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

文学

1.先文学

(1)先文学主要包括深化、散文、诗歌等,

(2)先散文包括历史著作和诸子百家两部分。

历史著作:《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非子》、《公龙子》、《吕氏春秋》等。

(3)《诗经》产生于周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其中,“国风”大多采自各地的民间歌谣。战国时期,屈原等创作的《楚辞》以浓郁的楚国风情,磅礴的铺排比,绮丽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2.汉、、两晋、南北朝文学

(1)赋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赋源于楚辞,其特点是文句工整,手法铺,典故众多,辞藻华丽,变化多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妇病吟》、《十五从军歌》、《陌上桑》等尤为脍炙人口。

(3)南朝田园诗所表现出的江南水乡的妩媚和细腻,极具江南文化特色。(4)《木兰辞》、《敕勒歌》为代表的北朝民歌则充分反映了北方民族的剽悍和豪放,体现出北方文化的特色。

(5)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不朽的史学名篇,在文学领域中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

(6)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皆为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7)肖统的《文选》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3.唐代诗歌

(1)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全唐诗》一书中,共有2300多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

(2)白以其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中的奇特想象、大胆夸和超然飘逸的气质赢得了“诗仙”的美名。

(3)杜甫通过《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春望》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被尊为“诗史”、“诗圣”。

(4)白居易则因《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的创作成为新乐府的旗帜。

4.宋元词曲

(1)宋元时期,词、曲、戏剧创作空前繁荣。

(2)宋词中以轼、辛弃疾等创作的豪放派名篇,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轼)、《破阵子?为同甫赋壮语以寄》(辛弃疾),女词人清照和爱国诗人陆游等的作品也非常著名。

(3)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是散曲中的精品,关汉卿等人创作的大批优秀杂剧剧目则把杂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5.小说创作的起源、沿革与明清小说

(1)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中“饰小说以干县令”。但这里所谓“小说”,指的是“琐屑之言”,与后代的小说并不是一个意思。

(2)东汉初年,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言到:“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词。”其意始与后代的小说相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举了《伊说》、《鬻子说》等汉人小说15种,但已全部失传。(3)中国小说的早期作品当属专门记述怪异传闻和文人逸事的六朝志怪之书。其中尤以《搜神记》(作者于宝)和《世说新语》(作者义庆)最为著名。(4)唐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传奇小说,代表作品包括鸿的《长恨歌传》、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会真记》(也名《莺莺传》)、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娃传》、牛僧儒的《玄怪录》等。

(5)宋代盛行说话人和话本小说。宋话本是从唐传奇发展而来,其容主要为历史故事(如说三分、说五代史等)以及佛经传说和志怪、公案等。宋代优秀话本流传至今的有《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说》等。

(6)明代是古代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涌现出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平山冷燕》、《好逑传》、《玉娇梨》以及《三言》、《二拍》等。

(7)清代,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平。“红学”研究仍是我国乃至世界汉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戏曲

1.中国的戏曲其渊源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到当时有人“像武王伐纣之事”即以说唱的形式表演周武王灭商的故事。

2.自汉代以来,民间广泛流行着一种将说唱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文艺形式,称为“百戏”。

3.唐代始发展为融歌唱、舞蹈、道白和表情动作为一体的戏曲。

4.一般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弟子”,即源于唐玄宗时期,至今戏曲演员仍将唐明皇奉为“祖师爷”。

5.南宋人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中,载有《官本杂剧》280种,说明当时杂剧曲目已相当丰富,流行也越来越广泛。

6.金代流行一种称为“诸宫调”的戏曲形式,即用多种不同的曲调叙述一个连贯的故事,不仅音律更富于变化,文辞也很雅致。金代诸宫调中以叙述致远发迹变态故事的《致远传》和描写生和莺莺小姐恋爱故事的董解元《西厢记》最为著名。

