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

“融诗寓画〞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以诗、词、儿歌为基点,对同一内容实施

构图、造型、色彩训练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

整学生绘画胆小的不良心态;开拓学生创作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绘画的内部动力

机制,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融诗寓画〞美术教学根本形式有三种:一、儿歌造

型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

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使生理根底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

作画中再现。例、动物造型训练学习内容1.小鸡〔1课时蜡笔画〕鸡头画小圆,鸡

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附图{图}〕

2.小鸟〔2课时蜡笔画〕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

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3.大象〔3课时蜡笔画〕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附图{图}〕4.小狐狸〔2课时蜡笔画〕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

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附图{图}〕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局部形体,概

括成各种根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到达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二、诗词助用色色彩能直接刺激

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

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响的速度。训练步骤: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

以及配置方法。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

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1.比照色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橙…蓝:云霞出海曙。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2.类

似色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

翠柳,3.同种色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青草池塘

处处蛙〔绿…深绿〕山清水绿〔深绿…绿〕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白毛浮

绿水〔白…绿〕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从上

例可见,比照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

同种色的深浅配置给人以单纯、统一温和之感。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色

彩的把握和应用也心中无数。因此,教师运用对应的诗句在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理解

色彩的组合配置及设色,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他们一次又一次从回忆、联想、提娶重构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识记材料进行再加工。三、“诗配画〞的构图训练中、高年级学生正值陈述符号期和陈述写实期,在创

作学习活动中,由于知识浅、经验少碰到具体困难有:1.构图单一2.画面内容无

主次3.布局欠合理4.个别学生无从入笔……针对学生实际,在美术课的创作教学中,以风景画为主体,结合学生语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诗词,开展以诗配画的构图训练,让学生借助古诗和插图启迪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从中学习创作的技能。例:“诗配画〞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的训练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

绿水,红掌拨清波。构图要求:1.横.竖构图2.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3.湖面远

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附图{图}〕2.?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构图要求:1.竖构图2.鲈鱼改诸鱼

3.除画出没风波里的景外,还可画夏日太阳当头照〔附图{图}〕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构图要求:1.横.竖构图2.莺尽可改诸鸟飞3.放风筝的地方可自选公园.郊外.农村等

〔附图{图}〕4.?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构图要求:1.横构图2.古人改画现代人3.车可画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附图{图}〕上例“诗配画〞的构图训练步骤有:1.复习理解已学过

的古诗根据古诗中的文字表述并参照插图思考两个问题:A.插图中的主景是什么?

画面内容与诗词中那些文字对应?B.区分其构图形式?2.根据教师的训练要求,

参照范画再构图。学生对同一内容作不同形式的同期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构

思作画,对个别不善开动脑筋的学生要耐心指导。上述各件学生作品是学生从现实生

活中的情景进行再一次的概括、想象提炼而成,尽管有的构图荒唐,但这却孕育着学

生积极思维求索知识的希望。从“融诗寓画〞的教学思路可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采

用这种教学手段,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其训练密度大、学生参与时机多,不仅为绘

画根底好的同学提供作画时同一资料的多种范例,而且还能带动绘画水平低的学生齐

头并进。经实验班学生作业统计:95%的学生能当堂学会动物造型的技能;95%

学生能当堂记住色彩的组合和配置方法;85%学生作业时能正确用色;90%学生

能根据诗意构图,其中有80%的学生构图有变化。实施“融诗寓画〞的教学手段,

为个别作画害怕的学生驱除了学习困难的恐惧心理,使他们能跟上教学进度。“融诗寓画〞的美术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活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初探 “融诗寓画〞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以诗、词、儿歌为基点,对同一内容实施 构图、造型、色彩训练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 整学生绘画胆小的不良心态;开拓学生创作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绘画的内部动力 机制,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融诗寓画〞美术教学根本形式有三种:一、儿歌造 型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 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使生理根底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 作画中再现。例、动物造型训练学习内容1.小鸡〔1课时蜡笔画〕鸡头画小圆,鸡 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附图{图}〕 2.小鸟〔2课时蜡笔画〕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 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3.大象〔3课时蜡笔画〕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附图{图}〕4.小狐狸〔2课时蜡笔画〕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 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附图{图}〕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局部形体,概 括成各种根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到达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二、诗词助用色色彩能直接刺激 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 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响的速度。训练步骤: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 以及配置方法。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 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1.比照色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橙…蓝:云霞出海曙。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2.类 似色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 翠柳,3.同种色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青草池塘 处处蛙〔绿…深绿〕山清水绿〔深绿…绿〕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白毛浮 绿水〔白…绿〕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从上 例可见,比照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

