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已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已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已整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电

一、填空:

1、1879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2。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3、(常见的静电现象):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

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头发,梳子会吸引头发;用梳子慢慢接近纸屑,梳

子会吸引纸屑、;摘下羊毛织成的帽子,帽子会吸引头发。

4、梳子与头发摩擦后,各带上不同的电荷,异种电相互吸引。

5、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用

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

这时两个气球相互排斥,这是因为两个气球带

上了相同的电荷,同种电相互排斥。如图:

6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

体,从而便物体带上静电。

7、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

9、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

13、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14、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 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15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检测前要要断电源。

但不能用它来检测家用电器电路。

17、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18、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

24、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

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

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25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 ,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小灯泡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 。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26、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

二、问答题:

2、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哪些是用交流电作电源的?(P6)

答:手电筒、电动剃须刀、电冰箱、电灯、电视机等。

手电筒、电动剃须刀是用电池作电源的;电冰箱、电灯、电视机是用交流电作电源的。

5、举例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答:大多数金属:如金、银、铜、铁、铝等都导体;大多数非金属:如干木头、头发、纸、塑料、陶瓷、玻璃、橡胶等都是绝缘体。

6、导体和绝缘体有什么用途?

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7、你见过哪些开关?都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处?

答:①光控开关:路灯;天亮了,会自动熄灯,节约用电。②声控开关:楼道灯;晚上有声音,灯会自动亮,方便节能;③温控开关:空调器、电饭锅;到设定的温度时会自动关闭;方便节能。④红外遥控开关:电视机;远距离开关,方便。⑤定时开关:电扇;按设定的时间关闭,方便。

8、两节电池有什么不同连接方法?

答: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一种是把电池串联,一种是把电池并联。

9、把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

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 ,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一、填空:

1

4个花瓣,6

个雄蕊,1个雌蕊。花瓣是黄色的。如图:

、有些花像油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

完全花,如白菜花;有些花却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

4、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如:丝瓜花。既5

62部分组成,3部分组成。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8、

9、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有水流传播、弹射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弹射传播:油菜、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

风力传播:蒲公英、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

水流传播:莲蓬、椰子等;

动物传播:苍耳、野葡萄、野樱桃等。

10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11胚根、胚芽、子叶。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胚根发育成了根。

14的时间大约需要3个星期;青蛙卵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

15组成。

17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许多动物分为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18

19

18

二、问答题:

1、植物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式?油菜花是怎样传粉的?(P28)

答:有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有靠风来传粉的花叫风媒花;还有以水为媒介进行传粉的花叫水媒花等。油菜花是虫媒花。

2、种子萌发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呢?

答: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

3、小鸡的孵化过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P36)

答: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三、解剖一朵油菜花(P22)

实验材料:油菜花1朵、镊子1、放大镜1、白纸1小张

操作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1朵油菜花,2

。3、说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数量。4、整理器材。

第三单元食物

一、填空:

1、食物中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营养。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豆浆、牛奶、猪肉、牛肉

糖类:米饭、面包、面条

脂肪:肥肉、芝麻、巧克力、花生

维生素和矿物质:水果,蔬菜

3

3

5、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3

4、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注:矿物质有钙、磷、钠、镁、铁、锌等】

8、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我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12、生吃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在生吃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9、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

13——霉菌,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21微生物引起的。霉菌就是微生物,它的生长与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霉菌是由孢子囊和菌丝组成的。

15、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食物就腐败变质了。16

20等。

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

二、问答题:

1、怎样搭配我们的膳食营养?

答:①荤素搭配;②精细粮搭配;③多种搭配;④每日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⑤多喝一些水。

3、储存一条鱼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放进冰箱冷冻;②晒成鱼干;③用盐腌制成咸鱼;④做成罐头。

4、观察变质的食物时要注意什么?

答:①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②观察完毕后要用肥皂洗手。③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5、鱼放置一段时间就臭了,鱼干却能长时间保持好闻的气味,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鱼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需的条件,所以微生物就会快速繁殖、分解、吸收鱼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鱼变质了。而鱼干不具备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所以能长时间保持不变质。

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岩石

一、填空:

1、根据岩石成因,我们可以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

都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

17

的岩石。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1颜色、透明、大小、形状等来分。

3、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弄到皮肤上和眼睛里,滴过稀盐酸的岩石要用清水洗干净。

组成的

5、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6、很多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如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灰白色的。

7、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它广泛用于研磨、切割、抛光等重要工具中;硬度最小的是石墨,它是重要的固体润滑济,还用来制作铅笔芯。

10、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有野外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对照资料、图案等。

13

19---黄色;黄铁矿、黄铜矿---绿黑色;方铅矿---黑色;石墨---黑色;石英---白色;赤铁矿---樱红色

20、矿物按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

矿物表面的反光形成了光泽。玻璃反光比金属弱,比泥土强,金属反光最强。有金属光泽的大部分是金属矿物。

22、我国已发现各种矿产171种,其中稀有金属矿、钨矿、锡矿等2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岩石和矿物有什么用途?

