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脱位讲义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关节旋转半脱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在 1907 年由 Corner 首先报道, 1968 年 Wortzman 正式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 -固定。”国内至 1981年才提及此病。目前诊断标准仍不够统一和全面。 一、解剖、功能特点寰椎无椎体,由前弓和后弓组成,呈环状,其两侧的前后弓交界部较肥厚,称为侧块。寰椎横韧带附着于两侧块内面的结节上,把寰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有枢椎的齿突,后部有脊髓。寰枢关节为一复合关节,由两个关节组成:①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有韧带加强;②齿状突前后关节,由齿状突前缘和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寰齿前关节,齿状突后缘与寰椎横韧带之间的滑液囊构成寰齿后关节。寰椎横韧带肥厚而坚韧,连接寰椎左右侧块及内侧面,并与寰椎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该韧带分为前小后大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状突,后部容纳脊髓与包膜,包绕并限制齿状突的过分活动,与翼状韧带共同限制头过度前屈和旋转,保持寰枢椎稳定。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的最重要结构,是防止寰枢椎前方半脱位的最重要因素。寰椎横韧带的作用在于使寰齿前间隙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成人不超过 3 mm ,儿童不超过 4 mm )。 寰枢关节的轴向旋转由双侧翼状韧带限制,翼状韧带功能丧失将意味着寰枢关节存在着潜在旋转不稳,翼状韧带和环状纤维共同作用使寰枢关节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并防止寰枢关节发生侧方脱位。另外,寰椎的基底部有横突孔,其位置不在枢椎横突孔的正上方,而是偏于外后侧,其中有椎动脉、椎静脉和交感神经穿过;寰枢关节的错位可使本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横突孔进一步错离,使椎动脉发生扭曲、挤压或牵拉压迫,致使椎动脉血流不畅,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寰椎后弓的下方,两侧各有浅沟相合形成椎间孔,第2对颈脊神经分别由此孔穿出,寰枢椎的错位可使其后的椎间孔变形,容积变小,压迫或刺激第 2对颈脊神经, C↓2脊神经的分支和 C ↓1脊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支配头皮后外侧并向前延伸至额眶上部,当 C ↓2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引起枕项部感觉异常,牵涉及前额部时,可致同侧眼眶胀痛、视物不清。寰椎进一步向前错位,可致局限性椎管狭窄,压迫颈髓,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 二、病因 (1)寰枢关节周围由于炎症,如咽部与上呼吸道的感染、类风湿等,滑膜产生充血水肿和渗出,使韧带发生充血性脱钙,引起韧带松弛而脱位;炎症又可使韧带形成皱襞而影响旋转后的复位,形成旋转绞锁固定。(2) 创伤可以直接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发生撕裂或引起 滑囊、韧带的炎症水肿,造成寰枢关节旋转不稳并脱位;寰椎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可直接造成寰枢椎脱位。 (3)发育对称的寰枢两上关节面,受力均衡,关节比较稳定,当寰枢两上关节面不对称(即倾斜度不等大、节面不等长) 时,关节面则受力不均衡,倾斜度大的一侧剪力大,对侧小,使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 三、临床表现 (1)旋转绞锁固定症,即特发性斜颈,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 (2)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即枕项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个别出现眼眶胀 痛、视物不清。颈髓受压症状,即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诊断应有上述临床症状中的任意一条, X 线改变是本病重要诊断依据。 四、X 线诊断 (一)颈椎开口正位片 1.正常人寰椎两侧块等大,齿状突与侧块间隙相等。当头向右转动时,寰椎左侧侧块靠近齿突,其间隙变小,同时寰椎左侧侧块变宽清楚,右侧变窄模糊。另外,左侧寰枢关节间隙变宽,右侧变窄。头向左旋转,则出现相反变化。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 3 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

