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可治性罕见病—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一、疾病概述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PDE)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早由Hunt等于1954年描述,确切患病率尚不清楚,仅有的少数报道差异很大,为1: 60万~l:2万。PDE在过去60多年来报道了200多例[1]。随着PDE诊断标志物的发现及其致病基因的确定,近年来国内外确诊病例的报告明显增加,提示PDE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远高于既往的报道。

2006年,Mills等[2]幻证实位于5q31上编码a一氨基己二酸半醛(α-aminoadipic-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a-AASA)脱氢酶的基因ALDH7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7 family member A1,乙醛脱氢酶7家庭成员A1)为PDE 的致病基因。ALDH7A1基因突变导致a- AASA脱氢酶即遗蛋白( antiquitin.ATQ)功能缺陷,使a- AASA和△1一四氢吡啶-6-羧酸(A1- piperidine -6 - carboxyl acid,P6C)在体内累积,过多的P6C写磷酸吡哆醛(PLP)发生浓缩反应,致使游离的PLP 缺乏或耗竭,同时导致上游的吡哌酸(PA)继发性增加[3]。国内杨志仙等[4.5]2013年报道了首例基因确诊病例,随后在8例中国PDE患儿中发现了ALDH7Al基因的10个突变。

二、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典型者在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即出现多种形式的癫痫发作,长时程发作和反复癫痫持续状态为PDE的典型表现;发作对多种抗癫痫药物耐药;多数患儿单次静脉给予50~100 mg吡哆醇可迅速控制发作;停用吡哆醇后癫痫发作均会复发,复发的时间为停药后1~51天。部分PDE患儿宫内即可出现惊厥发作,出生时可出现Apgar评分减低和低脐带血氧等窒息表现,生后常伴明显的烦躁、入睡困难和呕吐等脑病表现,因此常被误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而遗漏了PDE的诊断。约1/3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包括惊厥起病晚至3岁、孤独症行为、早期对常用抗癫痫药特别是苯巴比妥有效、极低剂量或重复应用吡哆醇有反应[3,6,7]。2009年,Gajlagher等[8]发现亚叶酸反应性发作患儿也存在ALDH7A1基因突变,开始对吡哆醇反应欠佳,而增加亚叶酸后效果较好。

PDE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改变:3·6't。常见发作间期EEG表现为背景活动异常伴有各种阵发性异常,包括广泛性及多灶性癫痫样放电、不连

续图形如暴发抑制、高波幅慢波、高度失律等,少数EEG正常或仅有少量癫痫样放电。发作期EEG因发作类型的木同而异。一直以来,观察脑电监测下静脉注射吡哆醇的反应被认为有助于诊断或排除PDE。然而Bok等‘。3 2010年的研究表明,吡哆醇静脉注射后EEG的变化缺乏特异性,既无助于确定也无助于除外PDE。PDE患儿的头颅MRI扫描可正常,或见胼胝体发育不全、脑室扩大、弥漫性大脑半球萎缩等异常表现,少数有颞叶硬化和皮质发育不良。

气相色谱一质谱和串联质谱检查[3.6.7]:血浆、尿和脑脊液中a一氨基己二酸半醛(a - AASA)升高是ALDH7A1缺乏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a- AASA病理性升高常超过相应参考范围上限的数倍,与基因突变的类型、患者年龄、吡哆醇治疗及营养性赖氨酸摄入量相关。吡哌酸( PA)是ALDH7A1缺乏的另一个特征性生物标志物,PDE患者血浆及脑脊液PA明显升高,但PA升高也可见于其他先天性代谢障碍,如广泛的过氧化物酶功能障碍、高赖氨酸血症、脯氨酸代谢缺陷及肝功能障碍等。PA升高对PDE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低特异性。

ALDH7A1基因突变检测:目前已在ALDH7A1基因18个外显子中发现了108多个不同突变,其中50%~60%的突变为错义突变,聚集在14、15和16外显子上,14号外显子酌错义突变p.Glu399Gln发生在不同人群,约占已发表等位基因的30%。大多为点突变,少数为插入/缺失突变[1]。

杨志仙等[5]发现剪接位点突变IVSlI+1G>A在中国PDE患者中的频率为31. 25%,是最普遍存在的突变位点。

三、诊断

PD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症状,尤其是吡哆醇的治疗反应和停药复发,

a - AASA和PA检测可协助初步诊断,ALDH7Al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1.维生素耽缺乏性发作

是由于维生素B6摄人过少或吸收障碍,或应用其抑制剂如异烟肼、青霉胺等所致,给予生理剂量的维生素B6(每日婴儿0.2~0.5 mg,儿童0.5~1.5 mg)即可迅速控制发作。

2.维生素战反应性癫痫

大剂量口服维生素B6可使发作减少或消失。患儿起病年龄在生后3个月

到5岁,多数在1岁之内;病因为特发性或隐源性,也可以为伴有器质性脑损伤的症状性;常为West综合征,也可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大发作或局灶运动性发作。大田原等1-10-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216例West综合征患儿,总有效率为13.9%,在隐源性病例中为32%,症状性为l1.5%;维生素B。反应者长期预后良好。当维生素B6剂量从一日30 mg增加到50~100 mg时,临床反应逐渐好转;大剂量维生素B6 100~400 mg时临床改善更加显著;低剂量10~30 mg时反应不明显。

3.吡哆醇(胺)氧化酶( PNPO)缺乏

是由PNPO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015年,Guerin 等rii]认为至今经分子遗传学证实的病例报道不超过50例。PNPO缺乏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新生儿癫痫性脑病,与新生儿肌阵挛脑病和大田原综合征等无法区分,补充吡哆醛或吡哆醇可以改善症状,未治疗患儿病死率高。确诊需要PNPO基因检查,缺乏特征性生物化学标志物。

4.其他

维生素B6治疗有反应的常染色俸隐性遗传病,如高脯氨酸血症Ⅱ型(ⅡL吡咯啉-5-羧酸缺乏、ALDH4Al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低磷酸酯酶症(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缺乏、ALPL基因突变所致)、低磷酸酯酶伴智力低下综合征(PIGV、PIGO、PGAP2、PGAP3、PIGW、PIGY等基因突变所致)等。

