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和方法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过程,第一次是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选出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第一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家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酸。其一居室细胞中的DNA合成油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氨基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再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蝶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

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S途径”),她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

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核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蝶呤阻断,随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天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蝶呤阻断,所有在HA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只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效应B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T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必须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第二次筛选,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二次筛选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是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通过培养让其增殖,然后检测各孔上清液中的细胞分泌的抗体,上清液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培养孔为阳性孔。阳性孔中的细胞还不能保证是来自单个细胞,继续进行有限

稀释,一般重复3-4次,直至确信每孔中增殖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第二次筛选也是鉴定的过程。

杂交原理

杂交原理 杂交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可是,如果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计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这就是需要的杂交,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的了:生产上要种 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杂交瘤细胞制备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1.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选择生长状态良好的细胞,浑圆透亮,大小均一,边缘清晰,排列整齐,呈半致密分布。弃上清,以不完全培养基洗涤一次后,用10mL不完全培养基将骨髓瘤细胞(SP2/0)轻轻吹下。 2. 脾淋巴细胞的准备 a、取加强免疫后3天的小鼠,摘除眼球采血供分离阳性血清。 b、颈脱位将小鼠致死,用75%酒精消毒体表5min,随即放入超净台内小鼠解剖板上,左侧卧位,用7号针头固定四肢。 c、无菌打开腹腔取出脾脏,用基础培养基洗涤,并仔细去掉周围附着的结缔组织。 d、随后将脾脏转移到另一个盛有DMEM的平皿中。以弯头针头压住脾脏,用小针头在脾脏上插孔,并用镊子挤压,使脾细胞充分释放,制成脾细胞悬液。 3. 饲养细胞的制备 取一只健康的ICR小鼠,摘眼球采血,颈脱臼处死,体表消毒和固定后,从大腿上剪开皮肤,暴露腹膜,酒精棉球消毒腹膜。用10mL注射器,12#针头,注射5-10mL HAT培养基到腹腔,右手固定注射器,左手持酒精棉球轻轻按摩腹部,抽回腹腔内液体,注入已准备好的容器中。 4. 细胞融合 a、将上述制备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混合于一支50mL的带盖的离心管中,1000rpm离心10min,上清要充分吸净,以免影响PEG的作用。 b、将融合管置于手掌中,轻轻振荡底部,务使两种细胞充分混匀。 c、用1mL吸管将预热的PEG在45~60s内缓慢加到融合管中,边加边轻轻摇匀。 d、立即滴加37℃预热的DMEM,使PEG稀释而失去作用,具体加法是用吸管在第一分钟内加1mL预热的不完全培养基,第二分钟内加2mL,第三分钟加8mL (遵照先慢后快的原则),37℃静置10min,1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 e、加入5mL的HAT培养基,轻轻悬浮沉淀细胞,再加入适量的腹腔巨噬细胞,最后补加HAT至50mL左右。 f、分装于96孔细胞培养板,然后将培养板置37℃,5%CO2培养箱内培养。 g、5d后用HAT培养基换出一半培养基。 h、观察杂交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待其细胞培养上清变黄或克隆分布至孔底面积的1/10以上时,吸取适量细胞上清进行抗体检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技术(monoclonal antibody technique):一种免疫学技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骨髓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是仅由一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抗体,对应于多克隆抗体、多株抗体——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制造出来的一种抗体。 1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与局限性: 单克隆抗体的优点:(1)杂交瘤可以在体外“永久”地存活并传代,只要不发生细胞株的基因突变,就可以不断地生产高特异性、高均一性的抗体。(2)可以用相对不纯的抗原,获得大量高度特异的、均一的抗体。(3)由于可能得到“无限量”的均一性抗体,所以适用于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如IRMA和ELISA等。(4)由于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单一生物学功能,可用于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和免疫导向治疗。 总体来说,即:高特异性、高纯度、重复性好、敏感性强、成本低和可大量生产等。 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1)单克隆抗体固有的亲和性和局限的生物活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由于单克隆抗体不能进行沉淀和凝集反应,所以很多检测方法不能用单克隆抗体完成。 (2)单克隆抗体的反应强度不如多克隆抗体。(3)制备技术复杂,而且费时费工,所以单克隆抗体的价格也较高。 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抗原准备、动物的选择与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细胞及抗体检测、杂交瘤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等步骤。 抗原准备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抗原的具体分类可以参见抗原,在进行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在常规的科研实验中,科研者经常选用每只小鼠/大鼠每次注射10~50ug 重组蛋白、偶联多肽、偶联小分子等作为抗原产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动物的选择与免疫