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迎河中学蔡士阔 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整体把握。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另辟巧径,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以画解诗,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对话”中来完成,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就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一、苏轼在欣赏完前代“诗佛”王维的诗画后,发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叹。诚然,“诗中有画”是王诗最大的特点,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王维出使塞外望着无垠的大漠而写下《使至塞上》;岑参风雪吟留别,高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这些诗中,无不蕴涵着一幅幅或绚丽多姿或气吞山河或意境开阔的画面。 诗歌中客观描绘的画面,之所以能从作者的笔下浮现出来,那是因为它们能与诗人即时的主观情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统一。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上来,它的画面自然而然就带有主观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

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欧阳怡 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21期 摘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探讨跨学科融合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通过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具体古诗词学习“问题化”“情境化”,通过古诗词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的融合,促使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价值 跨学科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多应用于STEAM创客课程教学。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且古代诗词多配乐吟诵,不少诗作也是画中题诗,涉及音乐、美术的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围绕古诗词鉴赏与创作,打破学科边界,超越语文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融合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几门学科的内容,有利于促使学生对诗词鉴赏进行深度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目标制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其中不少学科素养相互交织融合,旨在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就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五门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其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 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与历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音乐“音乐实践”“情感体验”“审美情趣”、美术“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地理“人地协调观”相互交融。 制定跨学科融合古诗词教学目标应以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为主体,协同其他几门学科知识与能力作为辅佐,各学科相互影响与促进。课程目标拟定为: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读懂古诗词,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诗画合一魅力无限——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有机融合的探究

诗画合一魅力无限——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有机融合的探究 【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小,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促使学生走进古诗情境之中,领悟其中的文本内涵和文本情感。其中,诗画合一教学法就是一种诗画交融的教学方法,将其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古诗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培养小学生的诗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诗画合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孩子们的课业学习增添一抹新色,就成了老师们的挑战。现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讲、读、背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枯燥乏味的演讲式、一板一眼的翻译法、一问一答的讲解法等。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打开古诗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秉承苏轼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通过“诗画合一”的方法,将绘画引入倒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去感知诗意,能丰富学生的内心的文化底蕴,提升内在的审美素养。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诗画合一”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诗词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又相同。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了极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既能够普及美术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又能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手口脑并用、教学玩合一,使学生思维活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传 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2. 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会模仿,不懂创新的人要 被淘汰,诗画教学在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生可根据 古诗词进行绘画,诗句和线条相结合生成一幅幅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造能力。 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 通过诗画教学,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陶冶情操,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 文化、壮丽的山河和杰出的文豪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小学古诗词适用美术作品展示的教材梳理 我们将12册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按照写景、叙事、送别、咏物、感怀等进 行分类。通过归纳梳理,我们很快发现,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以写景居多, 还有一些咏物的、叙事、送别等,一些感怀、哲理的古诗也多半是借助景物来体 现的,这些诗句都非常适合用美术作品展示出来,把古诗词教学和美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古诗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山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的 目的。 三、美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介入的不同时段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探索不同时机的介入效果。

把“诗”融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的实践研究

把“诗”融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的实践 研究 摘要:诗画一体是国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理 解能力和绘画能力都较弱,教师需要把诗融入国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名作, 从中感受诗与画的联系,掌握绘画技巧,在诗境中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促进学 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从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开展多种形 式教学活动、适当延展美术教学内容三方面浅析把“诗”融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 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诗 引言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小学生学 习与成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将诗与国画教学相融合,展 现传统审美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夯 实学生美术与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美术教 师的教学观念存在问题,没有将诗与国画教学相融合,学生处于枯燥学习氛围中,感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影响学生美术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结合生活实际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三方面出发,为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提供几点建议。 一、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生活实际教学 古诗词中蕴含很多知识,学生学习古诗词,能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因此教 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把诗融入国画教学活动中,渲染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 学习质量。但是当前国画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过于重视绘画步骤,学 生机械化学习和绘画,形成思维定势,不能灵活化学习和绘画,学生对美的感受 相对单一,无法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随着教学发展,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及时转

