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 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对人 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 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 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 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 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 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 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 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因此,我 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现将北京 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1.5 公路自然区划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大气温度的年周期变化和日周期变化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路面结构内温度随深度的分布状况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路基路面工程的环境因素影响 ◆分析方法: 路面结构内的温度和湿度状况,可通过在外部和内 部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来预估。这种方法有两类,即统计方法和理论方法。 ◆统计方法(公式) T max =a+bT a·max +cQ ◆理论方法 采用有限元技术进行分析与计算 热传导理论分析法 节尾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第五节公路自然区划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地表气候区划差异性原则 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 导作用的原则 1、公路区划依据的意义-目的和意义 2、公路区划依据的原则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一级区划指标 ◆1、全年均温-2℃等值线。 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 ◆2、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 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

澳大利亚地域分异实例研究及自然区划报告

澳大利亚地域分异实例研究及自然区划报告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经济特征 1、范围和位置 澳大利亚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占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南北长约3,700公里,东西宽约4,000公里。大致位于10°S—42°S之间,位于南半球;113°E—153°E之间,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三分之一土地处于南回归线以北,为热带地区,其余部分属于温带。 地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约3.67万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带性特征和分异 (1)温度的地带性分异特点: 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北部27℃,南部14℃。1月平均气温29℃,7月平均气温17℃。【全大陆普遍暖热,特别是夏季内陆地区炎热程度不亚于撒哈拉沙漠区。最热月一月平均气温在内陆中西部十分之三的地区在30℃以上,塔斯马尼亚岛中部为16℃,东南部高山地区最低,但也在10℃左右。至于一月平均最高气温,除大陆北部受季风调节很少超过38℃外,全大陆南北皆在4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更高,如马布尔巴为49.4℃,克隆卡里为53℃,中部的斯丢阿特(东经135°,南纬23.5°)达55℃,成为大洋州最热的地方。全大陆夏季不仅炎热,而且热的时间也长,南纬20°-23°的内陆,日平均气温连续超过32.2℃的日数达150 天以上,其中有的地区连续37.7℃的高温达64 天之久。澳大利亚的冬季与同纬度的非洲、南美洲比较也相当暖热。七月平均气温全大陆绝大部分在10℃以上,15℃等温线横穿大陆中部,北部在25℃以上,东南部山地气温最低,也为8°-10℃,仅个别山头可达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内陆地区夜晚可见霜,甚至降到0℃以下(如阿利斯泉曾有-3.8℃的记录),其余即使南部海岸也少见霜。 (2)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干季的气温高于热带雨林地区。 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高气压带的信风(哈马丹风),十分干燥。 【全大陆平均年降水量为470 毫米,除南极洲外在各洲中是最少的,比非洲还少许多,只相当于全球各大洲平均年降水量的五分之三。年降水量不足250 毫米的地区(276.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5.9%;250-500 毫米的地区(249.14 万平方公里)占32.4%,两者合计占大陆总面积的68.3%;超过1,000 毫米的地区(51.36 万平方公里)仅占6.5%,远小于非洲和南美洲,七大洲中除南极洲外也是最小的。 澳大利亚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图式,即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北部多雨,年降水量在1,000~2,000 毫米之间,东北部的凯恩斯最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06 毫米,最大达5,360 毫米,中部平原的埃尔湖附近最少,不足100 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 (3)水热条件对比关系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澳大利亚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南部属于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内陆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干旱少雨,气温高,温差大;相反在沿海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呈明显的海洋性。 (4)水热分异对土壤植被的影响:

云南自然区划

云南省自然区划 *热带北缘地带本地带处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在省内其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北与亚热带南部地带相连,其南面与西南面则以国界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 气候特征本地带属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其北界位置在云南省西部北纬25°10′附近,而在本省东部南移到约北纬22°~23°之间,已与我国东南部的热带北界的纬度位置相近。 地貌特征本地带属于中南半岛北部广大的热带季风山原向北延续的部分。本地带的西部,处于云南省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高原受到伊洛瓦底江东侧支流的分割,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宽谷盆地与低中山相间的地貌;这以南,有怒江—萨尔温江东侧支流的南丁河和南滚河等谷地;本地带南部有许多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和河谷;东部的红河及其支流的谷地海拔很低,在400米以下。 水文特征本地带内,由于各地的年降水量都较为丰沛,所以各地的年径流深度和年径流系数都比较高。但各地差异较大,通常在山地其年值都较高,盆谷地内年值较低,多雨区内较高,少雨区内较低。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带内主要分布的热带森林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它们都是发育在季风热带北缘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①热带季节雨林,主要由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②半常绿季雨林,是本地带内能表征大气候环境特点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中落叶树种比较多,但上层乔木中仍然混生有较多的常绿树种,是季风热带北缘的特殊的季雨林类型。本地带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其分布范围与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该土壤类型在砂页岩、花岗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灰岩等各类母岩上都有发育。 *滇南、滇西南低中山盆谷地区本地区包括热带北缘地带内哀牢山以西的范围,总面积约43000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思茅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边缘等地。全地区处于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边缘,从东到西从东经103°30′到97°31′,约跨6个经度;从南到北从北纬21°08′到北纬25°10′,约跨4个纬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精选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1级地理科学<1>班 姓名: 学号:20112100104

