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建筑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_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_喻琰

大 众 文 艺大 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 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 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 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中国建筑界和社会普遍呼吁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当时仍以学院派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建筑师们很自然地把中国民族形式融入到所设计的建筑中,随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固有形式”也就是“民族形式”建筑。这是中国近代探索新建筑的近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有意义的创作实践。 建国后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颂扬新民族国家的独立与自豪。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普遍滥用大屋顶,形成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但与此同时,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1959年国庆工程的民族形式有新的发展,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为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采用“西洋建筑的形制,中国传统的装饰和细部”,四个采用中国传统屋顶的国庆工程无一例外地都采用相对不显沉重地攒尖顶,而不是宫殿式地庑顶和歇山顶,可能也因为攒尖顶四面对称,容易和平面方形的塔楼配合。但仍未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及改造。 三、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 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属于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中的古典式建筑,用中国传统建筑标识以展示建筑的形式特征。其特点如下:总的形体服从新功能要求,突破古建筑法式,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但保持大屋顶等传统的造型元件和较严格的古典构图比例。虽仍为中轴对称,但平面布局上有所突破,更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建筑整体采用西方体量组合设计手法,色彩和谐,细部装饰丰富多彩,把中国古典建筑的韵味揉合西式墙身,使中国建筑典型元素以符号化形式融入建筑,这样建筑的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便成为了一个整体。 四、关于对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几点思考 通过对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屋顶是否最能体现民族和地方特征?传统和民族的表达为何集中体现在屋顶的形式上?大屋顶是否就是中国民族形式建筑的判断标准? 中国建筑的“顶式文化”别有理性特色。中国建筑轮廓丰富、分划有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她的可读性、标志性 、景观性十分强烈,受人喜爱。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汉城”、唐人街都以此作为民族风格的体现,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此大屋顶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且不止中国的传统建筑,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建筑最能体现其特征的也在屋顶,如印尼的船形屋顶、俄罗斯的洋葱头屋顶、伊斯兰的穹顶、泰国佛寺和宫殿的屋顶等。 中国近现代建筑民族性传统性的表现主要是在“大屋顶”和装饰与细部借用民族形式。建筑中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因此形状可以丰富多变。墙体可以在平面上曲折,而在竖直方向通常是直立的。而屋层为便于人们在上面活动只能是水平的。且一般情况下,屋顶不会上人。因此,屋顶受功能制约最小、形状可以变化,可以集中体现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固然有材料和结构上都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在功能,所以在现代建筑上采用传统,势必采用对功能影响最小而又最有传统特征的屋顶。同理,建筑的装饰和细部受功能制约也最小,因而也最具有民族和地域的传统特征。 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说:“屋顶是整个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是中国建筑的特色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它的开窗、虚实关系、整体表现与细部处理等,是一个整体。除非我们能在模仿屋顶之外再做点什么,否则想在现代建筑上获得这些精彩的中国建筑特征,是一点都不可能的。如果墙身没有中国古煦建筑的额枋和红柱,斗拱的造型也将失去构图的意义。” 例如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大楼仍保持横向三段、竖向三段的基本立面构图,平屋顶,檐部添加型砖砌筑的斗栱造型,首层作成简化的须弥座样式,入口门廊饰有简化的蚂蚱头;杨廷宝设计的南京原中央医院形体简洁,细部处理透出一种淡淡的中国风韵。临街的门卫室与大门构思极富创意,取传统冲天牌坊的柱与横额,与立方体体量的门卫室组合成似牌坊非牌坊的整体建筑造型,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语言的高水平重构。 五、结论 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当代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以及如何达到民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需要设计师们不局限于具体的形态及固有的模式,而是在思维上有所突破,作抽象的思辩和精神(下转65页) 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以四川大学行政楼为例喻 琰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 理论研究·设计

