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性淋巴瘤疾病分类

b细胞性淋巴瘤疾病分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b细胞性淋巴瘤疾病分类

导语: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每个人都是能说出几种疾病,对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很关键,身体患有疾病后,不进行治疗,会让疾病继续发展,这样

说到疾病是很多人不陌生的,每个人都是能说出几种疾病,对疾病治疗上方法选择很关键,身体患有疾病后,不进行治疗,会让疾病继续发展,这样对身体损害比较大,所以治疗疾病必须及时,那b细胞性淋巴瘤治疗药物、手术都是不错之选,b细胞性淋巴瘤分类都有什么呢?

b细胞性淋巴瘤疾病分类:

B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

霍奇金淋巴瘤包括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现在被认为是起源于B细胞的肿瘤。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

前驱淋巴性肿瘤

1、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

2、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 (q34;q11.2); BCR/ABL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 MLL rearranged(ETV6-RUNX1),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低二倍体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q32)(IL3-IGH)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 E2A-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概述】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B-DLCL)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度侵袭性的 的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中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NHL 总病例数的30%。患者的病情常表现为迅速进展型,并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大部分患者 在疾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Ⅲ或Ⅳ期)。局限期局限期( (Ⅰ或Ⅱ期)的患者,通过联合洽疗,疾病可达到治愈,但进展期患者,疗效则显著降低。 【临床表现】 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40%~50%患者有淋巴淋巴结外病变 结外病变,如胃肠道、口咽环、肝、肾、卵巢、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中胃肠道病变最为常见,约10%~15%的患者 有骨髓受累。全身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盗汗发热、盗汗与 与进行性消瘦。如果肿大的病变组织压迫周围血管和脏器,亦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细胞免疫免疫免疫表型 表型检查。B-DLCL 细胞的免疫表型:B 细胞标记(CD19、CD20、CD22和CD79a)阳性(+)、CD10±、CD5 ±、sIg±、clg±。典型的B-DLCL 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20(+)、、CD45(+)CD45(+)、、CD79a(+)CD79a(+),,Ki67(+)Ki67(+), ,CD3CD3εε(-)。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如Bcl-6Bcl-6, ,MUM1标记。3.临床分期。参照Ann Arbor 分期标准。 Ⅰ期:仅限于1个淋巴结区(Ⅰ)/单个结外器官局部受累(ⅠE) Ⅱ期:累及膈同侧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并注明受侵淋巴结数目(如Ⅱ2)/ 局限侵犯淋巴结以外器官及膈同侧1个以上淋巴区(ⅡE) Ⅲ期:横膈两侧均有淋巴结病变或结外器官受累 Ⅲ1:有/无脾、脾门、腹腔或肝门区淋巴结受累 Ⅲ2:有腹主动脉旁、髂窝或肠系膜淋巴结受累 Ⅳ期:淋巴结以外器官弥漫性受侵 另外必须注明:A:无全身症状/B:6个月内无明显原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0%X:巨块病变:纵膈病变>胸腔横径的1/3;融合淋巴结最大径超过10cm E:局限性孤立的结外病变,肝及骨髓受侵除外(这二者均归入Ⅳ期) [如现在肿瘤二科79#床诊断:胃部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1A 期)] 4.预后积分。对患者按照B-DLCL 国际预后指数国际预后指数(DLCL (DLCL IPI)进行积分,以判断疾病预后和总体生存。 DLCL IPI 积分按以下五个方面:每个指标答案为后者积1分,分值越高,危险度越高。 (1).年龄:(≤60岁vs >60岁); (2).血清乳酸脱氢酶:(正常vs 升高*); (3).一般状况:(0或1vs 2~4); (4).分期:(Ⅰ或Ⅱvs Ⅲ或Ⅳ); (5).结外累及区:(0或1vs 2~4)。 根据积分值,将患者分为4组:①低危组:0~1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73%;②低中危组:2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51%;③中高危组:3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43%;④高危组:4~5个危险因子,5年生存率26%。 白血病一淋巴瘤分子研究计划组应用cDNA 微阵列技术检测后,根据B 细胞来源,将患 者分为两类:即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细胞(GCB) (GCB)标记组和活化类B 细胞标记组(非生发中心B 细胞non-GCB ),两组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不同,预后也不同。具有生发中心类B 细胞标记者的预后较活化类B 细胞标记者好。即使患者的DLCL IPI 积分相同,这种差异仍然存在。同时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如p53和Bcl-2,对患者的预后能够作出更精确的判断,也可为治疗提供新的手段,如新的治疗靶向。

