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目前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的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讨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并对疏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传导渠道有效性

【引论】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来,各经济流派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出发和各自所依据的假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从大的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条渠道。

“货币渠道”的分析主要是依据以下假设来展开的:一是假定价格粘性;二是经济中只存在着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并且贷款和债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三是金融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主要区别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假定上,信贷渠道以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分析为前提,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信贷渠道认为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储备金、银行贷款和债券,并且银行贷款和债券之间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二、我国近期采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概况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1、利率渠道

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其中,货币供给量是完全可以由一国中央银行决定,也就是外生变量。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通过利率和有效需求以及在开放条件下汇率的变动三个方面来完成的。在整个传导过程中,利率是衔接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核心在。凯恩斯所阐述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用符号表述为:

货币供应↑→利率↓→投资支出↑→总产出↑

具体来说就是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利率的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则通过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得投资增加,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进而增加社会总支出和名义收入,从而增加社会总的就业量。

实际上在上述传导机制中有三个隐含的因素,一是流动性偏好,它表明利率降低多少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它说明利率降低单位数量时;投资将增加的数量;三是投资乘数,它表明投资增加单位数量时,总的有效需求将增加的数值,一旦以上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经由利率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将受阻。利率渠道不仅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更多的时候,它和其他渠道,尤其是资产价格渠道存在着混合影响。

2、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 理论、财富效应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a、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

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

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

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b、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

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

M ↓→PS ↓→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 Y ↓。

3、汇率渠道

汇率可视为外汇资产的价格,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浮动汇率的出现,汇率对净出口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传导机制:当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利率下降,国内货币储蓄相对外币储蓄变得缺乏吸引力,导致本国货币存款的价值相

对下降,本币贬值,从而使国内货物比国外货物相对便宜,引起净出口上升,汇率渠道的货币传导机制如下:

货币供应↑→利率↓→汇率↓→净出口↑→总产出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

1、银行贷款渠道

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非完全替代,特定类型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从而货币政策除经由一般的利率机制传导外,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进一步得到强化其传导机制为:

货币供应↑→银行储备↑→可贷资金贷款↑→投资(消费)支出↑→总产出银行借贷渠道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货币政策对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大企业,因为小企业更依赖于银行,成为银行依赖者,而大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而不必通过银行获得信用。

2、资产负债表渠道

在表现形式上与银行贷款渠道非常相似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但前者着重强调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后者却着眼于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机制如下图所示:

货币供应↑→股票价格↑→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支出↑→产出↑。

货币供应↑→企业利息成本↓→净现金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贷款↑→投资支出↑→产出↑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外在表现

1、中央银行利率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96年到2002年人民银行八次降息,平均利率下调近6个百分点。中央银行希望通过降低利率来分流储蓄,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但其实施效果并未达到政策初衷。

2、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放松并未刺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有效扩张

按照货币创造理论,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调节基础货币量,通过乘数效应使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量变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调节经济。近几年央行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则下,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1997年至2002年广义货币增幅分别为17.3%、14.8%、14.7%、12.3%、14.4%和16.8%。中央银行还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然而,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却没有随之上升,主要表现在新增贷款占GDP的比重下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过多

和存贷差不断扩大三个方面。银行通过信贷推动经济增长的意愿减弱,使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意图没有充分显现。

3、中央银行“窗口指导”作用弱化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间接化,“窗口指导”成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尤其是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管理以来,央行主要通过制定各种指导性意见推行央行的信贷政策。近年来中央银行实行“窗口指导”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银行历史上少有的。然而在现行体制下,“窗口指导”作用受到一定约束。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约束日益加强的情况下,趋利性和低风险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则是以经营利益为原则来选择执行货币政策的,尤其是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导向与商业银行利益相违背时,缺乏硬手段支持的“窗口指导”,作用力明显偏弱。

4、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依然突出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央行调低了贷款利率,事实上不仅没有促进中小企业投资,反而使银行更加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投资。

