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试卷(B卷)

教育科研方法试卷(B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研究设计
答:所谓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就是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活动开始之前,对自己研究活动的事先勾画与策划,即初步对研究课题或研究项目提出研究的设想,其中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中涉及变量的定义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等。
2.关系调查
答:关系调查是一种相关性的调查,它主要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的性质和程度,分析与考察它们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互为变量,目的是寻找某一教育现象的相关因素,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3.分层随机取样法
答: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将调查总体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每一层中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进行调查。
4.无关变量
答:无关变量有时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需要测定的因变量之外的所有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5.推断统计
答:简单地说,利用样本的资料,对总体的某些性质进行估计或做出推测性的判断,从而认识该总体,这就称为统计推断。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调查问卷通常要包含哪些基本成分?
答:一个完整的问卷,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调查标题、卷首语、指导语、个人特征资料、问题与答案、编码、结束语等。
(1)调查标题:一般来说,在调查问卷的最开始,应该问卷的标题出现。问卷的标题可以明确地概括出调查的目的,但有时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在问卷标题中可以不说明调查的真正目的,或者把标题写的笼统一些,模糊一些。
(2)卷首语:每个问卷的前面都必须有一段前言或卷首语,主要是简单向被调查者介绍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意义、施测方的身份、填写要求等。用于拉近和被调查者的关系,赢得被调查方的信任与合作。
(3)指导语:指导语是用来解释和指导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
(4)个人特征资料:在调查研究中,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一种自变量来考虑和使用的。
(5)调查问题及答案:问卷的正文主要有要调查的问题及答案。它们是问卷的中心部分,也是获得所需信息的关键部分。
(6)编码:为便于统计处理,一般要给每一个问题及答案编上数码。编码工作可以在问卷设计时就变好,即预编码;也可以在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编码,即后编码。对那些问题比较灵活,开放性问题较多的问卷,一般采用后编码。编码一般放在每一页的最右边。
(7)问卷结

束语:问卷结束语主要表示对被调查者合作的感谢,记录下调查人员姓名、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等。结束语要简短明了,有的问卷也可以省略。
2.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课题研究计划大体上涵盖如下一些内容:
1)课题名称: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一个好的课题名称要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能显示研究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使人一看就能大致了解课题以及的内容。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课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课题产生的背景,研究的重点等问题。在表述上要明确研究的理由,可以从问题的现状入手,指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表明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也可以从前人研究的不足入手,阐述进行研究的价值。总之,这部分内容的写作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是: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或严重性,所以有必要进行研究;或者由于以往的研究不足或有错误,所以必须加以解决或纠正。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研究计划的主体。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加以列举。必要时,还需提示资料和事实的来源。
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任何研究都以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为具体行动的指引,因此无论采用什么格式撰写研究计划,必须具体明确地列举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必须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的主要变量加以界定,避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而带来混乱。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涉及研究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抽样的方法等,必要时还需提示研究对象的来源和特征。
6)文献综述:研究工作必须以有关文献为基础,在撰写研究计划时,应对相关文献作系统的陈述,以展示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
7)研究方法与设计:这一部分说明研究采用的途径、手段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的步骤。因此要描述的明确详细,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资料搜集程序与分析方法,都应分步予以说明。当然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将所有的有关细节都描述全面,一般只需要点到有关学术名词即可。
8)研究进度:规划研究进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时间,二是工作项目。若研究有时间的限制,则以最终完成时间为依据,倒过来分配每一工作项目的时间;若无明确的时间限制,则可以工作项目为依据,安排每一项工作的时间。拟定依据进度,通常要给出时间进度表或工作项目进度

表,从而保证研究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
9)成果形式:预计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是提示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说明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二是说明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如果研究工作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那么在研究计划中只需要填写研究者个人的学历、职务、专业等情况。如果研究是由一个课题组承担,则需列出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分工情况。
11)经费预算:经费与设备是进行研究的物质条件。经费预算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估算。
12)参考书目与附录:研究计划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研究计划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必要时也可将相关的资料,如调查研究中的问卷、访谈中使用的访谈提纲等作为附录。

