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T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doc

5T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doc
5T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doc

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

* 总体要求:投标时提供进口品牌产品、技术白皮书(DATA SHEET) ,投标方应提供设备技术要求中的全套配置。

序号项目要求

一磁体

1.1 磁场强度 1.5T

1.2 磁体类型超导磁体

1.3 磁体屏蔽方式主动屏蔽

1.4 抗外界电磁干扰屏蔽具备

1.5 匀场方式主动匀场 + 被动匀场

1.6 磁场稳定度<0.1ppm/hour

1.7 主动匀场技术具备

1.8 匀场线圈组数≥18 组

1.9 1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014ppm

1.10 2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044ppm

1.11 3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1ppm

1.12 4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22ppm

1.13 磁体长度(不含外壳)≤160cm

* 1.14 磁体长度(包含外壳)≤170cm

1.15 病人检查孔道孔径≥ 60cm

* 1.16 液氦消耗率(以datasheet 公布的数据为准)≤0.01 升 /年

1.17 理论液氦填充周期(以datasheet 公布的数据为

≥5 年准)

1.18 五高斯磁力线X,Y 轴≤

2.5m

1.19 五高斯磁力线Z 轴≤ 4.0m

1.20 磁体重量 (连液氦 ) ≥3.2 吨

1.21 冷头保用时间≥2 年

二梯度系统

2.1 梯度系统具备源屏蔽2.2 梯度场强( X,Y,Z 轴,非有效值)≥ 33mT/m 2.3 梯度切换率( X,Y,Z 轴,非有效值)≥ 120mT/m/s 2.4 梯度爬升时间≤ 0.275ms 2.5 最高梯度性能时X 轴扫描野≥ 50cm

2.6 最高梯度性能时Y 轴扫描野≥ 50cm

2.7 最高梯度性能时 Z 轴扫描野≥ 50cm

2.8 最大场强、切换率、FOV 同时到达具备

2.9 工作周期中的最大占空比100%

2.10 梯度控制技术全数字化实时发射接收2.11 梯度工作方式非共振式

三射频系统

3.1 射频类型全数字实时控制系统3.2 射频放大器类型固态前放

3.3 射频功率≥13KW

3.4 发射带宽≥ 500KHZ

3.5 接收带宽≥ 1 MHZ

3.6 用户可调节接收带宽技术具备

3.7 射频同时、并行终端接收通道数≥16 个

3.8 射频同时、并行 A/D 转换器个数≥16 个

3.9 线圈免调谐或自动调谐具备

3.10 射频噪声水平≤ 0.5dB

3.11 Tim 及类 Tim 一体化线圈技术:

3.11.1 正交发射 / 接收体线圈具备

3.11.2 头部矩阵线圈≥ 12单元

3.11.3 颈部矩阵线圈≥4单元

3.11.4 神经血管线圈或者头颈联合线圈≥ 16单元

3.11.5 腹部矩阵线圈≥ 12单元

3.11.6 心脏矩阵线圈≥ 12单元

3.11.7 颈胸腰椎矩阵线圈≥ 16单元

3.11.8 头颈脊柱矩阵线圈≥ 40单元

3.11.9 大号关节通用柔性线圈≥4单元

3.11.10 小号关节通用柔性线圈≥4单元

3.11.11 可同时组合线圈数≥4个

3.11.12 线圈接口数≥8个

3.12 GEM/dStream 一体化线圈技术:

3.12.1 正交发射 / 接收体线圈具备

3.12.2 头 / 颈部线圈≥18 通道

3.12.3 脊柱线圈≥20 通道

3.12.4 腹部线圈≥16 通道

3.12.5 膝关节线圈提供

3.12.6 腕关节线圈提供

3.12.7 足 / 踝关节线圈提供

3.12.8 肩关节线圈提供

3.12.9 乳腺线圈提供

3.13 高密度矩阵线圈技术必须完整提供:

3.13.1 正交发射 / 接收体线圈

3.13.2 并行采集头部相控阵线圈≥8通道

3.13.3 并行采集相控阵头颈部专用线圈≥8通道

3.13.4 并行采集相控阵全脊柱专用线圈≥8通道

3.13.5 并行采集相控阵体部专用线圈≥8通道

3.13.6 并行采集相控阵头颈脊柱专用线圈≥ 16通道

3.13.7 并行采集相控阵下肢专用线圈≥ 16通道

3.13.8 并行采集相控阵心脏专用线圈≥ 16通道

3.13.9 并行采集相控阵腕关节专用线圈≥8通道

3.13.10 并行采集相控阵膝关节专用线圈≥8通道

3.13.11 并行采集相控阵肩关节专用线圈≥8通道

3.13.12 并行采集相控阵足 /踝关节专用线圈≥8通道

四主控计算机系统

4.1 主机主频≥ 2x2.6GHz

4.2 内存≥ 6GB

4.3 图像重建速度≥8300 幅 /秒 (256 ×256 全 FOV) 4.4 系统软件硬盘容量≥ 300GB

4.5 图像存储硬盘容量≥ 300GB

4.6 最大重建矩阵≥ 1024× 1024

4.7 阵列处理器内存≥ 16GB

五操作台、扫描床及其环境调节系统

5.1 自动步进式扫描床具备

5.2 扫描床水平移位精度≤ 06mm.

5.3 扫描床最大承重量≥195kg

5.4 磁体双侧具备控制面板具备

5.5 病人通道环境照明、通风、通话、音乐等

5.6 专用防磁耳机、呼叫按钮具备

5.7 病人状况监视、对讲系统具备

5.8 远程遥控定位系统具备

5.9 床水平移动最大床速≥10cm/s

5.10 扫描床紧急制动功能具备

5.11 蓝牙周边脉搏门控系统或有线门控系统具备

5.12 蓝牙心电门控系统或有线门控系统具备

六扫描参数

6.1 最小扫描野≤1cm

6.2 最大扫描野≥ 50cm

6.3 最小二维采集层厚≤ 05mm.

6.4 最小三维采集层厚≤ 01mm.

