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标准

除草剂标准
除草剂标准

磺酰脲类除草剂合理使用准则

(Guidelin for safety application of sulfonylureas herbicide)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磺酰脲类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的使用剂量、使用时期、方法、作物品种敏感性、轮作后茬作物安全间隔期。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田防治杂草安全、有效、合理使用,起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磺酰脲类除草剂(sulfonylureas herbicide )

分子中具有磺酰脲结构的一类除草剂。化学结构通式包括芳环、磺酰脲桥及杂环三部分:

芳环————————脲桥————————杂环

Y

SO 2

NH

C

N

R

O

N

N

R 1R 2X

其中X=N 、CH

Y=Cl 、COOH 、CO 2CH 3、SO 2CH 2CH 3、CH 2CF 3、CF 3、OCH 2Cl 、OCH 3、OCH 2CF 3、NO.2、OCH 2CH 3、O(CH 2)2OCH 3、O(CH 2)2Cl 、COOC 2H 5、CON(CH 3)2

R=CH 3

R 1=CH 3、CL 、OCH 3、CHOF 2、NHCH 3、N(CH 3)2、CF 3、SCH 3 R 2=OCH 3、CH 3、CL 、CHOF 2、OC 2H 5、OCH 2CF 3

除草活性随各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而异,以上化学结构,通过模式结构改造与修饰,将苯环改为吡啶、噻吩、呋喃、萘环时化合物也有较强活性,酰嘧磺隆无芳环结构,磺酰脲桥上无取代基;含三氮环或嘧啶环,环上第四与第六位含取代基CH 3、OCH 3、Cl ;单嘧磺隆为单一取代基,以上统称为磺酰脲类除草剂。这类化合物对杂草有较高活性,可用于农田、林地及非耕地等防除杂草。

2.2

长残留性除草剂 long resideual herbicide

除草剂使用后,在土壤中残留时间较长,即使有微量残留也易造成在敏感作物药害,这类除草剂称为长残留性除草剂。磺酰脲类长残留性效除草剂品种如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氯嘧磺隆、单嘧磺隆等。

3 磺酰脲类除草剂使用技术准则

3.1 使用技术准则(见下表)

3.2 使用条件

3.2.1 药剂选择

选用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应是取得登记的产品,且质量检定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3.2.2 作物及栽培品种的选择

仅限登记作物范围内使用,且选择试验、示范的耐药性强的品种。

3.2.3 防治对象

选用的药剂的杀草谱应与田间杂草种类相吻合。

3.2.4 栽培条件

栽培条件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际,所选的地块应是上茬作物没有使用药剂或用过的药剂对本茬作物没有影响,种子应有土壤覆盖,幼苗要求健壮。

3.2.5 使用剂量与施药方法

使用剂量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施药量应根据实际施药面积计算。配制药液时采取二次稀释法,先配成母液,然后再稀释,混均后立即均匀喷雾;用水量要符合当地农药生产实际。一般采用扇型喷头非超低容量喷雾器,喷压控制在3个大气压以上,喷雾完毕彻底清洗喷雾器械。

3.2.6 施药时期

应按照所使用产品的标签说明进行施药。

4 影响磺酰脲类长残留性除草剂的主要因素及合理使用技术

4.1 影响除草剂长残留性的因素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长短,主要决定于化合物本身的特性、产品质量外,还受制于用药量、土壤特性(土壤PH值、土壤类型)、施药时期、喷雾质量、温度及湿度等因素。对长残性除草剂的推广持慎重态度,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原则。

4.1.1 土壤PH值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随PH值而异,在PH<7偏酸性条件下易降解,在PH值>7偏碱性土壤中降解缓慢。

4.1.2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生物活性影响较小,一般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残留活性低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

4.1.3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度、湿度影响磺酰脲类除草剂降解速度,一般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药剂水解;相反,药剂分解缓慢,在土壤中残留期延长。

4.1.4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残留积累

氯磺隆、甲磺隆在较高剂量下连年施用,可能造成药剂在土壤中残留积累,对后茬作物

的影响加重,应避免高剂量连年施用。

4.2 合理使用技术

4.2.1合理安排后茬作物

不同作物对长残留性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后茬安排耐药性强的作物。

4.2.1.1 氯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使用氯磺隆的田块后,后茬作物不宜种植:甜菜、玉米、高粱、大豆、谷子、油菜、小扁豆、棉花、向日葵、南瓜、烟草、甘蔗、大葱、芹菜、辣椒等作物敏感,也不可以在小麦田套间种这些作物;同时施用过氯磺隆的麦茬地,不能作水稻育秧、直播、抛秧、小苗移栽田。从耐药性来看,籼稻>粳稻,且大苗移栽耐药性增强。在推荐剂量下,药后间隔200天左右对移栽稻安全。

4.2.1.2 甲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使用甲磺隆的田块后,后茬作物不宜种植:油菜、棉花、大豆、绿豆、玉米、花生、红小豆、白菜、芝麻、瓜类等敏感,也不可以在小麦田套间种这些作物。甲磺隆对后茬水稻敏感性表现为粳稻>糯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早稻>晚稻;。避免麦茬地作育秧田、直播田。在推荐剂量下,药后间隔150天以上对移栽稻较安全。

4.2.1.3 胺苯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水稻对胺苯磺隆相对敏感,不同水稻类型对胺苯磺隆敏感性强弱依次直播稻>移栽稻;粳稻>糯稻>籼稻;早稻>一季中稻或单晚稻。后茬种植棉花、花生、大豆较安全,但对水稻(秧田、直播田)、玉米不安全,在推荐剂量且土壤pH值<7的地区,药后间隔期180天以上,对移栽稻较安全。

4.2.1.4 氯嘧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氯嘧磺隆土壤半衰期7~20天,使用甲磺隆的田块后,第二年不能种植:油菜、甜菜、马铃薯、胡萝卜、洋葱、南瓜、白籽瓜、芥菜、白菜、小扁豆、向日葵、烟草、直播稻等敏感作物,也不能取土作育秧苗土。从耐药性强弱看,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氯嘧磺隆应限制在大豆连作区和小麦—大豆轮作区内使用,最小间隔90天种植小麦,间隔300天以上种植玉米、谷子、棉花、花生。

