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能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恰当的处理,取决于教师对引导和矫治策略的有效运用。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整体发展水平虽然大致相同,但他们的性格类型、气质、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教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学习目标确定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人定量”,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动作迟缓的要经常给予帮助,不要挫伤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内向的学生,不要使他们处于压力之下,给他们以安静和独处的机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融于集体,对于过分激动、难以自控的

学生,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适当调整班级原有结构,多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使感到学习太难或太容易的学生都不会觉得被排斥在外,从而减少乃至避免产生厌烦、不安、急躁、发怒等课堂问题行为。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健全的学生。

当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正是影响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时刻,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或迁回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不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和压抑,个人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所导致的。而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

从而真正转变课堂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课堂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取决于师生间的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的缩短,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信任和鼓励学生改正课堂问题行为。

5 、学生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叨卜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6 、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良好课堂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良好班风、学风的培养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管理。班风是通过班集体而形成的,是班级中各个成员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及人际关系的总和。它的重要内容是学风。学风是指每个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与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其作用表现为它会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个别行为偏差的学生在良好班风的感染下向着好的方面转化,遵守由集体促成的纪律它还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一旦有人想破坏,会受到集体其他成员的谴责。班风的重要内容是学风,良好的学风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实践和心理学证明,整齐、清洁、幽雅、宁静的教室,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而肮脏、呆板、杂乱的教室使人倦怠、厌烦富于变化和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助于陶冶性情,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和心理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和心理研究 (2012届) 姓名:王婷 指导教师:王朝晖 院系:数学系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提交日期:2012年4月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0、引言 (4) 1、研究的背景 (4) 2、研究的过程 (4) 3、结果分析 (4) 3.1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4) 3.2 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5) 3.3 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 (5) 4、课堂问题行为的三种类型 (6) 4.1 人格型问题行为 (6) 4.2冲动型问题行为 (6) 4.3 情绪多变型问题行为 (6) 5、中学生课堂行为的成因分析 (6) 5.1学生的身心因素 (6) 5.2教师因素 (8) 5.3环境因素 (9) 6、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 (10) 6.1 消退策略 (10) 6.2 暗示策略 (10) 6.3 直接纠正 (10) 6.4 惩罚 (10) 6.5 惩罚的原则 (11)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和心理研究 王婷 指导老师:王朝晖 (黄山学院数学系,黄山,安徽 245041) 摘要: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它们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降低教学效率。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的自我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扰存在最多的“危机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各种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冲动与理智的矛盾, 封闭自己与渴望交往的矛盾,活泼好奇与紧张压抑的矛盾等等。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较快,从而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而学生学习的大量时间都在课堂上,使得大量问题通过课堂行为表现出来。 关键词:中学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干扰 The problem 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

中国大学慕课 课堂管理 《课堂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纠正

我学习了《课堂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纠正》后,对照自己的课堂,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来分析,的确有吸引注意、争夺权力、寻求报复、避免失败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课堂中蔓延。今天就举两个外向性问题行为例子。 问题一:公然挑衅教师 2016年9月我接毕业班,第一节课和孩子们聊天,想彼此互相了解,拉近距离。在我说过自己未来教学打算后,请学生说想法,有一个女生公然表达对我的不满,认为自己倒霉,小学最后一年,换了我这个其貌不扬、凶巴巴的老师,坐在她周围的学生不约而同注视着我。尤其有三、四个男生露出得意的神情,我可以感觉到他们想看我究竟怎么应对?想让我知道他们的“厉害”。我暗示自己,一定要分清行为与行为者,即使学生做错事,仍尊重他们。何况他们并没有做错,只是表达方式有违常规。徐同学今天课堂上对我的看法,我分

