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200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2006年7月26日定远县陈桥乡4.2级地震

200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三、合肥郯庐地震带

小图是合肥所在的地震带,郯庐是其中的下半部分(山东郯城-——安徽庐江);

李四光先生曾预言郯庐地震带上会有大地震,但是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发生;合肥倒成了位于一条唯一近期没有爆发的大地震带上的大城市。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三郯—庐断裂带考吴昭谦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 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早在1956 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 公里。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在60 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 多公里。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 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 公里。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郯—庐断裂带的平行移动,在安徽大地留下了巨大的“伤痕”,有很多迹象(证据)可见。在卫星的照片和航空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断续相连的直线*影象。在肥东县古城以北地区,断裂带内可见有地堑和地垒构造。地堑地垒是长条形的相对上升和下降的岩层断块,它们受断裂方向控制,是断裂留下的产物。由于地壳断裂产生巨大的挤压、碎裂,搓揉的力量,使得这一带的岩石碎裂成粉末状,后来又胶结起来的糜积岩,在断裂带两侧常常可以看到。庐

江、舒城县的温泉、嘉山女山古火山的喷发,都是断裂运动影响产生的。

郯—庐断裂带是产生大地震的温床。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 年7 月25 日),山东郯城发生8.5 级大地震。安徽省40 多个县市受到破坏,合肥城墙及房屋大半倒塌。在19 世纪内,郯—庐断裂带内的安徽境内的一些断裂邻近或与其他断裂交汇处,也曾发生过破坏*地震。

郯—庐断裂带控制着我国东部的大地构造格架。许多金属矿产及石油、天然气亦受它的制约,许多早期的矿带经过它的错动发生位移。全国极为重要的胶东招远矿带(产量占全国1/4),被这个断裂带错动位移到皖北蚌埠及豫东小秦岭地带,安徽宿松磷矿与江苏锦屏磷矿原来相连,经断裂错动一分为二。依据这个规律,在两侧相对应的地区寻找同类型矿产很有远景。

所以,研究郯—庐断裂带,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而且也有密切的实用价值。对于郯—庐断裂带形成时间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形成在 6 亿年前的寒武纪,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距今一亿多年前中生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古生代以来逐渐增长发展。郯—庐断裂带的发现者认为它的形成与演化可归纳为三部曲。它在距今一亿多年的晚侏罗世形成而产生巨大的左行水平移动;约在距今一亿年至45 百万年(地质时代的晚白垩世至老第三纪)时,以拉开运动为主,形成盆地;在这以后至今则以挤压运动为主。它的活动均受太平洋中板块运动的控制。

郯—庐断裂虽发现于50 年代,但至60 年代一直被视为异端,遭受冷遇与非议。70 年代开始站稳,但仍处于少数派。70 年代末,已开始从地学界走向社会,为人民群众知道。80年代地学界不得不重视,但在许多场合受到围攻,长期仍然处于逆境。但在80 年代中期以来,通过多国的国际合作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开始走向世界,在国际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达30 多篇。得到英、日、美等国家地学专家教授的赞许。日本地质学家将这一巨大平移运动命名为“徐氏事件”。

1993 年,由英国出版了《郯—庐平移断裂系统》专著,系统地将这一成果推向国际地学领域。1996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由徐嘉炜教授主持,专门召开了郯—庐断裂形成与演化的专题讨论会。会上消除了过去不同学术意见的分歧,得到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学术是无止境的,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索前进。

四、中国部分城市地震危险度排名(UERDI值,指数越高风险越大)

1.石家庄0.35

2.合肥0.25

3.西宁0.24

4.海口0.23

5.长沙0.22

6.南昌0.22

7.杭州0.21

8.乌鲁木齐0.19

9.成都0.18 10.郑州0.18 11.南京0.18 12.兰州0.17

13.福州0.16 14.哈尔滨0.16 15.太原0.16 16.西安0.15 17.银川0.14 18.济南0.14

19.贵阳0.13 20.南宁0.13 21.长春0.13 22.沈阳0.13 23.呼和浩特0.13 24.昆明0.11

25.广州0.11 26.武汉0.11 27.天津0.11 28.北京0.11 29.重庆0.10 30.上海

0.10

五、1949年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目录

1949年01月01日到2008年12月31日震级为6级以上的中国地震目录,来自台网中心“地震数据服务与管理系统网站197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9年编写的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年—1990年Ms≥4.7)。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地震信息网六专家谈地震宏观异常宏观异常指人的感官可直接感觉到的各类异常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违反“常规”或“常理”。例如有些花在冬季

