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文章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重点探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建设问题。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对三网融合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性展开具体讨论,最后分析了挑战、机遇以及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文章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建设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标签: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化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互联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应用的普及化,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也促进了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变革;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知识、信息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也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之中,也应该认真研究三网融合的问题,推动广电事业向着更好、更快、更丰富的方向转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及时更精彩的节目。

1 概述

我国在1997年的信息会议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属于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也是信息基础建设中重要的项目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 三网融合现状、问题、发展及作用

所谓“三网”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就是指将三种网络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系统提升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水平;用专业术语来讲,即是把計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内容、服务形式熔于一炉,为其提供一体化的新形式,从而以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多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此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网融合概念复杂、包含内容繁杂、牵涉层面较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局面,比如,移动电视、云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电视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听广播、购买商品等。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业务层面,各种新型的或花样翻新或引人关注的业务层出不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理念。从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监管、网络建设、技术、运营与终端维护方面。

另一方面,从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至今,信息技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发展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与多领域之中,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有局部化的数字技术发展,逐渐在向着全系统化的数字化推进,也就是说,通过数

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

抢占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 赵宗岐 面对波及全球、涉及许多领域的军事变革,军委江主席深刻指出:高技术战争的本质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并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军事斗争准备,把打赢信息战作为军事工作指导的重大课题。 一、应时而动,在世界军事变革中把握机遇 适应战争形态变革的主动抉择。信息化战争,是以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为物质基础的高技术战争,以其军队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精确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以及后勤保障集约化等鲜明特点,构成了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制胜因素上,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信息能力,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就能够更多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体现在作战方式上,非线式、非接触作战将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实现作战目的更强调着眼瘫痪敌人整个作战体系,精确地运用“硬”、“软”一体手段,打击敌作战系统的关节点。体现在对抗形式上,体系对抗成为战场对抗的基本特征,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战争形态的转型,促使原有的军事斗争准备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军事斗争准备只有立足于经受信息作战的考验来谋划,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迎接信息化挑战的迫切需要。面对信息化战争,世界主要国家军队都在抓紧实施信息化国防和军队建设,以谋求新世纪战略主动权。美军先后制定了信息战政策和条令,设立了信息战中心,组建了数字化部队,进行了信息战试验,建设了一体化的C4ISR系统。俄、英、法等国也在积极利用新军事变革的机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以争夺信息优势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竞赛业已展开。不难预见,未来局部战争中,信息领域的对抗必将异常激烈。落后于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潮流,将会失去新军事革命的历史机遇,甚至可能会出现以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对抗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军队的被动局面。 抓住战略机遇期的本质要求。世界新军事革命既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江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抓住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做好当前正在做的各项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心转向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把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转向信息化,在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这个大背景下展开各项建设。信息化作战准备不上台阶,机械化作战准备就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事实上,我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作战能力整体提高和有效发挥的一个“瓶颈”。在军事斗争准备领域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需要我们把加快信息作战准备步伐作为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信息作战能力的大幅提升,带动整体作战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乘势而上,通过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谋求跨越式发展 强化创新意识,解决思想观念滞后问题。由于我军总体上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加部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如何摆脱思维惯性,更新观念,是一个难度颇大的新课题。首先,要以抓信息作战理论的学习研究为突破口,加强对信息作战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强化信息制胜意识和跨越式发展意识,破除陈旧观念,澄清模糊认识,校正错误思想。其次,要把眼光定向未来,敏锐地捕捉世界新军事革命信息,大胆地展望和预测未来战争的发展走向,积极寻求有效对策和发展思路,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的观念谋划发展。 注重统筹协调,解决系统集成滞后问题。提高部队的信息作战能力,要改变以局部优势弥补整体不足的传统观念,针对当前战斗力各要素系统构成不配套、技术体制不兼容的弊端,围绕实现战场感知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综合集成,搞好研究论证,加强统筹协调,搞好顶层设计。既要有全军性的总目标,又要针对各军兵种、各战区部队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广 播电视也由局部采用数字技术向整个系统的数字化发 展。同时以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开 台,在此平 台上进行各种信息应 用。 网络为基 z} 浅谈一下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 用,在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系统如何顺 应时代,建立 起信息化、智能化 技术,更好地为广大的电视系统用户做到更精准和细 致的服务。 【关键词】广播电视 信息化平台 一、现有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现状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 ?算机网络技术平台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 并具有 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 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 系统。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应用网络中,首 先是信息的采集,然后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 传输,例如广播电视中的音频和视频信息,先将其转 z},在 展数据库应用,构建信息化平 面就以计算机 、数字化的现代应用

