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首席科学家

973首席科学家
973首席科学家

1楼

第一名清华大学15个

(信息)罗毅支撑高速、大容量信息网络系统的光子集成基础研究

(能源)卢强我国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和经济运行的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

(能源)姚强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技术基础研究

(能源)过增元(合)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

(能源)毛宗强(合)氢能的规模制备、储运及相关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

(能源)陈昌和(合)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

(信息)吴澄(合)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材料)南策文(合)信息功能陶瓷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

(生命)陈国强(合)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生命)饶子和(合)蛋白质功能、三维结构和折叠原理研究

(信息)吴建平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

(信息)雒建斌高性能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精微化、数字化新原理和新方法

(信息)孙家广现代设计大型应用软件的共性基础

(生命)孟安明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遗传性出生缺陷的发生机理

(能源)陈昌和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

第二名:北京大学14个

(农业)王忆平高效生物固氮作用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张兴系统芯片中新器件新工艺的基础研究

(信息)梅宏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研究

(生命)丁明孝细胞重大生命活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生命)唐朝枢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生命)李凌松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组织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

(材料)严纯华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

(材料)甘子钊超导科学技术

(材料)刘忠范/彭练矛纳电子运算器材料的表征与性能基础研究

(前沿)赵夔基于超导加速器的SASE自由电子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

(生命)郑晓瑛(合)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

(前沿)姜伯驹(合)核心数学的前沿问题

(生命)来鲁华基因功能预测的生物信息学理论与应用

(材料) 严纯华新型稀土磁、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第三名: 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并列,各校都有7个973首席科学家)

复旦大学7人

(环境)金亚秋复杂自然环境时空定量信息获取与融合处理的理论与应用

(生命)杨雄里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

(生命)贺福初/杨?M原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资剑人工带隙材料的物理机制、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材料)杨玉良(合)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

(生命)金力(合)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

(材料)杨玉良聚烯烃的多重结构及其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7人

(生命) 魏庆义(合)环境化学污染物致机体损伤及其防御的基础研究,

(生命) 马丁(合)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能源) 郑楚光(合)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

(综合) 罗俊基于弱力测量平台的引力及相关物理规律研究

(生命) 肖传国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研究

(信息)丁汉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

(信息)冯丹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存储的组织模式和核心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7

(农业) 孙其信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农业) 王学臣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及分子基础

(农业) 李宁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农业) 彭友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

(农业) 巩志忠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

(农业) 李德发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

(农业)武维华作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

2楼

第6名:北京师范大学 5个

(环境)刘昌明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农业)张新时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重建机理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综合)李小文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

(综合)杨志峰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的前沿研究

(综合)方维海生命体系识别和调控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3+1人[陈竺] 3+1 [滚动项目]+1项 [附属医院不属于教育系统]

(生命)曹谊林组织工程的基本科学问题

(生命)盛慧珍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生命)陈国强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药物新靶标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生命 )曹谊林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滚动课题]

----

“(生命)陈竺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瑞金医院,依托基金委)” 中南大学 4

(材料)钟掘提高铝材质量的基础研究

(材料)邱冠周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

(材料)张新明高性能铝材与铝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材料)黄伯云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4

(信息)鲍虎军虚拟现实的基础理论、算法及其实观

(生命)郑树森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综合何赛灵新型人工电磁介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农业)吴平作物高效利用氮磷养分的分子机理

中国海洋大学 3

(环境) 翟世奎(合)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前沿) 耿美玉糖生物学与糖化学-特征糖链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环境)吴德星中国东部好大一片陆地架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华东理工大学3

(材料)钱旭红绿色化学农药先导结构及作用靶标的发现与研究

{能源} 王辅臣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

(材料) 卢冠忠高丰度稀土元素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高效、高质利用的基础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3

(材料)许仲梓(合)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

(材料)徐南平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

(前沿)欧阳平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中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

中国科技大学3

(前沿)郭光灿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

(环境))范维澄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

(生命)姚雪彪调控细胞增殖重要蛋白质作用网络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3

(能源)刘志刚(合)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研究

(能源)郭烈锦利用太阳能规模制氢的基础研究

(材料)卢天健超轻多孔材料和结构创新构型的多功能化基础研究

南京大学 2 人三项

(材料)王牧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分子、微结构设计和制备过程

(综合)孙义燧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

(材料)王牧光电功能晶体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微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 [滚动]

华南理工大学 2

(能源)华贲(合)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

(材料)曹镛(合)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

(环境)丁平兴(合,副首席)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生命)胡应和转基因高等动物的创建与高级脑功能分析

武汉大学2

(环境)李义天长江流域水沙产输及其与环境变化耦合机理研究

(环境)龚健雅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

上海交通大学2

{生命}贺林(合)中国人口出生缺陷的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

{生命} 任秋实视觉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与关键科学问题(生命)

3楼

四川大学 2

魏于全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

顾忠伟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研究

吉林大学 2

(综合)裘式纶(合)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综合)崔田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若干前沿问题

中山大学2

(信息) 许宁生新型场发射平板显示和微显示的基础研究

(生命) 屈良鹄人类非编码RNA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

太原理工大学 1人2项[滚动课题]

(能源)谢克昌(合)煤热解、气化和高温净化过程的基础研究

谢克昌气化煤气与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多联产应用的基础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人2项[ [滚动课题]

(信息)李未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

李未海量信息的协同性和可生存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究

北京理工大学 1

(能源)吴锋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

同济大学1

(环境))汪品先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

新疆大学 1

(环境)潘晓玲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

南开大学 1

(能源)耿新华(合)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

天津大学1

(能源)苏万华(合)新一代内燃机燃烧理论和石油燃料替代途径的基

础研究

东北大学1

(信息)柴天佑(合)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实时、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1

