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玉米茎腐病(Pythium spp.; Fusarium spp.)抗性

1 观测时间:乳熟末期(75)。

2 观测部位:整个植株。

3 观测量:整个小区。

4 鉴定方法:

1、病原菌准备:用培养液培养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瓜果腐霉菌,以得到游动孢子和菌丝;麦粒扩繁培养禾

谷镰刀菌,诱导产生分生孢子;以两菌培养物的混合物为接种病原体。

2、田间鉴定。按正常田间管理和株行距于5月初播种。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3次重复。每二十份申报材料增种

一套标准品种。散粉前一周进行人工接种。按行均匀接种病原体于根部附近,埋土覆盖,并在行间实行大水漫灌。

接种后如遇干旱,则需灌溉以保持土壤湿度,确保充分发病。

3、田间调查:在玉米乳熟末期、成熟期调查二次病株率与病情指数,以标准品种的感病表现确定接种是否成功。

第二年以同样方法重复鉴定一次。以发病株率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其抗病性。

表1 玉米茎腐病分级标准(植株个体受害程度)

表2 抗性评价标准(根据群体发病株率划分)

第四章--玉米品质及检验

第四章玉米品质及检验 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饲料兼用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3.9亿亩左右,仅次于稻谷和小麦,总产量在1.2亿~L3亿吨,仅次于稻谷。中国种植的玉米绝大部分是普通玉米,专用玉米种植比例很小,尽管近年来审定推广了一些专用玉米品种,也因不能实施区域化种植和与之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专用玉米的品质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中国玉米的70%用于饲料,lO%左右用于口粮或食品工业,约15%用于工业,5%用于出口。玉米在工业上主要是用于淀粉业及深加工,主要玉米加工产品有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葡萄糖、果葡糖浆、高纯果糖)、山梨醇、酒精、淀粉塑料、高吸水性树脂、玉米胚油(进一步生产人造奶油)、食用蛋白粉、谷氨酸(味精)、醇溶蛋白、玉米黄色素及蛋白饲料等多种产品。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第一大国,也是出口第一大国,其玉米出口量占世界玉米总出口量的70%以上,其次法国、阿根廷、泰国等国。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口玉米,1996年出口16万吨,1997年出口661万吨,1998年出口469万吨,1999年出口431万吨,2000年出口1047万吨,2001年出口500万吨。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量占粮食总出口量的65%左右。中国玉米主要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中国玉米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与国家出口补贴政策和中国的地域优势有密切关系,但出口玉米的等级低,质量差,价格相对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中国加入WTO后,在取消玉米出口补贴政策的情况下,美国、法国、阿根廷、泰国玉米可能会抢夺中国玉米的国外市场,也可能冲击中国国内市场。提高国产玉米质量和安全水平和降低成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玉米品质及其评价 一、玉米品质概念及其内涵 玉米品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有四个含义: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加工品质、商业品质。具体到某一种玉米,其品质主要侧重哪一方面主要与该产品的用途密切联系,离开用途谈品质则没有意义。 ①营养品质。泛指玉米籽粒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膳食纤维等评价指标。要进一步衡量蛋白质的质量时,则需要测定氨基酸的成分和含量,尤其是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育种家为改善和提高玉米营养品质开展了优质蛋白玉米工作,高油玉米是从提高脂肪含量角度提高玉米的品质。 ②卫生品质。是指玉米籽粒中农药残留和有害重金属的多少,有害微生物及病菌的有无,黄曲霉素含量等。 ③加工品质。针对不同的加工目的,要求玉米具备不同的品质。如加工淀粉要求淀粉含量要高,易于提取;生产玉米粉和玉米淀粉糖要求籽粒硬度较大,角质率高,易脆皮;生产玉米油则需要含油率要高等。 ④商业品质。商业品质主要是感官评定的,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包装、商标、标签等内容。