旧有建筑改造设计探讨

旧有建筑改造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09-05-26T14:46:45.03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4月下旬供稿作者:刘长荣孟凡成 [导读]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改造工程的分析,提出了一般建筑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并阐述了旧有建筑改造的意义。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改造工程的分析,提出了一般建筑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并阐述了旧有建筑改造的意义。关键词:旧有建筑改造设计 0 引言 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办公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多次改造和装修,为主体六层局部七层的砖混结构办公楼,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设计部门与市场接轨的需要,原有的办公楼的面积已不能满足日常的工作需要,但由于土地、资金、政策等原因无法新建办公楼,故为适应工作的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为此,建设单位调用了一流的设计人员,对抗震加固、门窗更换、空调系统、外立面修缮以及室内装修等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形成专家意见,并根据各专业专家的论证意见,对各专业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和修订,从而严把设计关,确保办公楼改造后的总体效果。设计前的基础工作是进行整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编制研究报告,内容包括:①对主办公楼进行全面抗震加固;②结构安全性加固;③装修改造;④原有老化设施的更新改造;⑤消防、安全防范系统改造;⑥楼宇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⑦环保和节能配套设施。建设单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专家们认为,抗震加固、室内外装修工程以及各项设施更新改造同步实施的方案可以避免部分重复工程,既节约资金又缩短工期,是可行的,原则上给予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1 建筑改造 突出设计重点,保证总体风格,首先落实功能布局作为设计部门办公建筑,办公室及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必须适应不同部门办公的需要。功能布局方案,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性,办公部分功能的调整根据《办公楼设计规范》的要求,本着不破坏原主体结构的原则进行设计。办公室的划分按照规范标准,同时满足办公的需求。现有房间分隔重新设计划分,特别注意尽量不破坏主体结构。增加的房间隔墙,采用轻质、耐火、隔音性能好且便于施工的材料。辅助用房也考虑得十分周到,原来地上各层几乎没有管道间,由于新增加和改造了机电系统,管井及设备用房面积均有所增加,但仍然做到了尽量不占用有效的办公空间。 针对原办公楼无大会议室及体育活动室的问题,提出在原办公楼六层部分增加一层,平面功能布局一侧为体育活动场地,设一个标准羽毛球场地、两个乒乓球标准场地、两个台球标准场地;中间利用层高设一个夹层,下部设有吧台、上夹层的楼梯、淋浴间、卫生间、大会议室的音控间,上部为健身房;另一侧为大会议室。为减轻新增加一层的重量及整体外立面的需要,结构骨架采用轻型门式刚架,围护结构采用夹心彩钢板。针对原办公楼层高较高及六层部分增加一层的情况,建筑总高度已超出现规范不设电梯的规定,综合考虑各层疏散要求及原七层办公室与加层部分垂直交通防火疏散的需要,在原主楼梯的旁边贴外墙增设电梯一部。 2 结构改造 2.1 地基土的加固处理根据原有设计图纸,经验算原办公楼的基础承载力不能满足建筑加层后传下的荷载,针对此问题设计方案如下:首先对受影响的基础周围土壤进行加固处理。采用化学浆液注入法处理基础周围3米深度4.5米范围内土壤。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此区间内土壤为粉砂,所以采用水玻璃系或硅酸钠化学浆液注入土壤中,化学反应形成硅酸凝胶,短期内土壤强度可以达到1-1.4兆帕,且具有不透水性。 2.2 结构计算及加固方案的设计采用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t三维空间结构计算软件对加层加荷后结构整体计算。(计算时根据规范将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乘以0.9的折减系数)。结果显示自震周期、层间位移均均达不到设计要求,说明加层,加荷后建筑物整体的承载力,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处理。因此对底层墙体采用加大截面,外包钢筋混凝土处理,并将整体加固模型用三维空间结构软件分析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抗震加固:根据办公楼的结构形式特点,以及总体超高、层高较大的性质,采用内加固的方案,保持原建筑外立面不变。选取加固墙段时,结合各区段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结果,综合考虑。新增板墙与原有加固部位相结合,共同形成大楼内部的有效抗震体系,适应了结构安全性加固或改造的需要,减少了对承重结构造成二次损坏。 3 采暖空调电气改造 空调系统:采用单体外挂式空调系统,该系统体积小,使用灵活,可实现各个办公室单独调节,增加节能,并减少噪声、振动,减轻结构载荷。保留原有采暖系统。电气系统:注重建筑物的安全性及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在安全性方面,增加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安防系统,对具有安全隐患的旧电气设备、电线电缆进行更换;在舒适性方面,增加办公室内灯具及插座数量,使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得到改善。 4 楼宇智能化设计 充分考虑办公楼的行业特殊性,根据办公室的职能、人员密度,按照实际需求,设计数据、语音信息点数。由于设计为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可以按不同的应用要求灵活调整为内网、外网、语音信息点。 5 经验总结 此项工程在旧有建筑改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旧有建筑改造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5.1 施工时减少对人的干扰; 5.2 新加扩建不能破坏原有房屋; 5.3 不能削弱或降低原建筑功能,增加面积也要提高使用质量; 5.4 综合考虑采光、通风; 5.5 加层工程必须仔细核算原有建筑物的地基,主体结构才能实施; 5.6 旧有建筑物,通过先进的设计计算理论,有效改变力的传递体系,减轻结构自重,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可以为加层的实施创造可能性; 5.7 在墙体结构加固工程中,尽可能使新增结构和原结构融为一体,共同发挥作用; 5.8 结构的保护性拆除是改造工程的难点,风险极大,需反复斟酌设计和施工方案,综合运用现场一切手段,如动态监测、临时支撑等技术措施,避免突然加载和卸荷冲击结构。 6 结束语 改造后的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办公楼成为哈尔滨市大直街与和兴路转盘道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旧楼的改造不是一种守旧,而是一种在现有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它当然要求改造得别有情趣,重新焕发旧楼的生命光彩。在呼唤珍惜每寸土地的同时,也许规划旧楼、改造