(环境)谢和平(合)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1

(农业)郑小波(合)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 1

(农业)张启发(合)农作物资源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

(信息)卢锡城虚拟计算环境聚合与协同机理研究

中国石油大[北京] 1

(能源)鲍晓军重油高效转化与优化利用的基础研究(中石油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

(资源)王成善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

西北大学 1

(能源)刘池阳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

北邮 1

(信息)任晓敏新一代通信光电子集成器件及光纤的结构工艺创新基础

云南大学 1

(环境)何大明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

云南农业大学 1

(农业)朱有勇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与方法

西南农业大学 1

(农业)夏庆友家蚕主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与分子改良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1

(生命)王晓民神经变性病的机制和防治的基础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 1

(生命)蒋建新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 1

(生命)陈军脑功能的动态平衡调控

各领域分布:

“973计划”项目课题验收会

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973计划将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

1. 农业领域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农业正受到水资源不足、耕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威胁。保证21世纪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任务非常艰巨。加入WTO既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农业领域将面临以下方面的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粮食问题在数量上有较大的缺口。据统计,2000-2002年我国粮食年产量为4.5 亿吨,已低于消费量,2003年我国粮食大幅减产,总产降到4.3亿吨。“十一五”期间人口数量将突破14亿大关,按人均粮食占有量800斤的预定指标,要求有5.6亿吨的粮食供给,而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麦的单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技术储备有限。由于建设的需要(包

括城市扩大,村镇城市化、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占地等等),可用耕地面积将进一步缩减。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和食物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主要商用畜种依赖进口,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正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大环境由于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农田土壤污染等)日益加重、生态链破坏等因素所导致负面影响愈来愈强烈。

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难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暴发,不仅给广大农民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形成了威胁。

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状况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期,总体上讲是“投入高,效益低,农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有待提高”。尽管农作物单产较高,但主要是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牺牲有限自然资源所获得的,距离我国“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仍相去甚远。

“十一五”期间,973计划以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沿,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战略调整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病虫害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和病虫鼠害控制、优质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加工、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农业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2)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发掘和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3)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及区域农业布局的基础科学问题;

(4)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5)农业生物灾害(农业病虫草鼠害、农业动物重大疫病)预测、控制与生物安全;

(6)农产品(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品)营养品质、农产品储藏和安全的基础科学问题。

2. 能源领域

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能源供需量极大,目前已近20亿吨标煤,出现了能源整体(煤、油、电)持续紧张的状况,今后每年仍将以数千万吨标煤的速率增长。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能源需求总量将增长为现在的3倍或更多,其中还应至少包括约5-6亿吨液体燃料。这决定了在未来数十年中,我国能源生产仍必须快速增长。同时,我国石油自产率将进一步逐年降低,电力的年人均供应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些决定了能源未来几十年内以煤为主(占60%以上)的格局难以改变。

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石油安全问题凸现、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973计划一方面要解决现有能源技术系统提

高效率、降低污染和保障安全中的科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在解决我国能源新系统创建的科学问题方面实现突破,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通过

基础研究获得经过验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系统,为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高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深部煤炭资源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

(2)煤炭洁净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3)石油、天然气资源高效开采和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我国大型电力系统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

(5)氢能规模、无污染制备、输运和高密度存储的关键科学问题;

(6)探索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途径的研究;

(7)探索大规模发展核裂变能的途径及相关科学问题、发展核聚变能的基础问题;

(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973计划”10周年纪念大会

3.信息领域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成为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产业正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GDP三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信息技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主要源于我国的信息高技术产业缺乏坚实的基础,缺乏深厚的基础研究原始积累。在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微电子产业,由于集成电路的材料、制备工艺、原型器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导致微电子产业在我国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很低,集成电路销售额只占世界集成电路市场的总额的0.3%。由于缺乏研制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能力,使得我国在研制和生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时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十年来我国大部分计算机公司尚处于代理外国产品、积累市场经验与积累原始资金的阶段。软件行业,软件的“易使用”和“高可信”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软件理论、算法等研究滞后,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一直为跨国公司所垄断。网络与通信行业,核心路由器、巨型服务器等关键设备仍然大量依赖进口,移动通信中的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为此使我国每年要付出巨额专利使用费用。

整体来说,正是由于缺乏强大的基础研究作为后盾,我国信息高科技产品仍然只能以仿制为主,缺乏自己的创新特色,而信息产品极强的应用性和极大的市场使得基础研究进一步被忽视。

一个只能凭借别国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国家,在未来技术创新的竞争中必败无疑。这一局面只有在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全面提高我国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扭转。

“十一五”期间信息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着重从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存储、再现、安全、利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元器件、信息处理环境、科学计算、人工智能、控制理论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微纳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和集成微系统的基础研究;

(2)信息处理环境及科学计算的基础研究;

(3)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的基础研究;

(4)信息获取的基础研究;

(5)高可信、高效率软件的基础研究;

(6)智能信息处理、和谐人机交互的基础研究;

(7)海量信息处理、存储及应用的基础研究;

(8)量子通信的基础研究;

(9)信息安全的基础研究。

4.资源环境领域

我国资源有限的保障程度和环境脆弱的承载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表现在: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矿产和油气资源储量保证年限锐减,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多年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乃至掠夺性开发,导致土地质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海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性污染,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持久性有机物,形成了复杂的区域性污染,并已经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

全球环境变化已日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涉及我国对环境、经济、政治、外交等一系列问题的国家决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剧了环境的脆弱性,导致成灾频率剧增,灾情扩大和多种灾害群发。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面对上述重大问题的严重压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资源和地球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并把它转化为可供解决上述问题的决策基础和实用技术,进而合理地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活动,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资源环境领域以国家中长期发展需求为导向,从战略上寻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战略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资源环境科技体系。以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动力学为主线,从整体上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展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为解决资源短缺、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固体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重大科学问题;

