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一、应当把握数学思想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把握数学思想,有两个理由。首先,在现实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开设了数学文化的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书中区别了文化和文明:文化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样子,文明是那个时代人们创造的东西。据此或许可以说,文化是生活的形态表现,文明是生活的物质表现。那么,数学文化就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其次,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把传统的“双基”扩充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上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为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这就依赖于直观判断,正如希尔伯特在《几何基础》第一版的扉页引用康德的话: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几乎所有的大数学家都强调直观的重要性,数学直观的养成不仅依赖数学知识,更依赖思考问题的方法,依赖思维经验的积累。那么,数学思想是什么呢?

二、数学思想是什么

人们通常所说的等量替换、图形结合、递归法等,只是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不应当是个案的,必须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大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基本思想,二是人们在谈论数学时,总要谈及到的独特素质。这样,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其素质为抽象能力强;推理:逻辑推理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其素质为逻辑能力强;模型: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素质为应用能力强。

三、什么是抽象

对于数学,抽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其中关系是重要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数学家用抽象的方法对事物进行研究,去掉感性的东西剩下的只有数量和关系;对于数学研究而言,线、角,或者其他的量,不是作为存在而是作为关系。

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从而把现实生活中的与数学有关的东西引入数学的内部。这些基本概念包括数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符号;还包括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运算方法。这种抽象是一种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但这样的抽象

只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上,还能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比如实数和高维空间的概念,比如极限和四元数的运算。第二次抽象是此理性具体扩充到彼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数学并非仅仅研究那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东西。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数量作为一种语言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数学把数量抽象为数,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自然数,并且用十个符号和位数表示。

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把这种关系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小,后来演变为一般的序关系。由大小关系派生出自然数的加法,逆运算产生了减法、简便运算产生了乘法、乘法逆运算产生了除法。数的运算本质是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这也是计算机的运算原理。通过对运算性质的分析,抽象出运算法则;通过对运算结果的分析,抽象出数的集合。数学还有一种运算,就是极限运算。

数必须进行第二次抽象的缘由,起因于牛顿、莱布尼茨于1684年左右创立的微积分,这涉及极限运算。为了合理解释极限,特别是合理地描述一个实数变量趋于一个给定实数,直到1821年,柯西给出了ε-δ语言的描述,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逻辑推理的公理化。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就是为这些特征服务的。

为了很好地描述极限过程,需要解决实数的连续性问题;为了很好地定义实数,需要重新定义有理数。这样小数形式的有理数就出现了,这已经完全背离分数形式有理数的初衷: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线段的比例关系。1872年,从小数形式的有理数出发,康托尔用基本序列的方法定义实数,解决了实数的运算问题;戴德金用分割的方法定义实数,解决了实数的连续性问题。在此基础上,1889年佩亚诺给出算术公理体系,1908年策梅洛给出集合论公理体系,建立了现代数学的基础。

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欧几里得最初抽象出点、线、面这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物理属性的,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那种东西。随着几何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非欧几何学的出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比如两条直线相交必然交于一点:如何交到没有部分的点上?

1898年,希尔伯特重新定义了点、线、面:用大写字母A表示点,用小写字母a表示线,用希腊字母α表示面,完全是符号化的定义,然后给出了五组公理,实现了几何研究的公理体系。这些公理体系的建立,完成了数学的第二次抽象。

四、什么是推理

人们通常认为有三种形式的思维,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集中表现是逻辑推理,人们通过推理,能够深刻地理解数学研究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可以用抽象了的术语和符号清晰地描述这种关系。因此,人们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随着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数学逐渐形成各个分支,甚至形成各种流派。即便如此,因为数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逻辑推理规则也是一致的,因此,至少到现在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学的整体一致性是不可动摇的。也就是说,数学的各个分支所研究的问题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数学各个分支得到的结果之间却是相互协调的。为此,人们不能不为数学的这种整体一致性感到惊叹:数学似乎蕴含着类

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

所谓推理,是指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所谓推理有逻辑,是指所涉及的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在本质上,只存在两种形式的推理,一种是归纳推理,一种是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因此,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归纳推理包括归纳法、类比法、简单枚举法、数据分析等等。人们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这便是上面所说的“看”出数学结果,看出的数学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指引了数学研究的方向。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因此,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的。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算法逻辑等等。人们借助演绎推理,按照假设前提和规定的法则验证那些通过推断得到的结论,这便是数学的“证明”,通过证明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不能使命题的内涵得到扩张。

数学的结论之所以具有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或者说数学具有严谨性,正是因为数学的整个推理过程严格地遵循了这两种形式的推理。

