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

和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预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2、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第一,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由学习改变的。

第二,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在认知行为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个人能力不足、习惯性思维都可能造成个人认知错误,以致无法发出正确的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不仅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而且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

第三,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

(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第一,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认知行为学派主张,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形成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环境事件的意义,有效地自我调适来建构和调节的。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帮助服务对象的关键是协助他(她)自助、自立,使其能够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成为自己的咨询者和帮助者,以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效果。

第三,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3)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第一,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第二,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第三,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第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认知行为学派在助人的过程中为了使服务对象改变,一方面要协助他(她)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从专业的助人过程来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评估的重点应该在于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即思想如何推动情绪和行为,行为如何带动了思想和情绪,情绪又如何影响思想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约建立起来的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所谓结构性的和有

期限的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见面的次数、每一次见面的主题及目标都是确定的。专业关系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是否与信任。在接纳与信任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改变错误的认知,形成应对错误认知的行为。在专业关系持续期间,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反省,因为服务对象可能会将他对生活中的重要的人的期待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这是处理专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者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认知。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的角色,一个是伙伴的角色。作为教育者,社会工作者要做到教会服务对象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与技巧来检验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的改变。作为伙伴,社会工作者要陪伴他(她)一起探讨其思维方式,讨论应对其认知错误进行修正的目标与策略,并协助他(她)学习正确的行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

(2)社会工作的策略及步骤

认知行为学派助人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帮助受助者改变错误的认知,然后根据社会学习原理用正强化、负强化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受助者逐渐形成想要的行为,除去不想要的行为,并使受助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受助者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受助者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受助者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认知行为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因此,其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认知行为理论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它能够做到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又是相辅相成的。当然,认知行为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首先,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其次,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来说,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限制。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

认知行为理论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案主被教会放松的实践技术,或者会被提供其它方式的个人支持。然后,他们渐渐地引入一个不想要的刺激,使用放松或支持,来对抗他们的焦虑。 ?果敢性训练是另一种技术,适用于缺乏自信的人。社工帮助他们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练习适当的行为方式。 ?应用案例:训练遗尿的儿童。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实务的原始雏型,焦点在于改变影响行为的或然性,产生新的结果。一些事情发生,即一个先导事件A,它引起行为B,行为B试图解决事件;因为行为B,而产生了后果C。社工处理的是或然性(contingencies),或然性影响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果会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行为。 社会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因素 ?指出具体问题,即在案主的行为库(behavioural repertoire)与新行为能帮助填充缺口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 ?把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或不同阶段。 ?帮助案主辨识那些可能会阻碍他们的错误观点(认知) ?向案主展示期望的行为(desired behaviour),然后让案主练习。 ?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复杂的行为。 ?帮助案主理解如何区分情境,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应用行为是有用的,在何种情境下是无效的。 ?引入真实生活(real-life)的困难。 ?制定真实生活实践作业,让案主汇报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四种类型:应对技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自我表述(self-verbalisation)”――即给我们自己发一个指示,另一个是由此而产生的行动。 应对情境中出现的困难,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要么是缺乏能力去完成自我表述; 要么是缺乏能力去按照我们的指示行动。 ?Meichenbaum(1985)的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旨在通过指导案主在困难情境中要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减轻或预防压力。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类似任务中心工作模式:鼓励案主“紧盯着”问题,明确问题,想出解决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规划实施途径,并检查进展。?认知重构,是最有名的认知治疗形式。它包括贝克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REBT,原先称为RET)。 ?结构认知疗法,关注的是案主心理的三个信念“结构”: 中心信念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假设; 中间信念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明确描述; 边缘信念是日常行动规划和问题解决策略。 社工把焦点放在引发问题的边缘信念之上,但利用改变的过程,对这些信念的根源进行深层次思想上的探索。 干预行为的技巧 ?两类:反应控制和或然事件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反应控制技巧包括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各种认知方法,以及诸如系统脱敏之类的技巧。 ?或然事件管理中,需要实现如下潜在目标: 辨识案主运用某种现有行为的频率或力度,并通过强化来增加该行为的频率或力度。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

