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成因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也叫劳动力迁移,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行业间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经济结构的调整

2、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不同国家与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工资水平的差异、工资分配结构的不同等。

5、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较多;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出。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7、劳动者就业意向的改变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收入增加、非货币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单个劳动者作出理性流动决策的条件是: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净现值。

3、公式:

二、刘易斯模型:

?1、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个部门及其特点?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升

?当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以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会提高且相应的收入也会提高,这最终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上升。

?2、解释:

?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年龄:

1、同等条件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流动

的可能性越小。

2、为什么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

?迁移的潜在收益的现值越大。

?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小。

二、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

率。

?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较强

?迁移的收益更大

?心理成本较小

三、家庭因素:

1、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

而成倍增加。

2、许多经验研究发现:

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

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

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四、职业技术等级:

1、职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力的流动率越

低。

从劳动供给来看、从劳动需求来看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流动率较低,但地区

流动性较高。

家乡观念淡薄、迁移费用可观

五、其他因素:

1、当地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迁移。

2、国际迁移中,目的地的语言也是重要因素。

3、一些制度因素的制约。

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一、中国劳动力迁移的政策演变:

1、1979-1983年控制迁移阶段:

2、1984-1988年允许迁移阶段:

3、1989-1991年控制盲目迁移阶段:

4、1992-2000年规范迁移阶段:

鼓励、引导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迁

移。

5、2000年以后公平迁移阶段:

这是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

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

析:

1、劳动力流动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迁移可以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迁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迁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2、劳动力流动还会推动相关制度的变革。

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

户籍制度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可避免

的选择。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由审批制向登记

制转变。

3、劳动力流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迁移者本人来讲

雇主也会承担一定的代价

迁移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

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迁移应当是

合理的、适度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人才大流

动:

1、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发文,

鼓励人才流动,但流动应尽量“正向”。

2、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1988~1989年,中央鼓励知识分子

可以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同时提出了三资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3、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人

才流动空前活跃。

4、第四次人才大流动:

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国际化的

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

现有格局。

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选择: 一、劳动是人本质: 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专著特征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意义: 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 2、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 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重大课题 三、人力资源特征 1、两重性 2、时限性 3、能动性 4、再生性 5、智力性 6、核心性 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 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劳动经济思想 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新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5年《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劳 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二、理论界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对象其他说法(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 市场运行规律) 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 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名解: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再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再工资率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引起工作时间变化。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愿意工作时间变化。 选择: 劳动力供给类型:个人家庭社会 简答: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呈现弓形状? 再最初工资率(W1)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当工资率提高到W2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到h2,当工资最高w3时,劳动力供给时间降到h3,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a、宏观经济状况b、社会经济政策c、劳动适龄人口规模d、国家教育事 业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工资率差距。e、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因素:a、性别b、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c、工资 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 3、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主要形式。 1、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2、供给有无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名解: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免费下载】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值相比,( B )A .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C .前者远大于后者 D.前者小于后者2. 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 .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B .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 .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D .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3.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 ) A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工资弹性4. 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发散型蛛网”模型成立的条件是( B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工资弹性5.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 B ) A .收敛型 B .发散型 C .封闭型 D .直线型 6. 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 B )A .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B .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C .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D .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7.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 A )A .充分就业 、管路敷设技术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 习题

一、选择题 1、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A、需求效应 B、派生效应 C、收入效应 D、规模效应 2、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大于等于 3、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A、陡峭 B、平缓 C、高 D、低 4、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A、生产者个体 B 、消费者个体 C、劳动者个体 D、消费者群体 5、劳动力需求的三个层次有() A .企业需求 B .行业需求 C .市场需求 D .社会需求 6、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7、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8、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9、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0、劳动力市场交易的行为,以下哪些情况符合“互惠”的标准()。 A、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 B、部分人受益,但没有人受损 C、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可补偿受损者之损 D、所有人都受损,但受损者的损失相同 E、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不能补偿受损者之损 11、劳动力需求()。 A、是一种派生需求 B、是有效需求 C、是雇主对劳动力所有权的购买 D、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 E、受产品需求弹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的影响 12、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正式制度因素有()。 A、就业制度 B、社会意识形态 C、伦理道德 D、工资制度 E、福利制度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值相比,( B )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远大于后者 D.前者小于后者 2.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3.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收敛型蛛网”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工资弹性 4.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发散型蛛网”模型成立的条件是( B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工资弹性 5.在动态均衡模型中,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所形成的蛛网模型是(B) A.收敛型 B.发散型 C.封闭型 D.直线型 6. 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指的是(B) A.市场分析中假定各种力量都不变的状态 B.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C.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同时处于变动的状态 D.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零时所处的相对静止状态 7.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A) A.充分就业 B.劳动力供给过剩