传统色彩的解构与重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第19卷第4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V o1.19.N o .4 2009年12月 Jour nal ofH unan I nstitute o fEng i n eeri n g D ec .2009收稿日期:2009-03-02 作者简介:胡 翔(1977-),男,湖南汩罗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传统色彩的解构与重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胡 翔,徐华春 (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摘 要:传统色彩的解构与重构,作为一种新颖的设计手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运用,可以使设计 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进而丰富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语言。 关键词:传统色彩;解构;重构;环境艺术设计中图分类号: J5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09)04-0124-03 一 传统色彩解构与重构的涵义 传统色彩解构与重构是指在充分了解传色彩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色彩进行分析、解体、提取、重构、再创造,它是一种新颖的设计手法。在理解这种设计手法之前,我们要了解传统色彩的涵义,所谓传统色彩,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艺术代表性的色彩。以传统色彩作为主题,通过解构传统色彩向传统色彩艺术学习,可以从传统色彩风格中获取创作灵感。传统色彩的解构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中提取其色彩特征,根据设计需要加以运用。如从彩陶、青铜器、唐三彩等传统艺术形式中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运用,能形成古朴、典雅的设计风格。 2.从民间艺术作品中寻找色彩感觉。这些艺术作品流传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直接创造和拥有。它充满了原始的粗犷味,色彩单纯、艳丽。对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解构与重构,能形成既古典神秘又富有质朴内涵的艺术氛围。 3.从传统绘画色彩中提取色彩语言。传统绘画色彩的解构与重构在传统色彩中也占有重要比重,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绘画色彩语言。绘画色彩可分为中国绘画色彩和西方绘画色彩。 中国绘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绘画方式,用黑白两色描绘出人物风景,表现的是不同明度的黑、 白、灰,以及它们之间的皴擦、点染、虚与实、简与繁、动与静等关系,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微妙境界,总体上讲它是注重计白当黑的。在环境艺术设 计中注重整体气氛的营造与把握,营造出一种恬淡、娴静、空旷的空间环境。壁画由于是在墙上作画,决定了壁画的风格与特点是粗犷、有力,往往给人优雅、眩目的色彩感受。 西方绘画色彩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较为厚重和丰富。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相比较,呈现阶段性的发展,且每个阶段都发展得较为完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以运用,一方面要了解绘画自身的配色组合,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该绘画的流派、风格、画家的用色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画面的精神,在具体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 传统色彩通常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解构重组后加以运用,能触动我们的用色灵感,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色彩语言。 二 传统色彩的解构与重构在环境 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传统色彩凝聚着古人对色彩规律探索的经验与智慧,如果将视点移到这些传统色彩上,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色彩组合与我们平常所接受的对比与调和规律有何等相似之处。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引导我们观察

浅谈民用建筑改造设计的原则与设计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7858739.html, 浅谈民用建筑改造设计的原则与设计要点 作者:范海君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8年第14期 摘要民用建筑改造是加快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既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顺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对民用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需要从功能性、安全性、效益性和整体性入手,以结构、门窗、色彩及环保四方面为设计要点,对民用建筑进行科学、合理改造,才能改善民用建筑使用性能,以顺应时代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民用建筑改造设计的原则与设计要点。 关键词民用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1 民用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1.1 功能性原则 确保民用建筑基础功能的有效发挥,是需要遵循的首要改造设计原则。民用建筑的价值的体现是满足人们居住及公众活动需求,在设计改造方案的时候,应该结合民用建筑的功能要求和特殊使用需求,从隔热、保温、隔声、防潮等多方面建筑功能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采用最为合理的施工工艺,以保证民用建筑改造质量为前提,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完善性,充分发挥民用建筑的实用价值,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活动需求。 1.2 安全性原则 在对民用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必须将建筑安全考虑在内,避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设计改造方案时,应先依据建筑结构形式,对其荷载能力进行计算,确定建筑构件的大小;然后还需要对民用建筑的抗震等级进行计算,结合所处地理位置,对建筑结构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同时,在装修民用建筑时,应优选选用强度和硬度较高、经久耐用的门窗、栏杆、顶棚等材料,并对这些部件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稳定性,保证民用建筑的安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1.3 效益性原则 从民用建筑整体改造设计效益进行考虑,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等几方面。首先,需要严格控制改造工程成本,通过加强改造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杜绝质量隐患的出现,来减少民用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维护费用。其次,应该结合城市整体规划,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协调民用建筑改造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之间的关系[1]。 1.4 整体性原则