干货 I 细胞复苏、冻存、传代之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细胞培养之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细胞复苏/冻存/传代 一、细胞培养前期准备工作 细胞培养仪器设备: ●细胞培养通风橱(即生物安全柜) ●培养箱(通用推荐:湿式二氧化碳培养箱) ●离心机 ●医用冰箱(4℃)和冰柜(-20℃)、生物超低温冰箱(-80℃)、液氮冷冻罐●倒置显微镜 其他用品:细胞培养容器(培养瓶、培养皿、多孔板等),吸管和移液器,培养基、血清和试剂 注意事项: ●无菌工作区域:细胞培养实验室的主要要求是需要维持细胞培养操作工作区 域处于无菌状态,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就是使用细胞培养通风橱。 ●无菌试剂和培养基:商品化试剂和培养基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无菌, 注意操作过程中不要被污染,其他试剂和溶液需要选择适当的灭菌方法(例如:高压蒸汽、无菌过滤等)进行灭菌。 ●无菌操作:要求操作人员在实验开始前对工作区域和双手操作部分进行75% 酒精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进行单次操作,避免交叉污染;试剂瓶和培养用具使用时方可开盖,用后要第一时间盖上,暴露于环境中的时间尽可能要短。 ●整体的细胞实验环境也弥足重要,需要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较为彻底的清

扫消毒和杀菌,包括实验用仪器和室内地面、桌面等。 二、细胞的复苏与冻存 细胞复苏: 在细胞状态不足以满足实验需求或者出现细胞污染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细胞复苏:a)从超低温冰箱或者液氮中取出自保存或商品化购买的冻存细胞后,快速转移 至37℃水浴条件下轻轻转动融化(一分钟内)。 b)75%酒精擦拭冻存管外部后,转移至通风橱中。 c)加入适量新鲜的完全培养基混合,约800-1000rpm下离心5-10分钟,实 际离心速度时间取决于细胞种类和细胞状态。 d)新鲜培养基重悬后接种于相应的培养器皿中,做好标记,37℃,5%CO2条 件下培养。 细胞冻存: 为现有细胞系做细胞储备,需要对代数相对靠前的细胞进行扩增培养和细胞冻存: a)准备细胞冻存液,置于2℃-8℃下备用。 b)观察待冻存的细胞,密度达到80%-90%左右,将贴壁/悬浮细胞分别按照传 代方法收集。 c)使用血球计数板对细胞密度进行大致估算后,计算出冻存溶液的体积,从而 保证单支冻存细胞有足够的细胞量用于复苏。 d)约800-1000rpm下离心5-10分钟,无菌条件下小心弃去培养基,不要搅 动细胞沉淀。 e)用合适体积的预冷后冻存液重新混悬细胞沉淀,分装至冻存管中,做好标记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和方法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过程,第一次是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选出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第一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家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酸。其一居室细胞中的DNA合成油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氨基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再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蝶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 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S途径”),她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 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 细胞核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蝶呤阻断,随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天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蝶呤阻断,所有在HA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只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效应B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T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必须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第二次筛选,

