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文章目录*一、痈疽疔疖怎么根治*二、痈疽疖疔的鉴别*三、痈疽疖疔的中医治疗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1、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体质好的人,该病完全可以自愈,使用药物治疗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可以加快疾病康复,但是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就比较危险了,轻则器官腐烂,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痈疽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似乎更佳恰当有效。中医是治疗皮肤病最佳的方法。

2、痈疽疖疔的饮食禁忌

2.1、狗肉

邪热炽盛的痈疖疔毒患者切禁食或少食狗肉。《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痈疖疔毒者都为气壮多火之疾,-切温补食物应忌,否则必加重病情。

2.2、糯米

糯米甘温黏滞,若制成糕饼,食之难消化,火毒内盛的痈疖疔毒患者不宜食用。在《饮食须知》中提到:“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

2.3、鲢鱼

鲢鱼性温 ,味甘,有补中暖胃、健脾益气作用。但痈疖疔疮

患者切勿服食鲢鱼。清代食医王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疮家忌之。”

2.4、带鱼

带鱼性温味甘,能补气暖胃,也是一种海腥发物。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势,尤其是外科病症 ,如疔疖疮疡,食之令加速化脓。

3、痈疽疖疔的特征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疔,名疔疮,发病迅速,而且病情较重,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一般以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痈疽疖疔的鉴别痈疽疔疖这四种疾病的致病原因是不一样的。痈是由于热毒熏蒸、气血淤滞引起的。疽是由于寒邪郁结、气血凝滞引起的。疔是由于邪毒侵袭、气血凝滞引起的。而疖由于邪毒侵袭、湿热蕴结引起的。

痈疽疔疖这四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的。痈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它是一种高肿而硬的结块,触摸有热感。疽发病初期的症状如栗,不发热胀痛。这种疾病容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会出现蜂窝状。疔是病情较重的疾病。疔初起的时候出现栗米样小泡。这种小泡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增大,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而疖主要发生在皮肤浅表,发病较慢。这种疾病刚开始会出现局部肌肤红肿,随后会出现一定的灼热疼痛。

痈疽疖疔的中医治疗1、赤小豆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赤小豆粉60g,花粉末60g,陈醋200g。上药混匀调和成糊,敷于疮疡四周,留出疮孔。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疗疮初起。

2、蛋清围法(《中医简易外治法》) 白芷粉60g,鸡蛋清1个,陈醋6g。上药搅匀捏成长条,围于患处周围,将疮孔留出。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治痈疽初起,毒势蔓延不收。

3、箍疔散(《中国民间疗法》) 槐子(炒黄)、陈石灰石各等份,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匀,外敷于患处,留疮口令毒外出。

犁头草治白血病,重则七至十天痊愈

犁头草治白血病,重则七至十天痊愈 犁头草治白血病,重则七至十天痊愈戈壁红柳 犁头草治白血病,重则七至十天痊愈 【声明:此文系供参考】 方涂得昌提供【白血病验方】 此类病患有逐年增加久之势,奈何西医无法治愈,多采控制疗法并任其自然发展,度其残余的岁月,而中医则需以郊野田园间里的犁头草,用时拔取该草(整条茎和叶)一束,数量不拘多少,捣成汁冲蜂蜜后服用,服一次之后白血球数量即遽减。 每日一次或二次均可,轻者三、五天即愈。重则七至十天痊愈,愈后无须再行服用,惟患者须确为本病,始能发生效力。 犁头草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短,白色。叶丛生,长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下面稍带紫色,两面及叶柄稍有毛或无毛。以全草入药。夏秋开花时采集全草,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急性结膜炎,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乳腺炎,痈疖肿毒,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干品0.5~1两(鲜品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注意】服药后不可喝热水、吃热食。 【备注】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如无,可用鲜紫花地丁)、鲜连钱草、鲜野菊叶各一大把,用冷开水洗净,捣烂绞取汁约150~200毫升,一次内服;余渣加少量冷开水,使它湿润,敷在伤处。如症重、体弱,可隔八小时再照上述剂量内服一次。 》:"根:治火症,功同地丁。" 异名紫金锁、紫花地丁、小甜水茄(《植物名实图考》),瘩背草(《南京民间药草》),三角草、犁头尖、烙铁草(《江西民间草药》),地丁草、紫地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托叶白色,具长尖,有稀疏的线状齿;叶柄长2~8厘米,上端有狭翅。花梗长6~12厘米,中部有线状小苞片2枚。花两性,花萼5,披针形,长5~7毫米,附属物上常有钝齿;花瓣5,紫色,倒卵状椭圆形,长约1.5厘米,距长约7毫米;雄蕊5;子房上位,1室,柱头三角形凸状。蒴果长圆形,裂瓣有棱沟,长6~10毫米。花期4月。果期5~8月。生长于山野、路旁向阳或半阴处。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地。 本晶在华东地区作紫花地丁入药。参见"紫花地丁"条。 选方 治瘩背:瘩背草根,打烂加糖或红胡椒拌敷患处;并在周围用面飞沫作围。(《南京民间药草》) 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鲜犁头草、鲜野菊花叶各等量。同捣烂,敷患处;或鲜犁头草全草,加白糖少许,捣敷亦可,每日换一次。同时捣汁一酒杯内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痈肿、疔疮、攘疬、乳痈、指疔:鲜犁头草捣烂敷;或晒干研末,鸡蛋白调敷,一日换一、二次。 治疔疮:犁头草研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九丸,开水送下。 治妇人产后瘀血痛如刀刺:鲜犁头草一两,切碎,鸡蛋两个同搅和,加油略炒,再加水煎服。 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二次。(方以下出《江西民间草药》) 治外伤出血:犁头草、酢浆草各适量,捣烂,外敷患处,纱布加压包扎;或单用犁头草