我们不可能把抽象和推理截然分开:抽象的过程、特别是第二次抽象的过程要依赖推理;而两种形式的推理、特别是归纳推理的过程要依赖抽象。

五、抽象的存在

关于抽象了的东西是如何存在的是历来争论的话题,从古希腊学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影响到今天。事实上,只有理解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数学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人的经验是不可靠的,经验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能随着场合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所有基于经验的概念都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数学的概念不应当是经验意义上的存在,而应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永恒的存在称为理念,并且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因此,数学是一种“发现”,发现了那些“实际”存在了的东西。这便是“唯实论”。

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正好相反。一般概念是对许多具体存在的事物的共性抽象得到的,所以一般概念不可能是真正的存在,一般概念表现于特殊事物,每个具体存在都是一般概念的特例。因此,数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表述研究对象之间关系术语都是抽象出来的,数学只能是一种“发明”。这便是“唯名论”。

事实上,抽象了的东西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理念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比如,看到足球、乒乓球,在头脑中形成圆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已经脱离了具体的足球和乒乓球。借助这种抽象的概念,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圆,甚至还可以定义圆,可以研究圆的性质。这种抽象的存在构成了数学研究的基础,数学研究的是普遍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某个具体存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普遍性,数学才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学就是研究那些抽象了的存在的东西。

但是,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即便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在形式上是美妙的,但其功能至多是很好地解释了第一次抽象得到的那些结果,因此,在本质上无重大发明可言。而数学的第一次抽象是来源于经验的,抽象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只有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那些

问题,才是朝气蓬勃的,才可能具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正如冯·诺伊曼所说:

“数学思想来源于经验,我想这一点是比较接近真理的。……数学思想一旦被构思出来,这门学科就开始经历它本身所特有的生命。事实上,认为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受审美因素支配的学科,比认为数学是一门别的、特别是经验的学科要更确切一些。……换句话说,在距离经验本源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者在多次“抽象的”近亲繁殖之后,一门数学学科就有退化的危险。”

那么,数学的那些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应当如何与现实世界联系呢?合理的思维过程具有理性加工的功能,而现实世界的那些东西一旦经过理性加工,不仅具有了一般性并且具有了真实性。

六、什么是模型

数学模型与通常所说的数学应用是有所区别的。数学应用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可以泛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所有事情。虽然数学模型也属于数学应用的范畴,但更侧重于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地说,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不仅是数学,还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将要讲述的东西。就像建筑桥梁一样,在建筑之前必须清楚要把桥梁建筑在哪里。并且,研究手法也不是单向的,需要从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开始,规划研究路径、构建描述用语、验证研究结果、解释结果含义,从而得到与现实世界相容的、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结论。

在现实世界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数学模型必然有其适用范围,这个适用范围通常表现于模型的假设前提、模型的初始值、模型参数的某些限制。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数学表达,比如函数、方程、公式等,本身都不是数学模型,而是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语言。

因为数学模型具有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数学模型就不完全属于数学。大多数应用性很强的数学模型的命名,都依赖于所描述的学科背景。比如,在生物学中,种群增长模型,基因复制模型等等;在医药学中,专家诊断模型,疾病靶向模型等等;在气象学中,大气环流模型,中长期预报模型等等;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模型,地下水模型等等;在经济学中,股票衍生模型,组合投资模型等等;在管理学中,投入产出模型,人力资源模型等等;在社会学中,人口发展模型,信息传播模型等等;在物理学和化学中,各类数学模型更是百花齐放。

数学模型的价值取向往往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对描述学科所起的作用。比如,那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模型,人们关注的并不是模型的数学价值,而是应用价值。但是,数学家们在构建数学模型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从数学的角度汲取“创造数学”的灵感,促进数学自身的发展,就像冯·诺伊曼所说过的那样。

七、结论

数学的基本思想,即抽象、推理、模型,为数学由现实到数学、数学内部发展、由数学到现实的思维功能,理性地把握这些功能对数学的教学是有益处的。虽然现代数学的特征是符号化、形式化和公理化,但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数学的成果,正如阿蒂亚所说:“严格数学论证的作用在于使得本来是主观的、极度依赖个人直觉的事物,变得具有客观性并能够加以传递。”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学,为了让学生建立数学的直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还需要反其道而行之:针对对象的符号化要讲物理背景;针对证明的形式化要讲直观;针对逻辑的公理化要讲归纳。