这些内容以前是被人们忽略的,而今后越来越成为进入市场的玉米的重要质量评价指标。 二、国外玉米品质的质量标准 (一)玉米国际标准 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 CAC标准涉及玉米产品标准共有6件,分别是CODEX STAN 153-1995《玉米》、CODEX STAN 154-1995《粗磨全玉米面》、CODEX STAN 155-1995《去胚玉米粉和玉米碴》、CODEX STAN 18-1981《罐装甜玉米》、CODEX STAN 132-1981《速冻整玉米粒》、CODEX STAN 133-1981《速冻笋玉米》。另外,CAC对玉米中25种农药残留、甜玉米籽粒中3种农药残留和笋玉米中13种农药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 摘要介绍了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病原因,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茎腐病,俗称玉米青枯病1]。近几年,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品种在地区之间引种频繁,导致该病在各玉米产区之间相互传播,造成植株早枯,籽粒瘪瘦不饱满,发病率达10%~25%,严重达48.6%,造成减产。 1发生症状 该病为全株表现的侵染性病害。玉米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从灌浆至乳熟期开始发病,典型症状表现为:一是茎叶青枯型。发病时多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展,呈水渍状而青枯,而后全株青枯。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急骤青枯,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雨后忽晴天气时多见。二是茎基腐烂型。植株根系明显发育不良,根少而短,病株茎基部变软,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及地面上1~3节间多出现黑色软腐,遇风易倒折,在潮湿时病部初期出现白色,后期为粉红色霉状物。平均温度在30℃左右,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即开始发病,32℃左右时发病最快。地势低洼,排水不好,栽培技术不当,如过度密植,施氮肥过多,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对植株造成的各种损伤均会加重发病2]。三是果穗腐烂型。有的果穗发病后下垂,穗柄变柔软,苞叶青枯、不易剥离,病穗籽粒排列松散,易脱粒,粒色灰暗,无光泽。 2发病原因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因此,不同生态区病原菌分离频率不同,同一生态区内病原菌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为主,而在干旱地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为主。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病菌在病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3]。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病菌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这是因为土壤中适宜的温湿度病菌孢子易萌发,与玉米的适宜生育期相吻合,导致发病率增高。一般平地发病较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质土壤瘠薄、排水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9月上中旬。究其原因,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玉米生长中期,生长迅速,组织柔嫩,茎基部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大,最易感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染病心叶失绿萎蔫,引起腐烂,易被拔出。接种试验表明:接种禾谷镰刀菌高湿、中湿2个处理发病率均为35.71%,低湿发病率21.43%:串珠镰刀菌处理的中湿、低湿发病率均为14.28%,高湿处理发病率为0,其中以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因此,土壤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致病性的主要因子。品种间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一般株型平展的比紧凑的发病重。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标准模板

