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参考资料2

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参考资料2
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参考资料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

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整整用了40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用了15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为剩余介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菌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在德国,过去自治公社的残余延续下来,森林草地为公社所有,由农民共同使用,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十五万宗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三。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马克思站在被压迫的农民一边,为农民辩护,痛斥反动统治阶级把立法作为保护其利益的工具,揭露了莱菌省议会的反动本质。但是这件事对马克思震动很大,它使马克思深思: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

1842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同当时的菜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展开了论战。其原由是《莱菌报》发表了三篇描写摩塞尔农民悲惨处境的通讯,两篇通讯是由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彼.约.科布伦茨写的,通讯揭露摩塞尔地区是茂盛的林区,而该地区的农民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出现柴荒。该地区葡萄酒酿造者的困难状况和求助的呼声被上层分子看作是无耻的叫嚣。这两篇通讯是为贫苦大众辩护,批评政府当局的。因此它使当时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大为恼火,沙培尔针对上述两篇通讯写了两个训谕登在《莱茵报》第352号上,气势汹汹地指责作者歪曲事实,诽谤政府,造谣中伤,煽动不满,引起敌意等等,要《莱茵报》公开道歉。马克思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对冯.沙培尔的指责进行了全面驳斥,对普鲁士社会政治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文章仅发表前两部分,还有三部分被查禁,禁止刊登。不久《菜茵报》即被查封。作为《莱茵报》主编的马克思随即失业。

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还就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展开了辩论。工业资产阶级主张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封建贵族地主为了获得廉价的工业品主张自由贸易,两派都是为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但他们却说是为工人谋福利一工业资产阶级说保护关税可以保护工人就业,地主说自由贸易可以使工人用工资买到更多的工业品,使工人生活过得更好,其实二者都是剥削工人阶级的。这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莱菌报》任主编时,还遇到一些政治庸人和反动文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歪曲和不着边际的空谈。马克思认为要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必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而当时,马克思认为,“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他非常乐意“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去,“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

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他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发现“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得出结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为了系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1857年拟定了宏伟的写作计划,他准备把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为六册:①资本,②资本的竞争,③信用,④股份资本。第一编包括三章:①资本的生产过程,②资本的流通过程,⑧两者的统一。马克思决定他的著作分册出版,第一分册分三章:①商品,②货币或简单流通,⑧资本一般。

1858年马克思着手写第一分册,1859年写成并定稿,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现在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就是马克思巨著的第_分册。第一分册出版后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计划,按《资本论》一、二、三、四卷写作并出版。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导言》是马克思1857年秋写的,是为他上述经济学巨著写的总导言,是一篇未写完的手稿。马克思在世时没有发表,因为马克思认为先谈带有结论性的原则和方法,不如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剖中证明这些原理更为妥当。1902年即马克思逝世后的19年,《导言》一书在马克思遗稿中发现,1903年在柏林由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杂志首次发表。

《导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观点,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错误,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革命。

内容分解:

(一)生产

本节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研究生产的一般条件,而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规律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这一节围绕政治经济学对象,讲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指出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孤立的个人为研究出发点的错误。

马克思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马克思在这里强调指出,人是一定社会中的个人,没有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个人,生产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研究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历史唯心主义出发,把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一点就连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也不能例外。

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指出了三个方面:

1.以孤立个人为研究的出发点是错误的。第一,孤立的个人是虚构的。事实上不存在孤立的个人,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所说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还是18世纪流行于西方国家的鲁滨逊故事都是虚构的。第二,孤立的个人是一种错觉。马克思指出.鲁滨逊的故事决不象一文化史家设想的那样是对极度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教人回到原始社会中去,正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让人回到原始社会去一样,无论是鲁滨逊或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都是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对封建制度的要求,都是鼓励新生的资产阶级进行个人奋斗以发展资本主义。孤立个人的观点是为发展资本主义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谓的“孤立的个人”也是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生产而孤立存在的。第三,孤立个人的观点是违背历史的。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越往前,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

在这里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追溯历史,指出,我们越是回顾历史,一直回顾到远古的原始时代,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不孤立,越是离不开社会集体,越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的集体。起仞,人们在氏族家庭中进行集体生产,后来在各种形式的氏族公社中进行集体生产。个人根本离不开集体,一旦离开了集体,个人就无力同自然界作斗争并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例如资本家雇用工人,地主出租土地,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等才成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时候,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唯一动机才成为客观的必然性。马克思还进一步说明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仍然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存在下去。孤立个人的观点,产生在资本主义时代,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彻夜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强调个人独立自由的活动,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个人奋斗。但是孤立的个人仍然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物”,人不仅不能离开集体,而且必须在社会中才能仃在和发展。孤立于社会之外进行个人生产,就好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交谈而有语言的发展

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出现个别人偶然落荒到孤岛上并能生活下去,也是因为他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活了一个时期,学会了生产斗争和生活知识,并携带了一定数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这种人也许能做到,但也是罕见的事。例如英国的鲁滨逊,我国的白毛女,均是极其罕见的事。

