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外国教育简史》单元辅导(三)

第十三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具体特点如下:其一是英国国家长期不管理、不过问教育、教育大权旁落。在封建时代,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直到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仍然不过问教育。19世纪30年代政府才干预教育,致使英国教育发展滞后。其二,明显的双轨性质。英国不重视其初等教育,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学校中仅接受粗浅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教育;中等以上教育则为达官显贵子弟所预备,影响了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三,教育中的古典主义、经院主义、重文轻理的传统根深蒂固。19世纪后期,其势力虽渐渐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弊端。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造成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后来衰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历史教训值得汲取。

在初等教育方面,工业革命使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更为迫切。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781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1783年,雷克斯著文论述了这种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开办宗旨,并把它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这种学校,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学校到处设立。1785年成立星期日学校协会。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为《福斯特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

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法案主要是一个折衷方法,并非要建立一个义务的、免费的新国民教育制度,而是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1902年议会通过了保党政府首相A·J·巴尔福提出的教育法案。该法案史称《1902年教育法》,亦称《巴尔福教育法》。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4)地方教育局对私立和几乎所有的教会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5)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巴尔福法案》包括英格兰和威尔士教育的全国性合作体系,结束了英国教育的长期混乱状态,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形成英国的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议会、教育委员会(1944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的教育行政领导体制,成为英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以当时文教大臣费舍尔名字命名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主要内容有:(1)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2)义务教育年限延伸至5-14岁,分初等学校为5-7岁和7-11岁两个阶段。主张在初等学校贯彻“新教育”的主张,教学内容注重贯彻“儿童中心”原则,以活动课程和艺术课为主。(3)小学一律实行免费。(4)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学校(学生年龄初为14-16岁,后改为14-18岁)。(5)改革考试制度。精简后的校外考试分学校证书考试(16岁)和高级学校证书考试(18岁)两种。(6)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工。《费舍尔法案》初步确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各种职业学校的公共学校系统。

第十四章

在大革命中先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个党派,提出了许多具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教育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制宪会议时期由君主立宪派提出的“塔力兰法案”、立法议会时期由吉伦特派提出的“康多塞报告”、国民公会时期由雅各宾派提出的“雷佩尔提教育法案”等,其目的都是想改革封建

的旧教育,使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服务,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其中以“康多塞报告”的影响最为深远。该报告认为国民教育是国家对其全体公民应尽的职责,故应由国家建立统一的、前后衔接的、普及的、男女平等的和免费的学校系统:4年制小学、3年制高级小学、5年制中学校和专门学校、大学院。大学院不是一级教育机构,而是教育行政和学术研究中心,领导与监督各级学校。各级学校均应实施强迫、免费教育,坚决摒弃教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科目,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国内生产概述等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古典学科的教学,扩大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增设政治教育课程,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此项教育计划虽在立法议会上未提付表决,但其基本精神对19世纪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1808年划分全国为27个“大学区”。帝国大学是帝国的教育权力机构,设总监和由30人组成的评议会,还设有若干名总督学。帝国大学的总监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各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也设几名学区督学。在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大学区的督学,以及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开办也要经帝国大学总监认可。国家对学年安排和课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成了法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

纵观法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它有如下明显的特点:其一,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教育的经院主义、古典主义和宗教性是很强烈的。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突出地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天主教会紧紧控制着法国的学校教育,因而受到当时法国人民,尤其是18世纪法国进步思想家们的尖锐批判。

其二,在整个19世纪,法国教育界一直在争论科学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何等地位的问题,结果认为古典课程和科学同等重要。从19世纪末起,法国普通学校才开始在重视和维护古典主义传统的同时不断增设现代科学知识科目,注意发展儿童智力。

其三,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拿破仑改革确定的、在中央集权领导下划分学区、辅以督学督察和评议制度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法国学制的双轨性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初步改变,初等教育学校被定为统一学校,

并将它与中学衔接起来,并实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制度。

其四,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务在法国受到重视,较早地实施了“教师合格证书”制度。高等师范学校学术水平很高,这也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十五章