杂交瘤细胞培养及其注意事项

杂交瘤细胞培养及其注意事项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是一项迅速发展的技术。本文阐述了单克隆抗体制备前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条件和应用,包括细胞的培养、培养基的选择,融合时期的选择,从而指导和优化实验室中杂交瘤的培养,促进融合细胞的融合率和后继单克隆抗体筛选实验的顺利进行。 标签:杂交瘤;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 随着杂交瘤细胞株不断的建立和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日益广泛应用,杂交瘤细胞的培养和优化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国内实验室设备和条件有限,多数的单克隆抗体的筛选还是应用基础的免疫抗原包被,结合Elisa方法联合有限稀释法来筛选单克隆抗体。为了获得特异性较强的杂交瘤细胞株,融合前后细胞的培养以及杂交瘤的培养和储存,仍是基础实验室中必须注意和重视的技术。 1杂交瘤的起源和生产 1.1杂交瘤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1966年Petingel等在体外培养小鼠浆细胞成功。Milstein等1972年由P3中用20μg 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筛选出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新细胞系,称之为P3-X63-Ag8。由于X63本身分泌IgG1,形成的杂交瘤除分泌B细胞的特异性抗体外,同时分泌X63产生的抗体,因其抗体不纯,现多改用不分泌型骨髓瘤细胞系。国内现已引进NS-1,SP2/0,FO,X63-Ag8-653等小鼠骨髓瘤细胞系。最常使用的是SP2/0及NS-1[1]。 1.2人骨髓瘤细胞系为产生稳定的人免疫球蛋白的杂交瘤,需要人的缺某种酶的骨髓瘤细胞系。国外已筛选了一些人骨髓瘤细胞,但融合率不高,还没有推广使用。目前人一人杂交瘤技术仍存在着杂交瘤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问题。细胞生长缓慢,抗体分泌力弱及效价较低,且难于克隆化等困难[2],限制了人骨髓瘤细胞的应用。 1.3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关系B淋巴细胞容易与浆细胞瘤融合,而T细胞则需要同胸腺淋巴肉瘤融合(Kohler,et al. 1977;Schwaber,1977)。脾脏是大量T或B细胞的来源,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时,最常用的是小鼠的脾细胞。按照Burnet的细胞系选择学说,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其”后代”也只能产生此种抗体,因为抗体是由DNA上的基因所决定,基因是可以遗传的。在正常情况下,小鼠脾中含有能产生各种不同抗体的B细胞,一只纯种小鼠体内可有(1~5)×107种不同的抗体,即有(1~5)×107种不同的B细胞。为了提高获得某种杂交瘤的机会,就需要设法增加小鼠体内分泌该种抗体的B细胞的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特定抗原多次免疫小鼠,使之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然后经过多次筛选,从而得到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这样所获得的特异性的杂交瘤细胞在既具有脾细胞分泌抗体的能力的同时,又具有小鼠骨髓瘤细胞永生的特性,从而可以无限制地提供

消减杂交技术

消减杂交技术 通过对《干旱胁迫下黄檗幼苗c 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和分析》的试验的介绍,说明消减杂交技术的原理,以及技术流程。 试验摘要 以干旱胁迫下的黄檗幼苗cDNA 为tester, 正常生长的黄檗幼苗cDNA为driver,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构建了干旱胁迫下黄檗幼苗的消减文库并对其进行了EST序列分析。从消减文库中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 提取质粒进行酶切和PCR鉴定, 显示文库克隆的重组率大 于95%, 插入片段大小大部分集中在300~800bp之间。随机挑取816个克隆进行测序, 得到265个基因。将其进行同源性分析, 划分为16类。获得了热激蛋白70、脱水响应蛋白(RD22)、通用胁迫蛋白、金属硫蛋白(MTII), 晚期胚胎丰富蛋白(LEA14)等44种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基因,它们涉及了植物的渗透调节、信号传递、转录调控、活性氧清除等方面。本研究为抗逆基因克隆和系统研究干旱胁迫下黄檗基因的表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黄檗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anse Rupr.) 又名关黄柏、黄波罗, 为芸香科黄檗属, 是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孑遗植物。是东北重要的珍贵阔叶树种。从生活史看, 黄檗经历了从第三纪炎热到寒冷等一系列的气候变迁, 对自然界的非生物胁迫(如高温、干旱、寒冷)有很强的适应力。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黄檗种子采于牡丹江市, 用70%乙醇对种子表面除菌后, 4℃低温层积2个月, 播种在珍珠岩中, 25~30℃光照培养箱培养。大约生长60 d左右对黄檗幼苗进行胁迫处理, 减小加水量使其相对水含量达到65%~70%(约6~7 d), 未处理的作为对照。处理后, 取幼苗叶片和茎干置于液氮中速冻, ? 70℃保存。 1.2实验方法 ? 1.2.1 总RNA提取和mRNA纯化 ?以干旱处理的黄檗幼苗为实验组, 未处理的为对照组。取叶片和茎干, 液氮研磨后, 以总RNA 提取试剂盒Trizol(Invitrogen)的方法提取总RNA, 以Qiagen公司的Oligotex mRNA kit分离纯化mRNA。将提取得到的总RNA和mRNA溶于一定体积的无RNase的水中。用GeneQuantII (Pharmacia Biotech)检测RNA质量和浓度。 ? 1.2.2 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分别以干旱处理的实验组cDNA为tester, 未处理的对照组的cDNA 为driver。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 具体操作依照Clontech PCR-Select cDNA Sub-traction Kit User Manual进行。将第二次PCR扩增后的正向消减产物用PCR Purification kit (Promega)纯化后, 与pGEM-T载体 (Promega)连接, 4℃过夜。用化学转化法转化感受态细胞 TOP10(Tiangen), 根据蓝白斑检测文库克隆的重组率, 筛选出有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 ? 1.2.3 插入片段的PCR和酶切鉴定 ?随机挑取20个阳性克隆, 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 37℃培养过夜, 然后提