6.5 最大采集矩阵≥ 1024× 1024 6.6 最大采集弥散加权 B 值≥ 10000

6.7 快速自旋回波最短TR ( 128×128 采集矩阵)≤12ms

6.8 快速自旋回波最短TE ( 128×128 采集矩阵)≤ 37ms.

七图像拷贝方式与网络功能

7.1 软件控制照相技术具备

7.2 光盘刻录机具备

7.3 可同时回读至主机和PC 机具备

具备完整 DICOM3.0 接口及与 PACS 网络连接

7.4 (包括 Query/Retrieve 、 Send/Receive 、 Print 、具备

Worklist )的功能

7.5 具备 DICOM3.0 标准激光相机数字接口具备

7.6 远程遥控检修技术具备

7.7 图像网络传输标准≥ 100M 以太网连接

7.8 图像网络传输速度512×512/ 幅传输时间≤1秒

八成像序列和技术

8.1 自旋回波序列

8.1.1 2D/3D 快速自旋回波具备8.1.2 FSE 回波分享技术具备8.1.3 三维 FSE 序列具备8.1.4 单次激发 SE 序列具备8.1.5 脂肪抑制序列具备8.1.6 频谱脂肪抑制序列具备8.1.7 水抑制序列具备8.2 反转恢复序列

8.2.1 快速 IR( 脂肪、水抑制)具备8.2.2 快速自由水抑制(T1 、 T2FLAIR )具备8.2.3 STIR 短 T1 压脂序列具备8.2.4 单次激发快速IR 具备8.2.5 常规反转恢复序列具备8.2.6 真实影像反转恢复(灰白质强对比)具备8.2.7 脂肪 / 水激发技术具备8.3 梯度回波序列(2D/3D )

8.3.1 2D/3D 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具备8.3.2 in-phase 和 out-phase 成像具备8.3.3 多回波聚合MEDIC 序列具备8.3.4 亚秒 T1 扫描序列( 2D/3D )具备8.3.5 亚秒 T2 扫描序列( 2D/3D )具备8.3.6 单次多平面梯度回波序列具备

8.3.7 多回波梯度回波序列具备8.3.8 除剩余磁化梯度回波具备8.3.9 利用剩余磁化梯度回波具备8.4 平面回波成像技术

8.4.1 单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具备8.4.3 自旋回波 EPI 具备8.4.4 梯度回波 EPI 具备8.4.5 反转 EPI 具备九体部成像技术

9.1 T1W 3D 高分辨屏气容积成像技术具备9.2 MR 结肠造影技术(亮、暗腔)具备9.3 MR 胰胆管造影技术 (2D/3D) 具备9.4 单次激发2D/3D 水成像具备9.5 自由呼吸3D 水成像具备9.6 MR 尿路造影技术(2D/3D )具备9.7 MR 脊髓造影技术(2D/3D )具备十神经系统成像软件

10.1 弥散成像

10.1.1 自动采集处理具备10.1.2 各向同性采集具备10.1.3 各向异性采集具备10.1.4 ADC 成像具备10.1.5 可选优化 B 值成像具备10.1.6 实时 ADC-map 图具备

10.2 全中枢神经系统成像具备,使用一体化线圈或专用线圈

10.3 脑积液成像具备十一心血管成像技术

11.1 2D/3D 时飞法 (TOF) 血管成像具备11.2 相位对比 (PC) 血管成像具备11.3 门控法 TOF/PC 血管成像具备11.4 3D 增强对比 CE — MRA 技术具备11.5 超快速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具备11.6 磁化转移( MTC )技术具备11.7 造影剂实时跟踪触发技术具备11.8 导航技术具备11.9 白血技术具备11.10 黑血技术具备

11.11 2D/3D 多相位心脏电影成像具备11.12 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具备11.13 心肌活性成像技术具备十二运动伪影校正技术

12.1 螺旋 K 空间伪影校正技术具备12.2 可用于全身每个扫描部位具备12.3 可用于任意对比度的检查序列具备12.4 可用于人体任意扫描层面具备12.5 可配合所有线圈使用具备十三关节软骨成像

13.1 3D 高分辨率扫描序列具备, 3D MEDIC 或 3D COSMIC 或 3D m-FFE

13.2 3D 软骨成像扫描序列具备, SPACE 或 CartiGram 十四并行采集技术

14.1 具备并行采集加速技术具备

14.2 全面自动校正部分并行采集技术具备

14.3 并行采集加速因子≥8

14.4 并行采集技术兼容的扫描序列SE 、FSE 、 EPI 、 GRE 序列14.5 并行采集自动校正技术具备

14.6 同时提供 SENSE 、 ASSET 、 iPAT 中的两种并行

具备采集技术

十五其他成像技术

15.1 节段性 K 空间采集技术具备15.2 可变 K 空间填写方式具备15.3 非对称 / 对称回波序列具备15.4 磁化转移 MTC 具备15.5 水激发技术具备15.6 水抑制技术具备15.7 脂肪激发技术具备15.8 脂肪抑制技术具备15.9 3D 高分辨各向同性成像技术具备15.10 可变偏转角技术具备15.11 流动补偿技术具备15.12 心电门控技术具备15.13 呼吸门控技术具备15.14 外周脉搏门控技术具备15.15 移动饱和带技术具备15.16 偏中心扫描技术具备