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储存品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在安全储存水分和正常储存条件下玉米的 储存品质, 指导玉米的储存和适时轮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1 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 5490- 粮油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GB/T 5492 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B/T 5497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 5507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粗细度测定法。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25069 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 GB/T 29405- 粮油检验谷物及制品脂肪酸值测定仪器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2506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色泽color 玉米在规定条件下的综合颜色和光泽。 3.2 气味odor 玉米在规定条件下的综合气味。 3.3 蒸煮品评cooking quality evaluation 将玉米制成玉米粉, 在规定条件下制作成窝头后, 对其色泽、气味、外观结构、内部性状、滋味等进行品评的试验, 结果用品尝评分值表示。 3.4 品尝评分值tasting assessment value 窝头品评试验所得的色泽、气味、外观结构、内部性状、滋味等各项评分值的总和。

4 储存品质分类 按储存品质的优劣将玉米分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三类。 5 储存品质指标 玉米储存品质指标见表1。 表1 玉米储存品质指标 6 检验方法 6.1 脂肪酸值检验: 按附录A执行。 6.2 色泽、气味评定: 按附录B的B.3执行。 6.3 品尝评分值检验: 按附录B执行

农产品品质检验(甜玉米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外植体消毒技术; 2、学会超净工作台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3、学会无菌接种技术; 二、材料、器具和使用方法 1、材料:水稻种子 2、器具:无菌吸水纸、酒精灯、脱脂棉花、记号笔、超净工作台、酒精瓶、酒精喷壶、烧 杯、镊子、解剖刀、碟子、大烧饼等。 3、超净工作台的使用方法:用75%酒精棉球擦拭超净工作台台面;将培养基及接种用具放 在超净工作台台面;打开超净工作台紫外灯,照射约20-30min;打开送风开关,并关闭 紫外灯,通风约10min后,开日光灯;接种;做好清洁卫生;关掉电源。 4、消毒药品的配制:0.1%HgCl2,准备一个500ml的玻璃杯,倒入约100ml的蒸馏水,称 取0.5g的氯化汞放入磁条后,放到磁场搅拌器哪里搅拌,待溶液彻底溶解后,倒入500ml 的容量瓶中定容;75%乙醇,准备一个1000ml的量筒,倒入750ml的95%的乙醇,后 加水到950ml就配成了75%的乙醇溶液。 三、操作步骤 1、接种材料的准备:将水稻颖果人工去壳,洗净手后用洗洁精水溶液清洗颖果,流水冲洗 干净后,沥干水分带到超净工作台。 2、外植体的消毒(超净工作台上进行):点燃酒精灯,把颖果置于无菌空瓶中,倒入75% 酒精溶液浸泡30秒后,把酒精倒入到烧杯中,用无菌水清洗,并把无菌水倒进烧杯中, 再用0.1%的氯化汞,浸泡10min后,无菌水冲洗六次备用 3、接外植体:将消毒后的颖果用无菌镊子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每瓶接上六粒,盖上盖子

后,用记号笔写上小组号,接种日期、接种材料。 4、将上述接种有颖果的培养瓶防止与组织培养室内,黑暗条件下处理15天,后揭开报纸, 自然散射光下进行培养。 5、培养过程中要观察、记录:于接种后5天、10天、20天、30天观察污染和脱分化的情 况,记录初代培养过程(起始脱分化时间、愈伤组织形成上涨过程)、污染个数和启动 个数,计算污染率和诱导率。 四、注意事项 1、超净工作台在进行接种前必须擦拭干净并通风够30min,否则很容易引起污染; 2、手伸进超净工作台进行任何操作或者在接种过程中手伸到外面时,必须用酒精喷壶喷手 或者用酒精棉充分擦拭,防止手引起的细菌真菌污染; 3、接种过程中,尽量不要讲话。 五、实验记录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接种日期2013.9.22 接种天数(天)接种种子数(个)污染数(个)启动数(个)诱导率 5 9 6 36 90 93.75% 10 96 42 90 93.75% 20 96 42 90 93.75% 30 96 42 90 93.75% 六、思考题 1、接种过程中,如何防止交叉污染? 首先外植体用具都要严格依照实验操作要求杀毒灭菌。实验超净工作台先开半个小时 以上,还要用酒精消毒擦拭工作台面。镊子手术刀都要用酒精灯烧炙杀菌,禁止手过

玉米质量标准

玉米质量标准 水分% 12~16 玉米粒杂质% ≤3 淀粉含量% (干基)≥70 灰分 %(干基) 1.2~1.6 蛋白质%(干基)8~11 脂肪%(干基)4~6 玉米加工淀粉收率 1吨玉米能加工得以下产品: 0.67吨淀粉0.12吨浓度为40%玉米浆 0.060吨胚芽(0.025玉米油0.035玉米油饼) 0.045吨蛋白粉0.0.08吨纤维渣 (0.67淀粉加工成甜味剂0.59吨,发酵成燃料酒精为0.38吨) 制糖用淀粉乳 波美芽/°Be 19~21(15℃) 蛋白质(干基)/% ≤0.5 脂肪(干基)/% ≤0.09 PH 5.0±0.3 二级种子质量要求 种龄 7~8h Ph 7.2左右 光密度:OD净增值0.5左右

残糖:消耗1%左右 噬菌体检查:无 镜检;菌体后长旺盛,排列整齐 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 糖液的质量要求 色泽:淡黄色透明液 糊精反应:无 还原糖含量:18%以上(双酶法25~38%)DE值 97%以上 DX值 95%以上 PH值 4.6~5.0 蛋白质含量 0.5%以下 粉糖转化率 92%以上