{组织设计}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组织设计)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 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 痈是壹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 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 为“落头疸”,“搭背”等。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范围扩大,和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于中央部表面 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 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痈形状比疖 严重,病人多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患痈以后应适当休息,加强营养。面部及唇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选用有效的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也可服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痈初起时局部可 用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外敷。如红肿继续扩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引流不通畅时, 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手术),采用“+”或“”字切口,以清除坏死组 织,且作局部减压和引流。 痈的范围散于,创口愈合慢,壹般需壹个月左右才能愈合 丹毒的概述 概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且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症状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

国宝秘方:一切痈疽疖疔丹毒统统断根清热消痈汤

之所以称之为秘方,均应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之下,才能将秘方的药效真正起到作用,才能够将其药效发挥至极致。望各医家与患者均应慎重辩证!鉴此。 本人所收录的中医秘方,凡末尾注有“撰方人、献方人、荐方人”的均出自古今名医的呕心沥血之作,历经几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临床验证验方,可作参考的珍贵医家资源。欢迎选用和转藏,造福天下苍生!乃荷花小女子终生所愿。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1年首度评定当代“国家级名中医师”,共五百名,概略统计,大陆中医师、中医士,至少二、三十万人,故获选者,必须名镇杏林、医技超群,疗效显著。观其处方之灵活奥妙,确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汹涌,或优柔细腻,盖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惊呼,荡气回肠。若非勤学古方,体念蕴韵,何能至此?思今者,渐弃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资料,虽曰开卷有益,然弃三千年代代菁华,不亦舍本逐末乎!乃披露当今大师秘方公诸同道,以共勉之。

秘方:菊花9g,黄芩9g,白芷9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紫草12g,当归12g,生黄芪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早晚各一次分服。 病例:张某,女,39岁。右侧鼻旁患一脓疖,经抓捏挤压,红肿范围扩及上唇口角,伴恶寒发热,虽经外院抗生素治疗,肿势未能控制。求诊时右鼻旁脓头虽溃,未见脓液外泄,肿痛麻木延及右面颊,影响右侧眼睑和右唇口角,扪之灼热肿木,体温三十八度,神清便干,苔黄腻,脉滑数。治拟清热解毒。临床应用本方加银花12g,连翘9g,皂角刺9g,枳实9g,生大黄(后下)9g治疗:外用金黄散菊花水调箍围,脓头处点搽九一丹,一周后面颊肿势渐退,上唇肿胀亦减轻,疮头处有脓液脓栓外出,发热已退,大便亦畅。再以上方去生军,加陈皮、制半夏、白术而愈。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疮痈之功。主治痈疽、疖、疔、丹毒、脑疽、发背患者。属热毒雍盛之疮疡。症见:局部酸红赤肿灼热疼痛,无论未溃已溃,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或滑数。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献方人:唐汉钧国家级名老中医师。 备注:古今度量衡对照: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4/13)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 (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卷