洪堡对教育的改革

作为德国新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洪堡于1809年初担任普鲁士公共教育部部长,负责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各级学校的教育工作。他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在短暂的一年半任职时间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使德国教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使国家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

洪堡首先注意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他认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他一上任就专门派遣了一批教师到瑞士去向裴斯泰洛齐学习,并特别要求学习裴斯泰洛齐热心办教育的精神和伟大人格。他还邀请裴斯泰洛齐的学生斯勒到普鲁士师范学校任教,传授经验。这一做法影响到德国的师范教育。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师范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像第斯多惠那样在办师范教育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教育家,也为德国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质量较高的教师。

其次,洪堡在任职期间,注意对文科中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重视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新制订的中学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文科中学更加接近实际生活。同时,德国还加强了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规定,任用中学教师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称号。考试由国家委托的大学办理,考试科目以大学训练中学教师开设的课程为依据和标准。这就改变了中学教师由神学家、牧师和未经考核的人员担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学教师的质量。

再次,洪堡还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他和哲学家费希特一起于1810年最先创建并领导了柏林大学。他们着眼于学术研讨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主办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他们聘任黑格尔讲授哲学、冯特讲授实验

心理学、斯塔尔讲授法律、穆拉讲授病理解剖学、李沁讲授实验化学,使当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都荟萃于柏林大学,1811年建立的波恩大学等,均按此宗旨办校,从而开拓了学术研究的新风气,保证了大学教学的最优质量。

洪堡的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后来在国际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纵观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我们会看到德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强迫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具体是:其一,德国最早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类学校。但从16世纪末开始,各封建公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首先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到19世纪初,已较欧洲其他国家率先实现了国家全面管理教育。

其二,德国最早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从16世纪起,各封建公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并于1872年的德意志帝国的教育规章中,明确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在很长时间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在客观上对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三,德国较早地产生了实科学校,重视大学的改革。而实科学校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了一个世纪,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自然科学也较早地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19世纪初,洪堡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

其四,德国有着重视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18世纪时,普鲁士就创建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叶,其小学教师就已由高等院校的师范学院培养;中学教员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需经过国家考试予以认可,因此师资水平较高。

其五,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德国教育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主义的东西。例如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一直到1920年以后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典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一状况虽然在洪堡改革时略有变化,但后来又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一直到20世纪初仍带有一定程度的古典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

教神学始终贯穿于教育之中,也是德国近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十七章

美国独立的最初10年,由于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和政局动荡,使教育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时期,一度文盲人数有所增加。但到1785年-1787年土地法公布实施以后,情况就大大改观了。从此,美国教育便朝着分权、自由、普及、无宗教派别限制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有:

其一是普通教育公立化。独立战争爆发10年后,美国的普通教育向公立化、国有化方向发展,普遍建立的星期日学校多达2800所,收容贫苦儿童的中小学大部分改为公立学校。“公立教育之父”贺拉斯·曼(马萨诸塞州教育厅厅长),曾前往德国考察教育,大力主张建立公立学校。随后,在美国各地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二是高等教育州立化。高等教育州立化是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发展的又一方面。美国各州普遍拨地兴学,建立州立大学,27个州中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的农工商学院,对促进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很大作用。各州的教会也设立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普遍取消了神学讲座,增设了物理、天文、地质、气象等现代新学科,并且很受重视,形成了与欧洲当时的大学截然不同的学风。

其三是教育制度法制化。进行教育立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是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独立战争后,美国各州开始进行教育立法,提出了受教育应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响亮口号。1827年伊利诺州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教育法。1852-1853年,纽约州、麻萨诸塞州也相继发布了强迫义务教育法令,为以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1839年在麻萨诸塞州,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开办了。1853年伊利诺州还创办了第一所水平较高的私立师范学校。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 度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 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 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 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 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 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

