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000W整流模块的热设计方案和计算实例

一个3000W整流模块的热设计方案和计算实例
一个3000W整流模块的热设计方案和计算实例

一个3000W整流模块的热设计方案和计算实例

普天王海

功率器件热设计和散热器优化设计方案示于图。首先根据功率器件正常工作时的性能参数和环境参数,如环境温度、器件功耗和结温等,计算功率器件结温是否工作在安全结温之内,判断是否需要安装散热器进行散热,如功率器件需安装散热器进行散热,计算相应的散热器热阻,初选一散热器;重新计算功率器件结温,判断功率器件结温是否在安全结温之内,所选散热器是否满足要求;对于符合要求的散热器,应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优化设计。

具体步骤如下:

1.估算各部分的功率损耗

1)整流桥(MP3510-W)

输入最大功率:P in=3000/93%=3225.6W

输入最大电流:I in=3225.6/185=17.44A

正向损耗:P loss1=2×I in×0.9×V F=4×17.44×0.45×1.1=34.5W

反向最大损耗:P loss2max=2×V r×1.1×I r=2×265×1.1×0.0005=0.3W

合计:35W

2)PFC电路的开关管(SPW47N60CFD)和快恢复二极管(SDT08S60)

3)全桥变换初级四个开关管(SPW20N60CFD)

4)次级整流二级管(DSEC30-02A)

主要是正向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

假设:开关频率f=70KHz

最大输出功率时,导通时间t on=7us ,开关时间t rr=140ns

P F=6×I max/3×V F×t on×f=6×55/3×0.85×7×0.07=45.8W

P cross=6×(I max/3/2×2×V out×t rr×f/6)

=55/3×57.6×0.14×0.07×2=20.7W

Ploss=45.8+20.7=66.5W

2.计算器件所用散热器的热阻

一.以整流桥为例:

1)MP3510-W的内热阻:R jc=1.4℃/W

2)与散热器的接触面积:Ac=2.9×2.9-3.14×0.254×0.254=8.2cm2

取8cm2,表面涂导热硅脂,加压,接触热阻:R tc=0.48/8=0.06℃/W

3)根据导通电流与散热器温度的关系曲线和最大输入电流的需要,散热器温度应小于100℃,结温最大150℃,环境温度最高55℃,

满足负荷输出时,散热器的热阻应:

R tf≤(150-55)/35-1.4-0.06=1.25℃/W

4)散热器的温度1.25×35+55=98.75℃

二.以次级整流二级管为例:

1)DSEC30-02A的内热阻:R jc=1.6/3=0.533℃/W

2)与散热器的接触面积:

Ac=3×(2.015×1.575-3.14×0.182×0.182)=9.21cm2

表面涂导热硅脂,加压,接触热阻:R tc=0.48/9.21=0.052℃/W

3)最大输出电流的需要,散热器温度应小于115℃,结温最大175℃,环境温度最高55℃,满足负荷输出时,散热器的热阻应:

R tf≤(175-55)/66.5-0.553-0.052=1.2℃/W

3.根据热阻估算散热器的散热面积

一.以整流桥为例:

假定流过肋片的风速在1m/s,根据结构散热片的长度允许3cm。

1)采用带波纹齿肋片散热器

Re=u×D/v=2027

hc=1.4×λ×0.66×Re0.5/D=33.8184

A=1/(hc×R tf)=0.0237m2=237cm2

2)如果采用插片散热器(爱默生的就是)

hc=1.0×λ×0.66×Re0.5/D=24.156

A=1/(hc×R tf)=0.0331m2=331cm2

实际面积:A=17*2*3*3.5=357 cm2

二.以次级整流二级管为例:

假定流过肋片的风速在2.5m/s,根据结构散热片的长度允许10cm。

采用肋片散热器

Re=u×D/v=16891

hc=1.0λ×0.66×Re0.5/D=21

A=1/(hc×R tf)=0.0396m2=396cm2

4.选择散热器,重新计算热阻和结温

根据散热量的要求看,结构上采用2U×3U,利于散热:1)可以用大的风机,加大风速;2)可以用双肋型,肋片更多的散热器,或者插片散热器,加大散热面积;3)结构上

1U 高,元件和散热器的尺寸选择都是问题。

1)以爱默生的整流桥使用的插片散热器为例:

共有17片,每片3cm*3.5cm ,空气流速1m/s ,其热阻为:

1/ R tf =4.18××N ×(2H+δ)×D 0.5× u 0.5

=4.18×17×2×0.035×0.030.5× 1 0.5

=0.864

R tf =1.16℃/W

结温:j T jc T T R Q T ≤+?=环境

Tjc=35*(1.4+0.06+1.16)+55=146℃

小于150℃

5.计算所需风机的参数

尺寸:80*80*25.4

风速≥3.5m/s ,风量:Q ≥3.5*0.08*0.08*60=1.344m 3/分。噪声:≤45dB (731:55dB ) 电源:12V

6.利用软件对散热器优化设计

7.确定优化结果

QZ110-6系列高频整流模块技术手册

1、QZ11010-6、QZ11020-6整流模块介绍如下 1.1.概述 本系列电源模块:功率级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变频自然谐振软开关技术;控制上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功率器件一律使用进口器件;产品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输出指标好等特点。1.2.电源模块技术指标 1.交流输入 三相输入额定电压:380V,50HZ。 电压变化范围:323VAC-456VAC。 频率变化范围:50HZ±10%。 2.直流输出 输出额定值:10A/234V(QZ22010-6) 10A/117V(QZ11010-6) 20A/117V(QZ11020-6) 20A/234V(QZ22020-6) 电压调节范围:194V-286V(QZ22010-6、QZ22020-6)