中医诊断学模拟试卷(A)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型题:题干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否定式。答题时,(一)A 1 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肯定或否定1项,作为正确答案。 1.下列各项,属于“症状”的是 ( ) A. 喉中痰鸣 B. 心烦失眠 C. 舟状腹 D. 苔薄白 E. 脉沉细 2.我国现存的最早脉学专著是 ( ) A. 脉决汇辨 B. 濒湖脉学 C. 脉经 D. 崔氏脉诀 E. 脉诀刊误集解 3.因气候环境的变化而使面色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称为() A.客色 B.主色 C.常色 D.善色 E.恶色 4.下列哪项不是面色白的主病() A.虚寒 B.气血不足 C.失血 D.热证 E.阳气虚弱 5.“望色十法”中“清浊”是判断病情的() A.表里 B.虚实 C.阴阳 D.轻重 E.新久 6.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 A.痰湿阻肺 B.水气痰饮 C.肺实气逆 D.肺虚体弱 E.痰饮停肺 7.外感热病,邪热深入营血多见() A.红舌 B.绛舌 C.紫舌 D.青舌 E.以上皆非 8.舌苔腻而滑,多为() A.时邪挟湿 B.外感风寒 C.食积内停 D.痰饮上泛 E.痰湿化热 9.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 A.舌苔的有无 B.舌苔的润燥 C.舌苔的厚薄 D.舌苔的颜色 E.舌苔有根与无根 10.苔黑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 A.热入营血 B.热极津枯 C.肾阴亏虚 D.寒极 E.湿热 11.问现在症的方法,首先应该是() A.问寒热情况 B.按十问内容逐项询问 C.根据症状进行询问 D.根据体征进行询间 E.抓住主症展开询问 12.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是() 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掣痛 E.绞痛 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膀胱湿热证的特征表现() A.尿频 B.尿急 C.尿痛 D.遗尿 E.尿黄

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鼻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 相信大家谁也会有挖鼻孔、拔鼻毛的不良习惯,说起鼻疖,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小小的疖,可以说人人都长过,你可能觉得不用治疗,或自己挤出来就行,没必要小题大做!其实,对于耳鼻喉科医生来说,鼻子上长疖就像埋了颗雷一样危险。 鼻疖在西医上认为:是鼻前庭或鼻尖部皮脂腺或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

症,包括毛囊炎和皮脂腺炎。中医学称为鼻疖,泛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疔疮疖肿。因肺经胃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及全身不适。在此重点从中医角度来论述一下鼻疖的诊断治疗。 病因病机: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邪热毒乘机外袭,内犯脏腑,内外邪毒壅聚鼻窍,以致气血凝滞而致。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局部有胀痛、灼痛、红肿等表现,可伴有低热和全身不适。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疖肿形成期有明显跳痛,成熟后,顶部出现黄色脓点,溃破则流出脓液,有时排出黄绿色脓栓。鼻疖如经挤压,感染扩散,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危及生命。 辩证治疗: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证候:病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疼痛,灼热。疼痛逐渐加重,可有跳痛并有粟米样突起,根脚坚硬,全身可有恶寒、低热,周身不适。舌质红降,苔厚薄黄,脉洪数。

辨析:风热邪毒乘鼻窍肌肤损伤而侵袭,与气血搏结,聚而不散,局部肿痛,全身表现及舌脉均为风热侵犯之象。 治法:祛邪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金银花30g,野菊花15g,天葵子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黄芩9g,桑白皮9g,知母9g,赤芍12g。若发热、恶寒者加荆芥12克、防风12克、蝉衣10克。 2.热毒壅盛 证候:患者肿痛甚或跳痛,疔肿高突,顶部有脓点,可致唇、面部及下睑等处红肿;全身兼有壮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析:热毒结聚、气血壅滞而肉腐酿脓,患处痛著;内热毒壅盛向周围扩散,可见周围组织红肿,全身表现及舌、脉象均为阳明热盛之征。 治法:泄火解毒,消肿止痛。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名中医治疔疮六个秘方 3.1三花二石汤 【来源】贾美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寒水石各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2剂),日服3~6次。二煎后以药渣煎汁,以纱条浸渍 后敷患处,日换2次。 【功用】清热泻火,清营解毒,活血和络。 【方解】红丝疔多因热毒瘀结,毒流经脉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金银 花、野菊花清营解毒;红花活血和络。方以大剂,药简效宏,且头二煎内服,三煎外敷,使药力内外并行。腠理开,经脉通,热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获效。 【主治】红丝疔(管状淋巴管炎)。 【加减】若形寒发热等表证者,加苏叶15克;发热口渴者,加知母、黑山栀各10克; 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加桃仁、牛膝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5克。 【疗效】治疗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4.9天。 3.2芩连消毒饮 【来源】顾伯华,《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半枝莲各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护心。 【方解】本方以《外科正宗》方“七星剑”,与《医宗金鉴》方“五味消毒饮”,《外台秘