3.个案研究有哪些局限性?
答:个案研究在对个别对象的全面细致了解方面确实远远胜过其他研究方法,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1)代表性不足。由于个案法研究的是个别对象,虽然也有对群体的研究,但仍是采用研究“个别”的方式来研究“群体”,而不是采用实验抽样的方法来研究群体的,因此所获得的结果虽然精细,但均为各具特点的个别材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不能随便用来说明其代表的总体。并且一般教育中的案例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由于其生存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生理特点、个性心理、文化修养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个案的借鉴和推广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象以往经验来推断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却不能肯定问题就是某种经验引起的,因为我们不能设置情境,控制变量,也就是说不能确定两件事间的因果关系。
3)结论的主观性较强。个案研究常常采用描述性的分析和定性化的阐释,难以对资料和结果作量化和标准化处理,因而容易受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作出主观性强的结论;同时,在个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虽然强调客观全面地收集一切相关的材料,但如果研究者不格外注意,易于收集那些能证明自己假设的材料,而忽略那些不能证实假设的材料;另外,在材料的收集中,材料提供者如老师、家长的主观偏见也会影响所得材料的客观性,从而间接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4)费时费力。个案研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

各方面的资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或矫正,有时甚至需要追踪研究几年或几十年,因而耗时较多,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多。

4.在教育实验研究中,有哪几种变量可充当自变量?


5.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假设应具备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如何理解“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的差异。
答:通常把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哲学思辨、个人见解、政策宣传和解释,甚至包括在定量研究中对问题的界定,以及之后对有关数据的理论分析,因此,“定性研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定性研究”与“质的研究”有类似之处,例如,都强调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但又有很大不同。简单说来,“质的研究”更加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而“定性研究”比较倾向研究的结论性、抽象性、概括性。

2.如何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与功能。
答:教育行动研究,它有下述特征。
1)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动。这一点和一般的科学研究及传统的教育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定位于“发现规律”或“发现真理”,而是改善行动。
2)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就是广大教师,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科研工作者。
3)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员,教师就是自身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应用者、实践者、消费者。
4)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教育工作环境,行动研究以所处的学校教育为研究取材的对象,举凡校园问题、教学情境、课程实验都是活生生的情境。这一点说明,行动研究不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研究教育,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等环境中研究教育,而是在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
5)行动研究多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行动研究的实施强调伙伴关系,强调采取合作方式进行。研究过程中,虽然有时需仰赖专家的协助,但专家的职责是给予教师的行动研究以指导或专业帮助,最多只起到合作者的作用,他们不能越俎代庖。
6)行动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特殊性。换句话说,行动研究不追求发现普遍真理,而追求解决具体问题。这反映了行动研究是“以特定的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7)行动研究的结果具有实时性,它所获得的结论,只应用于工作进行的场所,注重立即的运用,而非发展原理或普遍的应用,其目的是为改进学校中的各种措施,同时并使教师专业知能和专业精神获得改进。
8)研究和行动不断循环检证,行动研究的计划属于发展性的计划。

9)行动研究的结果,除了改进现状外,亦使实际工作人员获得研究解决问题的经验。
10)评论行动研究的价值,侧重于对实际状况的改善程度,而不在知识量增加的多少。因此,行动研究的设计、执行过程与研究结果都需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发生,行动研究主体需要发展自我评鉴的能力,以强化研究的效度。
行动研究的功能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概括:
第一、在教师发展方面: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里,改革和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宿命。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教师就需要发展自身的研究精神,强化自己的研究意识,保障改革与创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行动研究挖掘教师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使之成为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能够大大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提高教师的专业精进力。
第二,在学生方面:学生成为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纯学术的研究,重心在于发现真理或增扩理论知识体系。当这些普遍性的知识或原理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对学生的发展会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学术研究给予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它要通过研究结果的发表或传播、教师的学习和掌握、教育情境中的应用等许多中间环节。
第三,学校方面:学校实务的改进和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研究”和“在行动中研究”的广泛的科学探索活动,所以,行动研究的结果可以在学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中即时应用,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实时的策略,有利于学校实务的改进。
同时,当行动研究成为一个学校的所有教师普遍的行为时,它可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广泛形成,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永续经营能力。
第四,教育学术方面:发展实用的教育知识。
行动研究追求的是改善实务,而不是增扩教育学术的知识体系。但是,行动研究同样有着发展教育学术的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行动研究对现存的教育理论有验证的功能。行动研究中的“批判性反思”会系统审视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容,思考其科学合理性和实用价值。行动研究者在反思和实践应用基础之上对现有理论体系的批评建言,有助于学术群体更好地完善思想理论。其二,教育学术的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行动研究对于发展实践性的教育学术知识,有着积极的影响。易言之,行动研究也是发展教育学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调查问卷中问题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答: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要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相一致。问卷里