15.17 多层面多角度技术具备

15.18 电影采集回放技术具备

15.19 三维定位系统具备

15.20 频率编码方向扩大采集具备

15.21 相位编码方向扩大采集具备

15.22 饱和带数目≥8

15.23 自动编程扫描技术具备

15.24 磁共振实时定位和成像技术具备

15.25 半傅立叶采集技术具备

15.26 运动伪影校正技术具备

15.27 脂肪饱和技术具备

15.28 扫描暂停具备

15.29 可变带宽技术具备

15.30 实时像素大小指示器具备

15.31 实时信噪比指示器具备

15.32 3D 后处理功能MPR 、 SSD 、 MIP 、 MPVR 15.33 回顾性和前瞻性去伪影技术具备

15.34 儿童成像软件包具备

15.35 肿瘤成像软件包具备

** 十六附属设备

16.1 核磁屏蔽工程具备

16.2 五年免费升级具备

16.3 计算机主机带 UPS 电源具备

16.4 高压注射器 (进口 ): 中标后根据业主要求提供具备

16.5 分离器具备

16.6 双机组水冷机、精密空调具备

16.7 胶片激光打印机具备

16.8 稳压电源具备

16.9 后处理工作站 :原厂原装进口具备

16.10 诊断报告工作站具备

十七安装要求

17.1 使用电压三相 380V

17.2 最小安装面积≤ 27 m2

17.3 最小高度≤ 2.40m

17.4 电子柜数量≤3个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

楼宇自控系统 设 计 方 案 工程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概述 二、设计依据 三、设计原则 四、系统设计描述 五、楼宇自控系统产品介绍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说明 一、概述 当今,世界各地的大厦管理部门为了使其客户拥有更舒适的环境而正在寻找创建完美室内环境的方法,他们越来越注重于通过优化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的可调性。智能大厦向人们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快捷的综合服务功能,它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楼宇自控系统( ,简称)是智能大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监控范围通常包括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 高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最优化组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物提供一个合理、高效、节能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筑电气设计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宇自控系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它的建立,对于大厦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达到最佳状态,以及大厦的防火与保安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依靠强大软件支持下的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数据分析、逻辑判断和图形处理,对整个系统做出集中监测和控制;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启停各有关设备,避免设备不必要的运行,又可以节省系统运行能耗。 当前现代化大厦就空调系统而言,是一栋大楼耗能大户,也是节能潜力最大的设备。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央空调系统占整个大楼的耗能50%以上,而大楼装有楼宇自控系统以后,可节省能耗25%,节省人力约50%。出现故障,能够及时知道何时何地出现何种故障,使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当前随着建筑物的规模增大和标准提高,大厦的机电设备数量也急剧增加,这些设备分散在大厦的各个楼层和角落,若采用分散管理,就地监测和操作将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有时几乎难以实现。如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实现对所有机电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监测,就能确保楼内所有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提高大楼内人员的舒适感和工作效率。 **大厦是采用西欧古典三段式的、国际化标准的智能型建筑,采用楼宇自动化系统将为大厦的管理者提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先进运行手段,并为用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设计依据 2.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6-92 2.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50254-50259-96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详细]

目录 一、概述 二、设计依据 三、设计原则 四、系统设计描述 五、TAC楼宇自控系统产品介绍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说明 一、概述 当今,世界各地的大厦管理部门为了使其客户拥有更舒适的环境而正在寻找创建完美室内环境的方法,他们越来越注重于通过优化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环境质量的可调性.智能大厦向人们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快捷的综合服务功能,它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楼宇自控系统(Building Auto米ation Syste米,简称BAS )是智能大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监控范围通常包括冷热源系统、空调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 高新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最优化组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物提供一个合理、高效、节能和舒适的工作环境.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筑电气设计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宇自控系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它的建立,对于大厦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达到最佳状态,以及大厦的防火与保安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依靠强大软件支持下的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数据分析、逻辑判断和图形处理,对整个系统作出集中监测和控制;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启停各有关设备,避免设备不必要的运行,又可以节省系统运行能耗. 当前现代化大厦就空调系统而言,是一栋大楼耗能大户,也是节能潜力最大的设备.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央空调系统占整个大楼的耗能50%以上,而大楼装有楼宇自控系统以后,可节省能耗25%,节省人力约50%.出现故障,能够及时知道何时何地出现何种故障,使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当前随着建筑物的规模增大和标准提高,大厦的机电设备数量也急剧增加,这些设备分散在大厦的各个楼层和角落,若采用分散管理,就地监测和操作将占用大量人力资源,有时几乎难以实现.如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实现对所有机电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监测,就能确保楼内所有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提高大楼内人员的舒适感和工作效率. **大厦是采用西欧古典三段式的、国际化标准的智能型建筑,采用楼宇自动化系统将为大厦的管理者提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先进运行手段,并为用户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磁共振基本原理 第一章 主要讲述电荷、电流、电磁、磁感应方面的基本概念。这里将介绍余下章节中将提到的大量的词汇。你可以快速复习这些概念,但是要注意关键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同时也包括一些对向量和复数关系的解释。如果你有工程师的背景就请略过这些章节,否则请多花些时间研究2D、3D向量,振幅和相位、矢量和复数方面的知识。矢量在MRI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多花些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静电学研究的是静止的电荷,在MRI中几乎没有太大意义。我们以此作为开场白主要是因为电学和磁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静电学与静磁场非常相似。最小的电荷存在于质子(正)和电子(负)中,集中在很小的一团或以量子形式存在。虽然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但是他们有同样幅度的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是6.24*1018个电子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一道闪电包含10到50个库仑。一个电子或质子的电荷为±1.6*10-19库仑。 与一个粒子所拥有的分离的电荷不同,电场是连续的。关键的概念是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同时,你应该知道电场强度与电荷呈线形变化,和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换句话说,如果总的电荷数增加,电场的强度也会增加,与电荷的距离越远,电场强度越弱。 将相同的电荷拉近,或将不同的电荷分开都需要能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粒子就有做功的势能。就象拉开或压缩一个弹簧一样。这种做功的势能叫电动力(emf)。当一个电荷被移动,并做功时,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每单位电荷的势能称电势能,它是电荷相对于电场的位置的函数(1/d2)。 电荷位于周边,它尽量要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它不断地运动、做功。运动的电荷越多,每个电荷做功越多,总功越大。运动的电荷叫做电流。电流的测量单位为安培(A)。第一个电流图描绘的是电池产生直流电(DC)。电厂里的发电机产生的是变化的电压,也称为交流电(AC)。 在通常情况下,电子在电流中的运动并不是没有阻力的。它们遇到各种类型的阻力。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特点叫做阻抗。共有三种类型的阻抗,即电阻、电感、电容。如果电流的做功产生热量,阻抗就叫电阻;如果能量能产生磁场,阻抗即电感;如果能形成电场即电容。这三种阻抗在MRI中均有不同的作用,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讨论。电流在电路中流动会做功,在单位时间内电流的总做功量称为功率。 磁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就象电荷与质量一样。物质的磁性特点很大一部分是由电子的结构和运动决定的。非磁性的物质有非常小的排列方向紊乱的、结构紊乱的磁区,它们相互抵消。永磁体有大量的几乎排列方向一致磁区。排列越一致,磁场越强。 *备注:现在被称为土耳其的国家曾经认为天然磁体有磁性是很神秘的。几千年前,土耳其被称为Magnesia,这就是磁性这一词的由来。 当一种物质放在磁场中变的有磁性的程度被称为磁敏感性。真空的磁敏感性定义为0。如内