四、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不够通畅的内在原因

1、货币市场发育不健全、不平衡,限制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银行为提高资金效率,一般把超额准备金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在法定准备金不足或超额准备金比较多时,银行就要通过货币市场补足法定准备金或减少超额准备金。而调节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则依赖比较健全和发达的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三大工具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有健全的货币市场。

2、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还没有实现自由浮动,无法有效引导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水平应当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在发达国家,利率是市场化的,银行可以自行根据自身的实力、信誉和服务质量以及针对不同信用水平的客户确定不同的存贷款利率。但是,我们国家的利率受到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仍然较重,银行并不存在自行定价的能力和动力。

3、资本市场规模小、不规范,限制了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

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展很快,但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讲,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偏小,尤其是市场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限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五、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目前我国利率对经济行为的调节效应较为微弱,针对这一症结,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使利率真正由市场决定,切实反映产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均衡。全面发挥利率的市场导向功能,尽量减少央行对利率的直接、过度干预,另一方面央行应当扩大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的必要间接调控。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2、建立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首先,要加快对新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开发,扩大市场容量,为完善和发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基础。另外,我国的票据市场长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再贴现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这也是必须大力解决的问题。

3、健全资本市场体系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影响逐渐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上市公司结构单一以及缺乏机构投资者等原因,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资金在市场体系内部的自我循环,不能切实反映和引导经济,并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因此,一方面要注意资本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适当调整,以充分发挥资产价格的传导作用。

4、证券市场应当稳定发展

应当更加重视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而不能追求跨越式发展,过分强调增加数量。在证券市场上,应改革企业上市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地方及场外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增加交易品种,从而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对股票市场进行科学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真正发挥“经济走势晴雨表”的作用。同时将债券市场发展为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参加的市场,并结合其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提高运行效率。5、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转变观念,提高效益。同时,促使企业提高对信用的认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减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所需的交易成本,从而推动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当银行对企业的业务得到推动以后,货币政策的这一传导渠道自然顺畅。

六、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因素的共同特征是没有发挥市场的作用。要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顺畅运行,必须从各个环节着手,逐步完善。一方面要着力加强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作用,同时加快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使各种利率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现代金融制度,使银行真正按照三性原则要求经营,只有这样,货币政策的渠道才能畅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不畅的深层因素分析2010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不畅的深层因素分析2010-04-25 18:09 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最终作用于国民经济。因此,货币政策效果主要取决于各个环节的经济行为。具体影响因素有: (一)货币政策传导外部条件——信用和法制环境不佳,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充分发挥 首先,我国信用基础脆弱:表现为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有些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做假账,并且经常逃废银行债务,增加了不良贷款比率,这些都使银行放贷更加谨慎,不敢轻易向企业放贷。其次,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制度也还不健全,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形势。比如《商业银行法》、《票据法》等,其中一些条款操作性不强或是仍存在法制空缺,致使有些企业利用制度的缺位“赖帐”,从而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政策因素 第一、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狭窄、操作手段不灵活。现阶段,央行增加基础货币供应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国债操作、外汇储备占款实现的,这些政策工具为央行货币政策在基层行的贯彻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操作手段单一、灵活性差,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再贷款是目前央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但就实际操作看,央行既要满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还要支持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帮助商业银行化解不