所提的问题必须与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假设相关,并且所列项目要有较好的覆盖面,能够全面反映所要搜集的信息。
(2)要避免双重含义的问题。一个句子只能提及一个问题或观念,应避免双重含义问题的出现。双重含义的问题就是在一个问题中,询问了两件事情,或者说是一句话中实际上询问了两个问题。比如:“您的父母是教师吗?”这一问题中实际包含了“您的父亲是教师吗?”和“您的母亲是教师吗?”这两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使一部分回答者无法填写。比如那些父母亲中只有一个是教师的回答者就无法填答前一问题。
(3)问题要尽量简短。问题越短,产生含糊不清的可能性越小。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不使用长问句,要使问题尽可能地清晰、简短,使回答者很快看完,很容易看懂。
(4)问题不要带倾向性。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很受问题措辞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也称诱发性的影响。因此,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要避免提问方式对回答者形成诱导,即避免使回答者感到研究者提该问题是想得到某种特定的回答,或是在鼓励他、期待他作出某种回答。比如,要了解被调查者是否抽烟。一般问:“您抽烟吗?”如果把问题改成“您不抽烟,是吗?”就带有一种希望被调查者回答“是的,我不抽烟”的倾向。在问题中引用或列举某种权威的话,也会使问题带有倾向性,比如“医生认为抽烟是有害的,您的看法如何?”。另外,在问题和答案的用词上也要注意保持中性的原则,不要用贬义和褒义的词语。
(5)不用否定形式提问。由于用否定形式提问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问卷设计中要避免用否定形式提问。比如,当提出“您是否赞成高考大纲不进行调整?”这样的问题时,很多人往往容易漏掉“不”字,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来选择回答。结果许多赞成对高考大纲进行改革的人选择了“赞成”,不赞成对高考大纲进行改革的人却选择了“不赞成”。而且,这种实际态度与答案选择正好相反的情形,在问卷的答案中丝毫看不出来,研究者无法知道谁是真赞成,谁是误填赞成。
(6)不问回答者可能不知道的问题。要使我们在问卷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意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回答者必须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您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满意?”那么很多人都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并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什么。对自己不知道、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又怎么可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呢?要提这样的问题,必须先提一个过滤性的问题,如“您

了解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吗?”然后仅对那些回答“了解”的被调查者提出前面的问题。
(7)不直接问敏感性问题。在问卷里应避免提出容易使人敏感或让人不喜欢回答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往往会引起很高的拒答率。因此,对这类问题最好采取间接询问的方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8)问题的参考框架要明确。所谓参照框架,是指问题相对于什么背景而言,在什么范围内或对什么方面而言。如果一个问题的参照框架不清楚,人们往往难以回答。比如,如果提出“你居住的城市属于哪种类型?”这样的问题,那么,下列任何方面的回答都是适合的:人口规模、气候风景、舒适程度、生活消费、政府的效率、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等等。只有给出了明确的参照框架,比如“就人口规模而言,这个城市属于哪种类型?”问题的意思才清楚,也才能正确回答。
(9)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设计问题和答案时,要尽可能寻找简单通俗、人人都明白的字眼。不要使用专业术语、行话,如“社区、社会分层、核心家庭、社会角色”等等,也要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
(10)问题的数量要适当。问题数量的多少要以能保持被调查者对应答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为准。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30一40分钟为宜。问题太多,作答者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敷衍寒责或不予回答;问题若太少,又不能得到有关研究的基本事实材料以致影响研究结论。因此,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