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试验报告模板

除草剂试验报告模板
除草剂试验报告模板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

协议备案号:

试验样品封样编号: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单击此处键入试验年度])农药类别:除草剂

试验名称:

委托单位:

承担单位:

试验地点:

总负责人:[签名]

技术负责人:[签名]

参加人员:

报告完成日期: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E-mail: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

试验作物:

防治对象:

供试药剂:

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

试验结果:

使用方法:

安全性: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技术资料 [项目名称] 系统测试报告 1测试内容及方法 1.1测试内容 本次测试严格按照《软件系统测试计划》进行,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接受度测试等内容。 1.2测试方法 正确性测试策略、健壮性测试策略、接口测试策略、错误处理测试策略、安全性测试策略、界面测试策略 1.3测试工作环境 1.3.1硬件环境 服务端 数据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应用服务器: 处理器:Inter(R) Xeon(R) CPU E5410 @2.33GHz×2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8G 硬盘空间:500G×2,RAID0 客户端 处理器:Inter(R) Core?2 Quad CPU Q6600 @2.4GHz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内存空间:2G 硬盘空间:200G 1.3.2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 SP2 客户端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 6.0/7.0 GIS软件:ArcGIS Server 9.3 WEB服务:IIS6.0 2缺陷及处理约定 2.1缺陷及其处理 2.1.1缺陷严重级别分类 严重程度修改紧急 程度 评定准则实例 高必须立即 修改 系统崩溃、不稳定、 重要功能未实现 1、造成系统崩溃、死机并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2、系统不稳定,常规操作造成程序非法退出、死循环、通讯中断或异 常,数据破坏丢失或数据库异常、且不能通过其它方法实现功能。 3、用户需求中的重要功能未实现,包括:业务流程、主要功能、安全 认证等。 中必须修改系统运行基本正 常,次要功能未实 现 1、操作界面错误(包括数据窗口内列名定义、含义不一致)。 2、数据状态变化时,页面未及时刷新。 3、添加数据后,页面中的内容显示不正确或不完整。 4、修改信息后,数据保存失败。 5、删除信息时,系统未给出提示信息。 6、查询信息出错或未按照查询条件显示相应信息。 7、由于未对非法字符、非法操作做限制,导致系统报错等,如:文本 框输入长度未做限制;查询时,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未做约束等。 8、兼容性差导致系统运行不正常,如:使用不同浏览器导致系统部分 功能异常;使用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导致系统部分功能异常。 低可延期修 改 界面友好性、易用 性、交互性等不够 良好 1、界面风格不统一。 2、界面上存在文字错误。 3、辅助说明、提示信息等描述不清楚。 4、需要长时间处理的任务,没有及时反馈给用户任务的处理状态。 5、建议类问题。

实验一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实验一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除草剂防治果园及非耕地杂草的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 一、实验目的 学习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的基本过程,掌握除草剂田间试验设计和评价药效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 供试作物:果树品种和砧木在当地应具代表性的常规品种,如柑桔等; 试验对象:各种有代表性的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等种群; 供试药剂:试验药剂10%草甘膦SL; 对照药剂: 2.实验仪器喷雾器,水桶,移液管,量筒,烧杯,天平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田间试验设计本试验设试验药剂10%草甘膦SL(2250 g a.i./hm2)、中(1500 g a.i./hm2)、低(975 g a.i./hm2)3个剂量,对照药剂20%百草枯SL 750 g a.i./hm2,另设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每小区间50 cm隔离带,随机区组排列。 2.施药方法采用背负式工农-16型喷雾器(操作压力0.3~0.4 MP a,喷孔口径0.8 mm)施药,药液用量为675 L/hm2。施药选择天气晴朗时进行,确保用药后24 h不遇降水。记录用药时的日期和时间,以及杂草和果树两者的生长状态(萌芽、生育期)。 3.调查方法用绝对值法或估计值法记录小区的杂草种群量,如杂草种类、杂草株数、覆盖度或杂草重量等,并详细地描述造成杂草伤害的症状(如生长抑制、失绿、畸形等),以准确说明药剂作用方式。 (1) 绝对值调查法调查每种杂草总株数或重量,对整个小区进行调查或在每个小区随机选择3~4个点,每点0.25~1 m2进行抽样调查。 (2) 估计值调查法每个药剂处理区同邻近的空白对照区或对照带进行比较,估计相对杂草种群量,包括杂草群落总体和单种杂草,可用杂草数量、覆盖度、高度和茁壮长势(例如实际的杂草量)等指标,其结果可用简单的百分比表示(0为无草,100 %为与空白对照区杂草同等),也可等量换算成杂草防除百分比效果(0为无防治效果,100%为杂草全部防治),还应记录空白对照区或对照带的杂草株数覆盖度的绝对值。 为了克服准确估计百分比和使用齐次方差的困难,可以采用下列分级标准进行调查: 1 级:无草; 2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0~2.5%; 3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6%~5%; 4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5.1%~l0%; 5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0.1%~15%; 6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5.1%~25%; 7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5.1%~35%;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台号: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记入表1.2.1。 E 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 ≈I E = U E /R E =2/(1.1)=1.82mA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简易版)