答:如制造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铁是从铁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制造钟表和计算机都要用石英;煤用生活中的取暖;我们居住的房子离不开岩石、矿物。

2、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答:常见的矿物有石盐、石墨、硫黄、金刚石、石膏等。

保持门窗干净、无尘土、玻璃清洁、透明。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我们所吃的食物按照来源分可以分为(来自动物、来自植物、来自微生物)。 2、(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我们所吃的食物直接或者间接的来自(大自然)。 3、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 淀粉或糖类、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和水这7种。 4、怎样检测食物中的营养素? 答: (1)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2)淀粉有遇碘变蓝的性质(3)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像头发烧焦的味道。 5、从食品包装袋上可以获得哪些营养信息? 答:蛋白质、维生素、水、脂肪、矿物质(钙、铁、)、淀 粉等。 6、人体所需的营养素都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 (1)蛋白质、水、盐类: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 (2)淀粉、脂肪:给人体提供能源。 (3)维生素:需要的量不多,但可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提高身体免疫力。

(4)维生素: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7、怎么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答: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成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 8、每个人因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9、怎样做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答:(1)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2)要注意营养的搭配(3)吃东西要定时定量(4)不要边看书边吃饭 第二单元 1、(1)把食盐放到水里:盐不见了,水变咸了,这种溶液叫做食盐溶液。 (2)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发现食盐不再溶解,这种现象叫做饱和现象,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把高锰酸钾放在水里: (1)颗粒由大变小(2)由集中在一个地方变成均匀分散(3)由看得见变为看不见。 3、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考试版本-全面哦)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一、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无风是0级、微风是1级、大风是3级。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小于10毫米是小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通常和晴好天气联系在一起。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试卷 一、填空题。(26分每空2分) 1、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是( ) 。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液体外,还能溶解 ( ) 。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通常叫做( ) 。 5、人们常常根据的( )多少,来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 6、 ( )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 )的方向。如北风是由( )向( )吹来的风。 7、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 ) 、( )和( ) 。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中雨或( ).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24小时的雨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 2、风向通常采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3、降雨概率40%--60%为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4、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指的就是下雨。() 5.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6、经溶解的物质还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7、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8、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卷云。() 9、积云高于层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10、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里的溶解。() 三、选择题。(24分每题2分) 1、在我们记录风力的时候,数字“1”表示() A、无风 B、微风 C、大风 2、27℃读作() A、摄氏二十七度 B、二十七度 C、二十七摄氏度 3、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 A.含在嘴里不动 B.用舍翻动搅拌 C.把糖块咬碎 D.咬碎并搅拌4、.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使杯底的盐溶解()。 A.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使杯中的水蒸发 5、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盐水中的盐和水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B.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 C.蒸发皿中的食盐颗粒十分细小 D.加热完后立即用手把蒸发皿放到桌面 6、在下列物体中,难溶于水的物体是()。 A.味精 B.酱油 C.酒精 D.食用油 7、把一杯浓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杯里的水蒸发。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会()。 A.不见了,跟水一样蒸发了 B.不会蒸发,会留在杯底 8、在水里滴几滴油,油会()。 A.浮在水面,不能在水中溶解 B.沉在水底,不能在水中溶解 C.在水中溶解了 9、下列几组物质中,()都能溶解于水。 A.食盐、菜油 B.氧气、酱油 C.冰糖、面粉 10、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 A.吹灭 B.直接盖上灯帽 C.先盖灭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上 11、酒精灯的()温度最高。 A.内焰 B.外焰 C.焰心 12、“刚才的雨下得有点大”中的大雨与气象学降水量等级中的大雨()A.不是一回事B.是一回事 四、实验题(15分) 1、拉开装可乐的易拉罐的拉环,会发现冒出许多气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5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电): 1、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 5、电荷流动起来就形成了(电流),电流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就是(电源),另一个是(电路)。 6、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7、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2个连接点)组成。 8、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 9、电池有(两)极,铜帽一端叫(正极),锌壳一端称为(负极)。 10、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才会发光。 1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寻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12、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13、大多数电器都有开关,有些开关是(接触式)的,如学校铃声的按键开关;有些开关是(非接触式)的,如遥控开关。 1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15、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有:①小灯泡坏了;②导线断了;③电池没电了;④灯座松了,没有连上。⑤开关坏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复习 1、天气总就是在不断地变化着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2、天气就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变化。 3.我们可以通过气温、降水量、云量、风向与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与风速、降水、云量就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风向与风速、气温、降水量 , 云量。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天气预报图中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也可以收听收瞧当地天气预报。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稳定不再变化后,才能读数。 8.气温就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通常情况下,清晨的温度最低,一天中下午2时左右的气温最高。每天的气温变化特点就是先上升后下降。27℃读作二十七摄氏度。 10.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只要瞧箭头的方向就可以确定,如果风向标指向西北,就就是西北风 ;瞧红旗飘动的方向来判断风向,就就是红旗飘动的相反方向。我们一般用 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1.在我们简化记录风速的时候,数字“0”表示无风 ,数字“1”表示微风 ,数字“2”表示大风。 12.风的速度就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就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级记为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最高等级为12级,最低为0级。 13、降水就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用降水量来衡量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降水量的单位就是毫米。 14、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 雨量器就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粗细均匀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0、1~9、9毫米的就是小雨,10~24、9毫米就是中雨,25~49、9毫米就是大雨,50~99、9毫米就是暴雨,100~249、9毫米就是大暴雨 ,大于250为特大暴雨。 16、云实际上就是由无数的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17、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云在天空中就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把瞧到的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精点归纳

