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

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
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

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文艺观象)

《人民日报》(2016年05月27日24 版)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

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慧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少衡(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核心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它也是当下的,原作仍在被不断阅读、观看、欣赏,并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一种资源,被反复改编、重拍、翻唱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它把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和蔑视的普通民众塑造成英雄,这区别于“五四”时的俯视和怜悯平民,平视加仰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

●红色经典表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其追求和创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高远艺术境界,是最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当今的文学写作缺乏的,需要学习和汲取的,特别是挣脱“经济力”的束缚时,更需要在红色经典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

●当今活跃在文艺创作一线的作家、艺术家,都受到过红色经典的影响,它已经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传统和资源之一,与诞生红色经典的那个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与战争年代相比,当代中国也在发生着深刻巨变,也应该能够产生新的经典之作

张江:近年来,围绕红色经典展开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这主要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被封存的历史,可以说,红色经典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这体现在,红色经典原作还在被不断阅读、观看、欣赏,同时,它也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一种资源,被反复改编、重拍、翻唱。就此而言,我们对“红色经典”的讨论,事实上就具备了历史与当下双重观照的意义。

红色经典并未褪色

仲呈祥: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的红色经典,在发表和出版之后的不同时期,一印再印,长销不衰,而且,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之后,仍然广受不同代际人们的欢迎。这种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文艺经典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更不会因为岁月的更替而褪色。

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实例,是歌剧《白毛女》的重排与巡演。这个诞生于70年前延安的民族歌剧经典,从延安开演,中经太原、石家庄、广州、长沙、杭州、上海、济南、长春直至北京,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白毛女》旋风”。不久前,据此拍摄的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电影也在全国上映,受到广大观众好评。一部民族歌剧经典,历经70春秋,久演不衰;主演从王昆到郭兰英,到彭丽媛,再到雷佳,薪火相传,后继有人。而且,由民族歌剧到京剧,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刘占祥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张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一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红色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红色电影观后感优秀范文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红色电影观后感 在寒假期间,我观看了红色经典电影《柳堡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柳堡的故事》讲述的是1944年春,宝应县柳堡地区最后解放了,新四军战士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很快就解除了当地百姓的疑惧心理,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四班副班长李进在村民田学英家养伤的时候,两个人互生好感,但指挥员劝说他放下儿女私情。部队离开后,恶霸刘胡子欲霸占二妹子,部队接到二妹子的弟弟小牛送来的消息,迅速又和指导员带队回到,及时救出了二妹子,两人感情更加深厚。但为了革命事业,李进放下了这段感情,随部队南下作战。五年后,李进成为连长,二妹子也光荣入党成为革命骨干……故事中主演人物有:“四班副班长李进”、“二妹子田学英”、“二妹子老弟小牛”、“班长”、“指导员”、“连长”等。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战场上流了多少百姓的鲜血!这鲜血流进多少人的心中!虽然我们不以前历过,但是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然而,故事中“副班长李进”、“指导员”、“班长”、“连长”、和众多战士们,他们不怕危险,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代价,打着帝国主义们,打着让我们受苦受难、受欺辱的鬼子们。故事中没打死一个鬼子,我心中都无不振奋!战士们用手雷、枪打得鬼子们落荒而逃,到最后,我们胜利了。我心中为之振奋!看到这个片段,我想到了坚守祖国、保卫祖国的战士们。他

们流血流泪,但始终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付出了多少,才换来祖国的安宁和谐; 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断胳膊、断腿,有多少战士在战争中盲目了、耳聋了、残疾了, 想到这些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在此,我想对千千万万保卫祖国的战士们说:“谢 谢你们无私地付出,才有了祖国的安宁和谐。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日日夜夜的坚守, 我向你们致敬!” 帝国主义对百姓们的欺辱,我们是怎样也不会忘记的,那段悠久的历史,是怎样 也洗刷不了的。回想以前,百姓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再想想此刻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故事中的一切,我们都不以前历过,然而,故事中的一切,都曾真实发生过。我们此 刻能做的就是每人拿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回顾那些经典的红色电影,多去体会,多去感受。每一个经典红色电影讲的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只是我们并不明白。我们 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心中总有一个不变的念头——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柳堡的故事》这部经典的红色电影,会永久留在我的心中。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影片,《地道战》上映已经整整四十年了。这部影 片在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说是久演不衰,其原因何在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这 天电影事业的繁荣,能够说是不无裨益。 要细究《地道战》青春永葆,魅力永驻的原因,我看主要还在其传统的“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从它的“乐”,也就是营造其娱乐功能的因素来看,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一 个波澜迭起,引人入胜的故事。《地道战》主要表现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冀中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英勇游击战争,这个大 题材并不容易驾驭;而作为一部“教学片”,它主要的任务又是介绍地道战的方法、特点,弄不好就极易流入解说、诠释的枯燥。影片的制作者明智地以“一斑窥全豹”的方法, 从高家庄群众与黑风口据点敌人斗争的视点切入,运用传统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这就为沉闷的教学找到了一个鲜活的载体,并由此而生发出动人的故事。交错其间的 老村长报警,敌人乔装武工队等一系列的惊险情节的安排,即我们传统戏剧中“戏眼” 的运用,便使影片产生了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效果。其二是巧妙引导观众思维的投 入和参与,从要不要挖掘地道到地道如何挖,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从村落地道到 地道网络,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个个提出,让观众和剧中人一道思考,共同解决,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获得一种参与的紧张和成功的快感。其三是一批个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 县委党校组织我们学员到**********参观学习,通过县党史办********的介绍以及地方办*****关于地方党史的授课,使得这次的革命传统教育,对我感触很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

