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效应分析_

调节效应分析_
调节效应分析_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

程的复相关系数R

12和R

2

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

1

2和R

2

2显著不同,则

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 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 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8千以下=0。此时8千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 +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 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8千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检验方法为分析R 2显著性或调节系数C’显著性。

注:在这4种分类自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中,采用R 12和R 22显著性检验时,是对4种类型自变量在调节变量作用下的调节效应的整体检验,总体显著的效果可能会掩盖某种类型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逐一审查各个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对方程4)而言,如果检查调节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不显著的情况,例如,c1显著、c2和c3不显著或c1和c2显著,c3不显著的情况等,此时可根据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来发现到底是那种类型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连续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的调节效应需要采用分组回归分析,所谓分组回归分析既是根据调节变量的分类水平,建立分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y=a+bx+e。当然也可以采用将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以后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具体步骤同上,见三、2,需要注意的是,分

类的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后,调节效应是看方程的决定系数R2显著性整体效果,这和不同分类水平的自变量下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识别有区别。

我们这里主要讲下如何进行调节效应分组回归分析,调节效应的分组回归分析可以在SPSS中完成,当然也可以通过SEM分析软件如AMOS来实现,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通过SPSS来实现分组回归来实现调节效应分析的。

SPSS中对分组回归的操作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样本数据按调节变量的类别进行分割,第二步则是回归分析。具体步骤见下图:第一步:对样本数据按调节变量的类别进行分割:

注:选取的gender为调节变量,分别为女=0,男=1,当然在实际研究中可能有更多的分类,大家完全可以用1、2、3、4…….等来编号。这个窗口选取的两个命令是比较多组(compare groups和按分组变量对数据文件排序(sort the file by grouping variables)

第二步:选择回归命令并设置自变量和因变量

这个窗口里面选取了自变量comp和因变量pictcomp,然后再点击statistics在弹出窗口中设置输出参数项如下图,勾取estimates\model fit\Rsquared change:

第三步:看输出结果,分析调节效应,见表格数据: 表格1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 b

gender Model Variables

Entered Variables Removed

Method

0 1 COMP a

. Enter 1

1

COMP a

. Enter 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 b. Dependent Variable: PICTCOMP

表格1显示了因变量是pictcomp,回归方法采用强行进入法(enter),共有两组回归方程,一组是女性(0),另一组是男性(1)。 表格2

Model Summary

Change Statistics

gender Mode

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R Square

Change F

Change df1 df2 Sig. F Change 0 1 .349a

.122 .113 2.723 .122 14.161 1 102 .000 1 1

.489a

.239

.228

2.647

.239 21.709 1

69 .000

a. Predictors: (Constant), COMP

表格2是回归模型的总体情况,男行和女性的两组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效应(p<.001),表明性别这一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女性组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因变量11.2%的方差变异,男性组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因变量22.9%的方差变异,(注:此模型的数据是虚拟的,只是方便大家理解,无实际意义,实际研究中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很少会只有一个的情况)。

表格3

Coefficients a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gender Model B Std. Error Beta t Sig.

(Constant) 7.355 .943 7.797 .000 0 1

COMP .342 .091 .349 3.763 .000

(Constant) 5.626 1.105 5.090 .000 1 1

COMP .490 .105 .489 4.659 .000 a. Dependent Variable: PICTCOMP

此表格给出了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在女性组中,标准化Beta为.349;在男性组中Beta值为.489,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

说明自变量comp对因变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上述对分类调节变量操作和解释主要是基于SPSS来实现的, AMOS

软件也有同样功能,下面以同样回归方程变量为例谈下如何在AMOS

中实现多组回归分析(multiple group analyze):

第一步:模型设置好后,点击analyze\manage groups:

第二步:在弹出的窗口输入女,如下:

第三步:设置好第一组名称后,点击new,急速输入第二组名称:

第三步:设置好两个组后,关闭组别设置窗口,回到主界面,点击 File\data files,如下图:

第四步:在弹出窗口中可以看到如下两组名称:

第五步:然后点击女组数据,再点击file name,打开数据文件,然后点击grouping variable,这时系统会弹出你的spss数据文件中的变量,在其中选择你的分类变量,按分组变量的值设置好女性组的数据;男组数据重复这个过程,见下图:

设置好分组以后,点击ok,回到主界面,进行模型比较设置(温忠麟关于在AMOS中进行分组比较的策略,采用如下做法:先将两组的结构方程回归系数限制为相等 ,得到一个χ2 值和相应的自由度。然后去掉这个限制 ,重新估计模型 ,又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前面的χ2减去后面的χ2得到一个新的χ2,其自由度就是两个模型的自由度之差。如果χ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 ,则调节效应显著)。

第六步:设置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点击analyze\manage models,首先设置无限制模型(无任何限制,不需要改动);然后点击下面的

new,设置结构方程回归系数限制相等模型,如下图:

注:上图限制模型中,W表示所有回归系数,可在Plugin\name parameter中进行设置。

第七步:两个模型设置好后,进行分析设置,点击view\ananlysis Properties,在output中选中前面三项和临界比率检验一项,回到主界面,点击左侧绘图工具栏中的运算图标,即可得到输出结果,操作如下:

看文本输出结果,本例输出结果如下图:

图1:女性组无限制模型标准化路径图

图2 男性组无限制模型标准化路径图

图3 女性组限制模型标准化路径图

图4 男性组限制模型标准化路径图

从上述分组比较的标准化路径图来看,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在一些拟合指标上并无显著变化,且两者的卡方与自由度之比都小于2,这提示我们可能性别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检验,我们结合文本输出结果来判断是否无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区别不显著,具体分析见如下表格与结果分析:

Assuming model Assuming model 无限制模型无限制模型无限制模型((所有参数自由估计所有参数自由估计)) to be co to be correct:rrect:rrect:

Model

DF CMIN P

NFI Delta-1 IFI Delta-2 RFI rho-1

TLI rho2

限制模型(所有回归权重限制相等)

8 8.545 .382 .018

.021 -.001 -.001

上表是分组回归分析无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的比较,从表中可知,对模型所有结构方程系数限制为相等后,卡方值改变量CMIN/df=8.545/8的临界比率P>.05,卡方值改变量不显著,因此可以从卡方值判断,性别对于两个潜变量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CMIN CMIN and and CMIN/DF: CMIN/DF: CMIN/DF:

Model NPAR CMIN DF P CMIN/DF

限制模型(所有回归权重限制相等) 38 76.725 70 .272 1.096 无限制模型(所有参数自由估计) 46 68.180 62 .275 1.100

Saturated model 108 .000 0

Independence model 36 467.866 72 .000 6.498

上表检验了限制模型和自由估计模型的卡方值及其卡方与自由度自比,两者的P 都大于.05,且卡方与自由度之比都小于2,说明模型都拟合良好,这进一步说明无限制模型和限制模型无显著区别。

Baseline Comparisons Baseline Comparisons

Model NFI

Delta1

RFI rho1 IFI Delta2 TLI

rho2 CFI

限制模型(所有回归权重限制相等) .836 .831 .983 .983 .983 无限制模型(所有参数自由估计) .854 .831 .985 .982 .984

Saturated model 1.000 1.000 1.000 Independence model .000 .000 .000 .000 .000

上表是基线比较结果,NFI、RFI、IFI、TLI、CFI 指标在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中并无明显改变。

RMSEA RMSEA

Model RMSEA LO 90 HI 90 PCLOSE

限制模型(所有回归权重限制相等) .024 .000 .052 .937 无限制模型(所有参数自由估计) .024 .000 .053 .922 Independence model .178 .163 .194 .000

上表的RMSEA 指标在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中为相等<.05,说明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都有良好的模型拟合。