五、治疗

1.维生素B6

怀疑PDE时应尽早应用,确诊后需终身补充维生素B6。国外一般单次静脉给予50~100 mg维生素B6,观察临床及可能的EEG反应,必要时可于30 min 后重复给药。但少数PDE患儿随惊厥停止出现短暂昏迷、肌张力减低、呼吸不规则等,因此有条件者初始治疗应在EEG和呼吸监护下静脉给药,以及时观察治疗反应及可能发生的呼吸暂停。也有报道单次肌肉注射或口服出现呼吸暂停并需要插管者。因此作者推荐静脉滴注维生素B6。有些病例治疗反应出现较晚,或因同期应用了止惊药物而难以判断,因此在没有获得确凿的生化或遗传学检测结果之前,临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试验性治疗。

长期应用维生素B6的剂量尚无确定。婴儿可用15~30 mg/(kg.d)或较小剂

量,新生儿可高达200 mg/d,成人500 mg/d,上述剂量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宾。大剂量维生素战偶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食欲缺乏、肝酶轻度升高等,但剂量减少可缓解;罕见横纹肌溶解症;在儿童中没有观察到成人患者中出现的感觉神经病。

产前和产后预防性治疗:患儿母亲再次怀孕有25%的再发风险,产前补充维生素B6可能会阻止胎儿宫内惊厥发作和改善神经发育。妊娠早期给予孕妇100 mg/d的维生素B6是安全的,同时还可治疗妊娠呕吐,并对胎儿无任何不良反应。

2.吡哆醛(PLP)

是吡哆醇的活性形式,对PDE同样有效,但国内大陆缺乏其剂型。

3.亚叶酸( folinic acid)

对于新生儿,或者对维生素B6治疗反应不完全或存在暴发性惊厥发作者,添加3~5 mg/( kg.d)亚叶酸治疗可能有一定益处,年龄略大者可试用10~30 mg/d。应注意高剂量亚叶酸治疗也可导致惊厥发作加重,因此加药后必须密切观察。尚不清楚惊厥稳定后长期应用亚叶酸是否有益。

4.限制赖氨酸摄入

尽管惊厥发作得到控制,但由于体内代谢物质的蓄积或其他因素,大约80%的PDE患者仍有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如今已有报道[12]证实了赖氨酸限制饮食、精氨酸强化饮食联合维生素B。治疗PDE的良好效果。

影响PDE预后的因素很多,包括临床发病的早晚、有效治疗是否及时、维生素B。治疗的并发症、ALDH7A1基因型及其和临床表型之间未知的关系等。其中,ALDH7Al基因突变类型所致的遗蛋白活性丧失程度的不同,可能是临床预后的决定性因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的临床因素。

六、典型病例

患儿男,7个月,主因“反复抽风5个月”入院。现病史:出生后2个月无诱因出现间断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眼向一侧斜视,或向左或向右,有时伴一侧或双侧肢体抽动,持续1~2 min缓解,发作无规律,每天最多3~4次,多于困倦时出现。起病7~8天开始服用苯巴比妥,发作减少,半个月发作2~3次。加用丙戊酸钠,发作无减少且出现肝功能损害(ALT 58 IU/L,AST 64 IU/L)。3个月20天第1次住院治疗,行脑电图发作间期未见痫样放电,未检测到发作。停用苯巴

比妥及丙戊酸钠,换用左乙拉西坦(165 mg/L).期间予维生素B;100 mg/d及间断咪达唑仑等其他药物静脉推注7天,数天无发作出院。间隔13天后因再次出现抽搐发作住院,复查脑电图正常。将左乙拉西坦加量至375 mg/d,加用氯硝西泮0.25 mg/L,再次予吡哆醇200 mg/d及间断应用其他药物静脉推注7天,发作再次控制后出院。间隔14天后因再次出现抽搐发作第3次住院,此次未调至抗癫痫药物剂量及种类,仅给予维生素B6 100 mg/d静脉滴注3天,住院4天

无发作。出院后继续原量口服左乙拉西坦及氯硝西泮治疗。间隔38天再次因抽搐发作第4次住院。予吡哆醇100 mg/d静脉滴注12天,左乙拉西坦加量至500 mg/L,氯硝西泮加量至o.75 mg/L,发作再次控制。出院后口服维生素B6 10 mg/次,每天3次,同时口服上述抗癫痫药物。既往史及个人史:患儿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轻度窒息,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予对症治疗好转。患儿母孕期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4个月时发现促甲状腺素水平仍为0.23 mIU/L(正常值为0.34~5. 06 mIU/L),诊断为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予左旋甲状腺素片3311g/d口服,8个月时复查促甲状腺素水平芷常而停药。体格检查:发育较同龄儿落后,7个月仍竖头不稳,追视及逗笑差,不会坐。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及生化、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血尿代谢筛查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异常。行ALDH7AI基因分析。发现该患儿携带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来源于父亲的第5外显子c.410G>A(p. G137E),和来源于母亲的第11内含子IVSll+IG>A位点突变。

患儿诊断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持续给予维生素B6 120 mg/d口服,左乙拉西坦及氯硝西泮逐渐减停。随访至患儿1岁5个月,智力运动发育逐渐进步。但仍落户于同龄儿。可扶走但不能独走,可无意识叫“爸爸、妈妈”,维生素B6现加量至150 mg/d.