要》方“黄连解毒饮”化裁制方。方中以芩连为君,直折上焦心火;金银花合野菊花为治疔之圣药;连翘清上焦诸热,解毒疗疮;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凉血解毒、清热消肿,合半 枝莲清解疗毒,力专效宏。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护心之功,用之奏效颇捷。 【主治】颜面疔疮,手足疔疮,红丝疔。 【加减】颜面疔疮,每易动风,加草河车、僵蚕合野菊花有入肝经、熄肝风之效;脓 成者,加苍耳子、桔梗、皂角刺透脓泄毒;便燥腑结改用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泄热;邪热 伤阴,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甘寒清热;神识昏糊,加神犀丹1粒冲服,紫雪 散4.5克分3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2次化服;热毒炽盛,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 克凉血解毒;咳吐痰血,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疔疮外治可用外科蟾酥丸磨散醋调,围裹于疔疮头四周,箍围聚毒,疔头上置放药制 苍耳子虫并用千锤膏覆盖,疮头溃后外用二宝丹药线引毒外泄。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颇感得心应手。 【附记】疔疮初起,不宜切开及针挑,也不能妄加挤压,不然可以造成疔毒扩散走黄。 疔疮病发有全身症状时宜卧床休息,饮食忌荤腥发物及甜腻食品,更忌饮酒及辛辣,应多 饮水、瓜汁、菊花露等,患部应防护,避免碰跌损伤而致毒邪扩散入营。 3.3七味治疔汤 【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 【组成】夏枯草、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各9~15克,蚤休6克,生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

病名

1,客忤wu; a 客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千金要方》名少小客忤,又称中客忤、中客、中人。由于小儿神气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突见异物,而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兼之风痰相搏,影响脾胃,以致受纳运化失调,引起吐泻、腹痛,反侧瘈疭,状似惊痫。 b 客忤早期症状有哪些? 小儿客忤,由儿真元不足,神气未充,故外邪客气得以乘之。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忤者,谓外来人畜之气,忤触其儿之正气也,或因生人远来,或因六畜暴至,或抱儿戏骑牛马,或父母骑马远归,未及熏衣,即抱其儿,则马汗不正之气,从鼻而入。经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则正气受忤,此外因之客忤也。其证口吐青黄白沫,面色变异,喘急腹痛,反侧不安,手足。第此证神不昏乱为异耳。治宜涂囟法、搐鼻法,内服摄生饮。 c 中医治疗: 涂囟法专治客忤等证。 灶心土(一钱) 明雄黄(五分) 真麝香(半分) 共为细末,枣肉和匀,捏作一饼子,照囟门宽窄为样,以饼贴囟上,取艾绒作豆大一粒,灸三炷即止。 搐鼻法治伤风伤寒,头目不清,并治客忤。 正川芎藿香叶鲜藜芦(各三钱) 玄胡索粉丹皮镜辰砂(飞,各二钱) 共为极细末,以少许吹鼻中,得嚏则邪气出矣 2 邪闭

病证名。系指外邪闭其耳窍,致听力下降的病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而然,解其邪而闭自开也……当于伤寒门察证治之,邪解而耳自愈也。”方可选用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耳聋条。 3 内痈 病名。系脏腑之生痈疽者。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证见胸内痛,少气而发热,以左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见光者,胸内结痈也。若吐脓血者不可治也。巢氏强调:“急以灰掩其脓血,不尔者著人肠内。有结痛,或在胁下,或在脐左近结成块而壮热,必作痈脓。诊其脉数而身无热者,内有痈也。”历代医学家对内痈之诊断论治颇多记述,或有独到之处。内痈包括有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 4 外痈 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外痈,病名。发于体表的痈肿,与发于脏腑之内痈相对而言者。见《外科精义》卷上。该痈之初起,多于局部见红肿热痛而无头,肿胀之界限分明,根盘收束,多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一、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 2.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4.望头项五官:通过重点观察受检者头面、颈项及五官等局部变化,以测知内应脏腑病理变化的方法。 (1)望头面:指通过对受检者头面形态、头发及囟门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头面时应注意头形、头发、囟门及面部形态的变化。 (2)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 (3)望颈项: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5.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 (1)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改变,以测知脏腑病变的方法,望舌时应注意观察舌体有神无神、舌色变化。舌形得改变及舌体的动静姿态。 (2)望舌苔:是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变化情况的方法。①望苔色:是通过观察舌苔不同颜色变化,以诊查疾病的方法。一般有白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 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 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表达。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表达。 6.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配以英汉对照PPT课件讲授。