结论:从上述标准化路径图和表格输出结果来看,限制模型和无限制模型的区别不显著,意味着性别对两个潜变量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4.连续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相对来说操作比较简单,只需要把所有变量中心化之后就可以进行层次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bx+cm+e 1)

Y=b1x+cm+c1mx+e 2)

对上述方程的检验同层次回归分析。

虚拟变量案例

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被解释变量不但受定量变量影响,同时还受定性变量影响。例如需要考虑性别、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季节差异、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应该包括在模型中。 由于定性变量通常表示的是某种特征的有和无,所以量化方法可采用取值为1或0。这种变量称作虚拟变量,用D表示。虚拟变量应用于模型中,对其回归系数的估计与检验方法与定量变量相同。 1.截距移动 设有模型, y t = 0 + 1 x t + 2D + u t , 其中y t,x t为定量变量;D为定性变量。当D= 0 或1时,上述模型可表达为, + 1x t + u t , (D = 0) y t = (0 + 2) + 1x t + u t , (D = 1) D =0 D = 1 +2 图8.1 测量截距不同 D= 1或0表示某种特征的有无。反映在数学上是截距不同的两个函数。若2显著不为零,说明截距不同;若2为零,说明这种分类无显著性差异。 例:中国成年人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回归关系如下: –105 + x D = 1 (男) y = - 100 + x - 5D = – 100 + x D = 0 (女) 注意: ①若定性变量含有m个类别,应引入m-1个虚拟变量,否则会导致多重共线性,称作虚拟变量陷阱(dummy variable trap)。 ②关于定性变量中的哪个类别取0,哪个类别取1,是任意的,不影响检验结果。

③定性变量中取值为0所对应的类别称作基础类别(base category)。 ④对于多于两个类别的定性变量可采用设一个虚拟变量而对不同类别采取赋值不同的方法处理。如: 1 (大学) D =0 (中学) -1 (小学)。 【案例1】中国季节GDP数据的拟合(虚拟变量应用,file:case1及case1-solve) GDP序列图不用虚拟变量的情形若不采用虚拟变量,得回归结果如下, GDP = 1.5427 + 0.0405 T (11.0) (3.5) R2 = 0.3991, DW = 2.6,s.e. = 0.3 定义 1 (1季度) 1 (2季度) 1 (3季度) D1 = D2 = D3 = 0 (2, 3,4季度) 0 (1, 3, 4季度) 0 (1, 2, 4季度) 第4季度为基础类别。 GDP = 2.0922 + 0.0315 T – 0.8013 D1 – 0.5137 D2– 0.5014 D3 (64.2) (15.9) (-24.9) (-16.1) (-15.8) R2 = 0.9863, DW = 1.96,s.e. = 0.05 附数据如下: 年GDP t D1D2D3 1996:11.31561100 1996:21.66002010

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攻略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1、调节变量的定义 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就称M为调节变量。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在做调节效应分析时,通常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简要模型:Y = aX + bM + cXM + e。Y与X的关系由回归系数a + cM来刻画,它是M的线性函数, c衡量了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的大小。如果c显著,说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 显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为四种情况讨论。当自变量是类别变量,调节变量也是类别变量时,用两因素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交互效应即调节效应;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自变量使用伪变量,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做 Y=aX+bM+cXM+e的层次回归分析:1、做Y对X和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12。2、做Y对X、M和XM的回归得R22,若R22显著高于R12,则调节效应显著。或者,作XM的回归系数检验,若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当自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分组回归:按M的取值分组,做Y对X的回归。若回归系数的差异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同上做Y=aX +bM +cXM +e 的层次回归分析。 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两种情形:一是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自变量是潜变量;二是调节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潜变量。当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时,做分组结构方程分析。做法是,先将两组的结构方程回归系数限制为相等,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然后去掉这个限制,重新估计模型,又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前面的χ2减去后面的χ2得到一个新的χ2,其自由度就是两个模型的自由度之差。如果χ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则调节效应显著;当调节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潜变量时,有许多不同的分析方法,最方便的是Marsh,Wen和Hau 提出的无约束的模型。 3.中介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Y=cX+e1, M=aX+ e2 , Y= c′X+bM+e3。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之间有 c=c′+ab,中介效应的大小用c-c′=ab来衡量。

