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 ...

高中生物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 ...
高中生物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 ...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

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种活体染色方法,了解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兔子一只、线粒体的电镜照片。

二、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手术器材一套、解剖盘、小平皿、载片、盖片、吸水纸、10ml 注射器、吸管。

三、试剂 l/300詹纳斯绿B染液、Ringer氏液(哺乳类用)。

【实验内容】

一、兔肝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一)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 B是线垃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二)方法

用空气栓塞处死兔子,置于解剖盘内,迅速打开腹腔,取兔肝边缘较薄的肝组织一小块(2~3mm3),放入盛有Ringer氏液的平皿内洗去血液(用镊子轻压),用吸管吸去Ringer氏液,在平皿内加1/300詹纳斯绿B染液,让组织块上表面露在染液外面,使细胞内线粒体的酶系可进行充分的氧化,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染料的氧化状态,使线粒体着色。当组织块边缘染成篮色时即可,一般需要染30分钟。

染色后,将组织块移到载片上,用镊子将组织块拉碎,就会有一些细胞或细胞群从组织块脱离。

将稍大的组织块去掉,使游离的细胞或细胞群留在载片上,加一滴Ringer氏液,盖上盖片,吸去多余水分。

(三)结果

显微镜观察,肝细胞质中许多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呈颗粒状。

二、线粒体的光镜切片观察

用詹纳斯绿B染色的兔肝细胞光镜切片,肝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的颗粒。

三.线粒体的电镜照片观察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线粒体的外形多样,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和杆状。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多聚集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脊的数目与分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与线粒体长轴垂直排列,但也可见到与线粒体长轴平行排列的脊。脊的横切面呈囊状或管状。脊的数量与细胞呼吸机能的强度有很大关系。

这有三张线粒体超薄切片的电镜照片:第一张是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电镜照片,可见线粒体呈椭圆形和杆状,由双层膜包围,内膜向内突起成平板状脊,脊与线粒体长

轴垂直排列,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作用需要能量,线粒体数目多。第二张是恒河猴脊髓突触内线粒体。可见线粒体体积小、数目多,脊与线粒体呈同心圆排列。第三张是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线粒体的脊为分支的管,在照片上呈单层膜泡状。

医学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名词解释: 1.基粒:线粒体内膜的内表面上突起的圆球形颗粒. 2.细胞呼吸:在细胞内特定的细胞器内,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二氧化碳; 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 3.转位接触点:在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一些内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此处膜间隙变狭窄. 4.ATP合酶复合体:这种物质就是基粒,是线粒体内膜内表面上突起的圆球形颗粒. 5.热休克蛋白70:与大多数前体蛋白结合,使前体蛋白打开折叠,防止已松弛的前体蛋白聚集. 6.基质导入序列(MTS):一种N端具有一段富含有精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氨基酸序列,介导在细胞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基质的信号. 问答: 1.线粒体的标志酶? 内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外膜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基质的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膜间腔的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2.线粒体基质蛋白的转运条件及过程? (1)需要条件:基质导入序列和分子伴侣NAC和Hsp70 (2)转运过程: a.前体蛋白与受体结合 b.mthsp70可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防止了前导肽链退回细胞质. c.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切除大多数蛋白的基质导入序列. d.多肽链需在线粒体基质内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重新折叠并成熟形成其天然构象,以行 使其功能,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 e.跨膜运输是单向的,需水解ATP提供能量. 3.细胞内葡萄糖彻底氧化转变为能量的反应部位和主要过程? a.葡萄糖在细胞质中进行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脱羧生 成乙酰CoA. b. 乙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NADH和FADH2. c.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氧化磷酸化偶联是能量转换的关键. 4.基粒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有头部,柄部和基片;功能有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控制质子流和基粒是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关键装置. 5.试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基础? 外膜:外膜是一层包围在线粒体表面的单位膜,厚约6nm,仅含少量酶蛋白. 内膜:约4.5nm,折叠形成嵴,富含各种酶蛋白,内膜上有电子传递链和基粒,有转运蛋白和各种转运系统. 膜间腔:内外膜之间空隙组成的空间,宽约6~8nm,富含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基质:含有线粒体DNA,RNA,各种酶蛋白和核糖体. 基粒:每个线粒体大约有10000~100000个,在基粒的头部具有酶活性. 6.简述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特点? a.蛋白质:线粒体的主要成分,多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又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又有很多酶系. b.脂类:占线粒体干重较多,大部分为磷脂. c. DNA和完整的遗传系统. d.多种辅酶. e.含有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与死活鉴定