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保存和复苏

杂交瘤细胞培养冻存与复苏 杂交瘤细胞适用于无血清的培养基,无血清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和添加物质杂交瘤细胞的无血清培养基通常是在标准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以代替血清的各种功能。不同基础培养基对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细胞系对基础培养基也有选择性。最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有RPMI 1640,F12,IMDM,DMEM+F12,DMEM+F12+RPMI 1640。形成的无血清培养基常能支持杂交瘤细胞在分批培养中生长到1×106细胞/ml以上,最终的单抗浓度可达10 μg/ml~100 μg/ml。基本上你说的那两种都有可能,你可以参考以下操作: 【转贴】细胞融合和杂交瘤细胞培养用试剂的配制 ①RPMI-1640基础培养液,1 000ml RPMI-1640粉 10.4g 丙酮酸钠 0.11g 用900ml三蒸水(或无离子水再经过双蒸),通CO2搅拌溶解。称取1.8g NaHCO3,用少量三蒸水溶解,边搅拌边加入1640液中。补足1 000ml,通过0.22μm滤膜正压过滤除菌(用CO2钢瓶加压),分装,置30℃,菌检48小时4℃存放。效期不超过三个月。 ②RPMI-1640完全培养液,100ml 双抗(青、链霉素) 0.1ml 3%L-谷氨酰胺 2.5ml 犊牛血清 15.0ml 1640基础培养液 81.5ml 用时现配,4℃下存放不超过一周,用于细胞融合和克隆化培养的全培养液,可将小牛血清增至20%。 ③200mmol/L(3%)L-谷氨酰胺溶液 L-谷氨酰胺 5.846g 三蒸水 200ml 加热至50℃使全溶,0.22μm膜滤除菌,按每管4ml分装,-20℃保存。 ④双抗溶液 青霉素(钠盐) 100万iu 链霉素(硫酸盐) 1g 溶于100ml灭菌三蒸水中,小量分装,-20℃冻存。 杂交瘤细胞的保存 当获得产生所需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后,必须将一部分杂交瘤细胞保存,否则在连续传代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突变或染色体的漂移以至丧失固有特性或丢失产生抗体的特性。另外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难免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原理和方法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两次筛选过程,第一次是选出杂交瘤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第二次是进一步选出能产生我们需要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第一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家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酸。其一居室细胞中的DNA合成油两条途径: 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氨基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再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蝶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 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S途径”),她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 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核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蝶呤阻断,随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天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蝶呤阻断,所有在HA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只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效应B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T培养液第一次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必须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第二次筛选,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二次筛选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是每孔细胞不超过一个,通过培养让其增殖,然后检测各孔上清液中的细胞分泌的抗体,上清液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培养孔为阳性孔。阳性孔中的细胞还不能保证是来自单个细胞,继续进行有限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1975年G. Kohler和C. Mistein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获得能生产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与血液中的多种抗体比较,单克隆抗体更具有其特殊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特异性和高纯度的单一性而被利用于多种产业,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抗体由B淋巴细胞产生,为了得到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淋巴细胞,并且要求这种淋巴细胞既能在一般的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而且还要能持久的产生这种单一抗体。G. Kohler和C. Mistein 发现存在多发性骨髓瘤疾病中的B淋巴肿瘤,由于在浆细胞中发生了成瘤转而能产生免疫球蛋白,而且这种细胞能在体外生长易被克隆。。受到这种天然肿瘤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的启发,他们利用骨髓瘤细胞与淋巴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制造各种单克隆抗体,使之成为一种成型的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 骨髓瘤细胞可以在体外生长,而且比正常细胞生长繁殖速度要快。此种细胞可以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中获得,只是这种细胞不会产生抗体。用特定的抗原刺激正常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就会产生相应单一的特异性抗体,但这种B淋巴细胞却难以体外培养。杂交瘤技术就是将这两种具有功能的细胞融合在一起,在体外快速生长的杂交瘤细胞。此种杂交瘤细胞群持续分泌的成分但已有特异性的抗体。我们称为单克隆抗体。 其原理从三个方面阐明: (一)细胞的选择与融合