换成数字电信号,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 t=r. 也可以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存储和查询。 (二)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应用系统的构成对于构 建广播电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应用系统, 需要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建立起一个高效稳健的数据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广播电视系统中正常运行的任何有效信息转化为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运行的数据。 (三)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应用系统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一大特性是资源共享,利用它可以进行快速的数据交换和便捷地存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开发出各种应用系统来保证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以计算机软件系统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数字网络对采集回来的信息,转换成数字电信号处理,进而给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台的播出系统,如用计算机和声卡及相应的音频处理软件,对声音进行采集和处理,形成音频文件存储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中。播出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对数据文件进行查询,同时播出控制软件根据提前安排好的时间表的顺序,将这些文字、音频、视频数据从主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一一取出,利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文字、音频、 视频数据文件还原成信号即可。 二、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广播电视系统的

物联网发展历程及背景

物联网的技术历史和发展背景 1 、什么是物联网 目前在国际上对于物联网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比较广泛的解释是,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节点、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装置、红外感应器、移动手机、PDA、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就是将传感器等装置嵌入物体并进行联网以最终接入互联网,通过使物体具有“智慧”,从而延伸人类感知、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 2、物联网发展的技术背景 计算机技术、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射频标签(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与数字地球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无线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研究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加深了人们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而互联网技术、RFID技术、GPS 技术与WSN技术为实现全球商品货物快速流通的跟踪识别与信息利用,进而实现现代管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互联网已经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已经改变了几十亿网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是现在互联网上关于人类社会、文化、科技与经济信息的采集还必须由人来输入和管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人们设想如果从物流角度将RFID 技术、GPS技术与WSN技术与“物品”信息的采集、处理结合起来,如果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将RFID技术、WSN技术、GPS技术、数字地球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就能够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从“人”扩大到“物”,就能够通过RFID技术、WSN技术与GPS技术采集和获取有关物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世界范围内的物流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与全程跟踪,这种技术就是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发展的社会与技术背景如图1所示。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本文根据国外多个国家的三网融合经验以及国内三网融合现状,从技术与市场营销的多个层面来分析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关键词】三网融合;现状;未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现?就是运营网络存在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广电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内容管理优势,这事电信所不具备的;电信拥有交互网络优势,这又是广电目前做不到的。因此,电信、广电双方应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互补,实现国家信息化大发展。 从三网融合的提出到现在,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相关的管制部门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通过政策、制度以及管制框架上的变革来解决实现三网融合面临的诸多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一些国家把电信和广播在传输上的管制职责集中到一个管制实体中。目前有6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统一的监管机构。 国外的三网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网融合的难点在于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这两个行业从最初严格的禁入,到现在19个国家已经实现了两个行业的双向进入。 (1)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广播法和电信法。提出了承载和内容管制分离。2003年出台新的管制政策,进一步开放准入。由总务省负责广播和电信相关管理和管制工作,但在现行法律下,通信的管制办法与广电的管制办法十分不同,两者划分不明确,总务省下面是两个局分别在管。目前NTT已经可以提供视频业务,日本的有线电视公司也提供宽带接入和电话业务,但用户数量有限。 (2)韩国的广播和电信管制机构是分离的,韩国广播委员会管理广播产业的相关事务,而信息通信部对电信产业实施管制。韩国广播委员会认为IPTV应该按照广播业务管制,担心IPTV冲击有线电视和被划分为网络增值业务后外资将进入;信息通信部认为IPTV应该作为网络增值业务来管理,如果IPTV业务延迟部署,将会影响到韩国运营商在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力。韩国的宽带设施非常发达,宽带普及率和宽带都能够满足IPTV业务的需求。 (3)欧洲2003年统一监管框架的实施,推动了欧盟各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欧盟大多数国家均开放了有线电视和电信市场,允许彼此进入。这方面英国走得比较快,英国1992年修订了有线广播电视法,允许有线电视公司经营电话业务,同时允许电信运营商提供有限电视,但是先从区域运营开始,而且当时还不允许最大的运营商BT做电视业务。到2001年英国已经全面开放,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可以经营全国范围的广播业务。