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图片

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图片 一.金银花 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临床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头痛咽痛等疾病。 1.抑菌,金银花对葡萄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2.金银花能与胆固醇进行中和,从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3.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症。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效果 二..蒲公英 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 应用参考: 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鲜蒲公英捣烂敷患处。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酿1食匙,水煎混合饭后服。 3.痈疖疔疮: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草各30克, 水煎服 三.鱼腥草 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的作用。夏天是痢疾的高发季节,鱼腥草虽不是“救命稻草”,但是经济又没有副作用,不妨一用:鲜鱼腥草150克,捣烂取汁,兑入适量白糖水后共约100毫升。口服每天2次,佐以白粥,一般三天后基本能恢复正常。但要密切观察,严重的脱水患者一定要去医院治疗。凉拌鱼腥草,对咳嗽和支气管炎患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冬天,用超市中买来的鲜鱼腥草根茎,洗净煮水,加入少量红糖,治疗小儿咳嗽也有明显的效果,比抗菌素要安全可靠。对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者,取鱼腥草100克,水煎取汁300毫升,加入少量食盐,分3次口服,每天1剂。三天后症状基本能缓解或消失,通过检查尿常规可以判断。另外,经常食用鱼腥草,可去小儿食积,增强抗病能力;患有心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文章目录*一、痈疽疔疖怎么根治*二、痈疽疖疔的鉴别*三、痈疽疖疔的中医治疗 痈疽疔疖怎么根治1、痈疽疔疖怎么根治 体质好的人,该病完全可以自愈,使用药物治疗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可以加快疾病康复,但是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就比较危险了,轻则器官腐烂,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痈疽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似乎更佳恰当有效。中医是治疗皮肤病最佳的方法。 2、痈疽疖疔的饮食禁忌 2.1、狗肉 邪热炽盛的痈疖疔毒患者切禁食或少食狗肉。《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痈疖疔毒者都为气壮多火之疾,-切温补食物应忌,否则必加重病情。 2.2、糯米 糯米甘温黏滞,若制成糕饼,食之难消化,火毒内盛的痈疖疔毒患者不宜食用。在《饮食须知》中提到:“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 2.3、鲢鱼 鲢鱼性温 ,味甘,有补中暖胃、健脾益气作用。但痈疖疔疮

患者切勿服食鲢鱼。清代食医王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疮家忌之。” 2.4、带鱼 带鱼性温味甘,能补气暖胃,也是一种海腥发物。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势,尤其是外科病症 ,如疔疖疮疡,食之令加速化脓。 3、痈疽疖疔的特征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 疔,名疔疮,发病迅速,而且病情较重,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疔疮发无定所,随处可生,一般以头面及四肢较为多见。其命名亦随所生部位不同而异,如生于人中的,名人中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坐板疮

中医诊病分“气分”和“血分”。你说的“血粉”就是“血分”,也就是说你病在血分,血分有热,有火,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主。 你患的是“坐板疮”。坐板疮是发生在臀部皮肤的毛囊炎及疖肿。毛囊炎是一组表现在毛囊口的炎症或毛囊周围炎,而疖肿则是一种急性化脓性单个毛囊和毛囊周围炎。本病多发于闷热的环境中,以久坐之人常见,因久坐局部血循环较差,加上潮湿、多汗,就会导致本病的发生,在临床上表现为毛囊炎性丘疹、脓疱,以及炎性小结节,局部红、肿、痛、热,质较硬,经2-3天后化脓坏死形成脓疡,中心有脓栓,破溃后排出脓液、脓栓,炎症随之减轻,愈后可遗留疤痕。 当患了坐板疮,应积极进行局部治疗和全身调理,在闷热环境中久坐者,应适当起身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尽量不要久坐。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裤子以宽松为宜,臀部清洁后可用爽身粉,保持干燥,避免日晒,内裤经常消毒,还应避免与患有坐板疮的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坐椅、毛巾、衣服等。在这期间应多饮清热解毒之类饮品,少吃辛辣助火的食物。本病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经常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当患上“坐板疮”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下面介绍一单方供你参考,是我亲自施治,治愈了很多人,你不妨一试。 一、去买一只公鸡(注意:这鸡是没开叫的,是童子鸡啊,回来养两天看它叫不,叫了就不行了,别说我方法没效果哈) 二、买一斤独蒜(就是没瓣的那种) 三、把童子鸡杀了 四、把鸡肚子那里开个洞(别太大了),把里面的内脏清理完并把鸡洗干净 五、把蒜皮去了洗干净,然后放进鸡肚肚,装满哈 六、把鸡肚肚用线缝好 七、放进锅里加上水炖,除了放点盐,其他什么也别放啊,就这么清炖 最后:喝炖好的鸡汤(关键就是汤),排毒的,鸡有很大的蒜味用来凉拌不错,呵呵。 这种方法非常管用,一般来说可以根治。 痈疖疔毒忌食物品: 患有痈疖疔毒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糯米 甘温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饮食须知》中说:“多食发热,壅经络之气,令身软筋缓,久食发心悸及痈疽疮疖中痛。”故凡火毒内盛的痈疖疔毒者,切勿服食。 爆米花 又称炒米。为香燥耗津食品,邪热炽盛的痈疖疔毒之人,切忌服食。正如清代医家王孟英所说:“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 狗肉 为温补之物,能益气壮阳。《本草经疏》认为它能“发热动火”。《本草纲目》亦云:“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痈疖疔毒者皆为气壮多火之疾,一切温补食物皆当忌之,狗肉尤忌。 羊肉

