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他们苦于找寻不到中意的落脚点;企业等用人单位却频繁流连于各类招聘市场苦于找不到中意的所需人才。人才供需双方不对接的现状已成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突出问题之一。

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个体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已经比较困难了,更不用说去找一份体面地、令自己满意的好工作了。“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近年来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应聘者的要求逐年提高。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生活早“6+1”的家庭模式下,对家庭以来性过强,以致于他们很难适应社会残酷的竞争。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

在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首先应该清楚的自我认识。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以及能力。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与理想的事业是否吻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个充分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求,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的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术的职业素质培养。再次,有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

大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公关的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最头疼的问题。所以,必花3天时间学习金正昆教授的公共关系礼仪。其次,

1、在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或老同志虚心学习请教

2、在工作中有条件的要干,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干

3、工作中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

4、地低为海,人低为上

5、工作中不找任何理由,不塘塞

6、努力才可能成功,不努力很难成功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 摘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已接近100%,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应用行为,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文章以常州某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由于从小学到中学的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处于一个自发状态,层次水平较低,个体差异较大。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显著地改善了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但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信仰危机、网络成瘾、网络低俗、网络犯罪等网络素养问题。本次的问卷调查是在参考专家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知识与技能、网络信息素养、网络道德与安全等方面,采取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站上发布了问卷调查。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普遍性和频率高的群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群体,同时,也是网络使用普遍性和技能整体水平较高的群体。目前,在高校里不会上网的大学生肯定是“OUT”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使用网络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台式电脑、网吧等方式都能上网。网络日渐成了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在使用网络学生中,对网络“密不可分”和“相当需要”的学生占据大多数,而只有26.67%的学生对网络是持“无所谓”态度。高校大学生绝大部分为在校寄宿生,而且享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安排时间。调查中,有12.5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37.50%的学生4-10小时,23.21%的学生10-15小时,1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6.79%。 大学生是利用网络为个人服务能力强的群体。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利用网络为个人生活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自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社交、购物、娱乐等具体活动。这些网络活动深刻地改变了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显著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软件工具为自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同时网络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自主抉择的交往方式。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情况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些学生不能自我控制上网时间,在行为和心理上有明显网络依赖倾向,存在过度使用网络、难以自拔的“网络成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51.79%的学生上网时间“总是”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有23.21%的学生“经常”超过原先的计划时间,19.64%的学生“偶尔”会超过,只有5.36%“几乎不会”超过。。 大学生网络信息免疫力情况网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各种正面负面、积极消极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充满着整个网络世界。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搜索和浏览网页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负面信息的冲击和考验。在调查中,有大部分学生偶尔会遇见过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有小部分的学生经常遇见,当然也有学生从来没有遇见过。大学生应具有信息敏感性,理性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有害信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遇见网络色情图片、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时,选择“立刻关闭窗口”处理方法的学生占41.07%,选择“点开浏览”的学生占16.07%,选择“没有影响继续上网”的学生占33.93%,选择“其他”的学生有8.93%。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普遍不足,对网络虚假信息、欺骗信息的警惕性和辨别力不高,个别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在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网络信息中上当受骗。 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情况部分大学生在利用网络为个人学习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存在道德责任、法律意识淡化和网络侵权行为。一些网民利用网络的无约束性、隐蔽性,随意不经思考地在QQ群、微博、博客、网页、贴吧、论坛等网络媒介上发表观点和看法,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和对策分析 摘要:如今单位用工难、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变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异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职业素养的内涵,并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探讨了当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人们不禁开始反思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7月的调查中,发现除了用工环境的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不匹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由此看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职业素养的涵义 国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着名的素质模型。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1973)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此后,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国内的部分学者则将职业素养定义为一种个人特征和个人习惯,有的国内学者也倾向于从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定义。 依据现有观点,本文将职业素养的涵义概括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现状