姓名班级齐鲁医学班学号 科目普通生物学实验题目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与死活鉴定 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与死活鉴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活体染色的概念和原理 2.学会鉴别细胞的死活 实验原理: ●活体染色是利用某种对植物无害的染料溶液对活细胞进行染色的技术。 ●中性红是常用的活体染料之一,它是一种弱碱性pH指示剂,变色范围在pH6.4~8.0之间(由红 变黄)。在酸性条件下中性红解离度很强,带色的阳离子呈樱桃红色,在pH7以上,它不解离而以分子态溶于水呈橙黄色的溶液。 ●染色:即使是显微镜有足够的分辨率和合适的放大倍数,未经染色的组织切片或涂片常常不能直 接在光镜下观察,其原因主要是标本各部分结构对光的折射率没有显著的差别。染色则是通过改变标本各部分之间对光的折射率,使其可以在光镜下观察。 ●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植物的活细胞能大量吸收中性红并向液泡中排泌,由于液泡在一般情况 下呈酸性反应。因此,进入液泡的中性红便解离出大量阳离子而呈现樱桃红色,在这种情况下,原生质和细胞壁一般不着色;死细胞由于原生质变性凝固,胞液不能维持在液泡内。因此,用中性红染色后,不产生液泡着色现象。相反,中性红的阳离子,却与带有一定负电荷的原生质及细胞核结合,而使原生质与细胞核染色。

姓名班级齐鲁医学班学号 科目普通生物学实验题目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与死活鉴定 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单面刀片;尖头镊子;酒精灯;火柴;吸水纸适量。 试剂: 0.03%中性红溶液;1mol/L硝酸钾溶液 实验步骤: 1.切下一片较幼嫩的洋葱鳞片,用单面刀片在鳞片内侧割划成0.5cm2左右的小块,用尖头镊子将 内表皮小块轻轻撕下,将制好的洋葱鳞茎内表皮放置于滴加蒸馏水的载玻片上,小心地将制片平展到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多余液体用吸水纸吸干,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调节光线强度) 2.另取一小块表皮,滴加0.03%的中性红溶液,染色5~10min;在蒸馏水中稍加冲洗,在载玻片 上滴一滴蒸馏水,小心地将制片平展到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多余液体用吸水纸吸干,在显微镜下观察。 3.将步骤2中的活体染色制片取出几片放入pH略高于7.0的自来水中浸泡10~15min,再置于载 玻片上镜检(为了确证中性红染色部位,可将上述洋葱内表皮染片浸入1mol/L的硝酸钾溶液中浸泡10min左右,然后取出观察。) 4.将步骤3中的活体制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微微加热,以杀死细胞,再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第一步的观察结果:细胞呈无色透明状态,液泡充盈整个细胞,细胞彼此排列紧密,可见细胞壁。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A型题 1. 世界上第一个在显微镜下看到活细胞的人是 A. Robert Hooke B、Leeuwenhoek C、Mendel D、Golgi E、Brown 2. 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器 D、细胞质 E、细胞 3. 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A、中心法则 B、基因学说 C、半保留复制 D、细胞学说 E、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 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 A、Robert Hooke和Leeuwen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E、以上都不是 二、X型题 1. 当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热点集中在_______等方面 A、细胞信号转导 B、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调控 C、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D、干细胞及其应用 E、细胞的衰老及死亡 2. ______促使细胞学发展为分子细胞生物学 A、细胞显微结构的研究 B、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C、细胞工程学的发展 D、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E、克隆技术的发展 三、判断题 1.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2.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3. 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 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5. 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填空题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 ?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二章细胞的起源及进化 一、A型题 1. 由非细胞原始生命演化为细胞生物的转变中首先出现的是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器; D、核仁; E、内质网 2. 在分类学上,病毒属于 A、原核细胞 B、真核细胞 C、多种细胞生物 D、共生生物 E、非细胞结构生物 3. 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细胞是 A、细菌 B、双线菌 C、支原体 D、绿藻 E、立克次氏体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溶酶体 5. 一个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含有 A、一条DNA并及RNA、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B、一条DNA及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C、一条DNA不及RNA、组蛋白结合在一起; D、一条以上裸露的DNA; E、一条以上裸露的DNA及RNA结合在一起 6. 关于真核细胞,下列哪项叙述有误 A、有真正的细胞核; B、体积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C、有多条DNA分子并及组蛋白结合构成染色质; D、遗传信息的转录及翻译同时进行; E、膜性细胞器发达 7. 下面那种生物体属于真核细胞 A、酵母 B、蓝藻 C、病毒 D、类病毒 E、支原体 8. 下列哪种细胞属于原核生物 A、精子细胞 B、红细胞 C、细菌细胞 D、裂殖酵母 E、绿藻 9. 原核细胞的mRNA转录及蛋白质翻译 A、同时进行; B、均在细胞核中进行; C、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进行;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原理及方法。 2、观察动物肝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实验材料与用品】 1.试剂:%的詹纳绿B染液、Ringer试剂 2.器具:解剖盘、镊子、剪刀、双凹片、小烧杯、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显微镜等 3.材料:小鼠 【实验原理】 I.线粒体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裹的细胞器,直径在微米左右;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能量,有“细胞动力工厂”之称。 线粒体在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如肌肉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中大量存在;线粒体的数量差异巨大,如在肝脏细胞中有1000-2000个线粒体,而有些细胞只有一个线粒体,如酵母菌细胞的大型分支线粒体,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具有线粒体。 线粒体分布方向与微管一致,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如在肾脏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状排列;在肠表皮细胞中呈两极分布,集中在顶端和基端,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 II.超活染色实验原理 超活染色也称活体染色,是指对生命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超活染色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死亡。应用活体染色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活体染色根据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不同分为:体内活染(注入、固定、堆积)、体外活染(分离、浸染、固定) 1)体内活染: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里,达到易于识别的作用。 2)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的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燃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 活体染色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到 重要作用;碱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液的胶粒表面带阴离子,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阳离子或阴离子,这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发生了吸引作用,从而使样品着色。不是任何染料皆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 活体染色剂的选择原则: 1、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剂 2、具有电化学特性 3、配成稀淡的溶液来使用 4、具有专一性(特异性) 5、一般是以碱性染料最为适用,可能因为它具有溶解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 本实验采用的活体染色剂---詹纳斯绿B 詹纳斯绿B 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的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呈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另外,中性红也属于碱性染料,对植物液泡系的染色有专一性。 【实验步骤】 一、大体流程 剪下合适大小的肝组织小块洗净 用詹纳斯绿B 染色20-30min 取着色部分加 Ringer 溶液制成悬 液 制片,高倍镜观察 断头法处死小 白鼠取肝组织