常用中成药

内科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1)桂枝合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感冒风寒表虚证 (2)表实感冒颗粒: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感冒风寒表石证 (3)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咽干(4)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 (二)辛凉解表剂 (1)银翘解毒丸: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风热感冒。 (2)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热感冒初起。 (3)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 (4)羚羊感冒胶囊:清热解表,流感疏风热证。 (5)连花清瘟胶囊: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流感属热毒滞肺证。 (三)解表胜湿剂 (1)九味羌活丸:疏风解表,散寒除湿。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2)荆防颗粒: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 (3)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四)祛暑解表剂 (1)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2)保济丸:解表、祛湿、和中。暑湿感冒。 (五)扶正解表药: (1)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二、祛暑剂 (一)祛暑除湿剂 (1)六一散:(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感受暑湿所致的暑湿证。 (2)甘露消毒丹:芳香化湿,清热解毒。暑湿蕴结所致的湿温。 (二)祛暑避秽剂 (1)紫金锭(散):辟瘟解毒,消肿止痛。中暑,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痢疾泄泻,小儿痰厥,外治疖肿。 (三)祛暑和中剂 (1)六合定中丸:祛暑除湿,和中消食。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2)十滴水(软胶囊):健胃,祛暑。中暑。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四)清暑益气剂 (1)清暑益气丸:祛暑利湿,补气生津。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三、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清里剂 (1)葛根芩连丸: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湿热蕴结,风热感冒。 (2)双清口服液:疏透表邪,清热解毒。风温肺热,卫气同病。 (二)解表攻里剂 (1)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65种单方大全,一味药也能治病!

65种单方大全,一味药也能治病! 导读:文中列举了只有一味药的处方及成药,共计65方,几乎囊括了所有病种,使用目标明确。此种处方,对于临床参考作用巨大,建议收藏,以备时时查阅。一味药组方作者/林乾良1.独参汤(《医方考》)根据患者素质,偏热者用西洋参或生晒参,偏寒者用别直参或大力参、红参。以较大剂量(10~15克),水煎浓汁,顿服或分服。有益气固脱之功,主治大出血或创伤后的虚脱,重危病人,元气虚弱之面色苍白,神倦乏力,肢冷腹泻,汗多气喘,或血崩不止,脉微细者。近代许多制剂,系从独参汤剂型改革而成,例如人参酒、人参精、人参口服液。参主含皂苷,已知有20多种,对人体的多方面机能(尤其是神经、体液、免疫、代谢等)及体力(包括肌力、组织修复力等)有增强与调节的功效。2.天然白虎汤(《温热经纬》)大西瓜1个,剖成两半,加入白糖或蜂蜜混合成西瓜汁,频频服下,功能清暑益气,主治夏日身热口渴,汗多气粗者。3.茅根汤(《类证活人书》)原方系用茅花,功能止血,后世多改用茅根。茅根性甘寒,既可清热又可止血,故对血热妄行之衄血、咯血、吐血、血尿等均可应用。茅根又可利尿消肿,对于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发热、血尿等皆有疗效,故十分常用。每用15~30克,鲜品加倍。4.甘草汤(《伤寒论》)生甘草10克左右水

