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摘要

身为绍兴人,莲花落,从小耳濡目染。莲花落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绍兴莲花落是大概念“莲花落”与宁波走书,广西零零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一样是浙江主要曲种。主要流行与绍兴,上虞,萧山,余姚,杭州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地方曲艺,它有如何的命运,它又是为何如此受到欢迎,笔者将从绍兴莲花落的与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因素来谈谈这个话题

关键字

绍兴莲花落艺术特色历史社会因素故事内容

一(名称艺术

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

一)l莲花落研究者:莲花落初始时期,艺人们沿街卖唱,内容主要是以“ 劝善醒世”为主旨,后来渐渐主唱者领唱,从者帮腔的形式,与唐代的“散花落”衍变来的“咍咍莲花落’相近,因此属于大概念“莲花落”。

二)绍兴莲花落老观众:莲花落故事动人,唱腔动听,劝善醒世,风趣诙谐,引得观音走下莲台与百姓一起欣赏,故被称为“莲花落”。

三)绍兴莲花落老艺人“豆腐啊土”:说唱莲花落,故事一定要前后“连”的牢,情节一

定要左右“化“的开,段子一定要随时煞的“落”。?(绍兴方言,煞的落,即煞的

住)演唱莲花落,演唱者一定要根据现场即兴发挥,顺势引导,就是说要有”连”,有

“化”,有“落”,,者才叫“莲花落”。

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绍兴莲花落受欢迎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说唱艺术。研究者的研究比较理论性。作为绍兴莲花落的接受者,即老观众的对于莲花落名称的由来则较大程度上出于他们对莲花落的印象----故事动人,说唱动听,风趣诙谐。莲花落老艺人则更注重其说唱的技术。有连有化有落。

二(历史社会渊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莲花落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莲花落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继而开始说唱长篇,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从其历史及其发展来看。莲花落本是乞丐卖艺所唱,其演唱者以及听众多是处于生活的中下层,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又因乞丐行乞是所唱,流动性较强。当莲

花落艺人在绍兴定居并收徒发展时,唱词为信口所编,又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性。后来的节诗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主人公多为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一个节诗叙述一个情节较为简单的故事,具有滑稽、夸张、讥讽、幽默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说唱长篇,仍以民间轶事、传说为题材。由此可见,绍兴莲花落的传承即发展在社会因素上占有很大是优势,它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取材,从而来反映生活。

《娘家节诗》后来改编为《回娘家》,讲的是嫁到绍兴斗丘里的翠姐姐要回娘家,却受到婆婆的阻拦(斗丘里的老规矩,新媳妇要满三年才可以回娘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回娘家的故事----一次跑出去中途碰到丈夫做生意回来,于是两个人打算先回家再一起去娘嫁,却最终被婆婆所阻;一次在半路踩死了三叔婆的乌小鸡二被认为是晦气的一天而被婆婆拉回家。后因怀胎而无法回去。当她最终回到娘家时却引起嫂嫂的怀疑,无奈她只好“原轿去原轿回”。故事不仅仅写了翠姐姐的遭遇,也通过翠姐姐与起嫂子的对比,达到宣传婆媳要和睦的道理。

三(表演艺术

绍兴莲花落的演唱手段主要是:说,唱,噱,演

说即“说表”,绍兴莲花落艺人的借鉴平话艺术的长处,首先在“说表”上下功夫。绍兴莲花落的说表大体分为表白,道白,私白,表道混合白四种表白交代故事情节,介绍曲目中的时代,环境,地点,人物。绍兴莲花落《唐伯虎点秋香》里描写天气好就有一句“三月里的大暖风吹起来。人啊懒洋洋,腰骨三段生”?(绍兴方言,三段生就是变成三段,形容

人懒)道白是曲目中的人物对话,也就是出角色。绍兴莲花落《唐伯虎点秋香》中船头老的出场就有一段精彩的白,那是船头老喝完酒在大街上的所遇。“我哒哒哒哒一哒呛,一呛呛一一样西沟桑?(绍兴方言,即玩具,小东西)。。。。。。看见一个大姑娘,脸孔标准鹅蛋样,辫子养的老老长,我抬起头

来张一张?即看一看).憋,拿起一个呆巴掌,我没头没脑再去张一张,哦悠悠,还是伢廿八房的表姑娘,表姑娘,客气相,拉咯拉绑咯绑一拉拉到屋里厢堂前中央让一让,要请请我这个大外甥,搬出下饭?(即菜)廿四样:鱼虾肉蟹酱腊鸡腊鸭腊大肠糟鸡糟鹅糟白鲞田螺螺蛳两碗装黄鳝泥鳅加生姜萝卜芋艿苋菜梗豆板豆芽水千张钝则钝斩白鲞咯则咯杀鸡娘橱角落头还有一碗陈年霉千张小鸡毛毛三寸长麻油浇得喷喷香香油倒了个七八

私白是表现人物内心思想的。表道混合白就是一表带白,就是说书人代人物说话。两”

噱,即噱头,“噱乃书中之宝”绍兴莲花落也明白“无巧不成书,乌噱不成曲”的道理,噱头分为三种,一是插科打诨的外快噱,一是符合清理的肉里噱,一是古语今译的换变噱。噱头的作用主要是博彩。艺人在放噱头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节奏,也要把握奥面风,口风,手势的有机配合。

唱是唱腔。传统莲花落在唱腔上已经形成了起唱,转板,落调的“起,平,落”结构的基本调。早期绍兴莲花落的工尺调速度相对比较平庸,主要用于演唱农村生活,家庭琐事的短篇,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曲调结构。即起句?接腔?多次反复的清板?落句?接腔。后期的绍兴莲花落废弃了接腔的形式,采用啦四胡伴奏,加强了音乐性。伴奏时常加入《梅花三弄》,《无锡景》。《孟姜女》等曲词。四胡出音清晰,花哨流利,有浓郁的地放色彩。有经验的伴奏家,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自如的伸展或压缩,与唱着配合非常默契,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听觉上的莫大享受。