97V-143V(QZ11010-6、QZ11020-6)输出限流范围:10%-110%×额定电流 稳压精度:≤0.5% 稳流精度:≤1% 纹波系数:≤0.5%(峰峰值/2) 转换效率:在额定输入电压、额定输出电压,满载以上效率>90%,最高效率>92%。 动态响应:在负载25%-50%-25%,50%-75%-50%变化下,超调≤±5% 可闻噪声:模块≤55db系统≤60db 工作环境温度:-10℃--40℃ 3.绝缘 绝缘电阻:正常大气压,相对湿度<90%,无冷凝条件下,试验电压为1000VDC时,初级对次级、初级对保护地和次级对保护地之间的绝缘电阻≥10M 绝缘强度:初级对次级应能承受50Hz、2500VAC耐压1分钟,

稳态漏电流≤25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或者直流2800Vd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1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初级对保护地应能承受50Hz、2500VA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25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或者直流2800Vd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1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次级对保护地应能承受50Hz、2500VA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25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或者直流2800Vd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1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通讯对地打耐压时,必须将模块内部气体放电管去掉,应能承受500Vdc耐压1分钟,稳态漏电流≤1mA,无击穿或飞弧现象。 4.模块通信功能: 遥测:将模块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等,在主监控下显示。 遥信:将模块工作状态(保护/故障/正常)信号传递给主监控。 遥控:可通过监控单元实现本机的开关机、电池管理功能。5.结构外型:

热工计算

一、窗节能设计分析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设计计算,设计依据: R o =R i +R+R e ……附2.4[GB50176-93] 在上面的公式中: R o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K/W); R i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11m2·K/W; R e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04m2·K/W; R:围护结构热阻(m2·K/W); R=R 面板+R 中空层 =δ 面板/λ 面板 +R 中空层 =0.01/0.76+0.12 =0.133m2·K/W 在上面的公式中: δ 面板 :面板材料(玻璃)的总厚度(m); λ 面板 :面板材料的导热系数(W/m·K),按规范取0.76;

R 中空层 :中空玻璃中空空气层热阻值(m2·K/W),按规范取0.12; 故窗玻璃部分热阻 R o玻=R i +R+R e =0.11+0.133+0.04 =0.283m2·K/W 玻璃部分传热系数K 玻=1/ R o玻 =1/0.283 =3.5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3.5X0.71 =3.6 W/m2·K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本工程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则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 本工程两主要立面窗墙比为0.47,故要求建筑外窗传热系数≤2.8. 根据上面计算,采用普通中空玻璃窗无法满足节能要求. 若采用6+9A+6LOW-E中空玻璃,非断热型材,外窗传热系数计算如下: 6+9A+6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约为1.5—2.1 W/m2·K,此处按最不利情况取为2.1 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 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2.1X0.71 =2.6 W/m2·K<2.8 W/m2·K

通过能力计算

计算题 1.已知某地铁线路车辆定员每节240人,列车为6节编组,高峰小时满载率为120%,且单向最大断面旅客数量为29376人,试求该小时内单向应开行的列车数。 2、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三显示带防护区段的固定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假设各闭塞分区长度相等,均为1000米,已知列车长 度为420米,列车制动距离为100米,列车运行速度为70km/h,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若该线路改成四显示自动闭塞,每个闭塞分区长度为600米,则此时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3.已知某地铁线路采用移动闭塞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已知列车长度为420米,车站闭塞分区为750米,安全防护距离为 200米,列车进站规定速度为60km/h,制动空驶时间为1.6秒,制动减速度为2米/秒2,列车启动加速度为1.8米/秒2,列车最大停站时间为40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4.已知某地铁线路为双线线路,列车采用非自动闭塞的连发方式运行,已知列车在各区间的运行时分和停站时分如下表,线路的连发间隔时间为12秒。试求该线路的通过能力是多少?

5.已知地铁列车在某车站采用站后折返,相关时间如下:前一列车离去时间1.5分钟,办理进路作业时间0.5分钟,确认信号时间0.5分钟,列车出折返线时间1.5分钟,停站时间1分钟。试计算该折返站通过能力。 6.已知某终点折返站采用站前交替折返,已知列车直到时间 为40秒,列车侧到时间为1分10秒,列车直发时间为40秒,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 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试分别计算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和不考虑发车时间均衡时,该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多少? 7.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 站采用站前折返(直到侧发),已知小交路列车侧发时间为1分20秒,办理接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办理发车进路的时间为15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直到时间为25 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长交路列车进站时间为25秒。试分别计算该中间折返站的最小折返能力和最大折返能力分别是多少? 8.已知线路上有大小交路两种列车,小交路列车在某中间折返站采用站后折返,已知小交路列车的相关时分为:列车驶出车站 闭塞分区时间为1分15秒,办理出折返线调车进路的时间 为20秒,列车从折返线至车站出发正线时间为40秒,列车反应时间为10秒,列车停站时间为40秒。