配合力的计算

配合力的计算 Griffing提出的双列杂交共有4种方法,其中以方法4最常用。 有5个亲本,即p=5,不包括自交和反交,共有组合数10个[a=p(p-1)/2],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b=3)。 第一步,离差平方和的计算。 校正值: C=X2../ab =30= 总的 St=∑X2ijk-C =重复 Sb=∑X2..k/a –C =++/= 一般配合力 Sg=∑X2i../b(p-2)-4X2.../bp(p-2) =+1672+++992)/45 =特殊配合力 Ss=∑∑X2ij./b-∑./b(p-2)+ 2X2…/b(p-1)(p-2) =++++432++402+++/3-+1672++1222+992)/9+18= 机误 Se=St-Sb-Sg-Ss = 父本母本 ⒈⒉345 Xi..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

1101191110 21314161917151312167 3436 45357 54099和 第二步,方差分析 自由度平方和均方 重复b-1=2Mb= 一般配合 p-1Mg= 力 特殊配合 p(p-3)/2=5Ms= 力 试验误差(a-1)(b-1)=18Me= 第三步,遗传参数估算 σ2g =(Mg-Ms)/b(p-2)= σ2s =(Ms-Me)/b= 两种配合力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如下: 一般配合力 σ2g /σ2g+σ2s =+=% 特殊配合力 σ2s /σ2g+σ2s =+=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计算如下:

g?=(pX i.– 2X..)/p(p-2) g1 =(5*/15= g2 =(5*/15= g3 =(5*/15= g4 =(5*/15= g5 =(5*33-196)/15= 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计算如下:S?=X ij–(X i.+/(p-2)+2X../(p-1)(p-2) S1*2 = +/3+98/6= S1*3 = +/3+98/6= S1*4 = +/3+98/6= S1*5 = 8-+33)/3+98/6= S2*3 = +/3+98/6= S2*4 = +/3+98/6= S2*5 = +33)/3+98/6= S3*4 = +/3+98/6= S3*5 = +33)/3+98/6= S4*5 = +33)/3+98/6=