楼宇自控系统技术方案

楼宇自控系统技术方案 概述 本方案针对楼宇自控系统(BAS)而进行设计,采用施耐德楼宇自控系统。根据该项目的特点,我们将利用BAS系统对建筑物内的公共照明、空调系统、供暖通风、给水 排水系统等实行全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系统收集、记录、保存有关系统的重要信息及数据,作到一体化管理,达到提高运行效率、保证办公环境需要、节省能源、节省人力的效果,最大限度安全延长设备寿命的目的。 现代建筑几乎都是全封闭或半封闭式,楼内空气完全依靠空调系统进行输送新风或循环处理,长期处于空调间内的人员完全依赖空调系统获得良好的环境。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空调系统的运行不尽人意,产生诸多问题,例如人们长期待在忽冷忽热空调间内容易患上空调病,还有可能加速病菌的传播等。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空调系统又是“耗能大户”,建筑中几乎一半的能源是被空调系统消耗的,所以我们讲人们离不开空调,但又惧怕空调。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空调系统根据人们的意愿为人服务呢?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楼宇自控系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楼宇自控系统对建筑内包括空调系统在内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指挥这些设备的运行。例如,空调系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供风温度,让室内气温随着室外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即节约了能源又让人感觉舒适。冬天气候干燥我们可以加湿空气,提高室内相对湿度;夏季高温高湿让人感到不适,我们可以在降低湿度的同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不会让人感到阴冷。楼宇自控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美不胜数,是大厦管理者的好帮手、好管家。 1、设计依据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智能建筑防雷设计规范》DB32/T1198-200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商用建筑线缆标准》(EIA/TIA—568A)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l1801—9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以及招标文件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技术文件; 2、需求分析 楼宇自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厦内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要想管理好大厦内的机电设备,首先必须要知晓它们的运行情况、所处系统中担任的角色以及设备的特性等。

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磁屏蔽

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磁屏蔽 赵喜平郑崇勋 本文作者赵喜平先生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第四军医 大学西京医院磁共振室工程师郑崇勋先生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导师 关键词: MRI 磁屏蔽磁屏蔽材料 磁体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超导磁体还是永磁体或常导磁体其作用都是为MRI设备提供静磁场 B0但是由于它的磁力线将向空间各个方向散布即形成所谓的杂散磁场就有可能干扰周围环境中那些磁敏感性强的设备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磁体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磁场的均匀程度由此可见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磁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广泛采用安装磁屏蔽的办法来解决本文首先介绍磁屏蔽的概念和分类然后讨论有关磁屏蔽的计算以及 制做屏蔽体可采用的最佳材料 一磁屏蔽 所谓磁屏蔽(Magnetic Screen或Magnetic Shield)就是用高饱和度的铁磁性材料来包容特定容积内的磁力线它不仅可防止外部铁磁性物质对磁体内部磁场均 匀性的影响同时又能大大削减磁屏蔽外部杂散磁场的分布以英国牛津公司 HELICON磁体(1.5T)为例安装磁屏蔽体后这种磁体的中心至5高斯线之距离在x y轴上可由9.2m内缩至4.2m z轴上则由11.6m缩小至5.8m5高斯线内缩幅度达5m左右因此增加磁屏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磁场隔离措施 磁屏蔽的原理可借助并联磁路的概念来说明如图1所示将一个磁导率很大的软磁材料罩壳放在外磁场中则罩壳壁与空腔中的空气就可以看作并联磁路由于空气的磁导率μ接近于1而罩壳的磁导率在几千以上使得空腔的磁阻比罩壳壁的磁阻大很多这样一来外磁场的绝大部分磁感应通量将从空腔两侧的罩壳壁内通过进入空腔内部的磁通量是很少的这就达到了磁屏蔽的目 的在MRI中磁屏蔽既起到保护空腔内磁场不被其它外界因素干扰的作用又限制腔内磁场以杂散磁场的方式向周围环境中散布

