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

尚红娟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思潮随之勃兴、高涨;民主思想趋向于本土化、民族化;近代民主的追求也在冲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在失败中走向转变。

[关键词]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民主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07) 01 - 0162 - 04

作者简介:尚红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民初政党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政党,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模式而建立的。在其实施运行中存在很多不足,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发展,如学者所概括:党派林立,党争不休,原则模糊,独立依附,惟利是趋,本性使然,党中见党,派复有派,分和无常,脱党跨党,进出自由,党德败坏,因人而党,主义无别,政见雷同等。[ 1 ]所以,至终,他们也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但短暂的政党政治时代却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转型产生了极大影响。学者对此已做出了诸多论述, ①笔者试图就民初政党政治对民主思想的影响做以再探讨。

一、中国政党的产生

中国政党是近代国人追求民主的产物。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是在图谋自强、以敌为师的过程中产生的。满清王朝最后五十年进行的三次现代化尝试:自强运动(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 、变法运动( 1895—1898年) 、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 1900年后) 。既没有保住自身的统治,也没有实现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民族危机的加深却使以儒家封建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依据的价值观、思想、规范,逐渐失去其内在魅力和权威。而在西学的热潮中,清朝的仁人志士已开始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价值体系引入中国,并对政党观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第一次将中西政治制度做了比较,高度赞扬“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制度。洋务派郑观应和王韬的著作中公开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进行“君民共主”的政治改革。郭嵩涛、黄遵宪、薛福成、马建忠等封建官僚知识分子作为驻外使节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对西方政党及政党制度进行介绍,设计过各种开设议院的方案。甲午战后,大批的政治团体通过报纸、书刊、译著等媒体把政党思想传播开来。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晚清新式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一个反映其政治呼声的新式知识分子阶层。不管是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立宪派,还是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都把资产阶级民主作为批判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的理论武器,把建立各种政治团体、学会或革命组织作为达到本阶级、阶层政治要求的有效工具。为寻求得到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支持,各大政治集团借助于报刊等媒介,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做了大肆宣传。革命派以《民报》、《20世纪之支那》等报刊为舆论阵地。宋教仁提出“政党者,其目的在于得政权,以己党之政见,为国家之政策,而实行之”, [ 2 ]体现了政党夺取政权,以党治国的思想。改良派以梁启超、秦力山、唐才常为代表,在《时务报》、《清议报》、《政论》、《新民丛报》上对近代政党政治进行介绍和倡导,突出强调政党在近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及地位,宣称“天下者,党派之天下;国家者,党派之国家也”[ 3 ] ,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君主支持下实行政党政治。

如学者所论,“当原有政治体系受到重创而无法恢复功能时,政党是重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在那些传统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不仅仅是辅助性组织,而且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 4 ]对处于近代化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在迫切需要一个或者以一个主要的思想、政治力量来实现社会的整合时,填补这一政治权威真空的最佳组织——

—中国政党也就自然应运而生。

189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雏形的兴中会,继而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并在此基础上于1905 年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规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10年康有为在《民政部准帝国统一党注册论中》公开称党。1911年清政府颁布党禁开放谕旨。从1911年的武昌起义爆发到1914国会被袁世凯强令解散的几年时间中,形成了所谓中国近代的“政党政治”时代。据统计全国约有312个“党”、“会”之类的政治性团体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政治舞台, [ 5 ]构成了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一大纷繁复杂的政治景观。

二、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

民初政党的酝酿产生、党派的化合演变、政党政治的运行及其失败对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深入发展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试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推动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深入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是民本思想,很少找到民主思想。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指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在英文中,民主和民权都是democracy,在它引入中国后,由于宣传者的阶级特性和思想局限性,表现为“民权”、“民主”两种不同的思想。从资产阶级改良权派对“民权”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到孙中山革命派“民主”思想的确立,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一个探索过程。而政党政治的运行不仅突破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模式,而且还间接地推动了民主思想在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中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从政党的产生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的冲击,党纲对反封建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阐述,党争中对政党政治一定程度的宣扬这几方面来看:

首先,政党产生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中国古代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纲常名教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支配地位。在孔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理念灌输下, [ 6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成为儒家政治道德的重要特征。[ 7 ]而这一浓厚的反党观念则牢固的强化着古代中国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孝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和“君权神受”的皇权专制思想。在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模式进行自我修养,没有一种独立的政治思想和阶级意识。天命和民本理念的结合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由此,中国的传统政治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血缘宗法制度的结合作为深层背景,分别借重天命和民本的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的价值问题,皇权秩序与华夷秩序的共同作用调整了社会内部与外交的关系,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金字塔等级秩序特征。

而政党这一近代民主之产物的出现,不仅是对封建君主政治的否定,也是对传统政治模式的突破,它所代表的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初政党在运作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争取民众在政治文化、心理、思想等方面对这一政治组织的认同,试图造就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民主思想和政党政治的体系之中。[ 8 ]这一资产阶级民主意识形态的构建对封建专制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冲击,所带来的震动比列强的坚船利炮还要猛烈。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出现既是统治危机的原因,也是统治危机的结果。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来考虑,那么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9 ]所以政党的产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皇权思想,加速了清王朝在民主革命浪潮中的灭亡。

其次,党纲是对反封建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阐述,在不同程度上有限制封建专制,促进民主政治的作用。民初的三百多个政党团体,经过复杂的斗争、较量、分化、组合,到第一界国会选举之前,基本上形成了4大政党(他们多是资产阶级政党) :国民党、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各党派的领导人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梁启超、章太炎、张骞、汤化龙等均属资产阶级政营中的政治家或思想家。在“议会政治”的幻想下,他们认定“欲巩固国家,莫如发达

政党”,实行政党政治,是维护共和,使中国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建立富强独立之国的必然途径。[ 10 ]所以,由他们所组建的政党大多以“拥护共和”、“建设共和”、“促进共和”、“巩固民国基础”等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反封建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党纲雷同虽是民初政党的一大缺陷,“平均每2. 8个党共用一种主张”。[ 11 ]但是,我们知道党纲作为政党的基本特征之一,会集中体现出这一特定阶级组织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和世界观,或说是“有系统、有条理、颠扑不破”的政见。[ 12 ]所以,从这一个角度来考虑,“政纲雷同”恰恰表明各党派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立场,即是试图效法西方的政党政治,通过合法的手段,以掌握或监督国家政权。如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政党都是要努力改造封建传统体制,在中国形成西方英、美式的健全政党,最终实现由资产阶级掌权的政党政治,