盛开,冬季蛇出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鸡鹅乱飞,狗不进舍,马不进圈等各类生物异常;井水翻花、冒泡、变色、变味,泉水断流或喷涌,地面上冒水、冒沙、冒泥等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地雾、地动、地鼓等地面异常;收音机失灵,日光灯自明,电子闹钟走得忽快忽慢,罗盘的指南针强烈扰动等电磁异常等等。

我国在利用宏观异常探索地震预测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史例。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前一、二个月观察到很多宏观异常现象,如1974年12月在辽阳、本溪、鞍山、大连、沈阳、锦州等地开始出现大量地下水与动物异常;1975年2月2日盘锦某乡一群小猪在圈内相互乱咬,19只小猪的尾巴被咬断,2月4日震前千山鹿场梅花鹿撞开厩门冲出厩外,岫岩县石岭村一头公牛傍晚狂跑狂叫,岫岩县清峰村一只母鸡在太阳落山时飞上树顶就不下来进窝等等,这些宏观异常对成功预测这次地震提供了重要依据。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地震前,5月28日龙陵县土地电与井泉水温度出现异常,县地震部门发出“5月31日至6月上旬在100km范围内可能发生5.0级或6.0级地震”的预测意见并于5月29日20时左右拉响防震警报,25分钟之后发生第一个主震,但人畜都已被疏散,大大减少了伤亡。即使是没有成功预测的某些地震前,也曾都发现各类宏观异常,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前地下水与地光异常,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6.1级地震前泉水断流与泉池内平时湛蓝平静的水面变得“翻江倒海”等等。

然而,上述种种,只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的另一面,则又有很多关于宏观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反面现象,即各类宏观异常出现之后,并没有发生地震。要注意观察的话,几乎天天都可在全国各地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宏观异常现象,但破坏性地震并不天天发生,在全国多时一般也不过一年发生一、二次,少时几年发生一次,对一个地区而言常常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甚至一、二千年发生一次。这样的基本事实,说明引起宏观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地震活动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

1969年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连云港市东海县“亚洲第一井”。把探测地震的仪器探头放到地下5公里深处,那就能直接感受地震前期应力改变信息。因为深度就是发震层的顶部。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对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显得十分重要。

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

唐山、四川、邢台、临沂。四个中有三个——唐山、四川、邢台

已经地震过了……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继这次地震之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03点42分7.6级,当天18点45分又在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同年11月15日宁河发生了6. 9级地震,主震后的余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灾害。唐山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起伏大,余震活动历经二十余年未平息,至今仍有4级左右地震发生。

唐山市区建筑物多数基本倒平或严重破坏,强烈的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城市停水、停电,铁轨发生蛇形扭曲,地表发生大量裂缝,还有喷水冒沙、塌陷,震前伴有发光现象。

24.2多万人人死亡,16.4万人受伤。邻近的天津也遭到Ⅷ~Ⅸ度的破坏。有感范围波及重庆等14个省、市、区,破坏范围半径约250千米。

四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目前已有8万多人遇难,无数房屋垮塌。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区域大地构造结课论文 ----郯庐断裂带基本概况论述 班级:011134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31000541 指导老师:王岸

摘要: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郯庐断层带的南段(郯城以南)在三叠纪末期形成,当时是扬子板块与中朝板块之间的秦岭-大别碰撞带以东的一条走滑断层。在中生代燕山期,因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欧亚板块(广义)之下,而使郯庐断层带向北大幅度延伸,并转化为逆冲断层。以后,郯庐断层带虽然一度恢复为走滑断层,但在多数时间内仍以逆冲运动为主。在新构造期,郯庐断层带为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历史上沿这一断层带发生了许多大地震,如1668年郯城大地震、1975 年海城地震等。 多期构造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郯庐断裂对宿迁影响