建立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细胞一方必须选择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来源于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是B细胞聚集的重要场所,无论以何种免疫方式刺激,脾内皆会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反应。融合细胞的另一方则是为了保持细胞融合后细胞的不断增殖,只有肿瘤细胞才具备这种特性。·选择同一体系的细胞可增加融合的成功率。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所以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伴侣。 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PEG1 000~2 000)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一般应用浓度为40%(W/V)。 (二)选择培养基的应用 细胞融合一个随机的物理学过程。在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混合细胞悬液中,经融合后细胞将以多种形式出现。如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形式等。正常的脾细胞在培养基中仅存活5~7d,无需特别筛选;细胞的多聚体形式也容易死去;而未融合的瘤细胞则需进行特别的筛选去除。 细胞DNA合成一般有两条途径。主要途径是由糖和氨基酸合成核苷酸,进而合成DNA,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合成过程。另一辅助途径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存在的情况下,经次黄嘌吟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的催化作用合成DNA。细

遗传学试题 刘祖洞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涉及分析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以及基因重组的遗传学分支是:( ) A) 分子遗传学B) 植物遗传学C) 传递遗传学D) 种群遗传学 2.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 ) A)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B)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 C)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D)遗传背景较为熟悉E)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学: 2.遗传: 3.变异: 4.进化遗传学: 5.发育遗传学: 6.免疫遗传学: 7.细胞遗传学: 8.人类遗传 学: 三、问答题 1.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2.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 4.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 5.为什么遗传学能如此迅速地发展? 6.简述遗传学对于生物科学、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7.什么是遗传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8.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9.遗传学在工农业生产和医疗保健上有何作用? 10.在遗传学发展中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有那些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11.写出下列科学家在遗传学上的主要贡献。 (1)Mendel (2) Morgan (3) Muller (4) Beadle 和Tatum (5)Avery (6) Watson 和Crick (7)Chargaff (8) Crick (9) Monod 和Jacob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一、选择题 1、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 A) James D. Watson B) Barbara McClintock C) Aristotle D) Gregor Mendel 2、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 A) 酵母B) 果蝇C) 玉米D) 以上选项均是 3、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认为;( ) A) 亲代所观察到的性状与子代所观察到相同性状无任何关联 B) 性状的遗传是通过遗传因子的物质进行传递的 C) 遗传因子的组成是DNA D) 遗传因子的遗传仅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亲本 E) A 和C 都正确 4、生物的一个基因具有两种不同的等位基因,被称为:( ) A) 均一体B) 杂合体C) 纯合体D) 异性体E) 异型体 5、生物的遗传组成被称为:( )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经过两次筛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经过两次筛选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总共有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是不相同的。 第一次筛选的原理与方法: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是第一次筛选的关键。普遍采用的HAT选择性培养液是在普通的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酸(T)。其依据是细胞中的DNA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即由氨基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核苷酸,为DNA分子的合成提供原料。在此合成过程中,叶酸作为重要的辅酶参与这一过程,而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是一种叶酸的拮抗物,可以阻断DNA合成的“D途径”。另一条途径是应急途径或补救途径(“S途径”),它是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催化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应的核苷酸,两种酶缺一不可。