B细胞淋巴瘤分类

B细胞淋巴瘤分类

这个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理解这十几个B 细胞淋巴瘤很有帮助。这个图有四层含义,另外根据这张图我还要谈到两个问题。 第一层含义:幼稚的B细胞最初是在骨髓里边,最初是干细胞然后往B细胞分化,是前驱的B 细胞,这个细胞中等大小、有个核仁。这种细胞如果分化成熟以后就迁徙到外周的淋巴组织里,比如:淋巴结、扁桃体等,如果我们用淋巴结做

一个例子,这个大的椭圆形就是一个淋巴结,那么,刚好成熟的淋巴细胞就是B1细胞,我们也叫做“童贞”细胞,就是没受到过抗原刺激的细胞,它是最小的淋巴细胞,迁徙到淋巴结皮质聚集成一堆,我们把它叫做初级滤泡,如果不受到抗原刺激,就一直呆在这里。一但受到外来抗原刺激,B1细胞开始分化,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往上,马上变成了大细胞,变成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实际上也是一种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只是形态比较独特,有个中位的核仁,胞浆比较丰富。另外,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也是一种大细胞,有多个核仁,核仁靠边,这种细胞是一种分裂状态,很活跃,当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化,可变成比如说:浆母细胞,再分化成浆样细胞、浆细胞,最后变成了浆细胞,(浆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是B 细胞分化的最后的一个阶段.是终末的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所以说,

浆细胞是B细胞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分化的过程.B1细胞受到抗原刺激,第二个分化途径,就是细胞变大,变成了滤泡母细胞,然后再进一步分化,很快!滤泡母细胞很短暂,它很快就分化成了中心母细胞,中心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熟变成了中心细胞,从中心母细胞的大细胞变成了中等大小的细胞、核不规则的细胞,这种细胞就相当于大细胞象是脱水、萎缩、皱巴才能够缩小,所以说,它的核是不规则的,我们看到那些中等大小、不规则的细胞就是中心细胞.当有了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以后,原来的初级滤泡就有了生发中心,有了生发中心的滤泡就叫做次级滤泡.中心细胞如果跟抗原信息吻合上(通过树状突细胞把抗原信息传递给中心细胞),中心细胞就进一步分化就出去了、成熟了,如果中心细胞没有跟抗原吻合上,那么,中心细胞就凋亡了.所以说,在生发中心中我们可看到很多组织细胞吞噬了很多核碎片,这些核碎片就

晚期惰性或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可治愈性

晚期惰性或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可治愈性 Fernando Cabanillas, AuxilioMutuo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School of Medicine, San Juan, Puerto Rico;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X; and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Moffitt Cancer Center, Tampa, FL(发表于《临床肿瘤期刊》2013年1月1日) 作为肿瘤学家,几十年来有两个观念一直指导着我们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目前晚期惰性或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和大部分侵袭性淋巴瘤的潜在的可治愈性。基本上所有的肿瘤学家都是在这两个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以至于它们成为了我们执行的教条和操作中的信条。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有必要对这两个观念的基础进行重新审视。 第一个观念告诉我们晚期的低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病症,容易多次复发,病人平均生存时间约为6到9年。随着利妥昔单抗的出现,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被延长到超过10年。这个观念是由斯坦福小组首先倡议的“观察等待法”的理论基础,其出发点是:既然这种病症表现惰性而且不能治愈,为什么还要治疗?的确,一些随机试验未能证明“提前干预”相对于“观察等待”能够提高生存率。 第二个观念声称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潜在可治愈,如果病人无病生存期超过2年,就可以认为被治愈了。这个操作标准源于De Vita等人于1974年在Lancet发表的论文,标题是“弥漫性淋巴瘤,一种潜在可治愈的疾病”。论文描述了27个病人,均患有现在定义为弥漫大B淋巴瘤的疾病。其中,有10个病人实现了完全缓解,其中仅1人出现了复发。在这9个所谓被治愈的病人的基础上,他们得出了关于“在治疗结束后如果无病生存期超过2年就可以等同于被治愈”的结论。 在总结了这两个观念的来源和基础后,我们现在可以来恰当的审视一下它们的合理性。由于这些观念多年来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如果我们接受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观念,那么我们研究的问题,以及治疗的目标,将受限于这个不可治愈性的观念。二期临床试验的首要目标,将是有效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因为不存在治愈这个问题,新药研发将着重于发现更多的新的有效药物,而不是开发出一种联合的可治愈的战略。 在继续探讨之前,有必要给“治愈”下一个定义。传统上的对治愈的不成文的定义是无失败生存率(FFS)或者是无病生存率曲线在某个时间点后变得平坦,表明病人在首次缓解到达那个时间点之后可以认为被治愈了。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标准应用于弥漫大B淋巴瘤,我们会发现这个定义不准确。在1992年,我们发表了关于弥漫大B复发的经验,我们发现有6.8%的病人在完成治疗的2年以后复发了。Coiffier等人最近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弥漫大B不可治愈?这似乎表明对无失败生存期曲线出现绝对的平台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因此,对治愈的更合理的定义应该是Frei等人1971年提出的观点,即“对某几个类型的癌症,可以有信心的(可能性超过95%)说如果一些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复发就可以认为被治愈了”。这个定义不要求无失败生存率曲线出现一个绝对的平台,而是提出在某个时间点后有超过95%的信心疾病不再复发。换句话说,这个定义对应的是我们在统计学上讲的风险系数。进一步说,这个定义不仅依据于时间也依据于疾病种类,也就是说对其它类型肿瘤可用并不代表一定对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可用。因为它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种类的疾病。