(2)矿产资源集约利用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3)化石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问题;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和适应;

(5)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6)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污染控制;

(7)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8)特殊资源高质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9)中国近海及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和海洋安全;

(10)重大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

(11)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5.人口与健康领域

健康是人类基本的生活目标,减少疾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已在人口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事业取得很大成绩,然而防病治病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广大的农村还缺医少药。各种重大的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约1.5-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或携带者,结核杆菌的耐药与艾滋病的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传染病时有发生,2003年在我国爆发的非典型肺炎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尚不能适应需要。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已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各种老年性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工作压力加剧使大量劳动力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性疾病。这些疾病发病率高,对

健康危害大,给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控制人口增长,降低出生缺陷,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任务极其繁重。各种创伤及自然灾害越来越大地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目前我国97% 的药品是仿制药,我国的制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针对重要疾病,不断研究和创制新的优良药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以及提供疾病防控和诊治新技术新方法,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紧迫需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紧迫需求。我国的卫生保健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对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出重大需求。

针对上述需求,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以提高人口素质、防治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传染病和高发的重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解决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我国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及重大疾病诊治和防控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原创能力,降低重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以逐步达到促进国民健康、带动科学发展、加速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重大传染病防控与诊疗的基础研究;

(2)重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诊疗与预防的基础研究;

(3)生殖与发育的基础研究;

(4)脑科学与认知科学;

(5)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与生物安全;

(6)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

(7)新药创制的基础研究;

(8)重大疾病诊疗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9)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研究。

6.材料领域

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2000年以来,材料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贡献约占20%,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重大科学工程的重要基础材料。我国传统材料产业发展迅速,相当一部分的年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并且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用于国防和高技术的高性能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高技术新材料方面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较小,基础研究尤其薄弱,一些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健康和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材料,如生物医用材料、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和环境净化材料,需求日益增加,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仍需要大量进口。我国的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至少存在15年以上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先进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进程,影响到传统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材料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自身的发展。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已成为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

“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对材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重大需求,材料领域要开展材料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传统材料产业生态化改造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技术,提高传统材料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材料、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材料方面解决一些瓶颈性关键科学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材料科学自身发展的科学基础研究中做出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更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1)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科学技术基础;

(2)新一代结构材料的结构与成形控制科学基础;

(3)信息功能材料及相关元器件的科学基础;

(4)新型储能和清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的科学基础;

(5)纳米材料的重大科学问题;

(6)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净化材料与仿生材料的科学基础;

(7)材料的服役行为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8)材料设计和新材料探索、表征与评价。

7.综合交叉领域

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学科领域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强,许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已经充分显示出一种融会贯通、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势。973计划设立综合交叉领域,鼓励和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对具有战略性的、跨学科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重点部署,通过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研究人才,培育若干高水平、跨学科领域的综合交叉研究基地,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合交叉方面将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综合性的重大科学问题;跨领域综合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综合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重点研究方向包括:

(1)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

(2)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交通与物流、社会安全相关科学问题;

(3)数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

(4)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

(5)空间探测和对地观测相关基础研究;

(6)重大装备与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7)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

(8)典型地区、行业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9)二氧化碳及硫、磷、氮、金属等重要元素的减排、分解与资源化的基础研究;

(10)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

8.重要科学前沿领域

《规划纲要》提出基础研究未来十五年的目标是在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为此,973计划设立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围绕科学前沿重大问题进行重点部署,鼓励和支持原创性研究,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努力在世界科学前沿形成我国的优势领域,增强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

重要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和重大影响的前沿研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前沿研究;能充分体现我国优势与特色,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国际地位的前沿研究。

重点支持以下类型的研究:经过科学基金培育、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需要重点部署的前瞻性基础研究。

(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通常指跨学科合作的较大规模的研究团队,围绕总体目标,配置较高强度资源,开展系统性研究,以获取重大科学突破。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已经成为国际上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吸引了各国杰出的科学家广泛参与,并带动了相应科学领域的飞跃发展。国际上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有全球变化研究、人类基因组图谱、人类蛋白质组研究计划、大洋/大陆钻探计划、纳米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等。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对科学技术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产生大量原始性研究成果,催生和带动相关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我国组织实施大科学计划,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有重要意义。

遴选原则是: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部署。围绕落实《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1.蛋白质研究

围绕基本生命活动机制、人类重大疾病产生机理与防治、重要生物性状调控机理,重点部署蛋白质组、基于模式生物的蛋白质功能和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研究方法学研究。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若干蛋白质科学领域国家级研

究基地,形成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网络;在重要蛋白质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质表达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量子调控研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探索全新的量子现象,发展量子信息学、关联电子学、量子通信、受限小量子体系及人工带隙系统,重点研究量子通信的载体和调控原理,量子计算,电荷-自旋-相位-轨道等关联规律以及新的量子调控方法,受限小量子体系的新量子效应,人工带隙材料的宏观量子效应,量子调控表征和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技术基础。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在实验室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制技术。

3.纳米研究

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自组装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异特性及其调控机制,纳加工与集成原理,概念性和原理性纳器件,纳电子学,纳米生物和医学,分子聚集体和生物分子的光、电、磁学性质及信息传递,单分子行为与操纵,分子机器,纳米表征度量学等。建立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和医学研究体系,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带头作用的研究群体。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纳米级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能源转换、环境净化和信息存储材料。