变教学观念,重视生活实际中蕴含的美术素养,把诗融入国画教学活动中,引导 学生在诗中学习国画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例如,教学《团扇》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生活 实际,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绘画积极性。教师首先带着学生学习 教材内容,带着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团扇,进而引导学生结 合生活实际,用水墨画一幅团扇扇面,或者将熟悉的古诗写在团扇上,学生深切 感受生活,体会诗与国画的意境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朗诵出来,明白诗 中描述的场景,进而将诗中内容绘画在团扇上,学生在良好诗词情境中学习国画 知识,记忆更为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给予学生熟悉感,教师能够将诗 与国画教学深度融合,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身美术素养[1]。 二、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形式的创新,为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学习观念。但是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美术教师照着教材授课,采用固化的教学 手段教学,学生对国画教学内容没有过高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浪费课 堂教学时间,不能将国画教学内容高效讲授给学生,也无法将诗融入教学中,影 响教学效率,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教学任务, 让教学课堂活跃起来,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带着学生体会古 诗词的意境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有关节日的国画教学内容时,可以将相关节日的古 诗词引入教学课堂,为学生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 首先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然后引入绘画主题,引导学生结合《元日》想象春节 放鞭炮的场景,学生在诗中描绘的情境中探究国画知识,用毛笔画出美丽的线条,让诗融于画中,画融于诗中。教师也可以结合节日主题,引入相应古诗词,让学 生进行适当想象,充分思考,抓住诗中关键词,通过绘画形式将诗中内容展示出来,学生对诗和国画有深度认知,构建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描写和绘画出诗中内容,充分感知诗句的美,将诗与国画教学深度 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2]。

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中学美术教学既要融入西方绘画的相关知识和精髓,又要发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从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现状来看,传统中国画对整体美术教学的影响还不够深刻,教学者对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的探索与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深化的必 要性。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传统中国画;探索;研究 传统中国画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美术的研究和认识,汇聚了前人的艺术智慧,是中学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优秀素材,对当代中学生美术修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中学美术教学要体现兼容并包的理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精粹。 一、加强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创新,融入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内容 1.为传统中国画教学定制独立课程 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首先需要教学者引导学 生全面细致地了解和熟悉中国画内容,对传统中国画的组成要素、历史沿革以及代表作品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赏析。为此,

中学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定制独立的国画课程,改变以往点到即止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全面具体地感受传统国画的创作和发展历程,为传统中国画真正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看,针对传统中国画的独立教学,教师应进行专门的内容设计,纵观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对意境的追求和营造几乎是很多名家画作的内在共性,这也反映出了传统中国画对当代中学美术教学的深层次影响,即培育中学生绘画过程中对意境美的重视,凸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2.深入剖析和训练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 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使学生熟练掌握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传统国画讲求意境的营造,一点一墨便能轻松勾勒出人物、山水的风韵,言未尽之意,令人浮想联翩。另外,教师还应向学生讲述和传统中国画有关的人物轶事,了解一种绘画风格形成的环境和其内心写照。 二、传统中国画融入中学美术教学需要进一步变革教学模式 1.让学生回归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小学美术融入语文古诗词策略探究

小学美术融入语文古诗词策略探究 摘要: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美术教学也是实现美育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小学美术教学新模式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和语文古诗词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基于“诗画合一”理念,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魅力,进而深化对色调、笔触以及构图等美术基本知识、技术的认知,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小学美术中融入语文古诗词策略的有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语文古诗词;融入路径 前言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学习活动方式对美术学习领域加以细分,强化美术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以及综合性,将美术课程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关联和整合,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现下增强自身的创作力以及想象力,进而提升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塑造对自然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在西蒙尼蒂斯看来,“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无论是绘画中的表现手法、具象思维还是抽象意境,都和古诗词中蕴含的人文和艺术内涵具有紧密关系。另外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践行“诗画合一”理念,极具现实价值。 1. 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语文古诗词,实现“诗画合一”,有助于转变传统美术机械化教学模式,利用诗词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交互式、体验式的民主教学氛围,能够促使师生、生生展开有效沟通,围绕美术创作展开更为深刻的探讨。对于教师而言,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利用诗画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课案例关雎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课案例关雎 本课案例是一节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课程,以《关雎》这首古代诗歌为主题,通过阅读诗歌、欣赏画作、剪纸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雎》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2.通过欣赏画作,了解古代画家对《关雎》的诠释和阐释。 3.通过剪纸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阅读《关雎》诗歌,了解其意境和美学价值。 2.欣赏古代画家对《关雎》的诠释和阐释,了解画作的特点和风格。 3.利用剪纸等形式,让学生创作与《关雎》相关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引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 2.阅读《关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关雎》这首古代诗歌,并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3.欣赏画作:教师展示古代画家对《关雎》的诠释和阐释的画作,让学生欣赏画作的特点和风格,并进行讨论。 4.创作艺术作品:利用剪纸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