4.2.1.5 单嘧磺隆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使用单嘧磺隆的田块后,间隔150天播种玉米、大豆安全,适于麦-夏玉米轮作区使用。后茬不同作物敏感性强弱依次,油菜>旱稻>苋菜>高粱>芝麻>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燕麦。油菜最敏感,后茬不宜种油菜、旱稻、苋菜、高粱等作物。

4.2.2 降低长残留性除草剂用量的施药技术

4.2.2.1 使用助剂

对苗后喷雾的药剂,一般应在稀释液中加入植物源助剂1%,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0.25)%。

4.2.2.2 合理混用

选择适合的混配剂,降低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用药量。作为混配的药剂应对本茬作物安全、防治对象互补、无拮抗、土壤中易于降解且作用方式多样的品种混配轮换、合理搭配使用。

4.2.2.3 农业措施与除草相配合

应建立农业措施、生态调控与化除相结合的农田环保型控制技术体系。具体为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缩小行距;利用地膜覆盖或覆盖稻草和麦秸等覆盖物减少杂草发生量;保持土壤湿度,提高药效,降低用药量。在干旱条件下,施药后采用机械混土或垄作播后施药机械培土及时镇压保墒减少药剂的流失,增加灌溉水量,加速除草剂的降解。

4.2.3 使用安全剂减轻敏感作物药害

一般采用保护剂拌种,如用0.5%NA(1,8-萘酐)对玉米、小麦、大麦、水稻、高粱进行种子处理增加了它们对氯磺隆、甲磺隆的耐药性;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康凯、复硝酚钠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安全性。

4.2.4 抗性的预防

应选用不同作用靶标除草剂的合理轮换交替使用;同时兼顾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

除草剂室内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

除草剂室内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 摘要:以狗牙根为材料,对除草剂筛选的限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分流失和真菌污染是引起筛选结果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运用多种规格的组织培养板和雾化补水可以控制水分流失对筛选的不利影响;添加抗真菌剂和对种子进行杀菌处理可以消除真菌污染对靶标的侵害和延长试验的可观察时间?进一步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运用以上方法能够稳定?高效地对不同来源的样品进行筛选? 关键词:高通量筛选;除草活性;种子处理;抗真菌剂 Study on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of Herbicide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of herbicid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rowth of grass in testing plat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ey factors were the loss of water and fungal infection. So a screening model was advanced to break the series of limiting factors. The loss of water had been controll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esting plates and addition of water by the atomizer; by the application of selective fungicide and seeds treatment, the problem of fungal infection had been solved and the period of testing had been lengthened. The screening method had been tested and verified with three standards and about 1280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is a st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screening of herbicide activity of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Key words: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erbicidal activity; seeds treatment; fungicide. 直接应用目标杂草进行除草剂筛选具有针对性强?活性反应真实?直观等优点,在新药发现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对于来源多样?理化性质复杂及数量巨大的样品,直接使用目标杂草进行筛选存在着操作复杂?工作量大?活性重现性差?可观察时间短等诸多瓶颈?本试验以狗牙根种子为筛选起点,使用琼脂为载体对除草剂室内高通量筛选的限制因素进行了探索[1],同时选择3个标准样品和一些不同来源的样品进行了筛选,旨在找到高效?稳定的除草剂室内高通量筛选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种子狗牙根种子发芽率大于70%,保藏温度为17~20 ℃? 1.1.2 培养基原料琼脂粉(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型号DH010-4)?PDB培养基原料(Becton,Dickinson & CO.)?

常用除草剂简介汇总

1 常见除草剂简介 草甘膦:属于内吸传导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作:果园、荒地、路旁、免耕地等地除草。每亩用草甘膦40-200克。其杀草谱:防除很多种出苗后的一年生、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剂型:30%、46%水剂、30%、50%和65%、70%可溶粉剂。74.7%、88.8%和98%、95%草甘膦铵盐可溶粒剂 草铵膦:属于非选择性触杀除草剂,有一定内吸作。可用于果园、葡萄园、非耕地、马铃薯田等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双子叶及禾本科杂草,如鼠尾看麦娘、马唐、稗、野生大麦、多花黑麦草、狗尾草、金狗尾草、野小麦、野玉米,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莎草,如:鸭芽、曲芒发草、羊茅,等等,每亩用草铵膦67-135克。剂型:20%AS 百草枯:属于触杀型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作:果园、茶园、橡胶园、非耕地、免耕地、玉米、甘蔗等防除一年生、多年生杂草,对多年生杂草只能杀死地上部分,而不能杀死地下部分。每亩用百草枯20-40ml 。剂型:20%AS 2甲4氯钠: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性茎叶处理的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田、果园防治日本草、胜红蓟、香附子等阔叶杂草和莎草。2甲4氯亩用28-56克,可与,敌草隆、阿特拉津、莠灭净、草甘膦等复配。剂型 70%、56%钠盐水溶原粉,20%水剂。 莠灭净:属于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果园等作物防治马唐、日本草、胜红蓟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每亩用莠灭净80克。可与敌草隆、阿特拉津、2甲4氯等复配。剂型:可湿性粉剂。 莠去津(阿特拉津):属于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果园等作物防治马唐、牛筋草、日本草、胜红蓟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多年生杂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亩用莠去津57-95克。可与