2.孤立个人观点产生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马克思认为孤立个人观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对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见”又说:“这种十八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式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6世纪开始出现,当时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开始,18世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这些主张,正是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对即将到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预见,并为它的诞生制造舆论的。因此,他们所说的孤立的个人,也就是18世纪的个人,其实就是最初产生的资本家。这些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古就有的,他们是封建社会解体的产物,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例如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包卖商等,这些入构成封建社会的第三等级。他们力图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摆脱封建的行会制度和封建割据,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因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说成自古就有而且万世永存,这是违背历史的。

3.孤立个人观点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18世纪预言家却把它看成是历史的终点。18世纪预言家指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这种孤立的个人看作是理想的化身。历史的起点。按照他们关于人类天性的看法,认为资产阶级最合乎人类天性的,他们不是历史的产物,而是从来就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密、大卫?李嘉图就是以这预言家的观点为依据,充分露他们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只有英国资资产阶级经济经济学家斯图亚特避免了这种局限性,斯图亚特出身封建贵族,他站在封建贵族立场上看待资本义,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从封建社会发展过来的,从而对资本主义历史性有所了解,避免了斯密等人的局限性。

马思为什么要批判孤立个人的观点?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这个问题,认为18世纪斯密等人“有这种荒唐无稽的看法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斯密和法国启蒙学者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居于矛盾次要地位。当时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斯密等人提出孤立个人的观点,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制造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到了19世纪,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巴斯夏、凯里和蒲鲁东等人又把这种观点引进最新的经济学中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就不能容忍了。莆鲁东等等人甚至编造一些神话来说明经济关系的起源.说什么从亚当和普罗米修斯创造世界时,资本主义已经存在了,对于这类想入非非的陈词滥调是必须加以批判的。

4.阐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指的就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它或者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者是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总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或者把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的生产一一加以研究,即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分别加以研究,这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或者是对某一特殊的生产关系加以研究,这是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解剖,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题。

②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错误观点。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生产一般”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生产一般”?所谓生产一般就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共同标志。意思是说:生产的一切时代虽然各有特点,但也都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把这些共同点抽象出来,概括起来,以免研究时重复,马克思认为这就是合理的。

不过,在这些共同点中又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共有的,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例如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例如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原始社会共有的。没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共同的规定,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例如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任何生产都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指出研究“生产一般”不能忘记本质的差别。因为一般包含着特殊正如发达的语言的一些规律也是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例如任何语言必须有发音、有音节等,但是语言的发展在于它的差别性。因此,把生产一般抽出来,是为了不致于见到一般而忘记它们的本质差别,例如劳动力靶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一切社会生产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有原始社会集体占有生产资科、有奴隶劳动和生产资料奴录主占有制的结合有农奴劳动和生产资料封建地主所有制的结合,有雇佣劳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结合,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等。生产关系也是各个社会共有的,但是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根本不同的。而决定特殊生产方式性质的,并不是生产的共同点,而是有别于共同点的差别。因此,研究生产一般不能说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只有通过对特殊生产关系的研究,才能揭示该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强调,不要只看到共同点而忘记了本质的差别。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生产一般的目的,马克思指出用生产一般来抹煞本质的差别,从而证明资本主义是永恒而和谐的,这是庸俗经济学家全部智慧所在。例如他们说,没有生产工具,没有过去积累的劳动,任何生产都不可能,那么资本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积累的劳动,没有资本,任何生产都不可能,因此,资本是从古就有的,也是永存的。他们完全抛弃了生产工具,积累下来的劳动变成资本的特殊历史条件,事实上生产工具并不从来都是资本,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都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用货币购买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才成为资本存在的形式。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凯里,正是这样把资本主义看成‘十全十美,永恒存在的。那么对于“生产关系的全部历史”作何解释呢:他说:“是历代政府的恶意篡改。”也就是历代掌权者捉弄了历史,任意篡改了历史的结果。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一般生产”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一般生产”指的是各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及其总体。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马克思认为对农业、制造业等特殊部门的研究是工艺学的任务,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把“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当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是指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观点。当时一些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开头部分总是摆上一个总论部分也就是标题为《生产》的部分,而《生产》部分只是抽象地论述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把生产仅仅归结为人同自然的关系,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就是如此,他抹煞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把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生产条件当作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和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为资本主义辩护。其“生产”部分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际上是罗列了一些生产的基本要素,例如劳动,土地生产资料等,归纳起来不过是几个简单的规定。

