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首有关“清明节”的儿歌

11首有关“清明节”的儿歌
11首有关“清明节”的儿歌

11首有关“清明节”的儿歌

儿歌1: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儿歌2:清明节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

郊外春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

儿歌3:清明谣(广西童谣)

清明时节听啼鹃,儿女家家拜墓田,糯饭一盂鸡一只,竹篮挑上侍人肩。儿歌4:清明谣

春一春二春三头,春四开开猛热头,春鸟停停树上头,春牛睏睏田横头。

割来春草喂春牛,新造房子楼外楼,爷爷阿伯有名头,圆头狮子管门头。儿歌5:清明戴柳(浙江童谣)

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清明戴花,下世有妈。

清明戴扁柏,下世有阿伯。清明倒夜桶,下世有外公。

儿歌6:山谷里有座烈士墓

桃花山,杏花谷,山谷里有座烈士墓,

清明节,来扫墓,墓前栽花又种树,

烈士话儿心中记,要为人民谋幸福!

儿歌7:文明扫墓

清明节,去扫墓,破除迷信要记住。

不烧香,不烧钱,文明祭扫才安全。

爬上坟头种棵松,站在墓前鞠个躬。

文明祭扫来提倡,祖先也会想得通。

儿歌8:清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祖先,迷信做法太危险。

花儿水果摆整齐,安全文明好风气。

儿歌9:文明祭扫歌

清明节,祭祖先,烧香烧纸很危险。

不搞迷信不放炮,祖先点头哈哈笑。

儿歌10:文明扫墓歌

清明节,放鞭炮,坟前墓后乌烟帽。烧纸烧钱危险多,迷信做法不能要。

清明节,好习俗,传统文化不能丢。植树种花好风尚,文明祭扫要提倡。儿歌11: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 由来+ 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岀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岀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中国清明节

中国清明节 篇一: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历史悠久凝结中华文化精华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 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篇一: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清明节流行扫墓,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风俗最重清明节,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篇一:二十四节气儿歌 二十四节气儿歌 1立春 立春了,立春了,南风吹,雪化了, 小鸭子,嘎嘎乐,跳进河里洗个澡。 【温馨提示】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约隔半个月。2月4日前后为立春,是春天的开始。 2雨水 雨丝轻轻飘,飘上柳树梢,它为柳枝枝,绣出芽苞苞。 【温馨提示】2月18日前后为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3惊蛰 雷敲鼓,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 【温馨提示】3月5日前后为惊蛰,天气回暖,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4春分

到了春分忙备耕,马拉大车去送粪, 果农剪枝勤浇水,家家户户无闲人。 【温馨提示】3月20日前后为春分,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5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温馨提示】4月5日前后是清明,草木发芽,天气开始清朗。这一天是人们扫墓祭奠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日子。 6谷雨 三月雨,赛黄金,淅沥淅沥下不停, 布谷鸟儿催布谷,田里忙着播种人。 【温馨提示】4月20日前后为谷雨,雨水开始增多。 7立夏 立夏了,立夏了,绿色舞台真热闹,蝴蝶绕着花儿飞,云儿绕着小树飘,大肚蝈蝈唱小曲,螳螂大哥耍大刀,太阳公公在天上,捋着胡子眯眼瞧。 【温馨提示】5月5日前后为立夏,南方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刚进入春季。 8小满 小满太阳暖烘烘,田里禾苗绿茸茸, 一天蹿长一寸高,秋后粮仓满盈盈。

【温馨提示】5月21日前后为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故叫小满。 9芒种 种完五谷种白菜,过了芒种别强种, 谁要误了播种期,一年收成准落空。 【温馨提示】6月5日前后为芒种,这时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故叫芒种。 10夏至 大树小树擎绿伞,伞下蝉儿唱得欢。 唱的啥?你听吧:“今年又是丰收年。” 【温馨提示】6月21日前后为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11小暑 一伏热似火,二伏烧开锅,小狗伸舌头,树下打磨磨; 大人和小孩,跳进海里躲 【温馨提示】7月7日前后是小暑,天气开始炎热。小暑前后,北方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农作物。 12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人和小孩,不停摇小扇。 【温馨提示】7月22日前后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风灾最为频繁。 13立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和注意事项,欢迎阅读! 【篇一】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2021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2021 清明节 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

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

2018年清明节短信:清明节经典短信一览

2018年清明节短信:清明节经典短信一览 2018-03-011、祝愿适逢清明节:你我情谊深似铁,清澈见底山涧水,明朗如昼月半夜。 佳期苦短离别长,节日欢聚不愿歇。 快马加鞭创事业,乐观心态看一切。 2、情深雨蒙清明节,手捧鲜花在墓前。 往事历历情无限,亲人话语在耳畔。 可恨苍天不长眼,害人离分泪涟涟。 但愿天国快乐伴,祈祷家人都平安!3、雨纷纷,几度相思泪,路漫漫,飘落几许伤悲,往事随风,坎坷与困苦今生何必再回首,往前走,莫回头,清明时节,缅怀亲人的同时,愿君珍惜拥有,看淡得失,一生幸福!4、咱俩这么铁,节日分你一些:我过元宵节你过重阳节,我过青年节你过儿童节,我过情人节你过光棍节,我过中秋节你过寒食节,我过端午节你过清明节。 5、陵园内外人排列,门庭若市清明节。 泣哭声声内外传,凄凄惨惨祈声叠。 鲜花献放碑前摆,洒酒天地阴府开。 阴阳似见把福祈,平安吉祥最欣慰。 惟愿两界都安稳。 6、撑一把雨伞,走过清明的烟雨;借一双慧眼,看风景诗情画意;存一份豁达,把不快压在心底;寄一份情谊,不必魂牵梦系;送一份问