医学细胞生物学-6 线粒体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1 化学组成和遗传体系。 2

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 ●六、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 ●七、线粒体的功能 3 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1.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 态有关 形态:光镜下,线状、粒状、短杆状; 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 状、环状等 ●低渗情况下,膨胀如泡状;高渗情 况下,伸长为线状 ●胚胎肝细胞线粒体:发育早期短棒 状,发育晚期长棒状 ●酸性环境下膨胀,碱性环境下粒状 4

大小: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一般直径:0.5—1.0um;长度:3um。 骨骼肌细胞中可见巨大线粒体,长达7—10微米 数目: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最少的细胞含1个线粒体,最多的达50万个。正常细胞中:1000—2000个。 ●单细胞鞭毛藻中1个线粒体 ●巨大变形虫中约50万个线粒体 ●哺乳动物肝细胞中约2000个线粒体,肾细胞中约300个 5 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 ●精细胞中,沿鞭毛紧密排列;肌细胞中,包装在邻近肌原纤维中间 ●细胞内线粒体分布可因细胞的生理状态改变产生移位现象 ●肾小管细胞内交换功能旺盛时,线粒体集中于质膜近腔面内缘; ●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纺锤丝周围。 总之:线粒体的形态、大小、 数目和分布在不同形态和类型 的细胞可塑性较大。 6

7 2. 超微结构: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 封闭性膜囊结构 ☆内膜与外膜套叠形成囊中之囊 ☆内、外囊膜不相通 ☆内外膜组成线粒体的支架 8 (1) 外膜(outer membrane ):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5—7nm ,平整、光滑。外膜的1/2为脂类, 1/2为蛋白质。外膜含有多种 转运蛋白,形成较大的水相 通道跨越脂质双层,φ:2- 3nm ,允许分子量为10 K 以 内的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膜间腔(外室) 外膜 内膜 嵴 嵴间腔(内室) 嵴内腔