第八章 虚拟变量回归 思考题

第八章 虚拟变量回归 思考题 8.1 什么是虚拟变量 ? 它在模型中有什么作用 ? 8.2 虚拟变量为何只选 0 、 1, 选 2 、 3 、 4 行吗 ? 为什么 ? 8.3 对 (8.10) 式的模型 , 如果选择一个虚拟变量 1,01D ?? =??-? 大专及大专以上,高中 ,高中以下 这样的设置方式隐含了什么假定 ? 这一假定合理吗 ? 8.4 引入虚拟解释变量的两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 它们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 8.5 四种加法方式引入虚拟变量会产生什么效应? 8.6 引入虚拟被解释变量的背景是什么?含有虚拟被解释变量模型的估计方法有哪些 ? 8.7 设服装消费函数为 12233t i i i i Y D D X u αααβ=++++ 其中, i X =收入水平 ;Y = 年服装消费支出 ; 1,30D ?=? ?大专及大学以上 ,其他 ;1,20D ?=??女性,其他 试写出不同人群组的服装消费函数模型。 8.8 利用月度数据资料 ,为了检验下面的假设,应引入多少个虚拟解释变量 ? 1) 一年里的 12 个月全部表现出季节模式 ; 2) 只有 2 月、 6 月、 8 月、 10 月和 12 月表现出季节模式。 练习题 8.1 1971 年 ,Sen 和 Sztvastava 在研究贫富国之间期望寿命的差异时 , 利用 101 个国家的数据 , 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 2.409.39ln 3.36(ln 7)i i i i Y X D X =-+-- (4.37)(0.857)(2.42) R2=0.752 其中 ,X 是以美元计的人均收入 ;Y 是以年计的期望寿命 ; Sen 和 Srimstava 认为人均收入的临界值为 1097 美元 (ln1097=7), 若人均收入超过 1097 美元 , 则被认定为富国 ; 若人均收入低于1097美元 , 被认定为贫穷国。括号内的数值为对应参数估计值的t 值。 1) 解释这些计算结果。 2) 回归方程中引入(ln 7)i i D X =-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释这个回归解释变量? 3) 如何对贫穷国进行回归 ? 又如何对富国进行回归 ? 4)这个回归结果中可得到的一般结论是什么 ?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的分析 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方差分析考察交互效应(调节效应) 自变量(A)和调节变量(M)都是连续变量: 对两个变量先做中心化处理(centering);变量–变量的平均数CA CM 求中心化处理之后的两个变量的乘积(交互效应项或调节效应项CAM) 层级回归分析调节效应或交互效应 第一层CA CM 第二层CAM R2 改变量是否显著或者CAM是否显著? 3. 自变量是连续变量,调节变量是分类变量(分组回归–SEM ) 自变量是分类变量,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 先将自变量(4个水平)转化成虚拟变量(K-1个虚拟变量)A1 A2 A3 调节变量中心化处理(CM) 求中心化处理之后的调节变量与虚拟变量的乘积CM* A1 CM* A2 CM* A3 层级回归分析调节效应 第一层A1 A2 A3 CM 第二层CM* A1 CM * A2 CM* A3 R2 改变量是否显著 中介效应分析 自变量:agreeableness 因变量:helping 中介变量(mediator):sympathy 中介效应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有没有通过某个中间的变量实现。如果a b都显著,那么有中介效应。如果c’显著,那么是部分中介效应,如果c’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效应。(ab都是标准化回归系数) 如果a b 都不显著,那么无中介效应。 如果a b有一个显著,那么需要做进一步检验(H0: ab=0)。Sobel Test z = a*b / √(a*a*sb*sb+b*b*sa*sa) (ab都是标准化回归系数,sa sb 指的是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第一步: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效应c = 0.23 (p<0.01) 第二步: 分析a 和 b 的显著性 a的显著性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a = 0.20 (p=0.01) sa =0.015 b的显著性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和中介变量) b = 0.281 (p<0.01) sb = 0.013 c’的显著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c’= 0.174 (p<0.01) 第三步: a 和 b 都是显著的,所以M 有中介效应。 如果c’不显著,那么就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显著,就是部分中介效应。c’= 0.174 (p<0.01),所以M是部分中介效应。 如果a 和 b 都不显著,那么M没有中介效应。 如果a 和 b 有一个显著,那么: 第四步:Sobel Test

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进展及其应用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的进展及其应用 刘红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DIRECTORY 目录01 调节效应的应用趋势及其简介02 调节效应常用分析方法及其进展03 如何做一个好的调节效应的研究

01(一)调节效应的应用趋势 调节效应应用趋势 及其简介 (二)有关调节效应的基本概念

1.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40年来,对变量间调节效应分析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以“moderation ”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 ”中检索 105 71 335 490 686 1640 3683 6426 1000 2000300040005000 60007000文章篇数 年份

2.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中介和调节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20年来,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 以“moderation ”和 “mediation ”同时作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 ”中检索 49 180 493 1009 200 4006008001000 12002001-2005 2006-2010 2011-2015 2016-2020 文章篇数 年份

3.分析方法越来越复杂,但潜变量的分析方法并不普及: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20年来,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复杂,但相对比例较低。 在“web of science”中采用SEM 对moderation effect 进行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 1.60% 3.17% 4.21% 6.96% 0% 1%2% 3%4%5% 6% 7%8%2001-20052006-20102011-20152016-2020 占比 年份