难治性癫痫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研究现状 2014-07-28 14:56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作者:闻芳张燕芳狄晴 字体大小 -|+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 是神经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其病死率、致残率高,积极、迅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常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 治疗对大部分SE 有效,但仍有部分SE 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成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RSE)。 RSE 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难题,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诊治指南,且国内研究较少。我们从RSE 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RSE 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RSE 的认识和重视。 一、RSE 的定义 RSE 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指经过初期足量、合理使用常规AEDs,如苯二氮革类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等治疗不能控制的癫痫持续发作,且发作时间超过1h 以上。 此时,最常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通过麻醉药物控制癫痫持续发作,如癫痫发作仍未控制且持续24 h 以上,或发作已终止,但在减量或停用麻醉药后再次发作,即称之为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uper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SRSE)。当持续使用麻醉药物治疗达1 周后,癫痫发作仍不能得到完全控制,称为超长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prolonged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PRSE)。 RSE 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常规AEDs 难以奏效,癫痫发作超过1h,患者内环境稳定性被严重破坏,引起弥漫性脑缺氧缺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危及生命,存活者往往也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二、RSE 的流行病学 RSE 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同,占成人SE 的90%~44%。据统计,SE 患者中进展为SRSE 者在15% 以上。Hocker 等分析63 例RSE 患者,其中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eneralized 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GCSE) 和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 各占31. 7%、67. 3%。 RSE 最初多发生于GCSE 患者中,但约40% 的GCSE 经麻醉药物治疗后演变为NCSE,这或许是RSE 中NCSE 远比GCSE 更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RSE 尚无明确定义,故其发病率统计并不完全正确,且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关RSE 流行病学的大规模调查。 三、RSE 的病因 大部分RSE 属于症状性SE,明确RSE 的病因对于其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34% - 60% 的RSE 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其促发因素主要为不规范使用AEDs(包括用药时间不合理、频繁换药、随意停药等)、全身各系统感染或代谢紊乱等诱发;引起既往无癫痫病史者RSE

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

·综述·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 孟曙庆张洪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6%~1.1%,其中60%~70%的患者在服用抗痫药物时仍会发作,导致一部分患者自行停止药物治疗[1]。目前我国约600万以上的癫痫患者,每年新发癫痫患者65万~70万,大约25%为难治性癫痫。虽然目前癫痫的诊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难治性癫痫患者的数量却在日益增多。广义难治性癫痫是指使用目前的抗癫痫药物(AEDs)规范治疗,不能终止其发作或已被临床证实是难治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国外对难治性癫痫的描述有不同的名称如“Chronic Epilepsy”,“Refractory Epilepsy”,“Intractable Epilepsy”,“Drug resistant Epilepsy”,“Drug non-responsive Epilepsy”,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难治性癫痫具有慢性、顽固性、难处理性、药物抵抗性以及药物不敏感性的特征。国外定义难治性癫痫通常是指经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AEDs治疗,患者无满意效果,癫痫的发作仍不能缓解[2]。国内提出的难治性癫痫诊断纳入标准,要求同时满足以下的患者可优先考虑为难治性癫痫[3]:应用适当的AEDs正规治疗且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频繁的癫痫发作每月至少4次以上;观察2年以上癫痫发作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除外颅内占位及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早期识别早期诊断难治性癫痫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00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制定了难治性癫痫的统一方案。该方案首先将抗癫痫治疗效果分为以下3类:“发作缓解”指在治疗观察期间内,无发作的持续时间至少是治疗前最长发作间隔时间的3倍或者1年(取决于两者之间哪个更长);“治疗失败”指经过合理治疗后未达到以上发作缓解的标准,包括在1年内发作类型改变;“结果不明”指无发作的持续时间达到治疗前最长发作间隔时间的3倍但短于1年。在以上治疗效果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使用AEDs数量这一要素,将癫痫对AEDs治疗的反应性分为“药物有效性”、“药物抵抗性”和“药物反应性不明”。因此,提出了“药物抵抗性癫痫”的确切定义是: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至少2种耐受性好的AEDs单用或联合使用进行治疗后,患者无发作的持续时间未达到治疗前最长发作间隔时间的3倍或者1年(取决于两者之间哪个更长)[2]。癫痫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种新型AEDs的开发应用,明显改善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文献进行总结。 一、抗痫药物治疗 癫痫的典型特征是没有任何明确原因大脑中的神经元的异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15.077 作者单位:43007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 通讯作者:张洪,Email:zhangh9@https://www.360docs.net/doc/4011127691.html, 常活动引起的反复痫性发作。目前AEDs治疗可以使大多数癫痫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一般来说,大约50%的患者在初始单药治疗时达到缓解发作,15%~25%的患者可通过改变或添加AEDs治疗使发作缓解,而20%~30%的患者将不能达到满意的发作缓解。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联合用药方式有丙戊酸钠+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吡酯、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等;一般主张两种AEDs联用,最多不要超过三种AEDs联合。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安全性更好的新型AEDs被引入市场,更好地控制了癫痫的发作,特别是对那些难治性癫痫患者。因此,现在认为添加新的AEDs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4]。新型抗痫药物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的功能,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的药物如托吡酯等;增强γ-氨基丁酸及其受体的功能,加强中枢抑制功能的药物如托吡酯和加巴喷丁等;作用于离子通道发挥作用,其中抑制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的药物如托吡酯、拉莫三嗪、唑尼酰胺和Carisbamate;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托吡酯、唑尼酰胺和普瑞巴林等;选择性结合突触囊泡蛋白SV2A 类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和布瓦西坦片等;抑制糖酵解类药物如2-脱氧-d-葡萄糖等。 1. 托吡酯: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癫痫药,其化学结构与其他AEDs完全不同,为毗哺果糖氨基磺酸酯。最近的研究发现,托吡酯对1~24个月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婴儿有效,且安全性好[5]。回顾性分析[6]托吡酯对35名成年难治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患者的研究发现,启动使用托吡酯、没有额外的AEDs 并停止连续静脉麻醉药,在第1天难治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累计停止患者为4/35(11%),第2天为10/35(29%),在第3天为14/35(40%)。结果提示托吡酯是难治性癫痫发作持续状态的添加治疗,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或并发症。 2. 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为吡咯烷类似物,选择性地结合突触囊泡蛋白SV2A,参与囊泡的聚合与胞吐作用,从而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而发挥抗癫痫作用。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的AEDs,已获得批准在儿童中使用。一个多中心观察性回顾性研究[7]报道了左乙拉西坦在200例难治性癫痫儿童中使用情况,纳入研究的儿童年龄范围为0.3~19岁(平均9岁),发病年龄中位数为3年(范围0~13年),其结果显示左乙拉西坦的耐受性良好,1年的保留率为49%,无严重不良事件,只有24%的患者有相关的不良事件报告(主要是情绪或行为上的变化)。患者持续服药达2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有明显好转(癫痫发作减少>50%)的比率分别为60%、40%和32%,其中包括癫痫发作消失的比例分别为14%、14%和5%。其结果证实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耐受性较好,尤其是在12个月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保留率。另一项研究[8]也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科的急症,一旦发作就应该紧急处理。可是,很多人对“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不了解,接下来,治疗癫痫病医院就来为大家介绍下,癫痫持续状态该 怎么处理,怎么治疗,首选药是什么,有疑问的可以咨询在线专家。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SE)是一种以持续的癫痫发作为特征的病理状况,持 续时间30分钟以上。治疗目的:1、尽快终止发作,一般应在癫痫发生的 30分钟内终止发作。2、保护脑神经元。3、查寻病因,并去除。 癫痫持续状态,可分为:全面惊厥性、非惊厥性、单纯部分性三大类 型,也可以分为:全面性与局灶性两大类型。下面来介绍下疗法。 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1一般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2)给氧。(3)监护生命体征:呼吸、心脏功能、血压、血氧等。(4)建立大静脉输液通路。(5)对症治疗,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6)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验室检査,如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血糖、血钙、凝血象、AED血药浓度监测等。 2在30分钟内终止发作的治疗 (1)安定(地西泮):首选药物。(2)氯羟安定(劳拉西泮):抗癫痫 作用的维持时间比安定长。对18岁以下的患者不推荐静脉注射本药。(3)苯妥 英钠:注意监测心电图及血压。脑达峰时间比地西泮长,约15~30分钟,无呼吸 抑制。(4)磷苯妥英:药理特性与苯妥英钠相同,应用剂量相等。水溶性,局 部刺激小。(5)苯巴比妥:可引起呼吸抑制、静脉注射应选用较粗的静脉,应 避免药物外渗或注人动脉内。(6)丙戊酸钠;(7)水合氯醛;(8)利多卡因: 主要用于安定静脉注射无效者。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者慎用,必要时进行心 电监测。{如何用药?点击咨询}