细胞各种染色方法

细胞培养后,需要对其生长情况、形态甚至生物学性状进行连续地观察。由于细胞小而复杂,若不借助适当的手段,则难以观察其形态、结构,更难发现细胞内各种组分的分子组成及功能。目前,已有多种研究细胞的技术,从光镜到电子显微镜,从一般细胞化学法到免疫化学法,本章将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第一节培养细胞的常规检查和观察方法 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需要每天进行常规检查和显微镜观察,及时了解细胞生长状态、数量改变、细胞形态、细胞有无移动、有无污染、培养液pH是否变酸、变黄是否更换等。细胞常规检查观察的内容为: 一、肉眼观察 一般常规检查用肉眼即可观察,主要看培养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培养液pH介于7.2~7.4之间,呈桃红色清亮透明。加入细胞在培养瓶中置一般温箱培养时,随着细胞生长时间的延长,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会使培养液pH值下降,引起颜色变浅变黄。在超越缓冲范围后培养液酸化变黄,如不及时调节pH,会影响细胞的生长,甚至造成细胞退变死亡。所以,一旦发现培养液变黄,应及时换液传代。一般更换培养液的时间,依营养物的消耗而定,正常情况生长稳定的细胞2~3天换液一次,生长缓慢的细胞3~4天换液一次。培养液中加Hepes或用5%CO2温箱培养可使pH维持稳定,利于细胞生长。用含磷酸盐缓冲系统培养时,可因瓶及塞子漏气,CO2溢出,也可能由于培养瓶塞洗刷不洁、残留碱性物,使培养液变碱发红,只致使细胞难以生长,甚至死亡。细胞换液传代后,若发现培养液很快变黄,要注意是否有细菌污染或培养器皿没有洗干净。贴壁细胞培养时若出现混浊,多为污染。悬浮培养的细胞,应将瓶竖起静置1小时,若培养基混浊示为污染,也可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有无污染现象出现。 二、显微镜观察 生长良好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透明度大,折光性强,轮廓不清。相差显微镜观察时可见细胞部分细微结构。若细胞生长状态不良,可见细胞轮廓增强,细胞折光性变弱,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和其他颗粒状物质,细胞之间空隙增大,细胞形态不规则,甚至失去原有细胞的特点,产生圆缩脱落,有时细胞表面及周围出现丝絮状物。若细胞营养不良状况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可见到部分细胞死亡,崩解漂浮在培养液中。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处理,只有生长良好的细胞才能进行传代培养和实验研究。 三、细胞的生长状态 细胞培养时,经初代培养或传代培养,都有一长短不同的潜伏期,在培养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胞增殖生长的状态极为重要。各种细胞增殖的时间不尽一致。传代细胞系,胚胎组织或幼体细胞潜伏期短,一般在接种培养第二天即可见细胞生长增殖,3~4天便可连接成片。成体组织的潜伏期长,老年组织和癌组织潜伏期更长,可达一周左右。原代细胞培养中最先可见从组织块中边缘“长出”细胞,这种细胞是从原代组织块中游走出来的,并不是细胞增殖产生。这种早期游出的细胞多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易生长,适应性强,呈放射状或旋涡状分布,很快生长并互相连接成网状。传代细胞在传代后,一般经过悬浮、贴壁伸展很快进入潜伏期,对数生长期,细胞大量繁殖,逐渐相连成片而长满瓶底。一旦发现细胞长满瓶底80%就应及时传代,否则会影响细胞生长甚至脱落。悬浮细胞当发现生长显著、密度增大、分布稠密、培养液变黄时也应及时传代。 四、微生物污染 细胞接种、传代、换液加药后应经常观察,密切注意是否有微生物污染发生。一旦发现培养液混浊、液体内漂浮着菌丝或细菌,或生长明显变缓,胞质内颗粒增多,有中毒表现等