B细胞淋巴瘤分类

这个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理解这十几个B细胞淋巴瘤很有帮助。这个图有四层含义,另外根据这张图我还要谈到两个问题。 第一层含义:幼稚的B细胞最初是在骨髓里边,最初是干细胞然后往B细胞分化,是前驱的B细胞,这个细胞中等大小、有个核仁。这种细胞如果分化成熟以后就迁徙到外周的淋巴组织里,比如:淋巴结、扁桃体等,如果我们用淋巴结做一个例子,这个大的椭圆形就是一个淋巴结,那么,刚好成熟的淋巴细胞就是B1细胞,我们也叫做“童贞”细胞,就是没受到过抗原刺激的细胞,它是最小的淋巴细胞,迁徙到淋巴结皮质聚集成一堆,我们把它叫做初级滤泡,如果不受到抗原刺激,就一直呆在这里。一但受到外来抗原刺激,B1细胞开始分化,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往上,马上变成了大细胞,变成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母细胞实际上也是一种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只是形态比较独特,有个中位的核仁,胞浆比较丰富。另外,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也是一种大细胞,有多个核仁,核仁靠边,这种细胞是一种分裂状态,很活跃,当这些细胞进一步分化,可变成比如说:浆母细胞,再分化成浆样细胞、浆细胞,最后变成了浆细胞,(浆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最后的一个阶段.是终末的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是产生抗体的细胞。所以说,浆细胞是B细胞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是第一个分化的过程.B1细胞受到抗原刺激,第二个分化途径,就是细胞变大,变成了滤泡母细胞,然后再进一步分化,很快!滤泡母细胞很短暂,它很快就分化成了中心母细胞,中心母细胞再进一步分化成熟变成了中心细胞,从中心母细胞的大细胞变成了中等大小的细胞、核不规则的细胞,这种细胞就相当于大细胞象是脱水、萎缩、皱巴才能够缩小,所以说,它的核是不规则的,我们看到那些中等大小、不规则的细胞就是中心细胞.

淋巴瘤概述和发病机制

第一节概述 淋巴瘤(Lymphoma)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淋巴瘤通常以实体瘤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部位。淋巴瘤如累及血液及骨髓时可形成淋巴细胞白血病,如累及皮肤可表现蕈样肉芽肿病或红皮病。 组织病理学分类: 霍奇金病(Hodgkin discase,HD)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共同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消瘦、盗汗及瘙痒等全身症状。晚期因全身组织器官受到侵润,可见到肝、脾大及各系统受浸润的临床表现,最后可出现恶病质。 发病情况: 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为1.5/10万,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1~13位。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总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各国及日本。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约占50%左右。HD仅占淋巴瘤的8%~11%,与国外HD 占25%显然不同。 第二节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Burkitt淋巴瘤——Epstein-Barr(EB)病毒。 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 逆转录病毒HTLV-II——T细胞皮肤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病的发病有关。 宿主免疫功能 遗传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伴发淋巴瘤者较正常人为多; 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恶性肿瘤者,1/3为淋巴瘤。 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淋巴瘤发病数比一般人为高。 第三节病理和分类 (一)霍奇金病以在多形性、炎症浸润性背景上找到R-S细胞为特征,伴有毛细血管增生和不同程度纤维