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 1、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预备阶段学习“七艺”,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 5-7 年。 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进行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发展学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条件。 3、行会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出现 行会学校是非正规学校,跟随师傅学习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工商业培养人才。 城市学校是为城市发展,为贫困子弟开办的学校,属于初等教育性质。 4、骑士教育 为世俗的封建主培养随从的教育。学习“七技”、诗歌等。 总之,西方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教育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广大的劳动人民被排斥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简史 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的早期教育也应运而生。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教师,称为“保姆”,它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 19世纪初期,英国才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人是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年),他于1816年在新拉纳克正式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专为工人阶级子女(1—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以培养善良的性格。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游戏场。儿童的许多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欧文认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非常重要。在幼儿学校中教师和儿童经常进行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欧文反对在幼儿学校里用当时的教科书来教儿童,因为这些教科书里充满了宗教思想,对儿童是没有益处的。幼儿学校的教师由工厂里年轻的工人担任,欧文认为虽然他们没有教育学的素养,但都能关心和爱护儿童。1818年,欧文亲自去瑞士,参观了裴斯泰洛齐和费伦伯格的教育实践。回来之后,他便提倡“新法”,在校内装备玩具、图画、模型、地图和安全卫生的动植物等设施,并注重体育活动。1818年,兰斯登侯爵及布鲁姆勋爵等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开办了第二所幼儿学校,并邀请欧文幼儿学校教师布坎南担任校长。1820年,怀尔德斯平夫妇又在斯平脱场开办了第三所幼儿学校。后来幼儿学校被纳入英国学制系统之内。1824年,英国“幼儿教育协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幼儿学校的发展。 产业革命前,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不管不问,认为幼儿教育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所以,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英国自1833年开始实行从国库拨款的教育补助政策。1840年后,幼儿学校开始从这项政策受益。但同时,英国政府对幼儿学校的设施、设备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了控制。 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60年代后,英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因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度受阻。70年代后方踏上坦途,此外,自引进福禄贝尔幼儿园后,英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两种制度并存局面:一种是幼儿学校及收容幼儿的小学,仍以贫民和工人的子女为对象;另一种则是幼儿园,以中上层阶级的子女为对象。但在19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少量招收工人子女的慈善性质的免费幼儿园。第一所免费幼儿园由马瑟爵士(Sir William Mather)于1873年在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开办。同时,英国传统的幼儿学校也逐渐受到福禄贝尔运动的影响。 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由学区设置办学委员会,就地筹款,举办学校,补充私立学校之不足。从此,英国有了与私立学校并驾齐驱的地方公立学校。80年代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蒙台梭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保育学校和幼儿学校都受其影响很大。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幼儿园被纳入保育学校系统。英国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机构设置类型多样化 英国学前教育的机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和特征。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英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1)根据财政来源和举办部门的不同,英国学前教育机构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营利性公立幼教机构,主要招收3~5岁幼儿,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等提供经费,其中包括由社会福利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托儿所和社区中心婴儿室)、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幼儿班和小学附设托儿所等)、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如日托中心和游戏小组等)、需要接受政府财政监督的幼教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学校和儿童保育中心等),以及符合政府办园标准、自行管理的独立幼教机构。(2)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英国现有幼儿教育机构有寄宿制、半日制、全日制与计时制。(3)根据服务类型,可以分为以保育和教育为主的保教机构、专门照顾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中心、为智力超常儿童开办的“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为给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理念而开办的“亲子中心”,以及为幼小衔接服务的“预备班”等。 2.三级管理模式协同化 近年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方

案。英国政府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制度和物质保障,社区的大力支持也成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上至政府官员,下至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都会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英国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家庭成员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对幼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英国政府自1996年起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规定,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一份合同,规定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起各自教育的义务。因而,英国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政策。中央通过制订一些重要的方针政策来实现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地方在遵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和自由。在资金来源方面,英国小学附设幼儿园主要依靠地方XX局,XX局、社区中心、各种募捐活动和家长捐款等。英国的中央和地方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 3.“全面性”的学前教育目标 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重点强调了“全面性”的早期学习目标,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视。英国政府根据课程目标将3~5岁儿童的课程内容分为六个领域,即个人、社会和情绪的发展、语言和识字、算术、对世界知识的了解、身体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列出每到基础阶段结束时,每个幼儿在各个领域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在学前课程实施方面,英国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同