其二,或多或少促进生产的条件,书中抄袭了斯密的观点。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谈到劳动工资时,提到过有三种社会形态:不断前进的社会(工资高);不断后退的社会(工资最低);停滞的社会(工资低)。他认为前进的社会是荚国,停滞的社会是中国。不断后退的社会是印度。对这种社会形态斯密没有展开分析。但是斯密却明确提出:“劳动报酬,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国民财富增进的自然征候,反之,贫穷劳动者生活维持费不足,是社会停滞不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仍是社会急速退步的征候。这种看法马克思认为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把工资同国民财富联系起来,说明不同国家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前进速度、财富增长程度上是大不相同的。但是要把斯密的看法提到科学意义上来,就要研究各民族的历史以及它们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劳动生产率,而这种研究是属于国民经济史的对象。超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这个本题的范围,如果按本题的范围悦,在分析到资本主义的竞争和积累时会谈到它。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书中还对斯密的观点作了错误的解释。当时人们对斯密的观点(即前进的社会和停滞的社会)有个流行的看法,那就是“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马克思不同意这个看法。斯密也是这种观点,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同生产高峰并不足一回事,一个民族的历史高峰并不就是它的生产高峰。只有尽一切力量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它的生产发展速度才是最快的,才能达到它的生产高峰。相反的,以保护既得利益为首要任务,生产就会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发展速度就会缓慢下来。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它的历史高峰,但它已走向垄断,并以保护既得利益为己任,生产上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势。美国是后起帝国主义,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生产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得多,“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胜过英国人”。

庸俗经济学家还有一种说法,说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取决于一些种族的素质、气候、自然条件(如土地肥沃、离海远近等),这实际是说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出来,这又是同义反复。

马克思进一步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的目的。他说:“但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要淡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是指庸俗经济学家关于生产一般条件的上述种种说法,并不是他们真正要谈的,他们要谈的是生产不问千分配。生产是一般、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是脱离历史、脱离生产关系永恒存在的。这就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同其他社会生产的本质区别,并乘机把资本主义关系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塞了进来。另一方面把分配说成与生产无关可以随心所欲的东西,这就为资产骱级改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用这个观点去看资本主义社会,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好的,不好的只是分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必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在分配上作些改良和修补就可以了,无产阶级革命根本是不必要的了。这就是他们的真实目的。

马克思指出分配是被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也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分配可以随心所欲是错误的。

①这是对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粗暴割裂”。现实的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是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分配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劳动者一无所有,除了出卖劳动力别无他路。这种生产决定雇佣劳动者只能分配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怎么能随心所欲呢?

②剥削者的分配规律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是根本不同的。不管各个社会的分配如何不同,总可以象生产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的分配,是得到一些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工人来生存并继续受剥削。而奴隶主、封建主、资本家则是不断地剥削奴隶、农奴、工人的剩余劳动。剥削者的分配规律不同于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律,这说明分配不是随心所欲的。为什么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分配规定不相同,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总论部分还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所有制,二是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这两点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有必要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所有制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所有制当作生产的一个条件,这是同义反复。因为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才能同自然界作斗争,就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资料的占

有即所有制是生产的一个条件是多余的话。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谈论所有制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私有制是永恒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要生产就要有所有制,而所有制就是私有制,因此私有制是永恒的。马克思批判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的。历史表明,人类历史最初的所有制形式是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这种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起着显著的作用。私有制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才产生,因此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不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至于社会财富在哪种所有制下能更好地发展,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观察,不是这里所要谈的。如果说没有所有制,就没有生产,就没有社会,那是同义反复。那么,没有私有的私有制就是“自相矛盾”了。“不据为己有”指原始社会公有制,“占有”指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私有制。

关于第二点司法警察等对所有制的保护: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离开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这里所说的“滥调”是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上层建筑对既得物的保护。“实际内容”指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如国家、法院、警察实际在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国家、法院、警察制度等)实际干的是扎扎实实地在保护它的经济基础,为它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这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脱离经济基础空谈司法、警察对既得物的保护要明白得多,知道得多。

马克思明确指出:“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权关系”即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不懂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们极为无知的“把有机联系着的东西行成是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是人们的头脑主观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警察制度比封建主义的强权政治好,在资本主义警察制度下比在封建主义强权下能更好地生产。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们忘记了,封建主义的强权也是一种上层建筑,是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保护封建主义所有制的。而且保护私有制的一些封建主义法律也以另一种形式被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着。因此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谈论法权,把它当作生产的一般条件来研究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指出:当一种社会制度刚刚诞生或旧制度刚刚衰亡的时候,是会出现生产上的混乱,虽然混乱的性质和程度不尽相同,这是新旧交替时期所不可避免的。

最后马克思指出:生产一般是存在的,而穆勒所谓的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些抽象的要素,用这些抽象的要素是不能理解压何一个具体的生产关系本质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具体的特殊的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各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出各个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

学习《导言》第1节可以看到,在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上,马克思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研究的出发点根本不同。马克思认为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猎人、渔夫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以大量篇幅批判了这一根本错误的出发点。

②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认为“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政治经济学既研究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又研究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超越一切历史阶段,把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生产一般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③研究的目的根本不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为阙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的理论武器,是具有高度阶级性党性的科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研究目的是在空谈生产一般的幌子下抹煞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的本质差别,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自古就有、万世永存的。

马克思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上的分歧是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分歧,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分歧。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根本的变革,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的革命,第一次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导言》第二节是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考察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统一,马克思在这一节详尽地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生产的决定作用和分配、消费、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进一步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本节前言部分

马克思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看法,列举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四者并列起来,不分主次的错误。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看法是“肤浅的表象”。为什么说它是肤浅的又是表面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定义是肤浅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就是社会成员占有(或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人类需要;分配就是个人取得产品的比例;交换就是将分配到的产品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消费就是把产品变成人们享受和占有的对象。