磁共振成像系统

(一)分类磁共振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场强大小分为高场、中场、低场磁共振;高场一般为场强高于1. OT的磁共振;巾场为场强高于0. ST而低于1.OT的磁共振;低场一般为低于0. ST的磁共振。按照磁体类型一般分为:永磁型磁共振、常寻型磁共振和超导型磁共振。永磁型磁共振维护费用小;逸散磁场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造价低;安装费用也较少; 一般只能产生垂直磁场;场强范围一般在0. 15~0. 35T;磁场随温度漂移严重,磁体需要很好的恒温;磁场不能关断,对安装检修带来困难;磁体沉重;且随着场强增大,磁体厚度增大,更加沉重。常导型磁共振生产制造较简单,造价低;可产生水平或垂直磁场;重量轻;检修方便,磁场均匀度也很高;场强一般在0. 1~0. 4T;运行耗费较大,通电线圈耗电达60kW以上;还需配用专门的供电设备和水冷系统。超导型磁共振场强范围0. 3~9T;磁场均匀性高;稳定性好;图像质量好;运行耗费很高,制冷剂主要是液氦的费用很高;运输、安装、维护费用也很高。目前主要市场上的磁共振以高场和低场为主,高场一般为超导型,低场一般为永磁型;且低场永磁型磁共振往往做成开放式,有C形式或立柱式;高场超导磁共振往往做成圆形孔腔式或站立式的磁共振。常导磁共振一般也做成圆形孔腔式。还有些公司推出了某些部位如头颅、四肢或关节专用检查的磁共振设备,其形态变化较灵活。一般来讲,低场永磁型以出诊断图像为主要目的,图像质量已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高场超寻型主要以功能磁共振为主,图像质量是其基础。 (二)MRI系统结构 磁共振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6-10所示,主要包括磁体子系统、梯度场子系统、射频子系统、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子系统、主计算机和图像显示子系统、射频屏蔽与磁屏蔽、MRI软件等,分述如下。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低温技术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的低温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十多年来,随着超导、低温、磁体、射频及计算机图像处理等高新技术的发展,MRI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最先进的诊断设备之一。按照MRI系统主磁体磁场的产生方式,通常将其分为永磁型、常导型(阻抗型)、混合型和超导型四类。由于超导型MRI具有场强高、功耗小(磁体基本无功耗)、磁场均匀稳定和系统信噪比高等优点,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本文首先介绍超导MRI 成像系统的磁场建立过程及其失超的概念,然后讨论超导磁体的低温保障技术。 超导环境的建立 同阻抗型磁体一样,超导型磁体也由线圈的电流产生磁场。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线圈的材料不同:前者用普通铜线绕制,而后者由超导线绕成。目前所用超导材料主要是铌钛与铜的多丝复合线,它的工作温度为4.2K(-269℃),即一个大气压下液氦的温度。因此,超导线圈必须浸泡在液氦里才能正常工作。MRI磁体超导环境的建立通常需要下述步骤: 磁体低温容器抽真空 超导磁体一般在CFRP或GFRP支撑结构下依次装有环形真空绝热层、液氮容器和液氦容器,超导线圈置于液氦容器之中。各容器都有非常好的绝热性能和密封性能。可见超导磁体的制造工艺是相当精细的。 真空绝热层是超导磁体的重要保冷屏障,其保冷性能主要决定于它的真空度。因此,抽真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超导磁体运行后的经济性能。磁体安装完毕后,一般在现场对其抽真空,但有些厂家的产品出厂前就已抽毕。 真空绝热层抽真空的过程可分为两步。首先用旋片式机械泵抽吸约4h,使内部压力降至10Pa (1mbar)以下。紧接着改用涡轮分子泵,将内部压力抽至10-3Pa(10-5mbar)。要达到这样低的压力,涡轮分子泵需连续运转数十小时,有时长达数日。此间一旦出现断电情况,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真空绝热层抽真空前MRI系统的不间断电源应该安装就绪,以便将涡轮分子泵与其相连,断电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关闭磁体上的真空阀。达到所需的真空度后,应及时关闭插板阀,以免漏气。 磁体预冷 磁体预冷是指用Coldhead(制冷机冷头)和cryogen(液氮、液氦)将磁体冷屏和超导线圈温度分别降至其工作温度的过程。由于上述容器与致冷剂的温差相当悬殊,磁体的预冷常常需要消耗大量液氮和液氦。下面以牛津公司UNISTA T磁体(1T、1.5T和2.0T)为例来介绍磁体的预冷过程。 在实施预冷前,先检查磁体液氦液位计是否正常。充灌液氮要使用绝热管线,并严防其冻裂。液氦的灌注则使用专用的真空虹吸管。另外,预冷时磁体的所有排气管道均应畅通,并保持磁体室通风良好。 液氮预冷比较简单。首先按低温操作的有关规定连接好液氮杜瓦瓶和磁体液氮输入口,并保持杜瓦瓶内20~25kPa(0.2~0.25bar)的过压力。在这一压力的驱动下,随着输液管道的接通,液氮便缓缓注入磁体液氮容器。但是由于开始时容器内温度较高,大量液氮将被蒸发,液氮的蒸发使容器内的温度得以降低。一旦液面计有了读数,就表明该容器内温度已降至77.4K,即

(完整版)楼宇自控技术方案-江森自控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1.1系统概述 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本项目作为酒店项目,能源与设施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无论对自身运营还是社会效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这样规模的建筑中,需要大量的机电设施协同运转才能为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这也是我们楼宇自控系统的建设目标。另外,为实现整个建筑设施管理的现代化,和最佳的节能需求,我方在设计楼宇自控系统时,充分考虑了全年不间断地运行需求、电磁环境的影响、山东地区气候等特点,以及系统兼容性等问题。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以长期的经营需求为主,充分满足遵循国内国外的相关规范与标准。 1.1.1BA系统的必要性 1)智能建筑能耗分析 2)系统功能 ■ 实现楼宇内各机电设备的自动控制-由于负载的变化,是随人员多少、设备开关、室外冷热程度及时段特性而异,人工管理无法适应如此及时、繁琐的调整,而自动控制系统可自动完成; ■ 降低大厦的运营成本、能源成本-降低大厦的运行费用,可节约电费30%左右; ■ 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大楼安全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20%; ■ 控制大楼内空气温湿度,达到需要的、适宜的办公、餐饮、休闲环境; ■ 减少设备维护、维修费用及管理人员的开支。

1.1.2产品选择 我们本着确保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认真的研读了各类图纸与文件的需求,并对该项目的建筑布局及形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最终选用了江森自控的系统架构。 1)江森自控 ■ 是一线产品,80~90%的项目都会选择一线品牌; ■ 产品稳定,调试风险小; ■ 产品寿命长; ■ 产品体系全,可以提供全套产品,没有兼容性风险; ■ 江森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生产暖通空调设备和楼宇自控设备的生产厂家,因此江森自控对新风机组及空调机组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具有针对性,对于空调设备与楼宇自控设备的融合控制优于其他厂家,其控制理念和逻辑算法代表了世界最前沿的技术。 2)系统特点 ■ 先进性:全新的概念、全新的技术、全新的系统; ■ 开放性:开放式网络、开放式协议、开放式用户界面; ■ 兼容性:兼容多种通信标准及机电厂商设备; ■ 经济性:易于施工、安装、操作和维护; ■ 灵活性:易于扩展、升级、改造; ■ 可靠性:安全、稳定,并已在全球范围成功应用。 1.2设计原则 我们认为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 先进性 大楼内必须选用一流设备,在技术上适度超前,符合今后发展趋势,同时又要注意其针对性、实用性,充分发挥每一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考虑系统设计方案时,我们建议重要的系统应采用当前国际上先进的主流技术产品。 系统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的两层网络结构,管理层建立在以太网络上,控制层则采用BACnet或LonWorks的总线技术,点对点通讯,并允许在线增减