析原因如下:对带了五年的凌老师很留念(调走了);引起注意,出于报复。 由于我经常中途接班,已经做了预案,信心满满的我面对这样的孩子,心里虽然失落,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说:“你很有思想,日久见人心。你叫?”当时,她一脸茫然,告诉我名字后,我大声念了出来。估计我的应对和她预想的截然不同。我顺势而为,请同学说说对我的第一印象?有效转移注意,避免了尴尬。我觉得自己当时应对的不错。其实在第一堂课上,我可以引导学生从夸夸凌老师开始,再表达出对凌老师的尊重,庆幸自己能接这个班。这样徐同学语言就不会如此凌厉了? 问题二:在课堂上大声喊叫 我今年接四年级,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插嘴的问题时有出现。这个问题一、二年级比较普遍。学生在课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现,从不举手脱口说出问题的答案,到某个同学被提问时他人作答,再到上课或讨论至一半时未经要求就作评论,不一而足。无论以何种形式插嘴,大叫的学生都会使你偏离思路,还会阻碍其他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另外,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大声叫喊得到你的注意,会怂恿其他学生也跟随他大声叫喊。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引起注意;争夺权力。我采取的处理方法是:叫他的名字;站在他身旁;效果还不错。如果是现在,我会教会学生如何要求关注,建立关爱的关系。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1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所修课程名称: 课堂管理与班级与班级建设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09 月至 2014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4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 _ _ 教育科学学院_ ___ _学院__20 12 ___ _级_ _小学教育_ __ __ 专业 姓名__ 龙超琼_ ___ 学号_2 01 205 04 33 ___ __ __ __ __ _ _ _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摘要 从教育产生以来,课堂问题行为就一直干扰着教学的有序进行。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会被课堂问题行为困扰,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损坏其它学生正常上课的权利和师生关系不和谐等问题。但正因为有课堂问题,我们才需要来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让教育更有意义。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处理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破坏课堂纪律,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秩序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学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本人或他人学习、或影响教师教学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有消极负面影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每个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不统一,每个人看待问题行为的角度并不一样,问题行为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那些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我国有的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还有心理学专家认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笔者更倾向于外向和内向问题行为这种分法。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一)、制定课堂规则和程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是不能进行的。学生在还没进入学校前缺少制度、规则等意识,因此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应将尽快制定规章,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课堂规则的要求。如果你用“课间休息要举止文明”这种表达,但我们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举止文明”,学生也就很难领会到举止文明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表达为“课间休息时不追逐打闹、不践踏草坪”就能让学生明确到底要怎么。 2.师生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执行。课堂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课堂规则的制定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学生个性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我在学校里总会发现几个初三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在我的音乐课上。以前我上课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初三四班有一个学生,叫诸宇豪,初一就和我认识,后来休学了一年,初三刚转来第一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 “老师某某人喜欢捉弄人。”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每节课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找到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 “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实这个孩子一点也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喜欢参与公共活动,很希望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有很强的表现欲。就是喜欢去惹别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他这毛病。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诸宇豪同学有喜好惹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随时随地惹别人,我想: 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 (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分析

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分析与对策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作为目前中小学生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初中生因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易发生课堂问题行为。大部分教师将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归咎为学生本人,但事实上,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正确认识分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从而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预防对策 一、初中生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各种问题行为。他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降低教学效率。初中生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等矛盾错综复杂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从而导致大量的问题出现。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无故缺席 2. 随便讲话 3. 传纸条 4. 玩电子游戏 5. 走神、开小差 6. 听歌 7. 做其他科的作业 8. 吃东西、嚼口香糖 9. 看其他无关的书 10. 上课睡觉 11. 吵嚷起哄 12. 与同学、老师发生口角 13. 极端羞怯、害怕被提问 14. 心烦意乱、焦虑紧张 15. 敏感多疑、过度焦虑 16. 照镜子、梳头发

目前我国学者比较倾向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显性)。包括侵犯他人的行为、过度亲昵行为和盲目反抗权威等行为。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隐性)。包括涣散行为、草率行为、退缩行为、过分依赖行为和抗拒行为。 二、初中生典型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许多教师都归咎于学生本人。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从学生、教师、环境方面来分析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初中生认为自身原因是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大量的课堂的问题行为是主要由学生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身心不适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初中生正处在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特殊阶段,这一特殊性也正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内在因素。 1)初中生认知过程的特点与课堂问题行为 初中学生的各种认知过程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初中生感知觉逐渐精确,观察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日益提高;注意能力比过去更加具有稳定性和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要地位,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具体形象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感性材料的直接支持。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是极其不稳定的,因此其不稳定性造成的种种矛盾易导致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感知觉的提升、注意力的选择性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促进了初中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他们不再盲目以教材以教师以课堂为纲,因此,在课堂中就倾向于在不感兴趣的时候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和同学讨论或者沉浸于自己的思考。更有甚者,在不满课堂教学的情况下与同学或者教师发生激烈的口角争辩。也有少数个性鲜明的初中生对于自己极不感兴趣的课堂,选择迟到、早退或者缺席的消极对抗行为。 2)初中生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课堂问题行为 初中生在生理特征发生变化的同时,心理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情感和意志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情感丰富,容易外露;意志较坚强、勇敢、有毅力,但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而且由于认知的局限,往往不能正确与区分坚持与固执,勇敢与轻率等之间的区别。初中生的喜、怒、哀、乐都能从面部的表情上直接反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法

