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乐文明的要义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

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用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加强社会的亲和力,并对人的社会化施予积极影响。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人性的平衡、升华,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从而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无疑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追求。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最新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

.

.

.

“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 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 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 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 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 弥足珍贵。”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 特的接见,与马克·吐温交 往甚密,他们中的五十多 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 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他 们亲历了近代中国的风云 激荡,回国后有的任清华 大学最早的校长,有的成 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 山鼻祖,工程师詹天佑和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 是这批留美学童。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 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 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 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 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 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 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 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 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 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 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 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 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 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 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 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 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 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 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 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 一切等等。1881年,吴子 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 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 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 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 批启程回国。 译书蜂起 ?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 馆” ?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 局” ?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编译所、大同译书局、 译书工会 ?1900年,上海—译书汇编 社 ?追忆当时挟书卷袖纸笔, 徒步往来,寒暑无间,风 雨不辍,汗不得解衣,咳 不得涕吐,病困疲乏,犹 隐忍而不肯休息者,为此 书也。惟是日获数篇,奉 如珍宝,夕归自视,讹舛 百出,涂改字句,模糊至 不可辨,则一再易纸以书 之,不知手腕之几脱也。 每至更深烛跋,目倦神昏, 掩卷就床,嗒焉如丧,而 某金某石之名犹往来纠扰 于梦魂之际,而驱之不去。 此中之况味,岂他人之所 能喻哉! ?华蘅芳《金石识别序》 (1872) ?……迨译至十七卷,余忽 患血痢之症,日夜数十次, 恹恹无复人色。自思所译 之书不可中废,数请友人 代之,皆译言语支离,猝 不易为辞。则心愈忧而病 愈剧。所居之楼俯临大道, 人声喧杂聒耳,不能寐。 时有车马驰过,其声隆隆 然,若触于心而蹂躏其肺 腑也。甫一交睫,则觉高 山巨壑,水陆变迁,其中 鳞介之蜕,奇兽之骨,种 种可骇可噩之物,层间迭 出,纷然并集于前,盖平 日所入于耳,寓于目而又 会于心者,其境界一一发 见于若梦若寐之际,而魂 魄亦为之不安。则余之去 死也几希矣。于是乞假而 归,调治数月,又扶病而 出。…… ?华蘅芳《地学浅释序》 (1873) 经过赤道知冬暖, 渐露青山识地圆, 雄心犹作闻鸡舞, 莫向天涯更惘然。 ?翻译西方数学、科技著作 17种,170多卷 ?著有《行素轩算稿》 ?制造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 ?天津武备学堂、两湖书院、 上海格致书院 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古代的中国,世界被认 为是不变的。黄河如带, 泰山如砺,被视为皇权和 贵族特权万世不移的象 征。高贵者永远高贵,犹 如大山永远不可动摇。 《地学浅释》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这位 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的改革运动领导人, 借参加1895年举办的国家 考试的机会,在考卷上写 下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变 则通通则久论”,其中就引 用了泥沙可填海为陆,火 山可喷出熔岩等地质变化 的事例,说明:“至变者莫 如地”。天地都在变化,人 要不实行改革是不行的。 ?1896年,康有为的学生梁 启超(1873-1929)在《清议 报》发表《变法通议》, 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引用 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知 识。他说:“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 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 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 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 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 彼生此灭,更代叠变,而 成世界;……借曰不变, 则天地人类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 也。”对他的老师的见解, 用科学的事实又一次作了 说明。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 ?谭嗣同1896年夏天到上海 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专任翻译英的国人傅兰雅 (J.FRYER 1839-1928) 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 石与今天的生物区别很 大,从而感到“天地以日 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 今日之神奇,明即已腐臭, 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 猛进乎?”而决心努力学 习新知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 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京师大学堂(1898) 1905年废除科举制 《科学》 1915年“中国科学社”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 同时创办《科学》月刊, 至1951年停刊,出版35 卷。 “科学救国!” ?“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 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 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 唯科学乎!” ?—摘自《发刊词》 .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单选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单选题 1.被后人尊为“述圣”的是(C )。 A、子路 B、冉求 C、子思 D、颜回 )。.标志着中国特殊性的是(2 D D、勤A、仁B、义、礼C .表达敬意的原则不包括(D )。3D、尊幼C、尊师A、尊老B、敬长4.“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C )。 A、《原道》、D《春秋》 B、《逍遥游》 C、《中庸》 5.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的是(A )。 A、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B、礼,政之舆也 D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C、礼,王之大经也 6.从无知的本体成为有境界的圣贤,需要(A )。 A、学习、修为D、挫折 B、贵人相助 C、机遇 7.奠定了中国文化底蕴的是(A )。 A、周公制礼乐 B、大学 C、中庸 D、四书五经 。8.跟平辈相处时表达敬意的原则是(A )C、自傲BD、自信、谦卑A、自谦 )。9.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B、字忠清A、原名绛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生于清末 C 。10.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C、字静安 A B、号观堂、国学大师D、杭州人 11.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12.关于张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B )。 A、西汉人 B、思想家 C、曾任丞相 D、历算学家 。B .关于周公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3B 、西周初期神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A、又称周文公 D、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C、周公旦为周文王第四子。).14《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胡适D 、钱穆C 、顾炎武B 、高尔基A 15.汉高祖指的是(B )。 A、项羽 B、刘邦 C、刘备 D、曹操 16.“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出自(B )。 A、老子D、荀子 B、孟子 C、孔子 17.“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A )。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统一不同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波斯 帝国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而中国则是抽象的统一高善必也说,印度的文化有多样性,而中国则只有汉族的统一文化,缺乏多样性.在我看来,这些见解都缺乏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因而也是不足以说服人的。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一、中国古代文明在时间中发展的特点—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 约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灿烂的古老文明。从它们在时间中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文明的连续性颇有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色。.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我们可以从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与其他古代文明作一些比较的探索。 首先,从政治史来看。. 在历史上,文明大体是和国家同时发生的。世界上最占老的文明发生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和三千年代。