良资产等需求,从而使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外汇占款近几年也成为央行供应货币的方式,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则意味着投资资本的闲置,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发挥。除此之外,存款准备金率偏高,致使资金使用不充分;再贴现受社会信用、票据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实施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些都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利率浮动程度不高,许多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等,都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货币政策的效果因而也受到影响。 (三)货币政策传导中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要中介的商业银行由于在经营管理体制、业务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货币政策效果被削弱。一是信贷管理体制问题。改革过程中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与惩处不对称,造成基层行“惜贷”、“慎贷”。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尚未形成以利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法人治理后,资金及贷款权上收,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手续繁琐,影响了企业的贷款意愿,最终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其次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历史的、经济的、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三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向城市集中,县域信贷资金萎缩。目前,商行普遍实行了授权与转授权管理,重点在大中城市扩大业务范围,缩小了县级支行的业务服务范围,致使县域信贷萎缩。 (四)货币政策传导客体——企业和居民的决策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应用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 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 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 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 Rate 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 Asset Price 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 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 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 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 View)。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探讨由来已久,至今已基本形成“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概念框架。目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是随金融体系特征不断变化而演变的。近二十年来,随着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将资本监管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货币政策环境下的银行行为开始与资本监管挂钩,进而对经济产出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应运而生自2002年Van den Heuvel提出“银行资本渠道”概念以来,近十年对于该渠道研究的文献多注重于其“是什么”和为什么存在,对其具体的效应机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阐明。本文所研究的“银行资本渠道”隶属于广义“信贷渠道”框架之下,首先明确了银行资本渠道的概念界定,并创新性的提出在货币政策环境下,以最低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资本监管会在两方面影响银行的行为:首先,为达到最低门槛及避免低于门槛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尤其是外源融资需要的成本,银行受到“资本门槛”的约束。 这里,“资本门槛”约束包含两种情况:面对不断增加的资本约束时,银行需要采取措施以保证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以及最低资本要求之外的缓冲资本规模的波动会引发成本变化。在“资本门槛”约束下,银行扩张贷款供给的能力受到了制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信贷总量效应”。其次,通过整个资本监管框架,货币政策会影响到银行业务的选择,银行受到“资本框架”的约束。“资本框架”约束指资本框架影响银行认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为风险定价的行为,当银行执行框架的准则以提升经营水平和按照框架准则调整现有监管体系时,这种约束就会发生作用。 也就是说,资本框架约束迫使银行调整风险组合以应对资本监管的改变,赋予银行面对风险的事实及评估风险的态度。本文称之为货币政策传导银行资本渠道的风险承担效应。在以上两种效应的基础上,资本监管还会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非对称性产生扩大的作用。这是由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银行进行权益融资的能力发生了改变。 一般来说,在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初期,商业银行受到的银行资本约束是有效约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加长,其有效性受到制约。而在经济繁荣期,银行较容易补充资本,此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贷款在法