玉米种植与甜高梁种植对比 玉米亩产:一般为1500斤,最高达到2000斤左右 早熟品种为80~100天,中熟为100~120天,晚熟为120~150天生长温度在10~45℃都能生长 根系深入表面土壤2米以下,脊土也可以栽培,耐旱 一亩地产味精为331公斤谷氨酸。(产一吨谷氨酸要3亩地的玉米) 甜高梁亩产:4~5吨茎杆,茎汁含量为65%左右,茎杆含糖17~21%,可制糖300公斤左右,制糖后的废渣可以制优质纸和纤维板原料,还可养殖奶牛,可增产鲜奶1.5~3.5斤左右。 高梁籽亩产为200~500公斤,籽粒含淀粉为60%左右。 植株高达4米以上,其所含碳水化合物为玉米的3.2倍,早熟品种为90天左右,中熟为120天左右,晚熟为150天左右 早熟品用于饲料制作为佳,中熟与晚熟品用于酒精发酵和制糖、味精、纤维板(亩产150平方米)等。 一亩地可210公斤左右谷氨酸。(一吨谷氨酸要5亩地的甜高梁)

南阳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南阳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作者:熊晓瑜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3期 南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熊晓瑜 玉米是南阳市主要秋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万hm2,其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多种病虫害也逐年加重,加上连年重茬种植,土壤中积累的菌源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玉米顶腐病在南阳市玉米田发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一般发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较小;发病严重的植株雄穗败育,不能正常抽雄散粉,造成授粉不良甚至空秆,使玉米产量严重受损,对南阳市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症状特点 (一)叶缘缺刻型 发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亮黄色,严重时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 (二)叶片枯死型 叶片基部边缘变褐腐烂,有时叶片呈“撕裂状”,严重时顶部4~5 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 (三)扭曲卷裹型 顶部叶片卷缩直立呈“长鞭状”,有时被其他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 (四)叶鞘、茎秆腐烂型 病株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腐烂,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常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茎秆皮层呈“铁锈色”,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红色霉状物,易折倒。 (五)弯头型 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 (六)顶叶丛生型 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 (七)雄穗败育型 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注意:该症状与“缺硼症”相似,但缺硼一般在沙性土、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少的地块,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而该病是在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顶腐病的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09-09-30T09:46:06.84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李晓昕徐树国[导读]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 玉米顶腐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于1998年在辽宁省阜新首次发现,为玉米新病害。2002年,玉米顶腐病在辽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和流行,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发生,并逐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较严重。 一、发生特点 玉米顶腐病病原菌鉴定为亚黏团镰孢毒。该病原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始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它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重、潜在危险性较大。 该病可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侵染发病,但以抽穗前后表现最为明显(夏玉米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因其症状复杂多样,且一些症状与玉米的其它病虫害、缺素症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识别和防治上应仔细对照、提早防治。1苗期表现症状 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重病苗也可见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而形成枯死苗。 2 成株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但也有矮化不明显的,其它症状更呈多样化: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一各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形”,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邹缩状”。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颈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颈部发病发黄,叶鞘茎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6)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7)败育型或控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杆。但以前3种表现最为常见。3其它症状表现 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毒状物。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黏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特别是水田改旱田的地块发病更重;坡地和高岗地块发病轻,种子带菌也会使山地的发病率提高。早春低温,玉米幼苗长势减弱,为病原菌入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顶腐病菌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麦子、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以及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杂草。 二、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当前的一些高产品种也感病,但以自交系K12、P138发生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2.及时追肥 进入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应及早追施。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药剂防治 对发病地块,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的58%甲霜灵锰锌,并加配500倍的50%多菌灵、或500倍的75%百菌清或1500倍的12.50%特普唑(注意:该药应避免在苗期和开花授粉期使用)等杀菌剂混合用药,连续喷施2次。为同时除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和促进玉米增产,可混合杀虫剂、营养调节剂一起喷施。 4.剪除病叶 对玉米心叶已弯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作者单位:154800 黑龙江省依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玉米DDGS的品质控制与掺假鉴别