4.发育与生殖研究

开展生殖发育过程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组织器官诱导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机体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辅助生殖与干细胞技术的安全和伦理等。在体细胞去分化和重获全能性、干细胞定向有序诱导分化,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973计划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结题验收材料(一) 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 项目编号:G2000078400 起止年限:2000年— 2005年 项目负责人:汪景琇研究员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邮编10001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承担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南京大学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技大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 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二〇〇五年十月

1、项目结题基本信息 表一973计划项目结题基本信息表项目编号:TG2000078400

2、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项目着重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日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太阳剧烈活动的成因,及在剧烈活动中爆发式增长的电磁辐射、高能粒子流、磁通量和磁化等离子体抛射对太阳风和行星际介质、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的作用,从而形成空间灾害天气的物理过程,建立和发展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是当代空间科学中最困难、最富挑战性和最能造福人类的多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难题。它适应面向21世纪的中国空间技术、空间探测乃至空间产业的重大需求,并将对宇宙科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带电物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这一项目是天文学、空间和地球科学相结合的基础研究项目。它以奠定我国日地空间灾害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为国家目标,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聚焦于太阳的剧烈活动及其驱动的日地空间灾害天气的机理,力图在新的学科生长点取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按照计划任务书的构想,在这一研究中揭示的太阳变化和空间灾害天气的因果联系,形成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不但将为发展我国空间天气预报准备必要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400-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项目名称:纳米结构材料的程序化组装 首席科学家:宋卫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1)赋予纳米结构空间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纳米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控制它们空间组装的前提,也是程序化组装的基础。为此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通过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形貌和表面化学功能调控,选区修饰,不对称粒子等手段引入空间各项异性的方法,可控地赋予纳米结构在不同空间区域的各向异性。发展制备和表征单分散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单元的技术。 (2)纳米结构单元组装的空间调控:利用作用于纳米结构单元的空间各向异性,研究如何可控地将不同的纳米结构单元组装为初级结构;调控组装体中的组分序列和空间构型;设计和构建异质界面,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引入对外界环境刺激敏感的生物或合成大分子;控制纳米结构组装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能。 (3)纳米结构单元的动态组装与过程调控:通过精细地调控在纳米结构单元之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平衡,在纳米结构单元间始终保持一个可控且较强的排斥力,实现纳米结构单元的组装的动态化。此外,利用各种界面作模板诱导纳米结构的组装,界面的动态特征也将用于强化实现纳米结构的动态组装。利用外加场(光,电,磁),对纳米微粒的组装在过程乃至时间上实施调控。将通过空间受控组装制得的初级纳米结构,程序化组装为多维度多层次的纳米结构组装体。在特定区域引入特定组装功能,将其可控集成在器件单元上;将不同纳米结构组装体集成在一起,搭建多级多层次,功能可调,宏观可用的功能材料。 (4)研究组装过程与组装体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发展实时监控纳米组装单元和各级组装体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纳米结构的组装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从纳米结构单元层面上认识组装过程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获得其中物质能量转化与界面行为的基本规律。通过组装体的结构,调控在组装体中物质传输和能量传递,以适应不同应用过程的需要。借鉴超分子合成和组装以及生物大分子程序化组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和物质传输规律,发展纳米层次的组装物理化学。通过对组装过程规律的认知,指导利用纳米结构构建新型的功能材料,发展全新的材料性能; (5)纳米结构材料的规模化制造与应用:程序化组装,特别是动态组装可以显著地降低由组装过程中的随机性造成的组装体的空间尺寸和形貌的不均一,有利于规模化地制备纳米结构材料,因此我们将探索一些纳米结构材料程序化组装方法的规模化。同时,以应用需要为导向来设计材料,在光学材料,离子通道,分子扩散,催化等不同应用领域,设计相应的组装路线。通过设计材料—〉程序化自组装得到材料—〉应用实践检验材料—〉修改完善设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一些应用过程发展高性能的材料。 上述研究内容覆盖了纳米结构程序化组装过程中四个层次:纳米结构单元的设计,初级纳米结构的空间受控组装和多级纳米结构的动态可控组装,组装过程和组装体中物质传输和能量传递规律,以及纳米结构的集成和应用,可望为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物联网:需求、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综述 从物联网的概念提出至今,政产学研用各界大力投入物联网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当前,物联网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技术设计和行业应用方面,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必然受到能源和成本问题的制约,绿色节能也是目前关注较少的一个领域。为从根本上理清物联网目前存在的能耗问题,为建设高能效的绿色物联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对绿色物联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结合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对当前绿色物联网各层的能耗构成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了产业界和学术界在绿色物联网方面的推动工作;同时以物联网的层次关系为出发点,对绿色物联网各层的绿色节能和能效优先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然后结合物联网层次关系给出了当前研究界对绿色物联网研究的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最后对绿色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物联网;绿色通信;能耗;能效 绿色物联网:需求、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张 兴,黄 宇,王文博 (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信号处理与网络实验室(WSPN )北京100876) 摘要 1前言 物联网近年得到政产学研用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美 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 预测[1],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自1999年美国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物联网的研究已经经过了十几个年头。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中国科学研究院嘉兴无线传感网络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时,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我国的传感信息中心,称为“感知中国”。在关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注意到,整个物联网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绿色物联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避免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行业误区,适应“绿色通信”的发展趋势,减小 通信行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大力发展物联网的同时,提前做好绿色物联网的相关研究工作,对我国物联网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绿色物联网,一般指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对人体和环境有危害的新一代物联网设计理念,通过对网络设备进行改造、优化并引入新技术,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的绿色发展需求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且 从目前情况来看,通信行业已经成为耗电大户,排在全国各行业的第12位[2]。巨额的用电成本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意味着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升高。 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形态,除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之外,还包括无线/有线接入网、IP 核心网以及大型计算处理管理平台,几乎包含ICT 产业的各个领域,庞大的 *国家“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No.2012CB316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1001117,No.U1035001)96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100-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一、研究内容 围绕水泥生产和应用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提高水泥性能和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实现水泥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大创新,促进水泥工业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使用效能,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项目拟解决4个关键科学问题: 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调控及高胶凝性熟料相匹配 高介稳阿利特矿物和水泥熟料矿相匹配决定熟料性能。在研究熟料矿物微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建立熟料微结构与熟料性能的关系。该问题是提高和高效发挥熟料性能的基础,也是降低熟料烧成热耗的关键。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 针对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多阶段化学反应,在分析研究主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形成速率基础上,完善熟料形成动力学理论。该科学问题,是实现熟料烧成过程能量最佳配置,降低熟料烧成能耗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3)离心力场中的粉磨动力学与能量传递 完善该动力学理论和能量传递机制,是实现水泥粉磨环节节能和发展高效粉磨设备新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水泥粉磨节能技术突破的关键。 4) 水泥优化复合与结构稳定性 优化复合水泥组分,建立水泥浆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浆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该科学问题是高效发挥水泥各组分性能及延长水泥基材料服役寿命的基础。 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研究: 1)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和熟料矿物相组成与胶凝性的关系