蔗田除草剂新品种的筛选试验

蔗田除草剂新品种的筛选试验 云南德宏蔗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蔗区主要分布区域年均温19.2℃~20.2℃,年均雨量1417~1629mm,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蔗区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热优势,春温回升快,夏季长,秋多雨,雨热同期,干凉同季,既有利于甘蔗丰产、高糖,同时又是各种甘蔗杂草滋生蔓延、繁衍生息的天然温床,加之,随着甘蔗种植年限的增长,人们长期习惯使用同一剂型的除草剂进行防治,杂草的发生愈来愈重,防治效果愈来愈差,用药量则愈来愈多,不断加大了农民的种蔗成本,严重制约着蔗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改变蔗农的用药习惯,筛选出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广谱的农药新品种和剂型,为甘蔗田间除草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及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云南省陇川县景罕镇,德宏州甘科所良繁基地蔗田进行。供试甘蔗品种为粤糖60 号,1 年新植 1 年宿根。试验时间:2013 年5 月28 日上午,甘蔗大培土后,甘蔗杂草多处于4~7 叶期时用药剂防治。 1.2参试剂药与设计 试验共8 个处理,A.雷斯利(40%莠灭净+15%敌草隆+10%二甲四氯),上海威敌生化(南昌)有限公司生产;B.首丰(8%硝磺草酮+72%莠去津),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C.玉三金(38%硝磺莠去津+40%烟嘧磺隆),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 D.玉尔好(15%硝磺草酮+48%莠去津),江苏瑞帮农药厂生产;CK(对照):20%百草枯+38%莠去津胶悬剂; E.苞卫(30%苯唑草酮+助剂),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 F.老草灭(40%莠灭净+80%敌草隆+56%二甲四氯); G.耕杰(5%硝磺草酮+50%莠去津)+助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各处理用量见表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南北走向,3 行区,试验地行长6.67m,行距1.1m,小区面积为22.01m2,试验地杂草种类多,分布均匀,土壤肥力中等,水肥管理一致。 1.3调查时间和方法 试验前进行1 次杂草基数及种类调查,试验后20d 进行茎叶处理情况调查;药后30d 调查杂草封闭情况。每小区 3 点取样,每点0.5m2,分别调查单子叶、双子叶杂草株数及鲜草总重,计算防除效果。同时不定期观察蔗株药害发生和恢复生长情况。喷药时间及天气情况:2013年5 月28 日上午9:00-11:00 喷药;下午15:00-15:50 下阵雨(药后 4 个小时)。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药前杂草发生情况调查 2013 年5 月27 日划小区、插牌,5 月28 日上午喷药前调查杂草种类及数量(表2)。药前草种主要有:香附子、牛筋草、升马唐(熟地草)、胜红蓟(臭草)、日本草(解放草)、孔明草、空心莲子、冰粉草、粟米菜、牵牛花等。杂草以双子叶为主,且大多处于4~7 叶期。 2.2药后杂草药害表现 药后24h,A(雷斯利)、CK(对照)、F(老草灭)3 个处理杂草有药害表现,其它处理没有;药后5d 观察,B(首丰)、C(玉三金)、D(玉尔好)、G(耕杰)4 个处理杂草有药害表现,E(苞卫)处理单子叶杂草有一定药害,双子叶未见药害,A(雷斯利)处理有

除草剂

除草剂,是用以消灭或控制杂草生长的农药被称为除草剂。除草剂可按作用方式、施药部位、化合物来源等多方面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为触杀型除草剂、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和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根据化学结构分为无机化合物除草剂和有机化合物除草剂。按使用方法分为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土壤处理剂等。 1、除草剂的发展趋势 1.1除草剂的发展特点 (1)品种多。目前全世界生产的除草剂品种多达300多个左右,总的趋势是向着高效、低毒、选择性强、杀草谱广的方向发展且以茎叶处理剂为主流。(2)剂型日益增多。一种原药平均有10余种加工剂型。在美国,一个药剂甚至有36个剂型及混配制剂。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控制释放剂、高浓度颗粒剂、胶悬剂、大粒剂等新剂型。可以说,一种好的药剂要取得成功,一半在于制剂的研究。(3)使用方法多种多样。使用技术是发挥药效的关键问题。目前喷雾方式的革新,施药器械的改进,以及用药方法的完善、可以用最少的药 剂发挥最大的除草效果。(4)使用面积迅速扩大。随着耕作方式由人力、畜力向机械耕作方式转变,劳动力的减少,杂草危害加剧,农田化学除草的面积也在迅速扩大。(5)增长速度快。以美国为例,除草剂销售量1984年上升到农药总量的66%。其后由于引人超高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及其他化合物,用量有所下降,但仍超过杀虫剂、杀菌剂,1993年达40%。(6)混用与增效剂的普及。为了取长补短,使用方式日益趋向除草剂之间、除草剂与其他农药间的混用及增效剂的应用。这样能降低用量,提高和延长药效,降低残留,增强对气候 条件的适应性,扩大杀草谱,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7)安全剂、解毒剂进一步发展。目前这一领域研究相当活跃,使用也日趋广泛。 1.2除草剂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雾滴漂移是除草剂大面积使用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外,环境条件不良时,除草剂也可能对生长不良的作物引起药害。更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1)杂草抗药性问题。最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至少有30个以上的国家发现不同杂草对化学结构不同的多种类型除草剂产生了抗性,其中以抗三氮肥苯除草剂的杂草种子类最多,其他较多的是ALS抑制剂和光合作用抑制剂等。突出表现是抗性形成速度加快,范围更广。早期应用的除草剂品种从开始应用到杂草产生抗性约需10年以上,而最近则仅用4~5年便产生抗性。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多抗性与交互抗性增多。(2)杂草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组成逐步演替,使得原来危害较小或在群落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杂草迅速演替为优势杂草。(3)降解产物对作物发生危害。

常用除草剂

1、二甲戊灵 二甲戊灵是一种优秀的旱田作物选择性除草剂,可以广泛应用于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直播旱稻、马铃薯、烟草、蔬菜等多种作物田除草。二甲戊灵为选择性除草剂,适用性广。 喷洒后不用混土,能够阻止杂草幼苗生长,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如:稗草、马唐、狗尾草、千金子、牛筋草、马齿苋、苋、藜、苘麻、龙葵、碎米莎草、异型莎草等效果显著。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优于阔叶杂草,对多年生杂草效果差。 需注意每季作物只能使用一次。二甲戊灵为选择性芽前、芽后旱田土壤处理除草剂。杂草通过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药剂,进入植物体内的药剂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造成杂草死亡。旱稻,水稻旱育秧田: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毫升,兑水15-20千克,播种后出苗前表土喷雾。 注意事项: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沙质土、低洼地等用低剂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粘质土、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低等用高剂量。 ②土壤墒情不足或干旱气候条件下,用药后需混土3-5厘米。 ③在土壤中的吸附性强,不会被淋溶到土壤深层,施药后遇雨不仅不会影响除草效果,而且可以提高除草效果,不必重喷。 ④在土壤中的持效期为45-60天。 2、吡嘧磺隆 吡嘧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主要通过根系被吸收,在杂草植株体内迅速转移,抑制生长,杂草逐渐死亡。水稻能分解该药剂,对水稻生长几乎没有影响。 药效稳定,安全性高,持效期25~35天。适用于水稻秧田、直播田、移栽田。可以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如异性莎草、水莎草、萤蔺、鸭舌草、水芹、节节菜、野慈姑、眼子菜、青萍、鳢肠。对稗草、千金子无效。一般在水稻1~3叶期使用,每亩用10%可湿性粉剂15~30克拌毒土撒施,也可兑水喷雾。药后保持水层3~5天。移栽田,在插后3~20天用药,药后保水5~7天。 注意事项: 吡嘧磺隆对水稻安全性好,但晚稻品种(粳、糯稻)相对敏感,应尽量避免在晚稻芽期施用,否则易产生药害。