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 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称为“地方管理的国家制度”. 英国现在的教育行政机构包括: 1.教育和科学部 根据法律规定.英国公共教育体制的最终管理权属于议会,议会创定有关教育的法令,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人们遵守法令.同时,议会把法定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委托给教育和科学大臣. 英国政府内阁设教育和科学大臣,下设教育和科学部.教育和科学部的二级组织设一司三局:财务司,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局、中小学教育局、师资及统计局. 教育和科学部在工作上得到以下组织的协助: (1)教育标准处. (2)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 (3)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 (4)高等教育基金会. 2.地方教育当局 英国现行地方政府体制,以都市郡的区、非都市郡、内伦敦和外伦敦的市为地方教育行政单位.地方教育当局从总体上负责协调本地区教育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职责是:为本地区的学校制订目标,对学校系统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维持部分教育经费的分配与控制权;管理和规划本地区的继续教育.地方教育当局包括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

二、学制结构 英国的现行学制建立在1944年教育法的基础之上,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英国的义务教育年限 是11年,即从5~16岁.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在英国,学前教育指义务教育开始年龄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其实施的机构有:公立与私立幼儿园. 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适当态度和习惯,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 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培养,其目标包括6个方面:个体和社会发展;语 言和识字;数字;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创造性;具体发展. 2.初等教育 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幼儿学校(infantschool,招收5~7 岁儿童)、初级学校(juniorschool,招收7~11岁儿童)、混合学校(包括幼儿部和初级部).初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了解 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指 导他们有益地运用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必需的 一些个人素质和态度,以便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家统一课程的规定,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除宗教教育外,还包括数学、英语(在威尔士为威尔士语)、科学、历史、地理、 技术学、音乐、艺术和体育,其中数学、英语和科学为“核心课程”,学校应在课时上予以优先保证. 3.中等教育 在英国,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有公立中学和独立学校系统的公学.公立中学包括5种类型: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综合中学、被认为是中学的中间学校以及第六学级学院和第三级学院.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一、摘要 英国,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关注。我国国内不乏很多学者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与探讨。如2012年发行出版的唐彩斌等人所著的《零距离的英国教育》,就是结合实际经验对英国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例子之一。初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内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奥尔德里奇在《简明英国教育史》一书中这样提到英国初等教育:“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学校,在国际上,尤其在进步教育界中,无愧地取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其对英国初等学校的赞誉可见一斑。但我们知道,相比西方其他强国,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近代发展的十分缓慢。到了19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初等教育负责,为其拨款。那么,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致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呢?仅仅是英国人“不重视教育造成的吗”?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英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慈善教育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支撑着它?又是哪些动力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前进和改革?英国又为何能从落后的初等教育困境中冲出重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逼着。对于英国教育史的研究在世界教育史的学习中笔者已经了解到不少,不难发现在诸多世界教育史专著和教程中对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其探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而教育并非独立发展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英国的初等教育之所以由“落后”到“先进”肯定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则是本研究的原动力。本文为历史性研究,即“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1] 二、概念界定 初等教育 作为核心的“初等教育”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认的定义为:初等教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英国国家早期教育纲要(EYFS)教育目标解读 EYFS ( 全称“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是英国政府于2008年以“给父母最好的选择,给幼儿最好的开始”为宗旨提出的早期教育方案,是“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等英式早教奉行的标准和原则,其教育目标有以下六大方面:情商、沟通和语言、解决问题、推理和数学能力、社交能力、体能发展、创造力发展。 情商 在社交中用不同的声音(咯咯的笑,咿呀,大声叫)交流,并关注他人的声音,使用越来越多的词汇表达越来越复杂的意思 2.用于思考的语言 对周围事件感到好奇,对简单的请求作出回应,对特定的人在熟悉语境下对其说出的不同事物做出反应,理解一些简单言语的意义 3.将声音和文字相联系