系统研究实验室合成的纯C3S相结构、不同阿利特(杂质元素种类、掺量、掺杂方式不同)相结构以及熟料中阿利特化学组成、杂质固溶形式、工艺参数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矿物相结构在温变过程中演化规律。研究掺杂离子、工艺参数对阿利特缺陷形态的影响规律。研究阿利特介稳程度、缺陷形态对其水化活性的影响,建立高介稳阿利特微结构与水化活性--包括水化反应程度、水化反应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揭示最优水化活性的阿利特组成和微结构缺陷特征。 研究掺杂物质作用下熟料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优化矿物相匹配。阐明高温液相特性(如数量、组成和粘度等)的演变规律,确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石灰饱和系数、硅酸率、铝氧率及掺杂新相的控制参数。研究熟料中矿物相匹配与烧成热耗和胶凝性能的关系,确定熟料中C3S与其它矿物的最佳匹配,获得高胶凝性熟料。 2)熟料分段形成动力学及过程控制 研究原料矿物分解产物的反应活性,确定新生物相初始形成反应的温度重叠区和反应速率。研究固相反应过渡产物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分析固相反应的放热效应。研究熟料形成固-液相反应热焓互补机制。研究不同热、动力学过程条件下,高温熔体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确定高温熔体量、组成、黏度对熟料矿物、结粒和窑皮形成的影响。确定离子的扩散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阿利特相的晶核形成过程及生长机理,确定最佳的反应热、动力学参数。研究快速形成的水泥熟料微观结构及其宏观力学性能,解析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高水泥熟料的综合性能。 通过冷、热态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在悬浮态下进行的快速物理化学过程和热、动力学机制。研究在窑尾系统进行预烧结的方法,研究堆积态下窑内的传热过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 学领域的应用 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 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 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 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 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 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 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 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 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 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 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

物联网感知层试题及答案

1、( A祥云工程)实施方案拟定了在未来几年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云计算研究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 2、智能农业在(A智能温室)领域的应用,避免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减少了病虫危害,实现了作物的优质、高产和无公害生产。 3、安防和可视对讲集成管理:通过与可视对讲和安防系统的集成,将进行(C家居控制和遥感遥控)完美结合,通过一块触摸屏即可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设备进行控制。 4、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属于可追溯性的哪个方面?(A跟踪) 5、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C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给出租车公交系统带来的沉重压力)。 6、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必须以系统一体化、功能一体化、(D网络一体化)、和软件界面一体化等多种集成技术为基础。 7、以下哪一项用于存储被识别物体的标识信息?(B电子标签) 8、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以虚拟化的方式把产品包装成服务,(DSaaS )模式是实现虚拟化服务的关键。 9、可以分析处理空间数据变化的系统是(B GIS )。 10、下列哪种通信技术不属于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A广播) 11、下列四项中,哪一项不是传感器节点内数据处理技术(D传感器节点信息传输技术)。 12、在环境监测系统中一般不常用到的传感器类型有(B速度传感器)。 13、节点节省能量的最主要方式是(A休眠机制)。 14、现有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D ZigBee )是最低功耗和成本的技术。 15、实施农产品的跟踪与追朔,需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对农产品信息进行标识、采集、传递 和关联管理。其实质就是要形成一条完整的(C信息链),使得农产品的信息流、物流联系起来,根据农产品的信息追查农产品的实体。 16、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是(B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 17、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方式为(D以上三个选项都对)。 18、下列哪些攻击可以实现对射频识别手机支付的攻击?(C发动大量无效射频信号) 19、传感器节点采集数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什么?(D位置信息) 20、200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伊拉克时,运用到了下列哪项技术,对伊拉克的空气、水和土壤进行连续监测,来确定其是否有违反国际公约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A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21、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 行延伸。(正确) 22、传感器不是感知延伸层获取数据的一种设备。(错) 23、无线传输用于补充和延伸接入网络,使得网络能够把各种物体接入到网络,主要包括各种短距离无线 通信技术。(正确)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研究队伍、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的重大战略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问题、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预期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预期目标 从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应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参与情况。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物联网技术催生新金融模式