最新 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及操作方法-精品

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及操作方法 生物测定技术是除草剂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是除草剂活性测定、安全性检测以及残留诊断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在除草剂新品的研制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高通量筛选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1]。 1 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 除草剂生物测定的主要方法有:点滴法、小杯法或培养皿法、浮萍法、玉米幼苗法、黄瓜幼苗法、燕麦幼苗法、萝卜子叶法、番茄水培法、稗草胚轴法等[2]。除草剂具有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干扰蛋白质、叶绿素、脂类等的生物合成,抑制光合作用、细胞分裂、呼吸作用等多种作用方式,利用生物活体作为靶标是生物测定中的一种常规选择,生物测定中靶标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形态特征的变化可作为除草剂生物活性的判定依据。另外,在进行除草剂生物测定时,除草剂的不同作用方式决定了靶标生物和测定方法的选择。 1.1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 组织或器官水平测定常用的有叶片、种子、根尖等,一般在实验室进行。选用种子作为生物测定的供试材料时,通常采用小杯法或培养皿法。培养皿法的培养介质一般是常规自来水,在培养皿内垫上两层滤纸,把一定数量的种子均匀地铺在滤纸上,提前把需要测定的除草剂按事先设定好的浓度梯度进行稀释,再用移液枪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除草剂加入培养皿,放入培养箱,设定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小杯法可以采用灭菌、过筛的沙子,均匀地将细沙填充到小杯的固定位置,把一定数量的种子均匀铺设到沙子上,再覆盖上厚度基本一致的细沙。可以用地上植株鲜重、株高或主根长作为测量指标,具体采用哪项指标应依据预备实验结果来确定,但是选定的指标应具备稳定性好、相关性好以及容易测量的特点。以主根长生测法应用最为广泛。例如采用油菜或玉米主根长生测法测定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活性[3,4]。在选用种子作为生测材料时, 供试的种子一定是近一年或两年的,必须进行预实验,确保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稳定,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 1.2 整株水平测定 采用整株植物测定除草剂的活性,通常是在温室进行。用不同规格的花盆或培养皿等培养供试植物,然后根据试验预设,把供试除草剂按一定浓度梯度进行稀释,用喷雾法对供试植物进行处理,根据除草剂特性,待除草剂作用症状明显后分两次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评价。评价的指标为株高、鲜重、死亡率等,还可对植物受害症状进

除草剂分类大全

除草剂分类大全 (一)、按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分类 1、选择性除草剂 除草剂在不同植物间具有选择性,即能毒害或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甚至只毒杀某种杂草,而不损害作物和其他杂草,凡具有这种选择性作用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通俗地讲就是能用于某种作物、杀死其中的一部分杂草的除草剂。如精喹能用于花生、大豆、西红柿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而不能用于玉米田,否则它会将玉米当成禾本科杂草杀死,它也不能杀死阔叶杂草。再如莠去津能用于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而即使用量稍高也不伤害玉米。精喹和莠去津的这种性质就叫选择性。 但是选择性对用量是有要求的,如果提高莠去津的用量到一定程度,不仅可以轻易地杀死玉米,甚至可以杀死大片的灌木林。 2、灭生性除草剂 这种除草剂对植物缺乏选择性或选择性小,草苗不分,“见绿就杀”。灭生性除草剂能杀死所有植物,如百草枯见绿就杀,既不区分作物和杂草,也不区分杂草所属种类。再如前面所述的提高莠去津用量杀死灌木林,这时的莠去津就成了灭生性除草剂。 (二)、按使用方法分类 1、土壤处理剂 土壤处理剂也叫做苗前封闭剂,施用于土壤中,通过杂草的根、芽鞘或下胚轴等部位吸收而发挥除草作用,可防除未出土杂草,对已出土的杂草效果差一些,一般在作物播前、播后苗前或移栽前施用,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氟乐灵等。 2、茎叶处理剂 指用于杂草苗后,施用在杂草茎叶上而起作用的除草剂,如精喹、烟嘧磺隆。 很多除草剂既可作为土壤处理剂也可作为茎叶处理剂,被称为土壤处理剂是因为它在土壤中的药效更强些,如氰草津,以根吸收为主,也可由茎叶吸收。 应该说明,这种分类中所讲的苗前苗后中的“苗”严格地讲是“杂草苗”,而不是“作物苗”。“作物苗前”施用的不一定全是土壤处理剂,比如玉米田播后苗前为了杀死已经出苗的大草,可以喷施百草枯,这是在作茎叶处理而不是土壤处理;同样,“作物苗后”施用的也不一定全是茎叶处理剂,比如在玉米苗后早期施用莠去津,此时的莠去津仍多为杂草根部吸收,所以仍然应归为土壤处理剂。 (三)、按传导性能分类 按药剂在杂草体内传导性的差异,将其分为触杀型和传导型,触杀型造成的是外伤,药效表现迅速,但是当喷雾不匀时杂草会死而复生;传导型造成的是内伤,药效表现相对慢一些,但杂草所受的伤害不易恢复。 1、触杀型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与杂草接触后,只对接触部位起作用,而不能或很少在植物体内传导。这类除草剂在施用时要求尽量均匀。如百草枯,如果只覆盖了少量杂草叶面,其余的大量叶面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杂草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后又慢慢恢复生长能力。 2、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在被杂草吸收后,能够在其体内传导,药剂能到达未着药部位,甚至传遍全株。如草甘膦,可以由杂草茎叶吸收,经传导到达其余的部位,甚至