因此,在HAT培养液中,未融合的效应B细胞和两个效应B细胞融合的“D途径”被氨基喋呤阻断,虽“S途径”正常,但因缺乏在体外培养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d左右会死亡。对于骨髓瘤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细胞而言,由于通常采用的骨髓瘤细胞是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缺陷型(HGPRT)细胞,因此自身没有“S途径”,且“D途径”又被氨基喋呤阻断,所以在HA T培养液中也不能增殖而很快死亡。惟有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效应B细胞的“S途径”,又具有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液中长期增殖的特性,因此能在HA T培养液中选择性存活下来,并不断增殖。 第二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际免疫过程中,由于采用连续注射抗原的方法,且一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形成相对应的一种效应B淋巴细胞,因此,从小鼠脾脏中取出的效应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不同的,经HA T培养液筛选的杂交瘤细胞特异性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从杂交瘤细胞群中筛选出能产生针对某一预定抗原快定簇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通常采用有限稀释克隆细胞的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多倍稀释,接种在多孔的细胞培养板上,使每一孔含一个或几个杂交瘤细胞(理论上30%的孔中细胞数为0时,才能保证有些孔中是单个细胞),再由这些单细胞克隆生长,最终选出分泌预定特异抗体的杂交细胞株进行扩大培养。因此,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两次筛选的原理和方法是不相同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原理: 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能够分化、增殖形成具有针对这种抗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B细胞的这种能力和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分化增殖下去,因此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也是极其微小的。将这种B细胞与非分泌型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再进一步克隆化,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是既具有瘤的无限生长的能力,又具有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的能力,将这种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或注入小鼠体内即可获得大量的高效价、单一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技术即称为单克隆抗体技术。 过程: 1)免疫脾细胞的制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多采用纯系Balb/c小鼠。免疫的方法取决于所用抗原的性质。免疫方法同一般血清的制备,也可采用脾内直接免疫法。 2)骨髓瘤细胞的培养与筛选在融合前,骨髓瘤细胞应经过含8-AG的培养基筛选,防止细胞发生突变恢复HGPRT 的活性(恢复HGPRT的活性的细胞不能在含8-AG的培养基中存活)。骨髓瘤细胞用10%小牛血清的培养液在细胞培养瓶中培养,融合前24h换液一次,使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3)细胞融合的关键: 1技术上的误差常常导致融合的失败。例如,供者淋巴细胞没有查到免疫应答。这必然要失败的。 2融合试验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污染,融合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以及适宜的无菌操作技术。 4)阳性克隆的筛选应尽早进行。通常在融合后10天作第一次检测,过早容易出现假阳性。检测方法应灵敏、准确、而且简便快速。具体应用的方法应根据抗原的性质,以及所需单克隆抗体的功能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RIA法、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等。其中ELISA法最简便,RIA法最准确。阳性克隆的筛选应进行多次,均阳性时才确定为阳性克隆进行扩增。 5)克隆化克隆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一细胞系的群体。克隆化应尽早进行并反复筛选。这是因为初期的杂交瘤细胞是不稳定的,有丢失染色体的倾向。反复克隆化后可获得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克隆化的方法很多,而最常用的是有限稀释法。 (1)显微操作法:在显微镜下取单细胞,然后进行单细胞培养。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效率低,故不常用。 (2)有限稀释法:将对数生长期的杂交瘤细胞用培养液作一定的稀释后,按每孔1个细胞接种在培养皿中,细胞增值后成为单克隆细胞系。第一次克隆化时加一定量的饲养细胞。由于第一次克隆化生长的细胞不能保证单克隆化,所以为获得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需经2~3次的再克隆才成。应该注意的是,每次克隆化过程中所有有意义的细胞都

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演示(4学时)

教案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实验授课题目(章、节)实验八: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演示授课老师刘庆平授课对象2002级生物工程授课时间第十三周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选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实验内容提要: 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演示(4学时) 第一节实验介绍150分钟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用品; (四)、实验方法和过程; (五)、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实验多媒体示教30分钟

