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2、板块分布的记忆。

六、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讨论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七、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要求,确定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么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

过程,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作以下指导: 1、读图观察法: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本课的教法 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或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来落实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讨论、计算机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分四个部分;1.激趣导入2.自主学习、发掘问题3.师生质疑、加以突破4.巩固练习 (一)激趣导入: 播放动画《沧海桑田》。 既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二)自主学习发掘问题 1.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如火山和地震。 (2)、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世界的气候——气温》说课稿 一、学习内容分析:《世界的气候》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规律,来分析世界气候分布特点,本节主要分析气温。考纲要求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的影响因素已经有一些基础,在地图部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较熟练,引申为等温线的判读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分析气温微观变化的严密逻辑思维体系还没有形成,另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规律的描述初步接触,需要老师引导,并在后期逐渐形成模式。 三、学习目标分析、重难点确定:根据考纲要求和高考的能力考查,考虑到一轮初步复习,学生的分析能力、描述能力需要一个形成过程,本节制定梯级学习目标如下: 1、初步学会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 2、分析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3、学会等温线图的判读; 4、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重点:1、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等温线的判读及分析 难点: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四、教学方法设计: 1、引导归纳:给出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描述模式,引导学生从等温线图上概括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2、材料分析教学法:对于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表现,学生很难做出判断,为了降低难度,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结论,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达到理解,并且培养学生调动和应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3、比较教学法:以列表归纳比较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形式,使学生的理解更准确到位,巩固和深化知识。

4、温故知新,迁移教学法:因为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基本一致,以等高线的判读方法迁移为等温线的判读,降低知识难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流程,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基本概念及特点 气温和均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 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和气温年变化(年较差)以及海陆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大气的热量来源及热量传递过程,理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常提到的气温都是均温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及原因。自然过渡到气温水平分布规律的分析。 (二)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读等温线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老师给出描述模式,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 提示:分析线状地理事物一般方法:分析延伸方向、递变规律、疏密变化、弯曲方向、极值等方面) (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洋流——最新说课稿

《洋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02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洋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二课时,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与自然界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海水的运动——洋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1、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洋流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本课的新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环境观和资源观。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接触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短,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但他们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虽然初中地理对这部分知识没有涉及,但通过前面章节对地球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具备有学习洋流的知识基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其中,实验教学法是本课的亮点和高潮,通过模拟洋流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神奇的小鸭舰队 师:(故事: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玩具鸭兵分两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5年之后抵达英国海岸。) 设计意图:学生对洋流缺乏感性认识,讲述小鸭舰队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悬念,引发问题:小鸭舰队是如何实现全球航行的?和海水运动有关吗?海水又按照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共6页wor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三部分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多少会知道一些,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件和学生共同研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空间想象记好地理事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大洲、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利用游戏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和学生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做好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的海陆面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名称及其空间分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初一地理(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说课稿 南充一中王青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粤教版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2、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

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

海陆的变迁教学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中学地理海陆分布说课稿

中学地理海陆分布说课 稿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海陆分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海陆分布》。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说教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地球》等章节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是对前面所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学好本节有助于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气候、居民及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本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和填图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世界海陆分布,而其中的陆主要就是——七大洲,海主要就是——四大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因此,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列为教学的重点。 (2)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这是同学们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学生对于识图、填图、绘图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促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课堂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经验结合起来;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李建慧)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拜城二中地理组李建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展开说课:一说教材分析,二说学情分析,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法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一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节对地球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方法的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初一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标“以

海陆分布说课稿

《海陆分布》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草坝中学的杨永慧,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欢迎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稿提出宝贵意见。 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说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此要求将是本节课的教学依据和教法指导。 二、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海陆的分布。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认知的基础,初中地理讲“分布”从本节开始,地理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最宏观的分布,然后逐渐向区域分布展开。因此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开篇,本节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又为整个区域地理奠定基础,是区域地理教学的起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和读图、识图、填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辩论、游戏等活动,拓展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地理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初一学生对此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均定为地球表面的海陆比例和海陆分布特点。 三、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除了使用地球仪、挂图等常规教学手段以外,我还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法等方法相辅相成,将世界的海陆分布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四、学法指导(谈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是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地理不久后学习的,学生对一切新知识感到很新鲜,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另外,本节教学内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关键在于形成空间概念。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及依据

人教版初中地理《世界气候》说课稿

《世界气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XX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世界气候》,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难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小组交流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等学习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交流展示法等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

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1 海陆分布 教案()