5.展示和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的情况。 2.考核学生对《关雎》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画作的欣赏能力。 3.评估学生创作出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 1.《关雎》这首古代诗歌的课文及注释。 2.古代画家对《关雎》的诠释和阐释的画作。 3.剪纸等艺术创作材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关雎》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还通过欣赏画作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拥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从而达到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目的。

诗画一体学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诗画一体学古诗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显现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人生哲理。 目标预设: 知识: 1、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2、积淀描述景色的语言。 3、掌握本课8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能理解生活中出现的含这些生字的词语,并能使用。 情感: 感受诗人宽宏博大的胸怀,感悟其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明白“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人生哲理。 水平: 继续培养学生的感悟水平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重点、难点:积淀描述景色的语言,明白“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但仅是形成知识体系,还要构建语言水平。学生语言水平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使用”,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给方法,逐步放手。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读、说为主,从图画入手,引出诗句,再融诗句与图画,理解诗意,情景交融,化深刻的道理于直观的形象,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看画入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看图说话。

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现在老师来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2、看图入诗。 (1)老师也来编个故事,行吗? (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登楼) 有谁知道这座楼阁的名字?(板书:鹳雀楼)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鹳雀楼”吗?(简介鹳雀楼,学习生字“鹳”和“雀”) (2)那我们就一起登上鹳雀楼看风景吧!(板书:登完成课题板书)学生边做登的动作边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注意纠正“鹳”的读音) 指名读题。(若读得好,“恭喜你,你已经登上鹳雀楼了!”)谁知道站在鹳雀楼哪里才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在楼顶画上诗人)为什么呢?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3)我们就站在鹳雀楼的顶层欣赏眼前的美景吧!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景致? 你们知道吗?诗人王之涣也就站在这个地方看眼前的景色。他看着……不禁吟诵了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题就是“登鹳雀楼”。 师配乐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这首诗已经选入我们的课本了,赶紧找到它! (学生大声朗读全诗,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 4、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嵌到这幅图中,好吗? 师在图上白日、黄河、鹳雀楼相对应的位置板书诗句,学生书空。诗画一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再读全诗。 (1)老师也来读读诗歌,好吗?你给老师打多少分?为什么?

对话——古诗词与中国画在小学课堂教育实践中的融合

寓教于乐 YUJIAOYULE 诗与画的对话 ——古诗词与中国画在小学课堂教育实践中的融合 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而又相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小学尝试将古诗词与中国画结合在小学课堂,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都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教材中大多是儿童画和手工制作,系统的国画知识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教师开发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艺术创造力的同时,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更加行之有效。自古以来,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 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王维“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的境界更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了极致。 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从三年级起就设有中国画课,可小学生一般都没有国画基础,要搞好小学的中国画教学,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大胆摸索出有效途径就很有必要。同时,小学中国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造成思维闭塞,从而在一 定的程度上导致主题情感创造意识的失 落。基于以上这两个层次的需求,作为 小学美术教师的笔者近年来尝试着把中 国古诗词引入中国画的课堂教学。 1. 诗画结合 “琴棋书画”在中国历代传统文化 中一直是被认为不可分割、有着紧密联 系的一个艺术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具备 很深的造诣。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贾岛在他的诗里没有一处提到隐者 形象以及深山景色,前两句是一问一答 的对白而已,后两句也就是童子回答他 的问话,但是一句“云深不知处”却让 人感受到了与世隔绝、身处云雾之中的 隐者和山林,同时更可以让 82 张荣 读者自己去想象隐者“采药去”的隐居环境 和心若浮云的深远意境。这首诗便可结合孩 子的想象力,将诗歌内容融入山水云雾之 间,仿佛看到童子与老师,也仿佛看到各种 奇异草木。诗融于画,画融于诗,便可增强 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提高对绘画的创作热情。 2. 赏析练习 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力较弱,所以可以相 结合作品赏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画家的笔下,这 个画面也常常就是在若大的纸幅上画着诗人 打伞、童子指路、远处淡淡几笔的树林里露 出小茅屋和酒旗的一角,除此之外,应该不 会有太多的其他笔墨了。但是通过赏析作 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清明时节的惆 怅,思念亲人的情愫,将诗、情、画、意融 为一体,更好的理解诗词,更好的创设意 境,更好的体味人生。课上借助语文课本中 的《清明》一课,将创设诗与画的意境与笔 者边吟诵、边作画的时时碰撞,引起孩子的 心灵上的共鸣。 3. 读诗下笔 读透了诗词再下笔,诗源于作者的创作 心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 界。如《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 春来江水绿如蓝” 虽然只有两句,却向人们 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 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 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 境,主要要抓住了“设色” 的技巧,将多彩 的充满意境的江南水乡浓墨重彩勾勒开来, 著名绘画大家吴冠中老先生,就以江南为题 材创作了大量作品,亭台楼阁,小河流水, 黑瓦白墙,江南人家,都充分展现墨色的变