数思想方法与数学解题方法

中学解题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方法 第一部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中莫基性成分,是学生获得数学能力必不可少的。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 所谓函数的思想是指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函数关系或构造函数,再运用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去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函数思想是对函数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在研究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其他内容时,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方程的思想是分析数学中的等量关系,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通过求解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运算能力的基础。 高考把函数与方程思想作为七种重要思想方法重点来考查。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 数与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某些代数问题、三角问题往往有几何背景,可以借助几何特征去解决相关的代数三角问题;而某些几何问题也往往可以通过数量的结构特征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 数形结合思想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数形结合,用形解决数的问题。在一维空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二维空间,实数对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对数学对象进行分类寻求解答的一种思想方法,其作用在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全面考虑问题。 1)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 2)从具体出发,选取适当的分类标准;划分只是手段,分类研究才是目的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之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a|的定义分a>0、a=0、a<0三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概念型。 ②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分q=1和q≠1两种情况。这种分类讨论题型可以称为性质型。 ③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不等式ax>2时分a>0、a=0和a<0三种情况讨论。这称为含参型。 另外,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Ⅰ、再现性题组: 1.集合A={x||x|≤4,x∈R},B={x||x-3|≤a,x∈R},若A?B,那么a的范围是_____。 A. 0≤a≤1 B. a≤1 C. a<1 D. 00且a≠1,p=log a (a3+a+1),q=log a (a2+a+1),则p、q的大小关系是 _____。 A. p=q B. pq D.当a>1时,p>q;当0

数学文化漫谈

数学文化漫谈 顾沛教授清华演讲“从数学文化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对当今全体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之一是在大学教育中充分践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人才;而使更多的青年学子真正迈出梁思成所谓“半人时代”的樊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大用之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共同关心和探究的教育问题与文化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清华新人文讲座”新近推出系列之(七):“科学与人文:双赢和融合”。5月29日下午,该系列正式开讲,首场演讲特邀南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顾沛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数学文化漫谈”,其中所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理念以及所蕴含的广博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激起了清华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 “数学文化”对许多人来说也许比较陌生。它是指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顾沛教授从“数学文化”一词的使用入手,剖析了“数学文化”的狭义和广义内涵: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

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而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这种数学素养使人终身受益。那么,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顾沛教授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说明。从通俗角度讲,就是能从数学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从专业角度讲,数学素养是指主动探寻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熟练地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素养;对各种问题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从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素养;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素养。 如何提高数学素养?顾沛教授认为数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但要理解数学知识,更要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接着顾教授列举了若干个数学文化的实例,其中包括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数学危机和几道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容,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数学习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题目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变化,但在解答过程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学生建立对于数学问题的整体认知,逐渐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会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面对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更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解题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鼓励猜想,通过发散思维解题 小学生的思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猜想,通过猜想明确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解题方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意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的自觉沟通数学知识的某种联系,构建数学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途径,克服思维僵化,生搬硬套,解题呆板,运算繁琐等不良倾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思维过程中不受解决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寻找共性,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拓展。如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时,教师往往去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训练,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思维的发散性。例如,一题多问是以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后,课件出示:一本故事书有1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2/5,第二天看了全书3/10,?根据屏幕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接着学生?思考边回答,并在本子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 史宁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第五届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一、数学思想是什么 数学思想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通过抽象,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通过模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二、什么是抽象 数学抽象包括: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运算方法。 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只是第一次抽象。在此基础可以凭借想象和类比进行第二次抽象,其特点是符号化,得到那些并非直接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数学把数量抽象成数;数量关系的本质是多与少,抽象到数学内部就是数的大小。由大小关系派生出自然数的加法。数的四则运算,都是基于加法的。数学还有一种运算,就是极限运算,这涉及到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微积分的运算基础是极限。为了合理解释极限,1821年柯西给出了-语言,开始了现代数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符号化,证明过程的形式化,逻辑推理的公理化。数学的第二次抽象就是为这些特征服务的。

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欧几里得最初抽象出点、线、面这些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物理属性的,随着几何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非欧几何学的出现,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1898年希尔伯特给出了符号化的定义,基于五组公理,实现了几何研究的公理体系。这些公理体系的建立,完成了数学的第二次抽象。至少在形式上,数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无论称它们为点、线、面,还是称它们为桌子、椅子、啤酒瓶,最终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三、什么是推理 数学主要依赖的是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形成各种命题、定理和运算法则。虽然数学逐渐形成各个分支,甚至形成各种流派,但因为研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推理规则是一致的,因此,至少到现在的结果表明,数学的整体一致性是不可动摇的。数学似乎蕴含着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推理是指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命题是可供判断的语句;有逻辑的推理是指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有两种形式的逻辑推理,一是归纳推理,一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过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借助归纳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的。借助演绎推理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但不能使命题的内涵得到扩张。 数学结论之所以具有类似真理那样的合理性,正是因为推理过程遵循了这两种形式的推理。 四、什么是模型 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有所区别:数学应用可以泛指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所有事情,数学模型更侧重于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构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说,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不仅是数学,还包括现实世界中的那些将要讲述的东西;研究手法需要从数学和现实这两个出发点开始;价值取向也往往不是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数学解题三步曲

