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的对外交往

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中日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2.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3.玄奘、义净西游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2.和波斯、大食的往来

3.和东罗马的往来

4.和非洲的往来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隋唐时期的基本社会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加强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经济空前的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同时,这一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也比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的对外交往

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早在汉代,我国就与周边不少国家有来往,开辟了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展示丝绸之路图片)隋唐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更频繁,对外交通更发达。展示投影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边指示边讲解: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新罗,即今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这说明,唐朝是当时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当时的长安、洛阳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直到如今,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中的华人集中居住区仍被称为“唐人街”,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连中国的民族服装也被称为“唐装”。展示投影唐人街和唐装图片。那么,造成隋唐时期中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是什么呢?

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教师提示,对外交往之所以出现空前盛况,条件不外乎是:①外国人愿意到中国来;②中国欢迎外国人到中国来;③外国人到中国比较方便。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①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繁荣,政治长期稳定,文化先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周边各国都很希望与隋唐交往;②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还允许他们做官、居住,与中国人通婚;③发达的对外交通,为对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下面,我们就学习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简单情况。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隋朝建立时,朝鲜半岛上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并立。投影片《隋朝疆域图》,指出三个国家的方位。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这三个国家都有交往,隋炀帝曾远征高丽。直到7世纪后半期,新罗才统一了朝鲜半岛。

2.唐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唐与新罗的交流极为频繁。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并归纳表现: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留学生在吸收和传播唐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②新罗商人来华贸易的很多。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专门接待来自新罗的客人。

3.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如在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经济上,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高超的制铜和制瓷技艺;文化上,新罗也学儒学、写唐诗,学会雕版印刷术。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展示《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指出日本的位置。汉朝时,中日之间就有了往来,到隋唐时,交往就更多了。

1.日本“遣唐使”

中日之间的交往,人员往来是重要内容。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多次。当时日本社会发展比中国落后,所以对唐朝的昌盛极为向往。这些遣唐使,包括随后的大批留学生、学问僧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这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文化对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布置学生看书,教师归纳补充。)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在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下,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还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建造新的都城。②语言文字上,采用了汉字的楷书偏旁和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日本从此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这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此外,在教育方面、科学技术方面、文学方面,甚至生活习惯上,日本都深受中国的影响。

3.中日的贸易往来

唐朝与日本的贸易还是比较频繁的。根据考古发现,在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在中国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和同开珎(b3o)”,就是明证。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在中日交流过程中,对促进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很多,他们中的代表有日本的吉备真备、中国的高僧鉴真等。

吉备真备年轻时,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归国时,他携带了近200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

鉴真俗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决定东渡传播佛法,曾5次渡海受挫,至双目失明,仍矢志不渝(展示投影:鉴真像),终于在第6次东渡成功,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两汉时,我国就和东南亚各国有了交往。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继续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对照课本小字,看《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指出“骠国”在今缅甸。)

2.中印的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印度半岛上的国家主要是天竺,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隋唐时期,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增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来朝,郁金香、菩提树等传入我国。②文化交流,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中国两位高僧起了重要作用。

3.玄奘、义净西游

玄奘,俗名陈讳,常称为“三藏法师”,又称唐僧。贞观初年,为探求佛法,西行到天竺钻研佛学,后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现已成为研究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他还将西游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继玄奘之后的另一位佛学大师义净,于唐高宗时从海路至天竺研究佛学,后又到东南亚地区周游多年,回国后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记录了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状况。

五、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国的交往

汉朝时,我国就与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交往,隋唐更多了。

1.和中亚一些国家的交往

中亚地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要冲,汉朝时,这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隋唐时,在今阿富汗,有一个国家叫吐火罗,多次派使臣与唐通好,还带来了名马、异药等特产。

2.和西亚的波斯、大食的往来

西亚的波斯即今伊朗(看地图),汉代时称为安息。(引导学生回忆汉朝与安息的交往。)隋朝时与波斯互派使节;唐朝时,波斯受大食的侵扰,有一位国王和他的儿子先后来中国;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经营珠宝、香料生意。

大食是唐朝对阿拉伯的称呼。阿拉伯国家在7世纪建国,(看《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从唐高宗起,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在这时传到大食。大食的伊斯兰教也传入我国。许多大食商人来我国经商,他们的宗教信仰得到了唐政府的尊重。