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胡锦涛总书记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精神,这在今天仍有特殊意义。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做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 当前,为落实十八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安徽,实现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唐诗宋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曾国藩家书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

红色旅游观后感

遵义之旅观后感 2011年6月19日早晨,我们参加学院组织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百多位师生分乘两辆大巴和一辆中巴车从学校大门出发,前往遵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车上,导游小姐给大家介绍了贵州的旅游景点及贵州的地貌,还介绍了贵州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组织大家唱歌等等。一路上同学们兴致勃勃·欢声笑语,很快就到了参观学习的第一站:遵义会议会址及其展馆。 我们从大门走进去,看到了会议会址,它是一座二层楼房,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进入了展馆,看着陈列在“红军政治部旧址”内红军当年留下的物品:宣传红军政策主张的《红星报》;书写在老百姓门板上的宣传标语;记录战绩的《战功表》;红军作战用过的步枪、手雷、草鞋、草帽;还有那台十分珍贵的石印机等等,这些原物原件的展示,带领我们渐渐穿越70余年的历史烟云,将我们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 通过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我们了解到遵义会议是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召开的,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毛泽东的高超智慧和神奇用兵下,红军四渡赤水河,迂回穿插于敌重兵包围之间。随后,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等。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共行二万五千里,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将全部的军事力量

投入到抗日救国洪流中。由此,遵义这个地方成为举世瞩目的红色圣地,遵义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观完会址展馆,我们穿过红军街,爬上红军山,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那气势雄伟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让我们心情沉重,“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在太阳光下闪耀着它不朽的光芒。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驻足陵园的红土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革命先辈,我们的红军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换来最后的胜利,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不朽的。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中国革命政权来之不易;体会到共产党人的坚强,老一辈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做斗争;更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伟大,遵义之行使我们牢记革命英雄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学习中把红军精神牢记在心,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无论今天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想一想,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的革命老前辈,我们的红军战士及家属,我们还有什么抱怨和牢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忘我学习、不去无私奉献?通过参观,我们还感悟到,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建设时期,实事求是、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找准和修正前进的方向,是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市场风云变化无穷的情况下,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亲耳聆听老英雄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和成长经历,同时认真学习了XX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触很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像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曾经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要求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精神,这在今天仍有特殊意义。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共产党人,做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

阅读红色经典心得体会

阅读红色经典《毛泽东选集》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9日) 毛泽东虽不是农民出身,但却对于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农民阶层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发动农民群众的工作。他回到家乡湖南,对当地的农民运动情况做了三十多天的实地考察,并写了考察报告,借此纠正党内部分人士对农民运动的错误看法。一个梦想大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可能比梦想小的人最终目标还大。毛泽东就是这样的的一个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明可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通过一如既往的努力,就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共产党能够取得的所有光辉成就,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正应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点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用辛勤汗水养活我们的农民,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

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曾指出:“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其他领域,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检验党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对与错、成与败、得与失的最高标准。 我们的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懒惰而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梦想或选错了方向,一个人无论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不过是绕圈子而已,有了方向,我们就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它是我们成功的向导。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

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 一大批英勇的革命烈士用热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用生命换来了我们安逸的生活。那你知道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篇【1】过十岁生日时,姐姐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我被书中一个个英雄形象折服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年幼的她早早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可是敌人封锁了所有入口,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一个叛变的民兵从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把她拉出人群,带到了敌人的面前。敌人从叛徒的口中得知刘胡兰是被捕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和区干部,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便妄想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刘胡兰宁死不屈,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强。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便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来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刑场上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只剩下刘胡兰一个人,这时的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愤怒的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敌人的机关枪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这时刘胡兰大义凛然地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让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就这样年仅十五

岁的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老乡们的安全,她却永远沉睡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蓝天。 刘胡兰,你不会孤单寂寞,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都在传颂你的事迹,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为你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爷爷也为你亲笔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英雄用自己可贵的生命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更应该把握好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革命传统故事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心得体会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革命传统封教育,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充分领悟学习了长征精神和真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要学习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我们要象革命先辈那样,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在实践中把这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确保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第二、要学习革命先辈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的。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团结一致,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党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要学习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我们