医学细胞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大全01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医学细胞生物学: 是指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细胞的结构、功能、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疾病关系的科学。 细胞学说: 是指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的:所有都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 简答题: 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原核细胞 细胞壁有,主要成分肽聚糖 细胞膜有 细胞器 核糖体70S(50S+30S) 染色体单个DNA组成(环状) 运动简单原纤维和鞭毛 有 转录在细胞核内 翻译在细胞质内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子量可达到上万或更多的 螺旋结构。其主要特点是:DNA分子的碱基均位于双链的内侧,通过氢键相连,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氢键在氨基酸残基之间的对应点连接,使蛋白质结构发生曲折的结构。有三种类型:a螺旋结构: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成空心的筒状构象。b折叠片层: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三股螺旋:是胶原的特有构象,由原胶原的三条多肽链共同铰接而成。 第五章1-5节

名词解释 单位膜:细胞膜在光镜下呈三层式结构,内外两层为密度高的暗线,中间层为密度低的亮线,这种“两暗一明”的结构为单位膜。 液态镶嵌模型: 1.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2.磷脂分子脂双层以疏水的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 3.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体现了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 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被动运输: 物质顺浓度梯度运输, 主动运输: 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 能量,分为离子泵、伴随运输(协同运输)。 易化扩散: 进出细胞, 通过膜囊 运输 具有选 Na-K ATP酶,具有载体和酶的活性。由a.b 两个大小亚单位组成,大的a亚单位为该酶的催化部分,其细胞质端有ATP和Na+的结合位点,外端有K+和乌本苷的结合位点,通过反复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行活动。该酶在Na+、K+、Mg2+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催化水解A TP,为Na+、K+的对向运输提供能量。 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及特性。 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镶嵌在其中、或横跨脂双层,具有分布的不对称性。 磷脂分子脂双层的疏水尾部相对,其极性头部朝向两面组成的生物膜骨架。

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实验四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握线粒体的活体染色原理及方法。 2.熟悉在耳缘静脉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兔子的方法。 3.了解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在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的外形多样,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和杆状。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多聚集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脊的数目与分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与线粒体长轴垂直排列,但也可见到与线粒体长轴平行排列的脊。脊的横切面呈囊状或管状。脊的数量与细胞呼吸机能的强度有很大关系。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兔子一只、线粒体的电镜照片。 二、器材和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手术器材一套、解剖盘、腊盘、小平皿、载片、盖片、吸水纸、20ml注射器、吸管。 三、试剂l/300詹纳斯绿B染液、0.9%Ringer氏液(哺乳类用)。 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兔肝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一)方法 1.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兔子(见图4-1),置于解剖盘内,迅速打开腹腔,取兔肝边缘较薄的肝组织一小块(约2~3mm3大小)。 2.放入盛有Ringer氏液的平皿内洗去血液(用镊子轻压),再用吸管吸去Ringer 氏液。 3.在平皿内滴加1/300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染液,,让组织块上表面露在染液外面,使细胞内线粒体的酶系可进行充分的氧化,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染料的氧化状态,使线粒体着色。当组织块边缘染成蓝色时即可,一般需要染色30分钟。染色期间翻动组织块几次,使其各表面均有机会接触空气和染液。 4. 染色后,将组织块移到载片上,用镊子将组织块拉碎,去除大组织块,就会

智慧树知到《医学细胞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医学细胞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细胞膜 B:细胞器 C:细胞核 D:细胞 E:细胞质 正确答案:细胞 2、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体细胞 B:人体细胞 C:人体组织 D:人体器官 E:人体系统 正确答案:人体细胞 3、()为细胞超微结构的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技术 B:高速离心装置 C:光学显微镜的应用 D: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E:免疫标记技术

正确答案:电子显微镜的应用 4、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主要研究成果是()。 A:青蒿素的发现及应用 B: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C: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机理 D: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 E: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答案:细胞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5、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A:显微 B:亚显微 C:分子 D:结构 E:功能 正确答案:显微,亚显微,分子 第二章 1、构成葡萄糖-6-磷酸酶的基本单位是()。 A:氨基酸 B:核苷酸 C:脂肪 D:核酸 E:磷酸

正确答案:氨基酸 2、DNA分子是由()组成的。 A:磷酸 B:核糖 C:脱氧核糖 D:碱基 E:己糖 正确答案: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3、关于细胞中无机盐的功能,描述有误的是()。 A:是细胞含量最多的物质 B: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 C:维持细胞酸碱平衡 D: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E:不能与蛋白质结合 正确答案:是细胞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 4、关于细胞大小和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A: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 B:人卵细胞是已知最大的细胞 C:不同种类的细胞,其大小有差异 D:细胞的大小形态与细胞的功能有关 E:真核细胞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正确答案:人体最大的细胞是卵细胞,不同种类的细胞,其大小有差异,细胞的大小形态与细胞的功能有关,真核细胞一般比原核细胞大

高中生物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 ...