建立共和国或是君主立宪国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他们的主要分歧仅在于政体之争:革命派主张进行暴力革命,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效法美国和法国,先提出建立“合众政府”,后提出“创建民国”;维新派或立宪派则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强敌环伺,革命和动乱会招致亡国之祸,要效法俄国和日本,主张君主立宪,而后还提出保皇、开明专制、虚君共和等办法。

此外,党纲代表着一个党的形象和方向,对内是一种精神支柱,对外是宣传和斗争的旗帜。所以,在扩大政党政治影响,各党派对其纲领进行宣扬和鼓吹的同时,不仅对纲领中倡导的反

君主专制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进行了宣传,而且对支撑其政治理念的民主思想也作了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为政党政治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舆论支持。

再次,党争中政党政治思想的宣扬。现代化国家中,“党争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的竞争, ②当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在得到社会较多数的认同后,政党就会在党争中占优势地位,从而成为一种主流,占据主导。”[ 13 ]为了求得这一社会认同,各党派都要充分发挥出政党政治动员的功能。政治动员的基本涵义是发动人们参加政治活动。在中国则普遍认为是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如政党、国家或其他政治集团,运用通俗化、生动化的形式、方法、途径自上而下的激起本阶级、集团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下而上的参与政治活动,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民国初年,各党派在政治斗争中的消长变化令人头晕目眩。但乱中有序,基本可分为三派:革命派、立宪派、买办地主阶级派。这三类政党为着不同的阶级利益,相互间进行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而在角逐中,他们最常用手段之一就是以政治教化来发起政治动员。这些政党以不同程度、不同的方式,宣传渗透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念,扩大政党组织;以求获得大众的政治认同,在政党政治运行中能够与之保持高度一致,对其政治活动能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围绕第二次内阁的组成问题,各政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临时政府北迁后的第一次党争高潮。在竞争中,各党派纷纷利用民众舆论和党纲宣传来扩大本党的政治影响。较大的党派都各有自己的报刊等言论机关:如自由党的《民权报》、《自由报》,社会党的《社会日报》、《人德周报》,工党的《觉民报》,共和研究会的《共和报》等等。国民党、进步党等大党,

则各自拥有数十家报刊,遍布许多省市,并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同时,各政党还举办各种演讲会、报告会,邀约各自领袖及重要成员发表政见,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度蔚然成风。所有这些,对于各阶层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和社会民主氛围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各党派还通过发展组织,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来巩固思想动员的政治成果。同盟会转入公开活动后,立即在各地扩展分支组织,会员人数很快高达50多万人。1912年,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合组为国民党后,党势也进一步扩大。鼎盛之际,国民党系统的交通部、支部、分部以及事务所等下属地方组织有近百个,遍及各省、各商埠及海外华侨密集之地。再如共和党,据初步统计,下属支部34个,分部293个,党员人数号称50万,其中仅上海事务所下属党员就有6

万多人。[ 14 ]除政党系统外,许多政党还设有协进会、研究会、联谊会等专业性、交际性的外围组织,以此作为各自活动的支撑点,进一步壮大自己党派的声势。

民初政党的这些政治动员尽管存有严重缺陷,但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却有一定的积极意

义。借助于政党的政治教化功能和组织化渠道,不仅使得大批党员及其所影响的社会成员积极地投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各新兴阶层,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觉悟;改变了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孤军奋战的状态,立宪派范围狭窄的圈子;强化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和政治文化氛围,从而推动近代民主政治的继续发展。在政党竞争中,不仅民主力量、革命力量运用它从事斗争,就连大权在握的袁世凯也不得不依赖各大党派,借助共和民国的旗号来巩固其专制政权。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民国初年这一风靡朝野的政党政治使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较为民主的新面貌。

(二)促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民主思想在民初政党的频繁离合中呈现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政党化分,伴随新党派的产生,就会有一位党魁的出现,提出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这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救亡图存政治道路的又一种探索。其政党理念的宣传必然会成为时代主流政治思潮的支流,或是分化,或是补充、丰富、强化主流思潮。而政党的重组不仅是在政治目标上达到了暂时的共识,其政治理念、政党主张也会结合各自的政治实践在深层次上有一种融通,交流和完善。所以,伴随民初政党的分化重组,在政党精英探索民主政治的道路中,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表现了很强的时效性,呈现出了本土化、民族化的倾向。在民初动荡不安的局势变化中,各党派围绕孙中山与袁世凯两大阵营,在权势的利益面前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政治立场,党派之间与党派内部出现了频繁的分化和组合。变化最大的还是革命派的同盟会和立宪派的宪友会。依其政治目标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一类是立宪党派: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进步党、研究系、安福系等;还有一类是鼓吹帝制为袁世凯效命的公民党;最后一类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社会党。政党政治的出现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思潮多元化

发展的真实写照。在民主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而陷入困境时,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时代精英,不得不思考怎样的政党才适合中国,选择什么样的政党体制,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因此,民初政党的这一分化演变直接的影响了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等人对政党政治的认识及政治道路的选择。故而,他们以现实利益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之前政党政治运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将西方政党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近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在二者的融合中创建一种新的政治主张。最具代表性的是集中外民主思想之大成的孙中山。他融合了中西政治文化之精华,创立了以民权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表现出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风范;在议会政党的实践失败以后,再次继续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建设模式,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和民生赋予新的内容,使之具有了时代精神。梁启超的政党思想则具有典型的启蒙思想特征,将自己一向关注的国民启蒙观念、新民思想引入政党建设的构建和实践中,体现了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宋教仁的政党思想有着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工具性。章太炎的政党思想是与否定代议政治相结合在一起的,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变动性。[ 15 ]这些政治精英的政党政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是民主思想的在中国的本土化表现。