第二,对四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其看法也是肤浅的。他们认为:

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进行分配;交换按照个人需要将分得的产品进行交换;消费则退出流通,满足个人的需要。于是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闻环节。中间环节又是两重的,他们认为分配是从社会出发的,因为分配是决定个人分到社会产品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而交换则是从个人出发的,因为交换是将已分到的产品,根据个人需要去换取个人消费品。“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意思是说在生产中人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因此是人客体化了。人们消费了各种物品,使人长肌肉长身体,因此在人中,物主体化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上述看法,丝毫没有接触问题的实质,抹煞了生产的决定作用。

第三,对四个环节相互关系的看法是肤浅的。即所谓“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所谓生产是一般,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是被一般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永恒不变的。分配交换是特殊,是指资本主义的分配和交换是与生产无关,由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是可以调整和改进的。消费是个别是指消费是同社会无关的个人行为,是消费者自己的事,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同消费的对抗性矛盾和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资产阶级的“三段论法”,马克思认为“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泡制“三段论法”的目的,仍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是不能触动的和永恒的,生产同消费是没有对抗性矛盾的,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弊病是可以通过对分配和交换的调整加以解决的。

上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看出了四个环节的一些表面联系,而“反对政治经济学的人们”连表面联系也没有看到,他们对上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指责,说这些经济学家把四者的联系“粗野地割裂了”。其实这些反对者们或者同他们差不多,或者还不如他们。反对政治经济学的人们是怎样指责“粗野地割裂”呢?他们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说什么“分配也是同样重要的”,马克思认为这是“最庸俗不过的责备”了,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把分配当作独立的领域同生产并列起来了。指责之二是说没有把四个环节“放在统一中来理解”。而他们的所谓统一是将四个环节看作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一个东西。他们自己正是用概念的统一否定四个环节的本质差别。因此他们指责上述经济学家在概念上、理论上把四者割裂了,使得现实中四者的关系也就被割裂了。

马克思指出他们这种观点有两个错误:①“好象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到教科书中去,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到现实中去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理论、概念应当是反映客观实践的,现实生活中是割裂的,在理论上概念上就是割裂的,而不是相反。②他们是“把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就是说,他们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的概念上搞平衡,说四者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差别,而不是解释四个环节的现实关系。现实关系不是没有差别,不是差不多,而是有主有次,有决定的有被决定的,有作用有反作用的。总的说来,他们犯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的错误。

(a)生产和消费

这一小节中心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以及在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中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原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生产同消费割裂开来,等同起来的错误。

①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

为什么生产直接也是消费,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有双重的消费:第一是消费劳动力,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自己的脑力和体力,这是对主体即人的劳动力的消费。第二是消费生产资料,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消费创造出新产品来,这烛对客体即对物的消费。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叫做生产的消费,这一点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所承认的。

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的同一性,也就是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即否定”’。斯宾诺莎是17世纪荷兰资产阶级哲学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著名代表。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因素,曾提出过“限定即否定”的命题,黑格尔对这一命题作了有名的解释;一“任何规定即否定”,马克思引用这句话,说明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因为生产这个“规定”本身包含着对它的否定“消费”。

马克思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是为了同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加以区别,个人消费被古典学派当作是对产品起消灭作用并与生产相对立的,那么,怎样认识个人消费呢!马克思指出消费也是生产。

为什么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人们对粮食衣物的消费,使人在生产中消耗的脑力、体力得以恢复,并再生产出劳动力来。个人消费的过程,就是人的身体的再生产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空气,太阳和水的消费能使植物生长一样。这种消费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凡是生产人的身体,都叫消费的生产。

古典经济学派把生产的消费当作第一种生产,把生活资料的消费叫作第二种生产,并认为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并同第一种生产相对立的,马克思指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区别是,生产消赞是生产者物化,即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到产品中去了。个人消费是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即生活资料被人消费以后再生产了人的身体。因此个人消费同生产消费是有区别的,马克思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并不是说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也并不排斥它们的对立性。

其二,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媒介着生产。

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为消费创造出产品,创造出消费的对象,使消费成为可能。不生产出产品,就没有可消费的东西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生产对消费是起决定作用的,消费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

消费媒介着生产,是指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就是人的身体的再生产过程,消费不断地把人再生产出来,这就为生产创造了主体,创造了消费产品的人。因为任何生产都是为了人的消费,没有人去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没有灵魂、没有完成、没有意义。马克思说:“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根据群众的消费需要来决定,不能主观臆想。

其三,生产生产着消费,消费生产着生产。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①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马克思说:“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产品同空气、水。土地、森林等自然对象不一样,自然对象没有人消费它,它也仍然是自然对象。产品则不同,产品供人消费,目的为人消费,它只有在消费中才证明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无人消费,不被消费就不能证明它是产品。因此,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②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消费是生产的内在动机、动力和目的,消费不仅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而且不断为生产提出新的需要,例如粮食吃掉了,又提出对