“题”中有路“说”为径 ----浅谈数学解题三步曲 【摘要】传统的数学解题往往以“做题”为主,存在较多弊端。 “说题”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联系教学实践,浅谈将“说题”应用于数学解题的题前,题中,题后这三步骤里,旨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思维;数学说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漫漫解题路:让我欢喜让我忧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内容和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掌握数学,学会“数学地思维”的基本途径。概念的掌握,定理的理解,技能的熟练,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态度的养成都离不开解题实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似懂非懂,看似听懂了,可是拿到题目时又不会做。这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现状,让人反思: (一)教学模式:着眼解题 重视训练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已形成一种模式,以解题训练为核心,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显著特点: 1. 解题成了唯一的目标,归宿是学生获得了解题经验。2. 训练成了唯一的手段,结果是学生僵化了数学思维。 (二)评价方式:着眼结果 放松过程 在数学教学的现实中,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常常关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是什么,而疏于关心学生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忽视了学生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思考,遏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上下而求索:“题”中有路“说”为径 罗增儒教授的高效学习故事:有个家长找到某位数学老师,诉说孩子数学成绩令人担忧,问她有什么好办法。她支了个点子:“叫孩子每次都给你讲作业。”家长说:“我听不懂怎么办?”老师:“听不懂也听。”坚持两个月后,孩子有明显进步,并且数学的进步会迁移,带动了其他学科,一年后考上了重点大学。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即为语言。古人云:“言为心声,言乃说,心乃思。”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说题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口述探寻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以及所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说题即说思维, 是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漫谈数学的两重性 摘要: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也应该是多视角的。通过对数学多个侧面的考察分析,揭示了数学在不同方面都折射出两重性的特点:数学是演绎的科学,也是归纳的事实;数学的真理性和数学基础中存在着裂缝;数学是工具,也是文化;数学是发现的,也是发明的;数学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 关键词:数学演绎归纳真理文化发现发明抽象直观 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思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思想瑰宝。数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对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数学,我们整个文明大厦将坍塌成碎片。数学作为人类心灵最崇高和独特的作品,永恒矗立在人类理性发展的巅峰之上。 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随着数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关于数学的定义,最为引人注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给出的: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一个是数学的当代定义: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前一个直观,后一个抽象,人们对此见仁见智。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的观点是一种继承关系,是数学发展历史积淀的必然结果。前者反映了数学的本源,后者是从数学的抽象过程和抽象结构方面对数学本质特征的阐释,反映了数学发展的当代水平。 美国著名数学家柯朗(Courant.R)在《数学是什么》中揭示了数学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他写道:“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和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一般性和特殊性。虽然不同的流派各自强调数学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侧面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辨析,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实用性和崇高价值。”因此,对数学的两重性,我们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数学是演绎的,也是归纳的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换元法

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换元法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 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把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把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把复杂的计算和推证简化。 它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在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列、三角等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局部换元又称整体换元,是在已知或者未知中,某个代数式几次出现,而用一个字母来代替它从而简化问题,当然有时候要通 过变形才能发现。例如解不等式:4x+2x-2≥0,先变形为设2x=t(t>0),而变为熟悉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和指数方程的问题。 三角换元,应用于去根号,或者变换为三角形式易求时,主要利用已知代数式中与三角知识中有某点联系进行换元。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时,易发现x∈[0,1],设x =sin2α,α∈[0,π 2 ],问题变成了熟悉的求三角函数值域。为什么会想到如此设,其中 主要应该是发现值域的联系,又有去根号的需要。如变量x、y适合条件x2+y2=r2(r>0)时,则可作三角代换x=rcosθ、y=rsinθ化为三角问题。 均值换元,如遇到x+y=S形式时,设x=S 2 +t,y= S 2 -t等等。 我们使用换元法时,要遵循有利于运算、有利于标准化的原则,换元后要注重新变量范围的选取,一定要使新变量范围对应于原变量的取值范围,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如上几例 中的t>0和α∈[0,π 2 ]。 Ⅰ、再现性题组: 1.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2.设f(x2+1)=log a (4-x4) (a>1),则f(x)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3.已知数列{a n }中,a 1 =-1,a n+1 ·a n =a n+1 -a n ,则数列通项a n =___________。 4.设实数x、y满足x2+2xy-1=0,则x+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5.方程13 13 + + -x x =3的解是_______________。 6.不等式log 2(2x-1) ·log 2 (2x+1-2)〈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策略 张忠传