物联网技术催生新金融模式将缔造银行全新时代 信息技术给社会及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如时下热议的互联网金融,而物联网的发展又会给金融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认为,物联网以其全新的架构体系,让实体世界实现有组织、主动的感知互动,让虚拟经济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感知实体经济行为、准确预测实体经济的走向,让虚拟经济的服务和控制融合在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必将推动传统金融模式的一场新革命,并催生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主动、有组织地感知互动 我们知道,传感器采集信息、通信传输、中心进行处理的架构是传统智能化的测控系统。而物联网是以实体世界的感知互动为目的,以社会属性体系架构为核心的全新综合信息系统。如果把传感器比作人的鼻子、眼睛、耳朵的话,神经是传输系统,大脑就是指控中心,传统的测控系统是把系统比作一个人,物联网则是由这些“人”组成的团队、社会,“他们”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地去完成实体世界的感知互动。测控系统能完成人为的一些简单的测控场合,比如工业自动化。只有物联网的社会属性架构的高自适应的体系,才能满

足纷繁复杂的实体世界的感知互动的要求。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第三次产业浪潮的推动者。以PC 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一次产业浪潮——智能化时代;移动通信、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输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二次产业浪潮——网络化时代;物联网使信息获取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正推动信息产业进入第三次产业浪潮——社会化时代。 物联网面向实体世界,对实体世界进行追踪历史、把控现在、预测未来,改变的是实体产业的本身。比如,物联网让传统智能安防监控从事后追踪变革为事前预警;让传统智能交通的红绿灯控制车流量变革成车流量控制红绿灯;让传统基于RFID、条码、二维码的物流信息化被动管理变革成主动无遗漏环节监管等等。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将远远超过互联网的影响。 物联网金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交融 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二流合一,是虚拟世界和虚拟经济的融合,却没有改变金融机构的现行信用体系存在的根本问题——缺乏对实体企业的有效掌控。 不同于虚拟世界的互联网,物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实体世界已有的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物联网让虚拟经济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感知实体经济行为、准确预测实体经济的走向,让虚拟经济的服务和控制融合在实

973计划2013年立项项目清单

附件:973计划2013年立项项目清单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依托部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3CB126900 主要农作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技 术 教育部武汉大学孙蒙祥 2013CB127000 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 改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 技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 黄继荣 2013CB127100 果实采后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蒋跃明 2013CB127200 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 控制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 2013CB127300 猪利用氮营养素的机制及营养调控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 部 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 2013CB127400 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 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周卫 2013CB127500 农作物重要病原线虫生物防控的基础研究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大学张克勤 2013CB127600 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机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 厅 浙江大学陈学新 2013CB127700 小麦重要病原真菌毒性变异的生物学基础教育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 2013CB127800 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形成机 理及防控基础 农业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 工研究所 刘阳 2013CB227900 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 境保护基础研究 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 厅 中国矿业大学缪协兴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依托部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3CB228000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 究院 刘玉章 2013CB228100 生物质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基础问题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 厅 浙江大学周劲松 2013CB228200 源-网-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控 制基础研究 教育部清华大学张伯明 2013CB228300 工业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基础问 题研究 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 2013CB228400 基于多元燃料和新型热力循环的内燃机燃 烧理论和技术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 委员会 天津大学赵华 2013CB228500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PM2.5源头控制技术的 基础研究 教育部清华大学姚强 2013CB228600 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尚旭 2013CB328700 介观尺度下光子行为及新型信息光子器件 研究 教育部北京大学龚旗煌 2013CB328800 新型高分辨率三维显示器件与系统的基础 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 2013CB328900 支撑微波能高效工业应用中的新型微波源 基础问题研究 教育部、四川省科学技术 厅 四川大学黄卡玛 2013CB329000 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清华大学陆建华2013CB329100 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