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我们必须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牢记历史责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弘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情,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广大党员要经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考验,做个好党员。 第一、要加强党性锻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坚定理想信念,首要要加强理论武装,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按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使党性不断升华,脚踏实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工作思路,使党员既胸怀崇高理想,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要恪守神圣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使命。责任往往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与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等优良品德联系在一起,真正反映一个党员的思想品德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

代屯小学 “革命传统教育月”主题活动方案 1、 活动目的: 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清明节日对少先队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 识,特组织本次活动。 2、 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小学生 三、活动时间:2017年4月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读一本革命故事的书。每个学生可以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此类书籍,如《长征》、《二万五千里》等,通过阅读从字里行间感受长征的意义,激发爱国的情感。 (二)、营造氛围,突出主题,加大校园革命传统教育氛围建设。 1、出好一期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 2、观看一场革命故事影视片。 (三)、挖掘资源,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感悟。 1、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革命英烈故事会。 3、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 五、活动注意点: 1、全校师生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真正领会“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逐步推向高潮,深入开展各项活动。 2、各班要挖掘资源、创新形式。结合时代特征,根据自身实际, 在继承中创新,积极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3、活动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要策划好、组织好、协调好,携 手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4、认真总结,及时反馈。在各次活动中,各班要及时收集开展活 动的信息和相应资料。 六、课外拓展: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

2.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先人的姓名、经历等; 3.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 4.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优秀文化传统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代屯小学 2017-4-3

红色经典读后感450字

红色经典读后感450字 ——《红色经典故事》读后感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

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知道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扞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地道战》读后感 我看了《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 导读:本文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四月,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清明节即将来临。学校为缅怀革命先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学校利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教育学生向革命烈士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从小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特组织本次活动。 二、活动主题:“倡导先辈英烈精神,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三、活动时间:4月2日(星期六)下午2时出发 四、革命烈士纪念碑 五、活动对象:初一级全体学生 六、主要活动:开展祭扫革命英烈“十个一”活动暨“倡导先辈英烈精神,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启动仪式。即学校要开好一次教师动员部署会议,各班开好一个主题班(队)会,上好一节革命传统教育课,利用多媒体组织观看一场革命故事片,组织好一次祭扫或参观瞻仰活动(初一级),编好一期革命传统教育黑板报,学唱一组革命歌曲,写一篇悼念英烈或“祭英烈”活动的感受作文(记叙、体

会、随笔、书信等)。各班选5篇优秀作品交少队辅导员。另外,各班还可自行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英雄故事会等。 七、活动准备: 1、校长室负责联系去扫墓的车辆及烈士事迹介绍人员、媒体人员;并将活动方案上报教育局。 2、总务处具体负责准备扫墓所需物品(花篮挽联):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落款)。(主题横幅):倡导先辈英烈精神,打造红色校园文化 3、班主任教学生按图纸(见附图)自制白纸花一朵,届时每人手持小白花参加活动。 4、再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见附图) 5、各班班主任通知参加的学生要统一着校服,少先队员要系红领巾; 6、参加扫墓活动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保持公共卫生,确保活动平安有序地开展; 八、扫墓仪程: 1、整队。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现在开始。出旗,唱队歌(敬礼) 2、敬献花篮——学生代表。瞻仰烈士墓,绕墓一周,按秩序绕烈士墓一圈并献小白花。 3、全体师生默哀后三鞠躬 4、听革命先烈事迹介绍

红岩-读红色经典心得体会与思想汇报

铭记红岩精神,绽放生命光彩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无比崇敬的心再次读了一遍《红岩》,心中那股不灭的英雄情结和脑海里铭刻的共产党人大无畏壮举再次涌动起来。当我读到“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时,我已不能抑制眼眶中泉涌的泪水,虽然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如果男儿的眼泪不是因伤心而流,是因被激昂慷慨的情怀感动而流,那同样也会是一次挥写壮美篇章的序曲。 一.生命的价值到底是用生命衡量的。人们常说人的生命仅有一次,是独一无二的,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价值体现在哪里,仅仅是很好的活着,抑或是与周边的家人、朋友相处好,不给他们负担······至少我不认为是这样。《红岩》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江姐是丈夫的妻子,是婆婆的儿媳,将来有可能是孩子的母亲,同时她又是一位年轻的女人,她具备了一位同龄女性的一切特质,甚至有可能更多一份柔弱,如果忽略她的身份,她很普通,但是正是她自己知道身为共产党人的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同时他也了解自己的丈夫就是为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这是他们的责任,江姐变得坚强,变成有钢铁一般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在她遭受惨绝人寰的非人待遇时,她没有屈服,竹签从指甲间刺过时,她感受到了疼痛,但是刺骨钻心的疼痛,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此时,我感觉到江姐那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在我的体内沸腾,犹如熊熊烈火一次一次地净化着我的灵魂。用虔诚的目光注视着江姐,我不得不去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有人说她没有战场杀敌,她没有为人民的解放指明方向,她没有······我只能强忍着悲痛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坚守住自己的岗位就是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在革命中,身为共产党人,坚守住党员的信念,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