浅谈高中数学解题策略张忠传 发表时间:2018-11-07T10:05:53.66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作者:张忠传 [导读] 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相互结合,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237322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维的教授与培养,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与规律,提高学生解题时的准确率与效率,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解题方面能够更加自如。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相互结合,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策略有效性 一、多元方程的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策略 在解决多元方程的问题中,最为常用的就是逆向思维的方法。在多元方程的解题中,如果仅仅是通过题目条件,正常地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就会遇到许多新的不必要的麻烦,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地解决;并且多元方程的解决要求学生思维的转变,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惯性思维会阻碍其纵深发展。因此,在对多元方程的解决中就应该有意识地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新课改要求的过程和方法,需要让同学们打破常规,积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也要有所突破,老师在教学引导中应该鼓励同学们用逆向思维去解答。 例1:实数l,m,n,满足m-n=8,且mn+l2+16=0。求证:m+n+l=0。 分析:用顺推法直接求得l、m、n的值,运算量很大且容易出现运算错误。简单的方法是用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从题目中的两个条件来结合进行计算,求出m、n的关系,然后进行关系的转换,将其转变为x的关系,再带入到原式中进行求解。 证明:由m-n=8可以得到m+(-n)=8,由mn+l2+16=0得到m(-n)=l2+16,那么根据m和n的关系就能够将两者通过一个新的未知数x来代替,则m、-n即为一元二次方程x2-8x+l2+16=0的两个根。又因为m、-n为实数,所以,△=(-8)2-4(l2+16)≥0,解得4l2≥0,所以l=0,则m,-n即为一元二次方程x2-8x+16=0的两个根,解得m=-n=4,则有m+n+l=0成立。 以上就是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由此也能够看出在面对这种多元函数的证明问题时,通过逆向思维就能够有效地解决。 二、函数与方程问题——分类讨论解题策略 1.在解方程中的应用。 在高中初级阶段解方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所给的未知数或者条件有着两方面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借助分类讨论的方法对每一个未知的情况分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求解。 2.在函数题目中的应用。 例2:当m=____时,函数y=(m+5)x2m-1+7x-3(x≠0)是一个一次函数。 解:当(m+5)x2m-1是一次项时,2m-1=1,m=1,整理为y=13x-3。当(m+5)x2m-1是常数项时,2m-1=0,m=1/2,整理为y=7x+5/2。m+5=0,m=-5,整理为y=7x-3。 在讨论(m+5)x2m-1的情况时,就需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为一次项,第二种就是结果为常数。而通过不同的m值也就能够得到不同的解果,最终进行整理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不等式证明问题——构造函数解题策略 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最为适合采用构造函数的解题策略。通过构造函数的方法,能够将不等式的问题转化为函数方程的问题,并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来求出相应方程的单调性、值域、定义域,从而结合多种条件来证明不等式的正确。 例3:如已知a、b、c∈R,|a|<1,|b|<1,|c|<1,证明ab+bc+ca+1>0。 对于该不等式的解题过程:构造函数f(x)=(b+c)x+bc+1,证明x(-1,1)时函数f(x)>0恒成立。当b+c=0时,f(x)=1-b2>0恒成立。当b+c≠0时,函数f(x)=(b+c)x+bc+1在区间(-1,1)上是单调的。由于f(1)=bc+b+c+1=(b+1)(c+1)>0,f(-1)=bc-(b+c)+1=(1-b)(1-c)>0,因此f(x)=(b+c)x+bc+1在区间(-1,1)上恒大于零。 综上可知,当|a|<1、|b|<1、|c|<1时,ab+bc+ca+1>0恒成立。 所以,通过以上的解题,就能将一些不等式的问题通过函数的方法来解决,更加有效。 总之,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也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题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做题时的应变性以及灵活性,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时地将自己多年解题经验中得来的解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渗透学习思维。数学题目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核心不会改变,只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并且灵活地运用,相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松竹冷平王燕荣城乡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解题教学的研究——函数解题技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 [2]马玉武探究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2)。 [3]李文婕解题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华少年教育论坛,2017,(03)。 [4]吴冬香探究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中国考试教育周刊(上、下旬),2017,(12)。