浅谈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

浅谈除草剂对生态的影响 解决对策 化学除草剂;发展进程;现状;危害;对策 用化学除草剂有防治杂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三农”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农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巨大。但因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残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瓶颈,如何减缓生态危害、加强综合治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1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 化学除草剂2,4-D在1942年被发现与应用,自此化学防治杂草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但人们在1980年以前开发利用的化学除草剂品种少且结构单一,最早的有机除草剂为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除草剂相比,其优点是用量低,但对杂草的选择性高。1975年Levitt开发出第1个高效品种绿磺隆,1976年磺酞脉类除草剂研究获得成功[1]。1980年后为化学除草剂鼎盛期,每年开发新品种达18个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发展,开发超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及低残留的除草剂新品种,将防治杂草技术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国仅1999年就有45个稻田复配除草剂品种获准登记,美国已经研制出的抗除草剂类型及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咪唑啉酮类、稀禾啶、磺酰类等。为减少对土壤和作

物的残留和伤害,2003年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种农药中,有13 类为除草剂,其中我国有14种属于被禁范围。 2使用现状及危害 2.1使用现状 农业部农推中心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除草剂总需求量7万t,选择性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需求量增加。我国市场广泛应用节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烟啼磺隆、氯喀磺隆等,已成为实用型农业技术,在农药产品所占比例最大。 2.2除草剂对人体和自然的危害 “除草剂”是近些年来广泛用于农业除草,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倍受广大农民青睐的新型产物;人们也正是看重了“除草剂”的这一优点,才被大量生产和广泛推广应用;切不知“除草剂”在给农业生产带来利益的同时却隐藏着巨大的危害: “除草剂”的持续使用可导致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物种还很有可能遭到灭绝。在喷施“除草剂”的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挥发和风的作用,使部分“除草剂”成分漂浮于空气中,从而产生季节性的空气污染。农耕时节,若你漫步于农田的公路及小道时,就一定能闻到一股刺鼻难闻的气味。漂浮在空气中的“除草剂”在风的作用下还会被吹落到很远的林间山野,这样就会导致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6除草剂在中国东北高效使用技术

除草剂在中国东北高效使用技术 王险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植保站哈尔滨150036) 摘要:用好除草剂需要解决5个问题,即农艺措施、除草剂、除草剂使用技术、标准的药械、规范的药械使用技术。农艺措施可有利于增加除草剂的药效,作物的安全性。选择适宜的除草剂混用,可解决难治杂草的危害。苗前除草剂要根据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确定用药量;干旱条件下使用混土施药法,求整地要平细,喷洒要均匀,混土要彻底;水稻田采用分期施药法,可获的药效稳定,作物安全。苗后除草剂要求“两洚一加”,即降低喷液量为喷杆喷雾机100L/h ㎡,人工为100~150L/h㎡,加植物油型喷雾助剂,降低20~50%用药量。药械与除草剂同等重要,要高标准发展喷杆喷雾机,重点解决好喷嘴及过滤器、快装喷头体、液力泵等问题,普及推广喷雾机械使用技术规范。 关键词:除草剂使用技术 中国化学除草可分为1957~1977年的引进和试验示范阶段,1978~1989年普及阶段,1990年以后提高阶段,1995年国产除草剂使用量超过进口除草剂数量,进入21世纪国内除草剂市场供大于求,除草剂品种齐全,使用技术逐渐成熟,相比之下,药械及其使用技术处于落后状态,极大影响了除草剂效益的发挥。多年时间证明用好除草剂需要解决5个问题,即农艺措施、除草剂、除草剂使用技术、标准的药械、规范的药械使用技术。 1.坚持传统有效的农艺措施能增加药效和对作物的安全性。 1.1 合理轮作、密植等措施 合理轮作有利于防治伴生性杂草;轮换使用除草剂,如小麦、玉米田用除草剂重点消灭阔叶杂草,大豆、油菜、甜菜、亚麻田等用除草剂重点消灭禾本科杂草,并能避免长期使用同类除草剂产生抗性问题。 密植有利于杂草发生特点抑制某些杂草危害。 调整播期是控制杂草危害的有利措施,如早整地,诱使杂草出苗,用机械灭草后适期播。 适期播种和深度适宜,北方不要因覆盖地膜、种子拌种衣剂等措施而早播,播种过早常遇低温,作物生长发育缓慢,代谢除草剂能力弱,药害加重。 1.2 合理耕作采用翻松粑茬、深浅交替的耕作措施,2~3年深翻一次,将多年生杂草地下根茎切碎,经凉晒,可消灭70%,下茬使用除草剂防治效果好。 播前整地可将已出土和已萌发未出土的杂草消灭。苗前除草剂要求整地要平细,地表不能有大土块及植物残株,通过整地将作物和杂草秸秆粉碎,有利于苗前除草剂的均匀分布和与土壤接触,提高除草效果。 机械中耕与除草剂配合,减少苗前除草剂损失,保水有利于除草剂药效发挥。苗后除草剂施后要及时中耕培土,增加药效及抑制后期杂草发生危害。 2. 旱田苗前除草剂施药技术技术要点 除草剂使用之前应了解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水分及整地质量状况等。 2.1 根据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确定用药量 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粒有极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除草剂而影响除草剂药效。在含量2.5~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乙草胺 乙草胺内吸性酰胺类除草剂,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被植物幼芽吸收,单子叶植物通过芽鞘吸收,双子叶植物下胚轴吸收传导,必须在杂草出土前施药,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干扰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如果田间水分适宜幼芽末出土即被杀死,如果土壤水分少,杂草出土后,随土壤湿度增大杂草吸收药剂后而起作用,禾本科杂草至叶卷曲萎缩,其它叶皱缩,整株枯死。对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活性高,反枝苋敏感,对藜、马齿苋、龙葵等双子叶杂草有一定防效并抑制生长,活性比禾本科杂草低,对大豆菟丝子有良好防效,大豆等耐药性作物吸收乙草胺在体迅速代谢为无活性物质,正常使用对作物安全。 乙草胺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适用柑橘、葡萄、果园等旱田作物芽前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某些双子叶杂草、大豆菟丝子。制剂有90%禾耐斯乳油、50%乙草胺乳油、88%乙草胺乳油和20%乙草胺可湿性粉剂等。 敌草胺 敌草胺又名草胺、丙酰草胺,属低毒除草剂,对眼睛和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在实验剂量中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类和水生动物毒性较低。 敌草胺为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杂草根和芽鞘能吸收药液,使芽不能生长而死亡。敌草胺杀草谱较广,如稗草、马唐、狗尾草、野燕麦、千金子、看麦娘、早熟禾、雀稗等,也能杀许多重要的双子叶杂草,如藜、猪殃殃、繁缕、马齿苋等。 本品适用于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石蒜科作物田以及果、桑、茶园除草,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敌草胺施用后混土的半衰期长达70天左右,持效期长,施药依次可解决杂草危害问题。 使用方法: 1、辣椒、番茄、茄子等作物田,可在作物播后苗前或移栽后,灌水或降雨后,土壤潮湿的情况下施药,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2、油菜、白菜、芥菜、菜花、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直播或移植田,可在播后苗前或移植后,土壤湿润情况下施药,100~12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也可拌潮湿细土150kg,均匀撒施。 3、大豆、花生及其他豆科作物,在播后苗前,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4、烟草苗床,可于播前喷雾,100~150克/667m2,本田可于烟草移植后施药,120~200