煎服。甘草性平而味甘,仲景用之治少阴病初起无他症之咽痛。近代多用散剂,每服2克,日2次,治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浸冷水外敷治扭挫伤。5.大补丸(《丹溪心法》)黄柏100克,细研为粉末,水泛为丸。每次服2克,日2次。本品苦寒,既清湿热,又泻相火,还能坚阴,故朱丹溪单味用治湿热下注,阴虚火旺之痿蹙重证。其称大补者,为坚阴也。朱氏善滋阴,于此可见其变法。6.参芦饮(《丹溪心法》)人参芦3~6克,研粉,水调服,或加竹沥10~20毫升和服。主治虚弱之人,痰涎壅盛,胸膈满闷,泛泛欲吐者。痰涎上壅,须用吐法。病人体虚者,非瓜蒂、藜芦等药所能适应。本方取参芦性缓和,宣而带补,既可吐其痰涎而又不伤正气,是为两全之法。近代研究,参芦治冠心病有效。7.桑枝膏(《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桑枝浓煎取汁,加砂糖40%制成膏剂,每服1匙,日服2次,开水化服,功能祛风通络。适用于风湿疼痛,四肢麻木,筋骨酸痛者。还可作为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治疗。8.豨莶丸(《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豨莶草研细末,加酒蒸晒,和蜜为丸,如弹子大。现都将豨莶草30%研粉,70%浓煎过滤,上清液浓缩成膏,加白酒5%、纯蜜17%,制成大粒蜜丸。每服2粒,日2次。功能祛风除湿,治疗关节酸痛及腰膝酸软等证。9.益母草膏(《上海市药品标准》)由益母草清膏制成。膏剂。每服1汤匙,日服2次。功能活血调经。适用于月经不调,产后瘀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 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9、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 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 12、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3、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15、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 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 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 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 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 基本原则: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第二章四诊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目光、神志、面色、形态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常春藤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常春藤 药材名称: 常春藤 拼音名称: CHANGCHUNTENG 别名: 士鼓藤、龙鳞薜荔、尖叶薛荔、三角风、三角尖、上树蜈蚣、钻天风、爬树龙、岩筋、风藤、追风藤、扒岩枫、上天龙、散骨风、三角、风藤草、三角枫 科属: 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叶。 产地: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灌输、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味: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平肝;解毒。主风湿痹痛;瘫痪;口眼呐斜;衄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咽喉肿痛;疔疖痈肿;肝炎;蛇虫咬伤 中成药: 共有1种中成药使用常春藤:天麻壮骨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研末;或浸酒,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附方: 1、治肝炎:常春藤、败酱草,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2、治关节风痛及腰部酸痛:常春藤茎及根三至四钱,黄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产后感风头痛:常春藤三钱,黄酒炒,加红枣七个,水煎,饭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疗疮黑凹:用发绳扎住,将尖叶薛荔捣汁,和蜜一盏服之。外以葱蜜捣敷四围。(《圣惠方》) 5、治一切痈疽:龙鳞薜荔一握。研细,以酒解汁,温服。利恶物为妙。(《外科精要》) 6、治衄血不止:龙鳞薜荔研水饮之。(《圣济总录》) 7、托毒排脓:鲜常春藤一两,水煎,加水酒兑服。(江西《草药手册》) 8、治疔疮痈肿:鲜常春藤二两,水煎服;外用鲜常春藤叶捣烂,加糖及烧酒少许捣匀,外敷。(江西《草药手册》) 9、治口眼喎斜:三角风五钱,白风藤五钱,钩藤七个。泡酒一斤。每服药酒五钱,或蒸酒适量服用。(《贵阳民间药草》) 10、治皮肤痒:三角风全草一斤。熬水沐浴,每三天一次,经常洗用。(《贵阳民间药草》) 11、治脱肛:常春藤二至三两,水煎熏洗。(江西《草药手册》) 采收储存: 茎叶干用在生长茂盛季节采收,切段晒干;鲜用时可随采随用。 化学成份: 茎含鞣质(12.01%)、树脂。叶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萝卜素、糖类;还含鞣质29.4%。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苏联产常春藤有镇静作用。另一种常春藤则含皂碱体,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 原形态:

几种外用治疗疮痈疔毒的膏药方剂

几种外用治疗疮痈疔毒的膏药方剂*导读:自古以来,药膏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其使用方便、药力可直达病所,不良反应小,特别适用于局部病变。正如《普济方》所言:诸疮之证,或肿或溃,或硬或软不差者,皆藉以膏剂去臭腐、排恶汁、化死肌、生良肉者,正以此也。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搜查并整理了几种外用治疗疮痈疔毒的膏药方剂,供参考。 寒水石膏(源自《普济方》) 配方寒水石60克,羊蹄根、滑石、大黄、汉防已各30克,白蔹12克,木香、附子、丁香、榆白皮、莽草、半夏、玄参各15克,黄连10克,赤小豆90克,甘草20克,蜂蜜适量,生地黄汁150克。 功效治疗一切疮毒、肿痛不可忍者。 用法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用时以蜂蜜、生地黄汁各半调成膏,摊于干净布上,湿贴于患处,干即换药。每日换药3-4次。 注意事项疮痈未化脓,不论寒热者均可用。 生肌膏(源自《圣惠方》) 配方大黄、川芎、白蔹各30克,细辛、防风、黄芩、白芷、白芍、莽草、黄柏、黄莲、当归各15克,麻油250克,猪油250克,白蜡120克,松脂(松香)500克。 功效治疗一切痈疽、溃后脓血、疮口不合等。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成细末,先将白蜡、猪油放入铁锅中加