C.劳动力供给不足 D.劳动力需求不足 8. 下列哪种情况劳动力资源能实现最优分配?(A ) A.当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 B.当劳动力市场偏离均衡的时候 C.当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向生产效率低的行业转移劳动力时 D.当不同行业出现不同的工资率时 9. 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是( B ) A.企业对雇员有所有权 B.企业对雇员有支配权 C.雇员对企业有所有权 D.雇员对企业有支配权 10. 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蛛网不稳定条件”是指( B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边际替代率 11. 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均衡工资率会( D ) A.上升 B.不确定 C.不变 D.下降 12. 劳动力市场中,会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的是( A ) A.工会组织控制劳动力供给的能力下降 B.工人的组织程度增强 C.工会的组织规模扩大 D.企业优先雇佣工会会员 二.多项选择题 13.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其原因是() A.工资刚性比较大 B. 工资可以灵活地上下波动 C.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D.劳动力供给数量受人们主观偏好的影响 E.劳动力市场信息不足 14.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降低雇用调整的成本,雇用调整对策的具体形式有() A.存货调整 B.商品数量调整 C.商品价格调整 D.变更劳动关系调整 E.劳动投入量调整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

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第三章劳动经济学

第三章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要素的特点有哪些? 劳动力要素的特点有四: (1)动力性,亦即主体推动性。没有主体,就没有一切。正如斯密所说:“由于勤劳,人类才能得到堪称丰富的实际必需品。” (2)自我选择性,即劳动要素作为主,在构成劳动力供给与否和劳动力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但是这种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 (3)个体差异性,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力参与率倾向、劳动力供给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 (4)非经济性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 2、如何理解劳动者与雇主的对立关系? 如何理解在对立中的平等与不平等关系?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对立关系,根源在于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劳动,雇主对劳动者发放与其劳动相应的报酬,双方都具有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实际上,“对立”关系既有平等性,也有不平等性。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存在平等关系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劳动者与雇主都是法律面前的完全平等的主体。其二是在双方的交换中,各自进行经济计算,都要趋利避害(雇主想工资付得少而产量、利润高,劳动者想工作干得少而工资、福利高),即双方在这种交换中都想获取的利益,而作为双方都接受的结果,就只平等的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存在不平等性关系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劳动者和雇主共居于同一个社会组织的高低不同层次,因为,在科层制组织中先天就有着下属与上级之间的“服从和领导”的关系。其二是雇主出于“趋利”本性,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为了获得更高产甚至会通过非人道的、乃至非法的手段进行管理,这更加剧了双方的对立,甚至会引起急诊、冲突,导致斗争。其三是由于劳动者与雇主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不同,这种市场环境也影响到他们在组织中的地位。就一般情况而言,劳动者是过剩的,雇主是稀缺的,因而求职者和已经就业的工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在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技能、经验因而成为稀缺性资源的情况下,劳动者可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劳动经济学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成因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1、也叫劳动力迁移,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 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在地区之间的流动、不同地区行业间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经济结构的调整 2、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不同国家与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工资水平的差异、工资分配结构的不同等。 5、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较多;经济衰退时,可能导致劳动力流出。 6、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7、劳动者就业意向的改变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模型 一、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1、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收入增加、非货币收益。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直接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 2、劳动力流动的决策: ?单个劳动者作出理性流动决策的条件是: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大于不流动的收益净现值。 3、公式: 二、刘易斯模型: ?1、刘易斯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两个部门及其特点?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上升 ?当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收以后,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会提高且相应的收入也会提高,这最终导致劳动供给曲线的上升。 ?2、解释: ?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一、年龄: 1、同等条件下,一个人的年龄越大,其流动 的可能性越小。 2、为什么年轻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 ?迁移的潜在收益的现值越大。 ?年轻人迁移的心理成本相对较小。 二、教育: 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 率。 ?改善当前处境的愿望较强 ?迁移的收益更大 ?心理成本较小 三、家庭因素: 1、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 而成倍增加。 2、许多经验研究发现: 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 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 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四、职业技术等级: 1、职业、技术等级越高,劳动力的流动率越 低。 从劳动供给来看、从劳动需求来看 2、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流动率较低,但地区 流动性较高。 家乡观念淡薄、迁移费用可观 五、其他因素: 1、当地政府的政策可能会影响迁移。 2、国际迁移中,目的地的语言也是重要因素。 3、一些制度因素的制约。 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一、中国劳动力迁移的政策演变: 1、1979-1983年控制迁移阶段: 2、1984-1988年允许迁移阶段: 3、1989-1991年控制盲目迁移阶段: 4、1992-2000年规范迁移阶段: 鼓励、引导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迁 移。 5、2000年以后公平迁移阶段: 这是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 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 析: 1、劳动力流动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迁移可以使得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迁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迁移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2、劳动力流动还会推动相关制度的变革。 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 度。 户籍制度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不可避免 的选择。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由审批制向登记 制转变。 3、劳动力流动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迁移者本人来讲 雇主也会承担一定的代价 迁移会增加整个社会的成本。 一个经济体中,劳动力迁移应当是 合理的、适度的。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四次人才大流 动: 1、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发文, 鼓励人才流动,但流动应尽量“正向”。 2、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1988~1989年,中央鼓励知识分子 可以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同时提出了三资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3、第三次大规模流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人 才流动空前活跃。 4、第四次人才大流动: 当前,新的历史背景下,国际化的 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 现有格局。