解构主义i现代建筑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设计活动的发展与大体的轮廓,常常体现为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流派的演化、更送、交替与转换。正是这些理念与流派的变化,促进了设计的范畴、设计形态、设计形式、设计语言、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文化、设计美学的发展,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风格的倾向,使得不同类型的设计在同一理念的引导下具有某种共同的语意特征,决定了现代设计史的基本面貌与进程。而我要谈论的解构主义,正以它那独特的本质理念,进行着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与颠覆。 现代设计活动的发展与大体的轮廓,常常体现为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流派的演化、更送、交替与转换。正是这些理念与流派的变化,促进了设计的范畴、设计形态、设计形式、设计语言、设计风格以及设计文化、设计美学的发展,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风格的倾向,使得不同类型的设计在同一理念的引导下具有某种共同的语意特征,决定了现代设计史的基本面貌与进程。而我要谈论的解构主义,正以它那独特的本质理念,进行着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与颠覆。 一、解构主义理论概述 所谓的“解构主义”,核心内容就是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

重组,对传统的功能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转向两者叠加、交叉与并列,用分解和组合的形式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在所包含的广义概念里,“文化元(文学)”、“视觉元(影视)”、“结构元(建筑)”等共同决定着解构主义的形式和发展方向。 (一)解构主义文学 解构主义原本是60年代后期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潮,最初的影响是在哲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构架。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巴修斯。解构主义哲学包含了对一切话语现象进行随意评说和反讽的近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精神,使建筑师们找到了一种逆向解决过于理性和呆板的现实处境的方式。 (二)解构主义建筑 建筑不是叙述的艺术,它没有一套完备的可穿透的话语体系,因此,想要像在一部电影或小说中那样把哲学渗透在建筑中,是绝不可能的。解构主义建筑师想要在建筑中表现的,不过是他们所理解的一种批评,反思和颠覆的精神而已。对建筑师而言,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文化策略,同时也是一种美学策略。它要把历来为人们坚信不疑的那些宇宙定则和建筑教义彻底打破、击碎,进行新的拼合、重构。人类

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探析

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探析 摘要: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以及利用始终是我国学术界所探讨的重要课题,旧 工业建筑的最大价值是通过改造后的再利用,这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我国旧工业建 筑的发展。人们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的认识旧工业建筑用 地的发展潜力,端正旧建筑空间的使用态度,合理的开展改造利用工作,全面贯 彻并落实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处理好工业企业 面临停产转型等的问题。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引言: 旧工业建筑并不是一种传统的城市景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见证了 一个地区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且具有极多的复合资源以及使用的价值。旧工业 建筑的历史价值以及物质价值都比较高,其更是历史物证资料的重要保留方式, 所以,需要对旧建筑进行保护以及改造,合理的再利用旧建筑设施,在不改变原 本建筑设施的外观条件下,利用其内部的旧工业建筑空间,站在艺术性的角度上,重复赋予该旧工业建筑设施新的使用性能以及生命力。 1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始终在不 断的加快着。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程度的转变,一些旧 工业建筑即将遭遇停产的局面,大量的旧工业建筑开始处于闲置的状态。目前, 我国已经受到了国外的一些旧厂房处理改造的启发,但是我国工业化时代起步时 间比较晚,所以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也停留在自发的时期,很多理论以及技术 方式都不够成熟。 2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变迁的原因,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本的工业基地角色也 开始发生了转变,交通运输以及金融等成为了城市的主要职能,工业建筑和现代 化的城市不相匹配,需要对去进行改造再利用。其次是意识觉醒的原因,地球上 的资源能源都会存在一定的限度,若没有合理的使用资源,工业社会的发展毫无 节制性可言,这会让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不良的影响,资源的过度性开发会加 剧环境所遭受的破坏程度,同时还会对生存空间产生压缩等的现象,让该地区的 气候条件呈现出恶化的发展趋势,这时刻都在提醒并促进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这 是需要攻克的难题。再次是意识创新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多 的文明成果,同时也给现代城市留下了很多的弊端,工业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 生活,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其不能完全被技术所掌控,技术也不能处理任何的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合理的利用废弃的旧建筑设施,及时的改造利用旧工业建筑。最后是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多的企业权衡利弊之后,都会倾向旧建筑设施的改造 再利用,通常状况下,改造的资金会比较少,施工建设的周期也会比较短,其对 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政府会对其政策进行大力的支持。 3城市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措施 3.1改造室外环境 长期没有使用的废弃旧工业建筑环境会比较差,在对一些较为独立的工业老 区进行改造时,城市的环境改造不能注入更多的资金,这就会使得旧工业建筑改 造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其还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风貌。所以,想要让城市的改 造以及再利用达到其预期所设定的目标效果,就必须要对其旧建筑设施的周边环