化。目前较普遍采用1965年Rye会议的分类方法(附表1)。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了一个国际工作分类(IWF) 当前NHL的分类是以IWF为基础,再加以免疫分类,如“弥漫型大细胞淋巴瘤,B细胞性”。如应用新技术,发现符合新的淋巴瘤类型,则直接给予诊断,如诊断为“外套细胞淋巴瘤”。 新的淋巴瘤类型: 国际工作分类未列入的新的淋巴瘤类型: (1)边缘带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边缘带系指淋巴滤泡及滤泡外套(mantle)之间的地带,从此部位发生的边缘带淋巴瘤系B细胞来源,CD5+,表达bcl-2。临床经过较缓慢,属于“惰性淋巴瘤”的范畴。 本型从淋巴结发生者,由于其细胞形态类似单核细胞,亦称为“单核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monocytoid B-cell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新方法 医学论坛报2014-01-17发表评论分享 在本次ASH年会中,除了公布血液系统肿瘤和淋巴瘤临床方面的最新进展外,淋巴瘤病理领域的探索也是大会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饶慧兰教授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情况,特选取其中一项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报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及活化B细胞样(ABC型)两种不同分子亚型。但基因表达谱分型方法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常规诊断,且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多被认为存在重复性问题。 为避免这些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卢米妮(Ruminy)等开展了一种简易有效的分析方法,他们构建了10个基因表达标志物来区分ABC型与GCB型。ABC型基因标志物包括IRF4、FOXP1、IGHM、TNFRSF13B和CCND2,GCB型则包括LMO2、MYBL1、BCL6、NEK6和TNFRSF9。 研究者使用逆转录酶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RT-MLPA)进行检测,同时也检测cMYC及BCL2基因的表达,CCND1和MS4A1基因作为内对照。研究者首先分别在各50例患者中采用该技术进行了验证性和独立效应分析。 在141例在法国贝克雷尔医疗中心接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研究者采用RT-MLPA法鉴定了49例GCB型和64例ABC型,28例未能分型。与预期结果相同,ABC型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较差(P=0.015),且OS率也有较低的趋势(P=0.060)。 单因素分析证实,LMO2低表达(P=0.005)、BCL6低表达(P=0.012)、IRF4高表达(P=0.008)及TNFRSF13B高表达(P=0.004)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同时,研究也证实MYC(+)/BCL2(+)“双重打击”DLBCL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12)。最后,研究通过提取石蜡包埋组织的RNA准确地将12例DLBCL分类,结果可以证明实验的稳定性。 研究认为,RT-MLPA是一项快速、经济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可以同时测量40个病例;且该1次检测低于5美元;同时,RT-MLPA法并不需要特别的设备,只需要一个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模块和一个毛细管基因分析仪,可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也可以在许多常规诊断实验室间方便地传送分析结果。 点评

内科学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首发症状,无痛性 2.淋巴结外器官受累。压迫 3.全身症状:发热、盗汗、瘙痒、消瘦 4.其他:带状疱疹,饮酒后淋巴结疼痛为特有体征。 临床分型P595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性、多样性、随年龄增长和发展迅速、压迫和浸润、高热。 咽淋巴环、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胃肠道回肠、肝大黄疸、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压迫输尿管、肾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脊髓压迫征、骨痛、皮肤受累 实验室检查一.血液和骨髓检查 贫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脾功能亢进时全血减少。 骨髓涂片可找到R-S细胞 二.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1.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瘤细胞 2.化验检查:血沉加速,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碱 性磷酸酶升高表示累及骨骼。B细胞NHL抗人球蛋 白试验阳性,脑脊液蛋白升高。 3.影像学检查 4.病理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ABVD: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花碱、甲氮咪胺 1.与其他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淋巴结炎和恶性肿瘤 转移,结核性淋巴结炎 2.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结核病、败血症、结缔组织 病 3.结外淋巴瘤:相应器官恶性肿瘤 4.R-S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和 其他恶性肿瘤 治疗化疗加放疗综合治疗。扩大野照射。ABVD为首选一.结节性淋巴瘤为主型 ⅠA期:单纯淋巴结切除或累及照射野。Ⅱ期以上 同早期HL治疗 二.早期(Ⅰ、Ⅱ期)HL 全身化疗 三.晚期(Ⅲ、Ⅳ期)HL ABVD高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四.复发难治性HL 二线化疗、高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 1.惰性淋巴瘤:放化疗有效但不易缓解,主张观察和等待的姑息治疗 2.侵袭性淋巴瘤:不论分期均以化疗为主,局部放疗扩大照射。CHOP方案是标准治疗。完全缓解后巩固两周,不少于六周。R-CHOP方案:加上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CHOP方案:阿霉素、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 二:生物治疗 单克隆抗体:CD20单抗,NHL大部分为B细胞。干扰素:蕈样肉芽肿 抗幽门螺杆菌 三.HSCT 四.手术治疗:切脾