咿呀学语,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及词汇表达身边事物,关注并喜爱旋律及故事中的节奏感,重复熟悉故事中的词汇及表达,区别不同声音 4.阅读 关注熟悉的声音、词汇或手势,对词汇、故事、歌曲或歌谣表现出兴趣并作出回应(如拍手),有最喜爱的故事、歌谣、歌曲等 5.写 做标记,用手和工具随意作画,画出不同符号并能加以区分,对工具表现出一定的控制能力 对搭建和推倒、打开和关闭物体表现出好奇和兴趣,喜欢推拉或搭建物体,对使事情发生表现出好奇和兴趣 3.初步了解信息技术 对有科技元素的玩具表现出兴趣,按按钮使玩具发出声音、移动或出现新图案,开始初步学习打开和操纵信息技术工具 4.时间 开始了解并享受日常的规律作息(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将一系列行为和日常作息联系起来,理解“之前”“之后”“很快”这样的时间词汇,会预期特定时间事件的到来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浅析英国和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及特点,来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英国的教育是鼓励式教育,不断的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越来越好地学习。 ——中国驻英国使馆前教育参赞王百哲 一、英国教育制度现状及其学制 英国的学校教育是从基督教传入英国(约公元6世纪)开始的。英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封建王朝复辟以及工业革命等发展演变过程,老学校制度的保留、新学校制度的诞生,造成教育面貌具有保守与创新的折中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为恢复教育,继1943年英国政府发表《教育改革》白皮书之后,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议会上提出了教育法案,被通过。《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这个法案为英国战后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嗣后,相继产生了近20个教育法,是对《1944年教育法》的修正或补充。 (一)英国教育在行政上长期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争执,

现行行政体制是折中的产物 1.北爱尔兰的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由北爱尔兰教育部全权掌管。 2.苏格兰则是初等、中等和中学后教育由苏格兰教育署掌管,大学由中央领导管理。中央设“教育和科学部”,负责领导和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还领导和管理不列颠的大学和民用科学事宜。 3.1970年后,威尔士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领导脱离中央,归威尔士国务大臣领导。 与“教育和科学部”差不多是平行的英国教育行政机构还有:陛下督学处,任务是了解教育情况并予以评价和指导;学校课程和考试委员会,任务是对各级教育的课程以及证书考试进行研究;大学拨款委员会,了解大学情况,对拨款提出建议,帮助制定大学发展规划。地方教育行政是设教育委员会和教育局,也有督学。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不规定课程和教材,校长有决定权。 (二)现代英国的学制由原来的双轨制演变成多轨制 英国历来的教育法规都没有规定教育目的。事实上,学校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只是目前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英国属于后一种。从英国教育的实际做法和效果中,从英国社会的教育舆论(电台广播、报刊教育论著)中,还是能看出英国的教育目的。英国自然资源有限,殖民地越来越缩小,知识和技术是国家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的学问家、教授和教师等即使收入不高,但社