由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的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工作。依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社会调查,本文将大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重视外在评价指标,而忽视“冰山之下”的素质培养 在校大学生普遍重视学习成绩、专业知识等外在硬性指标,而忽略隐性的软指标培养。正是这种对职业技能重视,而对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相对忽视的态度,使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得到均衡发展。 职业素养培养平台不完善 近年来,各高校为学生所设置的职业素养课程,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就业率。并且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然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德育课的教育范畴。同时,因为职业素养本身的抽象化,高校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有心无力,这也是高校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实践平台的不完善造成的。 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薄弱 如今许多大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的主动培养意识,过多的依赖于人才培养单位,当他们进入职场后才意识到由于相关素养的缺乏,他们不能很快适应并融入社会及工作环境,以致出现人职难以匹配的现象。 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 用人单位的职业素养要求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风向标”。但由于某些任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充分,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够了解,从而造成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与用人单位没有趋于一致,造成了需求认知偏差。 3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科学精神与大学生人文素养 小题目: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对大学生 综合素质的作用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嵌入式12-02班 姓名:高爽爽 联系方式:

流光容易把人抛,感觉才刚刚开始,却后知后觉已不再当初,无论心境还是人。是啊时光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晃一年已经过去了。昨日那埋怨时间过的太慢的情素似乎还游移在脑际,而今大二的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蓦然回首,感慨颇多。在大一步步探索这些好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学已然教会我太多。我已经深刻的体会到大学的自由时间是何其之多,一切都该由自己做主。还记得刚入大学时自己还像个孩子一样,什么都不懂,而如今在读过大学以后我却收获了不少,真正了解了大学的意义。它不仅是我们进入社会前期阶段的适应,更是提高我们自身价值的宝贵时期。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技能和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大学是最美的人生阶段。 进入大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需要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科学和人文素养则是提高大学生的两大支柱。了解科学是我们生活的手段,而人文素养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科学和人文素养来发掘自身的价值。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1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素养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关于职业素养问题的 调查报告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 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呢? 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由这个案例,你不难看出“我”四年以来的所有挫折与

不愉快都源于不当决策,从第一份职业的选择到匆忙间的跳槽,还有网络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选读,等等。总之,笔者很难透过她的具体选择来辨别她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系统思考轨迹。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近%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具体反映在他们选择职业时的茫然与困惑。本案例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第一份工作还是四年间的其它选择与决定,她都没有围绕职业选择的基本思路进行。 作为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专家团讲师,笔者每年都要为应届大学生提供职业心理辅导讲座,内容包括: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认识职业世界。帮助大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寻求最佳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协助大学生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望;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自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以高校图书馆为基地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在全国推广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阶段、文献检索课阶段和信息素养教育阶段。文献检索课为推动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如新生人馆教育、研究生入馆教育、电子资源使用讲座、毕业论文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 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 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 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三)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1 信息意识不强。新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可以理解,高年级学生往往也只盯在教科书上,无暇旁顾。学生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人大复印资料、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 一、制订合理的计划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通过专业学习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专业能力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达到较高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壮大,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学毕业生应该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知识结构的根基。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有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大学生要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精益求精,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深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并善于将其所学的专业和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二、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上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⑴积累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在校期间,我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⑵勤于实践 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以及能否灵活运用知识的标准。因此在校期间,我会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热心各种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科技协作、科技服务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学班;利用寒暑假期,到工地现场跟随工程师实习。 ⑶发展兴趣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摘要]文章从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应如何更好地克服当前学生教育中“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真正培育拥有健康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合格人才,促进应用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养培育 我国高等院校提出素质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近期国内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还是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身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舍友为小事起争执,一方竟持刀将对方置于死地等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其中行凶者不乏学习成绩优异且为学生干部的学生。受到大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本应该是谦谦君子,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明显受到人文素养弱化、人文精神缺失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要求,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注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更应该认真思考当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实效性问题。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一词来源于《周易·贲卦》,泛指人类文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以及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都属于“人文”范畴。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实践、创造,建设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淀凝聚而成了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体现在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中,就是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人生观,一种充满人性的善良、包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正义、勇敢、坚强的人生品格,睿智,高尚、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汇聚而成的精神家园。 二、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1.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压力造成的教育导向偏差。新建本科院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为目标和办学定位,由于社会偏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就不自觉地出现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新建本科高校往往更强调对学生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就业实训的安排,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一些工科的专业特点,人文教育被削弱的现象在一些工科专业中就更为明显,即使学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但也因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使得人文教育收效甚微,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弱化和缺失。 2.长期存在的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校教育理念偏差。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从社会的每一个家庭到学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题目职业素养调查报告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联系电话: 湖铁职院牵引与动力学院