热,待其溶化后加入其他药物,小火煎熬,待药物欲焦时,以干净纱布滤去渣,自然冷却成膏,备用。用时取适量涂于干净布上,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注意事项对脓肿溃后久不收口尤为有效,同时也适用于局部感染未化脓者。 神异膏(源自《袖珍方》) 配方桂花、苏合油各15克,木鳖子、乳香、没药、白芨、白蔹、当归、杏仁、官桂各30克,朱砂750克,香油2500克,槐柳条250克。 功效治疗一切无名疽肿脓疮、蚁虫蜈蚣咬伤、黄蜂蛰伤、跌打刀伤、骨伤未折。 用法除苏合油、乳香、没药外,其余药物均研碎,于香油内浸泡3-5日后,用小火慢熬,待槐柳呈黑色,滤渣降至微温时,加入乳香、没药、苏合油再熬,稍沸即可。用时取适量涂干净布上,贴患处。每日换药2-3次。 注意事项如无苏合油,可用苏合香丸代之。 芥子膏(源自《圣济总录》) 配方白芥子、蓖麻子、木鳖子、白蜡、胡桃仁各30克。 功效专治脚癣。 用法将上述药物放入坚固器皿中,捣成膏状,备用。用时取少许,涂于干净布上,贴于患处,每日4次;如患处浮肿明显,可以膏抹于患处,再轻轻按摩15-30分钟。

中药外敷治疗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相关研究_张思嘉

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4 Apr . ,2011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SSTIs)又称皮肤及皮肤结 构感染(SSSIs)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化脓性微生物入侵诱导宿主应答表皮、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该疾病发病诱因包括生理性皮肤屏障障碍、疾病或创伤所致皮肤屏障破坏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力下降等。病种主要包括毛囊炎、疖、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有些病例可伴有发 热、血白细胞增高等。[1] 有数据表明: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患者约占成年人口的0.1%,而这个比例正逐年 上升。 [2]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SSTI)的诊断根据该病的分级分类,是该病治疗的基础。通常按照该病严重程度将皮肤与软组织感染(SSTIs)分为4级:Ⅰ级:患者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已排除蜂窝织炎诊断;Ⅱ级:患者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Ⅲ级:患者有严重中毒症状或至少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Ⅳ级:脓毒症或危及生命的感染。该疾病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手术相结合,外用 药与系统给药相结合。[1] 大多数的轻度感染, 口服药物或外用抗生素即可治愈,中度或严重的SSTIs 需要住院和非肠道给药治疗。有些中度或者重度 的慢性感染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预后较差的仍会复发,甚至严重的可以引起全身症状。西医治疗以全身应用抗生素为主,也有对创面采用局部用药,然而创面细菌菌谱及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变化,并且耐药菌株呈上升趋势,给创面治疗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合并铜绿假单孢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愈性创面,创面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抗生素多不敏感或耐药,应用抗生素治疗多收效不大,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难题之一。除此之外,抗生素给药又易引发不良反应,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和英国的44个研究中心的14000名门诊患者静脉抗生素治疗结果统计数据,最常用的抗生素为头孢曲松,由于不良反应停止用药。与抗生素相关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呕吐和发烧。[2]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属中医“疮疡”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以火毒之邪侵入人体,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病情若进一步发展,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 的形成,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3] 中医治疗本病以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一是内治,服用清热解毒消炎之 中药外敷治疗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相关研究 张思嘉,李萍,王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摘 要:目的:对近10年来中药外敷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近况进行综述。方法:以西医:SSTIs、毛囊炎、疖、 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中医:痈、疽、疔、疖;中医外治等,为检索词,检索年限为1990——2010年,检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清华同方、PubMed 等,检索中医药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近况文献,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分类并总结。结果:共搜索到50余篇中医文献。包括皮肤与软组织感染临床研究、实验报道、典型病例等。结论:中药外敷对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中药外敷;皮肤与软组织感染;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069- 04 收稿日期:2010-10-10 基金项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8年市级医院中医验方课题(SHDC2008404)作者简介:张思嘉(1982-),女,上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通讯作者:李萍(1961-),女,上海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医外科学。E-mail:lychaorui@https://www.360docs.net/doc/401065122.html,。 Related Study of SSTIs’(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External Therapy with Herbs ZHANG Si-jia,LI Ping,WANG Nie (Shanghai Hosp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7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related study of SSTIs' external therap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ten years. Methods : Using SSTIs,folliculitis,furuncle,carbuncle,lymphangitis,acute cellulites etc in western medicine while YONG,JUN,DING,JIE in tradition medicine as search words,1990—2010 as search years,CNKI,VIP,PubMed as search database,to search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SSTIs,summarize and classify the therapy. Results : It is found that more than 50 literatures including clinical studies,experiment reports,representative cases. Conclusion : It is superiority to using external therapy with herbs to cure SSTIs. Key words:external therapy with herbs;SSTIs;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