除草剂的正确选择

除草剂的正确选择 每一种除草剂都是针对某些杂草而研制的,我们要根据杂草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 1.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有:草阔净、蒲菊净。一般阔叶杂草使用草阔净,按照200—300倍液喷雾,正常情况下5—7天杂草即可彻底死亡(早春由于气温低,表现慢,需要10—15天)如果是多年生宿根杂草或草龄过大最好的防除方法是多次处理,即第一次用药后15—20天,杂草地上大部分被杀死,地下残存根茎萌发新叶后二次用药,二次用药对宿根杂草的杀灭往往是最关键和最致命的,这是因为杂草无法得到养分补给药剂再次传导直到根茎,使杂草根茎腐烂,至死不再复发。对于蒲公英和苦买菜等多年生的菊科杂草使用对菊科特效的蒲菊净防除,蒲菊净能够腐烂菊科杂草多年形成的粗壮根茎,使其不能复发。 2.防除禾本科杂草时可使用草禾净,250—3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可有效防除狗尾草、稗草、马塘、画眉草等禾本科杂草,对于剪股颖做球通道的球场在防除马塘、稗草时选用马塘净200—250倍液喷雾处理,剪股颖对除草剂十分敏感,很多药剂不能安全使用,轻者产生药害发黄,重者可以导致草坪的死亡,所以选择除草剂种类一定要对剪股颖安全。

3.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同时发生时,使用禾阔净150倍进行均匀喷雾,可以达到一次施药兼除多种杂草的效果。 4.防除莎草科杂草使用灭莎净200—300倍液喷雾处理,一次用药即可,可是香附子根茎腐烂,复发率很低,杂草发生严重时连续使用2—3次即可彻底根除。 注意:喷施除草剂后8小时内,喷灌部门要注意不要浇水,喷施除草剂2天内剪草部门尽量不要修剪,高温休眠期喷施除草剂后及时喷施杀菌剂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除草剂的漂移会对其他花卉造成影响,药剂残留会对下茬植物造成伤害。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如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公园草坪、绿化草坪等,应施用毒性较低的除草剂,同时喷施除草剂的次数要尽可能减少。

玉米田常用的化学除草剂

玉米田常用的化学除草剂 夏玉米田杂草多达43种,其中单子叶杂草12种,双子叶杂草31种。为了防除玉米田杂草,农民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采取省工、省力、省时的化学除草方法势在必行。现介绍一些玉米田常用的除草剂。1.阿特拉津又名莠去津,剂型为40%胶悬剂,是玉米田常用的广谱性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即玉米播种后马上喷施阿特拉津,每亩用药量为200~300毫升。需要注意的是阿特拉津在土壤中持效期较长,施药量过大时易伤害后茬敏感作物(如油菜等),所以一般采用茎叶喷雾的方法化除杂草,时间在玉米3~5叶期,杂草2~3叶期。2.乙草胺乙草胺(50%乳油)是我国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除草剂。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每亩用药量为150~200毫升。该除草剂对大豆、花生安全,故适用于玉米与大豆、花生间作的地块。乙草胺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双子叶杂草防效较差。3.丁草胺剂型为50%、60%乳油,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每亩用药量为60%丁草胺125~150毫升或50%丁草胺150~185毫升。丁草胺对大豆、花生安全,故适用于玉米与大豆、花生间作的地块。4.乙莠水乙莠水是阿特拉津与乙草胺的混配剂,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每亩用量200~300毫升。应注意乙莠水不能用于玉米与大豆、花生间作的地块,只适用于玉米单作的地块。5.克草灵克草灵45%悬乳剂系山东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杂草研究室开发成功的一种除草混配剂,是用于防除玉米田混生杂草群落的新型、安全、高效除草剂。经过3年的大田试验证明,克草灵一次使用即可防除夏玉米田间所有种类的杂草,除草效果达90%以上,持效期60天。最佳使用时期是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或玉米出苗

2016年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016年中国除草剂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除草剂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作用受除草剂、植物和环境条件三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品种为有机化合物。可广泛用于防治农田、果园、花卉苗圃、草原及非耕地、铁路线、河道、水库、仓库等地杂草、杂灌、杂树等有害植物。 除草剂按作用方式可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根据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可分为触杀型除草剂、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和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无机化合物除草剂和有机化合物除草剂,按使用方法可分为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土壤处理剂。 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为农药市场最主要的三大品种。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变化、农业经营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对除草剂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农业耕作栽培方法的改变也促进除草剂的需求量大增。因而,除草剂的使用量大幅增加,近年来的增长率远高于杀虫剂和杀菌剂,在农药产品中所占比例呈现加大趋势,我国除草剂工业从无到有,由小至大,现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除草剂在过去的十年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6年以来,我国除草剂比例稳步增长,2007年中国除草剂产量已达到561896吨,比2006年同期增长40.1%。2009年起,我国除草剂产量超过杀虫剂居第一位,2010年全年我国除草剂产量104.28万吨,同比增长12.7%。2011年1-12月,全国除草剂原药的产量达117.47万吨,同比增长12.65%。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年1-12月,我国除草剂原药生产的前三省市是山东、江苏和浙江,分别占总产量的31.64%、26.29%和13.80%。2012年,除草剂折纯产量为164.79万吨,同比增长42.55%。扣除其它的农药,除草剂占农药的比重从2002年的27%提高到64%。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2年1-12月,山东省除草剂原药的产量达67.13万吨,同比增长88.65%,占全国总产量的40.74%。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浙江省和湖北省,分别占总产量的20.41%、10.27%和9.18%。2013年1-12月全国除草剂原药累计总产量179.98万吨,同比增长8.6%,占整个农药市场份额约为56.43%。