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如下: 1、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 T0=【0.9(mceTce+msaTsa+mgTg)+4.2T(mw+wsamsa-wgmg)+c1(wsamsaTsa+wgmgTg) -c2(wsamsa+wgmg)】÷【4.2mw+0.9(mce+msa+mg)】 式中 T0——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mw、 mce、msa、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0、Tce、Tsa、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wsa、wg——砂、石的含水率(%) 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熔解热(kJ/kg) 当骨料温度>0℃时, c1=4.2, c2=0; ≤0℃时, c1=2.1, c2=335。 2、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1=T0-0.16(T0-T1) 式中 T1——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 T0——搅拌机棚温度(℃) 3、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2=T1-(at+0.032n)(T1-Ta) 式中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 tt——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 a——温度损失系数 当搅拌车运输时, a=0.25 4、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吸收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 T3=(CcT2+CfTs)/( Ccmc+Cfmf+Csms) 式中 T3——考虑模板及钢筋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完成时的温度(℃); Cc、Cf、Cs——混凝土、模板、钢筋的比热容【kJ/(kg*k)】; 混凝土取1 KJ/(kg*k); 钢材取0.48 KJ/(kg*k); m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重量(kg); mf、mc——与每立方米混凝土相接触的模板、钢筋重量(kg); Tf、Ts——模板、钢筋的温度未预热时可采用当时的环境温度(℃)。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C30混凝土的配比如下: 水泥:340 kg,水:180 kg,砂:719 kg,石子:1105 kg。 砂含水率:3%;石子含水率:1%。 材料温度:水泥:10℃,水:60℃,砂:0℃,石子:0℃。 搅拌楼温度:5℃ 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运输自成型历时30分钟,时气温-5℃。 与每立方米混凝土接触的钢筋、钢模板的重量为450Kg,未预热。 那么,按以上各步计算如下: 1、 T0=【0.9(340×10+719×0+1105×0)+4.2×60×(180-0.03×719-0.01×1105)+2.1×0.03×719×0+2.1×0.01×1105×0-335×(0.03×719+0.01×1105)】/【4.2×180+0.9(340+719+1105)】=13.87℃ 2、 T1= T0-0.16(T0- T1)=13.87-0.16×(13.78-5)=12.45℃ 3、 T2= 12.45-(0.25×0.5+0.032×1)(12.45+5)=9.7℃

低压线路损失计算方法

1.输电线路损耗 当负荷电流通过线路时,在线路电阻上会产生功率损耗。 (1)单一线路有功功率损失计算公式为 △P=I2R 式中△P--损失功率,W; I--负荷电流,A; R--导线电阻,Ω (2)三相电力线路 线路有功损失为 △P=△PA十△PB十△PC=3I2R (3)温度对导线电阻的影响: 导线电阻R不是恒定的,在电源频率一定的情况下,其阻值 随导线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铜铝导线电阻温度系数为a=0.004。 在有关的技术手册中给出的是20℃时的导线单位长度电阻值。但实际运行的电力线路周围的环境温度是变化的;另外;负载电流通过导线电阻时发热又使导线温度升高,所以导线中的实际电阻值,随环境、温度和负荷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减化计算,通常把导线电阴分为三个分量考虑:1)基本电阻20℃时的导线电阻值R20为 R20=RL 式中R--电线电阻率,Ω/km,; L--导线长度,km。 2)温度附加电阻Rt为