物联网研究目标和科学挑战

物联网:研究目标和科学挑战 1.本文的创新点 通过分析目前物联网的各种定义,我们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智能服务的网络。物联网具有3个重要特征:普通对象设备化,即通过置入芯片、RFID、条码等手段使普通物理对象变成可寻址的设备;自治终端互连化,即将上述设备化的物理对象作为网络自治终端进行连网; 普适服务智能化,在这个广泛互连的网络上,通过物理对象参与服务流程, 提供普适的智能服务。 与传统的信息网络相比,物联网具有新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1)更广泛的互连互通。物联网将传统信息网络对手机、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的连接扩展到对所有智能、非智能物理设备的连接,这种连接在设备数量、种类、连接方式体现了突出的广泛性;(2)更透彻的信息感知,物联网将传统的各种传感器单点独立地对局部环境感知扩展到多点协同地对全局环境感知;(3)更综合的智能服务。基于普通物理对象广泛的互连和对物理世界透彻的感知,物联网可提供综合的智能服务。 物联网呈现了网元异质大规模、感知信息不确定、系统环境动态化等新的特征,面临着大规模异质网元的高效互连、不确定感知信息的有效利用、动态化系统环境的服务提供等基本的极具挑战性的基础问题。 2.实现方法 在国家973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启动了“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项目。项目以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共性问题为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探索物联网的基本规律,研究和解决大规模、实用化物联网所急需的以下关键科学问题: (1) 大规模异质网元的数据交换问题。通过建立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子网互连模型,提出物联网网络融合与自治机理,提供网络度量与评测的方法,解决局部动态自治和高效网络融合中面临的大规模异质网元的互连互通问题; (2) 不确定信息的有效整合与交互适配问题。通过建立对物联网感知信息进行融合计算的模型和方法,提出网元之间信息交互中信息表达、效能平衡和权限保护的机理与方法,解决不确定性感知信息的整合适配问题; (3) 动态系统环境中的服务自适应问题。通过提出系统环境动态性问题域建模、软件平台对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和理解、自适应求解的方法,形成动态环境中服务提供机理,解决动态系统环境中服务的适应适用问题。 该项目将建立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理论模型,突破数据交换、信息整合、服务提供三方面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制一个物联网平台进行验证和示范应用。项目包含五个课题: (1) 物联网体系结构理论模型; (2) 物联网网络融合与自治的机理和方法; (3) 物联网信息整合与交互的理论和方法; (4) 物联网服务提供机理和方法; (5) 物联网验证平台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研究工作由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九家单位共同承担。 3.结论及未来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物联网特点分析,介绍了我们对物联网概念的理解,我们分析了物联网结构的基本模型及其研究的科学挑战。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启动了由国家973计划支持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项目,本文对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等做了简要的介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623200-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李宗津东南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低污染、低能耗及高性能。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实现了辅料(主要是工业废渣)的充分和高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节约了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幅度的提高了抗压强度与流动性。从这一观点出发,现代混凝土属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但是现代混凝土又具有胶凝材料用量大,组分复杂,水胶比低的特点,早期易开裂,为有害物质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了其性能的严重衰减,甚至过早地退出服役,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能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及大量废弃物的污染。因此,要真正实现现代混凝土的环境友好,必须有效地提高现代混凝土的服役寿命。 关键科学问题一:现代混凝土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现代混凝土结构的服役性衰退是一由材料到结构的渐进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正确描述依赖于对现代混凝土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认识。在现代混凝土的组分中,水泥基胶凝材料起着将其它组分固结在一起的重要作用。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结构是现代混凝土的基因,其分布与组合影响着现代混凝土的各项宏观性能。因此,探讨现代混凝土复杂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形成机理并提炼其微结构模型是本项目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这一科学问题,本项目将展开水泥熟料组成与水化活性关系的研究,水泥熟料组成与结构优化的研究,特别要研究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与辅料复合优化,各组分对微结构形成的影响,组分之间的交互作用,水化速率与水化度对微结构的影响,提炼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研究微结构形成的诱导与控制途径。总之,通过先进测试技术及高效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索现代混凝土材料微结构形成机理。通过掌握微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微结构的优化理论,实现按终端用途对现代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的飞跃。 建立现代混凝土的微结构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将其与宏观性能有机的联 系起来。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探讨微结构对现代混凝土弹性系数的影响,确 定典型的代表性体积单元,通过多尺度过渡途径,确定微结构与宏观本构之间 的联系,建立力学宏观本构关系及基于多孔介质力学的混凝土传输本构关系。 关键科学问题二:现代混凝土在化学-力学因素耦合作用下微结构的演化 与损伤机理 现代混凝土服役过程中既承受荷载(静载,动载)又经受环境的双重和多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 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项目名称: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首席科学家:崔田吉林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前沿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性的工作,获得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国有特色的高压科学研究体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高压研究队伍,使中国高压研究的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进一步提升在国际高压界地位。 五年预期目标: 为完成总体目标,集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超高压下凝聚体系的金属化与奇异性能,2)超高压下强关联体系中价电子的行为,3)超高压下纳米限域体系的结构演化,4)超高压下的化合物半导体的电输运与新效应,5)超高压下亚稳相的截获与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能调控。 揭示超高压下纯氢以及富氢体系中分子的解离机制,探索可能产生金属氢的新途径,实现压制金属化;获得不同压力-温度-组分空间中,新型含3d、4d、5d关联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奇异物性,揭示超高压关联体系材料磁、电和介电的物理机制和晶体及电子结构起源;总结在纳米尺度、空间受限条件下压致分子体系的键合规律;揭示高压下准一维纳米体系的结构演化以及力学、电学等性质随压力的变化规律;揭示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电输运行为与其特殊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高压下电子驰豫、平均自由程、有效质量的新内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新型材料的超高压合成方面,由唯象研究上升到注重内在物理本质的探索,获取截获高压亚稳相的新方法及规律性认识。合成出3d、4d、5d族3种以上Mott有序化和Stoner型磁电新材料、3-5种有代表性高致密化超细微结构的高性能块体材料。 预期的科学研究成果: 拟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篇以上,撰写1-3部专著,申报高水平的奖励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5项。同时培养高压领域的拔尖人才以及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200名。

973物联网

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启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11-01-18 出处:科技处点击:4789次 以我校马华东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启动会于2011年1月16日在北邮科技大厦召开。 本次启动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马华东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重大项目处张延东处长、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宋海刚、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赵倩、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刘克处长、国家基金委信息学部项目主任肖人毅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出席启动会的专家有:科技部委派的973项目责任专家何新贵院士、毕光国教授、钱华林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孙家广院士、陈俊亮院士、梅宏教授、李建中教授、刘云浩教授。各课题负责人,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香港科大等9家项目参加单位的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杨放春副校长、科技处刘杰处长、高燕丽副处长均出席了会议。 首先,张延东处长回顾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的发展历程、选题重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并就“十二五”期间973项目改革思路作了简单介绍,感谢北京邮电大学为国家973计划项目所做的工作。国家基金委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孙家广院士介绍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基础研究支持的思路以及与科技部973计划的关系,并对本 973项目提出殷切期望。教育部科技司赵倩首先对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申请的973项目成功立项表示祝贺,并希望大家能一起合作顺利完成本项目。杨放春副校长首先感谢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北京邮电大学的支持和厚爱,表示北邮将秉承一贯的严谨作风,坚决把973项目做好。 马华东教授代表973项目组做了项目启动报告,介绍了项目背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项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并对团队组成和任务分工作了说明。然后,各课题负责人汇报了本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案、研究目标等。与会专家们就项目如何突出研究重点、如何克服难点、如何形成成果亮点等进行了点评,给项目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和要求。 在项目的工作研讨会上,项目专家组成员刘云浩教授、李建中教授分别就WSN到物联网的困扰、CPS系统方面做了主题报告,马华东教授做了973项目管理办法的报告。大家就主题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项目管理报告中提出的项目目标、团队分工与合作、各课题的任务促进、课题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段工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一致表示坚决支持、配合首席科学家的工作,齐心协力,争取圆满完成本项目的研究目标。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