淋巴瘤指南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肿瘤之一,已逐步居于各类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10位。18F- 2-氟-2-脱氧-D-葡萄糖(FDG) PET 显像已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初始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及随访。2007年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恶性淋巴瘤疗效评价的修订标准[1],对国际工作组(IWG)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1999年版)进行了修订,在淋巴瘤疗效评价的标准中融入了免疫组织化学(IHC)、流式细胞术以及18F-FDG PET显像。修订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被推荐用于霍奇金淋巴瘤(H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他分类中的应用尚需进行验证。

为了规范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临床应用指南。相关应用推荐见表1。 1.淋巴瘤的诊断和最初分期。淋巴瘤患者初治方案的确定依据包括淋巴瘤的组织学亚型、治疗前是否伴有危险因素以及准确的疾病分期等。18F-FDG PET及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的初始分期中显示出很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于常规的CT显像[2]。研究[3]显示,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分期中的作用高于18F-FDG PET 及增强CT显像。目前,18F-FDG PET显像是HL以及多数侵袭性NHL 治疗前评估的一部分,尤其是针对HL和DLBCL(强力推荐),对其他组织学类型的部分患者也有助于诊治[4,5]。研究[5]结果还显示:治疗前18F-FDG PET显像可检测出部分常规显像未显示的病灶,改变了

