的手鼓等等,我们的流行歌曲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单一的丝竹或者戏曲。 80年代末在广东福建一带最先流行起来的一种通俗歌曲叫做岭南乐派,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虽然融入了欧美文化的一些配乐方法,但是只要是中国人便能理解,因为其中最大的元素还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再看看如今,周杰伦、陶哲、王力宏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更是认识到了歌曲民族性的重要,即时是一些说唱、摇滚之类的形式,内容却还是有民族特征的。 因此这个问题的结论是,民歌只是一种被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而现在的社会,只有在民族的东西里融入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

素,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毕竟音乐也是有强烈时代特征的艺术。 一、流行歌曲:一种新的声乐文化 1.美声、民族与流行声乐的区别 流行歌曲的形态风格极其多样,但音乐形式简单,内容贴近时代和世俗生活,演唱生活化,有着强烈的参与性,应该是大多数流行歌曲都具有的特点。 对歌曲美声、民族、流行的区分主要体现在演唱风格上。所以同样一首歌曲,配器也大致相同,却可以是不同形态之间游走。比如《你是这样的人》(三宝曲,宋小明词),刘欢演唱的版本可划分在流行歌曲里,戴玉强版又成了美声歌曲。其他如多明戈等大歌唱家都曾用美声风格演绎过流行歌曲。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欣赏课《汉族民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江都市丁沟中学徐静 【教学内容】《音乐鉴赏》 【教学模块】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材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必修)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设计时段】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 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 国对家乡情感。 2、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 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及发展。了解中国民歌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风格。 教学重点: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他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2、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汉族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思路: 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用“小舞台”——〈赛歌会〉、〈露一手〉的形式唤醒学生原有的民歌 知识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2、用欣赏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视听、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讨论 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汉族南北民 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 1、江苏民歌《茉莉花》 2、河北民歌《茉莉花》 3、陕北民歌《赶牲灵》 4、江浙民歌《采茶舞曲》 5、江都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音乐,播放《春江花都》mtv,(大屏幕展示) 〔设计意图〕 营造课堂气氛,家乡的一草一木,勤劳勇敢的人民,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导入 师:这段音乐具有怎样的风格特点?它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风土人情? 生:优美、清新。我们的家乡扬州江都。 师:我们的家乡人美、水美、风光秀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其悠悠水韵,韵出了灿烂的文化, 也韵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民歌赛歌会〉〉的表演形式,师生共同演唱一组扬州民歌。(唱民歌的前两句)《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杨柳青》、《撒趟撩在外》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民歌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参与,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师:这些歌曲真是非常好听,因为民歌能表情达意, 它能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不同的地理环境、性格语言、文化风俗,就会形成不同风 格特点的民歌。(展示中国地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地 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汉族的人口最多,分布地区极为广阔,通过他们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他 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文化。