3劳动经济学(人大三版)第三章课后参考答案 第三章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王延博 名词解释 均衡: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在均衡状态下,队里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2)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事不具改变状态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放尿含义的均衡成为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现代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均衡理论。现在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雪球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内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各有关利益之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合作、竞争以及企业内部计划来实现的,目的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由于人力资源的效率并不是一个定值,它与产权主体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这已实施过程中,长期的激励制度是直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基础。当然,过度竞争又将造成企业资源和竞争的无序,因而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又成了保障企业激励机制制度发挥作用的保证。因而,改善管理,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有效利用,也就成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雇用调整: 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技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雇佣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是假影响老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佣活动就是雇佣调整。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优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 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企业、行业把不同,其资本存量也不同,但是所有企业、行业都将劳动力雇佣到使其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均衡工资了的水平,由此导致所有企业、行业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在生产技术状况不便、资本存量给定的情况下,必可保证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水平是最高的。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第二个表现是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 (1)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刘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是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是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发挥作用。 (2)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

第五章 劳动需求 一、选择题 1.劳动边际产品告诉我们 A)哪个工人生产能力最高 B)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 C)最后一个被雇工人的追加产出 D)厂商能从每个雇员那里赚多少钱 2.边际报酬递减的产生是因为 A) 雇佣的工人越多意味着每个工人拥有的资本越少; B) 当工人和资本存量都增加时,厂商的管理难度增加; C)最优秀的工人总是第一个被雇佣; D)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他们将细分工作,所以工作更有效率 表格 5-1 工人数量罐子总产量/天 0 0 1 6 2 13 3 18 4 21 5 23 6 22 3.参考表格5-1,边际报酬递减始于第个工人 A) 1 B) 2 C) 3 D) 6 4.参考表格5-1,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如果每个罐子售价$20,则 A)第二个工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是$260; B)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品是5个罐子; C)出售第十八个罐子的边际收益是$20; D)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每一单位产出的额外收益。 5. 参考表格5-1,如果每天的工资是$50.00,每个罐子售价为$20,厂商将雇佣多少制陶 工人? A)2 B)3 C)4

