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要点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
4、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8、两个文化层面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
2、古代的九州
3、方志时期
4、仪器观测期
5、地缘
6、通漕四渠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10、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11、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

的作用?
1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1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14、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尚忠: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的职务。
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
6、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7、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8、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
10、韩非子提出法、术、势。
11、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共经历秦(公元前221~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新朝(公元8~23年)、东汉(公元24~220年)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变为三级。县以下设乡、亭、里。
16、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空、司马、司徒。
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
18、民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它的发明者是毕升。〈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16、天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窦、徐光启、李之藻。
清初三先生: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17、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
2、仰韶文化
3、龙山文化
4、三大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
6、羲和敬顺昊天
7、敬授民时
8、分封制
9、西域
10、丝绸之路
11、察举
12、永嘉之乱
13、十六国
14、般若学和涅磐学
15、色目人
16、南人
17、

回回
18、孟德高维诺
19、八思巴
20、儒户
21、利玛窦
22、徐光启
23、锦衣卫
24、一条鞭法
25、摊丁入亩
26、税监
27、王阳明
28、乾嘉学派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2、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和特点?
3、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4、尚忠的夏文化特征?
5、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6、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7、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
8、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特点及不同代表?
9、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主要观点?
10、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1、老庄思想?
12、法家思想?
13、墨家思想?
14、名家(又称刑名家)?
15、对匈奴的战争产生的影响?
16、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大小战争有几次?
17、打通西域的意义?
18、西汉边地民族战争产生的后果?
19、中央集权制?(建立三公九卿)
20、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21、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22、什么是重农主义?
23、中国小农发展的黄金时代指什么时期?
24、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25、“独尊儒术”对文学的影响?
26、汉大赋所以名赋的原因?
27、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28、两汉时期士族阶层的养成?
29、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有哪些?(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
30、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
31、什么是五胡十六国?
32、南朝士族统治和南朝文化?
33、玄学的表现及其文化后果?
34、开发江南的经过?
35、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南北特点?
36、神灭论?
37、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
38、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39、北方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40、唐朝在民族关系开放政策及其给北宋带来的后果?
41、两税法及其作用?
42、市井文化的兴起:
43、中唐时期的文化?
44、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45、宋代的新党与旧党之争?
46、王安石变法?
47、理学的内容?
48、元朝民族压迫下的四等人?
49、元朝民族融合及其特点?
50、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
51、佛教的传入?
52、元朝的政治经济政策?
53、东西方的相遇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
54、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55、明朝基督教是怎样传入的?
56、西方对中国的介绍和影响?
57、朱元璋的出身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58、“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中唐两税法的继续?
59、明清社会经济迟滞的原因?
60、何谓儒户?
61、关汉卿及其元杂剧?
62、明代士人的分野?
63、明朝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科技作品和文学作品)
64、清初三先生及其著作?
65、清代学风转变的原因


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知识题:

1、我国民族手工业远在新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已进入高峰期。
2、商代已流行灰陶和白陶。
3、贸易古称贸,原指交易、买卖。
4、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四种:市、墟、集、会。
5、市商的经营之道有市声、商幌、牌匾、字号、营业习俗。
6、营业习俗有敬财神、经销、广告。
7、我国的居住用房主要有五种形式:半穴式、井干式、干栏式、石室、土木结构或土石结构式。
8、居住建筑仪式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使用家具的仪式、搬迁仪式、居住仪式。
9、饮食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民本思想;2)节约粮食:3)人格教育4)食疗观。
10、服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的创造和技巧。服饰起源于双重性格,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
11、服饰的构成要素是:质、形、饰和画。
12、服饰的形制有四种基本类型:衣着;附属装饰品;人体自身的装饰;带有装饰性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用品。
13、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包括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
14、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等。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
15、最初的交通设施是陆路,它是人类沿着狩猎、采集的固定路线开辟的。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畛、涂、道、路”等。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径是能通过牛马的兽路,轸是能走牛车的道,涂是古代八尺宽的标准路,道十六尺宽,路二十四尺宽。陆路经常被水域隔断,人们便开路建桥,或开辟水路来连接和延伸陆路。
16、早期的运输工具以挑担为主。当一人不能负载时,人们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特别是大牲畜,如牛、马等,可供人骑用,于是它也成了真正的交通工具。东北的赫哲族人,使用狗拉爬犁。车的发明比较晚。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他的名字叫轩辕氏。最初的车是木轮车,俗称“大轱辘车”。水路交通工具是船。桥也是水路交通工具。
17、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我国传统的交通行旅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象陆路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轿夫,水路上的船家、筏子客,各主要交通站口和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等。他们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行旅规矩、行业范围、信仰禁忌、行业技术。
18、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A生产互助;B生活互助;C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19、社区(与地方圣地)文化活动的特征: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