Rt=a(tP-20)R20 式中a--导线温度系数,铜、铝导线a=0.004; tP--平均环境温度,℃。 3)负载电流附加电阻Rl为 Rl= R20 4)线路实际电阻为 R=R20+Rt+Rl (4)线路电压降△U为 △U=U1-U2=LZ 2.配电变压器损耗(简称变损)功率△PB 配电变压器分为铁损(空载损耗)和铜损(负载损耗)两部分。铁损对某一型号变压器来说是固定的,与负载电流无关。铜损与变压器负载率的平方成正比。 配电网电能损失理论计算方法 配电网的电能损失,包括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损失。由于配电网点多面广,结构复杂,客户用电性质不同,负载变化波动大,要起模拟真实情况,计算出某一各线路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电能损失是很困难的。因为不仅要有详细的电网资料,还在有大量的运行资料。有些运行资料是很难取得的。另外,某一段时间的损失情况,不能真实反映长时间的损失变化,因为每个负载点的负载随时间、随季节发生变化。而且这样计算的结果只能用于事后的管理,而不能用于事前预测,所以在进行理论计算时,都要对计算方法和步骤进行简化。为简化计算,一般假设: (1)线路总电流按每个负载点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占该线路配电变压器总容量的比例,分配到各个负载点上。 (2)每个负载点的功率因数cos 相同。 这样,就能把复杂的配电线路利用线路参数计算并简化成一个等值损耗电阻。这种方法叫等值电阻法。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值概念及热工计算方法(简述实用版)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值概念及热工计算方法 导热系数λ[W/(m.k)]: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W/m?K,此处的K可用℃代替)。导热系数可通过保温材料的检测报告中获得或通过热阻计算。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传热系数可通过保温材料的检测报告中获得。 热阻值R(m.k/w): 热阻指的是当有热量在物体上传输时,在物体两端温度差与热源的功率之间的比值。单位为开尔文每瓦特(K/W)或摄氏度每瓦特(℃/W)。 传热阻: 传热阻以往称总热阻,现统一定名为传热阻。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R0=1/K,单位是平方米*度/瓦(㎡*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节能)热工计算: 1、围护结构热阻的计算 单层结构热阻:R=δ/λ 式中:δ—材料层厚度(m);λ—材料导热系数[W/(m.k)] 多层结构热阻:R=R1+R2+----Rn=δ1/λ1+δ2/λ2+----+δn/λn 式中: R1、R2、---Rn—各层材料热阻(m.k/w) δ1、δ2、---δn—各层材料厚度(m) λ1、λ2、---λn—各层材料导热系数[W/(m.k)] 2、围护结构的传热阻 R0=Ri+R+Re 式中: Ri —内表面换热阻(m.k/w)(一般取0.11) Re —外表面换热阻(m.k/w)(一般取0.04) R —围护结构热阻(m.k/w)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K=1/ R0 式中: R0—围护结构传热阻 外墙受周边热桥影响条件下,其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Km=(KpFp+Kb1Fb1+Kb2Fb2+ Kb3Fb3 )/( Fp + Fb1+Fb2+Fb3) 式中:Km—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k)] Kp—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k)]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车站通过能力 车站通过能力是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接发和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通过能力包括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 咽喉通过能力是指车站某咽喉区各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之和,咽喉道岔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到达场、出发场、通过场或到发场内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能够接、发各衔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咽喉占用时间标准 表咽喉道岔占用时间表 顺序作业名称时间标准 (min) 顺序作业名称 时间标准 (min) 1 货物列车接车占用6~8 4 旅客列车出发占用4~6 2 旅客列车接车占用5~7 5 单机占用2~4 3 货物列车出发占用5~7 6 调车作业占用4~6 道岔组占用时间计算 表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线路 编号 固定用途 一昼夜 接发列车数 1 接甲到乙、丙旅客列车8 7 接乙到甲直通、区段货物列车9 4 接乙到甲旅客列车 5 8 接甲、乙到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接丙到甲旅客列车 3 9 接丙到甲、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0 5 接甲到乙直通、区段货物列车11 10 接发甲、乙、丙摘挂货物列车10 表甲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编号作业进路名称 占用 次数 每次 占用时间 总占用 时间 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1 3 5 7 9 固定作业 1 1道接甲-乙,丙旅客列车8 7 56 56 2 4道发乙-甲旅客列车 5 6 30 30 30 3 4道发丙-甲旅客列车 3 6 18 30 30 5 往机务段送车 3 6 18 18 6 从机务段取车 2 6 12 12

整流模块电路图

MDQ25A1600V的单相整流模块。在交流极我直接接入220V电压。在没有负载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为200左右可我加了负载,电压反而高了到280左右。请问是为什,怎么解决。谢谢大家。 正常,220V 是有效值 整流之后电压是直流:220*1.41=308 滤波之后是:308*0.9=277 2220V是交流电的有效值,而有效值为220V的交流电其最大值约为311V。一般整流桥输出电路中都设有由电容和电阻组成的滤波电路,电容在滤波时将整流后的电压滤平的同时,也使自己充电,两端的电压就上升,因此。整流后的直流电压一般比交流电有效值高、比交流电的最大值低,根据有关的计算,理想的情况下(不考虑整流二极管的管压降和电阻等的降压作用),输出直流电压约为1.35倍的交流电压有效值,即约为297V。实际测量时则是考虑各种压降的实际电压,因此有约280V左右的数值。 ★★★【补充】:★★★ 要得到220左右的电压可采用“可控整流电路”,即将整流桥对应两个臂的二极管用晶闸管代替,通过对晶闸管导通角的控制就可得到所需要的直流电压。如果要保留原来的整流桥,则只好采用分压的方法实现了,此时是还需再加稳压电路的。 整流桥输入交流220v,输出直流电压测量值为280v,而实际测量值为311v的故障原因设整流桥的输入交流为Vac(有效值),则整流桥的输出直流电压Vdc理论上可近似用下式表示: Vdc=(0.9----1.4)Vac

下面来讨论二种极限情况: 1.当纯阻负载(即不接滤波器)和RL负载(即电感滤波)的情况下 这时整流桥输出端为单向脉动正弦,其中的直流分量为0.9Vac,故可取系数为0.9. 2.当只有滤波电容而负载开路时(有时称为纯容负载),这时电容上的电压将充至正弦的峰值1.4Vac.故这时的系数取1.4.这是电容滤波在负载开路下的一种特殊情况.而电容滤波在带负载的情况下,视负载的大小,输出电压在(0.9--1.4)Vac之间,一般取1.2Vac左右. 因此,你测得的311V可能是在输出开路情况下测得的.而280V又可能是在带负载的情况下测得的.以上只是分析,供你参考吧. 这不是故障,整流桥输出通过电容滤波后所测电压就是输入交流电的峰值电压,1.41倍的输入电压.在输入电压为220V时,滤波电容两端的电压为308V。加上负载就降低了。 如果不接滤波电容,应该输出220*0.9=198v,

线路电压损失计算实例word精品

电压损失计算实例 例一、负荷为80KW大约离变压器距离为900米,我想用3X70+2X35 铜芯电缆是否可行?压降能否承受? 最佳答案 80负荷,电流约160A, 70平方铜电缆,载流量没问题 电压降的线损耗需要校核: 电压降=1.75/70*1.08*160*1.732*900/100 =67V 线损=1.75/70*1.08*160*160*3*900/100000=18.6KW 未端电压只有380-67 = 313V 线损率=18.6/80 = 24% 313V的电压根本不能用,24%勺损耗也实在是太高 假如将电缆加粗到3*240+120,未端电压360V,损耗5.4KW 勉强能用。但3*240+120的铜电缆,延伸900米,造价实在太高。5.4KW的损耗也不低,每天工作8小时,一年就得损耗你1.5万度电。不如另买个100KVA 变压器,要经济实惠的多 例二、电机功率45KW电压380V,距离1500米,应该选择多大线径的铝电缆。 最佳答案 电机功率45KV y查表,额定电流约85A,功率因数约0.88。其安公里 数为85X 1.5=127.5Akm