粮食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促使粮食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成为生产粮食的内在的动机和动力,成为粮食生产的目的。同时人们还会不断提出新的消费需要,促使生产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消费不但使生产最后完成,又使生产重新开始和向纵深发展。没有需要,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停止了,没有了动力。而消费则是把需要不断地再生产出来。

生产从三方面生产着消费:①生产为消费提材料、对象,消费如果没有对象,没有可消费的东西,就不成其为消费,因此是生产创造出消费。②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方式,使消费得以完成。人们怎样进行消费,消费的性质和方式,这不是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处于原始状态下的消费和近代高度现代化条件下的消费,不仅消费方式不同,而且消费的对象也是不同的。马克思说:“饥饿总是饥饿,他是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来解除的饥饿。”因此,生产决定消费的性质和方式,生产创造着消费者。③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又为产品提供新的需要。马克思说:“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例如人们为什么不断产生对粮食的需要,这是对粮食的知觉造成的,因为吃了粮食可以充饥,恢复体力。因此生产既为消费提供产品,又刺激人们对产品产生新的需要。不仅如此,生产还为消费生产出消费者来,例如艺术产品、电影,会创造出懂得电影艺术并善于欣赏电影艺术的观众来,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日.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马克思最后简要地概括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②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③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货创造着生产。每一方当自己实现的时候就创造着对方。书中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像的对象。”意思是说生产为消费提供产品,这是外在的看得见的东西。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是内在的想像的,例如为了满足人们对电视机的需要而生产,这个动机是肉眼看不见的是观念上的。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的。消费不仅使生产最后完成,又是使生产重新开始的动力,生产生产出消费,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能力和动力,生产过程也就是创造消贽的过程。

②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批判社会主义美文学家格律恩的错误

格律恩认为:在理论上和外部现实中,生产和消费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开,但是按其本质来说,他们是没有区别的,一部分人生产等于另一部分人消费,生产和消费是统一的,没有任何矛盾,他认为对咖啡和糖的消费,在殖民地就是生产。马克思尖锐指出:“对于黑奴来说这种享用不是享受鞭子的滋味吗;在殖民地这种享用不是生产毒打吗;我们看到,这种浮夸的表现方法只能导致为现有条件作辩护”。

③批判平庸经济学家萨伊的错误

萨伊认为就一个民族来说生产就是消费,就一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存在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批判了萨伊的错误观点:①马克思指出连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施托尔希都指出过萨伊的错误,因为一个民族不能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全部消费掉,必须有一部分用来购置生产资料、固定资本进行再生产。如果全部消费掉,不但扩大再生产不能进行,就是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就会灭亡,足见萨伊关于生产就是消费的理论的荒谬性。②任何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萨伊抽掉生产的社会性,抽掉社会生产关系,把社会当作孤立的个人来观察,必须会歪曲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得出生产和消费绝对统一的谬论,因,为对于一个孤立的个人来说,他的生产自然就是他的消费,如果把生产和消费放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来考察,悄况就是另一样的。③马克思指出:生产起决定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消费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什么否认生产的决定作用,把生产和消费等同起来,其目的就是否认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b)生产和分配

本节中心是说明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讲了以下两个问题:

①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资本——利润和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他把资本、土地、劳动看作是生产三要素,把利润、地租、工资看作是生产三要素带来的三种收入。他把利润和利息当作对资本服务的报酬,地租是对土地占有者事业心和努力的报酬,工资是劳动服务的报酬。马克思把这个“理论”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是完全错误的,池川一般的生产偷换了资本主义生产,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用一般的劳动偷换了雇佣劳动,用一般的生产资料偷换了资本,用一般的土地偷换了资本主义大农业和大地产。萨伊用一切社会生产都具有的简单要素当作资本主义生产三要素,从而证明资本主义不但是从古就有也是万世永存的。三位一体公式还完全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既然利润和地租是资本和土地生出的,剥削看不见了。工资是劳动带来的,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看不见了。

马克思对萨伊的错误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其一,“利息和利润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因为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扩大再生产,为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将一部分剩余价值(利息和利润是它的转化形式)转化成资本。从而使一部分利息和利润作为追加资本出现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因此利息和利润不仅仅是分配方式,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转化到再生产中去,同时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方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也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其二,关于工资。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的,也以劳动力作为商品为前提的。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不是雇佣劳动,分配不会采取工资形式。把工资和一般劳动联系起来有州方面的错误:一是割裂了工资与雇佣劳动的本质联系,抹煞工资这一范畴的历史性。二是掩盖了工资的本质,似乎工人得到了他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事实上,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源泉。萨伊的劳动一一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其三,关于地租。作为分配形式的地租是以资本主义火农业为前提的,因而是大地产,不是普通的土地,就象工资的前提是雇佣劳动而不是普通劳动一样。萨伊把地租同一般的土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同土地所有制联系起来,就抹煞了资本主义土地占有关系,割裂了资本主义土地占有制同分配之问的本质联系。马克思批判了萨伊的错误,深刻揭示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马克思说:“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还驳斥了庸俗经济学家对李嘉图的责备。说李嘉图眼中只有生产没有分配,其实李嘉图并没有忽视分配反而把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因为李嘉图并没有把生产和分配割裂开来,而是认为分配是反映生产的,分配形式是生产要素最确切的表现,因此研究生产必须考察分配。

