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

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病因、高危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从护理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护理评估,有指导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妇科手术后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vt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年龄、既往有血栓病史或静脉曲张、肥胖、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创伤、感染、输血及止血剂的应用、围手术期活动减少等都是高危因素。结论通过全面认识妇科手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围手术期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重评估和预防。术前充分的评估和指导以及术后采取积极的措施在预防dvt形成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妇科腹部手术;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肺栓塞(pulmonray embolism,pe)及下肢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大大降低了医疗护理质量。dvt和pe是一个疾病的两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倾向于将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dvt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血管疾病。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对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调查结果显示,妇产科及腹部手术后的发生率约为14%-33%[2]。因此,在国外对手术患者预防术后dvt的形成给予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24T11:50:05.7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作者:金华怡 [导读] 作为剖宫产术后一类高发病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如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 金华怡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产科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共82份,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为(60.46±7.64)、社会功能评分为(48.26±6.82)、认知功能评分为(70.42±6.18),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为(54.24±7.11)、社会功能评分为(41.86±6.77)、认知功能评分为(64.87±6.07),其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215-02 作为剖宫产术后一类高发病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如若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共82份,依据所采取的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1±6.2)岁;孕周33~41周,平均(38.1±1.6)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8.6±6.4)岁;孕周32~40周,平均(38.2±1.5)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及产妇类型,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密切注意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缓解出血症状、指导患者开展适当的康复运动、开展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护理等。 1.3 生活质量评定 选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于患者出院后1周实行评价打分,其中主要包含了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手术后的躯体、社会、认知、情绪以及角色等5个方面的功能,每一项满分100分,所对应的分值越低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患者的相关数据采取分类及汇总的方法进行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各类数据采取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41例患者在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等相关生活质量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对比状况(x-±s) *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将患者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给予了对照组患者一般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采取了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具体操作包括:第一,针对术中遭受严重创伤,血液流失过量等原因,存在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流变化状况,严禁于患者下肢输液;第二,患者失血过量要依循医嘱,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抗凝药物,亦或是采取口服阿司匹林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出血状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第三,指导患者开展合理的关节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第四,开展健康宣教,积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第五,采取心理辅导,降低患者的恐惧、焦虑以及紧张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而后在患者出院1周后采取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进行评价打分,将两组患者的躯体、社会、认知、情绪以及角色等5个方面的功能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强患者的预后质量,提升生活质量,应当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1):206-207. [2] 汪艳红,金琍文,张庆华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07-1108.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3-07-22T14:39:16.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冉素琴 [导读] 在对各类妇产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冉素琴(重庆市酉阳县大溪镇中心卫生院 409811)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40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汇总、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的过程中,优质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围术期护理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243-01 在对各类妇产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这类手术主要包含了阴道、经阴道手术以及腹部手术。在对妇产科患者行此类手术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而且还必须强化围术期的护理,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以及护理效果,降低其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本研究将对我院妇产科80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40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她们的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为27.6岁,其中有29例患者行剖宫产手术、11例患者行卵巢囊肿切除术。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 1.2.2 观察组:该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护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术前护理 ①术前教育: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一定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告知患者手术的注意事项以及必要性,以此来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其治愈的自信心。同时还必须为患者营造出较好的治疗环境,让患者对医院的医疗设施、医疗水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确保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手术。 ②饮食护理:在对行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饮食调节也是其护理的关键内容之一。尤其是对于需要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更需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地措施,按照少食多餐、低膳食纤维、低脂肪、适当能量等原则来对患者的饮食进行适当的控制。 ③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度,备皮的时间最好为术前的24小时内,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前一天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阴道冲洗。 (2)术中护理 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前,一定要对室内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且在手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手术切口以及缝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在对患者的伤口进行缝合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有异物留在患者的体内,且在缝合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缝合的力度,对缝合材料进行进行适当的选择,并做好相应的止血工作。此外,在缝合的过程中,还必须保护好伤口,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3)术后护理: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观察;②根据手术的需要来对患者的体位进行适当的调节;③对患者的切口进行适当的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优质护理是一种在传统护理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新护理理念,它不仅强调了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措施,而且对于术前以及术后的护理也让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该护理方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认同。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优质护理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护理,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的过程中,优质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还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春花,袁斌.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相关因素的探讨与防护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42-4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一、评估内容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已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 4、DVT的辅助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 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螺旋CT静脉造影 二、护理问题 1、有肺栓塞的危险—与栓子脱落引起肺动静脉有关 2、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溶栓治疗有关 3、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所致水肿有关 4、焦虑—与肿胀消退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10~14d,抬高患肢20°~30°、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每班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记录,以判断疗效。 3、溶栓护理: (1)注射部位:静脉溶栓的药物首选患肢静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尽量减少注射次数,拔针时局部压迫5~10min。(2)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1次。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应立即向医师汇报。 (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鼻衄、注射部位及消化道出血倾向。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出凝血时间。 (4)为了保证疗效,溶栓药物现配现用,遵医嘱或按要求滴注。 (5)观察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出汗、咯血、休克、晕厥等肺栓塞症状。对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PE)。 4、主动关心患者的心理变化,讲解相关治疗方法,使患者理解、积极配合,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5、饮食护理:宜活血化瘀、低脂、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造成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措施

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措施 妇产科2012 一、术前护理 1、术前教育:向产妇和家属介绍剖宫产的必要性(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症包括心脏病心功能3级4级、重症肝炎、糖尿病等。胎位、产道、产力异常等)。 和手术过程(包括术前准备、麻醉方式,是否使用镇痛泵,麻醉时体位,) 耐心解答产妇的提问,减轻产妇的紧张和焦虑不安情绪。 2、加强观察:密切观察产妇宫缩及胎心变化,胎心正常范围是120-160次每分,如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吸氧,取左侧卧位,并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用药。 3、局部皮肤准备:沐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30分钟,)更衣(告知术前换上睡衣,解去胸罩、首饰交家属保管,摘掉活动假牙,备好拖鞋),备皮(向患者讲解备皮的目的防止毛发掉入切口引起感染、范围、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取截石位、告知患者备皮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紧张,防止肌肉痉挛刮破皮肤

等)、消毒。 4、消化道准备:术前日进半流食,午夜后开始禁食禁水。特殊情况下术前一日晚和术日晨,各灌肠一次以利手术。手术若涉及肠道者,需术前24-48小时开始肠道准备。 5、排空膀胱:术前消毒后放置导尿管,术中持续开放。 二、术中配合 助产士:携带新生儿衣被,抢救器械,药品到手术室候产。胎儿娩出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并协助医生抢救新生儿窒息。 三、术后护理 1、床边交接班:产妇手术完毕送回病房时,病房责任护士须向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师详细询问手术过程,麻醉类型、术中用药情况,认真做好交接班并详细记录。 2、观察病情: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术后3日内每日测体温4次,需连续3天体温不超过37.5度后改为每日测体温一次。向患者解释术后1-2日体温可轻度升高,不超过38

1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5211993.html, 1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作者:孙秀玲田文琴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4期 【摘要】目的总结1例剖宫产后并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等各项护理措施。结果患者转危为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恢复良好,达治愈标准。结论通过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 静脉血栓; 护理 鹤壁第一人民医院于2007年4月18日收治1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 者,经全科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转危为安,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8岁,以“双下肢疼痛10余天加重伴肿胀1 d”为主诉入院。入院时体温37℃,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0/70 mm Hg。患者10余天前行剖宫产后感左下肢疼痛,未特殊处理,症状逐渐加重。7 d前双侧乳房肿胀、疼痛,伴头痛、发热,体温最高达38℃,院外给予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波动于37.2℃左右。1 d前双下肢疼痛加重,中度肿胀,左下肢较右下肢为重,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遂来我院,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右下肢股总静脉血栓。患者既往有“脉管炎”病史,11 d前行剖宫产术,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外伤史。 