Strongart数学笔记:浅谈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

浅谈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 当年我学习无界算子是比较痛苦的,一来是那时不巧正在闹退学风波,情感上波动很大;二来这个无界算子的处理方式与有界算子有较大差异,需要重新整理思想框架才行。最近,我的泛函分析视频要讲到这个部分,正好借此机会克服了无界算子恐惧症,对无界算子的基本思想算是小有心得,下面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即便是在Hilbert space上,无界算子的研究方式也是很特别的,它的第一个特别之处是我们更愿意关注它的图。这一点应该是显然的,既然范数不是有界的,那就失去相应的统治力,但为什么要关注的它的图像呢?主要由于闭图像定理,它在无界算子理论中的解释就是Hilbert space H上的算子T是连续的iff D(T)=H(见下文中无界算子的第二个特别之处)且H的闭图像的,可见连续算子在无界算子中最自然的推广就是闭图像算子(有些泛函书上简称其为闭算子,个人觉得很不妥当,它容易与大名鼎鼎开映射混淆,开映射直接从拓扑学中继承,这里闭算子却是另一回事了)。对于Hilbert space H上的稠定(见下文解释)无界算子T,关于图G(T)的一个基本结论是G(T*)=V[G(T)]⊥,这里V是酉算子,使得V{a,b}={-b,a}. 无界算子的谱定义大致与有界算子平行,只是既然T允许无界,

那么御姐集的条件中也不要求(λI-T)^(-1)有界。换句话说,就是把Strongart教授所提到的乌索普直接拉入御姐集之中,而不像算子那样是由Banach inverse theorem(它等价于开映射定理,因此需要完备性支持)保证。对于无界自伴算子的谱,和有界算子谱一样是实数轴上的闭集,但却未必是紧集。比如乘法算子T: L^2(R)→L^2(R);T(x)(t)=tx(t),其谱就是整个实数轴;同样导数算子T:L^2(R)→L^2(R);Tx=ix'的谱也是整个实数轴,这二者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无界自伴算子了。 无界算子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定义域可以不在整个空间上,一般我们说Hilbert space H上的有界算子T,就是要求其定义域D(T)=H;但对于无界算子T而言,D(T)可以是H的一个子空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约定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常见的无界算子很难定义在整个空间上,像上面的乘法算子与求导算子,其定义域实际上都在使得像集平方可和空间内,而且这个具体空间一般还得靠结果拼凑出来;二是我们对于最常见的一类自伴算子,假若定义在整个空间上,那就一定是有界的,这就是著名的Hellinger-Toeplitz Theorem. 无界算子定义域的特别之处可能会导致一些奇葩的现象: 1)常见的算子等式可能不成立:对于H上的三个无界算子T,R,S,有(R+S)T=RT+ST,却可能只有T(R+S)>TR+TS,比如R+S=0但R(H)可能不在D(T)内!

初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以上是解题技 巧上的思想方法,比它们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有转化与化简思想方法、数学结合思想方法、归纳猜想、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思想等。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我们要养成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和习惯。 联想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自己的大脑知识仓库中找出与要解题目接 很相似 的原理、方法或结论,变通使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 一、配方法:是指将代数式通过配凑等途径,得到完全平方式或立方式,它广泛应用于 初中数学的各个方面,代数式的化简求值、解方程(组)、求最值等方面。 例1、求5245422 2-+-++y x y xy x 的最小值。 例2、设a ,b 为实数,求b a b ab a 222--++的最小值。 例3、在直角坐标中,有三点A (0,1),B (1,3),C (2,6),已知b ax y +=上横 坐标为0,1,2的点分别为D 、E 、F ,试求:222CF BE AD ++的最小值。 例4、已知x ,y ,z 是实数,且 0))((4)2=----z y y x x z (,求y z x 2+的值。 例5.已知实数,a b 满足221a b +=,则44a ab b ++的最小值为 ( )(2012) A .18-. B .0. C .1. D . 98. 例6 .已知a<0,动点11(,),(1,0),,A a a B A B AB a a +-定点则两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二、换元思想方法 根据问题的特征或关系适当引进辅助的元素,替换原问题中的数、字母或式子,从而使 原问题得以解决,这种通过引用变量替换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叫做换元思想方法,它是数学解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722011 例8、已知12433++=a ,求 32133a a a ++的值。 (其中0402≥-≠mq ,n m )