3.和东罗马的交往

(看地图)唐称东罗马为拂菻,东罗马由以前的罗马帝国(中国古书称为大秦)分裂而来。唐朝时,东罗马与我国有使节往来,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也大量运往欧洲。

4.和非洲的来往

这在史书中有记载,考古发掘中也得到印证。

【本课小结】

本课学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分析了隋唐对外交往比前代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对外的交往给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也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华民族在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通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自身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个民族要想得到发展,搞闭关锁国不行,这应是本节课给我们的最大教益。

最新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讲课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概况:(1)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2)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4.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背景:唐朝处于全盛时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 过程:东渡日本,历尽艰辛,双目失明,6次乃成。754年抵达日本。 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玄奘西行 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贡献:(1)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点拨】 1.关于遣唐使的三点提示(课本第19页) (1)隋朝时,已有日本使团来到中国,称为“遣隋使”。 (2)隋唐时期,中国也曾多次派遣使臣回访日本。 (3)除日本外,新罗(今朝鲜半岛)、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知识链接】 一、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异同 1.原因 (1)政策因素: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为此,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2)交通因素: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国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不仅使唐朝有自信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也促使周边国家纷纷效仿。 2.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技术等不断外传,对世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其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对于促进唐朝社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3.启示:要贯彻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和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2019年精选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

2019年精选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人教部编版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唐代的衣食住行时尚有哪些特点( ) ①不同民族、地区的饮食习惯融入中原文化②饮茶风俗风靡全国 ③妇女社会地位不高,不允许骑马出行④流行胡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与“古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主题相符的选项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日本遣唐使来访③玄奘西行天竺取经④岳飞抗金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学 ③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问答题】 结合你所学唐初的一系列统治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对当今中国仍有启示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解析】: 第6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请完成: 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以古鉴今? 【答案】: 【解析】:

(精品)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这艘船再现的是(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 D.班超经营西域 2.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招提寺是友好交往的见证( ) A.唐朝与阿拉伯 B.唐朝与日本 C.唐朝与新罗 D.唐朝与天竺 3.唐朝时印度被称为( ) A.大秦 B.天竺 C.波斯 D.大食 4.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这位传奇僧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班超 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二《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历经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鉴真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2)玄奘何时西行到天竺取经?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1.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2.《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等科技知识 C.传播中国的绘画等文化知识 D.口述成《大唐西域记》 3.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结构:见《导与练》 ●课堂讨论与思考: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如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又实行了相对合理的两税法。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交通发达,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5)、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继承了前代成就 (7)、科技的进步 2、隋唐时期江南圩田和开垦荒地的现象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1)、隋唐的大一统,人口增长; (2)、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 (3)、土地兼并剧烈,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影响:积极: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 消极:另一方面,围湖造田影响河道的治理和疏通,向山要田易致水土流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启示:经济开发,应运用先进的生产力;注意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口增长率与土地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等。 3、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业: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了六朝总和,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步繁荣起来,特别是扬州在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发展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大规模南迁;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外商路的变化推动了南方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存在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影响 4、瓷器和中国在英文中同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思考:(1)、从原始社会到唐朝,陶瓷技术是怎样不断推陈出新的? (2)、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3)、陶瓷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推陈出新:(1)、原始社会已有彩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为我国以后瓷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商周时期原始陶瓷的出现是我国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3)、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4)、唐朝出现三彩瓷和秘色瓷,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创新原因:(1)、是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结果,也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 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

题名”。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11.“重走唐僧西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 A.中国广州尼泊尔 B.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④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案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恩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外交往来情况,更确切地说是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整体上是什么情况。第一问考查认识能力,是对本课内容的宏观认识考查;第二问则是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即为什么唐朝有那么活跃的对外交往,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归纳概括知识是否全面细致。 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因: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亚洲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②唐朝国内交通发达使对外交往成为可能。 ③唐政府对外政策开明,既鼓励唐朝商人去外国经商,又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对外交往成为现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名师解析):3-9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