演就是表演,莲花落舞台小,上台演员少,也主要一说唱为主。因此,莲花落艺人的演主要为动作,语调上的模仿。通常运用夸张,将细小的动作扩大化,生动化,戏剧化。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跳进跳出,一收一放。备受观众喜爱。

绍兴莲花落语言是绍兴方言,采用民间的口语,俚语。阿Q与辫子中“辫子细,只有

勿声勿响闷滋滋”意思是没有话说。它源于日常用语,又将其艺术化,语言通俗,生动简练。

风趣,幽默,给人一种亲切感。加上四胡的伴奏,是其百听不厌,绍兴莲花落来源与生活,

内容取自生活,故事表现生活,因此让其流传不息,深受喜爱。

参考文献

《绍兴莲花落》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花开花落》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绍兴莲花落教案

绍兴莲花落教案 绍兴莲花落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学唱和创作,逐步培养学生对绍兴莲花落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我省曲艺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曲艺的兴趣和爱好。 2、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听、唱绍兴莲花落《桃红柳绿人自醉》片段。 教学难点:分析绍兴莲花落的特点。 教学方法:听唱法、引导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查找绍兴莲花落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扇子、长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老师身穿长袍,手持纸扇,唱一段绍兴莲花落片段,问:平时可曾听到过此类唱腔?可曾看过此类表演?在什么地方听过或看过?它叫什么? 生:在广播中、电视、VCD中常可听、看到。它叫绍兴莲花落,家中有很多亲戚朋友喜欢听唱。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绍兴莲花落__出示课题(绍兴莲花落) 二、介绍莲花落:莲花落,也叫“莲花乐”、“乐子”。起源很早,相传宋代 已流行,为乞丐行乞时所演唱,内容多宣扬佛教思想。清代才出现专业演员的莲花落,演唱的内容以民间故事为主。现在莲花落流行各地,一般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结合,各具特点。如江西莲花落、闽东莲花落、姚安莲花落,广西则称为“零零落”,而以绍兴莲花落最为著名。 三、学生交流他们查找到的资料: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知

道绍兴莲花 落所取得的成绩、表演形式、伴奏乐器及其它,老师同时以课件、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四、分析绍兴莲花落的特点: 1、欣赏《桃红柳绿人自醉》。 2、请学生说说对绍兴莲花落的初步感受是怎么样的? 3、在此唱段中出现了哪些音?属于什么调式? 五、学唱绍兴莲花落: 1、快板的形式将歌词念一次。 2、欣赏两次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胡兆海演唱的《桃红柳绿人自醉》,学生轻轻 地跟着哼唱。 3、跟着录像唱一次。 4、重点演唱第三乐句,边唱边做动作,要求学生唱出绍兴莲花落的韵味。 5、学念说白。 6、跟着老师一起边演唱边做动作表演。 六、创作: 1、老师问:本段歌词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答:美丽的春景。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根据旋律自填一段歌词,歌词内容可以 赞美学校的美景,也可以描绘滨江区的发展等,写好之后,请学生练习演唱。 3、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请他们小组或一人代表演唱 他们所创作的歌词。 4、请学生继续讨论:在这段绍兴莲花落的前后再创编几句念白。 5、请学生在座位上将他们创作的这段新绍兴莲花落排演一、二次。 6、请表演的较好的学生上讲台表演。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

乡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发展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背景]: 浙江地方曲艺近年来冲出省界,扩大其影响的,首推“绍兴莲花落”。“绍兴莲花落”是绍兴土生土长的一种曲艺形式,原基于民间多种莲花落调,经艺人撷取提炼,日具特色,逐形成与清末民初。这种曲艺形式有浓郁的绍兴地方特色,演唱生动活泼,唱调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一到传统节日,莲花落艺人忙得不亦乐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太乐观,据专家分析,原因除了文艺样式空前发展,莲花落这一民间唱说艺术难敌对手外,本曲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是两大方面。面对这一现状,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要使绍兴莲花落永葆青春,在艺术百花园中争得一席之地,改革创新绍兴莲花落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而作为绍兴的小学生,加入这一改革的浪潮,为传承地方曲艺出点力,也应是义不容辞的。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如何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在感动中受到美德的熏陶,成了我们每一位育人者思考的问题。咱们再由莲花落投向媒体。只要你留心一下如今的电视节目,你就会很快发觉,适合小学生看的少儿节目太少了。有些电视台虽在播“动画片”,但是稍作留神,你就会发现那动画片中不时出现暴力、色情的内容,对我们小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同时有些电视广告,为了效益,却忽略了积极内容的设计。如何用富有积极意义的文艺节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需深思的。 [课题实验与研究的意义、目标]: 一、传承地方曲艺,弘扬家乡文化。请绍兴文化馆的著名演员来校辅导,举办曲艺特色班,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把小演员培养成专演唱,会创作,能伴奏的多面手。从而克服莲花落演唱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使绍兴莲花落得以传承。同时,小学生善于表演,富有童趣,他们的演唱定会给莲花落注入新的血液,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拓宽演出的市场。与学生在一起的辅导老师们也会从孩子身上发现创作题材,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气息的短篇新段子曲目,用莲花落特有的艺术魅力来撞击观众的心灵。在此基础上,越剧、小品、滑稽戏、秧歌班等拓展内容的学习必将使家乡文化发扬光大。 二、以莲花落等地方曲艺为有效载体,使思想道德教育润物无声。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小演员们在学唱莲花落、学伴奏,甚至试着创作中,享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增强了自信,陶冶了情操,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同时,小演员们对莲花落的尝试形式,如伴舞、小组唱、多角色表演等深深吸引了孩子们,转移了学生对部分消极媒体的热衷,取而代之的是莲花落那健康向上、富有教育内涵的文艺内容。小品、滑稽戏等节目会让学生在