(三)导致近代民主思想向社会主义民主思想转变(关键因素之一)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标志着政党政治的失败,随之一起失败的还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没能救中国,所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遭到了质疑,在与马克思主义的较量中被否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为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所替代。政党政治的尝试则是促成近代民主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他的产生到失败为之后近代中国民主启蒙运动的推进打下了一定基础,为五四以后党、社的成立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为社会主义民主取代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最有力的革命实践支持。如学者所评价“如果没有民初民主思想的激荡及党、社林立所提供的历史条件,

很难想象在短短六年后就掀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会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共产党”。[ 16 ]__

三、民初政党政治的剖析

(一)民初政党的反思

民初政党带有明显的移植性和超前性。西方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在具备了充分的物质、政治和思想条件后自发产生的。③中国的政党则是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激化的产物。在近代中国,

政党先是作为一种知识被宣传(政党观念、政治学说等理性知识,还包括政党组成、政党运做等技术性知识) ,然后作为一种实际的政治手段被运用,最后才成为一种政治权利实体出现在政治舞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也与西方那种先有“民主”思想启蒙,而后进行制度改造的过程大不相同。近代中国是先有“制度变革”的要求,而后才进行“民主”理念的思考。而且民主思想的引入带有很大的“实用”目的,只是想借用西方民主制的形式———“议院制”来改造封建专制,以求得“救弊”、“御侮”,挽救清王朝。近代国人不仅没有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和认识,而且在民主思想宣传中也缺乏对封建专制思想充分的理性批判。所以在特殊的民主化进程,异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所诞生的民初政党必然有着明显的移植性和超前性。

政党政治是适应资本主义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的完全实行和取得成效,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环境———资本主义的建立和政权的资产阶级化;二是动力———有力的阶级推动。在近代中国,两个条件都够不充分。民主没有制度化,缺乏民主习惯,缺少规范和制约各种力量的法制体系;政党也没有制度化,比较软弱,缺乏群众基础,本身没有凝聚力,容易产生腐败。议会政体是从西方社会条件的有机关联中剥离出来的,用章太炎的说法,是“横取他国已行之法,强施此土”。这一模式与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极不相容,很难获得中国社会内部各种条件因素的匹配与支持,没有足够的生长土壤,其结果,势必淮桔为枳。所以,从根本上讲,这种国体和政体的不一致性、矛盾性和排斥性必然使议会政治在中国无法扎根。[ 17 ]多党制的尝试则更加剧了民国初年政局的动荡。因为,“在高度现代化国家,政党数量多寡无碍于它拥有强壮之势;而在低度现代化国家,一党制可强可弱,但多党制却毫无例外地是软弱的。”[ 18 ]

所以,中国近代民主的发展不可能是西方民主足迹的简单再现,也不会是机械译述。它的发生、发展要受到社会矛盾的严格制约,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数千年的专制传统,牢固的封建经济结构,强大的儒家文化,微弱的资本主义发展,软弱的资产阶级力量,以及帝国主义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专制势力对民主政治的仇视和摧残注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在近代中国要经历一个冲突、反思、融合、转变的过程。仅是凭借政党这些少数政治精英人物机械地移植西方的政党模式,中国是不可能在一夜或几年之间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二)民初政党思想的透视

从民初政党的酝酿、产生、运行到失败的整个历史来看,中国这一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体系、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其时代政治精英的思想,同时还代表着20世纪初一批中上层知识分子精英的思想,既为:知识分子精英和政党精英思想的结合。这一点,金光平在《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在这仅是把她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政党团体转型的原因做以简单介绍。她认为,传统知识分子固有的价值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趋向、“王者之儒”与“教化之儒”的社会角色、“君子不党”的政治道德等特征,在现代化的转型中随科举制的废除很快的淡化了,而在向政党时代过渡中具有了突破性价值的思维观念,诸如:民

族主义和新的国家观,与社会进化相连的进步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新的道德伦理观和现代

学术思想。在他们看来,精英与大众之间若存在有一个政党层面,就很易于解决他们所处的日

常生活与所追求的高尚的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因为政党不仅能“以利益集团为单位来集中表达过去以个人为单位直接表述的政治意志”[ 19 ] ,从而加大政治意识实现的可能性,而且这一现代政治组织和大众政治动员工具,还使知识分子的内在矛盾有了解决的出口。政党作为政治家组织是精英集团,政党的活动是精英们的事业;作为干预国家政治生活或谋求政治权利的政治组织,政党是参政的最高形式;作为政治动员工具,其大众动员的本质实际是一种“教化”;其动员对象是民众,其政治资源也来自于民众,因而就是一种与民众相关,或就是民主事业。这样,形下意义的政党活动与形上意义有了某种联系;以某种政治目标为目的的政党活动也就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事业,甚至一种职业。这就是20世纪知识分子向政党转变,知识分子精英向政党精英转变的内在原因之一。[ 20 ]

但民初政党是软弱的,政党精英未能成功地构建起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实际政治斗争中也很难将政党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因为早生的政党一出身就是畸形的、病态的;先天的不足必然导致其政治运作中出现严重的缺陷。政治精英们对政党文化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和分析,也没有认识到西方政党背后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对政党理论的描述显得过于肤浅,流于表面:“不仅未尽了解西方政党制度的精神和发展过程,而且也没有注意到各国政党制度发生差异的缘故,甚或忽视对中国政党的准备程度”; [ 21 ]对民权、民主的宣传主要是着眼于变革政治制度、“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等问题,却忽视了对人们的思想启蒙。而政党运行则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文化背景,这包括人们对政党组织、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的价值判断、认同心理、评价取向等因素。但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纲常名教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意识,通过近两千年的传统和教化,深深的渗入到社会每个成员的头脑中并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覆盖性,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一出生就在这种君主专制的意识形态中生活、成长和被塑造。而“民初却没有任何政党产生过依靠广大下层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所有政党都与民众不发生关系, 都成了水上浮萍。”[ 22 ]他们“不知道政党政治、政党内阁的背后还要有民众站在他后面去拥护它”。[ 23 ]所以政党精英们的民主思想代表的仅仅是处于社会中上层的政党这一阶层,包括所涉及的部分知识分子引发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思潮,它既没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被以袁世凯为代表封建势力所真正接受;也没渗透到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村,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所以,政党政治的实践在封建意识形态所包裹的近代中国的小农社会中必然会走向失败。