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认知理论重视心里内部过程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Green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认知行为疗法

第六单元认知行为疗法 一、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1.建立咨询关系 2.确定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1.建立咨询关系 该疗法强调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求助者并不是出处于被动的位置,一方面他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引导求助者主动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 咨询的根本目标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上述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咨询目标。 3.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提问,就是由咨询师提出某些特定的问题,把求助者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 自我审查,就是鼓励求助者说出他对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应特别注意使谈话的内容基于具体的、可见的事实,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探讨。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 对于这些错误的观念,可使用以下几种有关的技术: (1)建议。建议求助者进行某一项活动,这一活动与他对自己问题的解释有关。通过这个活动,求助者可以检验自己原来的是否正确。例如建议强迫洗手者减少洗手的次数,并让他自己去 检验是否真的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 (2)演示。鼓励求助者进入一种现实的或想象的情境,使他能够对其错误观念的作用方式及过程进行观察。 (3)模仿。让求助者先观察一个模特完成某种活动,然后要求求助者通过想象或模仿来完成同样的活动。 如果把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会收到很快的咨询效果。但有时,在当时治疗情境下所产生的效果无法扩展到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实际上,求助者在按咨询师的描述进行想象的同时,也在暗暗地把自己排除于所想象的情境之外,即她可能暗示自己这一切只是想象中的,她永远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当问她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时,咨询师就发现了比不敢想象之类的错误观念更为基本的错误观念,即认为自己情感脆弱、与众不同等等。因此,仅仅纠正了那些表层的错误观念并不能使求助者的问题得到根本的好转。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可用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 要使一个跟“我”有关的句子有意义,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主语位置上的“我”换成与“我”有关的更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 其次,表语位置上的词必须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语义分析和转换,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求助者把代表他深层错误观念的无意义的句子转变为具体的、有特定意义的句子,使他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事件和行为,并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标准下来评价他们。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客观的认识,使他认识到他只是在某些特定行为上确实有一些问题,但除此之外的其他方面则可能是与常人一样的。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首先,咨询师可以通过设计特殊的行为模式或情境,帮助求助者产生一些通常被他所忽视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求助者认知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给予强化。 另一方面,在行为矫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仅体验到什么是积极的情境,什么是成功的行为,而

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 第一节理论背景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行为治疗技术 1.行为主义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2)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3)可得性无助 (4)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5)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2.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 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二.认知学派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 1.基本观点: ①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者中介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 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人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②认知行为的形成受“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 *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为发出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二十按照既定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行动。

③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在认 知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 2.代表性的理论 (1)艾利斯情绪治疗理论 A、引发的事件; B、新年系统; C、认知情绪和行为(身心反应); D、治疗措施; E、效果(期望的结果); F、feeling ①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 ②C不是由A本身引发,二十由这一事件个体的B引起,应通过D取得E从而 产生F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核心观点: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扰,而是被他对事情的看法所扰,非利性化信 念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之极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①基本观点:人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或模式学习 ②交互决定论 ③自我调节理论 ④自我效能理论 (3)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4)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早期经验→功能失调性假设→重大生活事件→假设被激活→页面自动性思 维→抑郁症各种症状 (5 ) 谢尔登/贝克 贝克:认知疗法理论谢尔登:认知行为评测 谢尔登: ①评测—是认知行为理论的关键部分,他依赖于对行为顺序的详细 理解 ②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持续强化、塑造消退、间接性强化的定 数性间隔、时间定数性间隔 贝克: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 表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主义、强制性、寻求赞美、依赖性、自主性、认知抉择 *抑郁症:自我消极归因 对个人经历和周遭世界的消极观,解释自己的缺陷 对未来干活前途的悲观 *制定进行强化的时间表