②批判分配先于生产的错误。马克思在批判了萨伊的三位一体的公式以后,进一步批判了分配决定论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分配先于生产的种种论调。

马克思认为分配先于生产是错误的:(一)分配作为产品分配以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而这种分配是包含在生产过程甲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的。产品的分配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并被它所决定。在考察生产时如果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撇开,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反之,有了生产条件的分配,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产品的分配问题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二)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说:“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了……”这是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形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人们主观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条件的分配,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生的,例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偶然发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从偶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于资本主义历史时期是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封建主义的历史时期,它又是封建社会末期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其分配方式是随着生产

力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

以上两点说明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先于分配,而不是相反。

③驳斥几种分配先于生产的论调。

第一,驳征服民族对被征服民族来说表现为分配先于生产。

马克思指出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一是“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例如英国征服爱尔兰和印度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加于它们,使那里的小农破产,成为英国的劳动力来源和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二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例如土耳其人在公元14一15世纪征服拜占庭等国时,那里是封建社会,土耳其让那里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维持下去。罗马人在公元前4—2世纪征服意大利等国时,那里是奴隶社会,罗马人在那里维持了原有的奴隶制。三是征服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例如日尔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时,日尔曼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西罗马帝国处于奴隶社会的末期,以后建立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三种情况下,都说明征服者当时所建立的生产方式同历史发展的进程相一致,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二,驳劫夺是分配先于生产。资产阶级学者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某个时期人们只靠劫掠生活,似乎掠夺可以离开生产,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指出两点:“要能够劫掠,就要有可以劫掠的东西,因此就要生产”;劫掠方式本身义决定于生产方式。例如,“劫掠一个从事证卷投机的民族就不能同劫掠一个游牧民族一样。”因此,掠夺的方式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

其三,驳奴隶被剥夺是分配先于生产。马克思指出:奴隶被剥夺了生产工具,但是剥夺者必须建立一种适于使用奴隶的生产方式,它的生产必须安排得容许奴隶劳动。因此奴隶被剥夺也得不出分配先于生产的结论。例如在开发美洲的过程中,殖民主义者推行野蛮的奴隶制度,不仅许多贫苦自人卖身为奴。黑人奴隶制发展尤其迅速。十八世纪初,美国有黑奴六万人,775年达五十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为了建立适于使用奴隶的生产方式,在美国南部(即南美洲)建立了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种烟叶、蓝靛、水稻等,种植园全部生产过程都使用奴隶劳动。

④驳法律规定财产的所属关系是分配先于生产。

马克思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当法律规定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时,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积极作用。当法律不适应经济基础时,法律本身就失去意义了。马克思以英、法两国土地有权为例,指明英国法律规定过大土地所有权,这种规定产生于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毛纺业的需要,因为要发展毛纺织业必须养羊,要养羊必须有大牧场,于是需要有大上地所有权。这种法律规定是“适合于社会生产”因此是有经济意义的。

在法国情况就不同了。虽然法律规定了封建主义大土地所有权,但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这种小农能不能用法律永远把它固定下来呢?仍然不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产生两极分化,尽管有巩固小农的法律,小农还是被资本主义大农业所代替。因此法律规定财产的所属关系是不能得出分配先于生产的结论的。

(c)最后、交换和流通

本节中心是说明生产决定交换。讲了以下两个问题:

①指明交换是生产的要素,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明确指出流通足交换的一个要素,流通同交换并不是等同的。因为交换有各种各样的交换,有劳动的交换,有产品的交换,有生产领域的交换,有流通领域的交换,因此流通对于这种广义的交换来说只是它的一个要素。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何种地位:(一)交换是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媒介。(二)交换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并包含在生产之中。

②考察生产领域中的交换和流通领域中的交换。

马克思分析了四种交换形式: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的交换。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完成一件共同的产品,不同工种之间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分工和协作,这些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从本质上组成生产。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的交换。也就是为了制造直接消费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产品交换。即工厂内各车间之间所进行的产品零部件的交换,例如纺织厂里的清花车间要给纺纱车间供应棉花,纺纱车间要给织布车间供应棉纱,织布车间要向印染车间供应棉布等等,这种交换本身也是生产行为。⑧企业家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包含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制成,保管、包装、运输的全过程,马克思认为:“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因为购买原材料是生产的前提,包装、保管、运输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巾的继续,这也是生产行为。④产品为达到消费者手中而进行的交换。马克思指出:只有这种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即使这种交换也是被生产所决定的。表现在: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这种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而社会分工的程度又决定于生产的发展;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交换是个人的行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交换也是公有性质的;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从以上四种交换行为看,交换或者直接包含在生

产之中,是生产本身的行为,或者是被生产所决定的。

最后,马克思对四者关系作了如下的结论: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是生产这个总体中的各个环节。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分配、交换、消费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总是从生产开始,分配、交换、消费是不起支配作用的。③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扩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又相互作用着。