XXXX软件项目系统测试报告

1.引言部分 1.1项目背景 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3-4句) 本测试报告为(系统名称)系统测试报告;本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及测试结果分析,描述系统是否达到需求的目的。 本报告预期参考人员包括测试人员、测试部门经理、项目管理人员、SQA人员和其他质量控制人员。 1.2参考资料 《XXXX需求说明书》 2.测试基本信息 2.1测试范围 2.2测试案例设计思路 根据上述测试范围测试点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3.测试结果及缺陷分析 3.1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3.1.1测试组织 第 2 页共4 页

3.1.2测试时间 3.1.3冒烟情况 3.1.4测试用例统计 3.2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缺陷汇总: 列出本次实际发现缺陷数、解决的缺陷数、残留的缺陷数、未解决的缺陷数。 缺陷分析: 对测试中发现的缺陷按缺陷类型、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统计: 对测试中发现的缺陷就其功能分布、测试阶段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缺陷倾向及其主要原因: 残留缺陷与未解决问题 对残留缺陷对系统功能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对未解决问题对项目的影响(如有,列表说明) 4.测试结论与建议 4.1风险分析及建议 无 第 3 页共4 页

4.2测试结论 本项目根据业务需求及开发人员的反馈意见,覆盖了所有的测试需求及案例,均已在ST环境测试完成,有效案例一共xx个,执行率xx%,,成功率xx%,缺陷关闭率为xx%,目前缺陷均已修复并回归关闭; 综上所述,xx需求达到ST项目测试出口标准,本项目ST测试(通过/不通过),可以进行验收测试 5.交付文档 《xxx需求_系统测试计划》 《xx需求_测试案例》 《xx需求_ST测试报告》 第 4 页共4 页