今天,老师就领着同学们随着汉 族民歌的旋律,遨游丰富多彩的汉族民歌的海洋。 ●探索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 听赏江苏、河北民歌《茉莉花》 师: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曾在他的歌剧作品《图兰朵》中,应用了中国民歌的曲调,为他的歌剧增添了东方的音乐 色彩。它以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堪称是音乐的精品、 同学能说出是哪一个地区的民歌? 生:我们家乡的民歌,江苏民歌《茉莉花》 ▲学生随琴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配以江南水乡的画面:思考音乐有怎样的音乐特点?(展示中国地图)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班级:2011级英语3班姓名:林琳学号:2011415078 课序号:01 中国民歌赏析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从中国民歌的地域分布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汉族民歌区是六个区中最大的一个,而山东民歌则属于东北区部平原民歌支区,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山东民歌种类多,分布广,分布范围大,其中尤以小调歌曲所占比例大,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小调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作品之一。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两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 2012-06-22 11:53:32 【读、吟、唱】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一般来说,朗读和接近语音的吟诵,适宜表现刚健豪放、率直明快的各类古文,而接近音乐的吟诵、吟唱则适宜表现温柔敦厚、含蓄秀美的诗词韵文类作品。 【今人体味和欣赏古旧诗文的三种方法】 读(朗诵、默诵)──古代语音(古方言和官话) 、方言今音、普通话 吟(吟诵)──接近朗诵语音的吟诵(普通话或方言,乐音、非乐音) (吟唱)──依字行腔,接近音乐的吟唱曲(全为乐音,且有一定的歌曲形式) 唱(音乐)──传统的古代诗词歌曲、琴歌等 现代创作的古旧诗词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 【吟诵有悠久的历史】 古人读书讲究师承,发蒙早的,童年时代已跟先生学会了吟诵腔调,及后,又把这种吟腔传授给子弟或学生,于是,这种吟腔便世代相传,虽然在承传过程中,语音、腔调变化在所难免,但是基本音调仍会得到保存,我们从一种吟腔,也许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 吟诵音乐源远流长。《周礼.春官.大司乐》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经学、训诂学家郑玄注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善用比喻),道(同导)者,言古以剀(音凯,剀切教导)今也,背文(直言,言语)曰讽,以声节之(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规律)曰诵,发端(提问)曰言,答述曰语」。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注:「诵……为吟咏,以声节之」。郑、段二家,将吟诵和歌咏等同看待,没有分开。笔者试释于下:兴,起兴,常以丰富想象之比喻引起,犹今之引子,开场白(曲)。道,引导,以古切今,报导国家、社会生活事物,传导官方消息,反映民众心声,犹今之新闻播讲。由于方言及书面语言难懂,必拉长语调,以吟唱方式处理,也以此吸引听众。讽,带有讽剌、劝谏内容,或复述口头、书面语言,陈说民情,有如今之韵白、道白或吟诵。如实唱出各地民歌,则音乐性极强矣。诵,有一定的音调节奏,近口语为朗诵,近歌唱为吟诵

修水山歌:传统民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修水山歌:传统民歌 作者:修水县文化局来源:更新日期:2010年01月18日浏览次数:421 修水老表爱唱歌 修水老表爱唱歌,那个有我山歌多; 声声歌唱家乡好,山青水秀鱼米乡; 日子越好歌越多! 采茶山歌 茶园如海难见边,口唱茶歌心里甜; 茶姑好似穿花蝶,一唱众和万万千; 全是茶姑自己编。 太阳出来照四方,照得茶园绿苍苍; 姑娘提篮茶园走,双手飞舞采茶忙; 采茶山歌遍山岗。 盘歌(放牛山歌) (放牛山歌) 唱歌师傅老哥(哎)尊。提起盘歌(就)盘你(哎)门; 米筛团团几多眼(嘞)?斗米做酒(就)几多(哎)糟? 黄牛背上几多(哎)毛? 盘歌师傅老哥(哎)尊,你起盘歌(就)我知(哎)音; 米筛团团万个眼(嘞),斗米做酒(就)不论(哎)糟, 哪有闲工来算牛(哎)毛。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想郎山歌日头出山(口色)一点黄,姣姐出门洗衣裳; 手拿棒槌轻轻打,下下打在麻石上; 一心想着我情郎。 打个呵欠(口色)泪汪汪,今日哪斯咯想郎? 昨夜想郎驼了打,今日想郎受了伤。 眼泪冇干又想郎。 平腔山歌 郎在高山(嘞)打弯(罗)工(噢), 姐在房中(噢)绣芙(噢)蓉, 百般花朵(口色)都不绣(嘞), 单绣牡丹(么罗)花一丛, 把郎绣在(哟)花当(噢)中。 注:打弯工即换工 锄山催工歌 催工歌子难起头,柴草丛密山难开, 铲山好比龙打斗,又象猛虎上山来。 嗬吔嗨,跟上来哟! 层层茶山重重雾,重重雾拥茶籽树。 铲山对面不见人,请你听我催工鼓。 嗬吔嗨,快快上哟! 茶籽树上开白花,情姐爱我我爱她。 情姐爱我仁义好,我爱情姐一枝花。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课教案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