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建筑形象不断涌现。同时,对旧建筑加以改造也引起广泛的关注,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予以改造和再利用,可以使得旧建筑重新发挥其价值,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打造出集个性化和实用性于一身的旧建筑新形象。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法创新 一、旧建筑的类型及其改造策略 旧建筑是城市化推进的产物,是指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那些被废弃的、与新建筑风格迥异但仍具有某些价值的建筑。旧建筑包括两大类,一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比如故宫、颐和园等著名旧建筑;二是大量非历史保护性的一般旧建筑,这些建筑尚处于设计寿命期,但是功能、设施和外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而且没有对其进行保护的专项法规条例,[1]其中包括工厂厂房、仓库、学校旧公寓楼、私人住宅等。 在改造策略上,对前一类旧建筑一般采用保护为主,适当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或是增加新的使用功能为辅的策略,以此来达到带动建筑保护行动的目的。 一般可分为改建、扩建和新建三种类型,其中改建是指保留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对其他部分则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包括设备、材料及空间的重新组合;扩建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与之密切相关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建,包括垂直扩建和水平扩建等多种扩建方式;新建与扩建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新建的部分跟原有建筑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扩建与原建筑是属于一个整体的。[2]对后一类建筑的改造,则一般处于经济和生态价值的考虑,充分挖掘其再利用的价值,其中现实中大量的旧工业建筑被改造成娱乐休闲场地、艺术创作空间等,较好地运用了其空间优势,而学校旧公寓楼的改造倾向于增加其新功能使其更具人性化。 目前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旧建筑改造项目,集中在历史遗产保护性建筑和旧工业建筑部分,国内外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实例。本文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旧建筑改造的宝贵经验,侧重于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的创新进行探究。 二、国内外旧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对旧建筑特别是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国外建筑业关注的热点。随着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逐渐衰退,而第三产业迅速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大量的旧工业建筑闲置下来,在随后的30多年里,各国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进行规定,1979年澳大利亚编制的《保护具有文化意义的地方的宪

农村旧建筑改造方案

历史保护与生态节能双重视野下的上海里弄更新改造 0引言 上海里弄住宅,兴起于租界出现之后,停止在解放前夕,集中建造在上海市中心区,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江南民居,先后建设了一个世纪…,反映了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类型,是保护历史的珍贵遗产。其规划布局紧凑而又灵活,平面设计功能明确,空间组织流畅合理,并形成了宁静又方便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化进度的1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原有的一户居住的里再民居单元变成当今的“七十二家”房客现象。众多住户挤入其中,居住环境甚差,已无法满足当代的居住要求,从而形成了现阶段高密度、低品质的居住状况。日常使用能耗巨大,远多于多高层住宅,居民改造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仅仅从历史保护与经济效益等角度出发的历史建筑改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尊重上海里弄住宅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生态节能改造(图1)。 1传统生态元素 上海里弄继承了江浙民居的传统,借鉴了欧洲毗邻式住宅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图2)里弄中有许多传统生态元素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延续至今。我们须将这些生态元素给予延续和发展。归纳起来,上海里弄中的传统生态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弄堂、骑楼、天井、老虎窗等。 1.1弄堂 早期的里弄民居均采用行列式紧凑布局方式,弄堂分总弄和支弄,由住宅山墙或住宅前门与对面住宅的后门的间距形成(图3)。弄堂路面往往由青石或花岗石铺设而成,有良好的渗水性。在环境控制方面,弄堂间形成了“冷巷效应”,通过紧凑的建筑排列产生阴影,使建筑之间的巷道形成阴凉区域。 由于上海地区夏季的炎热气候,这对阻止过多太阳辐射进入里弄,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弄堂多呈南北和东西向,通道狭长,这为巷道的导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弄堂内形成良好的风环境。 1.2骑楼 骑楼底层架空,二层设房间连接两侧,是集交通、遮阳、通风、避雨、隔音为一体的有效功能要素(图4)。它在夏季形成的阴影区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开放空间,而且往往通风顺畅,是乘凉的好去处。在雨季,又为人们提供避雨和储物等功能。在与外部道路连接处的骑楼能较好的阻隔外部噪音,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1.3天井 里弄住宅由于进深大,设有前天井和后天进(图5)。天井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同时也是气候的缓冲区。面积虽然不大,只有10-1 5m2,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的通风采光条件,增加了绿化面积,为封闭的天井增添了生气。另外天井的围墙高度对日照也有一定的考虑,以满足夏季遮阳、冬季日晒的双重作用。 1.4老虎天窗