总之,从民初政党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不仅在中国民主政治的近代化转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复辟势力,促进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的传播。而且还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伴随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思潮得以勃兴、高涨;民主思想在深入发展中趋向本土化、民族化,近代民主的追求也在冲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在失败中走向了转变。_

[收稿日期] 2006 - 10 - 04

_注释

①在杨德山的《90年代“民初政党政治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一文对于民初政党政治存在

的价值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结论: 80年代多持否定的态度。90年代,学界持肯定态度的人居多,他们认为,民初的政党政治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打击袁世凯的反动复辟势力,传播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当时的舆论界关于政党问题的讨论、辩论,使不少人对近代政党的涵义、功能制度等理论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2000年以后主要有王业兴:《民国初年政党的离合及其影响》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4 期。陈宇翔:《清末民初政党思想的历史地位》载《求索》, 2000年6期,等不多的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②“意识形态”是20世纪人类政治领域中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从哲学的角度可理解为“社会群体所信奉的价值体系”从政治学出发是指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世界观和思想的总和,是以一定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政治理论体系,或是一种“政治世界观”。引自赵晓乎:《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53页。

②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表现是政党政治。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本国政治制度和宪法原则的制约,离不

开本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决定的,同代议制、普选制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西方近代政党大多源于各国已建立的议会制度。议会实际上是进行政治交易的场所,在这一制度的范围内,各政党公开的为争取权利而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 1 ] [ 13 ]赵晓乎. 政党论[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57, 163.

[ 2 ]陈旭麓. 宋教仁集(上册) [M ]. 北京: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1:231.

[ 3 ]彭国兴,刘晴波. 秦力山集[M ].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7:29.

[ 4 ] [ 10 ]马捧娥、李芬. 中国政党: 政党概论[M ]. 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2: 85, 86.

[ 5 ] [ 11 ]张玉法. 民国初年的政党[ J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5, (49) .

[ 6 ]论语·卫灵公(第22章) [O ].

[ 7 ]尚书·洪范篇[O ].

[ 8 ] [ 20 ]金安平. 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20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41, 157.

[ 9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四卷) [M ]. 92.[ 12 ] [ 22 ] [ 23 ]李剑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27, 371, 327.

[ 14 ]关海庭. 20 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63.

[ 15 ]陈宇翔.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研究[M ].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217

[ 16 ]杨立强. 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 J ]. 复旦学报, 1993, (2) .

[ 17 ]杨德山. 90年代“民初政党政治研究”述评[ J ]. 教学与研究, 1998,(4) : 37.

[ 18 ]亨廷顿.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译[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08.

[ 19 ]朱学勤.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皮尔[M ].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3: 205.

[ 21 ]张玉法. 民国初年的政党[M ]. 台北:台北出版社, 1985: 36, 9.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日俄战争后,宪政救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曾留学日本,深入了解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宋教仁也坚持宪政救国。宋教仁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和内阁政治三大部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始终坚持致力于其宪政思想的实践,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具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宪政思想本身存在的某种缺陷,最终归于失败。 正文: 20世纪初,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各种救国思潮纷纷涌,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明治维新后实行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战胜了老牌封建大国。这给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一时之间,宪政思潮逐渐从宣传、讨论提上改革议程。但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甚至一个党派内部对于宪政的理解相差甚远,想要实现的宪政模式也不一样,如清末立宪中立宪派官员就主张实行德日式的保留君主权力的君主立宪制,既想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由弱变强又能保持君主的权力。以梁启超、张謇为代表的多数在野立宪派就主张实行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虽保留君主,但希望尽早召开国会,由国会产生内阁,内阁对国会负责,皇帝不负责实际政务,“垂拱而治”即可。革命党人则反对一切君主制,主张实行美国式与法国式的共和立宪制,但在革命党内部,就采取何种形式的共和政体这一问题上,也存在者分歧,有主张美国式的总统制,有主张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便是在此种环境下展开。 一.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背景 宋教仁,子得尊,号敦初,别号渔夫。1882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宋教仁所处的19世纪末期正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内有没落王朝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深深影响着宋教仁,使之走上了一条革命救国的道路,后在日本的学习和探索更加坚定了他革命救国,宪政就国的思想。具体而言: 1.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即救亡图存便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贯彻近代中国的始终。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不懈地探索着救国救民之道。地主阶级经世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来抵制侵略的口号;于是,洋务运动便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开始大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力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人们觉醒,西方国家不仅优越在机器生产,更是其政治制度的先进,于是,对西学的理解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出现了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开始著书立说,组织办刊学会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学说,要求改革君主专制,实行“定国是诏”,戊戌政变的爆发,使得这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很快归于失败,但是这场运动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清清政府反动的本质,思想更加先进,逐渐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1899年,时在湖南漳江书院读书的宋教仁便对友人说:“中国苦满政已久。有英雄起,雄据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天下。”说明当时的宋教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已经产生反清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庚子事件,日俄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使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掀起了爱国救亡的高潮,西方的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内阁制等等宪政思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效法西方实行宪政改革逐渐提上改革日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宋教仁的救国方案——民主宪政思想也逐渐形成。

中国政党与政治作业

1. 请述政党的概念。(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一节) 答:政党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主体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政党的斗争是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 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1、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2、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3、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力、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主持的;4、都具有组织纪律性。 2. 请述政党的分类? (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一章第二节) 答:(1)资本主义政党:又可分为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等。 (2)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指欧、美、大洋洲各国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 (3)共产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古巴等执政党及其他一些国家未执政的共产党。 (4)民族主义政党:19世纪在欧洲、拉丁美洲出现,以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政纲。 3. 请述共产党的转型。(教材第二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二章第二节)答:1、作为革命党和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之间是有区别的。 1)从政治统治方式来看,作为革命党,共产党主要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而作为政权巩固后的执政党,同样的手段对于共产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2)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来看,革命党属于高度集权和直接领导为主的政党,执政党则强调适度分权和间接领导。 3)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奉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革命党在对敌斗争的严酷条件下,难以实行充分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强调铁的纪律和高度的服从以及必要的保密。而执政党具备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条件,在坚持党的纪律保障党的意志的集中统一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来。 4)从战略策略或或政策方略来看,革命党的战略策略立足于阶级斗争,强调分清革命的依靠力量、同盟力量和革命的对象,并据此制定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执政党治国的政策方略则要立足于社会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和谐与合作,具有最大程度的包容性。 5)从活动方式来看,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模范地遵守法律。 6)从对党员的要求来看,革命党对党员个人的要求,重点是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理念信念,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很少。执政党要执政治国,对党员队伍构成和党员素质的要求均不同于革命党。 2、执政党的功能转变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走向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执政党的功能主要是利益综合,精英录用和输送,执掌政权,政治动员与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等。 4. 推动中国近代政党萌芽的因素。(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视频教学课件第三章第二节) 答:推动中国近代政党萌芽的因素: (1)民主危机刺激下知识分子的觉醒;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作业