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文化遗产 >艺术教育30ART EDUCATION 2012 · 08河南传统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因 受到河南地域广阔因素的影响,南北方的音乐风格有一定差异,加 之河南豫剧的影响,使很多河南传统民歌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戏曲特 色。除此之外,演唱内容包罗万象,记录着百姓日常和情感生活、 社会现象、历史典故、重要事件、人物性格等,犹如河南大地一幅 鲜活的、通俗而生动的美妙画卷,在歌词结构、韵律上体现出极强 的口头程式;曲调上韵味奇特,既有乡土气息的质朴情感,又婉转 含蓄地体现出歌曲的艺术性。河南传统民歌是河南地区人们进行文 化交流,增进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中的一朵奇葩。 一、河南传统民歌存在的危机 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文 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得到了重视,传统民歌的传 承与保护也随之被关注。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田青评 委的发言让传统民歌重新得到公众的认识,随后的青歌赛专设了原 生态唱法的比赛,其参赛的歌曲均是各地的传统民歌。令人更为欣 喜的是,原生态唱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原生态歌手也陆 陆续续走到了现代音乐界的顶端,他们用最现代化的工具把最原始 的中国文化带进了时代的浪潮,让人震撼。在这一大好形势下,河 南省文化教育部门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保护和抢救河南传 统民歌,如召开研讨会、编辑出版河南传统民歌资料和整理研究 专著。当然一些现实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1.与其他地方民歌相 比,河南传统民歌被认知的程度不深;2.“张口即来、闭口即无” 的口传心授形式落后;3.民歌手的年龄普遍老化,后继乏人,呈青 黄不接的发展状态;4.河南省专业的音乐学院没有专门设立的教学 课程以供发展传承。此外,从河南省举办的各种音乐类比赛中可以 发现,河南地方特色的音乐少之又少,更缺乏专业歌手去演唱河南 传统民歌。没有好的作品,没有歌手演唱,也是河南传统民歌陷入 危机的原因之一。 据调查,目前河南民歌的存在现状是,多数河南大众知道豫 剧但不是很了解河南传统民歌,会唱豫剧不会唱河南传统民歌的大 有人在。以河南省定期举办的声器乐大赛和“金钟奖”比赛为例, 参赛选手普遍是音乐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甚至更高层次的毕业生, 还有专业教师和演员,但演唱河南传统民歌的人数为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首先,河南传统民歌的基础都分布在农村,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贫乏,豫剧的影响力又有很强的覆盖性;另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生活习惯也逐步在年轻人中普及,流行的现代音乐、多元化的歌曲对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土生土长的民歌因此便失去其成长发育的环境。二、河南传统民歌创新的必要性今天,如果只认为可以顺其自然地传承,势必造成将来传统民歌演唱失传的悲哀。从当今大众的欣赏程度来看,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才更有流行传唱的动力,而歌词陈旧、缺乏新意、曲调单一、缺乏现代元素的传统民歌很难打动人心,这就需要音乐专业人才对其进行创新整改,不断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艺术鉴赏力相适应,使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自愿接受和喜爱河南传统民歌。在第八届大红鹰杯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由河南代表队选送的参赛选手——河南省女高音歌唱家、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副教授黄慧慧演唱的新编版《编花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改编后,丰富了歌词内容、加宽了乐曲框架,既有强调河南地方语音语调的小段落,又有华彩的章节,整首作品深刻体现出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令听者耳目一新,加上演唱者淋漓尽致的精彩演唱,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例子的成功,反映出了河南省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上的能力,只要我们敢于积极尝试,加强改良,大力发展河南传统民歌,定能为其提供肥沃的土壤。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河南省的音乐教育,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以西洋音乐为主流的态势,就声乐专业来讲,美声唱法被提到科学先进的层次,连声乐演唱的基础教育也要以美声唱法为依据,如在音乐专业统考中,学生如果选唱意大利等外国歌曲,即使声音和语言较差,有些老师也会认为难度大而给出相对高的分数;而选唱民歌的学生发挥的很好,却容易被认为难度不高而得不到理想分数,这种倾向无形中就将学生引向了崇尚西洋歌曲而轻视民歌的心理。