浅析郯庐断裂对宿迁的影响 [摘要]断裂的展布及其与工程间的关系是一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工程设施应避开断裂,特别是活动断裂,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象宿迁船闸这样的特殊工程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宿迁船闸工程建设的分析简单探讨郯庐断裂以及郯庐断裂对宿迁的影响,从而从而有效的学习研究郯庐断裂的有关知识。 [关键词]断裂宿迁市地震建筑 [abstract] the cloth and the fracture exhibition engineering is the relationship to resolve important issues. generally speaking,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hould avoid breaking, especially active faults, bu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such as suqian lock for special project which also can’t do this.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f suqian lock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mply explores tanlu fault and the influence of suqian. thus it effectively studies on the knowledge of tanlu fault. [key words] fracture, suqian, earthquak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o34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郯庐断裂带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二、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 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1974年海城7.4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

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郯庐断裂带总结

《胜利油田—郯庐断裂带演化书》 郯庐断裂带平面分布特征与深部结构 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地学断面以及出露地表岩层的地质时代分析,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块,其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中下地壳内的低速层及其厚度变化上。在郯庐断裂带范围内, 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加厚,包括莫霍面有挠曲隆起,且隆起高点偏向西侧。在60-80km上地幔内有低阻层分布,断裂带内中下地壳内发育低速异常体,是上地幔内物质沿着断裂带向上侵入的结果,并伴随有侧向蠕动。中地壳内塑性软弱层(壳内低速层),其顶部为有利于水平错动的自由滑动面。但断裂带东西两侧中地壳内低速层深度也不一致,推测断裂带两侧水平错动的深度也不相同。 综合深部地球物理的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地壳横向不均一性的最显著部位, 四条地学断面描述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要看懂文字说明及专业术语。总结好“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特征与平面展布特征”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 1、郯庐断裂带的起源 三类主流观点:

变形变质岩石中新生矿物组合是温度的良好指示。绿片岩相温度范围为300-500℃,低绿片岩相形成低于400°,中绿片岩相为400-450°,新生黑云母矿物出现也指示高于400°的中绿片岩相。 矿物变形与温度之间关系:石英塑性变形出现在280-300℃,首先表现为GBM型动态重结晶,大于400℃时出现SR型重结晶,并呈现GBM和SR型动态重结晶石英共存的现象,其温度范围为400-700℃。在更高的温度下又表现为快速的SR型重结晶。在天然岩石变形下,长石呈现为显微破裂,在400-500℃长石变形主要表现为塑性变长、波状消光及形成亚颗粒和核幔构造,在500℃以上,长石的动态重结晶占优势。 500℃时,是绿片岩相与角闪岩相转变边界,开始出现塑性变形与动态重结晶,500-650℃为GBM型重结晶,而大于650℃为SR型为主的重结晶。在矿物变形方式上,500-600℃动态重结晶长石颗粒表现为多边形特征(主要为新晶粒的成核与生长)。600℃以上时出现压扁拉长的重结晶长石 变质构造岩石学(线理、面理、剪切带、糜棱岩) 显微构造 年龄、冷却年龄

苏州地区主要断裂

苏州地区主要断裂 1、无锡—崇明断裂(F1) 又称“沙溪—崇明断裂”,该断裂自无锡南向东经常熟延伸至崇明附近的长江口,长约90km。断层北侧以古生界分布为主,南侧以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为主,在崇明新河-马桥一带,沿断裂分布燕山期花岗岩体。该断裂在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区常有小震集中,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该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2、江山—绍兴断裂(F2) 该断裂规模宏大,是划分扬子断块与华夏断褶系的极其重要的区域性断裂。该断裂在卫星照片上线性明显,在浙江境内可见由许多规模不等的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组成的地表断裂带,断层面倾向变化大,以北西为主,倾角45~88o。活动方式以挤压为主。该断裂形成于远古代,控制了华南构造发育,为福建岭南构造带西缘界线。印支—燕山运动阶段曾长期强烈反复活动,晚期沿断裂发育白垩纪盆地,沿断裂自东南向北西推进。新构造时期以来,活动不甚明显,地震活动极其平静,基本上是一条不活动的前第三纪老断裂。 3、南京—湖熟断裂(F3)。 该断裂西北起于安徽滁县,向东南经浦口、南京、上坊、湖熟延至溧阳一带,是一条地壳断裂。总体走向约北40°~ 50°西,倾向南西,倾角较陡,总长120多公里。该断裂在地质及地貌上有较充分的构造依据,汤仑复式背斜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到大连山,被断裂切割消失,断裂南西侧韩府山地区上侏罗统西横山组下段类磨拉石堆积厚度达千余米,而断裂北东侧尚未发现,表明对西横山组的沉积起控制作用。北东向海拔227米的青龙山向西南延伸到断裂附近突然被错断,西南侧突降为海拔20~ 50m的波状岗地。重力异常亦显示,是上盘相对下落的阶梯状断裂。沿断裂带有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分布,对火山喷发可能起控制作用。在卫星像片上有明显的暗色线性影纹,显示第四纪以来仍有活动,为继承性多期活动断裂。因此,南京—湖熟断裂为第四纪活动断裂。 4、茅山断裂带(F4) 该断裂是一条地壳断裂,断裂带宽约1.5~4km,长约400公里,北段走向北北东,南段走向北东。断裂带南段,从江苏省丹徒县宝埝起至高淳县花山一带最为清楚,卫星图像上线性清晰平直,由数条平行的北北东向压扭断裂组成,