2003年英国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将原来的电信管理局――OFTEL、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2T08:43:29.4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贾佳1 刘刚2 欧亚新1 杨艳1 [导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智能电网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成为一个主要趋势。 1.新疆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26; 2.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摘要:在社会经济和科技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智能电网当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尤其是对于信息的感知、高校处理以及传输,物联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在电力系统当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本文当中我们站在功能及应用的角度上对电力物联网进行深入解析,分析出以物联网为基础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所用到的重要技术,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建设,确保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推动电网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 引言 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起到测量和调控作用,有效的推动电力系统转向开放供应模式。但是想要实现电力设备及电网智能化的控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建设电网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也需要面临各种困难。但是物联网出现给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 一、关于电力物联网的相关概述 建设智能化电网是为了使监管电力系统更加智能化,进而提高电网的运行安全,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电力物联网是指在电力系统当中,借助数据库或者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传感设备、分布式识读器等技术,在设备与工作人员之间构建一个智能网络。而电力互联网功能也包括三个层面:感知层、应用层和网络层。感知层又分为通信延伸和感知控制,通信延伸实现物理实体与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对接。感知控制是借助采集设备与只能传感器收集电网当中的设备运行状态、运行环境信息以及电网电量等信息。网络层能够实现信息的控制和传递,应用层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其他各种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可视,充分发挥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当中的应用。 二、智能电网基于物联网新型电网系统的主要技术 物联网在智能电网当中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技术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智能电表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表属于基础性的硬件设备,它发挥着双向通信的作用,连接用户与供应商。通过观察用户电表的用电数据,可以对电力供应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规划和调度。通过用电短期价格的弹性模型,能够给用户与供应商提供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 2.2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物联网当中存着很多的数据信息,需要借助云计算机技术才能够处理这些数据。利用列的数据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对大型数据的高校管理,同时对应用程度进行实时化读取。存储数据时借助分布式荣誉存储系统使得数据的存储更加安全。 2.3Web为中心的可互操作通信 在市场渗透的过程中智能电网的发展与标准化接口和可互操作协议密切相关。但是因为Web服务本身就具备可访问性,所以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传感器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是通过网关实现,同时也能够与服务器直接实现信息的交换。 2.4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实现 智能管理与信息共享技术实现虚拟能量的存储,该技术在电网当中的应用要求智能化电网必须具备一定的存储能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协调和响应相关的能源需求,构建一个有效的双向虚拟能量存储。利用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存储虚拟能量,实现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连接,同时可以利用动态化数据来驱使虚拟能量的存储。 2.5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不仅存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整合系统的过程中还会面临新的安全隐患。因此,借助物联网的感知能力能够保证电网设备的安全,通过信息传输以及访问的机密性可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同时保护系统的关键数据。 三、基于物联网智能化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智能化电网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它的优势很多,但是因为其发展及应用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换言之,在建设智能电网信息化过程中,物联网技术还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 (1)信息集成技术不够成熟和完善。在建设智能化电网的过程中,信息孤岛问题是我们肯定会面对的,因此信息集成技术必须要不断的提高。 (2)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电网的信息化建设很容易出现网络信息泄露或者是被恶意窃取的情况,因此必须要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3)缺少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实际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一个缺乏完善统一标准管理体系的阶段,因此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管理系统。 四、基于物联网建设的智能电网发挥的功能 4.1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网能够轻松的实现信息共享 电力物联网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还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个更便捷的服务平台。智能电网对实现常规用电服务、高级用电服务以及智能用电服务的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电网和用户之间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用电需求。 4.2能够实现电力设备监测和检修一体化 对于实现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维修的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需要很多电力设备运行参数作为指标进行参考,因此收集这些标准数据就属于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智能电网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之后很容易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建设信息化电网系统,能够全面的呈现出电力设备监测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综合体现出电力设备的相关运行信息,同时掌握电力设备