高中数学19种答题方法及6种解题思想

高中数学19种答题方法及6种解题思想一.十九种数学解题方法 1.函数 函数题目,先直接思考后建立三者的联系。首先考虑定义域,其次使用“三合一定理”。 2.方程或不等式 如果在方程或是不等式中出现超越式,优先选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初等函数 面对含有参数的初等函数来说,在研究的时候应该抓住参数没有影响到的不变的性质。如所过的定点,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或是……; 4.选择与填空中的不等式 选择与填空中出现不等式的题目,优选特殊值法; 5.参数的取值范围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该建立关于参数的等式或是不等式,用函数的定义域或是值域或是解不等式完成,在对式子变形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分离参数的方法; 6.恒成立问题 恒成立问题或是它的反面,可以转化为最值问题,注意二次函数的应用,灵活使用闭区间上的最值,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应该不重复不遗漏; 7.圆锥曲线问题 圆锥曲线的题目优先选择它们的定义完成,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若与弦的中点有关,选择设而不求点差法,与弦的中点无关,选择韦达定理公式法;使用韦达定理必须先考虑是否为二次及根的判别式; 8.曲线方程 求曲线方程的题目,如果知道曲线的形状,则可选择待定系数法,如果不知道曲线的形状,则所用的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注意去掉不符合条件的特殊点); 9.离心率 求椭圆或是双曲线的离心率,建立关于a、b、c之间的关系等式即可; 10.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求周期、单调区间或是最值,优先考虑化为一次同角弦函数,然后使用辅助角公式解答;解三角形的题目,重视内角和定理的使用;与向量联系的题目,注意向量角的范围; 11.数列问题 数列的题目与和有关,优选和通公式,优选作差的方法;注意归纳、猜想之后证明;猜想的方向是两种特殊数列;解答的时候注意使用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体会方程的思想; 12.立体几何问题 立体几何第一问如果是为建系服务的,一定用传统做法完成,如果不是,可以从第一问开始就建系完成;注意向量角与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都不相同,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三角函数值的转化;锥体体积的计算注意系数1/3,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注意系数1/2 ;与球有关的题目也不得不防,注意连接“心心距”创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13.导数 导数的题目常规的一般不难,但要注意解题的层次与步骤,如果要用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可从已知或是前问中找到突破口,必要时应该放弃;重视几何意义的应用,注意点是否在曲线上;

顾沛漫谈数学文化

顾沛:漫谈数学文化 “十三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由于数学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局限,尽管一个人经历至少长达13年的数学学习,但对数学的精髓却毫无概念,在宏观上把握数学的能力较差,也就是所谓的数学素养较差。甚至误以为学数学就是为了解题,考试,而不了解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谈到数学素养的问题时,顾沛讲到自己已经成功地在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程,他说,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正是为了克服数学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的这一弊病。 那什么是数学素养呢?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数学素养的一种体现。”微软公司招聘员工的一道考题。“一个屋里有50个人,每人带一条狗,其中部分是病狗。主人只能通过对其它狗的观察得知自己的狗是否是病狗,并在发现当天用枪打死自己的狗,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声,第二天没有听到枪声……直至第十天听到一片枪声,问屋里有多少病狗。”可是这道看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其实是一道巧妙的数学应用题。正确的解答需要结合运用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答案的揭晓使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数学的奥妙。 下面十个具体形象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数学文化和素养的魅力。 例一:芝诺悖论与无限——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 很多人都听过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问题,顾沛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这一悖论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有限与无限的问题。芝诺认为阿基里斯在追赶乌龟的过程中,首先要到达乌龟原先的位置A,而这时乌龟已经到了位置B,阿基里斯继续追赶则要先到达B,这时乌龟又到达了位置C,以此类推,阿基里斯似乎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可是芝诺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无限长度或时间的和,可能是有限的。 另一个与无限有关的是“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问题,一个有无限个房间的旅馆客满后来了一个客人,应该怎样安排他?答案很简单,让原先住在1号房的客人搬进2号房,原先住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太原市尖草坪区实验小学王军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 目标的需要。正如布鲁纳所说“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也都表明,数学思想方法在人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只教给学生它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 接下来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想方法的教学,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显性知识系统,许多重要的法则、公式,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许多例题的解法,也只能看到巧妙的处理,而看不到由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隐性知识系统,小学数学教学应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知识的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 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知识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未来社会将需要大量具有较强数学意识和数学素质的人才。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问题解决”。因此,向