第三单元第九讲 1.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宋王溥《唐会要·杂录》),而对此宋代历史学家认为,“太宗以万乘之主,而兼为夷狄之君,不耻其名,而受其佞……不足为后世法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唐太宗执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确的民族政策②唐太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③宋代史学家民族观过于狭隘,认识比较肤浅④宋代史学家观点虽有点片面,但基本正确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2.右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5世纪景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唐代管辖此地区的机构应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黑水都督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高昌古城在今天新疆地区,唐太宗曾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答案:C 3.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的标志是 () A.唐太宗时,向唐纳贡 B.8世纪前期,唐设黑水都督府 C.大祚荣建立政权 D.大祚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 解析:教科书对这一问题有明确叙述: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为都督,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答案:B 4.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下图是“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这幅地图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边疆各族进一步发展,有的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②边疆各族完全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 ③唐朝后期北部疆域已达长城以北地区 ④边疆各族一些政权是与唐朝中央政权并立的友好政权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吐蕃所在的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时期。图示中的“政权部族界”说明,唐朝时期的边疆各族政权如吐蕃等虽然与唐朝的关系比较密切、友好,但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答案:B 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远远超过了以往各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日交往最著名的高僧是玄奘 B.日本向唐朝派出的留学生最多 C.新罗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D.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相互往来 解析:唐朝时期,中日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是鉴真,玄奘是中印交往中最著名的高僧。向唐朝派出留学生最多的是新罗;以唐制为蓝本发起大化改新的是日本。 答案:D 6.1972年,郭沫若在《沁园春·雪》词的上阕中写道:“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其中空格中应填入的人名是 () A.法显B.玄奘 C.鉴真D.义净 答案:C 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C.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 解析:四个备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应是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对外交往是双向的,如果唐朝经济文化落后于世界,就吸引不了外国与唐朝交往,唐文化也不可能光照四邻。 答案:A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五、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等的往来。 二、要求学生认识 1.由于国力强盛和执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加上有发达的交通条件,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与前代相比,有进一步的发展,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这说明,一个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此时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2.隋唐时期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对这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可见,一个民族只有融入到世界民族的发展中,才更具有活力。 3.中外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友好使者们不畏艰辛,百折不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频繁局面的原因,培养学生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学习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日本、印度的友好往来。 难点:古今地名、国家及其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1.电子投影仪。 2.投影片若干张(包括丝绸之路图片、《隋唐疆域图》、《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唐人街图片、唐装图片等)。 教学要点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隋唐的对外交往 2.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2.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3.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 1.日本遣唐使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中日贸易往来 4.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四、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

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10年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年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10年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B.玄奘 C.一行 D.鉴真 (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 (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人教版(新教案)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①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②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③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④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⑤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②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③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新)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归纳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情况,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讲述隋唐经济的发展时,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3.通过学习隋唐经济的繁荣以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来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2.生产规模扩大 3.分工细,品种多 4.技艺水平提高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2.统一的货币 3.市场较前代发达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两课时。 本节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本节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二、引导学生回忆上节隋唐制度的革新情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隋和唐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教案

课 件 解 说 做一个文明的人, 请你保持教室卫生清洁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天祝三中党文叁《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习重点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中如何分析对外交往的条件 2.掌握隋唐时期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的表现、影响 3.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4.掌握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种途径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对外交往的条件1.政治:2.经济:3.政策 :4. 交通: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对外政策开放 海陆交通发达思考?联系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析 中国古代史中统一时期对外交往的条件有哪些? 对外交通的路线 从出发向西到达向东从出发从出 发海路陆 路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长安朝鲜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 登州、扬州广州韩国、日本波斯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友好往来: (1)留学生:(2)商旅:新罗最多(崔致远) “新罗坊”、“新罗馆” (3)贸易往来:新罗唐朝 特产、工艺品、药材 丝绸、茶叶、书籍、 手工技艺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教科书 政治 经济 习俗 文化 1.友好往来(1)使臣(2)贸易 (3)突出人物隋朝: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中国出土日本 银币 日本:吉备真备 中国: 鉴真(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此像是鉴真弟子 忍基等人按其真 容制作。此像至 今供奉在唐招提 寺开山堂内,被 视为日本的国宝。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2)科学技术:(3)文化教育: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仿照长安 教授儒学、创立文字等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往来: 2.和天竺往来: 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⑷人物:天竺派遣唐使 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 推动了天竺数学发展 玄奘、义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