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方案

癫痫持续状态抢救方案 急救原则 保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和进行心肺功能支持;终止呈持续状态的癫痫发作,减少癫痫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寻找并尽可能根除病因及诱因;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 (1) 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尽可能对患者进行心电、血压、呼吸、脑电的监测,定期进行血 气分析、生化全项检查;查找诱发癫痫状态的原因并治疗;有牙关紧闭者应放置牙套。建立静脉通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值得注意的是葡萄糖溶液能使某些抗癫痫药沉淀,尤其是苯妥英钠;积极防止并发症:脑水肿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纠正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高渗状态及肝性脑病等,纠正酸中毒,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2)地西泮治疗:首先用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每分钟不超过2mg,如有效,再将60~100mg地西泮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于12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儿童首次剂量为0.25~0.5mg/Kg,一般不超过10mg。地西泮偶尔会抑制呼吸,需停止注射,必要时加用呼吸兴奋剂。 (3)地西泮加苯妥英钠:首先用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取得疗效后,再用苯妥英钠0.3~0.6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速度不超过50mg/敏。用药中如出现血压降低或心律不齐时需减缓静滴速度或停用。 (4)苯妥英钠:部分患者也可单用苯妥英钠,剂量和方法同上。 (5) 10%水合氯醛:20~30ml加等量植物油保留灌肠,每8~12小时1次,适用肝功能不全或不宜使用苯巴比妥类药物者。

(6)副醛:8~10ml(儿童0.3ml/Kg)植物油稀释后保留灌肠。可引起剧咳,有呼吸疾病者勿用。 (7)经上述处理,发作控制后,可考虑使用苯巴比妥0.1~0.2g肌注,每日2次,巩固和维持疗效。同时鼻饲抗癫痫药,达稳态浓度后逐渐停用苯巴比妥。上述方法均无效者,需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处理。发作停止后,还需积极寻找癫痫状态的原因予以处理。 对同存的并发症也要给与相应的治疗。 (8)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的癫痫发作,对初期的一线药物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等无效,连续发作1小时以上者。 癫痫持续状态是急症,预后不仅与病因有关,还与成功治疗的时间有关。如发作超过1小时,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将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许多不可逆损害,因而难治性癫痫状态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迅速终止发作,可选用下列药物:A、异戊巴比妥:是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标准疗法,几乎都有效。成人每次0.25~0.5g,1~4岁的儿童每次0.1 g,大于4岁的儿童每次0.2g,用注射用水稀释后缓慢静注,每分钟不超过100 mg。低血压、呼吸抑制、复苏延迟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因而在使用中往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B、咪达唑仑:由于其起效快,1~5分钟出现药理学效应,5~15分钟出现抗癫痫作用,使用方便,对血压和呼吸抑制作用比传统药物小。近年来,已广泛替代异戊巴比妥,有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状态标准疗法的趋势。常用剂量为首剂静注0.15~0.2mg/Kg,然后按0.06~0.6mg /(Kg·h)静滴维持。新生儿可按0.1~0.4mg/(Kg·h)维持静脉滴注。C、丙泊酚: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短效静脉用麻醉剂,能明显增强GABA能神经递质的释放,可在几秒钟终止癫痫发作和脑电图上的痫性放电,平均起效时间2.6min。建议剂量1~2mg/kg静注,续之以2~10mg/(Kg·h)持续静滴维持。儿童静注推荐剂量超过24小时,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难治性低氧血症、酸中毒、心衰等不良反应。D、利多卡因:对苯巴比妥治疗无效的新生儿癫痫状态有效,终止发作的首次负荷剂量为1~3mg/Kg,大多数患者发作停止后仍需静脉维持给药。虽在控制癫痫发作的范围内很少有毒副反应发生,但在应用利多卡因的过程中仍应注意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烦躁、谵妄、精神异常、心律失常及过敏反应等。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者慎用。E、也可选用氯胺酮、硫喷妥钠等进行治疗。