浅谈数学发展史及数学思想

浅谈中外数学发展史及数学思想 引言:数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数学思想更是不断变更和发展,如今,数学思想运用在我们生活各个方面,做事有一个好的方法和思维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数学思想则是培养和训练我们这种做事思维的最好工具,所以了解一些数学是发展和数学思想的知识显得更是日益重要了。 通过这一个学期对数学发展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无论是其历史发展还是一些名人故事和数学思想,都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最后的结课论文里,总结这学期来的学习,我发现,虽然中外历史发展很不同,但是,在数学方面的许多发展却有相似之处,可见无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有何不同,人类在数学研究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我对此提出了这么一些看法:简要归纳中外的数学发展史后,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对数学与我们思想、生活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此来了解中外数学史及数学思想的共通和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数学史的发展的简单概览比较中外数学史和数学思想的各自特点和区别。文中会介绍到《九章算术》、《几何原本》等数学著作,以此来看中外数学的联系。 关键词:中外数学史简单概览各自特点区别《九章算术》《几何原本》 正文: 1.数学概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上的需求,即使是最原始的民族,也知道简单的计数,并由用手指或实物计数发展到用数字计数。在中国,最迟在商代,即已出现用十进制数字表示大数的方法;至秦汉之际,即已出现完满的十进位制。在不晚于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中,已载了只有位值制才有可能进行的开平方、开立方的计算法则,并载有分数的各种运算以及解线性联立方程组的方法,还引入了负数概念。 2.中国数学史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技巧:西瓜开门 滚到成功

第2 西瓜开门 滚到成功 ●计名释义 比起“芝麻”来,“西瓜”则不是一个“点”,而一个球. 因为它能够“滚”,所以靠“滚到成功”. 球能不断地变换碰撞面,在滚动中能选出有效的“触面”. 数学命题是二维的. 一是知识内容,二是思想方法. 基本的数学思想并不多,只有五种:①函数方程思想,②数形结合思想,③划分讨论思想,④等价交换思想,⑤特殊一般思想. 数学破题,不妨将这五种思想“滚动”一遍,总有一种思想方法能与题目对上号. ●典例示范 [题1] (2006年赣卷第5题) 对于R 上可导的任意函数f (x ),若满足(x -1)f '(x )≥0,则必有 A. f (0)+f (2)< 2f (1) B. f (0)+f (2)≤2 f (1) C. f (0)+f (2)≥ 2f (1) D. f (0)+f (2)>2f (1) [分析] 用五种数学思想进行“滚动”,最容易找到感觉应是③:分类讨论思想. 这点在已条件(x -1)f '(x )≥0中暗示得极为显目. 其一,对f '(x )有大于、等于和小于0三种情况; 其二,对x -1,也有大于、等于、小于0三种情况. 因此,本题破门,首先想到的是划分讨论. [解一] (i)若f '(x ) ≡ 0时,则f (x )为常数:此时选项B 、C 符合条件. (ii)若f '(x )不恒为0时. 则f '(x )≥0时有x ≥1,f (x )在[)∞,1上为增函数;f '(x )≤0时x ≤1. 即f (x )在(]1,-∞上为减函数. 此时,选项C 、D 符合条件. 综合(i),(ii),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插语] 考场上多见的错误是选D. 忽略了f '(x ) ≡ 0的可能. 以为(x-1)f '(x ) ≥0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只是x -1=0,其实x-1=0与f '(x )=0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只涉x 的一个值,即x =1,而后是对x 的所有可取值,有f '(x ) ≡ 0. [再析] 本题f (x )是种抽象函数,或者说是满足本题条件的一类函数的集合. 而选择支中,又是一些具体的函数值f (0),f (1),f (2). 因此容易使人联想到数学⑤:一般特殊思想. [解二] (i)若f '(x )=0,可设f (x )=1. 选项B、C符合条件. (ii)f '(x )≠0. 可设f (x ) =(x-1)2 又 f '(x )=2(x-1). 满足 (x-1) f '(x ) =2 (x-1)2≥0,而对 f (x )= (x-1)2. 有f (0)= f (2)=1,f (1)=0 选项C ,D 符合条件. 综合(i),(ii)答案为C. [插语] 在这类 f (x )的函数中,我们找到了简单的特殊函数(x -1)2. 如果在同类中找到了(x -1)4 ,(x-1)3 4 ,自然要麻烦些. 由此看到,特殊化就是简单化. [再析] 本题以函数(及导数)为载体. 数学思想①——“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 贯穿始终,如由f '(x )= 0找最值点x =0,由f '(x )>0(<0)找单调区间,最后的问题是函数比大小的问题. 由于函数与图象相联,因此数形结合思想也容易想到. [解三] (i)若f (0)= f (1)= f (2),即选B ,C ,则常数f (x ) = 1符合 条件. (右图水平直线) (ii)若f (0)= f (2)< f (1)对应选项A.(右图上拱曲线),但不满足条件(x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