第二十一课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名称。 2. 能说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的形状及大小。 科学探究 1. 能根据地球表面的颜色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海陆分布情况的计划。 3 能通过观察、描摹等方法搜集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外部形态特征的信息。 3.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科学态度 1. 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能说出科技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地球仪、透明薄纸、课件等。 学生准备 旧报纸、胶水、黏土、颜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表面图片。 3. 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区域颜色是不同的,蓝色的是海洋,绿色和浅黄色的是陆地。关于地球表面你还想知道什么? 4. 提问:地球上海陆是怎样分布的? (二) 观察临摹,形成事实

1. 认识地球的海陆组成。 (1) 引导:请在地球仪上找出陆地及海洋,观察后说明它们是什么样的,各自的名称是什么。 (2) 观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各个陆地及海洋的名称。 (3) 小结: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部分,也称作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海洋主要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 认识四大洋的大小和形状。 (1) 提问:四大洋各是什么形状的? (2) 观察: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各大洋的形状,分析各大洋的大小,并按大小给各大洋排序 (3) 汇报:指定学生用语言形象地描述各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并排序。 (4) 结论:各大洋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 描摹地球仪上的大陆形状。 (1) 引导:刚才我们观察、比较了四大洋的形状和大小,现在我们通过描摹来认识各大洲的形状与大小 (2) 出示:活动注意事项。 ①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两个同学用手扶住地球仪及透明薄纸,第三个学生进行描摹,第四个学生检查描摹的轮廓与地球仪上大洲的形状大小是否吻合。 ②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描摹出所有的大块陆地。 (3) 临摹:学生分组临摹地球仪上的陆地形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醒学生将描摹的图纸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 页中。 (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描摹各大洲轮廓的过程,展示描摹各大洲形状的图纸,描述各大洲的形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3.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及大小,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71%。课后将再次描摹好的各大洲沿轮廓剪下来,观察后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海洋与陆地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兴盛小学:赵丹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据此,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将课本上逻辑关系不强的三个标题分别改成更有逻辑关联的“海陆变迁的实质和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其中“火山与地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学生情况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五、教法选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说课稿人教版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得题目就是《世界得海陆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得地位与作用 《世界得海陆分布》就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得内容,主要介绍世界得海洋与陆地得概况。就是前一节内容得拓展与延伸。同时也就是以后世界地理等有关章节,解释诸种地理现象分布得关键知识得准备阶段,就是世界地理知识系统得重要板块与初中地理得重点内容。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海陆分布图与相关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得名称、地理分布与概况、掌握大洲得分界线。 (3)能简单说出大洋与海得区别,记住四大洋得名称、位置及其各自得主要特点。 (4)能瞧懂简单得地理统计图,初步学会用简单得几何图形表示七大洲、四大洋得基本轮廓与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得观察力与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海洋与陆地”部分,激励学生利用以前得课外知识判断推测海陆面积得比例,从而鼓励学生多

阅读、多思考。“七大洲”、“四大洋”部分,强调利用各种地图、地理图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领悟到人类与自然得关系,逐步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得情感,自觉保护环境,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得形成。 4、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内容都应从地图中分析、总结。教材中有较多得活动题得出现,我准备采用比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反复运用与观察地球仪、世界海陆图,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由此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太空拍摄到得地球录像",由此导入新课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 (2)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与比赛中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并能运用所学得知识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教学法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 老师好,同学们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计两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解读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解读教材 本课主要包括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个板块的知识。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课与之前所学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今后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知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渗透对信息的提取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六大板块的大致位置及板块间的运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和步步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本节的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这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也是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而板块运动这一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对于刚开始接触地理学习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板块运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应当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原则,并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呈现出问题,并利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逐渐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教是手段,学呢才是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呢? 三、说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2到13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处于感性和直观阶段,部分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对老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在看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有利的因素,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发展,对于某些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在课堂上喜欢发表见解,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言,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小组讨论法和探究学习法。 有了教学目标,也了解了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就是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

中学地理《海陆分布》说课稿

海陆分布》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X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海陆分布》。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说教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世界的海洋与陆地的概况,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地球》等章节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是对前面所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学好本节有助于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的气候、居民及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本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教学目标、[ t 定为: 1. 知识与技能(1)运用海陆分布图和相关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和填图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是世界海陆分布,而其中的陆主要就是——七大洲,海主要就是——四大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因此,把“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其分布”列为教学的重点。??? (2)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这是同学们首次接触世界地理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学生对于识图、填图、绘图没有经验,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 、“促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课堂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经验结合起来; 读图分析法,在学生看书、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创造力的培养; 竞赛法,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竞争,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信宜市第二中学王瑞龙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 1、知识技能 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②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 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 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 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 ①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②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③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④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及地理概括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即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对课本37页2.14《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6.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7.教学内容(扩充)的确定 依据三圈环流在第四节和第二章乃至在全书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除了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