其中以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文明发生最早,约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北部和排尼基地区的文明、黄河流城的夏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爱琴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晚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小亚细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在希腊半岛上产生了迈锡尼文明。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铜器时代的盛世,也是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的繁荣时期。但是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年),克里特文明(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迈锡尼文明(公元前十二世纪)也先后灭亡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铁器逐渐在广大的地区里代替了青铜器,文明也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开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出现了波斯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希腊诸邦,在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国家。在古代世界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这时都出现了。也就在这个时期里,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及其对中国当代发展的必要 姓名:邓力匀学号:[1**********]3 年级专业:2019级金融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 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 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 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 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 格局;在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著《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 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 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率、《齐民要术》等。在思想领域,东晋葛洪改造 道教,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和宗教的麻痹作用,佛 教十分盛行。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 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同样令后人叹为观止。 4.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 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方面,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等成就,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唐朝的主要文学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姓名: 学院: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一、内容提要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骂名。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产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用简单的话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秦设三公,丞相;汉削丞相权利,置大将军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丞相职分成三部门十数人之手;宋设丞相、参知政事,分权;明废丞相,设大学士,内阁,后首辅大学士有丞相之权;清设军机处,有丞相之名,无丞相之权。 二、关键词 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和规律作用影响三、探究 (一)宰相名称和职权变迁 1、商朝时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 2、西周时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3、东周时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4、春秋时期的丞相:" o 齐:上卿、左、右相晋:正卿秦:左、右庶长楚:令尹越:大夫宋:左、右师 5、战国时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 令尹(楚) 6、秦朝时期的丞相: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7、西汉时期的丞相: 起初承秦制,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课程标准】1、以四大发明为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2、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是 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3、京剧等发展的影响。 ◇【知识整合】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重点) (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 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 (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 3、数学:(1)、计算方法:(2)、数学著作:(3)、圆周率: 4、医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 (2)、药物学:李时珍。 5、农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 条件。 (2)对西方而言: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一、科学技术 1、青铜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是司母戊鼎(商朝),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2、医学成就 ① 东汉 时期的 华佗 : ①擅长外科手术 ②制成麻醉药剂“ 麻沸散 ”, 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③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制医学体操“ 五禽戏 ” ② 东汉 时期的 张仲景: 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介绍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称为“ 医圣 ”。 ③ 明朝 时期的李时珍: 著《 本草纲目 》是一部总结性的 药物学 巨著,被译成多国文字。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3、科技成就 ①地动仪: 东汉 时期 张衡 制造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 ②《 齐民要术 》:北朝农学家 贾思勰 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③《 水经注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 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④《 天工开物 》: 明 朝 宋应星 著,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30多个生产部门,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4、建筑成就 ① 都江堰: 战国 时秦国的李冰所修,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②赵州桥: 隋 朝工匠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 700 多年。 突火枪 、 二、思想文化 1、汉字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商朝 商周 西周晚期 秦朝 秦朝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史学和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考点要求】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二第一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的改变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法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产生 5.选修一:商鞅变法 【社会更替】 (1)原始社会:远古时代----公元前2070年 形成:夏(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2)奴隶社会:发展: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鼎盛: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两个阶段;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3)封建社会: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专题十九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新课标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九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点睛】 本专题讲授的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汉字演变与书画艺术、古代文学及古代戏剧艺术。通过本专题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以及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艺术成就,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及文化艺术成就的辉煌,增强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培养基本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课标考点1】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及四大发明等,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解析考点1】 1.列举我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1)天文学成就: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②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的地圆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③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了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④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 多年。编制了《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 秒。 (2)数学成就:①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表。②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③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3)四大农书:①《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朝时的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②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农桑辑要》③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对提高生产力起了很大作用。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博采古今农学大成,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4)医药学成就 ①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②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学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世称为“医圣”。③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④东汉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⑤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版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作业