精选文档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一:自然地理概述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 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2县,东西南3面被卓尼县包围。总面积1557. 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C,极端最低气温-27.1 C,极端最高气温29.6C。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 1:地质 1.1:地层 临潭位于秦岭褶皱系西部中段,以王家坟一一合作大断裂为界,将西秦岭分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临潭县正处在这两个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为主,第三系、第四系分布零星。 1.2 :地质结构 横贯临潭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由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和洮河复向斜组成。 新堡——力士山复背斜:轴部由下石炭统砂岩、页岩、粉砂岩组成;两翼逐由中、上石炭统、二迭系、中下三迭统灰岩、砂岩、页岩、板岩组成;背斜轴部在秋峪山至甘沟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偏转呈弧形,由尖山向西则呈北西向展布;在复背斜轴部发更次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 ⑴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专题地图阅读报告

专题地图阅读报告 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专题地图”这一名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直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了解,直到学了《地图学》这一课程后才有了初步的了解,上个星期在老师的安排下有幸参加了专题地图的读图实验课,通过几个小时的阅读,对此有了如下的了解:专题地图是简明、突出而完善的显示一种或几种要素,而使地图内容、用途成为专题化的地图。专题地图和普通的地图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具体为:a.地图内容主题化;b.主题要素特殊化;c.地图功能多元化;d.表达形式多样化;e.表达内容前瞻化。专题地图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1、专题内容:图上突出表示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有关特征。2、地理基础:用来标明专题要素空间位置与地理背景的普通地图内容,主要有经纬网、水系、居民地、边界等。 专题地图根据内容的分布特征,共有10余种表示方法。这10余种表示方法分别为: a.定点符号法、b.线状符号法、c.质地法、d.等值线法、e.定位图表法、f.范围法、g.点值法、h.分区图表法、i.分级比值法、j.动线法、k.三角形图表法、l.金字塔图表法等。下面以具体的专题地形图将以说明: 在《云南省交通路线图》中,对各种交通路径的标注采用的是线状符号法;在《云南人口地图集》中的《云人38—39民族分布》,运用范围法对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说明;在《四川地图》中的《四川矿产》一图,运用了定点符号法对各种矿产的分布进行了说明,使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实际的分布情况;为了说明《云南省土地利用图》中各块土地的利用现状而采用了质地法;在《云南省各地区年降水量图》中,运用等值线法对各地州的降水量进行了说明,同时也简明扼要的反应出各地州在降水量上的差异;在《云南省人口分布图》中,采用点值法,用一定数量的离散的点号布置在分区中,以点的数量和密度表示人口分布;在《昆明2003年度温度与降水量变化图表中》,运用了定位图表法;在《云南省人口平均密度图》中,运用了分级统计法;在《云南农业用地构成图》中,运用了分区统计法;在《云人37年龄构成》中运用金字塔图表法表示了人口年龄结构图。 专题地图按制图对象内容的不同主要分自然地图(如:《辽宁国土资源地图集》)和人文地图(如:《云南人口地图集》)两大类。反映自然各要素或现象的地图属于自然地图,包括地势图、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貌图、气候图、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地理图、自然区划图、土地类型图、景观地图等。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及其他领域的事物或现象的地图属于人文地图,包括人口地图、经济地图、工业地图、农业地图、交通运输地图、商业地图、城市地图、土地利用图、文化地图、政区地图等。此次阅读实验又出现了一种环境地图,比如《四川地震》、《辽宁水污染》等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地图,据了解这类专题图包括环境污染地图、自然灾害地图、环境保护地图等。 专题地图是集科技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作品。专题地图使用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专题地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源、人口、环境、灾害、城市发展等热门问题成为专题地图的重要表现内容。专题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图形表达式和分析研究与认知的手段,越来越受到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国防军事等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已在许多部门和学科的分析评价、预测预报、规划设计、决策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专题地图正向着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快速发展着。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2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 发生统一性是区域单位都具有的特征,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而历史发展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特征。因此,必须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区域单位的划分,即在区划工作中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简称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早在19世纪后半期已开始用于自然区划实践,现在大多数区划工作者认为,不同等级区域单位的发展历史长短不同,区域发展的共同性应该成为所有等的区域单位划分的基础。但是,对区域的发生统一性还缺乏明确的和共同的理解(原因一致与结果一致,绝对年龄一致和相对年龄一致)。 伊萨钦科认为,发生统一性的内涵包括地域空间的自然地理分异产生的过程、原因和时代、各自然地理单位的发生一致的程度和发展途径的共同性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的紧密程度。宋采夫把发生学原则概括成三个基本内容:1)查明每个区域单位的形成原因及以后的发展;2)查明其古地理历史的一般情况及确定这一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3)查明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现代自然条件。 有些学者把发生学原则理解为区域的地貌发展史的共同性,有些则偏向于把它理解为根据某些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划单位形成条件的分析。实际上,发生统一性应理解为区划单位古地理分化过程的统一性。所有区域单位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产生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传统和观念。 一、区域学派。 1、概念内涵: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区域学派 (Regional school)是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学派之一,以原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萨乌什金为其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心不是各个经济部门,而应该把区域看作地理学的核心,并重视区域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区域综合地理学、地图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学派对促进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十月革命以后,在与部门统计学派、经济学派的论争中创立了对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前苏联区域学派。科洛索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理论,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地域综合体。认为自然是基础、经济是核心、技术是纽带,把自然、经济、技术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技术的联系中去分析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现象。 2、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代表人物:德国李希霍芬、赫特纳、美国哈特向、苏联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之一。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哈特向: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9