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六大类型

癫痫发作最常见的六大类型 癫痫,一种普遍存在的发作性慢性疾病,癫痫在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症状表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症状类型,趁早了解其症状表现有利于疾病的治愈。那么,癫痫发作有哪六大类型呢?专家为我们详细分析如下: 一、失神发作(小发作):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的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二、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三、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五、单纯部分性发作:表现为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六、其他: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权威癫痫专家介绍:南京同善癫痫病研究所是一所集教学、科研、预防、临床诊疗为一体的正规癫痫医院。医院资质雄厚,始终秉承“科技兴院,患者至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给患者提供优秀的保障。 南京同善癫痫病研究所是一家拥有特色治疗技术--“SNRC国际超导神经调控修复技术”的医院,运用国际尖端癫痫检测定位系统,迅速查出大脑异常放电区域,精确定位癫痫病灶部位。癫痫病的真正瓶颈——“星形胶质细胞”是治愈癫痫的关键所在,只要调控修复“星形胶质细胞”,就可以通过其不断的自我更新、迁移和分化补充丢失或受损的神经细胞,并迅速使大脑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正常。 推荐阅读:南京同善癫痫病研究所

难治性癫痫诊疗指南

难治性癫痫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1、使用过两种以上一线抗癫痫药物 2、用药时间超过两年 3、用药期间仍有发作,频率达每月2次以上 4、影响学检查发现脑内明确病灶的癫痫病 5、各种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 【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评估流程】 1、Ⅰ期检查 (1)病史、用药史 (2)视频脑电图检查 (3)常规MRI检查(加MRS、fMRI检查) (4)PET-CT检查 (5)MEG检查 (6)SPECT检查 (7)神经心理学评估 如上述检查结果可以明确病灶位置(定侧、定位),可手术; 如不能定位明确则进入Ⅱ期检查,如不适宜则回癫痫门诊治疗。 2、Ⅱ期检查

(1)开颅硬膜下电极植入术(栅状) (2)脑内电极植入术(柱状) (3)反向电流检测脑功能区 Ⅱ期检查如确定病灶位置,有手术指征可手术,否则回癫痫门诊继续治疗。 【癫痫手术治疗小组构成】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癫痫专科)、神经放射、 神经病理科、神经心理学、重症监护室、神经电生理科。 【癫痫手术常用术式】 1、胼胝体切开术 2、颞前叶、杏仁核切除术 3、脑内癫痫病灶切除术 4、大脑半球切除术 5、VNS迷走神经电刺激术 【癫痫手术围手术期用药规范】 1、基本原则 (1)癫痫手术前后抗癫痫药应用,应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以下简称“指南”),并注意围手术期的特殊性,为患者制定一个对手术影响小、 适于手术后长期应用的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应在术前开始,术后进一步对患者进行长期用药指导。

2、手术前病史和抗癫痫药应用的了解与分析 3、手术前评估期间抗癫痫药的应用和调整 (1)抗癫痫药调整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通过减停抗癫痫药获得发作期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是临床经常采用的定位诊断方法。癫痫病人在长期应用抗癫痫药后,突然撤药可导致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频率增加、范围扩大,局部起源的发作快速继发全面性发作,或激活潜在的其他起源部位,产生新的发作表现。这些情况会影响癫痫灶定位的准确性,应尽量避免。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最好在手术前两周调整对凝血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并给予对症治疗,以降低手术出血风险。 (2)调整抗癫痫药的方法 1)在抗癫痫药治疗下发作频繁者,易监测到自然的发作,可保持原来用药状态,不停药。 2)对于发作无规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一天取得基本数据后,为能监测到多次发作,可在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逐渐减少或停用抗癫痫药,以便于记录到发作。建议如下: ①单药治疗者,可以将现在所服用的剂量减少1/3,如3天内仍未记录到发作,再继续减药1/3,监测1-3天,如仍未记录到发作,则全部停药继续监测。 ②多药治疗者,首先停用被评估为无效或可能加重无关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治要点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任榕娜 癫痫持续状态为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在30分钟内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隙意识不恢复者 一、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status epilepticus,SE) 传统的定义:指癫痫连续多次发作,两次发作间期病人意识不恢复,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者。 现代SE概念:Smith等认为惊厥持续5分钟或连续惊厥且意识不能恢复者;Scott等认为以急诊治疗为目的应为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以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和预后为目的惊厥应持续至少20分钟。Pellock认为以引起癫痫发作的神经元持续活动,神经功能在持续或反复发作期间不能恢复达30分钟二、癫痫持续状态的流行病学 癫痫持续状态( SE) ——神经科常见严重急症之一 ——占癫痫患者的2.6%-6.0%。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因生命功能衰竭而死亡或造成持久性脑损害后遗症,因而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癫痫持续状态约占癫痫病人的2.6%~6%。在新生儿和婴儿发病率较高 1、小儿癫痫持续状态 --37%发生在1岁以内 --73%发生在3岁以内 --85%发生在5岁以内 --有时癫痫持续状态又是癫痫的首发症状 2、SE的死亡率

--约1%-2%癫痫患者直接死于SE --SE患者死亡率在3%-20% --生存者中48%出现精神发育迟滞 --37%有神经功能缺损,其中9%神经功能缺损直接来源于SE 【病因】 1、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时突然停药是引起癫痫持续状态最常见的原因 2、感染包括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及颅外感染。颅外感染引起的高热惊 厥一般发作时间短暂,但也可发生高热惊厥持续状态,与癫痫持续状态相似 3、缺氧性疾病如窒息,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一氧化碳中毒等 4、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水中毒、高钠血症等 5、脑血管病和头部外伤颅内出血、急慢性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栓塞等 6.脑进行性或非进行性疾病脑肿瘤、变性疾患、畸形等 7.中毒中毒药物、食物、重金属中毒 8.寄生虫脑囊虫等 在6个月以下的婴儿,癫痫持续状态主要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和代谢紊乱所引起 【临床表现】 1、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 又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强直阵挛性发作连续反复出现。间歇期意识不恢复。常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并出现病理反射患儿意识障碍程度与强直阵挛发作所致脑缺氧、脑水肿有关,每次发作又可引起大脑缺氧、充血、水肿,多次反复发作后,则造成严重脑缺氧和脑水肿,而脑缺氧和脑水肿又可产生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形成恶性循环。 2、半侧性癫痫持续状态