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活体染色 及电镜照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一种活体染色方法,了解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基本形态结构。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兔子一只、线粒体的电镜照片。 二、器材和仪器显微镜、手术器材一套、解剖盘、小平皿、载片、盖片、吸水纸、10ml 注射器、吸管。 三、试剂 l/300詹纳斯绿B染液、Ringer氏液(哺乳类用)。 【实验内容】 一、兔肝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一)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 B是线垃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二)方法 用空气栓塞处死兔子,置于解剖盘内,迅速打开腹腔,取兔肝边缘较薄的肝组织一小块(2~3mm3),放入盛有Ringer氏液的平皿内洗去血液(用镊子轻压),用吸管吸去Ringer氏液,在平皿内加1/300詹纳斯绿B染液,让组织块上表面露在染液外面,使细胞内线粒体的酶系可进行充分的氧化,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染料的氧化状态,使线粒体着色。当组织块边缘染成篮色时即可,一般需要染30分钟。 染色后,将组织块移到载片上,用镊子将组织块拉碎,就会有一些细胞或细胞群从组织块脱离。 将稍大的组织块去掉,使游离的细胞或细胞群留在载片上,加一滴Ringer氏液,盖上盖片,吸去多余水分。 (三)结果 显微镜观察,肝细胞质中许多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呈颗粒状。 二、线粒体的光镜切片观察 用詹纳斯绿B染色的兔肝细胞光镜切片,肝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的颗粒。 三.线粒体的电镜照片观察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线粒体的外形多样,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和杆状。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多聚集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脊的数目与分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与线粒体长轴垂直排列,但也可见到与线粒体长轴平行排列的脊。脊的横切面呈囊状或管状。脊的数量与细胞呼吸机能的强度有很大关系。 这有三张线粒体超薄切片的电镜照片:第一张是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电镜照片,可见线粒体呈椭圆形和杆状,由双层膜包围,内膜向内突起成平板状脊,脊与线粒体长

医用细胞生物学 期末复习

《医用细胞生物学》期末复习 ?绪论(P1—3) 什么是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任务? 1.细胞生物学是把细胞形态和功能相结合,以整体和动态的观点,把细胞的显微水平,亚 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有机结合,研究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细胞生物学是一门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学科。 2.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②细胞和细胞器的功能;③细 胞的增殖和分化;④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学说的内容? 1.英国物理学家Hooke(胡克)首先描述了细胞壁构成的小室,成为“cell” 荷兰科学家Leeuwenhoek(列文虎克)用较高倍放大镜发现了精子,红细胞,肌细胞等2.“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 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P6—9) 什么是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分别是多少? 1.分辨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2.肉眼的分辨率为0.2mm;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是0.2μm,而电子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可 达1.14nm。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组成结构? 光学显微镜的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①光学放大系统,为两组玻璃透镜:目镜和物镜;②照明系统:光源、折光镜和聚光镜,有时另加各种滤光片以控制光的波长范围;③机械和支架系统(镜筒、镜柱、镜座、物镜转换器、调焦装置),主要是保证光学系统的准确配置和灵活控制。 常见的光学显微镜的种类? ①普通光学显微镜;②荧光显微镜;③相差显微镜;④微分干涉显微镜;⑤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P3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特征上的主要区别? 见附表。 ?细胞的分子基础(P41—52)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每个核苷酸分子由一个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一个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带答案)