7.杂剧在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元杂剧综合并发展了宋代杂剧和金代诸宫调,曲调更加丰富,舞蹈更加优美,清洁更加曲折。一般每剧分四到五折,各折间加“楔子”进行联络;每折由若干套小曲组成,每套小曲一调、一韵;演出时歌舞并重,杂以道白和丰富的表情动作,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整体。

9.关汉卿,字巳斋,曾任元太医院。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反映,故有“杂剧班头”、“梨园领袖”之称。以《窦娥冤》、《鲁斋郎》、《单刀会》、《望江亭》等最为人们所称道。其他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氏孤儿》等。

10.明代的戏曲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嘉靖年间创造了昆曲这一剧种。昆曲以笛、管、笙和琵琶等乐器合奏,明代剧作家和戏曲剧目中,以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影响最为深远。

11.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其作品不拘泥于音韵格律的限制,注重情节、结构和思想容。代表作《牡丹亭》中,通过官家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对追求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寄予同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还创作了《南柯记》、《紫钗记》、《记》等。

12.清朝,朝廷设有专门负责宫廷部演戏和供奉廷演员的机构,先称“南府”,后改“升平署”。清初的戏曲以杂剧、昆曲为主,以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最为著名。

13.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国粹”的京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吸取了昆曲及多种地方戏的长处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京剧的产生,追溯到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

14.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化三大特点,以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布莱西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

史学

1.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修史。自商周以来,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或史官机构,负责记录和编纂本朝的历史,有的朝代还设立专门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前朝修史。通过以上形式撰修的史书称为“官修史书”,如历朝的《会典》、《会要》、《实录》、《史传》、《方志》等,以及著名的《资治通鉴》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元史》、《明史》等。

2.古代史书(正史)就体例而言主要包括:

(1)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撰的史书体裁。

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篇》、《明通鉴》以及历代《起居注》、《实录》等。

(2)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初创此体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共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叙述帝王和大事;“表”排列年代、世系和人物,“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及特殊人物,“列传”记述人物生平及民族、外国事物。

(3)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载体。

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后《左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

(4)志书

专门叙述各类典章制度的史书。

主要志书包括著名的《十通》以及历代的《会典》、《会要》,历代撰修的各种《地方志》、《风物志》、《名物志》等。

古代典籍

1.概述

(1)中国古代最早的典籍(书籍)产生于商代。当时人将细竹条或木条编起来,将文字写在上面,称“简册”(一条为简,编连在一起即为册)。如将一篇文章写在一块木板上,则称“版牍”(无字为版,有字为牍)。春秋战国之际,简册意外又出现了写在丝帛上的书,称“帛书”。东汉以前的典籍,基本上都是以简册、版牍和帛书的形式产生和保存的。

(2)我国最早的纸产生于西汉。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特别是宋代活字印刷术的产生,更为古代典籍的普及和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我国古代典籍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包含了商周以来历代流传下来的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民俗、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书籍。

2.考据学

(1)考据学也称汉学,原指汉代经学家对先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释、疏证等工作而言,以其提倡朴实的学风,故也称“朴学”。

(2)清代是考据学最为昌盛的时期。清代早期的考据学者主要为顾炎武和阎若琚。顾炎武主做学问应当讲究“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并通过考证古籍来说明自己的政治观点。阎若琚一生专门从事考据工作,著有《古文尚书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书。

(3)与阎若琚同时的还有胡谓,曾写了《禹贡锥指》、《易图明辨》等著作。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全盛,形成一支专门的学派,史称“乾嘉学派”。

(4)关于乾嘉学派形成的原因,史学界一般有两种看法。

一是认为由于清政府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文字狱屡兴,使广大学者不敢接触社会现实,只好钻入故纸堆中埋头考据,以至产生乾嘉学派;

另一种看法是清政府的专制高压政策对乾嘉学派的容和表现形式虽有一定影响,但主要的形成原因还是因为康雍乾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清政府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认为乾嘉学派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5)乾嘉学派分吴派和皖派。