蔗田除草剂新品种的筛选试验

蔗田除草剂新品种的筛选试验 云南德宏蔗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热量丰富,气候温和,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蔗区主要分布区域年均温19.2℃~20.2℃,年均雨量1417~1629mm,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蔗区立体气候明显,具有冬热优势,春温回升快,夏季长,秋多雨,雨热同期,干凉同季,既有利于甘蔗丰产、高糖,同时又是各种甘蔗杂草滋生蔓延、繁衍生息的天然温床,加之,随着甘蔗种植年限的增长,人们长期习惯使用同一剂型的除草剂进行防治,杂草的发生愈来愈重,防治效果愈来愈差,用药量则愈来愈多,不断加大了农民的种蔗成本,严重制约着蔗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改变蔗农的用药习惯,筛选出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广谱的农药新品种和剂型,为甘蔗田间除草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及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云南省陇川县景罕镇,德宏州甘科所良繁基地蔗田进行。供试甘蔗品种为粤糖60 号,1 年新植 1 年宿根。试验时间:2013 年5 月28 日上午,甘蔗大培土后,甘蔗杂草多处于4~7 叶期时用药剂防治。 1.2参试剂药与设计 试验共8 个处理,A.雷斯利(40%莠灭净+15%敌草隆+10%二甲四氯),上海威敌生化(南昌)有限公司生产;B.首丰(8%硝磺草酮+72%莠去津),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C.玉三金(38%硝磺莠去津+40%烟嘧磺隆),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 D.玉尔好(15%硝磺草酮+48%莠去津),江苏瑞帮农药厂生产;CK(对照):20%百草枯+38%莠去津胶悬剂; E.苞卫(30%苯唑草酮+助剂),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 F.老草灭(40%莠灭净+80%敌草隆+56%二甲四氯); G.耕杰(5%硝磺草酮+50%莠去津)+助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各处理用量见表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南北走向,3 行区,试验地行长6.67m,行距1.1m,小区面积为22.01m2,试验地杂草种类多,分布均匀,土壤肥力中等,水肥管理一致。 1.3调查时间和方法 试验前进行1 次杂草基数及种类调查,试验后20d 进行茎叶处理情况调查;药后30d 调查杂草封闭情况。每小区 3 点取样,每点0.5m2,分别调查单子叶、双子叶杂草株数及鲜草总重,计算防除效果。同时不定期观察蔗株药害发生和恢复生长情况。喷药时间及天气情况:2013年5 月28 日上午9:00-11:00 喷药;下午15:00-15:50 下阵雨(药后 4 个小时)。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药前杂草发生情况调查 2013 年5 月27 日划小区、插牌,5 月28 日上午喷药前调查杂草种类及数量(表2)。药前草种主要有:香附子、牛筋草、升马唐(熟地草)、胜红蓟(臭草)、日本草(解放草)、孔明草、空心莲子、冰粉草、粟米菜、牵牛花等。杂草以双子叶为主,且大多处于4~7 叶期。 2.2药后杂草药害表现 药后24h,A(雷斯利)、CK(对照)、F(老草灭)3 个处理杂草有药害表现,其它处理没有;药后5d 观察,B(首丰)、C(玉三金)、D(玉尔好)、G(耕杰)4 个处理杂草有药害表现,E(苞卫)处理单子叶杂草有一定药害,双子叶未见药害,A(雷斯利)处理有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施药技术探讨 田间药效试验是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技术依据。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施药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对喷雾设备的要求、施药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施药时的天气状况等。小区药效试验的技术关键是施药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施药方法在作物上的药液沉积量和药剂分布状况有很大差异,必然会对药效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会使药效的评估发生明显偏差(屠豫钦,1993)。 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施药技术的问题 1施药设备不完善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主要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这也是目前我国占绝对地位的喷雾机械。据统计,1996年,我国共有喷药器械484.7万架,其中80%以上是小型背负式喷雾器(傅泽田,祁力钧,王秀,2002)。受国内对喷雾器生产和开发情况的影响,手动喷雾器几十年来一直变化不大,主要是以工农-16型为主,尤其是雾化部件也只有一种切向涡流芯喷头,这种情况造成了许多问题(袁会珠,齐淑华,杨代斌,1998;屠豫钦,2004)使用者面临最普遍的问题是喷雾器的质量不过关,使用中存在着跑冒滴漏的现象,另外喷嘴型号不全。最近两年,北京、山东、河北都有新型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问世,在加工质量和选材方面有所改善,但可供选择的喷嘴类型仍然较少。此外,这些改进后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普遍不具有压力表和稳压器,只能通过手动摇杆来控制喷雾压力,这样不能把压力很好的控制在某一具体的数值,使得输出的流量不稳定。 2喷嘴的选择不当 国内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大都配有空心或实心锥雾喷嘴,也有配扇形喷嘴的。但问题是可供选择的喷嘴型号范围较小,而有些使用者对农药应用技术的了解有限,往往是不论针对作物的何种生长时期,用何种除草剂,自始至终就用同一个喷嘴。喷洒苗前除草剂为尽量避免飘移,可选择流量大一点的喷嘴,苗后除草剂的喷洒要考虑药液的均匀度和沉积率,可选择流量小的喷嘴。 3不重视施药时的气象条件 药剂能否很好的沉积,与施药时的天气情况密不可分,包括施药时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当施药时温度超过27℃时,易引起药害或造成飘移、挥发而降低药效,温度低于15℃时也易产生药害(王险峰,关成宏,2001)。白天有太阳直射时,湿度较低,笔者曾在施药季节于哈尔滨市郊做过测试,在上午9点30分和下午4点时田间实际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特别不利于除草剂的喷洒。风速过大容易产生雾滴飘移,既不能保证正在喷洒小区的药效,而且飘移的药液有可能落到邻近的小区内,这对小区试验药效评价尤为不利。 4行走速度和喷液量的控制不严格 小区试验是要求将少量甚至微量的农药准确无误地施用到单位面积小区上。人们通常在施药前计算好了单位面积小区所需的药量和喷液量,但对行走速度没有在田间进行实际测量(且每次施药前都必须重新测量,即使是长期的同一施药者),造成了药液的剩余或缺少,这些都影响药效的评估。也有施药者为了能使得药液分布均匀,放慢了行走速度,这样喷液量也就加大了。而过去传统的大容量喷雾往往往往造成了药液滴淌(draining)和滚落(running off),沉积率较差(屠豫钦,1993;袁会珠,1999)。喷液量并非越大越好,每公顷200L即可满足农艺要求(袁会珠,1999;王险峰,2002),加大喷液量也不可能解决干旱的问题。