2014年作业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第九章 村民自治有前途吗?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有,因为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广大农村的实践方式,是指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村民自治的开展和发展对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基层民主,带动其他民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维持农村稳定,2、促进基层民主建设,3、启示了中国其他民主进程的开展。 第四章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国家主席的权力地位的?其重要性如何体现? 答:中国国家主席的权利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各项国家元首的权力。 其重要体现为: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3、任免权4、荣典权。 第一章 你对当前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怎么看? 答: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是1、平等权,2、政民民主和自由权,3、宗信仰自由权,4、人身自由权,5、受益权,6、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第十章 简述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理论基点谈谈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答: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方向是国家有计划地、自上而下地推行的旨在调整国家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完善各项政治制定的变革。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对结构的调整。第二、政治体制改革上政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三、政府发展上政府工作报告本身沿着一定方向运作,国家权力及国家权力机关逐步过渡到和谐化、高效化、职能化和现代化。 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得到精简、高效,政府职能得以转变,政府人事选拨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化、民主化,政府行为益法律化,随着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与社会领域,公民各种权利逐渐得到了体制认真可和法律保障。 政府发展内涵参见教材第261页,政府改革成就: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行政审批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发展方向:公共预算,大部制改革。也可以有其他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1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试题及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1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试 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这场运动解决的主要问题是(c) A. 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B. 党的组织路线问题 C. 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D. 党的军事路线问题 2. 下列爱国学生运动中,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B)。 A. 一?二九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五?二O运动 D. 五卅运动 3.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 武器装备落后 B. 经济发展落后 C. 科学技术落后 D. 社会制度腐败 4. 毛泽东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B)。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三次重大论战。其中,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论战是(B)。 A.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B.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C. 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D.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D)。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D.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 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B ) A.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B.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C. 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D. 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满分:1 分 8. 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 A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抗日战争 D. 新中国成立 9.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逐步将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B)。 A.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 由城市转移到乡村 C. 由领导农民革命转向开展工人运动 D. 由沿海转向内地 10. 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 党派在北京成立了(B)。 A. 中华革命党 B. 国民党 C. 统一共和党 D. 国民共进会 11. 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D ) A. 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D.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b)。 A. 社会主义社会 B. 新民主主义社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13.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矛盾是(A)。 A.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010届高三政治我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测试题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单元测试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1、Ⅱ卷两部分,请将第1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4分。 日本在野党和自由党为了与执政的自民党争夺政权,两党迅速完成了合并。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A、日本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B、日本是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C、日本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D、日本是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2、日本的在野党之所以要与执政党争夺政权是因为() A、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 B、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 D、资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据此回答3-4题。 3、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表明() A、中央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C、党的最大优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D、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4、中共中央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表明() A、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组织领导 B、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C、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经济领导 D、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思想领导 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据此回答5-6题。 5、这一纲要的颁布体现了() ①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

自1679年世界上第一个政党建立至今,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均实行政党政治。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利益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类政党空前活跃。一些政党不仅在本国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产生着很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已经并且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一、世界政党格局处于大变动之中两极格局解体之初,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在原苏东地区和非洲国家出现多党制浪潮,世界新增大小政党上千个,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新自由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绿党等。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或是带有很强宗教色彩的政党。在多党制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和原苏东地区转型国家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政党力量和影响受到削弱,有的陷于分裂,有的走向瓦解。总的说来,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当时多呈散乱无序状态。各政党力量消长起伏不定,政党之间的关系纷乱迷离,党派斗争显得极为尖锐、复杂和激烈,有时甚至导致剧烈的社会震荡和冲突。一些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两党制格局也开始面临第三党和独立力量的挑战。近10年来,经过社会政治斗争的无情洗礼和持续不断的分化组合,原苏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消失在大浪淘沙般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不少名噪一时的政党领袖,成了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但也有一