江苏断裂

江苏省断裂

————————————————————————————————作者:————————————————————————————————日期:

二、断裂 江苏境内断裂发育,各断裂间相互交错、切割,而且许多深大断裂处于长期活动状态,经多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从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断裂系统。除少数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外,各断裂形成时代已难考证。按断裂延伸的方向,可将境内断裂分为四组。其中北东向断裂组包括北北东向断裂。 (一)北东向断裂组 是区内规模最大、活动时间最长、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组断裂。多为主干断裂,规模一般几十公里至百余公里,断距可达千米以上。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巨型断裂带,纵贯鲁、苏、皖三省。切割深,物探资料推测深度大于20公里,可达上地幔。活动时间长,挽近仍有强烈活动,附近有数次强烈地震记录。断裂带形成时间、平移距离等争论颇多,一般认为中生代是强烈活动期。早期有大幅度平移,累计距离可达数百公里。后期有扩张,成为岩浆通道,新生代仍有活动。 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为新沂-泗洪段。长约180公里,宽20~30公里。总体走向北北东,东侧有零星出露,西侧被覆盖,在航磁图上反映为明显的线性正异常带,卫星照片上线状影像清楚,是北区和中区的分界构造。由6条大致平行的主干断裂组成,从西往东为:纪集-王集断裂、瓦窑-皂河断裂、墨河-凌城断裂、新沂-新店断裂、马陵山-重岗山断裂、山左口-泗洪断裂。其中纪集-王集断裂和山左口-泗洪断裂分别控制了断裂带的西界和东界,为最具影响的断裂。整个断裂带被数十条后期北西向断裂切割、错开。 纪集-王集断裂(F7)西界断裂大致位于合沟、纪集、皂河、邱集和王集一线,北自鲁省入境,向南西延伸入皖境。境内长约70余公里,多被覆盖,但钻孔有揭示。总体走向北北东,向东倾,倾角陡,断面波状弯曲,具压扭性,控制燕山晚期岩浆活动。 山左口-泗洪断裂(F8)东界断裂北自鲁省入境,向南延伸,经山左口、王庄、宿迁、泗洪、双沟西侧入皖境。境内断续长约180公里。北段有零星出露,可见到破碎带、断层泥、构造透镜体、糜棱岩等。断层面向西倾,倾角较陡;南段全被覆盖,但钻孔有揭示。总体走向北北东,次级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期活动强烈。被后期北西向断裂错开。 盱眙-响水口断裂(F14)为一切割深达莫霍面的大断裂,是中区和南区的分界构造,也是苏北坳陷区的北界。地表未见露头,全被覆盖,系据物探资料推测,钻孔验证的断裂。大致位于盱眙-淮阴-响水口-燕尾港一线,呈北东方向延伸。东北入海,南西入皖境。江苏境内(陆地)长约230公里。断层面向南东倾,倾角较陡。形成时代较早,长期活动,具有先压后张的力学性质。晚第三纪以来有活动,表现为北西侧上升,南东侧下降,盱眙地段曾出现破坏性地震。

郯庐断裂带简介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三百多年前,即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三百多年后的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发生7.4级地震,紧接着,1975年2月24日,又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这三次大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一带的7.3级地震和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级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都无一例外地落在郯庐断裂带上或其附近。就小地震而言,该带及其附近,亦时有发生。这就提示了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现今仍在继续活动的活动断裂,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是郯庐断裂带一次次间歇性活动的结果。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