施药技术规范化 “硬件”的选择 小区药效试验要尽量选择质量好、精确度高的喷雾器,最好具有稳压装置或带有压力表,压力可调最好,而要避免选择那些在药液少量的情况下压力不足、喷不彻底的手动喷雾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实验报告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实验报告 化学农药以其高效、快速的防治作用,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中得到广泛的施用,但由于化学农药的有毒成分难以降解,致使这些有毒物质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累积,又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了污染。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突出的问题,由于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而发生农药中毒的事件时有报道。如何快速、简单的检测出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呢?为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这次课题实验。 初中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生活经验不多,因而,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实验,相关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在实验之前,我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学校电脑室上网查询食品农药残留的相关知识,收集了大量有用信息,在指导老师和学校的实验员、仪管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梳理,购买了必要的实验药品,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人们每天进食量的三分之一是蔬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少数菜农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蔬菜上使用高毒农药,使食用蔬菜而引起食物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我国蔬菜主要有3类农药残留:一是有机磷农药。作为神经毒物,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震颤、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症状。二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毒性一般较大,还有蓄积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三是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随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中,引起人体机能病变。因而,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在铜鼎农贸市场上随机购买了白菜、冬瓜、空心菜等日常蔬菜,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我国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试验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现在,普遍采用气液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先进仪器分析,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但分析周期长,设备昂贵,基层不易推广。如何快速测定农药残留,有四种生物快速检验方法可供选择:1、利用能产生荧光的细菌,当细菌受到样品中残留农药作用后其荧光减弱,且减弱程度与毒物浓度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已能用来测定甲胺磷等常见有机磷农药。2、利用实验室饲养的敏感家蝇对供试样品中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其有毒污染物进行测定。如在一瓶内放人10克蔬菜后,再放入50只敏感家蝇,3小时后,若家蝇死亡5只以上,说明农药污染超过限量标准,死亡在10只以上,说明农药污染很严重。3、分子生物学方法,该方法利用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能产生免疫抗体的原理,将抗体筛选制成试剂盒,通过抗体与抗原之间发生的酶联免疫反应,然后比色确定农药的残留量。4、生物化学法,根据酶的化学反应原理,研制的农药速测卡,检测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我们这次采用的就是固化胆碱酯酶和靛酚乙酸酯试剂的速测卡技术,速测卡技术有整体测定法和表面测定法两种方式。 1、整体测定法 实验之前,我们在实验室配制了PH7.5的缓冲液,PH7.5的缓冲液配制方法是:分别取15.0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与1.59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 PO4 ],用500mL蒸馏水溶解,配备了37℃±2℃恒温箱。 我们的实验步骤是: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学生姓名: 同组人: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专业班级: 学 号: 实验台号: 成 绩: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 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 仪器用具:略 三、 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 R B 1和R B 2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 VT 的基极电流I B 时 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U B R B 1 U CC R B1 R B2 l E U B 一U U BE l C CE — U CC - | C ( F C + R F 1 + F E ) R F 1 电压放大倍数: A V R C 〃 R _ * 亠 B C r 其中 r be — 200+26 (1+ 3 )/1 E R U B E = U B - U E =, U C E = U C - U E =,l C ~ I E = U E /R E =2/=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 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输入信号u 为1KHz, U 10mV 的正弦信号,同时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电压 U O 波形,在 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量下述两种情况下的 U b 值,并观察U i 与U 。的相位关系,记入表 1.2.2 。 E i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 V 的值与负载电阻 R.有关,负载越大则电压放大倍数越大。 由U i 与U b 的波形可知,输出和输入的相位相反,说明单级共射放大电路具有反相的作用。 3. 观察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置R C —Q, R —s, U i — 0,调节R W 使 U E —,测出“E 值,再逐步加大输入信号,使输出电 压U 0足够大但不失真。 然后保持输入信号不变,分别增大和减小 R W 使波形出现饱和和截止 失真,绘出U o 的波形,并测出失真情况下的 U C E 值。 表 1.2.1 U E 根据表格测量数据,计算得到: 输入电阻: R — R B 1调试静态工作 R W 使U E =,测量U B 、 U E 、U C 、F B2值。记入表 1.2.1。 接通+ 12V 电源、调节