CTOP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CTOP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疗效分 析——一项前瞻、开放、随机、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王彦艳, 张晋林, 王椿, 王欣, 吴德沛, 梁辉, 朱军, 李军民, 沈志祥, WANG Yan-yan, ZHANG Jin-lin, WANG Chun, WANG Xin, WU De-pei, LIANG Hui, ZHU Jun , LI Jun-min, SHEN Zhi-xiang 作者单位:王彦艳,李军民,沈志祥,WANG Yan-yan,LI Jun-min,SHEN Zhi-xiang(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025), 张晋林,ZHANG Jin-lin(四川省人民医院), 王 椿,WANG Chun(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欣,WANG Xin(山东省立医院), 吴德沛,WU De- pei(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辉,LIANG Hui(上海市新华医院), 朱军,ZHU Jun(北京肿 瘤医院) 刊名: 中华血液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年,卷(期):2010,31(10)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铃木通也THP長期投与による心毒性の検討 1997 2.黄程辉.谢兆霞阿霉素和吡喃阿霉素对K562/A02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比较 2005 3.Yamanaka R.Homma J.Sano M Immuno-chemotherapy with a combination of rituximab,methotrexate,pirarubicin and procarbazine for patients with primary CNS lymphoma--a preliminary report 2007 4.Tsurumi H.Yamada T.Sawada M Biweekly CHOP or THP-COP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A comparison of doxorubicin and pirarubicin:a randomized phase Ⅱstudy 2004 5.Fisher RJ.Gaynor ER.Dahibery S Comparison of a standard regimen(CHOP)with three intensive chemotherapy regimen for advanced non-Hodgkin's lymphoma 1993 6.佐藤靖吡柔比星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内吞作用和杀细胞作用 1999 7.翟勇平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 2005 8.Mori M.Kitamura K.Masuda M Long-term results of multicenter randomized,comparative trial of modified CHOP versus THP-COP versus THP-COPE regime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s lymphoma 2005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黄慧强.彭玉龙.蔡清清.林旭滨.李宇红.夏忠军.林桐榆.孙晓非.张力.徐光川.何友兼.姜文奇.管忠震. HUANG Hui-qiang.PENG Yu-long.CAI Qing-qing.LIN Xu-bin.LI Yu-hong.XIA Zhong-jun.LIN Tong-yu.SUN Xiao-fei.ZHANG Li.XU Guang-chuan.HE You-jian.JIANG Wen-qi.GUAN Zhong-zhen含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方案治疗392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长期随访结果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10) 目的分析含吡柔比星(TH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392例NHL患者临床特征及用含THP方案化疗加或不加放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远期生存率.结果392例NHL患者中,T/NK细胞NHL占23.2%,B细胞NHL占68.4%,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 NHL(56.9%)和外周T细胞性NHL(12.5%);中位年龄47(5~87)岁,大于60岁者占26.0%;男性多见(61.0%);一般状况较好(活动状态<1级占92.6%);有B症状者占25.0%;临床分期Ⅰ~Ⅱ期占63.2%;国际预后指数评分0~2分占84.7%.392例NHL患者接受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为CTOP方案(占93.9%),化疗后局部放疗占112例(28.5%).在可评价疗效的385例NHL患者中,总有效率88.5%,完全缓解率63.6%.368例患者共接受含THP的CTOP方案化疗1598个疗程,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占12.8%,553个疗程(34.6%)必须用G-CSF支持或预防,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占1.0%,Ⅲ~Ⅳ度贫血占1.5%;脱发仅占19.8%;心脏毒性轻微,仅占5.8%;化疗相关死亡6例.中位随访24个月,预计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6.4%、66.5%和59.2%,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结论采用含TH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NHL疗效好、毒性较低,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2.期刊论文秦玲.张华.黄朝刚以吡柔比星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白血病·淋巴瘤 2008,17(5) 目的 分析以吡柔比星(THP)为主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以比柔比星(ADM)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导语: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 好多人都没有听过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只知道是淋巴瘤的类型,却不知道所患的疾病原因,也疾病的症状也不清楚,因此有很多病人已经患上了疾病却不知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极大的,鉴于疾病的严重性我们要提高警惕,可通过疾病的发病原因去预防,那么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是原发性的,但也可由低度恶性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进展或转化而来,有一些病例发生于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的基础之上。 典型的DLBCL,弥漫性增生的肿瘤细胞增生取材受累的淋巴结或结外部位的正常结构。淋巴结的受累可为完全性、部分性、滤泡内、窦样或几种形式混合。结外软组织及血管浸润常见,可观察到广泛或清晰的硬化带(一些病例伴有明显的硬化,形成分隔结节或“印度兵”排列(Indian file)现象)。肿瘤细胞为大的转化淋巴细胞,体积在不同的病例或同一病例中可有很大不同,核大于反应性组织细胞的核。但在一些病例中,核中等大小,造成与Burkitt(伯基特)样淋巴瘤鉴别困难。核呈圆形、锯齿状或不规则折叠,染色质空泡状或粗颗粒状,常有核仁,大小不等、嗜碱或嗜酸性、一个或多个。胞浆中等量或丰富,可透明、淡染或嗜双色。 一些病例中的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嗜碱性、嗜派洛宁,伴有淡染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淋巴瘤