细胞衰老与死亡 1.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是常常出现下列哪种结构的固缩 A.核仁B.细胞核 C.染色体 D.脂褐质 E.线粒体 2.小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平均分裂次数为 A.25 次B.50 次 C.100 次 D.140 次 E.12 次 3.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出现 A.细胞核肿胀 B.内质网扩张 C.细胞变形D.炎症反应 E.细胞质变形 4.细胞凋亡指的是 A.细胞因增龄而导致的正常死亡 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的死亡 C.机体细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 D.机体细胞非程序性的自杀死亡 E.细胞因衰老而导致死亡 5.下列哪项不属细胞衰老的特征 A.原生质减少,细胞形状改变 B.细胞膜磷脂含量下降,胆固醇含量上升C.线粒体数目减少,核膜皱襞D.脂褐素减少,细胞代谢能力下降 E.核明显变化为核固缩,常染色体减少 6.迅速判断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是 A.形态学改变 B.功能状态检测 C.繁殖能力测定D.活性染色法 E.内部结构观察 7.机体中寿命最长的细胞是 A.红细胞 B.表皮细胞 C.白细胞 D.上皮细胞E.神经细胞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作用 E.吞噬 2.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 A. 2个Na+移出膜外 B. 2个K+移入膜内 C.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 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E.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小分子的跨膜运输 1.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属于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入胞作用 E. 吞噬核糖体 1.多聚核糖体是指 A.细胞中有两个以上的核糖体集中成一团 B.一条mRNA 串连多个核糖体的结构组合 C.细胞中两个以上的核糖体聚集成簇状或菊花状结构D.rRNA 的聚合体 E.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 A.细胞核 B.细胞膜 C.细胞器 D.细胞质 E.细胞 2.DNA双螺旋模型是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哪一年提出的() A.1951 B.1952 C.1953 D.1954 E.1955 3.下列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哪项有误() A. 原核细胞有细胞壁,真核细胞没有 B. 原核细胞无完整细胞核,真核细胞有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有核糖体 D. 原核细胞无细胞骨架,真核细胞有 E. 原核细胞无内膜系统,真核细胞有 4. 下列有关原核细胞的描述那项有误() A. 原核细胞无内膜系统 B. 原核细胞无细胞骨架 C. 原核细胞无核糖体 D. 原核细胞无细胞核 E. 原核细胞有单条染色体 5. 以下有关蛋白质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B.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特异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 D.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指蛋白质的三、四级结构 E. 按不同功能,蛋白质可分为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 6.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A.脂肪酸 B.戊糖 C.核苷酸 D.磷酸 E.氨基酸 7. 跨膜蛋白属于() A. 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B. 外周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C. 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 protein) D. 整合蛋白或外周蛋白 E. 运输蛋白 8.下列哪种结构不是单位膜() A. 细胞膜 B.内质网膜 C.糖被 D.核膜外层 E.线粒体外膜 9.下列哪种物种不是第二信号() A、cAMP B、cGMP C、AC D、NO E、Ca2+ 10.受体的化学成分及存在部位分别是:() A、多为糖蛋白,细胞膜或细胞核内 B、多为糖蛋白、细胞膜或细胞质内 C、多为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D、多为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上 E、多为糖蛋白,只存在于核内 11. 矽肺与哪一种细胞器有关()

液泡系和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实验三 1实验目的与原理 1.1实验目的: 观察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数量与分布;掌握一些细胞活体染色的原理和技术。 1.2实验原理: 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它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的死亡。活染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中性红为弱碱性染料,对液泡系的染色有专一性,只将活细胞中的液泡系染成红色,细胞核与细胞质完全不着色,这可能是与液泡中某些蛋白质有关。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洋葱鳞茎内表皮 2.2洋葱鳞茎细胞液泡的活体染色: 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中性红溶液染色5~10min→吸去染液,滴加Ringer液→盖上载玻片,显微镜观察。 2.3洋葱鳞茎细胞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詹纳斯绿B溶液染色10min→吸去染液,滴加Ringer 液→盖上载玻片,显微镜观察。 3实验结果 图1中性红染色洋葱内表皮细胞图2詹纳斯绿染色洋葱内表皮(X100) (X100) 在图1中性红染色的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中可见表皮细胞中央液泡所占据被染至砖红色,细胞核被挤至旁边 图2是经詹纳斯绿B染色的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图中细胞被染成蓝色可以看见有许多蓝色颗粒状物体,这就是经染色的线粒体。