林业小班区划调查方法

小班区划 7.4.1小班划分方法 小班是准确标示到图上的基本区划单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宜采用自然区划方法。 7.4.2小班划分条件 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权属不同;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等级、保护等级不同;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地类不同; ——起源不同; ——树种组成不同,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纯林和混交林要分别区划小班; ——龄组或龄级不同,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经济林生产期不同; ——林分郁闭度不同,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立地类型、林分经营类型或经营措施类型不同。 7.4.3细班划分 对于面积在0.066 7 hm2(1亩)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或图上难以准确表示的,在图上并入相邻地块作一个小班内的细班处理。细班各项调查因子仍按小班调查要求,进行调查记载。在小班内,如有下列情况,应作为细班登记: ——权属不同; ——地类不同; ——林种不同; ——起源不同; ——优势树种(组)不同; ——龄级不同; ——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疏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郁闭度差别较大; ——其他。 7.4.4小班最小面积 小班最小面积依据林种、外业调查底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一般小班最小面积:——经济林及经济价值高的毛竹、大径刚竹为0.4 hm2(6亩); ——用材林、薪炭林及生态公益林小班为1hm2(15亩); ——平原、村庄片林为0.4hm2(6亩)。 7.4.5小班最大面积 小班最大面积:一般商品林不超过15 hm2(225亩),公益林原则上不超过35hm2(525亩)。辅助生产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最大面积不限。 注:应正确对待商品林、公益林小班最大面积,不能以小班最大允许面积划小班。首先考虑小班划分条件,应划开则划开。不能认为只要没有超过最大面积,在该划开处不划开。 7.4.6与原有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7.4.6.1与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界线的衔接及处理 如果是小班复位调查,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六章 综合自然区划

第六章综合自然区划 重点:讲授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和等级系统。 难点:具体单位的划分。 第一节综合自然区划概述 一、区划、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 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自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方。但是,自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一些自然条件差异性较小,相似性较大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一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一区。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异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方法叫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以地理某一个组成成分为对象进行划分,如地貌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所以说,综合自然区划是对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征进行划分。它们之间的关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按区划目的不同,自然区划中有特种目的的自然区划,即针对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的地域划分,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 二、区划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是综合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综合自然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一个领域。意义: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

海南综合自然区划

1.海南的自然地理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是我国唯一的特区省。它位于北纬3°58'~20°10',东经108°37'~170°50'之间,它的北部是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其它三面都被南海包围,西与越南为邻,东与菲律宾,南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隔海相望;南海东北部有台湾海峡与东海相通;东有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相连;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道。本岛地处热带北缘,旅游业相当发达。面积3.22万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其中陆地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领海的一半。 2.自然特征 (1)气候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常风大,多台风,风害威胁大。(2)水系 岛内主要河流成辐射状,向四方分流入海。南渡江313公里,为岛上最大河流。其它河流有南渡江、万泉河、太阳河、陵水河、望楼河、昌感河、昌化江、文澜江等。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

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 (3)地貌 海南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山地、台地和平原,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台地、平原占全岛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地势中高周低,山地边缘分布着许多大小盆地,各盆地之间分布着海拨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近海台地平原占相当大的面积,绝大多数是河流冲积成的平原。海南山地属花岗岩穹窿体,经长期侵蚀切割和构造运动,展状地形明显,山间盆地发育。还有最多的是海岸地貌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4)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自然区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2)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2)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2)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2) 第二章一级区划 (3) 第2.0.1条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 第2.0.2条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 第2.0.3条一级自然区划 (3) 第三章二、三级区划 (5) 第3.0.1条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 第3.0.2条二级自然区 (5) 第3.0.3条三级区划的方法 (6) 附录一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0) 附录二潮湿系数K值及蒸发力 E的计算 (11) T 附录三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2)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区划的目的 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性和分地带性理论。 第1.0.3条区划的分级 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4条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 第1.0.5条区划的采用 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