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

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会工作上新台阶 信息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工会信息工作作为履行工会职责,发挥工会作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和创新工会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力工具。 一、工会组织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把握好三个“度”。一是认识要有高度,要把它放到通过这一手段推动和创新工会工作这一高度上来认识;二是认识要有广度,信息化不仅要具备信息基础设施,而且要在工会组织的管理和业务两个方面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提高维权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认识要有深度,信息网络化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实质上它更是一个组织的整体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建立工会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水平,是工会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当前,单纯以传统的方式对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进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工会组织、工会会员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我们能随时掌握组织机构和会员的变动情况,促进建立健全工会纵横网络,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还有厂务公开、劳模管理等大量的管理工作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 三、切实抓好工会网站建设,是工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工会信息化建设,需要工会构建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建设好“工会网站”。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工会网站建设,以带动整个工会信息化建设。总之,科技的发展给工会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物质条件。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手段相结合,将是工会工作愈做愈好的有力保证。我们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切实提高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的能力和水平,让工会工作与网络结下深厚的情缘,不断推动工会工作上新台阶!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 文章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为主题,重点探讨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建设问题。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对三网融合的现状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从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和重要性展开具体讨论,最后分析了挑战、机遇以及应对策略。希望通过文章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建设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标签: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化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形成了以计算机为基础、互联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化技术,通过应用的普及化,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也促进了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变革;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知识、信息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也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广播电视信息化建设之中,也应该认真研究三网融合的问题,推动广电事业向着更好、更快、更丰富的方向转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及时更精彩的节目。 1 概述 我国在1997年的信息会议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属于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也是信息基础建设中重要的项目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 三网融合现状、问题、发展及作用 所谓“三网”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就是指将三种网络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系统提升广播电视信息化的水平;用专业术语来讲,即是把計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内容、服务形式熔于一炉,为其提供一体化的新形式,从而以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多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节目内容,以此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网融合概念复杂、包含内容繁杂、牵涉层面较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局面,比如,移动电视、云电视、移动电视、IPTV等,电视不仅可以收看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听广播、购买商品等。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业务层面,各种新型的或花样翻新或引人关注的业务层出不究,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广播电视理念。从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监管、网络建设、技术、运营与终端维护方面。 另一方面,从发展现状来看,21世纪至今,信息技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且发展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与多领域之中,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有局部化的数字技术发展,逐渐在向着全系统化的数字化推进,也就是说,通过数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产业效应分析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ECONOMIC RESEARCH 经 济学研究 2010年12月(总第178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2,2010(Cum ulatively ,NO.178) 一、三网融合的驱动因素 (一)内部驱动因素 1.网络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三网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是因为现有的网络产业追求更大的网络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结果。规模经济是指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品的单位平均固定成本下降,进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 对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来说,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只有当用户数量达到某种相当规模,网络通信量达到相当数量时,每个用户、每个业务的收入才能大于该用户、该业务的平均成本,整个网络才会盈利。因此,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都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通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作为三种独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三个网络运营商单独经营成本较高,而电信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间融合不但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还可以改善网络经济的低效率;式子表达为: C(Q 1,Q 2)≤C(Q 1,0)+C(0,Q 2),其中上式左边表示联合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右边表示由两个厂商分别生产的总成本。 范围经济的存在正是促进三网融合的重要因素。从硬件设备成本来看,网络 融合含义的本身就是指在一种网络上同时支持三种网络的业务,这显然要比三个网络分别完成三种业务的总成本要低。 2.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网络融合的根本原因,使网络融合成为可能导致了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产业融合的现象产生。因此,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IP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三网”都能接受的统一通信协议T CP/IP 协议,为“三网”在业务层面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必改动或不必过多改动硬件,就可使网络的特性和功能不断变化和升级,使现在的三大网络最终都能支持各种功能和业务。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使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都可以通过数字编码进行传输和交换。软交换技术是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利用软交换分组技术的优势,能实现简单、高效、灵活的网络拓扑,降低运营成本,并开发新的业务,提供差异化服务。 (二)外部驱动因素 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网络融合的关键驱动因素。消费者接受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新业务或替代业务的不断出现,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局面,传统单一的通信业务以及点对多点的广播电视提供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各项增值业务收入的迅速增长。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力,适应市场需要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于是,运营公司将力 求在各自的业务平台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快捷的业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创造更大的利润。 2.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三网融合的催化剂。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竞争的全面展开,尽管各类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会发生变化,但业务总量和业务种类都会扩大,竞争的结果将是把市场这块蛋糕共同做大。在融合的大潮中,不管是电信公司还是计算机公司或有线电视公司都会激流勇进。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业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已经开始,外国公司的进入必然会带来高技术层次的竞争,也势必为三网融合带来新的驱动力量。 3.政策因素。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市场需求的演进以及市场的竞争,推动着电信管制的进步。从全球看,市场化和自由竞争正在取代电信垄断,电信管制政策不断地放松,市场规律的作用则在加强。从我国来看,三网融合的管制政策也得到了一步步的突破。从2006年发布《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实施三网融合具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三网融合终于尘埃落定,电信、广电市场互相准入开放,进入壁垒已经越来越低。 二、三网融合的产业效应 (一)产业融合效应 1.网络融合与产业边界。产业边界是指在同类或者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中,由于同一产业的企业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产业效应分析 张鸿,张倩 (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三网融合”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三网融合的主要因素诸多,本文介绍了三网融合的经济学内因基础和外部驱动因素,从产业融合效应和产业价值链效应分析了网络融合对电信产业的影响。最后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与运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三网融合;驱动因素;产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10)12-0095-02 [作者简介]张鸿、 张倩,单位:西安邮电学院。95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三网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三网融合 "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的提出 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1996年就已在国内提出。当时三个信 息网络都是沿着自己的某种方式在发展,力求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为邮电通信网, 它是信息基本通道,也是国家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是计算机网,从中国网 (CHINANET到互联网(Internet ,已成为重要科研机关及部门交换信息的主渠道;最 后一个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又非常需要的有线电视网(CACT 0 90年代后期多媒体迅速发展,所以人们就想到如果能将三网合一,将节约大量的投资,方便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需求,而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三网怎么融合为一一直来有两种定义,一是物理层的融合,即将三张网合而为一; 二是业务层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其实就是"数字融合",国际上称之为"DigitalConvergenee"。第一种定义 实际上是部门的变革。网络统一的背后是管理权的整合,实施和运作难度很大。第二种定义从市场角度来看,一个三方竞争的状态有利于消费者和业务成长。 所以" 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目前用于传播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的三个网--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最终融合为物理上的一个网络,或者其中的某一个网络将取代 另一个网络。三网融合比之三网合一更符合事实。所以现在看到的文章多以三网融合来描述这三张网的未来。 2、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 卜一五"计戈叽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