玉米DDGS的品质控制与掺假鉴别 我国DDGS生产原料主要为玉米,,也包括小麦、糙米、高粱及木薯,但使用极少。由于原料和生产工艺的不同,DDGS的营养成分往往存在较大差别。玉米DDGS当前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干法加工(比较方便),生产的玉米DDGS含较高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磷;另一种是湿法加工(整体收益较好),生产的玉米DDGS含较高的蛋白质。磷,但因分离胚芽提油,脂肪含量较低。玉米DDGS(又名:玉米干全酒精糟)是以玉米为原料发酵生产乙醇的副产物,主要由DDG(干酒精糟)和DDS(可溶性酒精糟滤液)组成,DDGS中含有约30%的DDS和70%的DDG,包含了玉米中除淀粉和糖以外的其它营养成分,如蛋白、脂肪、维生素和发酵中产生的未知生长因子、糖化物、酵母等,是国际市场公认的优质蛋白饲料原料,已成为我国饲料行业的重要蛋白原料来源之一。随着DDGS在饲料中应用越来越广,其品质控制和鉴别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玉米DDGS的品质控制要点和一些常见掺假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对在品控和化验工作岗位上的同行们有所借鉴。 1 玉米DDGS的感观性状 DDGS外观呈不规则破碎片状,高品质的DDGS芳香,无霉变、结块和异味,呈发酵性气味,尝之微酸甜。受热过度的DDGS,容易引发美拉德反应,闻起来一股糊味或烟味。受不同工艺的影响,颜色呈多样化,从金黄色到深褐色,玉米DDGS颜色与其所含的可消化赖氨酸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即深颜色的DDGS营养价值低于浅颜色的DDGS,加热过度降低了赖氨酸的利用率。 2 玉米DDGS的品质控制 玉米DDGS的品质控制标准主要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总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以及各常见霉菌毒素含量。在我国玉米DDGS的国家标准于2010年才正式实施,代号为GB/T25866-2010,标准中有感官要求,杂质含量规定为不得掺入除玉米以外的谷物或杂质;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见表1;卫生指标规定应符合GB 13078的要求,对于GB 13078中未限定的霉菌毒素应符合GB/T2066的要求,见表2。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 冀凤杰 丁玉华 马永喜 冀凤杰,北京德宝群兴科技有限公司,100094,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 丁玉华、马永喜,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收稿日期:2007-08-27 在广泛使用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玉米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量高达 50%~70%。由于生物乙醇、赖氨酸、淀粉工业的需求增加,又受种植资源的限制,使玉米价格一路飙升。因此,关注饲料产品的品质和利润就必须关注玉米的品质。本文主要阐述玉米品质控制指标和注意事项。 1玉米概况1.1 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约为世界 总产量的1/6。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区,以山东和吉林省产量最高,年产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年产量在600万吨以上的省有河南、河北、黑龙江、四川;年产量在200~500万吨的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云南、陕西等省。全世界玉米约70%~ 75%作为饲料,15%~20%作为粮食,10%~15%作为工业 原料。玉米在食品及酿造工业上用途极广,其副产物如酒糟、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等也主要用作饲料。

1.2分类 玉米按品种特点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等,饲料用 玉米多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按颜色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红玉米。饲料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 1.3结构和成分 玉米籽粒可分为种皮、胚乳(包括糊粉层在内和胚。种皮约占籽实重量的 5%~6%,胚乳占80%~85%。玉米的胚特别大,占10%~15%,糊粉层约占籽实重量的8%~10%,在结构上属于胚乳,但在淀粉的湿法和干法加工过程中,均包含在糠麸中。角质胚乳细胞小,淀粉粒小而呈多角形,淀粉粒间充满蛋白质,因而组织致密,呈半透明状。 粉质胚乳细胞大,淀粉粒多为圆形,蛋白质含量较低,与淀粉粒结合不紧密,结构疏松,呈不透明状。玉米粒各部位成分见表1。我国128个玉米杂交种的化学成分见表2;玉米的养分含量见表3。 表1 玉米粒各部位成分(% 项目 全粒中胚乳胚芽皮顶端 全粒中 82.3 11.55.30.8 淀粉