品;赌胜;吃喝;娱乐。
20、中国传统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三点。
21、保留至今的传统算学知识:七巧板、韩信点兵。
22、以医学理论为主的〈素问〉、以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后世和称为〈黄帝内经〉),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西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二、名词解释: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因素
3、社稷
4、 农耕自然经济
5、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6、二十四节气
7、“勤农观”
8、“政绩观”
9、市
10、墟
11、工匠集团
12、行会组织
13、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
14、居民
15、民居
16、饮食
17、饮食文化
18、家庭
19、家族
20、血缘关系
21、姻缘关系
22、传统科技
23、中国传统天文学
24、阴阳合历

三、问答题:

1、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要素?
2、农耕灌溉的含义?
3、农耕灌溉的内容?
4、农业岁时的文化价值
5、农政及其历史地位?
6、农事信仰的文化阐释
7、“农耕仪式”的类型及功能?
8、农书及其对文化生产的概括?
9、传统市商贸易的文化特征?
10、商业活动模式?
11、市商贸易的方式?
12、市商贸易以文促商的方式?
13、工匠及其手工业者的传说?
14、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什么特点?(“匠技”的文化史意义)
15、技艺绝活消失在文化史上的原因?
16、行会组织及其职能和管理方式?
17、我国的生产经济的文化特征?
18、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
19、中国传统日常生活文化特点?
20、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21、居住建筑风格的体现
22、居室建筑的原则?
2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
24、居住建筑仪式?
25、饮食习俗的文化底蕴?
26、饮食行为的文化观念?
27、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
28、服饰的功能要素和类型?
29、服饰的自然文化标志
30、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31、行旅文化的组成部分
32、交通行旅的文化意义
33、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
34、家族共同体地缘关系及合作上的表现?
35、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历史价值?
36、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传统?
37、中国阴阳合历的重要内容?
38、民间的计时制与器具
39、传统算学特点?
40、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基础是什么?
41、古代“方技”四科及其走向?
42、“四诊”?
43、“本草”之学?
44、五脏六腑及其文化概念?
45、经脉学说的基本观点
46、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发明时间和对外交流?
47、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和历史局限?



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知识题: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2、严格的户籍管理是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措施。
3、科举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汉代)察举制——(曹魏)九品中正制——(唐代)明经、诗赋取士、行卷——(宋代)策论
4、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5、夏商时期,中国已出现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度。商朝的《汤刑》,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国家法律。春秋末年著名者有郑国子产著《刑书》。
6、《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7、引经注律的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8、祭祀典礼的类别:天神、地袛、人鬼
9、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神祭祀三种。
10、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
11、人神祭祀主要有宗庙祭祖、祭先王先师等。
12、诞生礼有求子仪式、催生仪式、诞生庆贺仪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礼。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
2、宗法制
3、君主专制制度
4、三公九卿:
5、察举制
6、九品中正制
7、明经科
8、诗赋取士
9、行卷
10、法律
11、《法经》
12、《唐律疏义》
13、“春秋决狱”
14、“五礼”
16、冠礼
三、问答题

1、嫡长子产生的历史背景?
2、宗法制的特点?
3、宗法制在传统社会的文化影响?
4、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5、三公九卿制?
6、三省六部制?
7、郡县制?
8、宗法制与王朝历代的关系?
9、家天下的含义?
10、什么是科举制?
11、察举和策问?
12、察举的科目及其作用
13、九品中正制?
14、科举制开举的时间特点及其作用、影响?
15、诗赋取士与行卷?
16、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17、科举制的历史评价?
18、简述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19、《春秋决狱》?
20、《唐律疏议》?
21、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22、《唐律》的八议?
23、礼的内涵、层次、功能?
24、礼俗规约的起源?
25、礼与俗的关系区别?
26、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27、皇家贵族礼制的特征?上层礼仪制度的特点?
28、祭祀典礼的类别?
29、冠礼的意义和程序?
30、婚礼的意义及周公六礼?
31、庶族平民礼俗与上层社会礼仪制度的不同?
32、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33、抓“周”的含义?
34、成年礼的意义及种类?
35、婚姻仪礼的意义及其家族社会的阖家大事?
36、丧礼和五服?
37、家法族规的规范功能?