第一节寰枢关节脱位

第一节寰枢关节脱位 第一节寰枢关节脱位 第一颈椎又称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前弓短,其后面正中有小的关节面称为齿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第二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小而棘突大,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寰枢关节是由两侧的寰枢外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构成,可围绕齿突作旋转运动。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组成,寰枢正中关节由齿突和寰椎前弓和环椎横韧带组成。颈部的旋转功能主要由寰枢关节来完成,推拿时若盲目旋颈很容易导致寰枢关节的损伤。 【发生原因】正常情况下,进行颈部旋转、侧屈或前俯后仰的运动类推拿手法,一般不会出现寰枢关节脱位。当上段颈椎有炎症或遭受肿瘤组织破坏后,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术者盲目地做较大幅度的颈部旋转运动或急剧的前屈运动,可导致寰椎横韧带撕裂、寰枢关节脱位;或者有齿突

发育不良等先天异常,也可因盲目的颈部手法操作,姿势不当,手法过度,引起寰枢关节脱位。 【临床表现】无神经损伤者,在推拿治疗后颈部即出现局部性自发疼痛,但无明显压痛、血肿、畸形或其他发现,行动较推拿前无明显影响,故轻度寰枢关节脱位极易被忽视。对有局限性自发脊柱疼痛症状的受伤患者,必须进行X线检查,以防脊柱骨质病变被忽略,而不能获得早期应有的治疗。这类患者虽无神经损伤,但是在治疗时必须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以防止脊髓发生损伤。 有神经损伤者,在损伤节段的平面以下呈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瘫痪。有的病例在X片上未有明显脊柱骨折和脱位现象(小儿更多见),但也可出现瘫痪,此种情况可能由于脊柱损伤时,已造成脊髓损伤,而后脊柱又自行恢复所致。 【处理】 1.脊柱损伤的患者,一旦发现有脊髓压迫现象,应及早解除压迫因素,以利于神经组织的恢复。

寰枢关节脱位

寰枢关节脱位 【概述】 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由于其潜在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 【诊断】 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侧位X线片能清醒显示齿状突和寰枢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正常情况下在 3mm以内。必要时CT扫描,与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应注意严重的陈旧性半脱位。表现为斜颈及运动受限,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斜颈的出现可引起对侧胸锁乳突肌痉挛。其次,横韧带是软组织:在普遍X线不能显影,其损伤情况应以间接影像加以判断。寰椎前弓结节后缘中点至齿状突距离(ADI)比较有用。(1)寰齿间距增大:侧位片可见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相对应点的距离,正常成人和儿童分别为3mm和4mm;如成人寰齿距为3mm~5mm之间,常提示有横韧带撕裂。如寰齿距为5mm~10mm 则提示横韧带有断裂并部分辅助韧带撕裂;如10mm~12mm则证明全部韧带断裂;(2)枕颈伸屈功力性侧位片:显示屈位时寰椎前弓和

齿状突呈“V”型间隙,提示横韧带下纤维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枢椎借助未断纤维束起支点作用。而显示寰齿间隙上部分分离呈V 型;(3)枕颈伸屈动力性侧位片,显示寰椎前后不稳征象,确诊为韧带损伤。 【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寰横韧带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横断。如部分撕裂,通常采取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重量1~3kg,牵引3周后即予头颈胸石膏固定。诊断明确的横韧带断裂,多数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不能恢复其稳定性,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如若拖延将对复位不利。手术目的在于复位,恢复寰齿关节解剖学的稳定性。通常采用在颅骨牵引下施行寰枢椎固定术。其方法主要为Gallie法。该法即经后路将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用钢丝扎紧并植骨融合;Brook 法,经寰椎后弓两侧各绕钢丝,并循经枢椎椎板下穿越,每侧各植一骨块扎紧钢丝。近年有许多改良技术被采用,经口途径行寰枢椎关节植骨融合术已有报道。气管切开,经口或鼻切开,用一橡皮条自鼻孔绕口腔紧紧固定悬雍垂。在咽后壁一纵形切口,达寰椎前弓结节并用动力钻切除前弓结节及齿状突。两侧关节面软骨切除,在枢椎椎体前面及寰椎前弓植入自体髂骨,以利寰枢间骨性融合。本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感染的预防也较困难。寰枢椎半脱位的治疗较容易,其方法包括牵引复位和固定,也有些病例未采取任何治疗,而数天后有可能自然复位。通常应用枕颌带Glisson牵引,取正中位牵引,牵引重量根据年龄而定,成人用2.5~3kg,儿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