小麦病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 小麦雪霉叶枯病又称小麦雪腐叶枯病、红色雪腐病,发病时期会出现严重的腐烂,造成小麦减产所以农民朋友们应该要了解小麦雪霉叶枯病。 为害症状 从小麦发芽期至成熟前均可发病。产生芽腐、苗枯、鞘腐、叶枯、穗腐等症状,其中叶枯和鞘腐最重要。芽腐和苗枯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胚芽鞘等腐烂变色,胚根少,根短。胚芽鞘上生条形至长圆形黑褐色斑,严重的烂腐,表生白色菌丝。病菌基部的叶鞘变褐坏死,且向叶片基部发展,致整叶变褐或变黄枯死。病苗生长衰弱,根系不发达或短,苗矮,第一、二叶短缩,发病重时整株呈水浸状变褐腐烂或死亡,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基腐和鞘腐拔节后抽穗前发病部位上移,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褐变腐烂,叶鞘枯死后由深褐色变浅至枯黄色,与叶鞘相连的叶片也染病或迅速变褐枯死。鞘腐多从上部叶鞘与叶片相连处始发,后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发展,病叶鞘变为枯黄色或黄褐色,变色部无明显边缘,湿度大时,上生稀疏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染病后可致旗叶和下一叶枯死。叶枯成株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后扩展为椭圆形至后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缘的多呈半圆形,大小1~4cm,我为2~3cm,边缘灰发色,叶间污褐色,呈浸润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不大明显的轮纹数层,病斑上可见砖红色霉状物。湿度大时病斑边缘现白色菌丝层,有时病部现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子囊壳。后期多数病叶枯死。穗腐个别小穗或少数小穗发病,颖壳上产生水浸状黑褐色斑块,上现红色霉,小穗轴变褐腐烂,个别穗颈腐烂褐色,严重时全穗或局部变黄枯死,病粒易皱缩褐变,表生污白色菌丝。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蓖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后侵染叶鞘,后向其他部位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病菌生长温限-2~30℃,19~21℃最适。西北地区4~5月降雨多的年份,低温湿度大,有利该病发生。青藏高原麦区,7~8月多雨,气温偏低,除为害叶片外,还可引致穗腐。潮湿多雨和比较冷凉的阴湿山区和平原灌区易发病。小麦抽穗后20多天,降雨量以上位叶发病影响较大。小麦拔节孕穗期间受冻害,抗病性降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在春小麦栽培区,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是该病流行盛期。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水肥管理、播期、密度等与发病关系密切。春灌过量、浇水次数过多、生育后期大水漫灌或土粘重、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田块、施用氮肥过量、施用时期过晚易发病。播种过早,播量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对分蘖性强的矮秆品种尤其要注意控制播种量。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当控制追肥。冬季灌饱,春季尽量不灌或少灌。早春耙耱保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2)对低湿、高肥、密植有可能发病田块或历年秋苗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越冬前和返青后喷洒80%多菌灵超微粉剂1000倍液,每667m2用量50g超低量或常规喷雾。也可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 小麦褐斑病 小麦褐斑病为害下部叶片。初生圆形至椭圆形褪绿病斑,后变紫褐色,无轮纹,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该病西北麦区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生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玉米生产中, 病虫害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而一些新的或已往仅在极少区域发生的病虫害,对我国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威胁。 2006年7月,在新疆和甘肃玉米制种区的制种亲本PS056上发生了一种不同于已往报道的茎腐病,植株发病率80%-100%,对杂交种种子的生产造成了明显的 影响。病害症状主要为植株矮小,发病部位组织表现为褐色干腐。 实验表明,从PS056茎秆上病组织中获得的细菌分离物具有致病性,该病与 已往报道的以软腐为特征的玉米细菌茎腐病不同。因此,确诊该种细菌茎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命名为玉米细菌干茎腐病(Bacterial Dry Stalk Rot)。 本文对该病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6到2009年,干茎腐病在新疆、甘肃玉米制种地父本PS056茎秆上连续发生。病害的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小,茎部叶鞘表面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茎节发病处表皮消失,茎髓组织变褐并形成不规则的缺刻,褐变组织表现为干腐。 病株茎秆扭曲、发脆,遇风极易倒折。根据对发病组织的显微镜检查、病原菌分离和形态鉴别、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全细胞 脂肪酸鉴定等结果,将引起新疆和甘肃干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由P.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的病害。 2.测定了P. agglomerans 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到一对特异性引物Pa1/Pa2(正向引物Pal:5’GCTACAATGGCGCATACAA3’,反向引物Pa2:5’CGTCCTGCTCGTTACTTTT3’),能够在P. agglomerans中特异性扩增出375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在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真菌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在玉米植株上表现的症状就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吧!