配合力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配合力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摘要配合力是指因交配组合不同表现了子代的差异,进而表明不同亲本间有不同的组合能力。它分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配合力重要的意义在于配制杂交组合时对亲本的选配,应在亲本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选用有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的亲本。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对群体改良有效。配合力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配合力;亲本选配;轮回选择;环境 作物育种的目的是获得优良目标性状的基因型,在现代育种中,获得较大的遗传变异和较准确地识别优良基因型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大主要环节。杂交是培育良种的主要手段,而杂交育种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亲本品种的选择。多年来的杂交试验表明,亲本本身的表现与其后代的表现并不一致,有些亲本本身表现很好,但所产生的杂交后代并不理想;而有些亲本本身并不优越,但能从它们杂交后代分离出很优良的个体或组合。因此,优良品种并不一定是优良的亲本。这样因亲本交配组合不同表现了子代的差异,进而表明不同亲本间有不同的组合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配合力,它是杂交组合中亲本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个指标。1942年,Sprague 和Tatum根据对玉米数量性状的研究和杂交育种的实践,提出了一般配合力的概念,发展到现在,配合力的应用早已不仅仅局限在玉米上,而是推广到其他任何一种授粉方式的作物上和各种性状上,应用配合力选配亲本组合不仅能在较早世代就能初步鉴定出组合和亲本的优劣,而且还可以大大缩小我们处理材料的范围和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1 应用配合力分析、判断能否利用杂种优势育种 对配合力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可以预测该作物是否可采用杂交优势育种。这种判断一般只应用在刚开展或尚未开展杂优育种的作物上(已大量开展杂优育种的作物上该项早已获得证明),以萝卜为例,在生产上大多采用品种,近年来,为了提高它的育种效率,增加组合选配的预见性,对其亲本系及轮配组合的维生素C、还原糖、淀粉酶等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亲本系的维生素C、淀粉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极显著,组合间维生素C、淀粉酶、还原糖含量的特殊配合差异极显著,上述3个指标的正反交效应差异并不显著。因此认为,在萝卜优质育种上,采取杂种优势育种是可行的,目前已有很多高产优质的萝卜杂交种产生。 2 配合力应用于优势组合的选配 关于配合力分析进行优势组合的选择,近年来进展较大,几乎所有作物上都

回归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中的例子

3.1.2 虚拟变量的应用 例3.1.2.1:为研究美国住房面积的需求,选用3120户家庭为建模样本,回归模型为: 123log log P Y βββ++logQ= 其中:Q ——3120个样本家庭的年住房面积(平方英尺) 横截面数据 P ——家庭所在地的住房单位价格 Y ——家庭收入 经计算:0.247log 0.96log P Y -+logy=4.17 2 0.371R = ()() () 上式中2β=0.247-的价格弹性系数,3β=0.96的收入弹性系数,均符合经济学的常识,即价格上升,住房需求下降,收入上升,住房需求也上升。 但白人家庭与黑人家庭对住房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引进虚拟变量D : 01i D ?=?? 黑人家庭 白人家庭或其他家庭 模型为:112233log log log log D P D P Y D Y βαβαβα+++++logQ= 例3.1.2.2:某省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农民货币收入数据如下:(单位:十亿元) ①根据上述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 1.01610.09357y x =+ 20.8821R = 0.2531y S = 67.3266F = ②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因1979年中国农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引入虚拟变量来反映农村政策的变化。 01i D ?=?? 19791979i i <≥年 年 建立回归方程为: ?0.98550.06920.4945y x D =++ ()() () 20.9498R = 0.1751y S = 75.6895F = 虽然上述两个模型都可通过显着性水平检验,但可明显看出带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其方差解释系数更高,回归的估计误差(y S )更小,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代表性更好。 3.5.4 岭回归的举例说明 企业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多种多样,那么在这些服务中哪些因素更为重要,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差异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满意度研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国际上比较流行并被实践所验证,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利用回归分析确定客户对不同服务因素的需求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某电信运营商的服务界面包括了A1……Am 共M 个界面,那么各界面对总体服务满意度A 的影响可以通过以A 为因变量,以A1……Am 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界面服务对总体A 的影响系数,从而确定各服务界面对A 的影响大小。 同样,A1服务界面可能会有A11……A1n 共N 个因素的影响,那么利用上述方法也可以计算出A11……A1n 对A1的不同影响系数,由此确定A1界面中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个层次的分析,我们不仅得出各大服务界面对客户总体满意度影响的大小以及不同服务界面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综合得出某一界面某一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由此再结合用户满意度评价、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等因素来确定每个界面细分因素在以后工作改进中的轻重缓急、重要性差异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 3.5.4:对某地移动通信公司的服务满意度研究中,利用回归方法分析各服务界面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 a. 直接进入法 显然,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中,C 界面不能通过显着性检验,直接利用分析结果是错误