经完善各项检查,遵医嘱给予抗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患 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7.0℃~38.6℃,13 d后体温降至正常,患者双下肢疼痛、肿胀明显缓解,15 d后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正常哺乳,因经济原因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2周、1个月至今定期随访,复查,患者达治愈标准,日常活动正常。 2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血栓形成的护理 一、概述 深静脉血栓(DVT)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等血液成分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以下肢多见,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与导管留置术后。 血栓发生常见部位 下腔静脉、髂静脉、股深静脉、股总与股浅静脉、腘静脉、胫腓干静脉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与血液高凝状态就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1、静脉血流滞缓 引起血液淤滞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与其她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与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 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与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 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血液高凝状态 这就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先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血栓抑制剂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的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与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她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降低抗凝血酶Ⅲ的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6-11-11T10:28:32.6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段建群 [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产妇术后的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一旦血栓脱落往往易造成脑、心及肺等器官栓塞。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服务对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本科室接收的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产妇进行研究,参考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成2组:参照组共有30例,提供常规产科护理服务;观察组共有30例,在参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护理干预服务。详细记录2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疼痛及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10d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较参照组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肺栓塞发生率较参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应用早期护理干预服务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产妇术后的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一旦血栓脱落往往易造成脑、心及肺等器官栓塞,进而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及病死率,对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因此,为剖宫产产妇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对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本科室接收的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产妇,为其提供早期护理干预服务,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护理内容及疗效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本科室接收的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产妇进行研究,入组标准:(1)60例产妇均属于足月妊娠产妇;(2)均满足剖宫产术相关指征;(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4)经我院医学伦理研究委员会批准通过。排除标准:(1)合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的产妇;(2)急诊产妇;(3)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产妇。参考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成2组:参照组共有30例,其中最低年龄产妇19岁,最高年龄产妇38岁,平均年龄(28.33±7.15)岁;孕龄35~42周,平均孕龄(38.87±1.28)周;孕次1~4次,平均孕次(1.77±0.39)次。观察组共有30例,其中最低年龄产妇20岁,最高年龄产妇39岁,平均年龄(28.69±6.81)岁;孕龄35~42周,平均孕龄(38.97±1.14)周;孕次1~5次,平均孕次(1.90±0.33)次。2组患者的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产妇提供常规产科护理服务,即按照剖宫产手术前后护理规范进行相关的护理操作,术毕后帮助产妇体位选去枕平卧位,行两小时的心电监护,一天后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床上坐起与床旁活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则在参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护理干预服务,包括以下护理内容:(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于产妇产前向其和家属耐心讲解剖宫产的相关知识、易发生的并发症,详细讲解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高危因素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3],特别是需要针对伴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深度讲解,并提高对她们的重视,以使产妇充分认识到术前及术后训练的重要性。(2)饮食指导:叮嘱产妇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使产妇认识到合理饮食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间的关系,叮嘱其多食高纤维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蔬果,多饮水或喝汤,以促进血液的稀释,同时尽量少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动物脂肪,不可食用辛辣、生冷等食物,且确保产妇的大便通畅,避免腹压上升而影响下肢回流。(3)康复功能训练:术后按照产妇的具体情况早期指导其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以促进机体的静脉回流速度,待产妇送回病房后,责任护士应帮助其取合理体位,6小时中指导家属对产妇的双下肢肌肉进行适当的按摩,2h后指导产妇行上肢外展、扩胸、翻身等活动,每隔1~2个小时更换一次体位。清醒后应指导产妇进行被动或主动活动,如膝踝关节屈伸、足背屈伸、抬腿等,特别是注意提高腓肠肌舒缩训练[4]。麻醉效果消失后,应将导尿管拔出,告知产妇尽早排空膀胱,且适当进行下床活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2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疼痛及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相关数据在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经t检验法分析,(P<0.05)代表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10d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均较参照组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的肺栓塞发生率较参照组显著更低(P<0.05),如下表1可见: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现今临床上一种非常棘手的疾病,大部分发生于患者下肢,相关调查显示,该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剖宫产总数的2.6%[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血液回流较缓、血液高凝、静脉壁受损等,而围术期时因以上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分析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07-25T15:19:37.6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罗艳红 [导读] 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为多年来公认的DVT发生的三大因素 罗艳红(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医院广西资源 541400) 【中图分类号】R5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227-01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妇产科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或造成下肢功能障碍,长期影响生活质量。