将“诗”“画”结合为小学古诗教学铺设便捷之路

将“诗”“画”结合为小学古诗教学铺设便捷之路 作者:吴艳 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13期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由于现代化社会中学生接触古代文字、语言的机会日渐稀少,因此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如果仅从解释字面意思入手,则学生将很难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每一首诗的背后都蕴含一幅图画,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把“诗”和“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画面的再现、形象的感染、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为小学古诗教学铺设便捷之路。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形象感染诗画结合诗中悟情 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和理之间。为适应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如何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呢?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于形象层面,而古诗往往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倘若仅从字面进行解释,他们可能对古诗文中所体现的意境和思想感情都不能很好地领略。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新奇和美丽事物的特点,为每首古诗找到适宜的画面,比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或画面、音乐的旋律等,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将“诗”与“画”相结合,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中。使学生在形象的感染中主动进行形象思维,感受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一、诗中有画 我国很多古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安石的《元日》等。教学此类古诗时,应很好地抓住其“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画面的再现、形象的感染、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在教学前就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内容,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然后将所理解的用画笔描绘下来。学生的画呈现出白茫茫的一片,更有学生用笔画出漫天飞雪,营造出天寒地冻的景象。在这大雪纷飞的寒冬,只有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者在江中独钓。第一步,“画由诗中来”,当学生能呈现出画面时,对诗意自然也了然于胸。果然,在教学时,第二步,“由画入诗”就顺利达成: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图画用恰当的话语描绘出诗意。第三步,师做适当引申点拨即可,我在完成上两步后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前两句虽只字未提“雪”但是