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诊断与治疗

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诊断与治疗 癫痫一种古老的疾病,全球现大约有5千万个癫痫病患者[1-2],它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中国大约有癫痫病患者900万名,而且每年新增加患者大约40万人左右[3-4],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癫痫是发作期或发作间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这种反复放电可以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痫性发作。其中部分性发作包括: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三类。 单纯部分性发作是指发作起始与结束均较突然,发作时程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无意识障碍。临床上大约70%的患者经过口服抗癫痫药物后,病情能够得到有效得控制,因此服用抗癫痫药物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5]。 单纯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6]: 一、精神性发作 二、自主神经性发作 三、部分感觉性发作 四、部分运动性发作 五、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诊断 一、病史和体检:由于大多数患者发作时有意识障碍,难以描述发作情形,所以应详细询问目击者或患者的亲属。病史需包括起病年龄、发作诱因、发作的详细过程、是否有诱因、发作的频率、病情发展过程、和治疗经过;既往史应包括母亲是否有妊娠用药史、妊娠是否有异常、过去是否患过什么重要疾病,围生期是否有异常;家族史

应包括各级亲属中是否有癫痫发作或与之相关的疾病。应做详尽的全身及神经系统查体是必须的。 二、辅助检查:脑电图是最重要的诊断癫痫的辅助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癫痫的诊断及分型和确定特殊综合症,实际工作中由于操作及技术上的局限性,常规头皮脑电图能记录到的患者痫样放电仅为49.5%,采用诱导方法可进一步提高脑电图的阳性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脑电图检查始终正常。部分正常人有时也会记录到痫样放电。因此癫痫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脑电活动的正常、异常来确定是否为癫痫。近年来为明确发作性症状及脑电图变化间的关系,广泛应用24小时长程脑电监测和视频脑电图使痫样放电的可能性大为提高。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癫痫及癫痫综合症诊断和分型很有帮助,可确定脑结构异常或病变,包括CT和MRI,有时可作出病因诊断。199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神经影像学委员会提出以下情况应做神经影像学检查:(1)一线抗癫痫药物无法控制发作;(2)神经或神经心理证明有局限性损害;(3)任何年龄、病史或脑电图说明为部分性发作;(4)在1岁内或成人未能分型的发作或明确的全身性发作;(5)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或发作类型有变化以及可能有进行性病变者。功能影像学检查如SPECT、PET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脑局部代谢变化,辅助癫痫病灶的定位。 单纯部分性发作的治疗:传统抗癫痫药中 一、卡马西平:是单纯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可加重失神和肌阵挛的发作,生物利用度在58~85%之间。半衰期单次量为25~65

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最全版)

儿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最全版) 随着对儿童脑功能监护重视的加强,重症神经系统受累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减低,其中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是重要的监测内容之一[1,2,3]。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治疗方法,现讨论近年来儿童非惊厥持续状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期望能促进其诊疗水平提高并进行相关研究。 1 NCSE的定义及分类 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1]定义癫痫持续状态为临床和/或脑电发作活动,持续超过5 min,或反复发作未恢复到基线状态。非惊厥发作也称为临床下发作、电惊厥发作(electrographic seizure)。另有定义NCSE为持续发作超过30 min,或反复发作在1 h期间累计超过30 min[2,3,4]。非惊厥发作发生率为10%~40%,其中1/3为NCSE。NCSE常见临床分型包括失神发作持续状态(absence status epilepticus,ASE)、简单部分发作持续状态(simple partial status epilepticus,SPSE)、复杂部分发作持续状态(complex partial status epilepticus,CPSE)与昏迷中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in coma),包括轻微发作的癫痫持续状态(subtle status epilepticus,SSE)。其中ASE又分为典型、非典型和晚发ASE[2]。 NCSE分为伴昏迷/木僵的NCSE及不伴昏迷/木僵的NCSE 2大类。后者又分为全面性起源、局灶性起源、未知发作起源3类。病因分类:隐源性、症状性。症状性又分为急性、远期性、进展性和年龄相关癫痫综合征[3]。

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持续状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李奇林 【概述】 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发作的严重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多次发作,两次发作间期病人意识不恢复,或一次癫痫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者。而癫痫发作频繁,但间歇期意识完全清楚者,称癫痫频发。癫痫持续状态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占癫痫患者的2.6-6.0%。 【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病因 由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而引起,其中常见的有颅内感染、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肿瘤、代谢性脑病、脑发育不全、脑寄生虫病等。突然停药、减药、或换药、感染、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妊娠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二)发病机理 1. 电生理基础:在各种致病因素(如脑缺氧、缺血、低血糖、中毒或脑肿瘤等)作用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兴奋和抑制的功能失衡,使神经元产生高频同步放电,这种超同步化放电是癫痫放电的电生理基础。它通过皮层水平细胞或皮层下U纤维,传向对侧半球而产生全脑的传播,从而引起全身癫痫发作。当各种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时,神经元膜电位呈现过度去极化,便形成了癫痫持续状态。 2.病理生理改变:由于脑组织代谢率较其他组织高,而且没有氧和葡萄糖的储备,因此,当癫痫发作时,能量很快得以大量消耗,使得离子泵功能发生障碍,细胞膜稳定性受到破坏。各种酶、神经递质、氨基酸及有关化合物释放,导致脑水肿甚至脑细胞死亡。当癫痫持续60分钟以上时,大脑即可产生永久性损害。与此同时,由于代谢性酸中毒、高热、休克、持续抽搐致大量肌纤维溶解等,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及分型】 1. 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为癫痫大发作的连续反复出现,症状逐渐加重,发作时间延长,间隙缩短,昏迷加深,发作间隙意识不再恢复。可能开始就是全身性大发作,也可能是由局限性发作发展而来。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高热、大汗、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呼吸加快或不规则,唾液增多,以致上呼吸道堵塞而引起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50%的患者有病理反射,亦可有一过性偏瘫(Todd`s瘫痪)若不及时控制可致残或死亡。辅助检查:外周白细胞增高,血BUN增高,CO2结合力下降;脑电图为弥散性高辐慢波; 2. 强直性癫痫持续状态:表现为强直性发作而无阵挛,呈角弓反张型发作,上述植物神经症状显著。 3. 肌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为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的节律性反复全身性抽搐,常无意识障碍。脑电图特点为高峰节律异常。 4. 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特征为反应迟钝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0岁以下患儿多见,发作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甚至长达数月,半数患儿在12小时以内。脑电图以爆发性或弥散性棘慢综合波为主。 5. 单侧性癫痫持续状态:主要见于儿童和婴儿,72%在3岁以前,以单侧阵挛为主。表现为Jackson型发作,惊厥的一侧肢体常有暂时性轻瘫。50%的病例可发现病因,须进一步CT或