淋巴瘤概述及护理 一、概念: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二、病因:感染、免疫、遗传、理化因素等有关。 三、分类:按组织病理学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霍奇金淋巴瘤(HL) 一、概念:主要原发于淋巴结,特点是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典型的病理特征是R-S细胞存在于不同类型反应性炎细胞的特征背景下,伴有不同程度纤维化。二、病理和分型: 2001年WHO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 (NLPHL)和经典HL(CHL)两大类。前者占HL的5%,后者占HL的95%。其中CHL又包含: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三、临床表现及分期 (一)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进行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60%-80%)。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相互粘连,触诊有软骨样感觉。 2、淋巴结外组织受累:浸润和压迫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3、全身症状:发热、盗汗、瘙痒、消瘦等。约30%-40%患者以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为起病症状。 4、其他:少部分有带状疱疹,饮酒后淋巴结疼痛(HL患者所特有的,而不是必有的症状) (二)临床分期 Ⅰ期:单个淋巴结区域或局灶性单个结外组织受累。 Ⅱ期:膈肌同侧两组或多组淋巴结受累或局灶性单个结外器官及其区域淋巴结受侵犯,伴或不伴横膈同侧其他淋巴结区域受侵犯。 Ⅲ期:横膈上下淋巴结区域同时受侵犯,可伴有局灶性相关结外器官、脾受侵犯或两者皆有。 Ⅳ期:弥漫性单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侵犯,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肿大,或孤立性结外器官受侵犯伴远处淋巴结肿大。如肝或骨髓受累。 全身症状分为A、B两组。凡无以下症状者为A组,有以下症状之一者为B组: 1、不明原因发热大于38℃ 2、盗汗 3、半年内体重下降10%以上。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和骨髓 常有轻或中度贫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骨髓涂片找到R-S细胞是HL骨髓浸润的依据。骨髓被浸润出现血细胞减少。 (二)影像学和病理学 诊断淋巴瘤不可缺少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及PCT。检查浅表淋巴结、纵隔与肺、腹腔与盆腔淋巴结、肝脾等。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 导语:淋巴瘤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损害比较大,自身患有淋巴瘤疾病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严重后,对身体损害也是比较大 淋巴瘤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样疾病对身体损害比较大,自身患有淋巴瘤疾病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严重后,对身体损害也是比较大的,那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很多人不熟悉的,这样疾病病因比较多,治疗的时候需要先对它各方面进行了解,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都有什么呢?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 DLBCL 是临床常见的NHL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中位发病年龄50~60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DLBCL 可原发于淋巴结,约占60% ,也可原发于结外器官或组织,占40% ,约55% 的病人为临床I~II 期。结内原发DLBCL 常表现为淋巴结进行性肿大。DLBCL 的临床病程为侵袭性,但部分病人可治愈,治疗后CR 率达67% 左右,5 年生存率约为44% 。虽然有几组研究证明免疫母细胞型的预后较其它亚型差,但其它临床研究未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外原发DLBCL 常常表现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征,原发睾丸或中枢神经系统DLBCL 的预后明显低于结内DLBCL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原发纵膈 B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预后和 DLBCL 相似。 在对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认识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时候,根据患者表现不同,治疗方法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患者对这点也是要注意,而且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时间较长,患者也是要耐心的接受治疗。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W H O分型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 (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 H O分型 发表者:(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 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

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 老衲口诀:小淋巴见大淋巴,他妈牛远见逊色 说的是,小淋巴,(间)看到大淋巴,说,太牛了,远远看见就觉得自己逊色 解释:小淋巴,间变大,大淋巴,他(T细胞)妈(免疫母)牛(扭曲)远(原)见(间变大)逊(蕈(xun)样霉菌病)色(sezary ) 内容: 扭曲淋皮蕈芽肿: 扭曲性淋巴细胞瘤,淋巴上皮样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 间变细胞属T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为T细胞型; 小淋免疫兼双性: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免疫母细胞肉瘤可为B和T细胞型; 在贺银城09讲义的331页t细胞淋巴瘤有蕈(xun)样霉菌病sezary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淋巴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他两个T细胞淋巴瘤都含有t字母前三个这样记忆黑体字部分蕈S扭皮变熏死牛皮鞭谐音记忆 2雷风塔倒按照书上的顺序瓣膜病有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杂音性质分别为:轰隆隆样(打雷)先高后低(吹风)先高后低(塔形)由高到低(倾倒)去关键字--雷风塔倒 松窄(子)虫食--类风湿关节炎病理四期变化松--骨质疏松窄(子)----关节间隙狭窄虫--虫蚀样改变食(实)----关节强直实变 诊断口诀:再来一组对付常见热型所见的疾病,个人认为现在许多记忆方法比较烦,自创一个,是好是坏,大家来评价。 1、板机打伤 一扣板机就把人打伤了 板:斑疹伤寒机:代表稽留热打:大叶性肺炎(有点牵强)伤:伤寒高热期(小心,不是伤寒) 2、张灯结彩,风花雪月。 够浪漫吧。言归正传。张:弛张热结:重症肺结核(想想一般的也不会热的那么厉害)风:风湿热花:化脓性炎雪: 败血症(谐音) 3、间歇一月,急甚? 太累了,我成绩好,从现在开始,间歇一个月再看书,急什么嘛?