沂沭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山东省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线,把山东分为地质上所说的鲁东、鲁西两大块。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处于该断裂带范围内的临朐-青州地区,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预计可能发生里氏震级6级,震中烈度VIII度左右的地震。亦称“沂沭深大断裂带”,是我国地质结构中著名的“郯庐断裂带”的延伸,广义的郯庐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大致位于沂河与沭河之间而得名。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主体的北侧,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连成一线,是一条延伸长、规模大、切割深、活动时间长的复杂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山东省区域地质的重要分界线,把山东分为地质上所说的鲁东、鲁西两大块。 沂沭断裂带又由昌邑-大店、安丘-莒县、沂水-汤头、鄌郚-葛沟四条平行断裂组成。 沂沭断裂带形成于元古代,至今仍在活动,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带,山东省两大地震频发区(沂沭断裂带、聊考断裂带)之一。但与郯庐断裂带主体相比,未有极强地震记录。公元1668年的郯城-临沂大地震,是郯庐断裂带主体北端,与本带相接地区发生的。 处于该断裂带范围内的临朐-青州地区,是山东省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高危区。预计可能发生里氏震级6级,震中烈度VIII度左右的地震。

穿过山东淄博的大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穿过山东淄博的大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淄博位于第一个地震带“郯城-庐江带,即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 但是,淄博的地震烈度并不太高,在山东省属于排名第三的梯队——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级徼莒县—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3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摘自“减灾科普”2003-11-1) 还看到一些观点,就是郯庐地震带南部终点不是到安徽庐江,终点在长江以北的湖北武穴市,原名广济县!它对面的江南就是江西瑞昌,九江地震就是该地震带的结果。 在郯城县境内,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区域“路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地质探矿、地球物理和地震地质工作者所倍加关注。它南起自长江北岸的广济地区,向北经安徽、江苏、山东,跨越渤海,经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在中国境内绵延2400多公里,总体上呈北北东走向,这就是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 据专家考证,郯庐断裂形成的历史已有17亿年之久,是一条活动的断裂带,也就是说,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近10次。而麦坡地震活断层就是郯庐断裂带中典型地段。“但是根据它的形态,专家分析,麦坡地震活断层并不是一两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终形成。”8月11日,山东省地震局震灾防疫处处长王文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能有史可查最早发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的记载就是在300多年前那次,这次地震对麦坡地震活断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年代久远,少有人知道当年的地震留下的伤痛,只有在地方县志和各种史料记载中,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一次惨绝人寰的灾难。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郯城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中国东部十余个省,并影响到朝鲜半岛,波及总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有震害记载的地区达19万平方公里,破坏惨重的是作为震中的郯城、临沂、莒县等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一次最为强烈的地震。

郯庐地震带

郯庐地震带 以前只知道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今年寒假读《地质学基础》时开始了解断层,对家乡所处的郯庐地震带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随即找点有关资料共享。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 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

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带的位 置 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 为依兰——伊通深断 裂,在辽宁省称为开

源——营口——潍坊 深断裂(又称辽东滨 海断裂),在苏皖境 内名为安江山断裂 (或称皖苏鲁断裂), 以及1959年命名的 郯城——庐江深断裂 (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沂沭断裂带简介

沂沭断裂带简介 临沂地区,就地质构造来说,它属华北断块区的冀鲁断块与胶辽断块相接部分。整个山东被中国东部的巨型断裂-郯庐断裂(山东部分称沂沭断裂带)分割成鲁东-胶东断块和鲁西-泰沂蒙断块。临沂处在两大块体的交界部位,所以既具有鲁东的又有鲁西的地质构造特点。 鲁东、鲁西两大块体的缝合部分是沂沭断裂带,它是我国大陆东部郯庐断裂带在山东部分的统称。沂沭断裂北起渤海莱州湾、南到江苏新沂一带,全程约350公里,呈北东北15°-30°方向延伸。南北纵贯临沂地区的中部,与沂河、沭河谷地展布相一致,是控制整个临沂地区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的主干断裂,并有北西向断裂与其匹配,组成网格状构造。 沂沭断裂带主要由四条主干断裂所组成。由东向西为:昌邑-大店断裂(F1)、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2)、沂水-汤头断裂(F3)和鄌郚-葛沟断裂(F4)。除上述四条断裂外,在昌邑-大店断裂和白芬子-浮来山断裂之间尚有一条活动较强的安丘-莒县断裂(F5)。四条主干断裂组成了二堑夹一垒的构造形态。中部为汞丹山地垒隆起,由一套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组成。地垒东西两侧为地堑盆地:东侧莒县地堑盆地和西侧马站-苏村地堑盆地。两个地堑中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河湖相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根据几条断裂的不同特点,简略介绍如下: (1)昌邑-大店断裂(F1) 这是沂沭断裂带的东部边界,是控制胶东断块和泰沂蒙断块两大块体发育的主干断裂。据地震测深资料,这条断裂基本