天津大学 物联网工程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愿景:培养一流的学生、打造一流的学科、构建一流的基地、聚集一流的人才、从事一流的科研、实施一流的管理、形成一流的影响,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在原电子工程系基础上,于1996年组建而成,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33年的北洋大学电气工程系,是我国最早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教学和科研单位之一。 两个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三个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两个工程硕士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五个本科生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物联网工程 两个学科基础实验平台: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作风严谨、结构合理、攻关刻苦的研究队伍,多年以来,学院聚焦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完成了“973”和“863”高技术研究、攻关项目,以及数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已形成多个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学科方向,包括通信系统设计、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ASIC设计、固体电子学与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学院现与电子与电气工程学科排名苏格兰第一、全英国第二的格拉斯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选拔优秀学生以“2+2”双学士课程、“3+1”、“3.5+0.5”海外经历课程、“2+3”本硕直读课程、“3+2”本硕联读课程等多种模式进行联合培养。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3e15317.html,1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220100-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 究 首席科学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一、研究内容 随着微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二次电池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指标要求,而现有电池体系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方面的提升空间有限,迫切需要发展基于新构思、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二次电池新体系。本项目根据项目的总体设想,以大幅度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为目标,围绕轻元素化合物多电子反应实现途径、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和应用环境下电池材料与性能的演变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 1.轻元素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以具备多电子反应潜力的轻元素化合物为重点研究目标,研究这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性质和影响反应可逆性的因素与解决途径,构建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新体系。 2.快速电极反应过程与相关材料。对于已知的快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探索符合电池应用的材料体系,研究这类新材料的电荷转移与传输的动力学性质,适宜的电极结构和电解质体系,揭示相关反应机理,发展可实用化的高功率二次电池体系。 3.二次电池安全性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高容量与高功率电池在应用环境或滥用条件下自身安全保护的机制,研究电池添加剂,解决有机溶剂电池的可燃性和气胀,重点研究内禀式、自激发、可逆性的安全机制。 4.材料的表面结构与功能调控。研究用于电极材料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的表面修饰方法;抑制电池副反应和改善充放电效率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典型电极材料体系的表面结构与应用性质。 5.电池性能演变过程的研究。研究电极活性材料和电极结构在长期循环下微结构变化的机制及其与性能变化的关系,不同荷电状态下材料结构和电极结构的演变规律,电极结构和状态的准确表征和智能控制。 6.二次电池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我国资源状况,研究和选择高性价比的电极材料,探索其在现有二次电池体系中的应用;探索电池修复与再生的有效技术途径,进行电池材料的资源再生处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7.二次电池检测新原理与节能技术。研究数字化高频开关恒流源的优化拓扑结

973项目申报书——2011CB706700-G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房丰洲天津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天津市科委

二、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针对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对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技术的要求,深入研究并解决光学自由曲面制造中的重大关键基础科学问题,揭示自由曲面成型过程中纳观尺度材料迁移新理论,掌握和研究光学自由曲面高效、纳米级精度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共性基础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可控面形的光学自由曲面加工技术,培育我国光学自由曲面加工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推动我国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在光学自由曲面制造领域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增强光学自由曲面核心关键器件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光学自由曲面制造理论向更多领域纵深发展,推动我国科技进步。 (2)五年预期目标 在理论研究方面: 解决光学自由曲面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光学自由曲面制造技术与装备提供理论基础,跻身于国际制造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加工装备多体多态动力学行为与精度稳定性的映射规律、时变工况激励下控制系统与机械结构耦合动态特征对加工精度的 扰动规律,建立几何/物理/材料关联约束条件下光学自由曲面的空间机 构构型创新设计与优化理论;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非均匀变流向纳观材料迁移规律,建立曲面成形过程中跨尺度材料特性演变、表层及近表层材料结构变化等基础理论; ?揭示光学自由曲面物理再构过程中加工工具在力、热和化学等多场耦合环境下与加工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和微观力学行为,建立加工工具的失效 形式及其加工性能的演变理论; ?揭示多物理场辅助下纳米切削行为、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后的硬脆材料切削规律,建立工具磨损抑制及材料学分析测试理论。 在技术应用方面:

2012年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附件: 973计划2012年项目清单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 席科学 家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 2012CB1139 00 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 改良 黄三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 研究所 农业部 2012CB1140 00 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害控制的基础研究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 2012CB1141 00 害虫暴发成灾的遗传与行为机理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2012CB1142 00 作物应答盐碱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郭岩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 2012CB1143 00 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宋纯鹏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1144 00 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毒性疫病爆发机理与免疫 防治的基础研究 宋林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科学院 2012CB1145 00 木材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卢孟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 2012CB1146 00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 究 夏庆友西南大学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 会教育部 —1—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 席科学 家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 2012CB2147 00 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和资源潜 力评价 肖贤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12CB2148 00 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 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刘文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 司 2012CB2149 00 低品质煤大规模提质利用的基础研究刘炯天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2150 00 绿色低碳导向的高效炼油过程基础研究卢春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012CB2151 00 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袁小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 2012CB2152 00 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 础研究 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 2012CB2153 00 草本能源植物培育及化学催化制备先进液体燃 料的基础研究 马隆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广东省 科学技术厅 2012CB2154 00 碳基燃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体系基础研究韩敏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 2012CB2155 00 基于贵金属替代的新型动力燃料电池关键技术 和理论基础研究 孙公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12CB3156 00 新型宽带大动态毫米波器件及应用中的微波光 子学基础研究 郑小平清华大学教育部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