铝芯电缆,如果按允许的电压损失为7%则每安公里的电压损失为 7%/127.5Akm=0.055%/Akm查表,应选150mm^2勺电缆两条并列敷设(并联)。 由于传输的功率较大,距离又比较远,故需要很大截面的电缆。高压供电比较合适。 如果采用钢芯铝绞线,会需要更大的截面积,因为架空线路,导线之间的距离大,导线的感抗增大,使得线路的电压降增大。 试取LGJ-150,按公式△ U=\/3IL(RI ' cos ? +XI' sin ? )/Ue*100%="3X85X 1.5(0.21 x0.88+0.2 9X0.475)/380 x 100%=71.2/380X 100%=18.8% 上式中,Rl'为导线的电阻Q/km, Xl'为感抗Q/km。 如果选LGJ-185, Rl' =0.17 Q/km, Xl' =0.282 Q/km,得:△ U=62.6/380 x 100%=16.5% 显然,用两条LGJ-185并列,还难以满足电压损失V 7% 由于传输的功率大、距离远,如能采用高压供电会好。 其他回答共3条 1、1500米的距离,根本不能用380V低压供电。 如果一定要用,需250平方以上的铝电缆 核算一下电压降:2.9/250*1.08*15*90*1.732 = 30V 未端电压只有350V 线路损耗:2.9/250*1.08*15*90*90*3/1000 = 4.5KW 损耗率10%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 (1) 式中: m N ——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 系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 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 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 道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 (2) l ——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b —— 车辆制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1.662/s m ; ?—— 车辆在交叉口处平均停车时间,取红灯时间的一半。 Np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其值由路段车速来确定: 表4.1 Np 的确定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

冬季施工混凝土热工计算 一、混凝土拌合物的理论温度计算 To=[0.9(Mce*Tce+Mcm*Tcm+Mg*Tg)+4.2*Tw(Mw-Wcm*Mcm-Wg*Mg)-C1(Wcm*Mcm*Tcm+Wg*Mg*Tg)-C2(Wcm*Mcm+Wg*Mg)]÷[4.2*Mw+0.9(Mce+Mcm+Mg)] ——(公式1) To—混凝土拌合物温度(℃) Mw、Mce、MCm、Mg—水、水泥、砂、石的用量(kg) Tw、Tce、Tcm、Tg—水、水泥、砂、石的温度(℃) Wcm、Wg—砂、石的含水率 C1、C2—水的比热容[kj/(kg.k)]及冰的溶解[kj/(kg.k)] 当骨料温度>0℃时,C1=4.2,C2=0 ≤0℃时, C1=2.1, C2=335 墙体混凝土配合比为: 水泥:砂:石:水(每立方量)=419:618:1100:190 砂含水量为5%,石含水量为0% 热水温度为80℃,水泥温度为5℃,砂温度为3℃,石温度为3℃。 根据公式1 To=[0.9(419×5+618×3+1100×3)+4.2×80(190-0.05×618)-4.20.05×618×3-2.1×0.05×618-335×0.05×618]÷ [4.2×190+0.9(419+618+1100)]=18.06 ℃ 二、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计算: T1= To-0.16(To-Tp) ——(公式2)

T1—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 Tp—搅拌机棚内温度(℃) 根据公式2 T1=18.06-0.16(18.06-6)=16.13℃ 三、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的温度计算 T2= T1-(a×t i+0.032n)×(T1+Th)——(公式3) T2—混凝土拌合物经运输到浇筑时温度(℃) t i—混凝土拌合物自运输到浇筑时的时间(h) n—混凝土拌合物转运次数 Th—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的环境温度(℃) a—温度损失系数(h-1) 当混凝土用搅拌车运输时:a=0.25 根据公式3 T2=16.13-(0.25×0.6+0.032×2)(16.13+5)=11.6℃ 四、考虑模板和钢筋的吸热影响,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 计算: T3=(C1×M1×T1-C2×M2×T2-C3×M3×T3)/(C1×M1+C2×M2+C3×M3)——(公式4) T3—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的温度(℃) C1、C2、C3—混凝土、模板、钢材的比热容[kj/(kg.k)] 混凝土的比热容取1 kj/(kg.k) 钢材的比热容取0.48 kj/(kg.k)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办法 1984年10月1日,铁道部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保证铁路完成和超额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任务,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铁路必须大力加强运输组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铁路线路通过能力。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是根据现有技术设备、行车组织方法及规定的技术作业过程确定的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列车对数或列数。 铁路线路通过能力,系按区间、车站、机务段设备和整备设备、车站给水设备、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分别确定,以其中最小的通过能力,作为该区段的限制通过能力。 为了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本办法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办法。 第2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是指每一区间在一昼夜内所能通过的列车数量(列数或对数)。 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的行车组织条件下,主要取决于正线数目、区间长度、线路纵断面、信联闭设备、牵引机车类型和列车运行速度等因素。 第3条计算区间通过能力时,应先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再计算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一般应按货物列车对数或列数计算;非平行运行