课堂上如何处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 反映 更为重要的是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受到启发,领会到知识间的在联系和规律,既是“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又是“由学生作出回答,进而得到教师的相应评价,以促进学生思考进步”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课堂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主动性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的状态,以便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规律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与总结,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自主建构、能力得以提升、智力获得发展。在课堂上提问后:①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首先我会考虑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超出学情要求,要是不是,那就是说明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探讨,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地理教材只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学习素材,其中的知识空白点还有很多,要真正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决社会、自然、生活中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地理教材上对许多问题的解释,目前还处于推测、猜测阶段,远没有到“绝对真理”的程度,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把问题和答案变成开放式的,学生就会产生耀眼的思维火花。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学生,要经常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要主动给学生以启发。②当学生回答不在你的备案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回答,虽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先准备的或估计的大相径庭,出人意料,但又有它合理的地方,这时我们就要肯定他的思路,应该加以褒扬和鼓励,因为我能看到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当中,开始讨论问题,是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的结论,这是很好的开始,这时候只要我们加以指导,学生就会更加很好的领悟其中的知识点。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③当学生回答有对有错我觉得,学生发生错误的回答或回答不到位,是正常现象,这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加以解释。其次,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到位,正是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契机。否则,要教师干什么呢,如果都回答对了,教师的这个提问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第三,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正是学生回答不到位或错误,教师才可能将这些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对于回答对的同学予以适当表扬。④当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师应该通过广开思路予以指导。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H.C.Quay)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忧心忡忡,不信任教师,害怕教师提问和批评;有的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兴趣;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焦虑不安,心神不定,常常手足无措,答非所问。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例如,有的学生缺少耐心,容易冲动,不能安静;有的学生多嘴多舌,交头接耳。情绪型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例如,有的学生漫不经心,冷淡漠视,态度忸怩;有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同学,不敢自作决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 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造成学生丧

最新-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精品

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这个孩子名叫马康,是一个调皮但是很聪明的男孩子,今年10岁,读四年级。 二、问题行为概述: 这个孩子在校经常打骂同学,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很多家长的强烈不满。而且学生成绩较差,几乎很少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是宁愿做事不愿读书的这种。 三、个案生活背景: 自入学以来,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简直是一个“小恶霸”,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在家里也很不听父母的话,经常发脾气,动辄摔东西,与父母吵闹。他的爸爸坦然自身修养不高,对孩子的管教较粗暴,一不听话,就打就骂。而且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教和辅导孩子。而孩子的妈妈却又比较溺爱孩子。我还了解到孩子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等,这又为他提供了模仿攻击行为的条件。 四、个案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马康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儿童具有任何一种不良行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起因,要帮助他们改正这些不良行为,首先应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一)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马康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马康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马康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马康爸爸打儿子的事了。马康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爱的书报、片子。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玩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并做到每天都辅导孩子的学习。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与矫正策略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与矫正策略研究姓名:袁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教育管理指导教师:刘晓明 20080601 摘要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所以,对于学校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课堂教育诸方面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多有所见。但总体而言,对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的“课堂问题行为”这一最使教师头痛的棘手问题则有些忽略。虽然课堂问题行为多发生在“问题学生”身上,但事实上课堂问题行为不单单出自问题学生,而涉及的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包括所谓的优秀学生)。所以,本文试图就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产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以及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应对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加以阐述,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本文共三部分:一、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二、现实扫描: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原因追溯。三、走出问题: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探寻。本文认为,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利进

行,而且影响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通过问卷、访谈、随机性观察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2、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差异性:3、教师同样也具有课堂问题行为:4、我国中小学课堂现状令人堪忧。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教师、学生和教育现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根据我国中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借鉴国外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可采取如下策略: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此,要促进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明确学生的行为标准,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应及时加以矫正。2、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观,确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师德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增加爱生感:再次,要改进教学技能,以生动有趣、活泼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要变革课堂管理,摒弃过去那种角色与角色之间关系的课掌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课堂管理模式。3、优化育人环境。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强化社会教育。4、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归因分析:策略研究improperclassmanagements,puni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矫正策略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及矫正策略 姓名:张达学号 155458 摘要: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我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总结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力求从多角度认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并通过实践探索,提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引言 长期以来,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而且还干扰了教师的教学与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问题行为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特殊概念,本文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比如:睡觉,小动作多,焦躁,与老师顶撞,等等。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本质上是一个课堂教学行为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课堂教师行为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目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提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与课堂教学目标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的观点。另外,国外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也比较多,他们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示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表现、类型、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但总体说来,这些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对于现状的调查阶段,仍处于起步层次。而真正针对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 我校地处胶州市的城郊结合部,生源主要来自街道的农村子弟,目前初中教学班为27 个班,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除了本地有户口的居民子弟外,大概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来自其它地方的外生。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较多。为此,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对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其心理动因进行了研究,以期提出预防与矫正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二、研究的方法与数据统计 (一)调查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及查阅教师的课堂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