除草剂生物筛选研究进展_王树凤

第4卷第4期农药学学报V ol.4 N o.4 2002年12月C HIN ESE J O U RN AL O F P EST ICID E SCIEN CE December2002 除草剂生物筛选研究进展 王树凤1*, 徐礼根2, 马建义3, 陈 杰4 (1.中国亚热带林研究所生物技术室,浙江富阳311400;2.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3.浙江省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浙江临安311300;4.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生物筛选是除草剂研制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近年来除草剂生物筛选技术的发展概 况,重点介绍了除草剂筛选新方法——高通量筛选技术,并指出我国在除草剂筛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除草剂;生物筛选;高通量筛选;组合化学 中图分类号:S4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03(2002)04-0003-07 农药在保护农作物免受有害生物侵害,保证其产量和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新农药不断出现,同时又不断淘汰和限制了药效差、存在毒性和环境问题的部分农药品种的应用,因此农药品种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中,在这种情况下新农药的创制开发成为世界农药界竞争的焦点。然而由于新药登记严格的环境要求以及生物对农药抗性问题的加重,新农药的创制变得越来越困难,约10万个化合物才有一个能转化为市场化的新农药[1]。但近年来由于组合化学(com bina to rial chemistry)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使得化合物合成的速度大大提高,一个公司年合成能力可达几十万个化合物,这样,被誉为新农药研究开发“眼睛”的生物筛选(bio logical screening)变得越来越重要。 除草剂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一类重要农药,自1942年美国的P.W. Zim merman和 A.E.H itchcock发现2,4-D的除草活性以来,除草剂工业飞速发展,在三大类农药中,除草剂占的比例达47%之多[2]。除草剂的生物筛选是指利用各种生物测定技术从大量合成的化合物中发现除草活性的新化合物的过程,筛选程序一般要经过室内初筛——盆栽试验——田间试验三个步骤[3,4]。 除草剂的研发已有半个多世纪,用于除草剂生物筛选的生测方法有很多,并且不断有新的方法被建立。世界各大农药公司也已建立了自成体系的规范化的筛选系统,并根据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原来的常规活体筛选现已发展到高通量筛选(high-th roug hput screening简称HT S,也可称为high-throughput bioassay screening,HTBS)甚至超高通量筛选(ultra high-th ro ug hput screening,U HTS)[1]。 1 常规筛选 常规筛选一般是利用生物活体作靶标,通过观察靶标生物对新化合物在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反应来判断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很多,如抑制光合 ①作者简介:王树凤(197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目前在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浙江基地从事新除草剂的 生物筛选模式研究.

常用除草剂的特性

草甘膦:属于内吸传导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作:果园、荒地、路旁、免耕地等地除草。每亩用草甘膦40-200克。其杀草谱:防除很多种出苗后的一年生、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剂型:30%、46%水剂、30%、50%和65%、70%可溶粉剂。74.7%、88.8%和98%、95%草甘膦铵盐可溶粒剂 草铵膦:属于非选择性触杀除草剂,有一定内吸作。可用于果园、葡萄园、非耕地、马铃薯田等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双子叶及禾本科杂草,如鼠尾看麦娘、马唐、稗、野生大麦、多花黑麦草、狗尾草、金狗尾草、野小麦、野玉米,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和莎草,如:鸭芽、曲芒发草、羊茅,等等,每亩用草铵膦67-135克。剂型:20%AS 百草枯:属于触杀型广谱灭生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作:果园、茶园、橡胶园、非耕地、免耕地、玉米、甘蔗等防除一年生、多年生杂草,对多年生杂草只能杀死地上部分,而不能杀死地下部分。每亩用百草枯20-40ml。剂型:20%AS 1 2甲4氯钠: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性茎叶处理的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田、果园防治日本草、胜红蓟、香附子等阔叶杂草和莎草。2甲4氯亩用28-56克,可与,敌草隆、阿特拉津、莠灭净、草甘膦等复配。剂型70%、56%钠盐水溶原粉,20%水剂。 莠灭净:属于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果园等作物防治马唐、日本草、胜红蓟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每亩用莠灭净80克。可与敌草隆、阿特拉津、2甲4氯等复配。剂型:可湿性粉剂。 莠去津(阿特拉津):属于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茎叶兼土壤处理除草剂,可作:甘蔗、玉米、果园等作物防治马唐、牛筋草、日本草、胜红蓟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多年生杂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每亩用莠去津57-95克。可与2甲4氯、敌草隆、莠灭净等复配。剂型:40%悬浮剂、50%可湿性粉剂。