系统测试报告(详细模板)

xxxxxxxxxxxxxxx 系统测试报告 xxxxxxxxxxx公司 20xx年xx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4) 3.1测试执行情况 (4) 3.2功能测试报告 (4) 3.2.1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2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3xxx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4xx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5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6)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6)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7)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8)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8)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10) 4测试结论与建议 (11)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11)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11) 4.3测试结果分析 (11) 4.4建议 (11)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 xxxxxxxxxx公司 1.3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混凝土外加剂氯离子含量试验报告.docx

湖南中天土木工程检测中心混凝土外加剂氯离子含量试验报告委托单位委托单号 工程名称样品编号 施工部位环境条件温度:°C 湿度: % 样品名称混凝土高性能外加剂质量标准GB8076-2008 样品描述淡黄色粘稠液体仪器名称电位测定仪、电极、搅拌器代表数量6t 试验方法电位滴定法 样品批号样品来源 生产厂家试验日期 序号试验项目规定值试验结果 1 氯离子含量X Cl(%)0.1 0.08 结论:经检测,所测指标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标准及《xxx工程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标准》的要求。 备注: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批准: 审核 试验: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 湖南中天土木工程检测中心 混凝土外加剂氯离子含量试验记录表 委托单位 委托单号 工程名称 样品编号 施工部位 环境条件 温度: °C 湿度: % 样品名称 混凝土高性能外加剂 试验依据 GB8077-2012 样品描述 淡黄色粘稠液体 仪器名称 电位测定仪、电极、搅拌器 代表数量 6t 试验日期 外加剂类型 GOR 型高性能减水剂 试验次数 1 2 外加剂试样质量m (g ) 2.1280 2.2260 硝酸银溶液当量浓度c (mol/L ) 0.10 0.10 空白液 加10mL 氯化钠标准液消耗 硝酸银溶液体积V 01(mL ) 10.48 10.43 加20mL 氯化钠标准液消耗 硝酸银溶液体积V 02(mL ) 20.37 20.43 加外 加剂 试验 加10mL 氯化钠标准液消耗 硝酸银溶液体积V 1(mL ) 13.33 13.34 加20mL 氯化钠标准液消耗 硝酸银溶液体积V 2(mL ) 18.35 18.53 氯离子所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V=[(V 1-V 01)+(V 2-V 02)]/2 0.42 0.51 氯离子含量:X Cl =[(c ·V ×35.45) / m ]×0.1 0.07 0.08 氯离子含量平均值X Cl (%) 0.08 备注: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田间试验批准证书号: 协议备案号: 验试验样品封样编号: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药类别:除草剂 试验名称: 委托单位: 承担单位: 试验地点: 总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参加人员: 报告完成日期: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E-mail: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试验名称: 试验作物: 防治对象: 供试药剂: 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 试验结果: 使用方法: 安全性: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 2试验条件 2.1作物和栽培品种的选择 2.2试验对象杂草的选择 2.3栽培条件 2.4其他条件 3试验设计和安排 3.1药剂 3.1.1试验药剂 3.1.2对照药剂 设人工除草和空白对照处理。 3.1.3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表1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3.2.1小区排列 3.2.2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复次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施药方法 3.3.1使用方法 3.3.2施药器械 3.3.3施药时间和次数 3.3.4使用量