应用文-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当局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发育成熟,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还不明显。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实体 的影响日益增强,股票价格指数与GDP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股市已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供给与需求,从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效率。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关系的研究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即通过研究货币供给对投资或对消费的影响来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 来看,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路径: 1.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渠道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以詹姆斯。托宾的q理论为支撑。托宾(James Tobin,1969)认为,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收入变化,其间存在着一个股票市价或企业市价变化的问题和一个固定资本重置价格变化的问题,即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证券资产价格从而使投资者在不同资产之间做出选择而影响经济活动的。为此,托宾引入一个新概念“q”,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q高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投资品,从而增加投资,经济呈现出景气态势。相反,如果q低,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投资萎缩,经济不景气。 托宾的q理论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囿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局限性,将货币传导分析推广到整个金融结构,从而将货币部分地内生化。该理论为从资产结构调整角度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体而言,当一国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其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将导致利率(r)下降,而股票和债券的相对收益率将会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票价格(*)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企业投资(I)扩张,最终使国民收入(Y)增加。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r↓→*↑→q↑→I↑→Y↑。 2.财富效应渠道 莫迪格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1971)在其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中指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将在更长的时间内 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决定消费的不是现期收入,而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通过改变利率和股票价格来影响居民的金融财富(w)及其一生的财富量(LR),进而影响其消费需求(C)和国民收入(Y)。财富效应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为:M↑→r↓→*↑→W↑→LR↑→C↑→Y↑。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股票市场繁荣,尤其是美国股票市场的空前繁荣所引发的消费增长,为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提供了直接的实证支持。S.Ludvigson&C.St ndel(1999)对美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股票财富与 总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确实增加了市场中的消费。但计量结果同时也显示,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相当不稳定,而且很难消除这种不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房地场市场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施加两种约束的SV AR模型来实证分析房地产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实证结果不仅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证实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房价短期高涨的最主要原因;而且指出:房价的过快上涨对我国的消费和非房地产投资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宏观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和结论,但大致可分为“货币渠道”(Money Channel)和“信贷渠道”(Credit Chan-nel)两大类。“货币渠道”学派以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托宾的“Q”理论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机制为基础,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通过货币途径完成。“信贷渠道”学者(Bemanke,1999L12J等)则认为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银行信贷的可得性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渠道 1.利率渠道 从供给角度来看,利率下降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房地产投资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和产出也随之增加。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体制原因,我国过去的投资利率弹性不明显,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正逐年增加。 除了直接影房地产的需求和供给,利率渠道还会产生预期效应。当人们预期房价上涨时实际的单位购房成本会减少,从而房地产需求会增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租售比一直都是许多学者批评房地产泡沫的关键,但其实正是预期因素极大地降低了房地产投资人的成本,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导致的不合理的租售比也能得到理论上的合理解释。 这种预期影响在我国近两年的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上涨过快的房价,虽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抑制政策,但调控政策效应依然有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仍然实施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由于城市化、刚性需求大等其它原因。人们的预期是房价依然会上涨,这样使得购房的单位成本降低,房地产需求也就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2.信贷渠道 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得信贷量增加,社会流动性充裕。当经济前景乐观时,开发商会频频高价拿地,这一方面增加了房产成本,直接提高未来房价;另一方面更加引发了房价上涨的预期。同时,货币供应量增大使得银行信贷量增加,居民购房贷款的可获得性增加,房产需求随之增加,也会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又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投资增加,即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价和房地产投资必然是相互促进地不断攀升和增加。 3.资产负债表渠道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目前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的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货币政策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讨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外在表现及其原因,并对疏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传导渠道有效性 【引论】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货币政策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处于核心地位,在货币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建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以来,各经济流派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出发和各自所依据的假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从大的方面进行区分,主要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条渠道。 “货币渠道”的分析主要是依据以下假设来展开的:一是假定价格粘性;二是经济中只存在着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并且贷款和债券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三是金融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金融市场处于市场出清状态。“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主要区别是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假定上,信贷渠道以不完全的金融市场分析为前提,认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信贷渠道认为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储备金、银行贷款和债券,并且银行贷款和债券之间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 二、我国近期采用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概况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1、利率渠道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第六章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资产负债表渠道,一种是银行贷款渠道。 前者并不是一个新理论,费雪(Fisher)(1933)就提出了这个观点,随着信息经济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兴起,这个观点得到了更严格的阐述。银行贷款渠道则主要考虑银行中介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即将银行的资产(负债)看成是一种不同于“IS-LM框架中的同质证券”的资产(负债),进而通过资产组合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这也不是一个新方法,托宾和布瑞纳德(Tobin 和Brainard)(1963)以及布伦纳和梅茨勒(Brunner 和Meltzer)(1963)最早对其做了正式描述,而伯南克(Bernanke)(1988)则将其融入了IS-LM框架之中,相关的实证检验也逐渐增加,随着伯南克出任联储出席,信贷渠道这一观点变得更加流行。本章将就信贷渠道理论进行介绍,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主要阐述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的联系与区别,第二、三节则主要阐述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第四节介绍考虑了信贷渠道之后的一般均衡模型,第五节对相关实证分析以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介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阐述的是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从长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导致价格水平的同比例变化,从而使得实际货币数量不变,因此单纯改变名义货币数量并不会对实际货币数量,从而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变量从长期来看最终取决于实际因素,比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各种实际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家的创造性才能等等。 从短期来看,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立即带来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因此实际货币数量会发生变化,从而实体经济会受到影响。短期价格水平粘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不充分,二是协调困难,三是价格被一些合同所固定。在现实经济中,假设中央银行宣布明天将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向经济中投放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此时经济中的基础货币恰好为10000亿元,如果货币中性成立,那么在明天早上,当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完成之后,所有价格应该马上上升10%,但是实际上往往不是这样。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一信息,通常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手方的商业银行随时会关注这一信息,而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因此他们的消费、生产以及定价仍然不会受到影响,于是价格会因为信息传递的不充分而显得有粘性,这种信息上的隔阂使得某个厂商可能会只有观察到增加的需求传递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之上时才会做出价格调整的决定,而这种传递显然是缓慢的。 其次,即使每个人都关注到了这条消息,但是要使得所有的价格都上涨10%却需要协调一致的行动,如果在别人没有调整价格时,任何单个企业或者个人观察到这个信息之后可能都不愿调整自己生产产品的价格,就好比夏令时,尽管所有的人可能都觉得在夏天早起晚睡1小时更好,但是如果其他人不调整作息时间,自己就不会调整,因此这种策略性的互补使得名义价格调整不可能与名义货币供应数量相一致。 第三,现实中很多涉及价格的合同,比如工资合同,供货合同,在短期之内都是不可改变的,这又增加了短期价格的粘性。 一、传统的货币渠道 货币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体的实际变量,通常的宏观经济学将其影响表述在IS-LM 框架中。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M/P=L(Y,i),在短期价格水平粘性的条件下,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得实际货币增加,要诱使人们持有更多的实际货币,名义利率水平下降,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名义利率的变化也等价于实际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可以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但上述分析是凯恩斯学派最初的分析,仅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并没有考察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反映出两个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反馈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即一般均衡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进而推动了产出和收入的相应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第二,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必将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这时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相对上升将导致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第三,利率的回升,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收入的减少引起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则利率又会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第四,以上的循环往复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两方面的均衡要求。在这个点上,可能是利率较原先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先的均衡水平高。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过程步骤一:M→E 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第一,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第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不包含任何的货币供给因素,因而货币供给的变动不会直接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至于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第三,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时,由于货币需求并不改变,公众手持货币量会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从而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过程步骤二:E →I 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第一,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或用于购买金融资产,或用于购买非金融资产,直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这样将改变金融市场、商品市场,乃至人力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二,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如果投资于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受益相对下降,从而会刺激对非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对非金融产品投资增加,也就是说产业投资增加,那么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第三,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会有一定影响,但在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两种情况下几乎没传导作用。而