绍兴文化

绍兴文化历史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证。筑城于公元前490年,是春秋时期140多座诸侯城中6个幸存者之一。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华民族的立国始祖、治水英雄大禹归葬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此,书圣王羲之超凡绝伦的《兰亭序》作于此,陆游千古爱情绝唱的《钗头凤》题于此;范蠡、西施、嵇康、贺子章、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等历史人物都哺育于此、根植于此。毛泽东有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也是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到下世纪初,绍兴将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幽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新型城市。 自然环境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9。14'至30。16',东经119。53'至121。13',东接宁波,西临杭州,距上海232公里。总面积790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东北部为水网平原,西部为丘陵山地,丘陵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3。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6.4。C,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 人口区划 绍兴市下辖绍兴县(柯桥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总人口429万,其中市区人口32万。经济资源水资源: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矿产资源 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人力资源 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旅游资源 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历史文化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若追溯到余姚(原为越属地)的河姆渡文化,则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以古越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明,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绍兴是一座古老的水城,早在范蠡建城时,就有四座城门,33条河道,229座石桥。绍兴城内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水城格局,有河道17条(总长31公里),桥梁110座,其中建于南宋的八字桥,是我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全市现存形态

莲花落

摘要 莲花落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可追根溯源于唐朝,正是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明清两代。莲花落从诞生至今,在不断变迁的历史中,从最开始的脱胎于宗教的唱经,后又流入民间,演变为在乞丐口中的卖唱,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着独立艺术价值的曲艺艺术,在一代代人口中传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化载体,其中包含着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等等。是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历史中的积淀,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之本。绍兴莲花落能从历史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也足以说明它作为传统曲艺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的今天,只靠我们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如何创新?找到与当今社会一共发展的路线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现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无疑是最好的时代,把绍兴莲花落从我们手中流传下去是我辈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摘要 (1) 一、历史沿革 (1) 1.名称由来及起源 (1) 2.历史阶段 (1) 二、绍兴莲花落百年传承的价值认同 (2) 三、绍兴莲花落的危机 (2) 五、总结 (4) 六、致谢 (4) 七、参考文献 (4)

绍兴莲花落的历史沿革与传承 一、历史沿革 莲花落,又名莲花闹、莲花乐、落子、哩莲花、莲花板等。据史料记载,莲花落有着特别悠久的历史,可追根溯源于唐朝,正是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明清两代。莲花落从诞生至今,在不断变迁的历史中,从最开始的脱胎于宗教的唱经,后又流入民间,演变为在乞丐口中的卖唱,延续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着独立艺术价值的曲艺艺术,在一代代人口中传唱。 1.名称由来及起源 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和来历在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根据研究莲花落的学者的说法,绍兴莲花落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是街边艺人们在街头卖唱,单独一人,也并无乐器可用,那时的歌唱内容多是劝人为善、醒世警言这类。后来慢慢发展为有主唱和从唱的形式,根据这种艺术形式,就概念和艺术形式上来看,和莲花落很是相似,又有所区别,所以就冠以莲花落为名,但加之地名绍兴用以和其他地区的莲花落进行区分,故名绍兴莲花落。 第二种,是在一些绍兴莲花落的老观众那里听来的,因为莲花落里面歌唱的故事十分感人,曲艺唱腔又婉转动听,歌词也非常诙谐幽默,引来了观音菩萨从莲花台上走下来和老百姓们一起欣赏,所以被称作为莲花落。 第三种,是绍兴莲花落的老艺人“豆腐阿土”王德兴的解释,他说莲花落在唱的时候,故事前后要“连”的好,情节必须能给观众们“化”得开,包袱段子还得随时能收的住,也就是“落”。每场表演都会由于观众或者环境有所变化,临场发挥是每个莲花落艺人必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绍兴莲花路唱好,所以说“莲花落”就是取自谐音,“连”、“化”、“落”连贯在一起,才能给观众们呈现出最好的表演。 2.历史阶段 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二个阶段,即排档时期、三股档时期以及双档时期。 ⑴排档时期 在民国初年,是莲花落刚刚形成的时期,这时的莲花落还是街头乞讨的卖唱手段,因为需要穿街过巷,流动性很强,所以这种街头卖唱的形式又被叫做“排街”,当时的艺人们走到人家的门口,总是要先来些漂亮话讨个好彩头,比如五谷丰登、财源广进、阖家欢乐之类的,慢慢的这种街头卖唱开始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也提高自己的演唱功底,才使得莲花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乞讨的卖唱艺人们觉得“排街”上不得台面,就把这种表演形式改叫“牌歌”了。可以说“牌歌”为绍兴莲花落的流传和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的莲花落还是单人的清唱的形式,没有丝弦的伴奏。 ⑵三股档时期 1915年之后,莲花落逐渐发展成由一个人演唱,两个人伴奏的表演形式,被称为“三股档”。在当时的主唱一般都穿着长衫,手上拿着折扇,折扇可以用来被当做“刀、枪”等。在两人用四胡的伴奏中,敲打着三翘板来哄热气氛,这时的莲花落已经从街头乞讨卖唱转变为登台演出的形式了。而且随着观众们的欣赏水平提高,讨彩头的吉祥话也被“节诗”取而代之。节诗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小诗,其内容题材多取自民间,直到后来,节诗开始慢慢转变为中长篇的曲目,唱的是民间传说逸事之类的桥段。 ⑶双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之后,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较大的发展。绍兴莲花落的演出形式也有所改变,从三个人演出,一人主唱,两人伴奏,变成了两个人一起演唱。而且,甚至还有“男女双档”出现,这种形式的出现,在当时的城市里的观众很乐于接受这种新鲜