候,把内心的话传递。 清明时节,愿幸福属于您,健康好运都属于您!7、莫道雨销魂,雨洗天地开繁花;别说风浸人,风吹山水美如画;且看清明景,人间四月满芳华;细听朋友语,思念满天情牵挂。 季节静好,愿你安好。 8、让空中飘逸的白云带去我的思念,叫纷飞的花瓣飘荡寄托我的哀思,洒一壶浊酒表示我对亡灵的敬拜,烧一把纸钱祈祷阴界故亲腰缠万贯。 清明节愿朋友,生活美满身体康!万事如意合家欢!9、清明的雨滴缅怀的泪,悲伤的哭泣思念的情。 清明的风儿游荡的灵,不散的裊烟山间里绕。 清明的花儿千万朵绽,编个花环碑前面放。 纸钱漫天舞,亡灵宁安息。 清明节愿你,祭祖美德传承扬!10、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悲断肠,焚香烧纸寄哀思,浊酒一杯敬先人,如今已是两相隔,逝者安息天堂上,保佑家人皆安康,清明时节,愿家人福寿安康!11、清明雨纷纷,祭祖心切切,满山人往往,泪流情悲悲。 焚烧烟袅袅,纸钱飞飘飘,亡灵遥远远,但愿皆美美。 清明节到了,愿友祭祖敬孝道,焚纸烧香寄哀思!12、情深深雨蒙蒙,清明时节墓地行。 一片哀思祭亡灵,两行清泪流不停。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有关清明节的诗句20首 有关清明节的诗句(一): (一)《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点评】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述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仅能够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能够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二)《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评】 清明时节本该和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让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三)《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点评】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构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资料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四)闾门即事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绝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能够阻止鬼魂进宅。所以,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荡秋千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但能够增进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蹴鞠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

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个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踏青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展开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放风筝 清明节习俗+由来+传说故事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的简介 【篇一: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april 4) 每年的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按照旧的习俗,祭祀(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 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 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celebrated two weeks after the vernal equinox,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few 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s that follows the solar calendar-- typically falling on april 4, 5, or 6. its chinese name qing ming literally means clear brightness, hinting at its importance as a celebration of spring. similar to the spring festivals of other cultures, tomb sweeping day celebrates the rebirth of nature, while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nting season and other outdoor activities. qing ming jiein ancient times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celebrated qing ming jie with dancing, singing, picnics, and kite flying. colored boiled eggs would be broken to symbolize the opening of life. in the capital, the emperor would plant trees on the palace grounds to celebrate the renewing nature of spring. in the villages, young men and women would court each other. the tomb sweeping day as celebrated today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this celebration of life became a day to the honor past ancestors. following folk religion, the chinese believed that the spirits of deceased ancestors looked after the family. sacrifices of food and spirit money could keep them happy, and the family would prosper through good harvests and more children.

小班教案清明节

小班教案清明节 篇一:清明节教学活动教案 小班清明节教学活动教案: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清明》,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片课件 活动过程: 借助幻灯片课件,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并结合图片,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3、学习了解古诗《清明》。 我国古代诗人在春天看到这些花草的时候啊,就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也一起欣赏欣赏古代人的春天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仿编儿歌:“春天来”。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篇二:幼儿园小班清明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小班清明节活动 设计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主题:折柳共度清明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4月4日。 2. 让幼儿知道并了解有关清明的知识。 3.乐意参加清明节的活动例如:蹴鞠、荡秋千等。 活动准备:泡沫纸、卡纸、双面胶、图钉,《清明》音频及MV 活动过程: 一、小班师幼集体活动: 1、.给幼儿讲解有关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

最新关于清明节的农谚大全_与清明节有关的农谚

关于清明节的谚语 1、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麦田浇后快松耪,保墒增温能防霜。 3、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4、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5、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6、拱棚瓜菜盖草苫,果树园里要熏烟。 7、麦吃两年土,只怕清明饿了肚。 8、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9、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1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11、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1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13、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 14、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15、雨下清明节,天旱四五月。 16、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17、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18、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19、夜间星稀,明天风起。 20、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21、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2、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23、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24、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25、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26、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27、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28、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29、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30、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31、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32、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33、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34、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35、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36、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37、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38、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9、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40、关门风,开门住,开门不住过晌午。 41、清明刮坟土,庄稼汉真受苦。 42、清明刮动土,泌尿科厉害。 43、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清明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与古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更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

幼儿园清明节活动方案6篇

幼儿园清明节活动方案6篇 设计思想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一寒食节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2.讨论。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活动二扫墓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有关清明节的活动主题【精选】

有关清明节的活动主题【精选】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的活动主题都有哪些吧! 清明节活动主题(一):春日客户回馈活动暖场活动活动目的 通过周末暖场活动,促进老带新到访,提高客户回访率置业顾问电话邀请客户,释放活动信息 结合现场暖场活动,营造销售氛围,加速促进现场成交主题 “春日客户回馈活动” 三暖场活动 活动时间:20XX年4月4日-5日9:00---17:00清明节放假调休 活动地点:凤凰城销售中心 参与对象:受邀老业主、老客户及本周内成交客户, 现场新客户意愿参加者需登记后方可参与活动 四活动项目 1、手绘T恤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手绘T恤,并可以带走!

2、DIY盆栽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种植小绿植小盆栽,并可以带走! 3、DIY风铃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串接风铃,并可以带走! 4、立体水晶拼图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自己动手组装拼接3D立体拼图,并可以带走! 5、照片T恤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将拍好的照片制作到T恤上,并可以带走! 6、木版画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将拍好的照片制作到木版画上,并可以带走! 7、水晶版画 活动规则:以家庭为单位,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到访客户可以在活动区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顾客拍照,然后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_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导读: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 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和习俗(最新)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一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篇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