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兰州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姓名:高建东 学号: 140962053010004 专业:行政管理 教学站点:平凉电大 入学时间: 2014年 指导教师:张莉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浅谈物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摘要:物联网是城市发展通向智慧化的桥梁,建立智慧城市将是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和战略方向,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将带给未来城市的全新面貌,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应用。 一、物联网的定义 通过各种感知设备和互联网,连接物体与物体的,全自动、智能化集、传输与处理信息的,实现随时随地和科学管理的一种网络。“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二、物联网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指将城市信息化,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无线或有线)、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身份系统(RFID)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位于全国领先地位。 通过智能计算技术等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2、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体化:要进一步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进一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融为一体。 协同化:要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城市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城市创新发展。 最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利用最优,经济社会活动要做到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和意义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及意义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争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1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1.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1.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人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1.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1.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2)实现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三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三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 按照上级各级对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工作要求,我局对20xx年电子政务内网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0xx年,我局对加强和搞好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各级对电子政务内网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局网络工作和城管工作的实际,扎实推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信息化工作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突出网上应用,强化信息服务,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为保障我局信息渠道的畅通、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办公、办案自动化应用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年电子政务内网工作具体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网络管理责任制 加强领导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的相关文件、会议精神,明确了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和日常应用操作管理人员,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工作落实。积极参加了县党政网管理中心举办的应用培训或相关会议。保证了网络操作人员的固定,加大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基础建设所需的设备经费,继续发挥了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服务机关办公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网络的规范管理 (一)搞好公文网上单轨运行,认真做好了公文网上交换、处理、归档和查阅、电子邮箱等工作的网上应用,建立和完善信息上网制度,建立基础数据库和重要信息资源库。 (二)认真做好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上的公文收发,有固定人员,按照程序,下载了各类文件资料,能正确、熟练地做好本单位的公文网上信息网上应用,做好了公文网上归档和查阅工作,实现了公文高效运行,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内网(党政网)为本机关提

物联网基本概念和发展前景

物联网基本概念和发展前景

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编辑本段] 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及其定义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

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编辑本段] 二、物联网的背景与前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