绍兴曲艺

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是绍兴的地方曲艺,在绍兴城乡流行。莲花落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莲花落一般都是三人一组演出,早先无丝竹伴奏,由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谓之“接腔”。演唱内容多为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称作“节诗”,如《娘家节诗》、《分家节诗》等。后因接腔形式不便于演唱整本节目,开始采用四胡伴奏,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主唱 者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或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经常演出的书目有:《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等。 现在莲花落的唱腔与早期相比,已有较大的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了男女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有说唱特长外,还增加了表演部分。目前,绍兴有两个艺团(包括县曲艺团)分十六个队演出外,尚有民间艺人组成的若干莲花落演出组,长期在城乡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绍兴词调 清朝中叶,在绍兴流行盲艺人演唱的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名话词,为地方唱说文艺。绍兴词调回书旧说有18本,据调查所得有《珍珠塔》4回、《白狐裘》4回、《芙蓉亭》4回、《双金花》4回、《白玉戒》4回、《双珠球》7回、《五花楼》4回、《梅花戒》5回,共8本36回。已经失传而尚知书名的有《紫金钗》、《玉龙圈》、《如意金钗》、《双秀鞋》、《碧玉球》(又名《双玉燕》等。 绍兴词调的节诗,现存约有五六十首,如《贵妃醉酒》(即《宫怨》)、《花有清香月有影》、《游炉峰》、《城乡比势》、《二十四节气》、《十二月花名》、《万年青》、《螳螂成亲》、《百虫节诗》、《百鸟节诗》、《苍蝇节诗》、《莺莺拜月》、《莺莺烧夜香》、《莺莺开方》、《五更佳期》、《拷红》、《昭君和番》、《闺吧节诗》、《美人节诗》、《四季节诗》、《游园操琴》、《半字节诗》、《牛郎节诗》、《百花成亲》、《庆寿》、《寿赐》、《绣花袄》等。绍兴词调艺人均为盲人。回书及节诗均无抄本,但凭口传心授,耳听强记,故唱辞时有论误。 绍兴词调的唱调,有[蓑衣谱]、[本调]、[十字调]三种,此外尚有一些小调俗曲。 绍兴词调一般在结婚、三朝、接轿、做寿、剃头、得周、乔迁等场合演唱,不参加丧事、祀事。日场先唱《庆寿》,夜场改唱《寿赐》,然后唱一段节诗,接唱一回正书,一场共唱四段节诗、四回正书,共约四五个小时。演唱以“三品”(三弦、二胡、扬琴)为基本组合。演唱者兼奏乐器,眼戴墨镜,以遮病目。“五品”则增加月琴、提琴,“七品”增加琵琶、笙,“九品”增加及双清。绍兴词不达意调分肢色行当演唱,其中执三弦者多为男性,称为“弦位”,老生、老旦、净角由“弦位”担承,并且是“表”的为主者;其余均为女性,分任小生,不旦、小丑脚

五年级下人自然社会教案

五年级下《人自然社会》教案 17、听听绍兴“莲花落” 教学目标: 1、知道绍兴“莲花落”的艺术情势。 2、学唱风靡的曲艺的曲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绍兴“莲花落”的艺术情势。 难点:学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近段时候,咱们都在认识浙江的,你有什么主意? 2、今日咱们要来感觉绍兴的“莲花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请看 17课——《听听绍兴莲花落》。 3、学生提问。 二、观赏与交换 1、听一段绍兴《莲花落》,以为其艺术个性。听、说各有什么特性? 2、自学课文先容,相识莲花落的艺术。莲花落是显示什么的? 3、模拟唱一段“莲花落”。 (1)观看“莲花落”录象 (2)学生模拟唱 三、观赏与演出 1、读《敬你一杯绍兴酒》。 2、唱《敬你一杯绍兴酒》。 四、行为。 给“莲花落”艺人翁仁康写信。 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事。 18、说说杭州“小热昏”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小热昏”的艺术情势。 2、学唱个中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杭州“小热昏”的重要艺术情势。 难点:学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还记得学什么了? 2、“莲花落”有浓浓的天分,那“小热昏”呢?听这名字就以为它那浓浓的乡洋气息了。 3、想知道什么是“小热昏”吗?那咱们就走进杭州去看看什么是“小热昏”吧。

二、深造与交换 1、读一读 (1)读课文。(2)交换从“小热昏”由来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迪? 2、析一析 (1)剖析“小热昏”的题材(2)对社会的趣味。 3、听一听 (1)听一段视频“小热昏”。(2)感受“小热昏”艺术魅力。 三、体验与感悟 1、浏览课文 2、看抗日中的“小热昏”存在的现实。 3、体验艺术要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四、行为。 回家在电视电脑里欣赏杭州“小热昏”。 五、全课总结 经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9、讲讲“金华道情”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华道情”的艺术。 2、学唱片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金华道情”的紧张艺术模式。 难点:学唱模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前两节课了绍兴“莲花落”和杭州“小热昏”。浙江曲艺舞台真是烂漫多彩。在浙江中部的金华年夜地,无论你走到哪个县区,无论你走到都市,四处都能够听到“吉嘭、吉嘭、吉吉嘭”的道情声,都听到雅俗共赏的道情唱腔,这课一起来看看“金华道情”。 二、知识交换 1、什么是“金华道情”? (1)看文本先容内容,认识“金华道情”。 (2)交流汇报。 (3)听教师讲述“道情”和“金华道情”的由来。 2、“金华道情”的模式。 (1)情势 (2)内容 (3)听一段道情,学其艺术模式。 3、“金华道情”的代表作。 三、学唱 1、听一段“金华道情”的录音观赏。 2、学唱“金华道情”。(小组或个人) 3、汇报演出。