分析调节效应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 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 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8千以下=0。此时8千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 +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8千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检验方法为分析R2显著性或调节系数C’显著性。 注:在这4种分类自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中,采用R12和R22显著性检验时,是对4种类型自变量在调节变量作用下的调节效应的整体检验,总体显著的效果可能会掩盖某种类型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逐一审查各个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对方程4)而言,如果检查调节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不显著的情况,例如,c1显著、c2和c3不显著或c1和c2显著,c3不显著的情况等,此时可根据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来发现到底是那种类型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连续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的调节效应需要采用分组回归分析,所谓分组回归分析既是根据调节变量的分类水平,建立分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y=a+bx+e。当然也可以采用将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以后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具体步骤同上,见三、2,需要注意的是,分类的调节变量

调节效应分析_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 程的复相关系数R 12和R 2 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 1 2和R 2 2显著不同,则 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计量经济学实验7虚拟变量模型

实验七虚拟变量 【实验目的】 掌握虚拟变量的设置方法。 【实验内容】 一、试根据表7-1的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彩电每百户拥有量的统计资料建立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函数;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计算得到 二、试建立我国税收预测模型(数据见实验一); 三、试根据表7-2的资料用混合样本数据建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最低收入户 2397.6 2476.75 0 2523.1 2617.8 1 低收入户 2979.27 3303.17 0 3137.34 3492.27 1 中等偏下户 3503.24 4107.26 0 3694.46 4363.78 1 中等收入户 4179.64 5118.99 0 4432.48 5512.12 1 中等偏上户 4980.88 6370.59 0 5347.09 6904.96 1 高收入户 6003.21 7877.69 0 6443.33 8631.94 1 最高收入户 7593.95 10962.16 8262.42 12083.79 1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0整理计算得到 【实验步骤】 一、我国城镇居民彩电需求函数 ⒈相关图分析; 键入命令:SCAT X Y ,则人均收入与彩电拥有量的相关图如7-1所示。 从相关图可以看出,前3个样本点(即低收入家庭)与后5个样本点(中、高收入)的拥有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反映“收入层次”这一定性因素的影响,设置虚拟变量如下: ?? ?=低收入家庭 中、高收入家庭 1D 图7-1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彩电拥有量相关图 ⒉构造虚拟变量; 方式1:使用DATA 命令直接输入;

虚拟变量的分析

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 )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被解释变量不但受定量变量影响,同时还受定性变量影响。例如需要考虑性别、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季节差异、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应该包括在模型中。 由于定性变量通常表示的是某种特征的有和无,所以量化方法可采用取值为1或0。这种变量称作虚拟变量,用D 表示。虚拟变量应用于模型中,对其回归系数的估计与检验方法与定量变量相同。 1.截距移动 设有模型, y t = β0 + β1 x t + β2D + u t , 其中y t ,x t 为定量变量;D 为定性变量。当D = 0 或1时,上述模型可表达为, y t =?? ?=+++=++1 )(012010D u x D u x t t t t βββββ 020 40 60 20 40 60 X Y 图8.1 测量截距不同 D = 1或0表示某种特征的有无。反映在数学上是截距不同的两个函数。若β2显著不为零,说明截距不同;若β2为零,说明这种分类无显著性差异。 例:中国成年人体重y (kg )与身高x (cm )的回归关系如下: –105 + x D = 1 (男) y = - 100 + x - 5D = – 100 + x D = 0 (女) 注意: ① 若定性变量含有m 个类别,应引入m -1个虚拟变量,否则会导致多重共线性,称作虚拟变量陷阱(dummy variable trap )。 ② 关于定性变量中的哪个类别取0,哪个类别取1,是任意的,不影响检验结果。 ③ 定性变量中取值为0所对应的类别称作基础类别(base category )。 ④ 对于多于两个类别的定性变量可采用设一个虚拟变量而对不同类别采取赋值不同的方法处理。如: 1 (大学) D = 0 (中学) -1 (小学)。 β0 β0+β2 D = 1 D =0

