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时评精选

高考作文冲刺材料

◎最新时评两篇

(写作的角度决定文章的高度。我们习惯于站在学生的“小我”角度去思考和下笔,其实我们不妨跳出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角色,面对着更广泛的人群乃至人类和世界去发声,你的思路、思想和境界就会不一样。下文两篇都是《人民日报》评论员写的文章,请代入感受一下行文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青年向上,时代向前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4日05 版)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号召广大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谆谆勉励,殷殷嘱托,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待。当代青年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后人将如何书写今天的奋斗?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是当代青年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五月青年如潮头,总在地平线上跳动。无论100年前振臂一呼的新青年、七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还是“上山下乡”年代的知识青年、上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人,或是刚刚开始步入成年的“00后”,青年的一举一动总被密切关注,因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样的信念,奔腾于历史,涌动于血液,历久而弥新。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奔走的总是人。是青年的脚步,写下青春之歌,让人对青春之中国充满希望。北大女生宋玺参军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万里赴戎机的壮心;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夺魁,平凡生活难掩诗心澎湃;有“90后”博导走上工作岗位,芳林新叶吐翠绿;归国创业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中国的时与势撑起他们的雄心;平均年龄30多岁的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对探索更遥远处的灿烂星空充满信心。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正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今天的中国青年,更能认识每个人的奋斗之于国家的意义。他们依然铭记着“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更清楚这样的愿景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实现。他们深知自己勇于开拓创新,“中国创造”就能更上层楼,因而创客空间里不断有新想法诞生;他们深知自己有温度,中国就温暖,因而自发投入公益事业的青年社团与日俱增;他们深知自己有担当,中国就更美好,因而愿意为时代奉献青春力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事实上,“80后”“90后”在其成长历程中,一次次刷新社会对青年的期待,用破茧成蝶的成长,给人们惊喜。

今天的中国青年,更能够在放眼世界中认识自己的使命。去年年末,人民日报发起“给青年的一封信”活动,在收到的回信中,有学波兰语的学生为“一带一路”倡议而自豪,感叹“大时代下,小语种并不小”;有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国企电力建设者,喊出“更广阔的世界等待我们去点亮”。字里行间,有满满自豪感,有磅礴使命感。这是当代青年人的世界观。因为有机会了解世界,他们更能平视世界;因为深度参与世界,他们更加懂得中国。他们的眼界,让中国更加充满信心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当然,时代也需要关爱青年,为他们答疑解惑。上世纪80年代初,“潘晓之问”曾激发社会对青年心态的关注。今天,为每一个青年搭建好人生出彩的舞台,让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是紧迫的时代命题。毕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集体远航而非孤帆远影,只有当所有中国青年秉持胸中那团火,相信理想的力量,信奉奋斗的意义,国家才能更有力量。

40年前恢复高考后,第一代大学生与改革开放同行,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纷纷写下了各自人生的华章。当代青年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是个人发展的机遇,更是时代赋予的沉甸甸的使命。

我们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4日05 版)

“今年当你听到自己的名字,先别着急,等一分钟再上来!”在第九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开场主持人以去年误颁最佳影片的乌龙事件为引子,既活跃了气氛,也巧妙地对会务工作做了提醒,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这样的幽默是“最好的良药”,无论何时,我们人类都需要这种制造快乐的能力

谁都不会拒绝一个有趣的人,“学会了幽默,全世界都会欢迎你”。一位白人记者曾向南非总统曼德拉发问,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没有希望?他回答,“小伙子,我的年龄比你大得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有朋友的孩子看见爱因斯坦就嚎啕大哭,爱因斯坦却摸着孩子的头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对我的印象的人。”可以说,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不仅让自己变得思维敏锐、胸襟豁达,也给他人带来欢乐,为人际交往增光添彩。

法国作家埃斯卡皮,曾在著作《论幽默》中,将幽默比作是真理大家族的一员,是机智和快乐的孩子,这道出了幽默的本质。表面上看,幽默是一种引人发笑的手段,似乎人人都能轻松掌握。但让人快乐并非如想象得那么简单,是否具备洞察生活的能力,温和宽容的心态等等,都是决定幽默能否戳中笑点的重要因素。从国外的《今夜秀》《艾伦秀》等脱口秀,到国内的《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类节目,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欢迎,主要就在于对受众需要快乐、希望发笑的精准把握。如一位观察者所言:让人笑,是一件值得人尊重的事。