专题限时集训(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C[从图腾神、自然神崇拜到血缘祖先崇拜,这是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从殷商时的文化性质来看,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人本意识尚未产生,人只是神灵的附属,因此在祭祀上图腾神和自然神压倒性的受到隆重祭祀,死去的先王先妣只能处于附属的地位。到了殷末,生产力发展和王权强化促使人本意识产生,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即人本意识日益显现,故选C项。] 2.(2019·黄山二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表明战国时期() A.社会流动性加快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官僚政治已出现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C[战国时期已实行奖励军功,打破了贵族政治垄断,促使官僚政治出现,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菏泽一模)春秋时期,诸侯贬斥狄戎为豺狼禽兽的记载不绝于书;战国时期,时人认为夷夏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居楚则楚,居夏则夏,积靡使然也”。对夷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一脉相承的文化风尚 C.各地区往来日益频繁D.官僚政治是大势所趋

C[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对夷狄由贬低到认可,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对原来的边疆等地区的认识越来越客观,故选C 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态度,不是王室衰微,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文化风尚的发展和继承,故排除B项;官僚政治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项。] 4.(2019·盐城二模)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地主绅士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5.(2019·深圳一模)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出现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A[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世卿世禄的基础已然动摇,故选A项;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说明没有世袭的基础,也就对宗法制造成了冲击,故排除B 项;“封土赐民之制”即是造成春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出现的根源,故排除C 项;“谷禄官俸制度”强调官僚机构的建立,巩固中央集权,与小农经济无直接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 明