第一章《电》归纳总结 第1课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填空题 1、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3、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4、电路是指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5、要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两个条件(电源)和(电路)。 6、在干燥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时,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这其实是(静电)现象。 二、判断题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会将其吸起来,这是因为静电的作用。(√) 3、梳头时,头发会吸附在梳子上,这说明梳子有磁性。(×) 4、静电很微弱,人体感觉不到。(×) 5、物体内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电性。(√) 6、冬天脱衣服的时候发出的“啪啪”声是静电现象。(√) 三、选择题 1将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会看到两个气球(A)。A相互排斥 B 相互吸引C不动 2、将塑料圆珠笔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慢慢接近小纸屑,会看到(A)。A纸屑被吸起来B纸屑没有变化 3、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的原因(B) A人对电不敏感B物体同时具有正、负两种电荷,且数量相等,相互抵消C因为这个物体所带的电不够强 4、要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A)。 A用电器B电源C电路 5、在简单电路中,(B)是必须的。A灯泡(用电器)、开关、电源B电源、导线、灯泡(用电器)C电源、开关、导线 四、简答题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2、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每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多,物体带上静电。 第2课时点亮小灯泡 一、填空题 1、电池是一种便捷式(电源)。 2、用导线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直接连接起来的这种状态,称之为(短路)。 3、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 二、判断题 1、家中的电是220V交流电,很危险,我们一般不用它来做实验。(√) 2、在短路情况下,不仅小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池也有可能被损坏。(√) 3、短路和断路描述的是同一种情况。(×) 4、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5、电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瞬间变热。(√) 三、选择题 1、电灯使用是(A),手电筒使用的是(B)。A交流电B直流电 2、电从电池的(A)流出,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到(B)流回,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A正极B负极 3、下列用法最容易使电池报废的是(B)。A电路断路B电路短路C电路中接很多用电器 第3课时简单电路 一、判断题 1、电是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在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3、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二、为连接电路进行排序。 1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3 2、把小灯光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 2 3、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第4课时电路出故障了 一、判断题 1、我们制作的电路检测器可以去检测家中的电器电路。(×) 2、电路检测器连接到没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会亮;连接到有故障的地方,小灯泡就不会亮。(√) 3、将电路中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再连上另外一根导线,这就组成了“电路检测器”。(√) 4、当电路出现故障时,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

科教版本小学科学小学四年级的下册的试卷习题包括答案三套.doc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三套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大家准备了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三套,希望对大 家有所协助! 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试卷及答案一 四年级科学(考试时间4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填空题: (25%) 1、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有。 2、像铜丝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体,称为,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 的物体称为。 3、电路连接有和两种基本的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 用方法连接的。 4、一朵油菜花由、、和组成。(原创) 5、我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等。 6、青蛙、鸡、猫和兔这四种动物,胎生动物有,卵生动物有。(改编) 7、米饭主要含有,猪肉主要含有和。(原创) 8、我们能够从鱼肝油和黄绿色蔬菜中获取来预防干眼病。(原创) 9、我们观察岩石的方法有、、。(改编) 10、地质学家根据,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花岗 岩属于。(改编) 二、判断题: (20%)