浅谈岭南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摘要: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在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模式相浸润,如何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传承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演绎空灵的现代空间是当今建筑设计师必须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庭园,民间文化,现代主义建筑 1前言 近年来,南方楼市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铺天盖地的“欧陆风”之后,建筑设计已经由盲目的崇拜回归到理性的思考。一些反响不错的中式楼盘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广州番禺的清华坊、广州白云区的云山诗意,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然而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岭南文化这些传统风格不曾在现代新建筑上有所反映而倍感失落。有责任的建筑师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做为设计师应该背负的责任,是不断的拷备大批量工业化的产物还是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认识岭南,挖掘岭南,填补岭南文化的断层,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岭南建筑师应该肩负的功课。 2何为岭南文化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现代的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先秦时期属于楚国,三国时归东吴再后来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至宋元时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了岭南文化体系,其内核中保留有从百越时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气质和风格。这些风格主要遗留在岭南建筑的装饰和细节上,体现了岭南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建筑精髓集中体现在木石雕刻、装饰、彩画等民间文化上。岭南派建筑强调适应热带海洋气候、丘陵地形、造型轻巧、色调淡雅和与庭院结合的外观特色,并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岭南传统建筑具有以礼制为中心的文化内核,与北方传统建筑一样,建筑也被用以表达三纲五常的礼教等级,这从其类似于北方的整体构图、布局和基本营造结构可以看出。岭南传统建筑分布在岭南老城区街巷与岭南乡村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民间建筑中。广东的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萌山房可谓其中的优秀代表。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便淡素,在园林营造方面极富特色。(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3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 岭南建筑从其发展的脉络来看,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古典岭南建筑时期、新岭南建筑时期、现代岭南建筑时期。 3. 1古典岭南建筑时期 古代的岭南处于中原文化影响的边缘地带,其文化属于少数民族的百越文化范围,不完