是切穿地壳深入上地慢的超壳断裂。因此,它在地质构造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曾经历了多期的强烈活动。 断裂的分布,在临沂及日照市北起莒县峤山牛庄一带,断续南延经石井、莒南县岭泉、板泉,临沭县刘官庄、石门入江苏东海县桃林,在本区出露约有130公里。 断裂由于多期的强烈活动,显示出以强烈的挤压揉皱和密集的断层挤压揉皱带的宽度可达几十至百米以上。褶皱较为复杂,密集的冲断层平行褶皱轴发育,断面向西倾,倾角较陡,一般在70°-80°,为一陡倾冲断层性质。 (2)白芬子-浮来山断裂(F2) 该断裂是汞丹山地垒的东边界,与上述昌邑-大店断裂组成莒县地堑的东西边界。其展布方向基本上为北北东20°-30°。出露在本区北起莒县东莞、源河西部,往南至玉皇山、浮来山、夏庄大苗蒋,平行沭河西延伸至临沫县笈山和郯城县马陵山西麓,南入江苏新沂何庄一带。南北延伸约有150公里左右。 这条断裂作为东地堑的西部边界,它对中生代白垩系王氏组地层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由F1和F2组成的莒县地堑盆地,形成了几千米巨厚碎屑沉积。断裂边缘,在几百米范围内可见震旦系、寒武一奥陶系、石炭一二迭系地层被断层错切,断裂带强烈挤压,断层面多为高角度陡倾,且为舒缓波状,时而东倾,时而西倾。北部多以东倾正断或逆冲为主。个别地段(浮来山西侧)局部也见有低角度逆掩性质。 (3)沂水-汤头断裂(F3) 这条断裂为汞丹山地垒的西部边界,又是马站-苏村地堑的东界。这条断裂由于受到北西向横断层的错切,因此在走向变

江苏断裂活动

三、断裂活动 新构造期的断裂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新构造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原有的老断裂再次表现活动,虽然断裂的走向不变,但其力学性质有所改变,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点;二是产生一些新断裂,但这种断裂在规模上一般较小,且断断续续零星分布在一定地带内。现按断裂走向,将江苏境内的主要活动断裂描述如下: 1.北北东向的断裂 (1)郯城~庐江断裂带(新沂~泗洪段) 1956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通过航空磁测,在郯城至庐江一带发现有一北北东向的线性正异常带,并首次命名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后为地面工作和各种物探资料所证实。郯庐断裂带向南、向北均仍有延伸,是纵贯我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肇始于太古代末,在其发育的历史中,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多期活动的特征,其活动方式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有挤压拉张、剪切、左行、右行的复杂构造特征。早期以平移为主,而它的主要活动期(燕山晚期)则是以张性为主,表现为裂谷性质,新构造期它表现为明显的断块活动,在断裂带中产生一些横向张断裂,致使整个断裂带在南北方向上表现为隆起、凹陷相间的构造格局,在隆起区缺失沉积,在凹陷区接受沉积,这种构造格局明显地反映在现代地形地貌上。 郯庐断裂带北由山东进入江苏境,经东海、新沂、宿迁、泗洪出境入安徽境,在江苏境内长约180公里,由大致平行的五条断裂所组成,总体走向为NE10°~15°,宽约25公里(图1.5)。