作为智慧的标志,幽默不分国界,但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比如,大不列颠的幽默有不少反讽、奚落、荒诞和双关,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幽默则较为含蓄,需要读出字面意思背后的内涵。如果对当地文化不够了解,理解其幽默自然也会“差点意思”。换句话说,幽默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鲜明个性,抓住笑点,读懂幽默,其实是在体味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

泰国人常说,“遇见苦难,我们用幽默活下来”。由此想到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恐怖的纳粹集中营里,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乐观、睿智的父亲基度,将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改编”为一出“有趣的游戏”,只为保护年幼的孩子免遭伤害。幽默是他作为父亲,送给儿子最珍贵的礼物,也体现了最深沉、伟大的父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将幽默当做“对付痛苦的最好武器”,即便有了裂痕,也会因此而沐浴到生活的阳光。

幽默是“最好的良药”,无论何时,人类都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而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不管是缓解压力,还是融洽气氛,幽默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项国外调查显示,无论择偶还是身处职场,幽默感都是为很多人所看重的一项个人素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为生活多添加点意趣,人生才能更立体、更丰润。

◎暖闻热评三则

(说明:一事一议的文章其实很适合高考写作,下面这三则“点评”,前面加一个概述事例、引出中心论点的开头,结尾加一段总结,就是一篇时评,一篇高考议论文。本质上讲,高考作文其实都是“一事一议”式的作文(以具体某事或者某种现象说起,引出话题,由点到面,展开分析议论)

有梦的日子会闪光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3日05 版)

【人物】自学写诗、创作的大妈李文荣

【故事】北京望京一小区门外,70多岁老人李文荣支起了小摊儿,一边卖馒头,一边写故事。十几年来,李文荣卖馒头在街坊四邻中出了名;而更让老太太出名的,是她的创作。她“总爱写一些身边人身边事”,印制成书,竟成了一本十多万字的散文集。大学教授看后,也直夸写得好。就这样,她一边卖着馒头,一边自学写诗和散文,搞点文学创作,枯燥的日常被活出了欢乐,重复的生活也不会感到单调。老太太道出其中奥秘,“我盯着馒头是一天,看着电脑也是一天,人不能越活越窄,不是?”

【点评】

对庸碌的人来说,生活是灰色的;而对有趣的人来说,生活是彩色的。有人把日子过成了单曲循环,在忙忙碌碌中过了一天又一天;有人则把生活调出了滋味,除了衣食住行,还有属于自己的小乐趣、小喜好。李文荣老人就是后者。

平淡的日子一样可以精彩。李文荣把馒头摊儿变成了自己的书房,把邻里唠嗑、朋友酸甜写成了人生百味。一本用时间和生活积累而成的散文集,不就是生活馈赠的惊喜吗?人们从中不仅能读出一位老人的所思所感,而且还能感受到她把生活的味道烹饪成一道大餐,也像刚出笼的热馒头,香喷喷的。

其实,没有乏味的岁月,只有失趣的生活。无论什么年纪、什么职业,生活不只是眼前的鸡毛蒜皮,还有沿途的美景与喜悦,关键在于发现。这几天,被称为“抹灰哥”的小石火了,这个“90后”虽然干着粉刷墙面的工作,却不忘自己的书法梦想,忙完工作后就头戴工程帽“挥毫泼墨”,令人赞叹。可见,如何让岁月美好、让生活精彩,每个人都握着自己的遥控器。从近50岁开始学习跳舞的保洁师傅王世金,到边送外卖边背诗、最终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的雷海为,

不输给时间、不败于生活的人不在少数,有梦的日子会闪光,有趣的日子也能光彩夺目。(关键一步:由点到面,列举同类事例,拓展迁移)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其实,每一段平凡日子的背后,都有着不普通的内在,这需要走心地触摸、用心地寻味,谁又能确定哪里绽放礼花呢?或许,一次畅谈、一瓢清水、一弯明月,都能引发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平淡不意味着无奇,我们不妨静下来、沉下心,发现生活的美好,也许最精彩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爱国,心动更要行动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7日05 版)

【人物】向国旗行注目礼的惠若琪

【故事】最近,有网友晒出了2017—2018赛季全国排球超级联赛全明星赛彩排的一个小花絮,引发球迷热议。当天,排球运动员惠若琪是嘉宾主持,当流程到了播放国歌的环节时,音乐一响,她就马上站起身来,脱下了帽子,站得笔直,望着国旗行注目礼。直到国歌播放完毕,惠若琪才戴回帽子,继续进行彩排。看到这一幕,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就是深藏在心中、见诸行动的热爱,是“明明白白的一颗爱国心”。