目录 调研目的 (2) 调研方法与步骤 (3) 具体调研步骤: (3) 先准备好调查问卷 (3) 实地调研记录和问题的设计 (3) 调查分析与总结 (19) 社会面向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需求 (19)

职业素养调查报 调研目的: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有许多的原因。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高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及早地做好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内部条件,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做好职业素质的调查,我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此次调研主要是为了解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与及企业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自己尽快认识自我。在毕业之前做些必要的准备,使我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也能让自己比较轻松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调研方法与步骤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研的方法,与我哥和我表哥他两人各自所在的公司员工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且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了一些公司对大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的看法。 具体调研步骤: 1.先准备好调查问卷。 2.到达企业后先与别人进行交谈,询问些大体的情况,在别人允许的情况下先参观公司,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和所需掌握的内容。 3、在参观公司的过程中确定要调查的对象。 4、发放问卷调查表,统计各个数据,绘制数据表格、图表。 5、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实地调研记录和问题的设计 职业素养和技能调研问卷 调研人基本信息 调研人:调研时间:联系方式: 被调研人:职位: 岗位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课程论文评阅表 :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教育方法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向上的态势。信息素质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的深度和综合程度。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处于转型期间,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认真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可以使我们适时地调整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运用及驾驭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信息的需求分析不够。有许多大学生临近毕业都会频繁光临图书馆,因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任务必须完成,本着应急敷衍的态度,随意的选材、收集资料,应付了事。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就是其对信息的敏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修订一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作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执笔 2002年5月16日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开卷明示:“从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它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之后,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应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分解为若干个调查指标,每个调查指标又应该采用多种的调查方法。 鉴于调查指标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归纳了20个具体指标,并对20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便通过调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下一步研究具体对策的依据。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总体框架 注:1、本资料由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常州师范二附小潘亚清、常州市盛毓度小学蒋钰、常州市博爱路小学自然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自然组编写,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修改统稿。 2、我们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曾得到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樊琪教授的指导,并得到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调查指标并不是具体的测试题,而是作为编制测试题时的参考。编制测试题同样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在调查学生的个性时,可以按科技、社会、文学、艺体、环境、学习、其他、未填等若干类设计填充题或别的题型。 二、各调查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能敏锐地从多个角度对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提出疑问,并对问题进行比较、评价和 筛选,从而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方向性问题或提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针对已有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猜想与假设: ●能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和对所观察到的新的科学事实及所要研 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或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推测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作出可能性预测。 ●能认识到不论哪一种科学设想和假设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是要多么完美,但总是不断地进 行理验证、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抛弃。 制定计划: ●能根据假设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如解决问题 的策略、探究的步骤、方法,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并做出书面记录。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细致的感知,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特征;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如测量工具)或实验手段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数 据,并作简单记录和整理; 实验 ●能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 为地控制变量、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的图表,进行操作、记录和整理事实; 制作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定原材料,设计简单的科学模型,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测量: ●能设计并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具),选择和应用恰如其分的标准或专用单位对现象或 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量化的操作、采集数据、记录整理,并会核定给定测量法的精确度。 搜集整理信息: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研究 为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进行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调 查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用网的实际情况,准确分析其网络素养的现状。因此,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1所个大学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充分考虑了层次、学科、年级等因素,力求代表的普遍性,没有任何倾向。回收有效问卷1383份。 1 大学生网络平台的使用和能力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首先,网络平台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76.21%的大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而大学生通过手机上网已经达到80.91%。95.16%的大学生现在主要通过网络方式获取信息,而84.02%大学生每天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电脑、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的普及,上网工具越来越便捷,同时校园网的开通,无线网络的覆盖,i-liaoning网的便捷使得上网越来越方便,网络越来越容易接触。网络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传统手段,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利用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认识社会的最主要途径,大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得到肯定,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购物、交友、看电影、小说、听音乐、打游戏等基本功能。 2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分析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证考察及查阅文献,了解到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他们的网络使用普及率较高,网络的接触频率也较高,网络已深深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既产生了许多正面效应,也带来了各种负面冲击。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生存能力,规避这些负面影响是迫在眉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2.1大学生网络认知素养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调查显示45.91%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可以休闲娱乐及放松身心。60.74%承认网络对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有7.01%的学生认为网络在生活中足可有可无的。整体比例显示网络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还是具有一定的理性,但是娱乐性倾向较重。课题组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网络对自己的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不少学生的选择、分析、判断能力仍然存在问题。 2.2大学生网络伦理及道德素养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在课题组设置的相关问题中,对于“您认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有必要遵守网络道德吗?”的问题,60.23%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必要;对于“您了解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吗?”的问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 荀国稳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系江苏南通226007) [提要]本文从概念界定、现状及成因三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质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瓶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02]11—010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世界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曾经辉煌显赫的人文教育有意无意地被冷落,人文精神正在失落,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感叹。高等教育的这种异化现象虽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但人文素质低下,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中国当代大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本文拟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成因做一初步探讨。 一 目前理论界关于素质有三种界定。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界定,指人由先天遗传而得到的品质。它为后天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一般的界定,指人的修养和素养;三是教育学的界定,即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其中第三种界定为理论界所普遍认同。这种解释承认人的素质有天赋条件,更有教育、社会文化和实践等后天教化的影响;同时强调素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内化过程,素质一旦养成,将长期起作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责任感、思维方式、创新精神、人格意识等。 素质与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和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为一淡,知识是主体从精神上对客体的把握,是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特别是概念等形式对客体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把握客体的力量,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而形成的。虽然知识多不等于能力强,但两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知识和能力又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本要素。虽然知识多、能力强不等于素质高,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依赖于知识的增长,又有赖于能力的提高,更体现于两者的统一和升华。从强调知识传授到强调能力的开发,到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潜能的培养与提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贴近教育的本质,更注重教育的内在价值。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范畴,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道德品质以及在这些基本素质基础上经过渗透、协调、统一而形成的与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为基础,文化