幼教理论学科教育美术教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与水墨画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幼教理论学科教育美术教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古诗与水墨画教学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古诗,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词句精美、韵律和谐,孩子们非常喜欢,但由于古诗词句精炼、内涵丰富,太多的词句意义与现代词义差别很大,因此幼儿不能理解,单靠教师的讲解也非常的乏味和枯燥。如何让难学难理解的古诗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呆板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轻松?我们尝试着将古诗教学与幼儿园的水墨画特色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诗与画的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流动的水墨画意中感受到活跃的诗情,凭借画中形象激发孩子的充分想象,走进神奇美妙的诗画世界。 觅诗情——精心挑选适合幼儿欣赏的古诗内容 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我们在选取古诗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语义浅显、用字自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 掌拨清波。”这首诗首句连用三个鹅字,极富口语化,凸显主体,洋溢着孩童般的欢快、浪漫与天真。诗人准确、传神地捕捉到白 鹅呜叫的形态、神情,写出了鹅的曲线美,又将鹅的呜叫形容得 如同歌吟,有形、有声、有色,仿佛一只活生生的大白鹅站在你 眼前。又如《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忆江南》《枫桥夜泊》等古诗,都浅显优美、通俗易懂。 2.音韵优美、意象清晰,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表现特点。 这类古诗能让幼儿感受到意境美、情感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 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活脱脱的一幅 江南春景图,莺啼绿野,花树葱茏,村落掩映,酒旗飘扬,展现 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意象。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绘画”模式在小学中低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诗心入画 ——“绘画”模式在小学中低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张冬梅【摘要】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对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古诗词的措意过深,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知识“喂”给学生,这样的古诗教学难免会枯燥乏味,学生也会产生烦腻之心。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尝试通过具有“绘画美”的古诗,将绘画引入到古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去感知诗意。本文阐述了“绘画”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特点、方法及作用,以此丰富学生内心的文化底蕴,提升内在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模式绘画美 午间,经过走廊,教室里传来阵阵读书声。该到了每周午间诵读诗歌的十分钟了,学生手捧书本,有口无心地念着……每到此时,脑海中不禁产生疑问: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十分钟,难道是“走过场”?继而联想到一次四年级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学生作木纳状。是什么导致学生的心灵无法叩启诗词的大门? 现今,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讲、读、背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小和尚念经”式的课堂氛围显得呆板、枯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枯燥乏味的“演讲式” “演讲式教学”让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一脸茫然,不知所云,因为小学生知识的有限性,教师应采取能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2.一板一眼的翻译法 有些教师为了贪图方便,照搬教案、翻译工具书一板一眼地念读,不加任何感情,小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诗的意境,只是把老师口中嚼烂的知识生搬硬套地堆在自己的脑子里,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案例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特点。 2、体会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这课山水画教学是通过山水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山水画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承袭,要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认识作品,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表达出一种寂寥的意境,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更是表达出对祖国大地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欣赏这些作品,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而体会它们的意境。 正确对待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学术界会有不同见解,但有一点是明了的: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只讲传统没有创新,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而只讲创新,丢弃传统,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山水画的欣赏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 难点:教学时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 (2)出示《寒江独钓图》请学生谈感受。(引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诗情画意。) (3)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诗情画意里吧。 2.深入教学。 (1)演示古今中国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马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教师再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可以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 ①、教师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然后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有什么气势?(山河雄伟),由此引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李可染,江苏徐州人。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西画系,此间得林风眠院长教益,并受法国教师克罗多教授素描、油画,具坚实西画基础。因参加一八艺社被勒令退学后辗转南北。抗战期间流寓重庆,任教于国立艺专,从事山水、人物创作,画风潇洒超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李可染喜读毛主席诗词,

浅谈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的融合形式

浅谈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的融合形式 【摘要】: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而有相通。”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二者共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特征使其有了交叉和融合的可能,当这两种异迹而同趣的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时,便产生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诗意画; 题画诗; 融合; 意境 中国古诗词是使用文字的形式给人看的,也可另人看到形象的画面;中国画是用画面的形式给人看的,也可使人领略诗的韵味。在诗与画中所见所闻的具象性通过通感欣赏感受中更为深刻丰富。欧阳修曾说过:“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1]咏物诗是为了抒发感情,要忘形得意;画画是为了发幽思,只有忘形而得似。也就是主观里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形象结合起来,使形成了思想感情的象征,付诸于文字而成诗,见诸于笔墨而成画。可见,在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中,都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获得主观的意的内容,这是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画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艺术精神的相通性,古往今来,诗画同质、相通相融。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时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点。从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为了中国诗画鉴赏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理论领域沿用至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中国画家和中国诗人的共同艺术追求。诗人追求诗中画的意境,画家追求画中诗的情感。 诗中有画是诗本身有画意,是指诗的意境如画。诗人戴叔伦有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个词语,营造一种意境,构就一幅画面。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活脱脱的一幅江南春景图:莺啼绿野、红花之中,一挑高悬迎风的酒旗,几组意象,给人展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之景,而烟雨佛寺的朦胧迷离以卷轴似的画面从“千里”的空间意念与南朝的时间意念中展开,给予了江南水乡的生机一份深沉的历史感。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目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成了一幅图画。画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描绘出了北方的旷远荒凉以及寥廓奇丽。“孤烟”直,没有一丝风,也就没有风声,一轮圆圆的“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给人以静寂之感。[2]“孤烟”是一条直线,“长河”是一条曲线,“落日”是一个圆点,这些简单的线条使旷远荒凉的大漠与长河、孤烟、落日相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王维把绘画手法融入诗中,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画演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是始终贯穿在审美鉴赏过程中的。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诗情画意融于自己的头脑中。其次,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绘画”这-形式,帮助学生驱遣联想力和想象力,借以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我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让学生把九个景物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九个名词平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角, 用它来决定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便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也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便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特色独