淋巴瘤流行病学介绍

淋巴瘤流行病学介绍 恶性淋巴瘤包括一大组复杂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这些疾病在传统上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恶性淋巴瘤大约占美国全部恶性肿瘤的5%,居肿瘤发病率的第11-13位。霍奇金氏淋巴瘤的高发区为北美、西欧,NHL的高发区为西欧(发病率>10/10万人)、美国(>15/10万人)及中东,中国和日本为低发区(5/10万人)。近年来总的趋势是HL的发病率略有下降,NHL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群的发病率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具有一些区别,见表1,例如在欧美国家人群中HL的年龄-发病率曲线呈现非常特征性的双峰形态,而我国则为单峰形态。此外,我国结外受侵的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30%以上,高于欧美国家。这种区别可以部分地从病因学上得到解释。总体来看,我国淋巴瘤的恶性程度高于欧美国家。 我国与欧美国家淋巴瘤的特点比较 我国欧美国家 HL发病年龄单峰(40岁左右)双峰(20-24和75-84岁) HL所占比例10% 40% 滤泡性NHL比例5% 40-45% T细胞淋巴瘤比例30% 7-21% 结外淋巴瘤30-50% 20% 淋巴瘤的致病因素至今也未完全阐明。它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不同阶段的免疫活性细胞被转化,或机体调控机制被扰乱而发生的异常分化和增殖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遗传、病毒、理化因素、免疫等诸多方面。通过以HL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线索,结合分子生物学工具进行研究,人们对其复杂病因的认识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相反,对NHL多种病理类型的流行病学和风险因素的认识却很有限。尽管如此,宿主免疫功能与感染性因素以及其它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似乎是所有恶性淋巴瘤的发病途径中的一个共同因素。 (一)霍奇金淋巴瘤 近三十年来HL的发病率呈现稳定或轻度下降的趋势。在1973年到1997年间,美国HL 的发病率男性下降了25%,女性下降了2.6%,多数下降发生于65岁或以上的人群中。同期HL的死亡率亦有下降:男性68.0%,女性59.9%,65岁以下及65岁以上年龄组的趋势相近。 我国HL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1988-1992年间及1993-1997年间几大城市中HL 的发病率为0.3-0.5/10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2%,并且保持稳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没有类似欧美的双峰现象,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 (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发病率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即发达国家比不发达国家更高。HL的发病率在过去的约10年间已保持稳定,但NHL与之不同,在最近25年间,几乎所有人群中的NHL发病率都有很大程度的上升。1973到1997年间,美国的NHL发病率总共增加了81%,平均每年约增长3-4%,男性增加了3.35/年,女性增加了2.4%/年。无论是小于还是大于65岁,所有的年龄组都有增长,且在所有的类别中都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其它国家的报道也相近。同期美国NHL的年死亡率也有显著上升,男性上升2.0%/年,女性1.8%/年,65岁以下与以上的年龄组中的趋势相似。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d17670084.html,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发病率的增长一方面与诊断方法的改进有关,更多的解释是AIDS病引起了相关淋巴瘤的增加,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但更广泛的研究表明上述原因只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HO分型 发表者:方炳木(访问人次:223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08年WHO分类新变化 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方炳木 (供参考学习) 分类被认为是医学语言: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前需要对其进行描述、定义和命名。对于临床实践和调查研究来说疾病定义和诊断术语上的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分类包含的疾病应该定义明确、临床独特、无重叠(相互排他性),并且囊括所有已知疾病实体。2001年WHO淋巴瘤分类[1]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虽是一独立疾病,但明显存在异质性,被认为是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的“垃圾篓”。2008年WHO淋巴瘤分类[2]根据新的临床、免疫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新分类,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更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新确立八种独立的大B细胞淋巴瘤,以及新增两种交界性B细胞淋巴瘤。 一、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 2008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依据形态学、生物学和临床研究将大B细胞淋巴瘤划分为形态学变异型、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亚组以及独立的疾病实体。但仍有很多病例存在生物学异质性,缺少明确的可接受的划分标准,为此2008年分类中首次提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包括了不能归入附表中任一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实体的所有其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25-30%,发展中国家还要更高。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在70岁左右,但儿童、成人也可发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病因仍然未知,通常为原发,也可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细胞淋巴瘤或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等低侵袭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潜在的免疫缺陷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免疫缺陷者较散发者EBV阳性概率高,无明显免疫缺陷者EBV感染率约为10%。结内结外均可受累,其中至少40%最初发生于结外部位,胃肠道(胃和回盲部)为结外最常受累部位。患者往往在单个或多个结内、结外部位出现快速增大的肿物,约半数患者为I或II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多取决于受累部位。 新版分类中除提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常见形态学变异型外还提到了少见的变异型如出现粘液样或纤维样基质、假菊形团,肿瘤细胞偶尔呈梭形或印戒样,还可见到胞质颗粒、微绒毛突起和细胞间连接。 新版分类在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一般免疫表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联合CD10、BCL6和IRF4/MUM1抗体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分组,分为生发中心样(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两个亚组。30%细胞表达CD10或CD10-、B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