三网融合背景下驻地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三网融合背景下驻地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明确了三网融合工作推进时间表。三年多来,我国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已经实现,技术方案比较成熟,政策障碍基本解决,监管机制逐步改进。在下一步推广中,三网融合如何实现深入融合,如何让用户只需要一个物理线缆入户,就可以享用多个运营商(包括广电网络运营商,下同)的服务,切身体验到三网融合带来的好处,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光纤化是驻地网发展方向 三网融合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运营商在自己的网络上运营三类业务;第二个层次是各运营商在同一个共享网络上运营各自的业务。目前三网融合试点还在第一个层次,部分国外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层次。 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企业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基础是他们都 有光纤、双绞线或同轴电缆进入家庭。三网融合之前,电信和广电的网络都承载了业务;三网融合之后,两个网络还是单独布线,但只有一个网络承载业务,另一个网络处于闲置状态。三网融合试点解决了双向进入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的问题。从这点可以看出,第二个层次才是真正的网络融合,比第一个层次更有意义,难度也大很多。 三网融合业务进入家庭需要经过用户驻地网(以下简称驻地网)。驻地网属于电信网的概念。驻地网是指用户终端至用户网络接口所包含的线路和设备(通常在一个楼房内),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以方便用户终端灵活进入接入网。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网和广电网相互融合,本文的驻地网泛指在小区或楼宇内的电信和广电网络。 由于三网融合提供的业务更具有多样性,支持视频和各种双向业务,因此对网络承载能力、稳定性等有更高的要求。光纤是目前最理想的传输介质,光纤入户是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电信已经开始城市光网建设,全面采用以PON为代表的光纤接入技术,大幅提升宽带普及率和用户接入速率,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满足多业务高带宽承载要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和《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两项国家强制标准已于2013年4月1日起实施,主要提出了三项强制性要求:一是在公用电信网已实现光纤传输的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二是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必须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三是新

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设计背景及工作原理

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设计背景及工作原理 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也叫智能农业灌溉系统,是托普云农物联网为保证农业作物需水量的前提下,实现节约用水而提出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简单的说就是农业灌溉不需要人的控制,系统能自动感测到什么时候需要灌溉,灌溉多长时间;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可以自动开启灌溉,也可以自动关闭灌溉;可以实现土壤太干时增大喷灌量,太湿时减少喷灌量。 一、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功能设计: 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要实现上述功能就要充分利用可编程控制器的控制作用。系统要实现自动感测土壤湿度的功能必须要有土壤湿度传感器。要实现灌溉水量的多与少的调节,必须要有变频器。在可编程控制器内预先设定50%—60%RH为标准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湿度模拟信号经A/D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 针对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智能灌溉控制系统。依托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灌区作物需水信息,汇聚到网关节点发送给主控中心,中心主机根据信息确定灌溉状态并计算灌水量,控制灌溉设备工作实现智能灌溉;依托Internet管理员有权对系统远程管理,满足了规模化灌溉的需求。根据示范区观测,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6提高到0.9。系统结合了无线传感、计算和网络通信技术,解决了精确农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托普云农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涉及到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

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的农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托普云农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可以根据植物和土壤种类,光照数量来优化用水量,还可以在雨後监控土壤的湿度。有研究现实,和传统灌溉系统相比,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成本差不多,却可节水16%到30%。加州出台的新法案要求2012年起新公司必须使用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 二、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的设计背景: 灌溉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 美国每年浪费掉的水资源高达8,520亿升,而若安装一种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则可有效地控制水流量,达到节水目的。HydroPoint公司负责可持续领域业务的Chris Spain援引美国用水工程协会的报告称,美国住宅区和商业区的草坪、植物灌溉用水浪费了30%到300%。 水资源被浪费的原因是技术不行,美国有4,500万个仅是安有简易计时器的灌溉系统,它们在时间控制上还可以,但精准度不高。Spain称,城市灌溉系统占城市用水的58%,这些被浪费的水资源每年生产54.4万吨温室气体。 在中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由于农业灌溉效率普遍低下,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水资源利用率高的国家已达70%~80%,因而,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对于缓解水资源的紧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不仅美国,英国也开始关注节水问题。英国节能信托基金会和能源部警告,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节约能源,使用热水可能会超过取暖成为制造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三、智能农业物联网精细农业自控系统工作原理: 灌溉系统工作时,湿度传感器采集土壤里的干湿度信号,检测到的湿度信号通过A/D模块转换,将标准的电流模拟信号转换为湿度数字信号,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内预先设定50%-60%RH为标准湿度值,实际测得的湿度信号与50%-60%RH比较,可以分为:在这个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小于这个范围三种情况。 可编程控制器将控制信号传给变频器,变频器根据湿度值,相应的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电动机带动水泵从水源抽水,需要灌溉时,电磁阀就自动开启,通过主管道和支管道为喷头输水,喷头以各自的旋转角度自动旋转。灌溉结束时电磁阀自动关闭。为了避免离水源远的喷头不能被供给足够的压力,在电磁阀的一侧安装一块压力表,保证个喷头的水压满足设定的喷灌射程,避免发生因为水压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