具的画面。这些画面,表面看起来是孤立的、静止的,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篇末点题的“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我让学生通过画面感悟:如.上画面乃是游子眼中捕捉到的,它们无一不牵动着游子的心弦。于是,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变而为提供给学生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对立的景色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达于化境,终而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 寓教于美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诗歌教学中审美力的培养是要通过诗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与共鸣,是让学生在绘画中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培养审美态度、加深审美感受提高审美鉴赏力、挖掘审美创造力,是在古代诗

歌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力培养的四个重要环节。而绘画能帮助学生走进诗歌体验美感,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古代诗歌的辉煌中,共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二、画演古诗,实现学生与诗词文本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字风流,境界全出。通过画图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有些学生也许绘画技术稍微弱一点,画得不像,但问题不大,因为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我们老师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通过画面再现这一美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能更深刻地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

初中美术诗情画意教学反思

初中美术诗情画意教学反思篇一 学习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古诗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通过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艺术情感教学重点:如何用水墨画形式描绘古诗大意通过分析讨论古诗大意及分析范作的方法解决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的表现通过分析范作和以一首诗为例,先讨论分析再示范的方法解决教学准备: 1教具:水墨诗意挂图数幅,水墨画示范工具录音机古诗朗诵录音带 2学具: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水瓶垫纸墨汁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播放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朗诵带,并展示为此诗配画的水墨诗意图 请看老师为望庐山瀑布配的画,是用什么形式画的?(水墨画)我们今天就来用水墨画表现古诗大意板书课题:画画古诗大意 二:审美体验: 用水墨画表现的望庐山瀑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讨论) 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书上范作: 谁能说说寻隐者不遇的诗词大意?读了以后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范作上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意境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水墨画法表现隐者生活环境的清幽的) 蓬头稚子用了什么笔墨技法表现诗词内容的? 泊船烟渚表现了什么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 这些诗意图很好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诗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要用水墨画古诗大意,要挑选意境深远,层次较多的诗,象望庐山瀑布之类写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诗 三:我们学过的哪些诗适合用水墨法画?(请两三名学生各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诗里写了什么?有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意境?读了诗,你会产生什么感情? 以刚学过的鹿柴为例,示范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现诗意 放诗朗诵录音,并请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如果要表现出这种意境,诗中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简化或省略?以上我们做的这一步叫构思(板书) 想好后在草稿上画画各部分的位置大小,使重点突出,这一步叫什么?(板书:构图)

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 第9课《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诗人是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画家则是通过色彩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之艺术思想。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景与诗情的统一,他们就一定能够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水墨画表达古诗诗意的造型方法,掌握水墨画中主次虚实的构图与落款表现方法。 2.通过赏诗听诗、看画选诗、读诗选画;诗中入画;画中落诗,诗画共鸣等方法的学习掌握用水墨进行诗情的描绘创作。 3.通过学习,体会中国画的写意、抒情、传趣,以画意描绘诗意的艺术美感。 【教学重点】 1.学习在古诗中找“诗眼”进行创作构思,并联系已学的水墨画知识,创作绘画出画中的“诗眼”。 2.学习在水墨画中提写诗句的落款方法。 3.学生根据古诗选择适合的“诗眼”创作水墨主题画。 【教学难点】

1.感受水墨画与古诗之间诗画共构,传意抒情的美感。 2.掌握水墨画中主次、虚实的造型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范作。 学具:古诗一首、绘画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识别诗句,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中国诗词大会》吗?听说节目中的诗词几乎全部出自咱们中小学的课本。今天老师也出道关于诗句的题来考考大家:挑字联诗——从以下九个字中挑选一些字组成一句诗。你看出来了吗?(课件出题)答案: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这么短时间就能答出来,看来你知道的诗还真不少!那谁能完整的背出这首古诗? 3、从这首诗中,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呢? 4、是呀,一首好诗总是充满着画意,一幅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份“诗情画意”。(板书课题:诗情画意) 二、尝试技法,感知诗境 1、拼图构思,体会构图: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登鹳雀楼》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内容?——板书:构思。 给诗配上画,首先得了解诗句的含义,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才能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刻画。你找到这首诗中的关键词了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山、日、楼、河——课件闪烁关键词-并配上简笔图)这些特定的景物,向我们描绘了落日余晖下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黄河波涛汹涌,奔向大海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