认知行为疗法是什么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当今心理治疗领域的三大流派之一,以短程、结构化、问题导向、聚焦当下为主要特征。它整合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改变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失调情绪,塑造适应良好的行为模式,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是目前国际上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临床干预证据最强,各种临床治疗指南中一线推荐的心理治疗方法是目前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界的主导取向。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它的疗效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证实,对于许多常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恐惧症、人格障碍、儿童青少年家庭辅导、父母训练、婚姻困扰、潜能开发和压力管理等,认知行为疗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疗效。因其结构严谨、入门快、操作明晰、适应对象广泛,快速发展成最热门的咨询技术。目前,它已经成为心理咨询师学习心理咨询必修和基础的课程之一。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背后的理论根基是什么? ●怎样成为一名专业合格的认知行为疗法师? ●CBT视角下的治疗联盟有何独特性? ●如何从CBT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估个案? ●如何在CBT的个案概念化指导下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又如何能像剥洋葱一样引领来访者识别和评估自己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图式),并去重新建立对于自我和世界的理性客观

的认知,最终让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l CB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适用范围和效果;CBT治疗范式和结构;个案评估和概念化;导入治疗;制定初次会谈结构;心理教育和工作联盟。 l 自动思维识别:区别想法-情绪-事实,情绪命名和强度评估;引导式发现等技术;认知扭曲的界定和分类。 l 自动思维评估和挑战:5-栏表练习,苏格拉底式探问等方法;认知模式复习: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概念和特点,识别方法。 l 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矫正前教育,利弊分析;识别评估和矫正信念(中间-核心):矫正方法;其他认知和行为技术;结束治疗和预防复发;案例整理框架与CBT治疗师成长之路 l 通过现场演练,分“收集资料-评估诊断-形成个案-设立目标-导入治疗-工作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结束与预防复发”九个阶段细致掌握CBT治疗的过程和相应的各种认知技术。 招募对象: 1、欢迎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研修者、社工、家长、教师等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人员; 2、报名需要审核。审核通过后以付费为准课程期间可能有邀请其他老师及神秘嘉宾加入课程辅导; 3、本次课程专业保密承诺。

社会认知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

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认知行为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

认知行为理论

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评价“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 2、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当中的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评价“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二、代表性的理论――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评价“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局限: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4、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突、建构方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理论概述现实治疗理论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它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它注意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强调现在和将来,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主要观点人格理论控制理论对行为的解释心理问题的实质 1 2 3 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评价“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的贡献: 1、受到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的影响,是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治疗模式。 2、强调了许多学派所忽视的责任问题,对心理治疗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3、强调人的力量、价值、潜能,强调人的自主性,主张人们应积极生活、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使生命更有意义。 4、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二、代表性的理论――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评价“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的局限: 1、过于强调此时此刻的行为,而在某些时候忽略了诸如潜意识层面或者个人史等其他概念。 2、坚持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由尝试解决外部事件所造成的。 3、没有触及人生的所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王思佳① 【摘要】现代社会工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的经验和悟性。这里的“社会工作理论”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在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认知行为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对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认知行为理论内容的剖析,结合实践中的社会工作案例,探究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力图归纳总结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或方法。 【关键词】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实践领域;社会工作者素质 引言 通过关于认知行为理论的案例,来思考该理论的应用,以程晓航在认知行为研究中的个案为例———公职人员小林,女,33岁,父母均是未接受教育的朴实农民,正因如此对女儿报以厚望,期盼小林能光耀门楣有出息,小林以在父母的期望下,勤奋刻苦,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可是,因为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总是自己一个人,便逐渐变得很少与人交往,以致后来很难与人相处,畏惧与周围人打交道,虽然心中想与人交往,但又不知道怎样去结交朋友,更谈不上有知心朋友。长此以往,小林经常感到内心无比的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在结束学生时代,少了学习的寄托。参加工作之后,小林找到了在机关上班的工作,但在物价上涨的当下,仅有的工资收入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无法救济家中父母,内心的愧疚一直折磨着她。5年前,经人介绍结婚。但夫妻两人由于没有感情基础,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吵架。使得她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苦闷和忧郁感,却又无法解释其原因,觉得诸事不顺,前途渺茫,欲哭无泪。即使遇到高兴的事,也难以有喜悦的情怀。过去一段时间还有兴趣看电影、听音乐,可是后来对待什么都是索然无味,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给自己增加成就感。处于崩溃的边缘,小林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阴郁低沉的状态会让她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可是 ①作者:王思佳(1987-),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贵州大学法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 74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