本土的民族民间唱法得不到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民族民间唱法不够科学,事实上,很多老艺人唱了一辈子仍然嗓音纯美,再看中国的戏曲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它们都有着唱腔圆润、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这些都说明,民族民河南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河南民歌资源丰富、风格众多,但一直以来推广力不强,加上河南豫剧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河南民歌的 光芒。事实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新音响、新音乐的不断产生,各地民歌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民间艺人与民歌库存在 数量上逐渐衰减。因此,文章提出加强对河南民歌的传承,既是河南音乐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河南发展音乐事业、建设文 化强省的必然选择。作者对河南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河南高校音乐师范类与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融入河南传统民歌教学 这一思路,并研究出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继承和发展河南民歌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进行科学创新和有益尝试。 【关键词】河南传统民歌 继承 发展 ◆ 王晶晶

中国传统民歌艺术

. 1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指处于社会基底层的民众在长期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口头即兴创作的一种声乐艺术。 特征:创作方式的即兴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创作主体的集体性;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 2传统民歌:历史上产生的、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歌曲。 特征:历时性、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 3传统民歌的起源:劳动说、宗教说、异性求偶说、语言说、其他(模仿说游戏说感情说呼喊说等)总之,传统民歌多源共生,多源同构,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不尽相同。 4传统民歌的流变:远古民歌:歌乐舞三位一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形式——《国风》与《楚辞》——汉乐府与六朝民歌(形式上有所突破发展了长短不同的句式和五、七言的所谓乐府体相和歌则把原来的徒歌变成加伴奏的形式)——唐代民歌(曲子既可单独清唱也广泛运用于说唱艺术和歌舞艺术;竹枝歌歌词采用七言四句 七字句的前四字后破字加衬字竹枝然后接唱正词的后三字句尾接衬字女儿相同句式重复四次构成全歌)——宋代民歌——元代民歌(散曲)——明清以降的民歌(时调 俗曲)——新民歌的兴起(新是针对歌词内容而言)。 诗经中的''风''从歌词结构看十五国''风''大都采用四言体四句一段多段续接,音乐上是以乐段复沓为主。音乐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情感真实许多修辞技巧如比兴手法沿用至今 语言纯真质朴优美动人。 楚辞战国时期南方楚地方言区流行五言中镶嵌一个兮字间或长短句交替形式上挥洒自由.从曲体上看楚辞经常运用独特的结构样式“乱”“少歌”与”倡”,其中,乱的特点如下:乱有短有长而一般长于其前的各个歌节;大多数的乱比之其前多个歌节在句法上都有突出的改变;乱

若在高潮所在则各方面都有突出之处。 传统民歌的基本特征: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巧的形态样式;洗练的表现手法。其中: 1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在:古代文化的遗存上即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与社会生活能够在今天的民歌中看到踪影;样式和表现手法上对古代或者说对传统的继承。 2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历史(民歌不仅反映民族的现实生活更体现折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域民俗(一个地方的传统民歌与一个地方的民间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涉及到地理风貌民族或人群的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观念信仰(民歌能够反映出一定的音乐观念宗教信仰人生态度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3精巧的样式形态:精巧完备的五声调式体系;独具特色的''三音歌''(全曲仅使用三个音或以三音组合为旋律骨架的传统民歌);画龙点睛的特色音(在五声音阶调式中加入Fa Si 升Fa 降Si);流畅的旋宫转调(调式调性的变化转换手法有借字等);独特的多声思维。 . . 1汉族民歌体裁分类:以题材内容分;以语言分;以地方风格分;以体裁样式分。 2民歌体裁的形成原因:大众生活方式(基础);题材内容对艺术表现的形式要求;长期的艺术实践(必要条件)。 3号子:是劳动者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集体创造的一种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的歌曲形式。具有简明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特征。 号子的功用特征:协调劳动的实用功能;抒情审美的表现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