英国幼儿教育

l 课程大纲: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英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到底在教什么,老师是怎样给孩子上课的。在向大家详细讲解课堂内容之前,我想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英国的幼儿大纲和小学课程纲要,让大家有个大概的了解。 英国学前教育分的比较细致,公立的小学孩子3周岁以上就可以入学读nursery 一天只有3个小时,分为早上组和下午组。nursery和reception?(学前班孩子年龄在4周岁-5周岁)组成Foundation?Stage?(简称FS—基础阶段),对于这个重要阶段英国教育部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即 Early?Year?Foundation?Stage?(EYFS),这个大纲并不是上课用的课本,但老师备课时却离不开它,大纲对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必须或建议要掌握的内容列的清清楚楚。 EYFS最优秀的地方是它根据孩子7个不同领域的发展(下面会详细介绍)做了细致的规定,而不是笼统的说应该到达什么目标,这样老师执行起来非常直观,assessment(考评)起来能够很快就知道孩子在哪个发面做到了,下步该怎么办,或者没有做到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 英国教育部EYFS大纲介绍:?英国幼儿园根据6个领域来帮助孩子学习的课程大纲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从2012开始,英国教育部将幼儿园教育大纲由原来的6个领域改为7个领域(前三个为主要学习内容),我们来一起看看英国幼儿园的老师是怎样帮助这些孩子一起学习的。看看我们家长在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和孩子互动,做到家校(园)互补。 7个领域具体包括;(前三个为主要教学内容,后四个辅助) 1)?Communication?and?language?语言交流? 2)?physical?development?体能发展?? 3)?personal?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个人社交和情感交流 4)?literacy?阅读写作综合能力? 5)?mathematics?数学能力 6)?understanding?the?world?认知世界 7)expressive?arts?and?design?艺术设计 那么这些领域如何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呢??我就拿我去年教过的学前班秋季的教学大纲来解释一下。那个学期的主题是Ourselves.英国老师很重视planning,?什么年度计划(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做计划),学期计划(根据整年度的计划来安排),周计划(根据学期计划)和日计划(根据周计划细致到具体的各个步骤),这样环环相扣,?一目了然! Ourselves 一: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于‘ourselves’这个主题,可以选择的故事绘本有: Titch/ Owl Babies /My history /This is the bear /Peepo /Dear Zoo /Oscar got the blame.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 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 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 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 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 一、17~18世纪 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 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 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 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 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 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 进入近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家庭职业教育逐渐为学校教育取代。英国遂向“学校教育的社会”过渡。学校提供法律、医学、神学等不同职业的训练和正规课程的讲授。以考切斯特·福瑞文法学校为例,1645年在该校注册的165个男孩的家庭社会背景如下:手工业主占37 %,贵族占31 %,教士占20 %,富裕农民占12 %。①由此可见,社会各阶层已开始将孩子送往学校接受教育。 17 —18世纪英国教育尤以崇尚古典主义教育为特色。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上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宗旨规定了学习科目为“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其中前“四艺”为中等教育基础课程,后“三艺”为高等教育讲授范畴。 英国自中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是向统治阶层输送政治精英的传送带,十分重视古典主义教育。当时各校通行的教材内容颇能说明问题。牛津大学标准的教科书汇集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维吉尔、贺拉斯、西塞罗、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盖仑等人的著作,这几乎已囊括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巨擘。 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的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 “近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率先倡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主张“把自然研究从被禁痼、从被看作巫术或被鄙视,从被看作低下的笨拙劳动的状况下转变过来。”他所提倡的“实

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外国教育简史》单元辅导(三) 第十三章 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具体特点如下:其一是英国国家长期不管理、不过问教育、教育大权旁落。在封建时代,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直到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仍然不过问教育。19世纪30年代政府才干预教育,致使英国教育发展滞后。其二,明显的双轨性质。英国不重视其初等教育,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学校中仅接受粗浅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教育;中等以上教育则为达官显贵子弟所预备,影响了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三,教育中的古典主义、经院主义、重文轻理的传统根深蒂固。19世纪后期,其势力虽渐渐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弊端。上述问题的存在,显然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造成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后来衰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历史教训值得汲取。 在初等教育方面,工业革命使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更为迫切。这一时期初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781年,热心于平民教育的传教士、出版业者R·雷克斯在英格兰的格洛斯特郡出资创办了星期日学校。这是一种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1783年,雷克斯著文论述了这种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开办宗旨,并把它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引起社会的广泛兴趣。这种学校,在星期日把贫民阶层的儿童聚拢起来,既可防范、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又可用宗教宣传来麻醉儿童的精神,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学校到处设立。1785年成立星期日学校协会。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 1870年教育署长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为《福斯特教育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为:(1)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初等学校。(2)全国划分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监督本区的教育。学务委员会有权征收地方教育税。(3)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4)各派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可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财政中得到补助。(5)学校的普通教育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宗教教义课程。《福斯特法案》的颁布宣告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形成