5T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doc

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参数 * 总体要求:投标时提供进口品牌产品、技术白皮书(DATA SHEET) ,投标方应提供设备技术要求中的全套配置。 序号项目要求 一磁体 1.1 磁场强度 1.5T 1.2 磁体类型超导磁体 1.3 磁体屏蔽方式主动屏蔽 1.4 抗外界电磁干扰屏蔽具备 1.5 匀场方式主动匀场 + 被动匀场 1.6 磁场稳定度<0.1ppm/hour 1.7 主动匀场技术具备 1.8 匀场线圈组数≥18 组 1.9 1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014ppm 1.10 2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044ppm 1.11 3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1ppm 1.12 40cm DSV ( 20 点 24 平面 VRMS 测量法)≤ 0.22ppm 1.13 磁体长度(不含外壳)≤160cm * 1.14 磁体长度(包含外壳)≤170cm 1.15 病人检查孔道孔径≥ 60cm * 1.16 液氦消耗率(以datasheet 公布的数据为准)≤0.01 升 /年 1.17 理论液氦填充周期(以datasheet 公布的数据为 ≥5 年准) 1.18 五高斯磁力线X,Y 轴≤ 2.5m 1.19 五高斯磁力线Z 轴≤ 4.0m 1.20 磁体重量 (连液氦 ) ≥3.2 吨 1.21 冷头保用时间≥2 年 二梯度系统 2.1 梯度系统具备源屏蔽2.2 梯度场强( X,Y,Z 轴,非有效值)≥ 33mT/m 2.3 梯度切换率( X,Y,Z 轴,非有效值)≥ 120mT/m/s 2.4 梯度爬升时间≤ 0.275ms 2.5 最高梯度性能时X 轴扫描野≥ 50cm 2.6 最高梯度性能时Y 轴扫描野≥ 50cm

超导型磁共成像系统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Superconductor MRI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产品分类及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以下简称MRI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3 分类与型号 3.1 分类 3.1.1按管理分类属第Ⅲ类医疗器械 医用磁共振设备。 3.1.2按主磁场的结构划分属于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按使用结构形式划分属于开放式(半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按用途分属于通用型磁共振成像系统。 3.2 结构 超导型磁共振系统由磁体系统、成像系统、病床系统、电源系统、冷却系统、控制系统六大系统组成。 4 技术参数 4.1 静磁场强度(共振频率)偏差 其标称值应不大于6 1050-?,超导型 4.2 信噪比 应大于100dB 4.3 图像的几何畸变 应不大于5% 4.4 图像的均匀性 应不小于75% YZB/川 —2006

4.5 磁场的均匀性 应不大于6 1050-? 4.6 磁场的稳定性 不大于6 10125.0-?/h 。 4.7 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 应不大于2 mm 4.8 层厚 大于5 mm 时其误差不大于±1mm 4.9 定位与层间距 切片的定位偏差应不大于±3mm 。层间距的偏差不大于±1mm 或小于20%。两者取大值。 4.10 伪影 叠影伪影的讯号应小于实际信号值的5%。 5 试验方法 5.1.1 扫描条件记录应注意: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回波时间TE 、重复时间TR 、溶液的自旋-晶格驰豫时间(纵向驰豫时间)1T 、溶液的自旋-自旋驰豫时间(横向驰豫时间)2T 、翻转角、图像视场FOV 、数据采集矩阵大小、射频线圈负载特性、模型的描述、像素贷款和三维尺寸、接受线圈通道3dB 带宽等,层厚及数量、采集次数、射频功率的设置、图像处理。 5.1.2 使用常规的临床诊断扫描序列和重建程序。 5.1.3 环境温度应在22℃±4℃。 5.2 共振频率 用特斯拉计置于磁场等中心位置测量 5.3 信噪比 5.3.1 模型要求 模型应由产生均匀信号的材料组成,其(头)体成像平面的最小尺寸为10 cm(20 cm)或规定区域的85%,两者取大值。单层切片时,其切片方向上的厚度至少为层厚的两倍,(多层切片时,厚度至少为成像数量再加上两倍的最大层厚度),模型的截面应是封闭的,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模型中的填充材料的15T TR ?≤。模型材料为透明的有机玻璃,填充液配方:1L 水,3.6g 氯化钠 NaCl 和1.955g 五水硫酸铜 4CuSO ·O H 25 5.3.2 试验方法 把模型置于负载的射频接收线圈中心,TE 应在临床范围内选择。负载后RF 线圈的参数应无变化。在图像平面内FOV 应不大于射频线圈最大线形尺寸的110%,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第一回波), YZB/川 —2006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

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案 本工程楼宇自控采用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由现场传感器及执行器、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网络控制器中央操作站等四大部分组成。控制范围:空调机组、新风机组、洁净空调、风机、供电、照明、温度传感、给排水、远传抄表。施工流程如下: 1)线缆敷设 `在本工程中,线缆比较集中的地方采用电缆桥架敷设,出桥架和比较分散的地方采用穿镀锌钢管敷设,竖井内的线缆敷设在线槽内。 输入输出设备至接线盒部分采用金属软管,管长尽量控制在1米以内。 楼宇自控系统布线和照明系统穿线同期进行。 2)输入输出设备检测接线 输入设备主要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压差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电量变送器、空气质量传感器、温控器、风速传感器。 输出设备主要有:电磁电动调节阀、电动风阀驱动器等。 (1)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远离有强烈震动、电磁干扰的区域,不破坏建筑物外观与完整性,室外温湿度传感器设防风雨

防护罩。尽可能远离门窗和出风口的位置,若无法避开则至少相距2米,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地高度一致,高度差不大于1毫米,同区域内高度差不大于5毫米,传感器和DDC之间的连线的电阻要求小于1Ω。 (2)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的安装 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 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的位置。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其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实验前进行。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接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及焊接处。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的三分之二时可安装在侧面火底部和水流流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水流流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与平面的位置。