青枯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根系发病,乳熟后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5~7天,发病快的仅需1~3天,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在乳熟后期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故称青枯病。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细菌型茎腐病发生症状 细菌型茎腐病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玉米茎腐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厘米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

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 巍山县植保植检站蹇永祥余国俊 摘要: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灰斑病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发病情况,通过病情指数、严重度鉴定出品种的抗性。经过三年对100个玉米品种的多次试验,得出了多个较抗病生理性状好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灰斑病;抗病性;鉴定;严重度 玉米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作物。它也是我省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200-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28%,占大春粮食面积的30-37%,占全省粮食面积总产的28%,我县种植玉米达10万亩,占全县粮食面积总产的50%左右。但由于多年来品种、结构未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和高氮肥栽培以及后期缺乏精细管理,我省的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为主的叶斑病在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灰斑病发生极其严重。为保证玉米种植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高玉米品质、产量,尽量挽回因玉米灰斑病造成的损失,我县对100个玉米品种开展了为期三年抗性鉴定试验。最终得出结果,并把抗、中抗、高抗且生理性状较好的优良品种推广于实际生产。 1、试验时间及地点 本试验于2007年至2009年的4—10月开展。地点选在永建镇永利村委会唐家明田中,海拔1900米,属坡地,中等肥力,粘性土壤,

浇水方便,前作为小麦、玉米,4月底翻地,深20cm,塘施底肥复合肥20kg/亩,5月中旬下种,5月底出苗,10月初采收。 2、试验材料及方法 试验材料为大理州植保站提供的84个品种及本县选择的16个品种(见表二),试验设100个处理,一次重复,共100个小区,按当地常规种植,每小区宽1.5m,长4m,16塘点播,密度为3600株/亩,简单随机排列。 玉米腊熟期(9月初)调查,每小区定点、定株(5株)、定叶(穗位叶上3叶下2叶,共6叶),调查病情指数、严重度,见表二。并根据平均严重度鉴定出各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3、试验对象及分级标准 3、1灰斑病及病原 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到褐色长条斑,这些褐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病斑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时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3、2玉米灰斑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1]。在我国各地区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与产量。为了筛选出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本实验对5种种子处理剂(爱丽欧、Insure、福克、帅苗、立克秀、)及其复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立克秀对玉米腐霉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61mg/kg;其次是爱丽欧、Insure,EC50分别是4.68、20.93 mg/kg;福克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在40mg/kg以下;帅苗对腐霉菌菌丝生长无抑制效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 福克FS的防病效果最好,高达76.8%;其次为混剂G和混剂H, 防病效果均达到50%以上;20% Insure FS,6% 戊唑醇FS、混剂E也有一定的防效,分别为49.43%、48.76%、48.19%;28% 爱丽欧FS、混剂D、混剂H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种衣剂;药效试验 Pharmacy Screening of Corn Basal Stem Rot Wang jun ji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Corn basal stem rot is a soil-borne diseases of world corn producing areas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a systemic infection.In China, serious harm, serious impact on corn quality and yield. Order to filter out the high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prevention, the experiments on the various sub-treatment agent (Ai Liou, Insure, Fokker, handsome Tony, Rickettsia show,) and its complex, indoor virulence test and field experiments. Toxicity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m show the corn Pythium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best, EC50 was 0.61mg/kg; Ai Liou, Insure, EC50 is 4.68,20.93 mg / kg; Fokker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worst, EC50 below 40mg/kg; handsome seedling rot fungal hyphae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 The field trials showed that 20% of Fokker FS, disease prevention best, up 76.8 percent; followed by the mixture of G and the mixture H, control efficacy of more than 50%; 20% Insure FS, 6% tebuconazole also the effect of anti-FS, mixture E, respectively, 49.43%, 48.76%, 48.19%; 28% Aili Ou FS, mixture D and mixture H contr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