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英国学前教育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源于它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多样性的机构类型以及独特的管理体系等等,在此基础上英国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也相对科学合理,从而保证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师资方面,英国政府严格规范,要求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高质量。与英国学前教育相比我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比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资源分配不公,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英国学前教育发展中总结出一些可行性经验,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字:英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United Kingdom pre-school education of features and the revelation [summary]: United Kingdom preschool education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due to its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 of body types and uniqu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based on the United Kingdom to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thus ensuring featuring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In terms of teachers, United Kingdom Government strictly regulated and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certified, and regular train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compared to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英国教育体制

在西方近现代国家中,英国具有最古老的教育体系之一。凡古老的事物,往往优点缺点兼具。至于优点缺点各自的比重,就要看特定文化中所强调和重视的东西是什么了。 总的说来,英国教育体现了英语文化脉系的正宗,除了在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段,美国主要由于财大气粗而总体上比英国优胜以外,其他国家都很难与英国比肩。传统的英联邦国家或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教育,都受到英国教育体系的影响。 英国本土有四个地区,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爱尔兰。这四个地区教育结构与院校种类基本相同,但是苏格兰的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则与其他地区有较大不同。本文也将对这两个教育体系分别做详细介绍。 与所有现代国家一样,英国的教育同样分为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大阶段。其中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实行5~16岁的义务教育,威尔士实行4~16岁的义务教育。 英国的教育体系大体分为学前教育(nursery,3至5岁)、小学阶段(primary,5岁至11/12岁)、中学阶段(secondary,11/12岁至16岁)和16岁后教育(post,16岁以上,包括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在16岁后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分流,学生根据自愿可选择上大学(university)或职业技术教育类型的专科学校(college)或就业(doing job)。 英国基础教育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公立与私立并举,第二是有全国性的课程体系和评估系统。现代西方国家中,基础教育阶段一般都是公立教育占绝对主导,私立教育日渐式微。但英国在基础教育段有相对发达的私立学校群体。现代西方英语大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基本是各省/ 各州各自为政,缺乏全国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但英国有全国性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 英国的高等教育,则几乎清一色是国立大学。 下面分别详述英国/威尔/北爱教育体系与苏格兰教育体系。 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教育体制 1、学龄前教育阶段:3-5岁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都提供学龄前教育。很多儿童在三岁或者四岁时开始在幼儿园或者 在小学的幼儿班接受教育。 2、中小学教育阶段:5-16岁 英格兰教育体系施行的是小学6年、中学5年的学制。分别对应于1 年级到11 年级(Year 1 to Year 11 )。从课程体系上,这11 年划分为四个阶段,英国人称作Key Stage ,从阶段一到阶段四。 英国基础教育段学校体系实行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的双轨制:公立学校提供免费教育,而私立学校一般由家长负担学费。在义务教育阶段,约有93%的学生在公立学校读书,

近代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项训练

近代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项训练 (一)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强调“思想自由,行动守法”的直接目的是 ( ) A.争取尽快实现宗教宽容 B.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D.争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洛克在《政府论》中曾经指出:“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说明他主张 ( ) ①国王的权威高于法律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④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由此可见,洛克( ) A.反对政治自由 B.主张法律至上 C.主张废除君主 D.崇尚军事独裁 4.右图是法国1989年发行的10法郎样币,样币上的人物是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下列关于孟德斯鸠的理论,理解错误的是 ( ) A.他吸收和发展了洛克、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在政治理论上有所创新 B.他的三权分立学说,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C.他认为只有分权才能使权力相互制约,防止专制,保障自由 D.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属于议会、总统和法院 5.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 ) A.向往和追求小农经济的社会 B.强烈反对和抨击财产私有制 C.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度 D.反对贫富悬殊但赞成私有制 6.1791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法国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了路易十六。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处死国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 A.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最优论 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C.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D.洛克的天赋人权论 二、非选择题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 169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国内贫民救济法”(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

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 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 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他明确主张幼儿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形成儿童合理的性格奠定基础。 (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幼儿学校除了进行智育和道德教育之外,还开展舞蹈、音乐和军事训练活动。 在教育方法方面,欧文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 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幼儿们的安全和健康。 智育内容主要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等。维尔德斯平重视幼儿的智育,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