高等学校老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文章编号:1009-6825(2011)33-0014-02 高等学校老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1-07-18作者简介:雷 冰(1957-),女,高级工程师,太原理工大学校园基建规划处,山西太原030024 雷 冰 摘 要:对我国高校老建筑进行了定位分析,在总结老建筑本身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通过老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观点,提出了高校老建筑的改造策略,包括更新改造策略、再利用改造策略和生态改造策略,以使老建筑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老建筑,更新改造,生态改造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老建筑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老建筑实际涵盖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年代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价值的建筑,具体包括已经化为文物范畴的“活体博物馆”式建筑和虽未列入文物保护类别但已经成为校园文化象征的建筑物。第二类是高校中在功能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发展要求的老建筑。此类老建筑, 虽建造年代较长,但仍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和使用价值, 需要通过对其形态处理、空间重塑、功能进行调整和节能改造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继续满足新的环 境和形势的要求。 1.1年代久远、使用率低 国内诸多高等学校为谋发展,积极筹划新校区的建设或对原 校区扩容改造,建造于计划经济初中期的校园老建筑,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层数和建筑密度较低,校园土地利用率不高,与当前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矛盾凸显,与节约型高效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1.2功能局限、设施陈旧 受建设理念、技术条件的约束,校园老建筑内部空间功能划 分单一、 设备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对校园建筑通用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更无法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开放式 交流等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教学设备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渐入老化期的校园建筑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承担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 1.3能源消耗高、环保性能差 校园老建筑建造时间早,特定历史条件下环保意识较差,在 设计施工过程中,对于保温设施、太阳能利用、节水设备安装等方面考虑不足,加之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能源消 耗高、 环保性能差等问题在校园老建筑中普遍存在,与现代社会提倡的节能环保理念相背离。 2高校老建筑的改造策略 高校老建筑的改造策略包括以下三种:更新改造策略、再利用改造策略、生态改造策略。 2.1高校老建筑的更新改造策略 高校老建筑更新改造策略是指在不改变固有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内部空间调整、建筑表皮改造、扩建等方法对高校中的老建筑进行改造,完善功能,以满足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2.1.1 高校老建筑更新改造的原则 高校老建筑更新改造过程在遵循一般建筑改造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发展要求、校园整体规划及建筑自身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适用性原则,高校老建筑经历了长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其运作和发展缺乏与世代发展相符的适应性和协调性,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原有建筑,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条件;2)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老建筑改造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需要,在改造过程中要强调使用者的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功能更加贴近使用者的需要;3)整体性原则,在对校园老建筑单体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将视线扩展提升到校园整体规划上来,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使改造完外设置的临时存放, 供检疫、循化或疗养的临时场地。一般外引进动物都要经过这一过程方可以正式投入园内展览, 这个外场地一般远离动物园。8)园内动物医院的位置是否相对封闭、方便, 动物尸体是否有合理的处理场地。一般动物园医院的位置设置要求既要相对封闭,避免游客干扰工作,又要相对方便,不可距兽舍太远,还要有伤病动物的住院兽舍,特殊饲料间、发电机等一整套设施。另外动物尸体的处理场地又相对较远,以避免动物死亡 以后所产生的细菌、 病毒等造成新的伤害源。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造成大量动物物种濒临灭绝,随 着人类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除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野生动物,改善其生存状态以外,动物园在野生动物移地保 护、 科学研究及繁育、向公共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公共动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动物园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规划,只有选择好适合动物生存的大环境,才能满足饲养动物需求和降低整体投资的目标。希望人、动物与自然能 结合的更加和谐, 缔造我们完美的生存环境。Discussion on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zoo construction RAO Guang-xin Abstract :Through nearly six years ’Shijiazhuang zoo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it briefly analyzes main purpose of the zoo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nd various requirements of the zoo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planning view of the zoo construction.As a result ,it has lowered down overal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based on meeting animal feeding.Key words :zoo ,construction ,planning · 41·第37卷第33期2011年11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7No.33Nov.2011

旧建筑改造的原则探究

旧建筑改造的原则探究 摘要 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其原有的功能不再适合现代使用者的要求,或者由于遭到破坏及侵蚀导致无法更好的使用,但是又不至于拆除重建。旧建筑本身依然有再利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旧建筑与文化、场地以及新建筑的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旧建筑更新与改造的一般性原则,使得在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中更具合理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原则;文化性 旧建筑拆除重建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违背了现如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反,对建筑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还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目前,由于人们缺乏对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识,导致旧建筑一律拆除重建,虽然也有少数建筑进行了改造,但因对这方面的研究及经验不足,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有甚者,经过改造后的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如此种种,对建筑改造的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1.文化的传承性 建筑的文化价值在改造中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也是衡量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尺。旧建筑的文化价值是旧建筑价值的精华所在,与场地的人文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改建再利用与新建建筑的重要区别。当然,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类型建筑中体现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性建筑、地标性建筑、一般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应该采取比较相对协调的的方法。地标性建筑以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集体记忆为主要准则。而一般性建筑则没有太多的原则可循。 2.场地的重塑性 旧建筑的改造,有可能改变了其使用人群,原有的场地条件肯定在某种情况下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了,这必然要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来达到。重塑新的场地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功能下新人群对建筑周围环境的需求。对旧建筑场地的重塑是通过加入新的环境标准与服务设施,使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基地本身所具有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利用有利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出更好的与改造建筑相协调统一的场所。实现场地重塑原则主