学习本文还须掌握几个重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生产和分配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1857年写的,是马克思经济学巨著的总导言,写作的主论点高,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那么,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总导言则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革命。其表现是由于于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在资产阶级学者揭示物的关系即商品关系的地方,马克思总是揭示在物的背后,被物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揭示出阶级与阶级的关系。②资产阶级学者在生产一般的幌子下,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的时候,马克思总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暂时性,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一样,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是万世永存的,它必将被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取代。③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经济关系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认为任何个人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不存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个人,任何生产总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不存在超脱一定社会性质的空洞的生产,马克思把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从而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转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④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不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研究,而是把生产关系放在运动中即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赞的统一,研究生产关系表现为研究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起决定作用的理论观点

生产起决定作用是围绕《导言》的中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所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然规律决定的,是不能触动的因而是永恒的,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可以随心所欲,可以纠正和改良的,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统治者正是遵循这一理论,在分配上作文章,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以安抚工人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分配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是被生产决定的,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三方面:①生产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

消费的性质。②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结恂、,③生产的水平决定分配水平、分配多少,决定交换范围及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在实际工作中,要搞好分配交换和消费,首先要搞好生产,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分配关系,提高消费水平,扩大流通范围。脱离生产或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去提高分配、扩大消费,只能坐吃山空,使分配和消费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最终只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如前所述,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但是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消极地被生产所决定,而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影响生产的发展。例如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目的和灵魂,消费的需求影响生产的供给,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生产结构的变化,我们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了解市场信息和市场动向。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产。分配结构是否合理同样影响生产结构和劳动者的流向。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在我们重视生产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07-08 1 b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参考答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_ 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及试题库,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上的观点。它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体系,没有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既会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会阻碍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强加在哲学头上的“科学之科学”的光环,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3.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4、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5.可变资本,即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经过生产过程后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生产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请分析这段话的精神及其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要点:这段话的精神是表达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成者原理。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伟人的著作,也会被列于考题内容,尤其是在马哲的复习过程中,下面是2014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录解读(三),小编提前祝愿2014考生们有大未来,考出好成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家、法的角度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为此,马恩先后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开始唯物主义转向的一本著作,在本书中还是主要对国家、法与宗教的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 本段话的首句非常之著名。前半句中“批判的武器”指的是以前及现在的哲学等人文社科理论思想等,而“武器的批判”指的是无产阶级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及改造,是现实的一系列运动,指的是对现实的认识与改造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批判主体的无产阶级及社会运动。后半句指出物质和意识各自对社会的作用。指出正确的意识变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运动的巨大作用。与本句话相关联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意识与物质关系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等知识点。 13. 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著作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内涵、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变革就是批判和超越以往一切形而上学旧哲学,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立足于实实在在的人,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从人间升到天国”,建立起崭新的世界观和哲学观。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旧唯物主义众多缺点的要害是“直观性”,对事物不能限于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再有把实践作为一个把握历史观的范畴并以实践的历史观去统摄认识论,并且把生产实践提升为唯物史观逻辑体系的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关键和核心,否定和抛弃了本体的、实体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即从人的自身出发去理解人进而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从现实出发去理解人和自然关系,从具体历史出发去理解主体和客体关系。 2、简述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及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出发,肯定历史过程对人来说的客观性,同时高度重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有社会存在后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则反之。 3、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变更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自觉斗争的成果。 第三,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自身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先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 第四,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先进分子组成,是民主性的政党。 第五,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实现的手段不外乎武装斗争和和平过渡,或两者相互配合; 第六,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要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过渡时期。 4、简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主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语句整理(三) 考研政治越来注重综合考察,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原著虽非考研学生必须要看的东西,但如果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段落,无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有非常大的帮助。博研堂考研政治保过专家纪老师就为大家整理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谅中的一些段落,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1.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本段指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本段话既可以联系到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知识点,也可以联系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知识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指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指出不同于建国之初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建设力量除了工农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在民营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等,指出我国人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的明证,亦即它的实践能力的明证,就在于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作为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有一个逐步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研究理论与观察现实中,马克思逐渐转变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但是很快冷酷的社会现实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让马克思发现自身学识不足,仅仅从国