3.4防治病虫和非靶标杂草药剂资料 4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气象及田间管理资料 4.1.1气象资料 4.1.2田间管理资料 4.2杂草调查4.2.1调查时间和次数4.2.2调查方法 4.2.3药效计算方法 4.3作物调查 4.3.1调查时间和次数 4.3.2调查方法 4.4对其他生物影响 4.5作物产量和质量 5结果与分析

(单位盖章)

表5施药当日试验地天气状况(或设施栽培条件)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8 经济学 学生姓名:程剑波 学生学号: 2008011133 __

实验项目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一、统计图绘制;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三、趋势性的绘制;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六、循环变动的测 算分析。 通过统计学(2009.9.10-2009.12.15)实验报告如下: 一、统计图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三、趋势性的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六、循环变动的测算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体会: 参考实验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非参数统计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6市调2班 学生姓名:何春 学生学号: 2006004151 _

实验报告一 实验项目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发坎蒂雷法 实验日期2009-4-30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本要求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权数的重要意义;掌握权数确定的定性和定量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综合评价中重要性权数确定的处理技能。 实验内容 根据资料使用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坎蒂雷方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并进行权数比较分析。 检验方法的选择及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变异系数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先求各个指标的均值Xi 和标准差 Si (2)接着求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Si/Xi (3)对Vi作作归一化处理,及得各个指标的权数 结果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后一列的权数最大,即人均创造总收入这个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这个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评价被评价对象差异。同理,第四列的权数最小,也就是说各个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数值差异较小,那么这项指标区分开各评价对象的能力较弱。 2 用相关系数法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2)构造分块矩阵 R1(去掉相关系数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R2 R3 R4 R5 R6 同理可得

(完整版)第三方软件测试报告[模板]

第三方软件测试报告(暂定)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作为该系统测试的测试标准,内容关系到本次系统测试可能涉及到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解决方案。 1.2.系统概述 略 2.测试描述 2.1.测试范围与内容 我方(北京圆规创新公司)对XX公司“XX”项目进行测试,保证使用方的功能正确,保证系统核心模块的稳定和安全,为项目的验收提供参考。以此,本计划列出了在此次功能测试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内容和实施的方案及测试资源的安排,作为测试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本次测试的对象为XX公司“XX”项目,测试范围为:略。 本次测试的主要内容有功能测试(含容错测试)、易用性测试。 2.2.测试依据 本次测试所依据的文档包含开发方提供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操作手册》、《用户手册》,《维护手册》,《设计文档》等相关开发文档。