绍兴莲花落

我们在倾听什么 沈梦迪 3110101966 历史学一人一扇,一桌一椅,长衫,越地方言,三敲板木刮啦声伴着吹拉弹奏三四器。这就是我从小就接触到的乐曲形式——绍兴莲花落。我幼时出生在绍兴县南边的一个小乡村,绍兴这座素有文化之邦、名士之乡的城市给予了我太多对传统文化的依恋,而当这种依恋碰到乡村特有的浓厚淳朴时,就是我对莲花落情有独钟的开始。 记忆中很小就开始接触到莲花落。似乎是一种习俗,每当重要的日子临近,村长就会挨家挨户地为组织一场莲花落表演凑“份子钱”。不会太多,五元十元都可。无关地位,是否交出也自行决定。在小寺庙前的空地上用木板和竹竿搭出一个简单的高台,台子中间挂块布算是分了墓前和幕后,再加上一个顶棚挂上几个大灯,也就有了“舞台”。小娃娃们是最兴奋的,好像台子是自己博得众人目光最好的捷径。才搭好台就争抢着上台嬉戏玩闹。请来的大多是同一班人马,也是与观众极熟的。也不摆什么架子,没开始的时候穿着长衫就和大叔大爷们天南海北地闲扯。那时候的表演并不讲究什么舞台美感,所以也不用化妆,约定的时间一到,拿起家伙就可以上台。 没有现代化世界里华美的舞台效果,优质的音效,精致的妆容,却说不出的让人着迷。搬一根凳子,紧紧坐在奶奶旁边,摇着扇子从《回娘家》到《珍珠塔》,从《何秀文》到《闹稽山》,重重复复地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在戏中有最神奇的身份转换,乞丐可以一夜之间变成太子,傻子也能取到如花似玉的贤惠妻子;也有最真实残酷的悲欢离合,薄命女惨遭负心郎背弃,有情人被生死别离;更有最讥讽幽默的嘲弄,说说唱唱都是情。台下观众凝神倾听,老人们微抬着头张着嘴,表情时而开心时而落寞时而若有所思。小孩子这时候也静了下来,嘴里含着东西满眼天真地问着身边的大人刚刚那句话什么意思。 那是我对戏曲,对艺术最原初的接触,莲花落中的悲欢离合与细腻的情感诉说着江南水乡富裕这片土地的温情,而质朴的唱腔以及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的结局又包含了乡村特有的善意与淳朴。在侧身试图倾听每一个绍兴方言字的时候,我知道,我们也是在倾听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至纯至朴而又不失其真情实感。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小村庄被开辟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小寺庙市政府门前的雕像填平了,寺庙门前的空地成为了人来人往的街区,现代化的气息在这里蔓延了个透彻,每一个转角都是相似的街道、店铺和高楼。原本的安宁与质朴被打破,充斥在空气的不安和躁动几乎就要张口吞掉一切,这里不再是乡村,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 伴随着这一切的,是带给我们童年无限回忆的绍兴莲花落的遗失。简陋的木台已然不符合这种属于城市的华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剧院。一流的舞台设施设备,上千个观众席位,华丽的装饰风格,壮观的艺术享受空间。这样现代化的华美包装下似乎并没有为绍兴传统莲花落留下一席之地,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几场真正的演出。演出单子被“国际”、“西方”、“世界”填了个满,钢琴小提琴交响曲歌剧喧宾夺主。 每次做在富丽堂皇的大剧场,我都忍不住观察身边人的表情。那些打着瞌睡或者面无表情的人,他们对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的、西方的艺术真懂的吗,他们真的在倾听这些艺术吗?似乎所有人都努力地在让自己适应过快发展的所谓的现代化,穿时髦而夸张的服装,说带着明显绍兴话腔调的普通话,过着看似忙碌的生活。现在,他们又试着伸长脖子表现自己的高雅,挨着挤着来听一场也许并不能理解的西方歌舞剧。可是高雅又是什么?低俗又是什么?现代化的中国似乎总是试图分清楚这两者的界限,然后选择所谓的高雅,鄙夷所谓的低俗。是不是像莲花落这样浅显易懂的下里巴人就只能被视为低俗而不被重视,是不是只要是属于西方的听不懂的不能理解的都能成为阳春白雪,都是高尚而不可小觑的?我虽然并不十分懂当代艺术,但也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曾经鲁迅指明国民的劣根性包含了一种奴性,是不是即

莲花落

莲花落 第一次知道“莲花落”这个词是因为一首词“谁作揖来谁唱诺,谁打竹板谁敲拨。谁歌一曲莲花落,醒也共我,醉也共我!”后来学绍兴地方戏曲事才知道原来莲花落也是一个剧种,莫名的,对此有了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戏曲才配得上如此优美的名字。 原来得名莲花落是因为唱词中间有“哩哩莲花落”的帮唱过门,故此得名。莲花落也被称之为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区现存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但是,通过学习我才知道,早在宋元时期,莲花落就已经流行。而绍兴的莲花落据说从清光绪年间才开始流传,当时有个绰号“长手指甲”的艺人来绍兴卖唱,此后收徒定居在绍兴。他的徒弟们倒也没有辜负这一古老的艺曲形式,创造出了一些被称之为“节诗”的段子和基本唱腔,比如取材于农夫农妇的《娘家节诗》、《长婆节诗》等。这之后又形成了一些长篇,并且不再沿街卖唱,而是登台演出。叙述的故事仍然较为简单,以民间轶事、传说为主要题材,内容夸张、讥讽、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比如《闹稽山》、《天送子》等等。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因此获得了不少的人气。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一部作品,名为《大年三十》,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一部莲花落,因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品讲述了说教书先生苏义大年三十从学馆回家途中碰到欲投