教学重点、难点及基本要求: 重点及难点: 杂交瘤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1、动物免疫 2、细胞融合 3、杂交瘤细胞的融合 基本要求: 1. 掌握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能运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自己需要的单克隆抗体 教研室主任意见: 单元教学小结(经验效果、问题、改进措施、信息反馈等) 本教案以讲授一个单元(2-4学时)一次实验(实习)为单位填写。填写要用钢笔。字迹要清晰、工整。按表项目逐一填写。

实验二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演示 (多媒体教学演示4学时) 杂交瘤技术是1975年Kohler和Milstein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而创建的一项重要技术,被誉为“免疫学上的一次革命”。此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把B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融合,即可形成在体外长期存活并分泌的杂交瘤细胞,如果把单个杂交瘤细胞克隆化,扩增传代,其分泌的抗体即为高度纯一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单克隆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决定簇。正是由于其这种高度专一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疾病的论断和治疗,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定位和分离纯化,以及一些细胞器,特定细胞或病毒的鉴定、定位和分离等方面, 具有极其远大的应用前景, 因此,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实验目的 1. 掌握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 能运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自己需要的单克隆抗体 实验原理 杂交瘤技术的建立基于以下三种关键技术。 一、动物免疫 动物体内的B淋巴细胞在特定外来抗原的刺激下,可以大量增殖变成浆细胞以分泌针对于该抗原的抗体。脾内不同的B淋巴细胞克隆可分泌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当受到特定外来抗原刺激时,相应的B淋巴细胞克隆便大量增殖以分泌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动物免疫的作用就是用特定外为抗原对动物进行一次或多次免疫,以刺激能分泌针对于该抗原抗体的B淋巴细胞大量增殖,从而得到大量产生专一的B淋巴细胞。 二、细胞融合 B淋巴细胞受外来抗原刺激后可以分泌抗体,但它在体外存活很短时间(最多两周)后即死亡;而骨髓瘤细胞不分泌任何免疫球蛋白,却能在体外长期存活。如果能将这两种细胞的特性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得到既能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存活的细胞。 脾脏是动物体内B淋巴细胞集中的最大免疫器官, 取出脾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能产生五种细胞类型;未融合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自身融合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以及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其中杂交瘤才是我们需要的,因此就要设法将此杂交瘤细胞从上述细胞混合液中挑选出来。

杂交瘤细胞生成抗体技术

杂交瘤细胞生成抗体技术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 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的著名论文。他们大胆地把以前不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融合延伸为将丧失合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os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骨髓瘤细胞与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融合由仙台病毒介导,杂交细胞通过在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喋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的培养基(HAT)中生长进行选择。在融合后的细胞群体里,尽管未融合的正常脾细胞和相互融合的脾细胞是HGPRT+,但不能连续培养,只能在培养基中存活几天,而未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和相互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不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只有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因得到分别来自亲本脾细胞的HGPRT和亲本骨髓瘤细胞的连续继代特性,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下来。实验的结果完全像起始设计的那样,最终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系。用这些细胞系注射小鼠后能形成肿瘤,即所谓杂交瘤。生长杂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质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建立后不久,在融合剂和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进。最早仙台病毒被用做融合剂,后来发现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污染问题,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建立的骨髓瘤细胞系如SP2/0-Ag14,X63-Ag8.653和NSO/1都是既不合成轻链又不合成重链的变种,所以由它们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系,只分泌一种针对预定的抗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