图通过能力,系在规定旅客列车数量的基础上,以扣除系数的方法计算出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对数或列数。 第4条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由各铁路局或分局负责计算,并填制区间通过能力计算表及区间通过能力汇总表,经铁路局审核后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5条本办法系根据我国铁路现有技术设备条件及多年来编制和执行列车运行图的经验,规定了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一般计算方法。个别特殊情况,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图解和计算。 第二章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第6条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应分别对区段内每一区间计算。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通过能力。 运行图周期,是指一定类型运行图的一组列车占用区间的总时间。其组成因素,在非自动闭塞区段包括:列车区间运行时分,起停车附加时分及列车在车站的间隔时间。在自动闭塞区段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1440 N=―――― (1) T周 式中:N――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对数或列数); 1440――一昼夜时分; T周――运行图周期。 电力牵引区段,由于每日须进行接触网检修,因此,其计算公式为:

整流模块问题及解决方案

1、耐压不过 当耐压不过时,首先要判断漏电流是由哪个器件造成的,然后针对该器件进行加强绝缘、增大爬电距离等措施;但是当无法观察到漏电流时,就应该在打耐压的主回路寻找突破口,最常用的方法是每次拆下一个主要功能模块,例如,一块电路板或一个独立器件(如电感、主变等),然后再打耐压,逐次实验,总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掉。 2、不均流 切忌对均流端CS口打耐压,这个均流口是和输出共地的,打耐压时常常对CS脚打耐压,导致均流电路损坏,一般是均流芯片损坏,或者均流电路上的电容被击穿;在低压大电流时,负载线一定要做等长,否则也将造成不均流。 3、限制最大占空比时不能移相 这个问题一般是与控制芯片的供电电压较低有关,在UCC3895内部,EAOUT是PWM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RAMP是反相输入端,在RAMP电压较低时,PWM比较器是不工作的,必须提高RAMP的电压或降低EAOUT的电压,一般可以降低EAOUT脚电压,可增大RER脚与EAP脚的串联电阻来降低EAOUT脚电压。 4、不通讯 ①A、B短接了,②用作通讯的两个高速光耦的供电电压出现问题,③MAX487出现 问题。 5、模块内的单片机不能写入程序 ①拨码开关右起4-5位应该处于低电平,即拨下去。②单片机虚焊。③单片机出现问 题。 6、单相PFC不升压 PFC升压电感装错位置,没有接入主回路。 7、单相PFC无驱动 单相PFC控制芯片UC3854共需4个采样,只要有一个采样缺少,该芯片就不能正常工作,更不会有驱动,可检查每路采样是否正确。 8、输出过压保护时只打嗝不保护 由于过压保护的限制是在一个固定时间内连续3次检测到输出过压才会保护,在保护电路中,较大的正反馈电阻将加大每次保护的时间,导致在固定时间内无法检测到三次告警,导致一直打嗝,可减小该电阻。

水利计算公式.doc

1.河床稳定计算及河相分析 1.1.河床稳定计算 河床稳定指标可采用横向稳定指标、纵向稳定指标及综合稳定指标 3 种形式分析,以确定河道特性。 1.1.1.河道横向稳定分析 河道横向稳定系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横向稳定系数; Q造床流量, m3/s ; J河床比降; B 相当于造床流量的平摊河宽,m。 1.1. 2.河道纵向稳定分析 水流对河床泥沙的拖曳力与床面泥沙抵抗运动的摩阻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河床的纵向稳定性。根据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治河及泥沙工程》中河道纵向稳定系数采用爱因斯坦水流强度函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纵向稳定系数; D床沙平均粒径,mm; J河床纵比降; H河流平摊水深,m。

1.1.3.综合稳定指标 综合稳定指标是综合考虑河床的纵、横向稳定性。建议采用的公式为 2 (b)*h 1.2.河床演变分析与河相关系 调查工程区河道历史主流及河道变迁,分析工程区河道形态。共分为蜿蜒型河道、游荡型河道两种形式。 蜿蜒型河段一般凹岸崩退,凸岸淤长,凹岸深槽和过渡段浅滩在年内发生互相交替的冲淤变化。 游荡型河道的河岸及河床抗冲性较差,从长距离来看河道往往呈藕节状,其中窄段水流 归顺,有控制河势的作用,宽段则河床宽浅,洲滩密布,汊道交织,水流散乱,主流迁徙不 定。河道的平面状态可用“宽、浅、散、乱”四个字概括。 在水流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河床,其形态有一定的规律,大量资料表明,表征河床形态的 水深、河宽、比降等,与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有一定函数关系,这种关系便 称为河相关系。 根据俄罗斯国立水文所提出公式,河道横断面河相关系公式为: B H 式中 : ξ 河相相关系数; B 造床流量下的水面宽(m); H造床流量下的平均水深(m); (蜿蜒型河道ζ 约为2~4,较为顺直的过渡性河段约为8~12,游荡型河道ζ 约为20~30)2.护岸结构设计 2.1.护岸顶高程确定 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以下简称《堤防规范》)要求,堤顶高程为设计洪水位加超高值确定。堤顶超高按下式计算:

混凝土热工计算步骤及公式

冬季混凝土施工热工计算 步骤仁 出机温度T,应由预拌混凝土公司计算并保证,现场技术组提出混凝土 到现场得出罐温度要求。 计算入模温度T 2: (1) 现场拌制混凝土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时 T 2=T-AT y (2) 现场拌制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时: T 2=T-AT b (3) 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时: T 2=T-AT-AT b 其中,AT y . 分别为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运输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

与采用泵管输送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ATy= ( a ti+O> 032n) X (L- Ta) 3.6 I)w 叫= =4u)x x AT. x x d h C r x p r x D7 0.04 + — L L L 式中: T 2——混凝土拌合物运输与输送到浇筑地点时温度(°C) △ Ty——采用装卸式运输工具运输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CC) △Tb——采用泵管输送混凝土时得温度降低(°C) AT.——泵管内混凝土得温度与环境气温差(°C),当现场拌制混凝土 采用泵送工艺输送时:AL= T-「;当商品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输送时:△ T F T- T- Ta T a ——室外环境气温(°C) t.——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得时间(h) t2——混凝土在泵管內输送时间(h) n ——混凝土拌合物运转次数 Q ——混凝土得比热容[kj/(kg ?K)] p c ——混凝土得质量密度(kg/m 3) 一般取值2400 X b ——泵管外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 (ni ?k)] d b ---泵管外保温层厚度(m) D L ——混凝土泵管内径(m) D w ——混凝土泵管外围直径(包括外围保温材料)(m) CD ——透风系数,可按规程表A. 2. 2-2取值 a ——温度损失系数(h"1);采用混凝土搅拌车时:a 二0、25;采用开敞式 大型自卸汽车时:a 二0、20;采用开敞式小型自卸汽车时:a 二0、30;采用封 闭式自卸汽车时:a=:o 、1;采用手推车或吊斗时:a 二0、50 步骤2:考虑模板与钢筋得吸热影响,计算成型温度T3 CdiuT 2 + Cfin(Tf + Csin^Ts C(nk + Cjnif + C.v/n.v Cc --- 混凝土比热容(kj/kg ?K)普通混凝土取值0、96 C f --- 模板比热容(kj/kg ?K)木模2、51,钢模0、48 C s ——钢筋比热容(kj/kg ?K)o 、48 me --- 每混凝土重量(kg) 2500 m f --- 每m 3混凝土相接触得模板重量(kg) T3=

住宅小区照明线路电压损失的计算

住宅小区照明线路电压损失的计算 电压损失是指线路始端电压与末端电压的代数差。它的大小,与线路导线截面、各负荷功率、配电线路等因素有关。为了使末端的灯具电压偏移符合要求,就要控制电压损失。但在住宅小区中,因为以往小区面积较小,供配电半径较小,仅是单一的道路照明,一般就不计算线路电压损失,而是根据经验保证线路电压的损失在合理范围内。然而这些年来随着住宅小区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要增加小区道路照明设施外,还要增加景观照明。面对这一新情况,计算小区照明线路电压损失非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以下是本人结合实践,查阅了相关书籍资料所谈的个人体会。不当处请同行指正。 一、计算城市照明线路电压损失的基本公式 1、在380/200低压网络中,整条线路导线截面、材料相同(不计线路阻抗),且cosφ≈1时,电压损失按下式计算: △u%=R0ΣPL/10VL2=ΣM/CS (式-1) ΣM=ΣPL—总负荷矩; R0——三相线路单位长度的电阻(?km); VL——线路额定电压(kV); P——各负荷的有功功率(kw); L——各负荷到电源的线路长度(km); S——导线截面(mm2); C——线路系数,根据电压和导线材料定。在工具书中可查。一般,三相四线220/380时,铜导线工作温度50度时,C值为75;铜导线工作温度65度时,C值为71.10。

2、对于不对称线路,我们在三相四线制中,虽然设计中尽量做到各相负荷均匀分配,但实际运行时仍有一些差异。在导线截面、材料相同(不计线路阻抗),且cos俊?时,电压损失可以简化为相线上的电压损失和零线上的电压损失之和。公式如 △u%=Ma-0.5(Mb-Mc)/2CSo+Ma/2CSo (式-2) Ma——计算相a的负荷矩(kw.m); Mb、Mc——其他2相的负荷矩(kw.m); Sn——计算相导线截面(mm2); So——计算零线导线截面(mm2); C——线路系数 △u%——计算相的线路电压损失百分数。 3、由于大量气体放电灯的使用,实际照明负载cosφ≠1,照明网络每一段线路的全部电压损失可用下式计算: △uf%=△u%Rc (式-3) △u%——由有功负荷及电阻引起的电压损失按照式-1、式-2计算 Rc——计入“由无功负荷及电抗引起的电压损失”的修正系数。可在工具书中查。 4、对于均匀布灯的线路,SM的计算公式可转换为: ΣM均匀=lg×Le=nie×1/2×(1-1/n)L (式-4) ΣM均匀——均匀布灯线路的总负荷矩(kWm) lg——最大单相工作电流(A) Le——计算负荷矩时,始端到末端的有效距离(km)