2012-2013第一学期理论力学试卷B答案

贵州师范大学2012— 2013学年度第 1 学期 《 理论力学 》I 课程期 末 考试试卷 (B/卷;闭卷) 姓名 学号 学院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1 年级专业 机械类(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以下四个图所示的是一由F 1 、F 2 、F 3 三个力所组成的平面汇交力系的力三角形,哪一个 图表示此汇交力系是平衡的。 【 A 】 2. 图示各杆自重不计,以下四种情况中,哪一种情况的BD 杆不是二力构件? 【 C 】 3. 图示用羊角锤拔钉子,下面四图所示的作用力中,哪一种是最省力的? 【 D 】 4. 图示为作用在刚体上的四个大小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力(F 1, F 2, F 3, F 4) F 1 = F 2 = F 3 = F 4 = F 所组 成的平面任意力系,其简化的最后结果为 【 B 】 (A) 过O 点的合力; (B) 力偶; (C) 平衡; (D) 过A 点的合力。 5. 刚体作定轴转动时 【 D 】 (A) 其上各点的轨迹必定为一圆; (B) 某瞬时其上任意两点的法向加速度大小与它们到转轴的垂直距离成反比; (C) 某瞬时其上任意两点的加速度方向互相平行; (D) 某瞬时在与转轴垂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加速度方向互相平行。 6. 下图所示机构均由两曲柄O 1A 、O 2B 和连杆AB 组成,且图示瞬时均有O 1A //O 2B 。在下列四图中, 当O 1A 、O 2B 两曲柄转动时,哪一种情况的杆AB 作平移运动 【 D 】 7. 刚体绕定轴转动时,以下四种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C 】 (A) 当转角? >0时,角速度ω 为正; F 1 F 2 F 3 (A) F 1 F 2 F 3 (B) F 1 F 2 F 3 (C) F 1 F 2 F 3 (D) (A) (D (C (B (A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1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北京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复旦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山东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中南大学A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中山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四川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安徽医科大学B+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排名学科代码:0100402 排名校名等级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学科门 1 华中科技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2 四川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3 浙江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4 北京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5 复旦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6 新疆医科大学A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东南大学B+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医学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08-09 2 b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参考答案 (试题主要来源于试题库和统编教材习题,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见解。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教学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免费下载】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B卷 及参考答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参考答案 (这里的答案仅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特别是最后一道论 述题,酌情给分。辨析题除判断外,还要看理由是否说明清楚。请各位任课教 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参与活动周的 情况,按教务处和社科部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综合给分。平时成绩一般不 低于30%。)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唯物主义是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世界观,它坚持 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在本质上是与科学相一致的。旧唯物主义即近 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力图用自然科学论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旧唯物 主义是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缺点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根本缺陷是不了解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作用。 2. “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粒尘土分子的发布是偶然的。”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这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见教材49页。 3. 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 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

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4.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即唯心论的先 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引起认识论的伟大变革。 5.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1)虽然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为劳动力,但颠倒过来逻辑关系却并不能成立。(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基本的劳动要素是伴随劳动过程而存在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资本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开始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 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又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包含了什么哲学原理?并运用该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参考答案要点:(1)以上论述所包含的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相关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相关试题 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 2、对比分析《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两大发现的论述。 3、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马克思是如何批判现代性的?这一批判对于理解和领会中国的社会现实有怎样的意义? 4、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是如何评价伊壁鸠鲁哲学的?重新解释“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哲学立场是什么?这种解释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的?应当怎样来理解“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 6、费尔巴哈是如何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这一批判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具有怎样的提示作用和推动作用? 7、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是什么?应当如何来理解异化劳动学说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是如何由此开展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 8、如何在存在论的高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则?为什么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9、马克思是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他在黑尔格的辩证法中发现了哪些积极因素?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 10、怎样来理解“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的现实前提”是什么?应当怎样来理解“现实的个人”? 11、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从而实现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1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以“实证”的历史科学来取代传统哲学,这将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A卷(课堂开卷)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上)试题及答案 (山东大学哲学系2005级) 一、简释概念(30分): 1、原子偏斜: 答:①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方式有三种:在重量作用下的直线下落,偏离直线和多个原子的碰撞。第二种运动为伊氏的独创。②直线运动体现了物质性的原则,而偏斜运动是原子的形式规定。③直线下落是强制运动,表示必然性原则;而偏斜则体现了偶然性和能动性的原则。 2、宗教鸦片说: 答:①宗教是丧失了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是一种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世界(当时的社会和国家)的反映,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励志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个人变强大的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 2、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3、生活能够漂泊,能够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4、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准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5、如果说我懂得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6、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7、年轻是一种资源,但不努力就浪费了。 8、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9、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10、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 【搞笑的一句话经典语录】 1、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 2、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我爷爷吸烟,我爸爸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 3、因为你的“对不起”我决定和你“没关系”

4、世上只有骗子是真心的,因为他是真心骗你的 5、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很低调 6、最有魅力的人是康师傅,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泡他 7、如果肚子疼痛时,就在腿上扎一刀,那么你的肚子就不疼了! 8、为了祖国下一代,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9、可恨的不是小三,而是经不住小三诱惑的小瘪三 10、唐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耍猴的 【以下是一句话经典语录150句】 【1】:有时候能够因为一句话让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时候也能够 因为一句话让所有误会烟消云散 【2】: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 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一句话,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我恨你,而是,我们再也回不去。 【4】:一句话欢喜,一句话泪流,都是你。 【5】:什么是母爱,一句话:有妈在。--母亲节时最动人的一 句话 【6】:在模糊的世界里--我忘了最初的一句话,也不知道最后 一句话。 【7】:别人帮你,那是情分,不帮你,那是本分。容不容得下 是你的气度,能不能让你容下是我的本事人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他 人的一句话就能左右自己,让自己活出潇洒自我。

2019年复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复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院系简介 2005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立中共党史(含党建)专业博士点。2006年2月,社会科学基础部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该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5个二级学科。 2006年7月1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式成立,日常协调工作放在原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挥研究平台的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通过研究院的组织平台,社科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以此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07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曾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办公室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任务。 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