现对桂林市资源县人民医院6年间8例妇产科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作一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自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共行妇科手术650例,剖宫产术1000例,发生术后DVT8例,其中妇科术后3例(0.5%),剖宫产术后5例(0.5%)。发病年龄25~71(45.3±5.2)岁。妇科手术中子宫切除术2例,子宫肌瘤剔除术1例。DVT发生在左下肢6例,右下肢2例。术前检查合并糖尿病1例,术前贫血或术中出血多而输血者4例。 1.2 临床表现发病时间:术后3~10d。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后加重,腓肠肌握痛阳性为表现。 1.3 诊断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损,腓肠肌握痛阳性。所有病例均行超声检查: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有2例行静脉造影检查:于阻塞部位可见血栓造成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或因阻塞不显影,周围见增生的侧支循环影像。 1.4 治疗 1.4.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生素预防感染。 1.4.2 抗凝及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60~100U/kg,脐周皮下注射,每日2次,至病情减轻后改口服华法林5mg,每日1次,疗程3~6个月。尿激酶20U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酣500ml静滴,每日1次。阿司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潘生丁50mg口服,每日3次。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时间。 1.4.3 外科手术 2例病人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切除术。 1.5 结果 6例经抗凝及溶栓治疗1疗程后病情明显减轻,继续口服药治疗1~3个月后痊愈。2例行血栓切除术者,1例术后效果良好,1例术后遗留轻度下肢功能障碍。 2 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为多年来公认的DVT发生的三大因素。妇产科手术后病人均具备以上三要素。手术前禁食水、灌肠导致机体水分不足,血液浓缩;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如病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黏度、术后应用止血药及妊娠期本身均使血液凝固性高。输血后血液中红细胞碎片、颗粒均可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如为库存血,则危险性更高[1,2]。 多个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是DVT发生的原因之一[3]。恶性肿瘤细胞中组织因子、促凝蛋白及因子V受体均增多,可激活凝血系统;肿瘤细胞还可以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的蛋白,如u-PA及PAI等,从而使纤溶作用消弱。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凝血酶Ⅲ因子、蛋白C缺乏、出现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缺乏等。另外,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大、血管损伤机会多、手术时间长、失血多输血概率增加,加之术后卧床时间长均可导致DVT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近年来对DVT重视程度提高,对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了干预措施,如术前、术中及时补液浓缩,取消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术后早期活动,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治疗等使术后DVT发生减少。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DVT的发生。参考文献 [1]李秀丽,王英.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形成35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39(2):106-107. [2]Kahn SR .The clinical dian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integrating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symptoms and signs [J].Arch Interm Med,1999,158(15):2315-2323. [3]Sood CJ, Eiisa A.Inherited thrombophilias in pregnancy:detection and treatment[J]. Obstet Gynecol,2006,103(3):393-394.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妇产科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妇产科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摘要】近年来,国际护理科学迅速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手术前、中、后的护理,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妇科手术由于病人都是女性,而且涉及到生育功能、性生活等有关的问题。因此对手术的反应更为强烈,所以医护人员通过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的焦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恐惧,帮助病人维持最佳状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病人术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1围手术期护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整体,是指按一定方式、目的、有秩序排列的各个要素的有机集合体。它不仅强调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且强调整体所产生的行为结果要大于各要素单独行为的简单相加。 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思想观念。它体现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中,为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性的一种动态的、完整的、全面的综合护理过程。 2围手术期护理程序概念 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地、科学地为护理对象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为了达到护理目的,即增进或维持患者的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护理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护理人员通过评估护理对象的健康状态,确认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适

合护理对象的护理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解决确认的问题,从而使护理对象恢复健康或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当人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护理程序提供必要的护理,使病人恢复到健康状态;当病人没有希望恢复健康时,护理程序应致力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挖掘其生命的潜能。 护理程序是以系统论、信息论为思想理论基础,把每一个护理过程和护理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统一体,它由五个次系统组成,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这五个步骤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有时重叠循环往复,有序地存在着。它与环境和其次系统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以达到为护理对象提供系统的、适合个人的恰当的护理。应用护理程序是符合逻辑、条理清晰的一种护理方法。 3护理 3.1手术前的护理 ,病人的心理负担渐渐加重,担心的往往是手术的效果,麻醉的安全等问题,紧张的原因是多样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很乐观的人也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护士应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安慰及术前教育。包括:病人的术前教育:护理人员应以同情的心态、和蔼的态度耐心地向病人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对待术前紧张,减少病人不必要的优虑,增加自信心。 手术室、麻醉恢复室护士可在术前对病人进行访视,使病人能对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