实验二 细胞器的活体染色

实验二细胞器的活体染色 活体染色是能使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特异性着色但对活样品没有毒害作用或毒害作用较小的一种活体染色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显示活体组织或细胞内的某些结构,但在短时间内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并且不会对活体细胞或组织造成显著的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的死亡。活体染色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根据所用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的不同,通常把活体染色分为体内活体染色与体外活体染色两类。体内活体染色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里,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体外活体染色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染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活体染料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的部分,主要是靠染料的“电化学”特性。碱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有阴离子,而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阴离子或阳离子,这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发生了吸引作用。但并非任何染料均可用于活体染色,理论上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且使用时需要配成稀淡的溶液。一般说来,最为适用的是碱性染料,这可能是因为它具有溶解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和中性红(neutral red)两种碱性染料是活体染色剂中最重要的染料,对于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染色分别具有专一性。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细胞器超活染色染料的选择及作用原理。 (二)学习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并能对这一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探索。 二、实验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其形态和数量随不同物种、不同组织器官和不同的生理状态而发生变化。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试题b卷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试题B卷 (级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医\预防医学\留学生)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所有试题请答在答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型选择题(以下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纸上) 每题分,共分 一、型题 、一分子碱基和一分子戊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一分子 . . . . . 、两条互补的链能形成双链结构是依靠 .肽键 .氢键 .二硫键 .疏水键 .盐键 、油镜使用的油为 .汽油 .煤油 .石蜡油 .松节油 .香柏油 、培养原代细胞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组织块剪下后要用酒精清洗以防细菌污染 .吸管取用培养液后要再次过火以防污染 .全部过程可以只使用一根吸管以简化操作 .剪刀使用时放在火焰上方“过火”时间不能太长,以防金属退火 .组织块移入培养瓶后要立刻浸入培养液中以防细胞因缺乏营养而死亡、实验中分离细胞核所用的是 .超速离心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差速离心法 .密度梯度平衡离心法 .浮集法 、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叫 .细胞融合

.细胞吞噬 .细胞识别 .细胞分化 、实验中显示微丝的染料是: .台盼蓝 .考马斯亮兰 .伊红 .染液 .甲基绿 、在电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可见 .三层深色致密层 .三层浅色疏松层 .两层深色致密层和中间一层浅色疏松层.两层浅色疏松层和中间一层深色致密层.上面两层浅色疏松层和下面一层深色致密层、决定血型抗原的化学成分是 .蛋白质 .寡糖链 .核苷酸 .胆固醇 .磷脂 、肌细胞中钙离子的释放与下列哪种结构有关. . . . . 、高尔基复合体的小泡来自于 .高尔基复合体反侧 .内质网 .细胞核 .高尔基复合体顺侧 .细胞膜 、下列细胞器中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是 .高尔基复合体 .溶酶体 .线粒体 .微体 .以上都不是 、溶酶体不具有的功能是 .细胞外物质的消化 .细胞内物质的消化 .细胞的免疫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医学细胞生物学大题总结要点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有何不同? 细胞学是在光学显微镜水平,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某个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或某个生命活动的现象;细胞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物理、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等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细胞总体和动态的功能活动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的分子基础。 2、细胞生物学与医学有何关系?以学生为何要学习细胞生物学? (1)细胞生物学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癌基因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对疾病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细胞生物学的原理、方法探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2)作为医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1、为什么说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研究要从显微、亚显微、分子3个水平进行? 细胞的直径大多为10~20微米,相当于人眼睛的分辨率的五分之一,况且细胞内还有精细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生理活动,所以研究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必须借助仪器设备和相关的实验方法从而从显微、亚显微、分子3个水平进行。 2、光学显微镜技术与电子显微镜技术有哪些不同?二者为什么不能相互替代? (1)组成结构:光学显微镜由三部分组成:照明系统,光学放大系统,机械系统 电子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电子照明系统,电子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 分辨率:光学显微镜为0.2微米,电子显微镜为0.2纳米 所能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 (2)电子显微镜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是超出光学显微镜分辨水平的细胞结构,有力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3、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哪些?为什么说体外培养方法是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 过程:准备,取材,培养 注意事项:实验材料要新鲜;无菌操作;注意酶的浓度和控制消化时间;培养液的选择 第三章 1、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简单的低等生物仅有单细胞组成,高等动物由执行各种功能的细胞群构成,各种细胞分工合作,共同实现生物体完整的生命活动。因此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分析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见P25表3-2 联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均有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质膜,遗传物质均为DNA,都利用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都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4.简述原生质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及功能 主要成分可分为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两类。小分子物质由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和有机小分子(单糖、脂肪酸、核苷酸和氨基酸等)组成;大分子物质由核算、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等。 小分子是组成大分子的基本机构单位,不仅是分子大笑和结构的变化,更赋予了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大分子能完成细胞的各种复杂的功能,如:组装细胞成分,催化化学反应,产生运输以及储存,传输和表达遗传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