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56例疗效

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56例疗效 发表时间:2017-05-31T15:13:55.79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7期作者:陈灵芝 [导读] 观察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疗效。 (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疗效。方法:回归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硫喷妥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泊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发作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作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低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对比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疗效,丙泊酚可快速控制癫痫持续状态,可作为临床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丙泊酚;硫喷妥钠;难治性癫痫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064-02 所谓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指通过静脉使用抗癫痫药物常规治疗后仍未控制住的癫痫持续状态,其死亡率、病死率较高。临床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难度仍然较大[1]。常规抗癫痫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有效,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2]。丙泊酚是一种新型抗癫痫持续状态药物,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比丙泊酚和硫喷妥钠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41.35±3.15)岁。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40.86±2.8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癫痫持续发作超过2h或2h内反复发作;癫痫间歇期意识恢复正常;均属于强直-阵挛发作,有意识障碍;经反复静脉推注安定、苯巴比妥、氯硝安定治疗无效。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补液、降温、脱水、降颅压、维持生命体征等常规治疗[3]。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硫喷妥钠治疗,具体方法:静脉推注100mg,1min后每2~3min推注50mg直到发作控制。然后以3~ 5mg/(kg·h)维持静脉滴注,持续12h,缓慢减小剂量。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丙泊酚治疗,具体方法:静脉推注100mg后,1min后每6~12mg/(kg·h)维持静脉滴注,持续24h,缓慢减小剂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作控制率、控制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作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作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及诱因较为复杂,若不能及时解除诱因,治疗过晚或常规治疗难以控制,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寻找有

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诊断

部分性癫痫发作的诊断 发表时间:2011-11-02T11:41:42.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宋成刚[导读] 通常发作时意识清醒,但自己无法控制,可扩展为全身性发作。 宋成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128-03 【关键词】部分性癫痫发作诊断 部分性癫痫发作又称局灶性癫痫发作,是以大脑局部功能紊乱所致的症状为临床特征,因发作常局限于躯体的某一部分,故又称为局限性发作。通常发作时意识清醒,但自己无法控制,可扩展为全身性发作。临床症状和脑电图提示异常放电开始于局部的大脑皮层或与其关联的皮层下核,多由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依其临床特点,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发作两类。 一单纯部分性发作 特点为发作时程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不伴有意识障碍,发作时或发作间脑电图异常放电在症状对侧皮层的相应位置。 1.运动性发作 (1)局限性运动性发作:这种发作常起源于运动皮层或前运动皮层,发作时表现为癫痫病灶的对侧肢体或面部抽搐,常发生于手指、足趾或口唇部。大多表现为一侧眼睑、手指和足趾的重复抽搐动作,可涉及整个一侧面部或肢体,在一些严重病例,发作部位可出现短暂的肌无力(几分钟或几小时),即Todd瘫痪。这种发作大多数短暂,不伴有意识障碍,偶有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称为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表现为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身体的局部区域发生自发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肌肉颤搐,并可发生继发性广泛的扩散。对侧运动皮层常有局灶性的脑损害,并经常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局限性发作开始的部位代表发作阈值最低的部位,具有病变定位的性质。 (2)杰克逊发作(Jackson seizures):表现为发作一开始抽搐就沿着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的支配顺序扩散开来,其扩散常持续1~2分钟,范围逐渐扩大,并可从一侧大脑半球越过中线传至另一侧半球,抽搐也泛化为全身发作,此时意识丧失,脑电图发作期可见棘波、棘慢波,病灶位于中央区,也可见于颞叶或其他部位。发作间期脑电图多正常,偶见棘波、尖波。 (3)旋转性发作:表现为双眼眼球向一侧的强直性同向偏斜,同时躯干和头部转向另一侧,偶尔可造成全身转圈。旋转方向一般指向病灶的对侧。 (4)姿势性发作(postural seizures):表现为一侧上肢外展,肘部半屈,伴有向该侧手部注目动作。病灶多在额叶内侧上部辅助运动区。 (5)语言性发作:患者发出单调的语言或重复发作前所说的语句,后者称为癫痫性重复语言,有的出现类似笑声的发作,被称为笑声癫痫。病灶在辅助运动区或额叶中部。 (6)失语发作:表现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失语,病灶在左侧半球额下回或颞顶部,是一种少见的局限性癫痫发作。 (7)语言抑制性发作:由于语言肌肉的痉挛致语言中断,病灶在中央前回下部或辅助运动区。 (8)运动抑制性发作:指病灶对侧出现发作性暂时肢体瘫痪。 2.感觉性发作 (1)体觉性发作(somatosensory seizures):多为针刺感、麻木感、肢体动作感等,多发生在口角、舌部、手指和足趾,病灶在对侧中央后回。癫痫性活动也可扩散如杰克逊发作。 (2)视觉性发作:表现为从闪光到结构性视幻觉现象,包括人格、景色等。病变在对侧枕叶或邻近皮层。 (3)听觉性发作:表现为单调的音响,或短暂的听力丧失,可发生在颞上回病变的对侧耳或双耳。 (4)嗅觉性发作:可闻到特殊气味,为恶臭味或不易描述的不愉快气味,病变在钩回前部,也称为钩回发作。 (5)味觉性发作:表现为味幻觉发作,可为苦、臭等简单味觉或复杂的味觉,病变在岛叶或其邻近区域。 (6)眩晕性发作:临床表现为眩晕短暂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症状常突然出现,多为自身旋转感或身体移动感。 3.自主神经性发作也称间脑性发作、运动性发作,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下丘脑发作性功能紊乱,以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多见于学龄前及学年期儿童,女性多见。发作表现以自主神经为主如全身皮肤发红、苍白、出汗、心慌、流泪、呕吐、腹痛等。有的表现为内分泌障碍,如发作性血糖增高、月经紊乱等,症状为发作性,突然开始、终止迅速,发作形态比较一致,有的伴有其他的癫痫发作。其中以腹型和头痛型发作较为常见。 (1)腹型癫痫:以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症状,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为绞痛或刀割样,一般持续数分钟,也可达数小时。发作时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无完全的意识丧失,多伴有其他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发作间期可有其他的发作性症状,如阵发性头痛、应激性增高及各种行为障碍,有的伴有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发作时颞叶可有癫痫波,间歇期正常。 (2)头痛性癫痫:以反复发作的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头痛,有的伴有先兆症状。头痛部位以额部多见,其次为颞、顶区及眼眶部。多为搏动性跳痛,性质剧烈,发作时间、频率不一,可合并其他类型的发作,止痛药无效,抗癫痫药有明显效果。 二复杂部分性发作 这类发作病灶常起源于颞叶(常称为颞叶癫痫)及其邻近结构(如额叶),旧称为精神运动性癫痫。临床表现实属局限性发作而具有复杂症状,发作时伴有精神、意识、运动、感觉或自主神经症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发生多种症状,但少数个体通常可有固定模式症状。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但有时较长,使患者处于一种精神错乱的遗忘状态,属于非惊厥状态癫痫的形式之一,为常见癫痫发作形式。本型属于继发性癫痫,常见病因为产伤,其次为脑炎、肿瘤、脑外伤、梗死等,多次发作后影响智力和性格。 1.仅有意识障碍多见于儿童,又称颞叶性失神或假性小发作,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双眼凝视,与失神小发作不同之处在于意识丧失持续1分钟以上,脑电图无典型的棘慢波。有时出现意识障碍状态,阵发性躁动、外出乱跑、自伤伤人等,症状持续数天,甚至可长达3周。 2.精神症状 (1)特殊感觉性发作:表现多样复杂,包括各种幻觉和错觉,视觉、味觉、嗅觉、前庭觉等。