楼宇自控系统方案

目录 第1卷系统概述 (2) 第2卷设计依据 (3) 第3卷设计原则 (3) 第4卷设计方案 (4)

第1卷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为昆山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实现智能化楼宇管理而设计的一个集散控制系统,该系统能使管理者在中央控制室内就可实现对整座建筑内机电设备的监控和相应的各种现代化管理。 我公司推荐采用瑞典TAC VISTA楼宇自控系统。 作为清华同方所倡导的“数字化人居环境”新概念的应用,TAC VISTA自控系统具备诸多全新的、超前和开放特点。 TAC VISTA建筑物自动化系统,是一个由高效能PC机和微处理器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LonWorks。它为整个大楼的管理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手段。该系统遵守LonWorks网络协议,是一套集散型网络系统。本系统使用的控制器包括有T AC VISTA 300、400控制器以及TAC VISTA 411、421、451、471、491等扩展模块,并配置适当的现场设备,满足BAS设计的需要。 TAC VISTA系统的产品为瑞典TAC公司生产。瑞典TAC公司全名为TOUR & AN DERSSON,是欧洲最早的楼宇自控公司,具有近百年历史。其总部设在瑞典,在全世界设有14家分公司,负责在世界各地的销售业务。亚太地区分公司设在新加坡。 TAC公司是由瑞典第一家族威伦伯格控股的SEP属下的一家独立的子公司,S EP还拥有ERICSSON、VOLVO、ABB、SAAB、Electrolux、SKF、Atlas、Copco等瑞典其他一流的大公司。由Percy Briarnevik(现任ABB总裁)组成的高级董事会对其进行管理。 TAC公司生产从DDC子站到阀门、执行器机构、传感器、变频器等全部产品,系统成套性高,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清华同方获得ISO9001认证的设计、生产和工程体系,TAC VISTA系统在售后服务和今后系 2

楼宇自控系统技术方案(可做模板)

楼宇自控系统技术方案 前言: 楼宇自控系统技术方案很多朋友不知道怎么做?薛哥整理了一篇分享给大家,收藏做标准模板也可以。 正文: 概述 本方案针对楼宇自控系统(BAS)而进行设计,根据该项目的特点,我们将利用BAS系统对建筑物内的公共照明、空调系统、供暖通风、给水排水系统等实行全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系统收集、记录、保存有关系统的重要信息及数据,作到一体化管理,达到提高运行效率、保证办公环境需要、节省能源、节省人力的效果,最大限度安全延长设备寿命的目的。 1、设计依据 提供一些标准和规范 以及招标文件提供的相关资料及技术文件; 2、需求分析 楼宇自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厦内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要想管理好大厦内的机电设备,首先必须要知晓它们的运行情况、所处系统中担任的角色以及设备的特性等。楼宇自控系统(BAS)是建立在机电系统的基础上,利用自控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将大厦中的不同机电系统设备产生的信息汇集起来,实现各类设备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并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对所有被监控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 等现代城市综合体本案需要楼宇自控系统(BAS)监控内容具体描述如下:

空调及动力设备(通过DDC接入BAS) 送/排风机系统 新风系统 排风排烟 给排水系统(通过DDC及接入BAS) 集水井 排水泵 公共照明(通过DDC接入BAS) 公共照明 3、BAS系统监控内容 根据项目要求,本项目楼宇自控系统监控的机电设备包括:公共照明、空调系统、供暖通风、给水排水系统。根据某大厦内各类功能建筑的以上各系统设置情况不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范围及监控内容如下: 3.1 新风机控制 监控内容控制方法 启停控制空调可以通过BAS系统自动控制启动停止,也可以在现场手动控制;具有定时启停功能,可以根据预定的时间表启停设备;具有联锁功能,送风机启动前,风阀全开,送风机启动后,温度、流量控制回路使能,送风机停止后,风阀关闭,水阀关闭;支持消防联动,接受消防强制信号控制送风机以及风阀。根据消防系统提供的情况实现。 温度监控监测送风、回风的温度,并根据预定的高低限值判断,超限则输出报警信息;我们使用串级控制回路对回风温度进行控制。其内环控制通过PID

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1 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对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制造商 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申请人/ 制造商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制造商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一、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永磁型和超导型。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为应用磁共振原理进行人体成像的设备。 本指导原则适用围为磁场强度不大于3T 的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更大场强的磁共振系统及磁共振波谱等其他方面的容及资料要求并未 包含在本指导原则之中。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技术资料 制造商应当向审查人员提供对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所需的基本信息。产品的技术资料作为注册文件中一个单独的文件,应包含下列信息: 1.产品描述 —1

应对整个系统进行描述,列出系统部件以及每个部件应用目的的详 细说明(至少应包含附录I 中描述部件),并给出主要部件的照片和系统各部件之间相互连接的示意图,图中应清楚地标识各部件(至少应包含附录I 中描述部件),其中包括充分的解释来方便理解这些示意图。除此之外,还应包含附录I 中所列的具体信息。 2.产品适用围和产品禁忌证。 3.产品工作原理的概述。 4.系统变更情况和新组件的应用(若有)。 提交文件应详细描述要修改的已上市系统,并提供所有重大硬件和 软件变化的列表和描述(参照附录I)。影响安全或性能特性的变更应进行清楚标识。 新组件、附件或软件的提交文件中应详细描述新组件、附件或软件 要应用的系统,并提供每个新组件或附件的功能和技术特性的描述。应 该包含特殊类型组件、附件或软件的设备描述中的任何适用信息。在所 有的情况下,应解释任何新的技术特性,并且应包含相关的文献参考资 料或临床资料。 5.磁共振成像系统软件描述文档另作要求。 6.设计和生产过程相关信息。 包含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过程的资料,可采用流程图的形式,是 设计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概述,但不能替代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详细资料。 7.产品历史注册情况及产品变更情况记录。(如适用) (二)风险管理资料 本要求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8(idt ISO14971:2007)《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下称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标准)。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楼宇自控系统 (2) 1.1总述 (2) 1.1.1 系统设计标准 (2) 1.1.2 系统设计依据 (3) 1.2系统功能及技术要求 (4) 1.2.1 BAS监控方案 (4) 1.2.2 能量管理系统EMS的节能功能 (9) 1.3系统设备选型 (11) 1.4系统概述 (13) 1.4.1 系统特点 (13) 1.4.2 系统结构 (15) 1.4.3 系统硬件功能 (17) 1.4.4 系统软件EBI说明 (19) 1.5设备监控点数总表(见附表一) (20) 1.6系统设备清单及报价 (20)