些政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本国政治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逐渐稳定,政党政治走向有序化。街头政治转变为议会斗争,议会民主成为政党角逐政权的主要手段。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和争取更多的选民支持成为各政党关注的主要问题。到新世纪初,许多国家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的政党体制和政党政治新格局。世界政党政治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混乱无序逐步转向相对平稳的渐进发展状态。二、发达国家传统政党面对挑战,求变图存早在冷战结束以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各类政党为争取社会中间阶层、壮大自己的社会基础展开了激烈竞争,有些党甚至把代表和体现社会中间阶层的利益作为参加竞选、执掌政权的基本出发点。也有一些传统政党因缺乏时代精神,对社会中间阶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较为有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近年来,西方国家出现许多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不提出执政、参政的政治主张,而主要关注诸如人权、环境保护、地方权利、公民权益等具体事务,也有的积极参与反战、反核、反全球化、反集团化等社会运动。虽然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比较松散,但由于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面广,其作用已逐渐渗透到传统上属于政党的活动领域。此外,由于跨国公司、跨国集团、跨国机构对国际和地区性重大事务的影响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三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2016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听取各民主党派代表、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有着规范党内生活的政治清醒②协商民主是多党合作的方式和根本活动准则③各民主党派作为执政党的友党参与党内决策④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共中央就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听取各民主党派等的意见和建议,这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党建的政治清醒,同时也是民主党派通过政党协商发挥作用的体现;②说法错误,因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故排除;③说法错误,因为民主党派不能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决策,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2017·辽宁省抚顺市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模拟]2016年9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民进必须服务大局,为破解改革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献计出力。做诤友讲真话要有责任担当,建关键之言献务实之策要有本领水平。上述主张强调了中国民主促进会( ) ①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②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③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材料中的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是民主党派,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选C。①不选,因为人民政协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不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017·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期中考试]由民盟中央提交的《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提案》建议全面取消各级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表明( ) ①全国政协具有民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②全国政协具有监督管理中央政府的职能③全国政协具有提案权、质询权④全国政协提出议案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专题六、军阀政治:民国初年的政局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洋军阀的性质是代表( A )阶级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A.地主买办 B.地主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2.北洋军阀的主要靠山是( B )。 A.地主阶级 B.买办阶级 C.资产阶级 D.外国帝国主义 3. 宋教仁被刺案成为( C )的导火线。 A.护法运动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 D.云南独立 4. 1915年5月,为了让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袁世凯竟然接受日本强加给中国的( A )。 A.二十一条B.西原借款 C.善后大借款D.中日友好盟约 5.1917年6月,带领“辫子军”北上,拥护溥仪复辟的人是( D )。 A.袁世凯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勋 6.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 C ),坚持反袁武装斗争。 A.国民党 B.中国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D.三民主义青年团 7. 张勋复辟失败后,孙中山为恢复《临时约法》,团结西南军阀掀起了( B )。 A.护国运动B.护法运动 C.二次革命 D.肇和军舰起义8.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 C )。 A.中华革命党 B.国民党 C.统一共和党 D.国民共进会 9.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 B )。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 B.国民党力量涣散 C.袁世凯军队强大 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10.1915年,( C )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D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2.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C )。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C.“二十一条” 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 13.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军阀拥有武装 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 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 14.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主要有( A )。 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 ②③ 15.“府院之争”中,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 D )。 A.加强中立国力量 B.抵制皖系势力 C.扶植黎元洪当总统 D.防止日本独霸中国 16.1917年孙中山针对( D )指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并举起“护法”旗帜 A.黎元洪 B.张勋 C.张作霖 D.段祺瑞 17.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C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运动的失败 C.护法运动的失败 D.保路风潮的失败 二、多项选择题 1.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以下北洋军阀的统治( ACD )。 A.吴佩孚 B.曹锟 C.孙传芳 D.张作霖 2.1913年到1917年期间,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有( ABC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黄花岗起义

(完整版)高一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测试题

我国的政党制度(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今年下半年,要继续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抓好节能减排。材料体现的政治学道理是() ①我们党协助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我们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我们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④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党对政府是领导不是协助,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政府的职能而非党的职能,故①说法错误。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党的执政方式尤其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③不选。中央召开会议研究经济工作,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现了党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④正确,选D。 答案: D 2.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十七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全党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了楷模。从根本上说,建设学习型政党是() A.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需要B.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的必然要求 C.知识经济时代对党员的客观要求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解析:建设学习型政党,才能使党不断适应新的形势,保持先进性,B正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C是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建设学习型政党需要坚持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不选。 答案: B 3.2010年抗洪抢险有三点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点就是党和政府领导人均对抗洪抢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抢险救援,把人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我国政府包办一切③党和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我国党政不分,合署办公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考核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②表述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④表述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选C。 答案: C 4.201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

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

"后政党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选择 全球政治的代表性危机 当代政治的“代表性断裂”蕴含着不同以往的、多重的政治危机。首先是政党政治的危机。政党政治成型于19世纪的欧洲,而在中国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创新。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党政治试图师法欧洲宪政框架下的多党--议会体制,但在国家分裂、帝制复辟和共和危机的背景下,革命党人和许多政治精英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发生了变化。形成现代中国独特的政党政治有三个条件:第一,民国建立后,地方分离、武装割据与党人活动相关联,如何形成新的全国性政治,成为民国初期政治思考的一个重要脉络。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各政党纷纷加入国家的民族主义动员,成为欧洲战争的政治动力,以至战后欧洲思想界对于传统政治模式的反思达到高潮,中国政党政治的重组就发生在这个对于政党政治的反思氛围之中。第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爆发了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体制也被一部分革命者视为超越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政治模式。(关于布尔什维克及其政党模式的争论和思考,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展开,这里不能赘述)换句话说,占据这一革命世纪政治中心的政党体制恰是政党政治危机和失败的产物。就其与危机中的政党体制的关系而言,这一深受俄国革命影响的新型政党体制具有“超级政党”和“超政党”的双重要素。所谓“超级政党”是指竞争中的国共两党均不以形成议会框架下的竞争型政党政治为宗旨,而以形成霸权性政党(或称领导性政党)体制

为目标。所谓“超政党”是指两者的代表性政治并不同于议会框架下的多党或两党政治。它们更接近于葛兰西所谓能够代表未来的“新君主”。在不同的阶级政治的基础上,以无产阶级、工农联盟、民族解放的统一战线为政治代表性内含的共产党击败了日渐疏离于农民运动及大众政治的、以国家政治为中心的国民党。 无论是西方的多党制还是中国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政党的代表性都是越来越不清楚。就中国而言,伴随着无产阶级、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等范畴日渐模糊,政党的代表性及其政治也发生了大转变。关于“代表性断裂”——即政治体制与社会形式的脱节——我曾在不同的场合讨论过。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失》中,我集中探讨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的问题;在《代表性断裂:再问“什么的平等”》中,我解释了平等危机的不同形式及其与代表性危机的关系。在我看来,代表性断裂或上述脱节正是去政治化的后果,其重要的症候是政党国家化。政党国家化是指政党日益服从于国家的逻辑,不但其职能而且其组织形态,逐渐地与国家机器同构,从而丧失了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和政治运动的特征。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有联系却不尽相同的政党国家化的形态:一种形态是前改革时期的政党官僚化,另一种是在市场化过程伴随政府公司化的趋势而产生的政党与资本的联姻。就政党而言,“代表性断裂”集中表现为政党一方面超越先前的阶级范畴,宣称其普遍代表性,另一方面却与大众、尤其是处于底层的大众更加疏远。我们可以找到对于工人和农民的保护