第五章 中

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知识题
1、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2、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观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2)中庸之道的价值观;3)“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3、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1)“天人合一”,提出者为宋代张载;2)“天人交胜”,提出者为唐代刘禹锡;3)“天人之分”,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荀子。
4、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5、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6、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仁义礼智四母德。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十教”。
7、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
8、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此外还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
9、《大学》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大学》提出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1、六舞指《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滹》、《大武》。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变徵、变宫。
12、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雒邑,开始了历时500余年的东周时代。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战国结束于秦朝统一。13、明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等名著,多为下层作家所编所作,体现的也多是社会各级民众的历史观、现实感和他们的理想道德。
14、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具体表现:1)“诗言志” 2)“文以载道” 3)“乐以教化”
15、“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16、“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17、古代艺术的几种重要的审美观念:1)中和之美2)尚意追求3)尊崇自然。
18、明代科技作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及朱载育

的乐律研究,都获得空前的成就。
19、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就是说,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二、名词解释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
3、辩证思维的含义
4、“天人合一”
5、中庸
6、中和
7、五伦十教
8、三纲五常
9、“诗言志”

三、问答题

1、整体思维、直观思维 的特征?
2、思维的内容和特征?
3、古人注重在自然现象中认识辩证思维的特征
4、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归纳?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是什么 ?
6、“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中庸之道的含义及其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8、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9、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概况?
10、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
11、道教的形成及信仰特征?
12、道教对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影响?
13、佛教的形成发展与基本教义?
14、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1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6、带有宗教色彩的儒学?
18、孔子、孟子对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的论述?
19、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20、儒家道德规范对传统美德的影响?
21、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个层次?
22、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要求?
23、中国古代三大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24、《大学》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总体目标和八个步骤?
25、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实践意义?
26、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27、启发诱导的应用价值?
28、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
29、戏曲、音乐、舞蹈的基本常识?
30、绘画的基本常识?
31、建筑艺术的基本常识?
32、斗拱的含义?
33、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34、有关中国古代艺术的致用精神的命题?
35、“文以载道”的内容
36、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什么是中和之美?
37、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影响或作用)
38、尚意追求在魏晋历史各艺术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39、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40、陶渊明的具体创作实践体现了尊崇自然的审美标准?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一、知识题
1、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2、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4、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5、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6、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7、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8、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9、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10、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1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13、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14、中国人的修辞观: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
15、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
16、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汉语汉字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事象,如利用语言文字特点来制作对联、字谜,并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点的姓名文化。
17、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
18、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
19、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二、名词解释
1、语系
2、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说
3、河图洛书说
4、语言崇拜
5、避讳
6、许慎和《说文解字》
7、修辞格
三、问答题

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2、汉语的七大方言和普通话?
3、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政策?
4、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5、汉语的特点?
6、汉字的特点?
7、汉语文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8、朝、日、越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什么?
9、汉语文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0、什么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的两种表现?
11、“避讳”的含义?
12、避讳的方式有哪些


13、对语言崇拜的看法?
14、名实之争?
15、在语言和实际关系的约定俗成理论及其提出者?
16、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17、对文字崇拜的评价?
18、我国历史上主要的文字规范行为?
19、秦汉的“书同文”及其意义?
20、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包括哪几项内容?
21、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的特点?
22、《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其作用?
23、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24、修辞格、对偶、顶真等修辞的概念?
25、因汉语文字的特点而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26、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27、汉字构形为书法艺术提供哪些条件?
28、举例说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项?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一、知识题:
1、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
2、19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综合创新论”。
3、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潮:“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综合创新论”。
4、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建设基本战略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二、问答题:
1、中外文化的两次大交汇?
2、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禅宗?
3、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的吸纳与中国化?
4、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
5、以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为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6、西方文化对中国近代化文化的冲击?
7、”西学东渐“的几个演变阶段?
8、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9、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10、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国科举制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1、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2、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1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4、“中体西用论”代表人物、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15、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三个主要思潮?
16、全盘西化论?
17、儒学复兴论?(如何看待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18、综合创新论?
19、中国近现代史证明“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为什么说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2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

和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