D)5 6.如果厂商雇佣工人使得劳动的边际费用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则 A)增加雇用量可以增加利润。 B)减少雇用量可以增加利润。 C)利润可以最大化。 D)总成本一定大于总收益。 7.当决定一个体育明星的薪水时, A) 球队必须考虑体育明星应该挣多少钱。 B) 球队必须考虑体育明星可以使收益增加多少。 C) 球队估计体育明星的边际产品;因为这只是猜测,体育明星通常报酬没有给足。 D) 球队将雇佣体育明星,如果这样做可以增加球队的收益。 8.厂商短期的劳动需求曲线 A)是向上倾斜的。 B) 是水平的。 C) 是边际收益图中向下倾斜的部分。 D) 是劳动边际产品图中向下倾斜的部分 9.如果对雇主征税 A) 工人不需要交税。 B) 工资和雇佣量通常都会减少。 C) 顾客不需要交税。 D) 工资将会下降,但是雇佣量会上升 10.一个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厂商可能会 A) 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多的工人。 B)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少的工人。 C) 和完全竞争市场雇佣一样多的工人,因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D) 比完全竞争市场雇佣更少的工人,提供更高的工资。 11.一个垄断买主厂商可能会 A) 以更高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多的工人。 B) 以更高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少的工人。 C) 以更低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多的工人。 D) 以更低的工资比完全竞争者雇佣更少的工人。 12.买主垄断 A) 意味着雇佣工人的边际费用超过工资。 B) 在美国劳动力市场上是十分普遍的。 C) 存在,如果一所大型州立大学是城里唯一雇佣经济学博士的雇主。 D) 意味着厂商随雇佣量的扩大可以削减工资。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至第七章课后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得含义? 答:劳动力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得劳动力得数量。劳动力需求与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第一,劳动力需求就是派生性需求;第二,边际生产力理论就是劳动力需求理论得支持理论之一;第三:劳动力需求就是意愿与支付能力得统一。 2、何为劳动力需求弹性? 答:劳动力得需求弹性就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得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得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得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得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3、工资率与产品需求得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答: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得影响有两种,一个就是替代效应,一个就是规模效应。产品价格得上涨,会使销售额下降,产出量减少,因而企业会对劳动力得需求量下降。 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 答:生产技术得假设、组织目标得假设、市场环境得假设、劳动力就是否同质得假设. 5、试分析安全竞争条件下得企业短期劳动需求. 答:完全竞争得企业就是指企业所处得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得。在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上供求得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与要素得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得信息,产品与要素可以充分自由得流动,等等. 企业使用劳动要素得原则就是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得使用所带来得“边际收益"即劳动得边际产品价值与“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公式:MPL·P =W 单个企业得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整个市场得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瞧成就是所有企业得劳动需求曲线得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就是向右下方倾斜得,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6、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平缓,这也意味着长期劳动力需求比短期劳动需求弹性大。 7、非盈利企业得劳动力需求有哪些特点? 答:一在市场工资率相同得情况下,非营利性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得劳动力;二非营利性企业得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得更平坦。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得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劳动力需求得因素包括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她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6)对外开放程度、(7)相应得市场环境、(8)政府政策等。9、试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得影响。 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得影响表现在:一就是使企业能以较少得劳动投入生产既定得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就是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第二章课后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得含义? 答案: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讲,指劳动力得供给主体在一定得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得劳动力使用权得出让,从量得角度讲,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时期中,可以获得得劳动力愿意并能够提供得劳动能力得总与。 2、分析劳动力供给通常有哪些假设. 答案:一、劳动力供给主体得目标假设.该假设认为劳动者在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其效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就是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市场性劳动时间内获得得;二就是劳动力供给主体从余暇时间中获得得。二、市场环境得假设。三、关于劳动力质量得假设. 3、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得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一个就是社会学性质得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得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就是经济学性质得因素,即工资与资产得状况、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4、何谓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答案:收入效应:就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得无差异曲线所引起得.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20051016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 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 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 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 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 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劳动经济学 第六章 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第六章劳动工资制度理论 第一节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一、工资的概念 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 薪水 Salary 薪酬Compensation 为区分工资的不同含义,对工资结构的理解和使用有以下4个层次: W1,基本工资 W2, W1 +奖金+津贴 W3, 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W4, W3 +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 广义工资( W4 ) ;狭义工资( W1或 W2 ) 二、工资的形式 14>>.基本工资 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劳动报酬。 工资率——单位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价格。 对工资率的理解: (1)工资所得,Wt(单位雇用劳动时间所得) (2)工资率,小时工资率 (3)基本工资?全部劳动报酬

货币工资:以货币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决定货币工资的主要因素: (1)货币工资率 (2)工作时间长度 (3)相关工资制度 实物工资:以实物形态获得的劳动报酬。 名义工资: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经过价格修正过的货币工资,表明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用公货币工资/价格指数式表示为:实际工资= 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1)计时工资的定义:依据雇员的单位时间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 工资的形式。 (2)计时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 (3)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来计量。 (4)计时工资制的优劣:适用性强;雇员收入比较稳定;企业控制管理劳 动过程的难度较大;效率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的定义:依据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劳动报酬 的工资支付形式。 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计件工资的特点: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合格产品的数量。计件工资的优劣:提高生产率;企业控制的成本比较低;工人风险大,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