政党与政治稳定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 亨廷顿的著作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解释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要点是: 1·一个社会的政治成熟程度与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政治制度化的水平;这些理论指标越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政治体系或政体可以根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政治参与程度(亨廷顿对这一概念没有作明确讨论)及其二者比率的高低加以区别。 3·一般而论,政治制度化程度低,而政治参与程度高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与此相反,若政治制度化水平高,而百姓的政治参与程度低,则政治比较稳定。 二、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呢?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亨廷顿认为其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强大的政党。一个国家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就建立政党,才能有效的协调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平衡、维护政治稳定。亨廷顿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政党对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一是有政党的国家比没有政党的国家要稳定得多。二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越强大就越稳定。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发生政变企图统计表明,无政党国家发生政变的机率高达83%,远远高于其它有政党的国家。都有政党的国家之间,有强大政党的国家比那些政党松散的国家更稳定。例如,印度比巴基斯坦要稳定,就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比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要强大得多。 政党的作用: 1. 首先,政党具有融合和同化作用。现代化导致了各种新兴社会势力的出现,但同时又缺乏传统社会中融合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共同体。如家族、村庄、民族等。因此,急需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来揉合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 2.其次,政党具有补充制度不足作用,) 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会存在不足和漏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能通过自身调整,而适应现代国家要求的那种传统政治制度。因此,为减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必须建立政党制度,发挥其补充制度的作用。政党能在政治生活中起组织和动员作用,并疏导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使其通过正常政治手段参与政治,补充政治体制本身的不足。 3. 再次,政党具有弥合作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般来说,城市是反对派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反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而农村是相对保守的地方,政府的稳定主要依靠农村的支持。城市的精英分子为了掌握政权,会将自己的一些现代化口号加以改造,便于农村群众接受上层人物的政治目标。同时他们也多少接受农村群众的一些传统价值准则,以换取对方的支持。政党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党和政党体制就是弥合城乡差距的制度化手段。 三、政党的力量的体现 1.其组织的群众的支持的大小。政党的力量反映出支持的规模和组织的水平,凡是取得真正或推定的高水平的政治稳定的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都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例如印度国大党。

人教版高三政治第三课 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综合练习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综合练习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D.提高党执政能力 2.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主要看() A.其组织成员的阶级成分B.是否以掌握国家政权为目标 C.政党的纲领和实际行动D.组织纪律是否严密 3.右侧漫画直接说明服务处工作人员没有() A.认识到群众的事情无小事 B.把对人民负责落实到实处 C.建立各种设施为社会公众服务 D.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4.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定于2020年5月1 日前后表彰三千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其中,私企老板首次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 评比。私企老板和其他国有企业的经理一 样可以参加全国劳动模范的评比,这体现了 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因为()

A.共产党员先进性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理想信念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C.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状况关系党的执政能力 D.党员思想状况决定现代化成败 202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祥林提出:利用全国农村邮政支局、所,开展农资产品配送服务。他的建议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组织专人对邮政系统开展配送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三农”问题的调研,最后将“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写入2020年中央l号文件中的第五部分第十四款。回答6~7题。 6.为了这份建议,王祥林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他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广大农村进行考察。王祥林三届连任全国政协委员,他先后围绕“三农”问题提出了几十个提案和建议。这体现了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_______作用。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政治协商②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③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国务院领导重视王祥林委员的提案,在组织专人调研以后,将其提案内容写进中央l号文件。这个事例说明我国() A.国务院要接受人大和政协领导 B.没有政协参与就没有科学的决策 C.不断坚持和健全多党合作制度 D.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8.中共中央决定,从2020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①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②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具体体现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④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最新版教案北京政府时期

第二章北京政府时期 第一节袁世凯统治时期 一、国会变异 (一)第一届国会的成立 1、临时参议院的成立与《参议院法》的通过 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民国初年第一次出现了近代民主宪政的局面,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传播,组党结社成为了一大热潮,各种党会社名目繁多达300多个。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其他一些政治团体,在北京正式成立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而实际负责人是宋教仁。国民党以“保持政治统一,地方自治,厉行种族同化,采取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为党纲。国民党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有2/3的议席为第一大党。 3、第一届国会的选举与成立 (二)宋教仁被刺与善后大借款 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从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由于宋教仁全力投入竞选,结果国民党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返京织织第一届责任内阁,20日在上海车站被刺,伤重身亡。案发之后,袁世凯电令江苏都督程德全“穷究主犯,务得确情,按法严办。”结果查出直接指使谋杀的是袁的亲信内阁总理赵秉钧及其秘书洪述祖,而主谋者则是袁世凯本人,宋案标志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 (三)二次革命 宋教仁被刺和善后大借款后,一些国民党籍的省都督通电反对借款。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职务,派兵进入江西。李烈钧在江西,黄兴在南京,宣布独立。接着,广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史称“二次革命”。7月底,李烈钧从湖口败退,黄兴出走南京,宣布独立的各省取消独立。9月初,北洋军攻陷南京,二次革命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原因: 一、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已失去号召力,革命党人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甚至是资产阶级的支持,政治上孤立无援。 二、国民党内部意见不一,军事上又缺乏统一部署和明确的作战方针,各省步调不一,各自为战,甚至还有一部分被袁世凯收买,因而很快便被袁世凯各个击破。 三、袁世凯实力强大并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四)国会解散 1、第一流人才内阁 2、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3、袁世凯解散国会 二、内阁更迭 1、唐宋内阁:王芝祥事件(唐绍仪:中国近现代著名外交家,袁世凯的好友。他接替李鸿章与列强外交会谈,为中国夺回不少权益;辛亥革命后斡旋于袁世凯孙中山之间,为中华民国的建立立下大功,并任民国首任总理。后因反对袁世凯独裁而辞职并决裂。) 2、陆征祥内阁(超然内阁) 3、赵秉钧内阁(政党内阁) 4、段祺瑞内阁 5、熊希龄内阁(人才内阁、纲要内阁) 三、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