左乙拉西坦添加疗法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左乙拉西坦添加疗法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7-25T10:27:52.28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4期作者:赵子攀 [导读]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一组由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综合征。 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疗法后期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以70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作为对象,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分为常规组与添加组,前者予以常规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药物治疗,后者另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CTER)差异。结果:治疗后添加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语言、注意、命名、抽象、语言、定向、延迟回忆和总分均高于常规组,且添加组CTER也高于常规组,2组上述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各方面的认知功能,增强临床疗效。 【关键词】左乙拉西坦;难治性部分性癫痫;认知功能;治疗效果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一组由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综合征,主要特征为发作性、重复性、短暂性等。目前大多数癫痫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均能够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对常用的抗癫痫药物的敏感性和反应性较差,难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常被称为难治性癫痫。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来说,虽然常规的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等药物均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疗效的提升空间较大,且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也不理想[1]。鉴于此,本研究特在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并重点探讨该疗法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医院神经内科门诊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0例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作为对象并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分为常规组和添加组。纳入者均为成年患者,均符合伦理委员会的研究条件,排除合并其它类型神经系统疾病者,存在左乙拉西坦治疗禁忌症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患者,存在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者,拒绝配合本次研究者。常规组中共有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18-68岁,平均(45.7±9.7)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4±1.5)年,发作频率1-7次/月,平均(4.2±1.0)次/月;添加组中共有1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20-70岁,平均(45.5±9.9)岁,病程6个月-9年,平均(5.2±1.3)年,发作频率1-8次/月,平均(4.3±1.1)次/月。组间临床资料对比并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常规给予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治疗,卡马西平0.4g/次,每天1次;苯巴比妥15mg/次,每天1次,每周增加1次剂量直至能够完全控制癫痫发作。 添加组:另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初始给药剂量为250mg/d,口服,每天2次,1个月后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500mg/d,每天2次。 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CTER)差异,其中MoCA包括视空间和执行能力(5分)、语言(2分)、注意(2分)、命名(3分)、抽象(5分)、定向(6分)、延迟回忆(5分)维度,总分即为认知功能评分,评分越高可认为认知功能越理想;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将症状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明显好转者记为显效,将症状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有好转迹象者记为有效,否则记为无效,将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记为临床总有效率(CTER)。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以t、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后添加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语言、注意、命名、抽象、语言、定向、延迟回忆和总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CTER对比 添加组显效、有效和无效者分别有30例、4例和1例,CTER为97.14%;常规组显效、有效和无效者分别有24例、5例、6例,CTER为82.86%。组间CTER对比可见统计学差异(=3.968,P=0.046)。 3 讨论 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有研究表明癫痫的病理基础是脑部癫痫病灶神经元自发性异常放电,且如此反复,而异常放电的原因为短暂的钙离子过度内流,此种现象可引发神经元细胞膜发生去极化,而细胞外钙离子含量迅速下降,可引发一系列异常活动,甚至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当前,临床上对于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发作时间和频率,改善认知功能。但是常规的卡马西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