井自尽的施潘嫂,问明原因,才知道施潘嫂听信算命人的胡言乱语以为施潘已落水身亡,又有债主逼债,走投无路只好轻身。苏先生叹其可悲可怜,急中生智,将自己一年的教书银十两整交给施潘嫂,谎称是施潘因撑船生意忙,只好先托他将银子捎回家中,终于救下一命。但是可怜的苏先生自己家中也已柴米皆尽,苏师母正等着他的教书银去置办年货。回到家中,苏先生自然是不好交差,只好将前因后果告诉师母。无奈之下,师母决定向施潘嫂借银。谁知施潘嫂小气势利,百般推托不肯借银。山穷水尽的苏先生与苏师母只好在饥寒中苦熬着度过大年三十。 正在与饥寒做斗争的苏师母突然想到林嫂家的蕃薯地里尚有蕃薯未收,便让苏先生先去挖几个填饥。苏先生一番思想斗争,觉得自己一时心软不仅自己大年三十都如此凄惨,更是连累家人,只好前去。好巧不巧的,锡堂与林嫂的儿子吉儿在连夜抢收蕃薯,发现有人来“偷”,便躲起来观看。番薯地旁边有一座土地庙,苏先生在挖蕃薯之前虔诚地向土地公公请示,讲明原因要卜爻才决定是否要去偷挖蕃薯。躲藏在一边的锡堂与吉儿听完讲述,已经把一堆蕃薯和一根拐杖悄悄准备停当,并跟随其后。可怜苏先生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再加上粒米未进,昏倒在路上。锡堂将苏先生背回家中。林嫂也从锡堂与吉儿二人口中知道事情经过,感叹苏先生的不幸,于是带着自家的年夜饭菜来到苏家;施潘返回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果断也带着十两银子与酒菜来到苏家感谢。三家人在大年三十一同“分岁”。当然锡堂和林嫂的好事也给捅破了,成了一段佳话!

绍兴莲花落作为一门艺术

绍兴莲花落作为一门艺术,要针对创新曲目少、演员功底弱、表演形式老等问题,不断创新曲目与表演形式。绍兴莲花落是以叙事为主,情节取胜的长篇说唱,形式是一人表演、数人伴奏,内容描写的大都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这种表演形式与内容与目前信息社会和民主生活时代的文化需求大相径庭,与其说每天晚上提着板凳在寒风中听莲花落的说唱,绝对不如在电脑、电视机前看各种快餐文化来得舒服。因此,需要我们去做好“推陈出新”的文章。在创作上,要寻找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社会涌现出的亮点,选取能使观众产生共鸣的典型事例,用莲花落特有的艺术魅力讴歌时代、激励观众,为和谐社会唱出和谐篇章。如《又出洋相》、《小宝吃苦》、《分爹》、《好人张大根》、《千年安昌》等都不失为莲花落的好段子。表演上,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尝试新形式,如前几年我县春节文艺会推出众人表演唱《卖座》,就比单档的表演来得印象深刻,又如莲花落伴舞《酒、人、曲》和七艺节绍兴县分会场开幕式推出的莲花落伴舞《酒》,不但给人充满新意,而且使人感到情景交融、互为一体。2006年获全国“四进社区”金奖的由潘家富、章利萍等表演的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和小百花越剧团梅花奖得主陈飞表演的莲花落小戏《翠姐姐回娘家》不仅受到了专家们的大力推崇,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应该说对莲花落这一门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省、市、县的各级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是重视的,除了参与上面提及的各项赛事与交流演出,在本省也时常举办“莲花落大赛”,进入21世纪后,仅绍兴县就承办过两届“浙江省莲花落大赛”,萧山区办过一届“浙江省莲花落大赛”,在众多的戏曲门类中,六年内能够办三届省级莲花落赛事,不仅体现了省曲协领导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莲花落演创人员的热情。然而,每一次赛事结束,总难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效应。是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人们对莲花落的冷漠?还是这一国之瑰宝失去了它那独特的魅力?抑或还有别的原因。但如何让绍兴莲花落发扬光大,青春永葆,使鉴湖莲花落根深叶茂,分外飘香,这委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索考虑的问题。 绍兴有一句老语,叫做“外头铜锣蛮蛮响,屋里来汰喝腌菜卤”,意思是家中的境况不如外面的牌子来得响亮。绍兴莲花落虽然还没有到达濒临失传、自然消亡的地步,却也到了捉襟见肘,令人汗颜的境地。一些老艺术家们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慨,为什么?乃是因为绍兴莲花落的现状的确令人揪心! 因此,有人说:莲花落演出市场日趋低迷。的确,观众的圈子小了,陶醉的曲迷少了,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创新的曲目少了,演员的功底弱了,表演的形式老了。如果象胡兆海老师那样再来一曲《林海雪源》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跑马比双枪》,试看台下有几人能不拍手叫好? 三十多年的表演创作,使这位从田野走来的艺术家与农民有许多真情互动的故事。有个炎夏晚上演出,飞蛾、蚊子纷至沓来,他演唱时不慎将两只蚊子吸进了喉咙,卡在那里,咳嗽难忍,面对两千多名观众他坚持表演,可细心的观众发现了“问题”,便主动请他停下来,咳出蚊子,再继续演唱。观众的体贴,使他现在说起来仍感到温暖。还有一次是下雪天,在一个叫排口的村庄演出,晚上气温降至摄氏零下七八度,观众们捂着火熜看,眉毛上都是雪花。他被观众看戏的热情打动,在台上唱得成了个雪人,但全身上下仍感到热乎乎的。 绍兴莲花落作为浙江省的四大曲种之一,在江南曲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兴起的轨迹,对江南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及社会政治的沿革都有着重要 的研究价值。它的承传和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 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莲花落的形式活泼、语言 诙谐,内容贴近群众,善于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宣传法律道德、传播科学文明、促 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做好绍兴莲化落的承传、繁荣和发展这篇文章,重 义重大。