浅谈建筑材料与建筑形态的关系

浅谈建筑材料与建筑形态的关系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建筑的进步主要表现 在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又表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所以建筑的进步和发展与建筑材料的创新及运用是密不可分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不同的建筑材料表达了不同的建筑语言:石材代表凝重,木材代表温馨,玻璃代表简洁幻化,钢材代表坚实牢固。通过对建筑与建筑材料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建筑材料的发展及运用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同时,设计表现手法的进步有利于对建筑材料的创新与发展。 1 建筑材料与建筑设计的风格 1.1 石材建筑与设计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建筑的风格、形式也是随着材料、技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西方古典石材主要是花岗岩或大理石。 石材作为西方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一直贯穿于西方整个古典建筑的历程之中,它作为建筑的承重构件,与西方古典建筑的文化溶为一体。它的各种建筑形式及结构表达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及审美情趣。石材的文化艺术类型表现反映了西方古典社会的变化。金字塔(图 1)及神庙(图 2)是古埃及石文化艺术的表现。古埃及建筑赋予石材的文化艺术特征是巨大与广阔,重实与伟大,坚质与永恒,粗糙与力量。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希腊建筑赋予石材的文化艺术特征是表现人体尺度美,赋予陶立克、爱奥尼克、多立克三大柱式的文化艺术美。古罗马建筑继承和发扬了石柱与石券拱结构相结合的技术,形成了石拱顶和石穹隆顶。在古希腊的三大柱式之外,还发展了塔司干式、组合式、券柱式,石的雕饰更繁富了,甚至让柱列起到增强节律感的作用,从而赋予石材新的文化艺术形式。 1.2 木材建筑与设计风格 西方传统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以石材为代表,东方(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建筑则以木建筑为代表,赋予木材东方神韵的文化艺术特征。密斯〃凡〃德罗曾感叹[1]:“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比老的木建筑更伟大的结构净化和理智的秩序呢?……这里储存了世世代 代的才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这段话充分地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木构建筑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其亭、榭、桥等一切小品绝大部分均以木筑为主。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中与自然山水结合,充分表达了木材的自然属性,形成了亲切宜人、灵巧飘逸、巧夺。 天工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的木筑建筑赋予木材以充分表现其自然属性,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其轻巧的线性结构特征,以斗拱等艺术形式形成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符号等。由于中国传统木筑的文化艺术历史及内涵,致使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运用[2]。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

色彩的采集重构 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的构成方法,是在对自然色和人工色彩进行观察、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法。也就是将自然界的色彩和由人工组织过的色彩进行分析、采集、概括、重构的过程。一方面:是分析其色彩组成的色性和构成形式,保持原来的主要色彩关系与色块面积比例关系。保持主色调,主意象的精神特征,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另一方面:打散原来色彩形象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注入自己的表现意念,是构成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 1、色彩的采集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艺术家是为着从四面八方来的感动而存在的色库,从天空、大地,从纸中、从走过的物体姿态、蜘蛛网……我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必须把有用的东西拿出来,从我们的作品直到他人的作品中,”可见,从平凡的事物中去观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逐步去认识客观色彩中美好的色彩关系,和借鉴美好的形式,将原色彩从限定的状态中走出。注入新的思维,重新构成,使它达到完整的、独立的、富有某种意义的创作目的。 色彩的采集范围相当广泛。一方面,借鉴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从一些原始的、古典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艺术中祈求灵感;另一方面中从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中,以及那些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各类文化艺术和艺术流派中吸取养份。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形式: (1)对自然色的采集:浩瀚的大自然的色彩,丰实多采,幻变无穷。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色彩。如蔚蓝的海洋、金色的沙漠、苍翠的山峦、灿烂的星光……具体的分,有春、夏、秋、冬,还有晨、午、暮、夜的色彩,有植物色彩、矿物色彩、动物色彩、人物色彩等。这些美丽的景色能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感。历来许多摄影艺术家长期致力于大自然色彩的研究,对各种自然色彩进行提炼、归纳、分析。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吸收艺术营养,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2)对传统色的采集:所谓传统色,是指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在各类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特征。我国的传统艺术包括原始彩陶、商代青铜器、汉代漆器、陶俑、丝调、南北朝石窟艺术、唐代铜镜、唐三彩陶器、宋代陶器等等。这些艺术品均带着各时代的科学文化烙印,各具典型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和不同品味的艺术特征。这些优秀文化遗产中的许多装饰色彩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好范本。 (3)对民间色的采集:民间色,是指民间艺术作品中呈现的色彩和色彩感觉。民间艺术品包括剪纸、皮影、年画、布玩具、刺绣等流传于民间的作品。在这些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中,寄托着真挚纯朴的感情,流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人情味,在今天看来,它们既原始又现代,极大地诱发了画家的创造性。 (4)对图片色的采集:图片色指各类彩色印刷品上好的摄影色彩与好的设计色彩。图片内容包括可能是繁华的都市夜景,也可能是平静的湖水,可能是秋林的红叶,也可能是红花绿草,可能是高耸的现代建筑物,也可能是沧桑的古城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