职业素养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以大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分析问卷的统计结果,初步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据此提出一些不足和改进建议,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二、调查对象:大学虎溪校区本科生 三、调查容:调查温大学生对具有不同的经济收入与福利、工作条件、社会声望、发展空间等各类职业的认可态度及选择倾向。 四、调查方式:问卷式 五、调查时间:2011年月 4至 5月,为期一个月 六、调查报告: 我们主要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较针对性的调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发送问卷: (1)打印问卷直接向周围大学生发送问卷调查; (2)请求同学向其所认识的工科学院发送问卷进行调差; 在回收到的问卷中有文科学生63份,理工科学生37份,其中刚刚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3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38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0名和已经毕业的大四学生12名;所调查学生居住在东部地区的有27名,中部地区的有30名,西部地区的有43名,其中乡村学生33名,县城(县级市)学生35名,中等城市学生25名,大城市学生7名;在100份回收的问卷中,家庭收入中等以下的占有28%,中等的占有56%,中等以上的占有16%,而且,有20名正在恋爱。问卷的男女比例为34:66,其中包含的专业有机械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的人力资源、金融等专业等等。能够较全面地调查大学学生生的职业价值观相关情况。 一、现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向 中国保险报·中保网于2011年05月11日08:42报告指出:“保险业未来的最大挑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经反复强调的观点。有材料表明,保险业每年所需专业人才至少在2万人以上。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专业人才将会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保险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保险行业人才的流失。总体上看,保险业人才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不愿意从事保险行业工作,造成保险行业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保险从业人员在本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他行业,这是保险人才的第二次流失。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保险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保险产、学、研各界的温视。保险专业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保险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因此,笔者基于大学生择业态度,分析保险业的第一次人才流失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