spss做调节效应图

(转)李老师修改过的用SPSS做调节和中介的方法(2010-04-12 01:00:25)转载▼ 标签:杂谈 先用descriptive statistics报告出M和SD,然后将所有的控制变量(人口学因素)、自变量和调节或中介变量以及因变量放入SPSS计算相关。得到相关表,发现与自变量和调节或中介或因变量相关显著的变量就要作为回归中需要考虑的变量放入回归方程中计算。 ##这是预研究阶段的操作。在验证性研究中,不应当在正式研究的行文中出现这种data snoop 的措辞。要时刻留心将模型的提出和模型的验证区别开来。如果未能实现这一点,意味着只得到提出模型的研究,没有得到验证模型的研究。我们在验证性研究中screen数据,目的是为了确保模型条件(异常值、分布)没有出现明显反常识的症状;而不是为了提出模型(设置哪些变量作为IV,是否设置交互项)。如果一套数据被用于提出模型,就不应当再被用于验证同一个模型。虽然国内很多学术刊物发表了类似的错误方法案例。 调节: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要中心化:descriptive statistics –save standardized values as variables(勾选) ##这是标准化而不只是中心化。中心化是让变量减去自身的均值。标准化将让结果的解读丧失部分信息。 第一步放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以后的) 2 加入自变量(中心化后的) 3 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compute)(这些都是用回归中block那个选项卡,直接next,在里面放入多加入的变量就可以了) ## ##技术上的细节:中心化的目的是为了让截距项方便解读。仔细分析,课讨论是否必要对调节变量作中心化;如果自变量是nominal变量得到的dummy变量,是否需要中心化, 中介:不用中心化,同上面的1 2 步。 都是看R平方的改变和F的改变(sig)是否小于0.01或者0.05。 ##中介效应是作sobel检验或者更精密的a*b置信区间,不是看R^2改变的显著性 ##调节效应应当作相应的f^2置信区间,特别是在样本量大的时候。我们不能等待SPSS开发了这项功能再学习这项技术 画高低图的时候把控制变量去掉重新做回归方程。用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放入方程,取(1,1)(-1,1)(1,-1)(-1,-1)这四个点画图。 ##请讨论增改这份笔记。有三个方面可以增益的工作: 1. 加入操作图,或者syntax。二者有一样就有manual的价值 2. 操作上的错误或者模糊的地方订正 3. 联系挖掘更深一层的原理 目前的水准与国内同主题的网络资料没有差异,尚需进一步加工,才能达到预期的北大心理系研究生学习水准。 大家有任何增改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哈~

如何在SPSS及AMOS分析调节效应(实战篇

精心整理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 个如下: C’是否 1. R12和m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着,则说明调节效应显着;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着;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 在 2. 心化 10 5万到10万010 2万到5万001 2万以下00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2万以下=0。此时2万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2万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方程的决定系数R2显着性整体效果,这和不同分类水平的自变量下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识别有区别。

在SPSS及AMOS分析调节效应(实战篇)

如何在SPSS及AMOS分析调节效应(实战篇)

————————————————————————————————作者:————————————————————————————————日期: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2万以下、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2万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

最新分析调节效应

分析调节效应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 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