五年级下人自然社会教案7

五年级下人自然社会教案7 1 五年级下《人自然社会》教案 17、听听绍兴“莲花落” 教学目标: 1、知道绍兴“莲花落”的艺术情势。 2、学唱风靡的曲艺的曲目。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绍兴“莲花落”的艺术情势。难点:学唱教学过程:一、导入。 1、近段时候,咱们都在认识浙江的,你有什么主意? 2、今日咱们要来感觉绍兴 的“莲花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呢?请看 17课――《听听绍兴莲花落》。 3、学生提问。二、观赏与交换 1、听一段绍兴《莲花落》,以为其艺术个性。听、说各有什么特性? 2、自学课 文先容,相识莲花落的艺术。莲花落是显示什么的? 3、模拟唱一段“莲花落”。 (1)观看“莲花落”录象(2)学生模拟唱三、观赏与演出 1、读《敬你一杯绍兴酒》。 2、唱《敬你一杯绍兴酒》。四、行为。 给“莲花落”艺人翁仁康写信。五、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事。 18、说说杭州“小热昏”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小热昏”的艺术情势。 2、学唱个中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杭州“小热昏”的重要艺术情势。难点:学唱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还记得学什么了? 2、“莲花落”有浓浓的天分,那“小热昏”呢? 听这名字就以为它那浓浓的乡洋气息了。 3、想知道什么是“小热昏”吗?那咱们就走进杭州去看看什么是“小热昏”吧。 2

二、深造与交换 1、读一读(1)读课文。(2)交换从“小热昏”由来的故 事中得到什么启迪? 2、析一析 (1)剖析“小热昏”的题材(2)对社会的趣味。 3、听一听 (1)听一段视频“小热昏”。(2)感受“小热昏”艺术魅力。三、体验与感悟1、浏览课文 2、看抗日中的“小热昏”存在的现实。 3、体验艺术要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四、行为。 回家在电视电脑里欣赏杭州“小热昏”。五、全课总结 经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9、讲讲“金华道情”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华道情”的艺术。 2、学唱片段。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金华道情”的紧张艺术模式。难点:学唱模拟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前两节课了绍兴“莲花落”和杭州“小热昏”。浙江曲艺舞台真是烂漫多彩。在 浙江中部的金华年夜地,无论你走到哪个县区,无论你走到都市,四处都能够听到“吉嘭、吉嘭、吉吉嘭”的道情声,都听到雅俗共赏的道情唱腔,这课一起来看看“金华道情”。二、知识交换 1、什么是“金华道情”? (1)看文本先容内容,认识“金华道情”。(2)交流汇报。 (3)听教师讲述“道情”和“金华道情”的由来。 2、“金华道情”的模式。(1)情势(2)内容 (3)听一段道情,学其艺术模式。 3、“金华道情”的代表作。三、学唱 1、听一段“金华道情”的录音观赏。 2、学唱“金华道情”。(小组或个人) 3、汇报演出。 3 四、欣赏 1、浏览《节气歌》。

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现状及发展

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现状及发展 一、“绍兴莲花落”的现状 “绍兴莲花落”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并称浙江四大曲种,流行于绍兴市的越城、柯桥、上虞、嵊州及萧山、杭州、余姚、慈溪一带。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上虞崧厦雀嘴村渔民儿子沈阿发,在上虞、绍兴等地“跑街卖唱”中为主首创“莲花落”演艺形式,上虞因此成为“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百余年来上虞地区的“绍兴莲花落”发展经历了由首创到形成,由成熟至繁荣,由困难至创新的发展历程。其主要演员有建国前的沈阿发及其兄弟沈阿六、弟子高禹主等,建国后的章江喜、李伯善、吴宝炎、杨国华、吴一笑、裘美珍、王祖友、娄伟铨等。作为“绍兴莲花落”的发源地,目前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发展正处于喜忧参半,困境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状态。具体来说: 1.发展环境优化,演艺队伍萎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和非遗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绍兴莲花落”与其他地方曲种一样,发展大环境日益优化,尤其是绍兴市提出并实施“绍兴莲花落”二次创业后,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也迎来了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繁荣期后的又一个发展期。目前无论政府层面的领导重视、政策扶持,还是社会层面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的实质性需求等,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位居地方曲种首位的,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亦不断提升和扩大。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上虞地区“绍兴莲花落”演艺队伍却日趋萎缩。目前除国华艺术团、一笑艺术团两个民间演艺团体兼演“绍兴莲花落”外,全区没有一个专业的“绍兴莲花落”演艺团体,主要演员也只有吴宝炎、杨国华、吴一笑等四五人。此种状况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虞有专业的上虞曲艺团和十几支“绍兴莲花落”民间演出队伍,有近30名专业、业余的演艺人员,可谓昔非今比。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摘要 身为绍兴人,莲花落,从小耳濡目染。莲花落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绍兴莲花落是大概念“莲花落”与宁波走书,广西零零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一样是浙江主要曲种。主要流行与绍兴,上虞,萧山,余姚,杭州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地方曲艺,它有如何的命运,它又是为何如此受到欢迎,笔者将从绍兴莲花落的与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因素来谈谈这个话题 关键字 绍兴莲花落艺术特色历史社会因素故事内容 一(名称艺术 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 一)l莲花落研究者:莲花落初始时期,艺人们沿街卖唱,内容主要是以“ 劝善醒世”为主旨,后来渐渐主唱者领唱,从者帮腔的形式,与唐代的“散花落”衍变来的“咍咍莲花落’相近,因此属于大概念“莲花落”。 二)绍兴莲花落老观众:莲花落故事动人,唱腔动听,劝善醒世,风趣诙谐,引得观音走下莲台与百姓一起欣赏,故被称为“莲花落”。 三)绍兴莲花落老艺人“豆腐啊土”:说唱莲花落,故事一定要前后“连”的牢,情节一 定要左右“化“的开,段子一定要随时煞的“落”。?(绍兴方言,煞的落,即煞的 住)演唱莲花落,演唱者一定要根据现场即兴发挥,顺势引导,就是说要有”连”,有