3.蓄电池容量和整流模块配置计算方法

蓄电池容量和整流模块配置计算方法 一、铅酸蓄电池容量计算 根据YD /T 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4.3蓄电池组配置 公式: ()[]251-+≥t KIT Q αη 其中: Q :蓄电池容量(Ah); K :安全系数,取1.25; I :负荷电流(A); T :放电小时数(h); η:放电容量系数,按下表取值; t :实际电池所在地的环境温度数值(按5℃考虑); α: 电池温度系数(1/℃),取0.008。 电池放电容量系数(η)表 比如无线设备直流负荷为3000W,要求放电3h ,则蓄电池容量为: =1.25*(3000/48)*3/0.75/(1+0.008*(5-25)) =372 Ah 按3小时后备时间并考虑安全系数1.25冗余的情况下,可以算出需配置 容量为372Ah 的蓄电池组,按照配置2组电池的要求,本期需配置2组200Ah 蓄电池组。 )]25(1[-+≥t KIT Q αη

二、移动-整流模块配置计算 (1)配置原则: 模块数量采用n+1配置,即当主用模块n≤10时,另加热备用模块一个;当n>10时,每10只备用1只。 n= {设备直流负荷+蓄电池充电电流(基站蓄电池组总容量/10)}/本期配置单个整流模块容量,配置数量n取整数。 对于共址基站的通信直流负荷应为原有设备及本期增加设备的直流负荷之和。 (2) 举例: 某基站现有一架组合开关电源,配置5台50A/48V整流模块,并配置2组400Ah/48V铅酸蓄电池组,开关电源现有直流负荷100A/48V,本期新增直流负荷1500W,则此开关电源共需配置的整流模块数量为: (现有直流负荷*1.2+新增直流负荷+电池10小时率充电功耗)/模块容量=(100*1.2+(1500/48)+(400*2*0.1))/50 =4.6台 其中:1.2为已有负荷的安全系数 因此本基站本期共需配置6台整流模块(5台主用+1台备用) 三、铁塔-电源配置方面有变化的是模块数量的配置: 对于新建基站开关电源的整流模块容量按本期负荷配置,整流模块数按n方式配置,并保证开关电源在最大负载功率工作(不含蓄电池充电电流)时具备一个备份整流模块。 其中:n=MAX(n1,n2),即n1和n2中取数值较大者; n1= {基站设备额定直流负荷+蓄电池充电电流(按基站蓄电池组总容量/10进行计算)}/本期配置单个整流模块容量,进位取整数。 n2={基站设备额定直流负荷/本期配置单个整流模块容量}+1,进位取整数。 (2) 举例: 某基站现有一架组合开关电源,配置5台50A/48V整流模块,并配置2组400Ah/48V铅酸蓄电池组,开关电源现有直流负荷100A/48V,本期新增直流

散热量计算公式

一、标准散热量 标准散热量是指供暖散热器按我国国家标准(GB/T13754-1992),在闭室小室内按规定条件所测得的散热量,单位是瓦(W)。而它所规定条件是热媒为热水,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水温度是70摄氏度,平均温度为(95+70)/2=82.5摄氏度,室温18摄氏度,计算温差△T=82.5摄氏度-18摄氏度=64.5摄氏度,这是散热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散热器厂家在出厂或售货时所标的散热量一般都是指标准散热量。 那么现在我就要给大家讲解第二个问题,我想也是很多厂商和经销商存在疑问的地方。 二、工程上采用的散热量与标准散热量的区别 标准散热量是指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水温度是70摄氏度,室内温度是18摄氏度,即温差△T=64.5摄氏度时的散热量。而工程选用时的散热量是按工程提供的热媒条件来计算的散热量,现在一般工程条件为供水80摄氏度,回水60摄氏度,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因此散热器△T=(80摄氏度+60摄氏度)÷2-20摄氏度=50摄氏度的散热量为工程上实际散热量。因此,在对工程热工计算中必须按照工程上的散热量来进行计算。 在解释完上面的术语以后,下面我介绍一下采暖散热器的欧洲标准(EN442)。欧洲标准(EN442)是由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委员会CEN所编制.按照CEN内部条例,以下国家必须执行此标准,这些国家是: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等18个国家。而欧洲标准(EN442)的标准散热量与我国标准散热量是不同的,欧洲标准所确定的标准工况为:进水温度80摄氏度,出水温度65摄氏度,室内温度20摄氏度,

所对应的计算温差△T=50摄氏度。欧洲标准散热量是在温差△T=50摄氏度的散热量。 那么怎么计算散热器在不同温差下的散热量呢? 散热量是散热器的一项重要技术参数,每一个散热器出厂时都标有标准散热量(即△T=64.5摄氏度时的散热量)。但是工程所提供的热媒条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工程所提供的热媒条件,如进水温度,出水温度和室内温度,来计算出温差△T,然后计算各种温差下的散热量。△T=(进水温度+出水温度)/2-室内温度。 现在我就介绍几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一)根据散热器热工检测报告中,散热器与计算温差的关系式来计算。 Q=m×△T的N次方 例如74×60检测报告中的热工计算公式(10柱): Q=5.8259×△T1.2829 (1)当进水温度95摄氏度,出口温度70摄氏度,室内温度18摄氏度时: △T=(95摄氏度+70摄氏度)/2-18摄氏度=64.5摄氏度 Q=5.8259×64.51.2829=1221.4W(10柱) 每柱的散热量为122.1W/柱 (2)当进水温度为80摄氏度,出口温度60摄氏度,室内温度20摄氏度时: △T=(80摄氏度+60摄氏度)/2-20摄氏度=50摄氏度 Q=5.8259×501.2829=814.6W(10柱) 每柱的散热量为81.5W/柱 (3)当进水温度为70摄氏度,出口温度50摄氏度,室内温度18摄氏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