什么是政党政治

什么是政党政治? 1.含义: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政党是沟通民众与公共权力联系的桥梁,是民众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 2.表现:参与政治活动掌握国家政权 3.背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首先产生于英国,由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在不用派别的基础上形成政党。具体代表性的是英美的两党制和法国的多党制。从英、美、法政党体制的形成来看,一种政党体制的产生和确立并非凭空制造出来,而是在本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土壤中,通过不同政治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逐渐演进而成;是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4.实质:在代议制确立,普选权扩大的条件下,保障人们能有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代议制确立,普选权扩大,人们都有权力掌握公权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真正掌握公权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不同的人,阶层和阶级选出自己的利益代表组成政党参与政治,也就是说公共权力的稀缺性和普选权的扩大化造就了政党政治。 5.研究现状:政党政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政党政治的书籍文献汗牛充栋。政党政治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以政党为中心的研究,以政府为中心的研究,以相互间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以及一种综合视角的研究。这些视角的研究,有的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有的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开拓。 政党视角的研究指的是以政党组织作为研究重心的研究。以政党为主题的研究侧重于政党的历史、组织结构、意识形态、人员构成等,其中“党内民主和政党的组织方式”尤受学者关注。从总体上来看,政党视角的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一党制—两党制一多党制范式。政党视角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它也有其先天的局限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党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在这一范式的研究当中,无论政府组织,还是政党与政府的关系,都是“在场的缺场者”。在这里政党和党际关系是关注的核心,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素。在谈到两党制和多党制时,政党数量是关键的因素,意识形态是辅助因素,而政府组织或者政党与政府的关系都没有“出场”。 政府视角的研究是指政党政治研究中以政府为中心的研究取向。这种研究主要围绕政党在政府广大的政府中的活动来进行。政府视角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与政党视角的研究相比,其产生的理论与影响要相对逊色得多。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这种研究还很难说已经产生了像“一党制一两党制一多党制”这样的理论范式;二是这种视角的研究适用范围

政党政治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2、政治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就是在社会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规范社会的管理。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这个词一般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3、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指具有固定领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和主权的政治单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主权概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国让·布丹的作品中,对于布丹来说,主权是“属于共和国的绝对的,永久的权力。”主权不在个人,而在国家,因此主权是永久性的。主权是“主权者的独特特征,主权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屈服于他人的命令,因为只有主权者才能为隶属者制定法律,废除已经制定的法律,以及修改过时的法律。 4、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①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②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③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5、议会 议会,又称国会,起源于英国,是从封建性质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议会是一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属该地区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议会除有立法的权力外还有签署外交条约、宣战或批准和谈、选举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预算等权力。在一些国家里议会还有选举国家元首的权力。但也有一些议会的权力比较少的

通用版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本:第44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1.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明确8个民主党派中央分别对口8个中西部省区,重点就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等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这项工作表明( ) ①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②中国共产党支持各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责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④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意见建议496件。这说明( ) ①各民主党派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 ③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 ④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引导广大成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使新时代多党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 ) ①政治领导和政治认同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③政党协商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有效形式 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参政党提高参政本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针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民革中央建议降低人民陪审员门槛,推行和扩大人民陪审团制度试点,将更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衣食住行相关的案件交由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进行审理。民革中央积极建言献策有助于( ) A.强化民主监督,确保审判公正、公开 B.发挥协商民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C.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拓宽民主党派执政渠道 D.赋予人民审判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5.近期,某县举行了2018年县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专题协商活动。委员们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为主题开展调研,全面排摸情况,外出学习取经,积极寻求对策'在专题协商活动上踊跃发言,为全面推动改革创新工作献计献策。材料告诉我们( ) ①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政协协商是实现党科学执政的根本保证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 尚红娟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以失败而告终,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伴随政党政治的展开,民主思潮随之勃兴、高涨;民主思想趋向于本土化、民族化;近代民主的追求也在冲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在失败中走向转变。 [关键词]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民主思想 [中图分类号]K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 3492 (2007) 01 - 0162 - 04 作者简介:尚红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民初政党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政党,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模式而建立的。在其实施运行中存在很多不足,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发展,如学者所概括:党派林立,党争不休,原则模糊,独立依附,惟利是趋,本性使然,党中见党,派复有派,分和无常,脱党跨党,进出自由,党德败坏,因人而党,主义无别,政见雷同等。[ 1 ]所以,至终,他们也未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但短暂的政党政治时代却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转型产生了极大影响。学者对此已做出了诸多论述, ①笔者试图就民初政党政治对民主思想的影响做以再探讨。 一、中国政党的产生 中国政党是近代国人追求民主的产物。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是在图谋自强、以敌为师的过程中产生的。满清王朝最后五十年进行的三次现代化尝试:自强运动(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 、变法运动( 1895—1898年) 、立宪运动和革命运动( 1900年后) 。既没有保住自身的统治,也没有实现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民族危机的加深却使以儒家封建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依据的价值观、思想、规范,逐渐失去其内在魅力和权威。而在西学的热潮中,清朝的仁人志士已开始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价值体系引入中国,并对政党观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第一次将中西政治制度做了比较,高度赞扬“君民不隔”的西方民主制度。洋务派郑观应和王韬的著作中公开介绍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进行“君民共主”的政治改革。郭嵩涛、黄遵宪、薛福成、马建忠等封建官僚知识分子作为驻外使节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对西方政党及政党制度进行介绍,设计过各种开设议院的方案。甲午战后,大批的政治团体通过报纸、书刊、译著等媒体把政党思想传播开来。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晚清新式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一个反映其政治呼声的新式知识分子阶层。不管是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维新派、立宪派,还是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都把资产阶级民主作为批判封建皇权专制思想的理论武器,把建立各种政治团体、学会或革命组织作为达到本阶级、阶层政治要求的有效工具。为寻求得到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支持,各大政治集团借助于报刊等媒介,对资产阶级政党观念做了大肆宣传。革命派以《民报》、《20世纪之支那》等报刊为舆论阵地。宋教仁提出“政党者,其目的在于得政权,以己党之政见,为国家之政策,而实行之”, [ 2 ]体现了政党夺取政权,以党治国的思想。改良派以梁启超、秦力山、唐才常为代表,在《时务报》、《清议报》、《政论》、《新民丛报》上对近代政党政治进行介绍和倡导,突出强调政党在近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及地位,宣称“天下者,党派之天下;国家者,党派之国家也”[ 3 ] ,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君主支持下实行政党政治。 如学者所论,“当原有政治体系受到重创而无法恢复功能时,政党是重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在那些传统制度或崩溃或软弱或根本不存在的政体中,政党不仅仅是辅助性组织,而且是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源泉。”[ 4 ]对处于近代化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在迫切需要一个或者以一个主要的思想、政治力量来实现社会的整合时,填补这一政治权威真空的最佳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