1、电线外面的塑料皮用时间长久会老化,可能发生漏电现象。 () 2、家里和学校里的电是220v,干电池一般是 1.5v ,电动车的电是12v。(原创)()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能够在大树下避雨。(改编)() 4、苍耳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原创)() 5、蜻蜓点水是因为蜻蜓在产卵。(原创)() 6、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但食用过多也会对人体有害。 () 7、食品的保质期越长,就说明这种食品越好。() 8、我们所吃的米饭主要含有糖类。(原创)() 9、花岗岩主要是由石英、长石、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 10、岩石和矿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它们是取之不尽的。(改编) () 三、选择题: (20%) 1、下列物体中不能够用来接通电路的是()。(改编) A、钥匙 B 、塑料尺 C、铅笔芯 2、我们说要安全用电,下列做法合适的是()。(原创) A、在户外活动时,不靠近高压线 B、遇到电器着火,要用手去拔插头 C、用湿布擦带电设备 3、两节 1.5v 的干电池串联,三个小灯泡并联,那么流过每个小灯泡 的电流是()。(原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归纳复习资料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声音 1.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1.1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1.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1.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1.2 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1.2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1.3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1.3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3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3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3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不一样)的,(固体)>(液体)>(气体)。 1.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4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1.4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4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鼓膜的作用将(声波)转化为(振动):耳蜗的作用将(振动)转化为(信号)。 1.4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到(内耳),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doc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天气/声音/溶解/我们的身体 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彖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的听力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彖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彖、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 是观察记录天气现彖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

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彖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彖,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佩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彖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彖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彖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新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试卷

一、填空题。(26分每空2分) 1、测量降水量多少的仪器是(雨量器)。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液体外,还能溶解(气体)。 3、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肥皂溶解的快。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通常叫做(天气日历)。 5、人们常常根据的(阴。 6、(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 7、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中雨或(雪)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 "。每小题2分) 1、24小时的雨量小于10毫米的属于小雨。(V ) 2、风向通常米用八个方位来记录。(V ) 3、降雨概率40%--60%为下雨的可能性很大。(X) 4、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指的就是下雨。(X ) 5、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V) 6、经溶解的物质还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X 7、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V 8黑压压的乌云实际上就是卷云。(X 9、积云高于层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V 10、通过加热的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里的溶解。(V ) 三、选择题。(24分每题2分) 1、在我们记录风力的时候,数字“ 1”表示(B 2、27C读作(C )A、摄氏二十七度 B、二十七度 C、二十七摄氏度 3、下列哪种方法在嘴里溶解方糖最快?(D A. 含在嘴里不动B .用舍翻动搅拌C .把糖块咬碎D .咬碎并搅拌 4、.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 使杯底的盐溶解( B )。 A. 不断搅拌 B.往杯中加水 C.使杯中的水蒸发 5、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分离盐水中的盐和水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B. 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 C. 蒸发皿中的食盐颗粒十分细小 D. 加热完后立即用手把蒸发皿放到桌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上课讲义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 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 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 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 .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 .发给每一 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各种学习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 .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 分钟内) 4 .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 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 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 .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课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第二单元《溶解》 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科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电 第一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的: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复习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身体结构 1.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的。最小的单位是细胞,最大的是系统。 3.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每个器官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 4.胃、心脏、大脑和肺都是器官。 5.人体各个部分的协调作用,充分体现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6.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7.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8.人体系统包括: 肌肉系统——使身体能够运动,将食物运输到消化系统,使心脏保持跳动。 骨骼系统——支持和保护身体,并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产生血细胞和储存物质。 呼吸系统——将氧气带入身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输送人体细胞需要的物质,并将废弃物排出体外,帮助抵抗疾病。

消化系统——将食物摄入身体,分解食物,吸收消化的食物。 泌尿系统——将废弃物排出体外。 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发生。 神经系统——察觉和解释来自身体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心脏保持跳动。 表皮系统——保护身体,保持体内水分,帮助控制体温。 骨骼 1.骨骼的作用:保护、支撑、运动; 2.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4.体内的骨骼系统中骨的数量由年龄而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5.骨骼有五个主要功能:塑造体型、支持躯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6.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关节 1.关节的作用:连接、支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天气 1、我们关心天气 2、天气日历 3、温度与气温 4、风向和风速 5、降水量的测量 6、云的观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二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的变化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保护我们 第三单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5、溶解的快与慢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的听力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2、骨骼、关节和肌肉

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6、口腔里的变化 7、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单元天气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