第一章楼宇自控系统 1.1 总述 楼宇自控系统(BAS)是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使大楼具有智能建筑的特性。现代建筑内部有大量机电设备,这些设备多而分散。多,即数量多,被控、监视、测量的对象多,多达上千个点以上;散,即这些设备分布在各楼层和各个角落。如果采用分散管理,就地控制、监视和测量是难以想象的。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就可以合理利用设备,节约能源,节省人力,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加强楼内机电设备的现代化管理, 并创造安全、舒适与便利的工作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罗湖边检站办公大楼是一座以边检办公为主体的、对现场以及信息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综合型现代化大厦。大楼由主楼和副楼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楼高20层,副楼高7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左右,属一类建筑物。 本工程的楼宇自控系统主要考虑对该大楼的机电设备,如中央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和变配电系统等进行监控和管理。BA系统中央站设在地下二层,上述各系统由中央控制站统一管理,协调运作。 1.1.1 系统设计标准 楼宇自控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共同完成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 一、系统目标 楼宇自控系统的目标就是对大厦内所有机电设备采用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楼宇自控系统方案

楼宇自动控制系统 一、前言 为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并提供更为舒适的室内环境,把酒店的空调及新风机组、冷水机组、给排水、照明等系统设备纳入大厦自动化管理系统。 APOGEE 是以集散理论为基础的成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它具有结构灵活、适应性强、扩展方便、软件优化设备运行、操作简单等特点。APOGEE 基于W INDOW S NT 平台的系统软件包,可直接进入建筑的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与其他进入集成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并是集成系统中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该系统开放性的充分表现。

二、系统总则 2.1设计目标 考虑到本建筑功能为酒店用房,楼内人员长时间停留。因此楼宇自控系统应满足环境控制要求及设备、人员的管理功能。 本方案设计的楼宇自控系统应用现代控制技术,使大厦在管理和机电设备的控制方面具有国际21世纪的领先水平,为大厦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达到以下目标: 1.舒适—提供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 楼宇自控系统根据季节、人员和空气流动情况的变化,将各区域的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在设计要求值上,同时参考国际上的通用标准(如:ASHRAE舒适标准、ISO7730的热舒适指标PMV、国标GB5701-85中的舒适温度指标等),使楼内参加会议的人员感觉最舒适。 2.节能—降低能耗和管理成本: 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楼宇自控系统通过合理组织设备运行,使大楼的运行费用为最低。即以能耗值最低为控制目标,进行优化系统控制。楼宇自控系统软件设有节能程序,可以控制设备得以合理运行。如冷冻站设备,楼宇自控系统根据传感器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大厦实际的冷负荷,确定冷水机组的启停台数。根据统计,安装楼宇自控系统后可使能源消耗降低20%~30%,对一个大型建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3.安全—提供突发故障的预防手段: 如果大厦的机电设备突然发生故障而停机,将对大厦产生严重后果。楼宇自控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这种局面的出现:随时检查设备的实际负载和额定负载,一旦发现设备过载,立即自动卸载同时向中央控制室发出报警信号,以防损坏贵重设备;监视设备运行状况,一旦发现其中某台设备运行异常,立即报警通知检修人员前去检查,以防引起更大范围的设备故障;自动记录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数,当累计值达到规定的维修时间时,自动报告中央控制室,及时提醒进行设备检修;当一组设备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

楼宇自控系统设计方案 1系统概述 楼宇自动化系统或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系统)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等管理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而构成的综合系统。BAS通过对建筑(群)的各种设备实施综合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为业主和用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并使整个系统和其中的各种设备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因此,采用BAS系统可以大量的节省医院人力、能源、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维护及营运成本,提高建筑物总体运作管理水平。 2需求分析 根据图纸和昆山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的功能需求,采用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大楼的主要建筑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视和控制,以实现节能和降低运行成本为目标,保证大楼空气质量和环境舒适度,同时,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日常保养,最终达到舒适、高效、节能的目标。该项目BAS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空调冷热源系统 包括对冷冻站及热源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监视、控制、测量与记录。 空调机组及通风系统 包括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送排风机。 通过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保证室内的空气温湿度、环境质量等参数在一定控制范围内,同时程序化机组启停,实现舒适、节能的目标。 给排水系统 包括对生活水系统、排水系统、集水井高低液位监测,相关水泵运行监视和联动控制。 变配电系统

通过接口方式读取主要电力参数,监视电力配电情况,记录和分析不同时段电力负荷,提交能源管理系统和集成管理系统。 照明控制 监视主要照明回路的手/自动状态和开关状态的记录,控制以及联动控制部分照明回路。 电梯系统 通过接口方式监视电梯的运行数据 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一方面通过通讯接口实现与冷热源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变配电系统、电梯系统的数据通讯,另一方通过建筑设备控制与管理系统与大楼集成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与消防集成管理系统数据通讯和联动控制功能。 3设计原则 在对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我们遵循以下的原则: 可靠性:采用集散分布型控制系统,即将任务分配给系统中每个现场处理器,免除因系统内某个设备的损坏而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灵活性:系统具有可扩充性,以便满足将来扩展网络服务范围的需要。系统可在日后任何地方增加现场控制器及操作终端而不影响本系统操作。 实用性:系统可容纳建筑物内机电系统的不同工艺需要。并综合各系统资料,显示于操作员终端,方便管理。 开放性:系统采用开放式结构,在系统网路架构内完全采用开放式的国际标准BACnet协议。 经济性:系统中的现场处理器足够应付日后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阶段的投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及保护。 4系统设计 4.1系统结构 该系统采用如下结构及协议,具体见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