【点评】

凝望国旗,是对祖国最好的表白。意外听到国歌声,马上停下脚步向国旗敬礼,这已经成为中国女排队员的一种习惯。2015年7月,在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比赛中,中国队与泰国队正在赛前热身,场地里突然响起了国歌,此时以郎平为首的教练组和场内队员都很自觉地停下来,抬头挺胸,目视国旗。在他们的带动下,场馆里的观众也都站立起来向国旗敬礼,连对手也肃然起敬。有女排队员说,这是身为中国人最自然的反应。

自然流露的往往是真情。犹记得贵州遵义红花岗区老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在冒雨奔向教室过程中,听到了国歌响起,立刻停下脚步、站在操场中间,顶着风雨面向国旗敬礼,直到国歌唱完才跑回教室。这一幕让人感动,不仅是因为站在雨中,更是那种从心底生发出的情感,是对国歌、国旗更是对国家的尊重与热爱。

从运动员到小学生,从国歌到国旗,每一次立正、每一次注目,都是爱国之情的自然表露。这有意外时的反应,更有长久的坚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旗老阿妈”的西藏日喀则樟木镇次仁曲珍老人,每天坚持在自家院里升国旗,一升就是40多年,“一定要将国旗升起来,让她飘起来”。新疆胡达拜地·依明老人每天用录音机播放国歌,并坚持在自家院里升旗20多年。歌声昂扬、旗帜鲜明,无论身在何处,孕育在国歌与国旗中的家国之情、爱之眷恋超越了时空、地域与民族,让中华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

五星红旗见证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行步伐,《义勇军进行曲》随时代唱响在世界舞台。在农家院、在天安门、在香江畔、在联合国、在珠穆朗玛峰、在奥林匹克赛场、在太空……有它们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祖国的身影、听到祖国的声音。当前,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相继出台,如何对待国旗、国歌、国徽这些国家的标识和象征,不仅彰显着文明程度,而且考验着法治精神。爱国既要心动更要行动,把那份赞美与感动变成尊重与维护国家标识物的实际作为,国歌才能更响亮、

国旗才能更鲜艳。(四个段落:都是材料同类事例,由点到面,拓展迁移)

激荡互信共情力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7日05 版)

【人物】戴着颈托回手术台的医生何跃

【故事】这几天,无数网友为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医生何跃点赞。他戴着颈托上阵做手术,一天连做6台,同事随手拍下的照片在互联网热传。因为长期低头做手术,他患上颈椎间盘突出,前不久刚做完微创治疗。虽然仍处在恢复期,但何跃戴着颈托就回到手术台,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半,连续工作。何跃说,科室医生人手紧张,有些患者从农村过来做手术不容易,等了很多天,我不想让他们等太久。

【点评】

虽然自己有病痛,依旧走上手术台为人医治,只因“不想让他们等太久”,对于一个医生,这

或许就是自知患病之疾苦、深感病人求治之心切的共情力,也正是从事这份职业所该有的医者仁

心。

把病人当成亲人,把患者感受体察于心,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江苏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的90后护士冯雪,每天身着20斤重的铅衣,让自己“负重”以保障手术成功;山东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二科的医生李晓沛,亲手给自己做胃镜手术,只是为了更多地体验患者感受,更好地知道怎么减少病人痛苦。这种医者的将心比心,在散发出职业光辉的同时,也

给病患带去许多安慰,让他们多几分安心。(时评很关键的一步是:由点到面,由个别现象到同类

现象,由个别分析到一般特性的分析)

向医者致敬,为白衣点赞,也传递着其中包含的理解与体恤。每当医护人员汗湿衣背、躺地休息的图片被大量转发时,一声声“你们太累了”就在线上线下齐声响起。共情力如此传递,医生的暖心、病患的放心、民众的心疼,就能形成和谐医患关系的合力,融化很长一段时间内积累起来的医患矛盾的坚冰。设身处地为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着想,涓涓暖流定能汇成爱的海洋。

共情力,不仅仅对医患关系殊为宝贵,更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广场上,跳舞大妈想着自家孙辈学习,就会自觉调低音量,而年轻人惦记自家老人健康,也会对跳舞报以善意;公交车上,座位留给最需要的人,但看到打拼一天的年轻人坐着睡着了,也不会轻易断定为“自私”……因为换位思考,所以赢得宽容,更能构筑信任。或许,不管我们走得多么快,都不妨稍稍驻足,留出时间整理思绪、留出空间互相感知,共情力不就是美好的另种表达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