“化”,有“落”,,者才叫“莲花落”。 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绍兴莲花落受欢迎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说唱艺术。研究者的研究比较理论性。作为绍兴莲花落的接受者,即老观众的对于莲花落名称的由来则较大程度上出于他们对莲花落的印象----故事动人,说唱动听,风趣诙谐。莲花落老艺人则更注重其说唱的技术。有连有化有落。 二(历史社会渊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莲花落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忽大悟。"可见莲花落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绍兴莲花落相传始于清光绪年间,时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带)绰号"长手指甲"之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徒定居于绍兴。先后收上虞松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其时,唱词信口编造,无固定内容,演唱亦无固定基调。民国初,唐茂盛受越剧呤嗄调及宣卷调之影响,开始采用接调方法,创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卖唱而改为登台演出。后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据传,节诗只有18只半,第一节诗的唱辞各用一韵,共有18个半韵。节诗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继而开始说唱长篇,如《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后借鉴和吸收戏剧及其他唱说文艺本子,如《何文秀》、《百花台》、《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从其历史及其发展来看。莲花落本是乞丐卖艺所唱,其演唱者以及听众多是处于生活的中下层,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又因乞丐行乞是所唱,流动性较强。当莲

说说莲花落

说说莲花落 说起莲花落来,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一般我们习惯地将它看成是乞丐行乞时候的一种伴生的曲艺形式。但据说,其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唐代,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它的演唱形式其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学唱莲花落的基本功是“三节一板”。开始先由小段儿练起,多由“三节一板”加“垛板”组成。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徐狗子等。据徐俊杰先生介绍,他当年学的启蒙小段叫“小酒楼”,内容近似背菜谱,唱腔即是“三节一板”加“垛板”。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长断”、“哭腔”、

酒乡绍兴无处不风情

酒乡绍兴无处不风情 打开文本图片集 绍兴是水乡,又是酒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这座城市的空气中流淌着酒的味道。 绍兴酒酿成了古城风骨 在绍兴,这戏曲之乡与酒乡在事物的内在本质上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不少剧作家通过酒来反映人民的生活,或以酒为纽结,来组织戏剧的矛盾冲突,因此酒成了绍兴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城绍兴出过千娇百媚的美人西施,同样出过“右手把剑左把酒”的鉴湖女侠秋瑾;绍兴有婉约柔情的越剧,同样也有高亢激越的绍剧,此外还有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曲艺——绍兴莲花落。这座城市总是把水与火、坚硬与柔软奇特地糅杂在一起,在不起眼的小巷里,在古老的水井边,有文物保护的石碑赫然立着,生活的随意性与历史的厚重感奇怪地交织在一起。 绍兴人性格温和不张扬,但温和的背后也有其刚烈的一面。绍兴历史上出过许多文人雅士,如王羲之、张岱、陆游、徐渭等,但亦有许多刚烈之士,近百年来就出过徐锡麟、蔡元培、鲁迅、马寅初这些顶天立地的硬汉。 咸亨酒店在城中遍垆的酒乡绍兴极富代表性。当街的曲尺形柜台,柜上一字摆开的酒器,用以温酒的爨筒,以及供人坐喝的荸荠色的条桌长凳,均堪称清末绍兴酒店的典型风范,其酒菜、酒具,以至于酒客、酒风无不浓缩着绍兴酒文化的醇厚韵味。 莫非千年的黄酒已然渗入了绍兴人的血液,这绍兴酒酿成了古城的风骨,也将绍兴人骨子中的硬气推向了极致。 绍兴酒与绍兴戏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长于抒情,唱腔委婉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剧发源于绍兴,长在江南城市,流行于海内外,已走过百年历史的越剧深受大众的喜爱。 在广大的江南农村,兼具古典与时尚艺术品质的越剧以其经典的传统剧目,紧密地传承既久的民俗生活中;而在不断更新的现代城市文化生活中,越剧的才子佳人故事则更多地吸引着都市年轻人的浪漫幻想。

绍兴文化:绍兴历史文化、绍兴文酒化、绍兴文化特色

绍兴文化:绍兴历史文化、绍兴文酒化、绍兴文化特色 •2015-11-27 15:28: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很经常的听说在绍兴有个造型十分独特的建筑——八字桥。八字桥是绍兴文化记载中著名的一座桥。最开始建于南宋时期。之后经过多次维修。是一座梁式石桥。本期绍兴文化,小编就来为你介绍这座造型独特的八字桥,一起来看看吧! 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 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

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 •每个城市过年的习俗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习俗。在绍兴过春节的话,虽说跟别的城市大部分都一样,但也有一些小细节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要知道绍兴过年都有什么样的习俗,那就跟小编一起随本文往下看看吧! 在绍兴,一跨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糕、裹粽、掸尘、杀鸡宰鹅、买鱼买肉,准备新年穿戴的衣着鞋帽,购置馈赠亲友的礼物等等,可谓忙得不可开交,唯恐筹措不周,闹出笑话。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 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行。 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 其摆法都有一定的规矩,如鸡鹅要跪着,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色眼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