杂交瘤技术基本程序与方法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同时,骨髓瘤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融合与杂交细胞的筛选等提供了技术贮备。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的著名论文。他们大胆地把以前不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融合延伸为将丧失合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os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骨髓瘤细胞与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融合由仙台病毒介导,杂交细胞通过在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喋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的培养基(HAT)中生长进行选择。在融合后的细胞群体里,尽管未融合的正常脾细胞和相互融合的脾细胞是HGPRT+,但不能连续培养,只能在培养基中存活几天,而未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和相互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不能在HA T培养基中存活,只有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因得到分别来自亲本脾细胞的HGPRT和亲本骨髓瘤细胞的连续继代特性,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下来。实验的结果完全像起始设计的那样,最终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系。用这些细胞系注射小鼠后能形成肿瘤,即所谓杂交瘤。生长杂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质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建立后不久,在融合剂和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进。最早仙台病毒被用做融合剂,后来发现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污染问题,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建立的骨髓瘤细胞系如SP2/0-Ag14,X63-Ag8.653和NSO/1都是既不合成轻链又不合成重链的变种,所以由它们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系,只分泌一种针对预定的抗原的抗体分子,克服了骨髓瘤细胞MOPC-21等的不足。再后来又建立了大鼠、人和鸡等用于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系,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 二、基本程序和方法 杂交瘤技术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室使用的程序不尽一致。本节中介绍的方法是作者所在实验室采用的、实践证明成熟的程序,该程序适合国内大多数实验室。 在开展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之前,培养骨髓瘤和杂交瘤细胞必须具备下列主要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70℃)、倒置显微镜、精密天平或电子天平、液氮罐、离心机(水平转子,4000r/min)、37℃水浴箱、纯水装置、滤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细胞培养瓶,10ml、1ml刻度吸管,试管,滴管(弯头、直头),平皿,烧杯,500ml、250ml、100ml盐水瓶,青霉素小瓶,10ml、5ml、1ml 注射器等,96孔、24孔细胞培养板,融合管(50ml圆底带盖玻璃或塑料离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镊,血细胞计数板,可调微量加样器(~50ul,~200ul,~1000ul),弯头针头,200目筛网,小鼠固定装置等。此外,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检测的仪器设备,依据检测单抗的方法不同而各异,请参阅本节有关部分。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单抗检测、

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方法

如何筛选杂交瘤细胞? 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如何筛选杂交瘤细胞? 浙科版选修3教材中有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内容,但没有如何筛选的方法,以下的上海高考试题可以在教学中作为一个情境感知。 单克隆抗体制备示意图

NO.1 用选择培养基筛选 情境导入: 已知细胞合成D N 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D N A合成的S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入聚乙二醇促进融合,获得杂种细胞(一般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 细胞存在情况分析: 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3种杂种细胞,则试管中有5种细胞,即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鼠骨髓瘤细胞能不断分裂增殖,因此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能增殖。 设计方法: 在培养液中添加入氨基嘌呤再收集增殖的细胞。 原理分析: 加入氨基嘌呤后,使D合成途径阻断,仅有该合成途径的骨髓瘤细胞及其彼此融合的瘤细胞就不能增殖,但人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可以利用淋巴细胞中的S途径合成D N A而增殖。

NO.2 HAT选择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机理 首先,在已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即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杂交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应该先弄清楚。 如果只考虑两两融合,可能的情况有:(1)(效应)B淋巴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的融合;(2)(效应)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即杂交瘤细胞);(3)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即瘤瘤细胞)。

第一类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因为无法无限增殖,最终死亡,因此,筛选的关键是限制第二类细胞的增殖。科学家在设计实验时,已经考虑到这方面问题,所以他们选择的瘤细胞是有遗传缺陷的,即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缺陷(T K-)或者次黄嘌呤磷酸核苷转移酶(H G P R T-)缺陷。 筛选的目的:获得杂交瘤细胞。 筛选的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来完成,即H A T培养基。 加入次黄嘌呤(H)、氨基喋呤(A)及胸腺嘧啶核苷(T)的培养基称H A T培养基。其中,氨基喋呤可阻断D N A合成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阻断后,依靠应急途径即在H G P R 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酶)和T K(胸苷激酶)作用下,利用胸腺嘧啶和次黄嘌呤合成D N A,缺少其中一种,D N A合成不能发生。 用于杂交的骨髓瘤细胞系均由经有毒药物诱导而成选择产生的代谢缺陷型细胞,细胞内均无T K或H G P R T,所以单个或融合骨髓瘤细胞在H A T 培养液中将死亡。B细胞虽然有H G P R T和T K,但在体外通常培养条件下,尤其是在单个细胞环境下难于长期存活和增殖传代。因此,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在H A T培养液中生长繁殖。 淋巴细胞:不能生长,5到7天死亡,原因是D N A的主要合成途径被A 阻断。 骨髓瘤细胞:不能生长,5到7天死亡,原因是H G P R T缺乏,D N A合成的旁路途经受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