十上下,年方力强,正可 及时报效。”这批学童成 为中国最早的出国留学 生。 留美幼童 家长签字画押就像生离死别“×èóD×óììóó£??é???í ?°?ü??′?íù?¨?ì1úòTòμ ?§?°??ò?£???à′??è ?ìy′ó2??2£?2?μ??ú1úía ?oá?éúàí?£ìèóD?22?£? éú?à?÷°2ìì?ü?£” “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 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 远流长。”“中国幼童留 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 先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 化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 页,弥足珍贵。”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 特的接见,与马克·吐温 交往甚密,他们中的五十 多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 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 他们亲历了近代中国的风 云激荡,回国后有的任清 华大学最早的校长,有的 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 开山鼻祖,工程师詹天佑 和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曾是这批留美学童。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 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 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 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 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 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 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 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 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 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 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 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 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 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 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 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 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 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 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 闳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 空一切等等。1881年,吴 子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 部撤回,迅速得以批准。 从8月21日起,除少数人 抗拒不归外,首批留美幼 童分3批启程回国。 译书蜂起 ?1862年,北京—“京师同 文馆” ?1867年,上海—“江南制 造局” ?1897年,上海—商务印 书馆编译所、大同译书 局、译书工会 ?1900年,上海—译书汇 编社 ?追忆当时挟书卷袖纸笔, 徒步往来,寒暑无间,风 雨不辍,汗不得解衣,咳 不得涕吐,病困疲乏,犹 隐忍而不肯休息者,为此 书也。惟是日获数篇,奉 如珍宝,夕归自视,讹舛 百出,涂改字句,模糊至 不可辨,则一再易纸以书 之,不知手腕之几脱也。 每至更深烛跋,目倦神 昏,掩卷就床,嗒焉如 丧,而某金某石之名犹往 来纠扰于梦魂之际,而驱 之不去。此中之况味,岂 他人之所能喻哉! ?华蘅芳《金石识别序》 (1872) ?……迨译至十七卷,余忽 患血痢之症,日夜数十 次,恹恹无复人色。自思 所译之书不可中废,数请 友人代之,皆译言语支 离,猝不易为辞。则心愈 忧而病愈剧。所居之楼俯 临大道,人声喧杂聒耳, 不能寐。时有车马驰过, 其声隆隆然,若触于心而 蹂躏其肺腑也。甫一交 睫,则觉高山巨壑,水陆 变迁,其中鳞介之蜕, 奇兽之骨,种种可骇可噩 之物,层间迭出,纷然并 集于前,盖平日所入于 耳,寓于目而又会于心 者,其境界一一发见于若 梦若寐之际,而魂魄亦为 之不安。则余之去死也几 希矣。于是乞假而归,调 治数月,又扶病而 出。…… ?华蘅芳《地学浅释序》 (1873) 经过赤道知冬暖, 渐露青山识地圆, 雄心犹作闻鸡舞, 莫向天涯更惘然。 ?翻译西方数学、科技著作 17种,170多卷 ?著有《行素轩算稿》 ?制造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 ?天津武备学堂、两湖书 院、上海格致书院 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古代的中国,世界被认 为是不变的。黄河如带, 泰山如砺,被视为皇权和 贵族特权万世不移的象 征。高贵者永远高贵,犹 如大山永远不可动摇。 《地学浅释》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这 位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 宪制度的改革运动领导 人,借参加1895年举办的 国家考试的机会,在考卷 上写下了主张政治改革的 “变则通通则久论”,其中 就引用了泥沙可填海为 陆,火山可喷出熔岩等地 质变化的事例,说明: “至变者莫如地”。天地都 在变化,人要不实行改革 是不行的。 ?1896年,康有为的学生梁 启超(1873-1929)在《清 议报》发表《变法通 议》,开宗明义第一章, 就引用了地质学古生物学 的知识。他说:“法何以 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 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 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 起,流质炎炎,热熔冰 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 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 鼍,袋鼠脊兽,彼生此 灭,更代叠变,而成世 界;……借曰不变,则天 地人类时而息矣。故夫 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对他的老师的见解,用科 学的事实又一次作了说 明。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 ?谭嗣同1896年夏天到上海 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专任翻译英的国人傅兰雅 (J.FRYER 1839-1928) 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 石与今天的生物区别很 大,从而感到“天地以日 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 今日之神奇,明即已腐 臭,奈何自以为有得,而 不思猛进乎?”而决心努 力学习新知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 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 京师大学堂(18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