除草剂的分类及除草原理

除草剂的分类及除草原理 一、除草剂分类 (一)、按除草剂的作用方式分类 1、选择性除草剂 除草剂在不同植物间具有选择性,即能毒害或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甚至只毒杀某种杂草,而不损害作物和其他杂草,凡具有这种选择性作用的除草剂称为选择性除草剂。通俗地讲就是能用于某种作物、杀死其中的一部分杂草的除草剂。如精喹能用于花生、大豆、西红柿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而不能用于玉米田,否则它会将玉米当成禾本科杂草杀死,它也不能杀死阔叶杂草。再如莠去津能用于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而即使用量稍高也不伤害玉米。精喹和莠去津的这种性质就叫选择性。 但是选择性对用量是有要求的,如果提高莠去津的用量到一定程度,不仅可以轻易地杀死玉米,甚至可以杀死大片的灌木林。 2、灭生性除草剂 这种除草剂对植物缺乏选择性或选择性小,草苗不分,“见绿就杀”。灭生性除草剂能杀死所有植物,如百草枯见绿就杀,既不区分作物和杂草,也不区分杂草所属种类。再如前面所述的提高莠去津用量杀死灌木林,这时的莠去津就成了灭生性除草剂。 (二)、按使用方法分类 1、土壤处理剂 土壤处理剂也叫做苗前封闭剂,施用于土壤中,通过杂草的根、芽鞘或下胚轴等部位吸收而发挥除草作用,可防除未出土杂草,对已出土的杂草效果差一些,一般在作物播前、播后苗前或移栽前施用,如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氟乐灵等。 2、茎叶处理剂 指用于杂草苗后,施用在杂草茎叶上而起作用的除草剂,如精喹、烟嘧磺隆。 很多除草剂既可作为土壤处理剂也可作为茎叶处理剂,被称为土壤处理剂是因为它在土壤中的药效更强些,如氰草津,以根吸收为主,也可由茎叶吸收。 应该说明,这种分类中所讲的苗前苗后中的“苗”严格地讲是“杂草苗”,而不是“作物苗”。“作物苗前”施用的不一定全是土壤处理剂,比如玉米田播后苗前为了杀死已经出苗的大草,可以喷施百草枯,这是在作茎叶处理而不是土壤处理;同样,“作物苗后”施用的也不一定全是茎叶处理剂,比如在玉米苗后早期施用莠去津,此时的莠去津仍多为杂草根部吸收,所以仍然应归为土壤处理剂。 (三)、按传导性能分类 按药剂在杂草体内传导性的差异,将其分为触杀型和传导型,触杀型造成的是外伤,药效表现迅速,但是当喷雾不匀时杂草会死而复生;传导型造成的是内伤,药效表现相对慢一些,但杂草所受的伤害不易恢复。 1、触杀型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与杂草接触后,只对接触部位起作用,而不能或很少在植物体内传导。这类除草剂在施用时要求尽量均匀。如百草枯,如果只覆盖了少量杂草叶面,其余的大量叶面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杂草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然后又慢慢恢复生长能力。

除草剂化学分类

1. 苯氧羧酸类(2,4-D类) 杀草原理 被植物的根和茎叶吸收 通过木质部或韧皮部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 在分生组织积累 具有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主要特性 1)低用量时具有激素作用,能够刺激植物生长,高用量时具有选择性除草作用。 2)茎叶处理时主要应用于禾本科作物田,土壤处理主要为大粒种子的作物田进行封闭处理,但盐类化合物不能应用。 3)主要防除阔叶杂草。 4)施药时期为禾本科作物3 叶期以后6 叶期以前,否则药害严重。 5)酯类化合物活性高,但漂移严重,应注意漂移药害问题。 6)均为传导性除草剂。 7)不能与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混用,会明显降低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的除草效果。 2. 苯甲酸类(麦草畏(dicamba)) 主要特性:同苯氧羧酸类 3. 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禾草灵, 精喹禾灵) 杀草原理 大多数被植物叶片吸收,在共质体内传导到根、芽的分生组织。个别品种如禾草灵 除了被叶吸收外也能被根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有限的传导。 作用于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ase),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作用于分生组织。 主要特性 1)只能做茎叶处理,土壤处理基本无效。 2)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基本无效。 3)不能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混用,与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混用其自身除草效果明显降低。 4)均为传导性除草剂。 4. 环己烯酮类 杀草原理 被植物叶片吸收,在韧皮部传导。作用于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ase ),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主要特性 ①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近年合成了新的化合物,能够防除禾本科作物 田的禾本科杂草); ②茎叶处理。 5. 酰胺类(甲草胺, 乙草胺, 丙草胺, 敌稗 杀草原理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可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烯(包括赤霉素)、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敌稗抑制光合系统Ⅱ的电子传递和花青素、RNA、蛋白质的合成; 主要特性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乙草胺 乙草胺内吸性酰胺类除草剂,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被植物幼芽吸收,单子叶植物通过芽鞘吸收,双子叶植物下胚轴吸收传导,必须在杂草出土前施药,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干扰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如果田间水分适宜幼芽末出土即被杀死,如果土壤水分少,杂草出土后,随土壤湿度增大杂草吸收药剂后而起作用,禾本科杂草至叶卷曲萎缩,其它叶皱缩,整株枯死。对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活性高,反枝苋敏感,对藜、马齿苋、龙葵等双子叶杂草有一定防效并抑制生长,活性比禾本科杂草低,对大豆菟丝子有良好防效,大豆等耐药性作物吸收乙草胺在体迅速代谢为无活性物质,正常使用对作物安全。 乙草胺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适用柑橘、葡萄、果园等旱田作物芽前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

草及某些双子叶杂草、大豆菟丝子。制剂有90%禾耐斯乳油、50%乙草胺乳油、88%乙草胺乳油和20%乙草胺可湿性粉剂等。 敌草胺 敌草胺又名草胺、丙酰草胺,属低毒除草剂,对眼睛和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在实验剂量中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类和水生动物毒性较低。 敌草胺为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杂草根和芽鞘能吸收药液,使芽不能生长而死亡。敌草胺杀草谱较广,如稗草、马唐、狗尾草、野燕麦、千金子、看麦娘、早熟禾、雀稗等,也能杀许多重要的双子叶杂草,如藜、猪殃殃、繁缕、马齿苋等。 本品适用于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石蒜科作物田以及果、桑、茶园除草,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敌草胺施用后混土的半衰期长达70天左右,持效期长,施药依次可解决杂草危害问题。

使用方法: 1、辣椒、番茄、茄子等作物田,可在作物播后苗前或移栽后,灌水或降雨后,土壤潮湿的情况下施药,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2、油菜、白菜、芥菜、菜花、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直播或移植田,可在播后苗前或移植后,土壤湿润情况下施药,100~12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也可拌潮湿细土150kg,均匀撒施。 3、大豆、花生及其他豆科作物,在播后苗前,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4、烟草苗床,可于播前喷雾,100~150克/667m2,本田可于烟草移植后施药,120~20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土壤干旱时,可浅湿土3~5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