作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其中中介指标的变量主要有利率、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汇率等。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问题,各派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如:凯恩斯的货币利率传导管道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托宾q效应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的财富效应理论;货币学派对货币供应量在整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直接作用的强调;新凯恩斯学派的信贷传导机制理论等等但是随着理论的逐渐发展,总得来说,可以将货币政策的传导管道理论归纳为: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和信用渠道。以下我们简述这些渠道的基本思想。 1.利率传导管理理论 利率的传导管理理论是由凯恩斯IS-LM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消费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当一国货币当局采取扩张型货币政策时会导致货币供给量

增加,在保持货币需求量不变的前提下,利率会下降,这又会是的投资的增加,进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下图: 这一过程可以简单的归为:货币供给量M↑→实际利率水平r↓→投资I↑→总产出Y↑。 2.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包括托宾的q理论和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了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的投资的理论。按他的说法,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资本之比,可以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他把这一比率称为“q”。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企业的重置资本指建造这个企业说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如果q > 1,则企业的市值大于其重置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相对于企业的市值而言,投资新厂房和设备比较便宜,因而投 资增加,产出增加。反之则相反。托宾这种“q”说,实际上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会增加。货币政策在这一过程的传导可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6310257.html,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理论 作者:罗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0期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传导到居民和企业,从而引起实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变量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在经济体内的各种经济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分别以不同的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形成了各自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主要分为“货币观”和“信用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利率传导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银行信贷渠道、资产负债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渠道 第一,传统的利率传导渠道。利率渠道是凯恩斯学派中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凯恩斯提出在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执行货币政策的部门难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进而对投资起不到刺激的作用,所以他认为,可以通过变动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支出。1937年,J ohn Richard Hicks 和Alvin Hansen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IS- LM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货币供应量M增加,会导致利率R下降,进而减少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使得人们对耐用品和住房的购买需求增加,促进投资I的增加,带动收入Y的增加: M ↑→ R ↑ → I ↑→Y ↑ 传统的利率渠道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重新调整,引起债券利率的变动,从而使得投资和支出也发生变动。它建立在以下假定的基础上的:第一,只存在货币和债券这两种金融资产,债券对货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所以一旦货币供应量产生变动,就会促使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之间进行重新组合以及调整,随之使得债券和货币的利率产生变化,影响投资水平。第二,对于企业来说,以贷款方式进行融资和以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两种融资行为是无差异的,并且可以完全替代。第三,政策会使得短期利率产生变化,并且通过长期利率的变化影响居民和企业的投资和支出。许多学者都认同在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利率传导渠道仍然未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为此人们研究了其他的传导机制作为其补充或者替代选择。 第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货币主义学派驳斥凯恩斯主义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除了债券外,股票和外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股票是最主要的传导渠道,它通过投资的托宾q理论以及消费的财富效应两种途径来完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我国自1994年以来货币政策的实施 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按照货币政策的变量传导模式可以概括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货币政策内部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这取决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响应程度和敏感度;第二个层次是货币政策外部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影响真实经济各种途径的有效性。 (1)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中,利率渠道是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通道。央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上升,进一步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降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引起企业投资及消费者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投资的上升,从而促进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增加。 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中,流动性偏好和投资利率弹性决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关键。流动性偏好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否会影响实际利率,若对实际利率的变动影响较小,那么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这里决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此即使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法改变名义利率,若存在价格粘性,扩张货币供应量能提高预期价格水平而提高预期通货膨胀率,那么也会降低实际利率,同样,投资利率弹性决定微观企业和消费者对实际利率的变动的反应程度,若企业资本边际效率和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快于央行实际利率水平的降低,那么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也会降低。 (2)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仅靠传统的利率机制很难解释货币政策变动影响真实经济的途径以及宏观经济各个构成部分的动态演变历程,因此,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应运而生。市场存在摩擦(信息不完备或合约执行成本高昂)是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存在的理论基石。只要市场不完备,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的机会成本之间就会出现差额,即外部融资额外成本,将外部融资额外成本纳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可以更好的解释真实经济变量随货币政策动态变化的力度、节拍和各个构成部分的动态变动过程的不同特征。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有两个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 ①资产负债表渠道 资产负债表渠道基于以下假定:企业面临的外部融资额外成本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来说,企业净资产越大,其外部融资额外成本越低,企业货币信用支持的相关条款得以改善,进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等就会增加,导致总需求扩张。 ②银行信贷可得性渠道 货币政策除了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外,还改变金融中介机构的信贷供给总量,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总量,从而改变外部融资额外成本。 (3)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Mishkin(2001)认为,除债务工具以外,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的资产可以概括为三种:股票市场价格、不动产价格和汇率。 ①股票市场价格渠道 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经济实体有重要的影响。涉及到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有四种:股票市场对投资的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作用、家庭的财富效应和家庭的流动性效应。 1、股票市场对投资的影响 托宾的q理论(Tobin,1969)为股票价格的变动如何影响经济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机制。托宾的q定义为企业市场价值与重置价值之比,若q值大于1,那么企业市场价值高于资产的重置成本,这时发行股票购买投资品将有利可图,公司对新工厂和设备投资将上升,产出上升。股票市场对投资的影响的这一机制还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