并依据IT行业项目的通用标准,包括功能测试标准、缺陷标准、易用性标准。 对于项目的易用性标准,原则上由测试方提出易用性问题修改的建议,由开发方对测试方提交的问题进行确认。 3.测试解决方案 我公司针对用户方提出的测试要求,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经验,撰写测试技术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含了本次系统测试可能涉及到的测试类型,并分别介绍不同测试类型的内容和相关标准。 3.1.系统功能测试 实施系统功能测试,完成对被测系统的功能确认。 采用黑盒测试方法,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将功能点转换为功能测试需求,根据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保证所有功能点必须被测试用例覆盖。 测试用例的编写采用基于场景的测试用例编写原则,便于以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上兼顾正常业务逻辑和异常业务逻辑。测试数据的选取可采用GUI测试,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比较测试等测试方法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数据的组合,一般以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为主。 3.1.1.系统功能项测试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所有功能项进行测试(列表); 3.1.2.系统业务流程测试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典型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列表); 3.1.3.系统功能测试标准 ?可测试的功能点100%作为测试需求(如未作为测试需求,必须在测试计划中标注原因并通知用户方负责人);

系统测试报告模板(绝对实用)

XXX项目软件测试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目录 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2测试概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进度回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硬件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网络拓扑.................................... 错误!未定义书签。3测试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修改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功能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易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兼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4缺陷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收敛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缺陷统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5遗留问题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遗留问题统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1.试验项目及结论 Order Test Type Testing Date Test Results 1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11.29 PASS 2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11.29 PASS 3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11.29 PASS 4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11.29 PASS 5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11.29 PASS 6 Surge Immunity Test 11.29 PASS 7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8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Test 11.30 PASS 9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Test 11.30 PASS 10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2. Mode of operation during the test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 n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 Mode1: Normal Operation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Java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名称综合图形界面程序设计 实验时间2014年5月5日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教学中心 指导教师薛景 学生姓名臧玉付班级学号1200103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通信)

2、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软件,实现简单的四则运算。(请在下方空白处填写本程序的全部 ..程序代码及软件界面截图) import java.awt.BorderLayout; import java.awt.GridLayou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x.swing.JButton; import javax.swing.JFrame; import javax.swing.JPanel; import javax.swing.JTextArea; import javax.swing.JTextField;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JFrame {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WIDTH=50;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HEIGHT=40; JButton one=new JButton("1"); JButton two=new JButton("2"); JButton three=new JButton("3"); JButton four=new JButton("4"); JButton five=new JButton("5"); JButton six=new JButton("6"); JButton seven=new JButton("7"); JButton eight=new JButton("8"); JButton nine=new JButton("9"); JButton zero=new JButton("0"); JButton DOT=new JButton("."); JButton ADD=new JButton("+"); JButton SUB=new JButton("-"); JButton MUL=new JButton("*"); JButton DIV=new JButton("/"); JButton EQU=new JButton("=");

最新软件测试报告模板分析

(OA号:OA号/无)XXX产品名称XX版本(提测日期:YYYY.MM.dd) 第XX轮 功能/性能/稳定性/兼容性测试报告

修订历史记录 A - 增加 M - 修订 D - 删除

1.概述 (4) 1.1 测试目的 (4) 1.2 测试背景 (4) 1.3 测试资源投入 (4) 1.4 测试功能 (5) 1.5 术语和缩略词 (5) 1.6 测试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测试环境 (6) 2.1 测试软件环境 (6) 2.2 测试硬件资源 (7) 2.3 测试组网图 (6) 3.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7) 4.测试结果分析(大项目) (8) 4.1 Bug趋势图 (8) 4.2 Bug严重程度 (9) 4.3 Bug模块分布 (9) 4.4 Bug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测试结果与建议 (10) 5.1 测试结果 (10) 5.2 建议 (11) 5.3 测试差异分析 (11) 6.测试缺陷分析 (11) 7.未实现需求列表 (11) 8.测试风险 (12) 9.缺陷列表 (12)

1.概述 1.1 测试目的 本报告编写目的,指出预期读者范围。 1.2 测试背景 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必要时包括该项目历史做一些简介。 1.3 测试资源投入 //针对本轮测试的一个分析 //测试项: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稳定性测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