这五条断裂按地学界的一般称呼分别为:①山左口~泗洪断裂 (F 1);②新沂~新店断裂(F 2 )③ 墨河~凌城断裂(F 3);④纪集~高作断裂(F 4 );⑤何庄~晓店断裂(F 5 )。断裂带仅东侧两条有 零星露头,其西侧几条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南段模糊,北段明显。 山左口~泗洪断裂北与山东的昌邑~大店断裂相接,在东海县境的山左口、后皇城、新沂县马陵山车站附近见花岗闪长岩与上白垩统的王氏组呈断层接触,有数十厘米至1米多宽的挤压破碎带。在南段虽为第四系所覆盖,但钻孔揭示为东海群片麻岩与上白垩统王氏组呈断层接触。 新沂~新店断裂在新沂祁园、乱王及大官庄一带分别见上白垩统王氏组与东海群角闪斜长片麻岩、早更新世白砂层、上第三系灰绿色砂层呈断层接触。 墨河~凌城断裂、纪集~高作断裂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其位置据航磁异常所推测。 何庄~晓店断裂在新沂河庄、桥北镇西侧均见上白垩统王氏组逆冲在上更新统之上,在宿迁晓店东见下白垩统青山组逆冲于上更新统之上,断裂带中的挤压片理及构造透镜体非常发育。在宿迁船闸及其以南的黄泛平原上,虽被第四系所覆盖,据钻孔揭示。断层明显的错断了上更新统。 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从1975年开始施测的横跨郯庐断裂带的3条垂直形变测线,据几期成果资料的对比分析,反映出在东西方向上有一定的升降变化,表明断裂有一定的活动性。 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即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断裂带上,在断裂带内并产生一系列地震断层,无论从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看,地震沿断裂带分布明显,但江苏段(新沂~泗洪段)的地震活动水平低于山东和安徽段。 (2)茅山断裂带此断裂带西南起自安徽宣城,经高淳花山、漆桥,沿茅山山体延伸至镇江。它由茅山东、西两侧两条主要断裂及其所夹的茅山山体所组成,总体走向为NE30°左右,长约120公里,宽约4公里左右。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此断裂带在西南、东北方向上均还有延伸,在东北方向上,推测经扬州、兴化、盐城一带而入黄海。 茅西断裂位于茅山山脉西侧山麓,总体走向为NE30°,在高淳大金山、溧水芝山分别见二叠系龙潭组、三叠系下统灰岩逆掩在侏罗系上统火山岩之上,据高淳县花山勘探区第二线剖面图(图1.6),茅山山脉为一没“根”的推覆体。从地貌上看,茅山西麓线状地貌清晰,白垩系上统浦口组沿山麓分布,后期活动不明显。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8271532.html, 郯庐断裂带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东越南断裂的关系 作者:郭喜国崔建宝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7期 [摘要]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深大断裂,历史上曾发生左行平移运动、伸展活动和挤压活动。中、新生代泛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对郯庐断裂的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研究了郯庐断裂的基础上,结合对东越南断裂的认识,作者提出郯庐断裂和东越南断裂可能有以下联系:它们可能属于同一断裂系统,形成于同一时期,有相同的成因;或者虽然形成时期和成因不同,但是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受控于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两者具有相似性。 [关键词]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板块运动,东越南断裂 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0300-02 1 郯庐断裂的分布与形态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规模的断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断裂带最初是由航空磁测在平原地区发现的,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带具有很大的规模,然而习惯上仍将这条规模巨大的断裂带称作郯城-庐江断裂带(简称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走向为NNE,延伸长度有3500公里,切割深度大于80~100km,是一条岩石圈断裂[1]。关于它的分布,目前普遍认为,是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乌尔班斯基(ulbansky)海湾东侧(鄂霍茨克海西侧)经共青城(komsomol’sk)西侧、中国哈尔滨东侧、沈阳,穿过渤海湾,经过郯城、庐江而到达湖北广济[2]。有人争论郯庐断裂不会终止于湖北广济,而是向南延伸[3-6]。向南延伸 的走向如何,目前存在兩种观点,一种认为,郯庐断裂过长江后与与主干断裂(修水-衡阳断裂)相接,但断裂带平移幅度及主干断裂的明显程度均不及江北的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郯庐断裂与江南的修水-衡阳断裂,东兴-灵山断裂及位于期间的一组雁行断裂等一系列断裂相接,并一直延伸至越南北部鸿基 2 郯庐断裂的性质 郯庐断裂带内多处出露左行平移构造,两侧还有一系列地质体的左行错开,这些都无可争议的表明了其曾发生过左行平移。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运动是郯庐断裂最明显的图1郯庐断裂带位置示意图 特点之一,然而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在左行平移后还发生伸展活动和逆冲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断裂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