吴派以吴县人惠栋为首,重要代表人物有江声、彤、余肖客等。主要致力于搜集汉儒的经注,加以解释、疏证。

皖派注重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从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入手,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容和含义,因而不仅在考据学领域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小学和音韵学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方志

1.方志也称地方志,是一种专门记载特定地域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2.方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其滥觞可追溯到先的《尚书?禹贡》,早期方志则有东汉的《越绝书》、东晋的《华阳国志》等。

3.明清时期形成为一种完整的制度,我国现存各类方志共有8700多种,主要是明清两代编纂的。

4.方志的修撰,一般是按地方行政区域,如全国一统志、省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等。

5.将一地的自然、地理、民俗、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状况详细汇编于一书,素有地域百科全书之称,所记容多为一般史书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是研究历史,特别是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类书

1.所谓类书,实际上是古代的一种采集群书、分类汇编而成工具书。包容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

2.见于记载的最早类书是的《黄览》,现存最早类书是唐代的《北堂书钞》以及其后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册府元龟》、《玉海》、《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皆为古代著名的类书。

3.《永乐大典》

(1)《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也是当时世界上编纂规模最为浩繁,涉及围最为广泛的一部类书。

(2)《永乐大典》全书依据《洪武正韵》,以韵统字,以字系事,容涉及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人伦、制度、名物、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各个方面。一直珍藏于紫禁城文渊阁。

丛书

1.丛书也称丛刻、汇刻书,即将若干种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我国古代最早的丛书是南宋的《儒学警悟》,其他如《十三经注疏》、《百川学海》、《诸子汇函》等为古代著名的丛书。

2.《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历经10年修造完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3.《四库全书》的编纂,搜集和整理了大批珍贵的古代典籍,对保存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4.全书编成后共抄了7部,分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后南方三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文澜阁一部尚存残卷),圆明园一部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其余三部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文化艺术

1.绘画艺术

(1)中国画简称“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主要为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及丝帛等。

(2)中国画按绘画方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半工笔半写意三种,其中尤以写意画为主流。

(3)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三类作品,其中以人物画产生最早。

(4)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①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②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③虚实结合,浓淡相宜

④诗、书、画、印结合

(5)中国历来有“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和“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说法,即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色彩和明暗。

(6)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祖先就开始在器上刻画出简单的人物、虫鱼、花草、动物等图案。以后逐渐发展到在墙壁、丝帛、纸上作画。

(7)两汉时期,壁画盛行,其题材以人物鬼神为主,所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东汉陵墓壁画。

(8)元帝时毛延寿精于人物画,“丑好老少,必得其真”;敞、白等善画飞禽走兽;阳望、繁育等则以“善布色”著称。

(9)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以人物为主,花鸟、山水等尚处于陪衬地位。期间成就最突出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他在继承中国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壁画的某些技巧,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巨匠。他的画题材广泛,容丰富,佛经故事、历史典故,以及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尤以人物画最为传神他留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皆为稀世珍品。他作画最重视人的眼神,经常画好人物后长时间不点眼睛。他还写了《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三篇绘画理论著作。

(10)三国吴人不兴,晋人卫协、墨、南朝陆探微、赫、僧繇,北朝少游、仲达等皆为当时的著名画家。

(11)唐代绘画仍以、人物画为主,同时在山水、花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以擅长人物画著称。现存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等作品比例刚健、简洁,较好地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12)思训、昭道父子则精于山水,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

(13)盛唐的吴道子号称“画圣”,在画和山水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14)其他如擅画仕女图的萱、周昉,擅画马的霸、干,擅画花鸟的边鸾以及擅画牛的戴嵩等皆为唐代著名画家。

(15)五代宋元时期,著名山水画家荆浩、关同继承了吴道子的画风,其作品浓淡分明,清雅别致,对北宋画坛影响很大。

(16)北宋著名画家董源、成、宽以及米芾、米友仁父子皆精于山水。

(17)宋徽宗佶在绘画方面却又极深的造诣,其作品《四禽图》、《芙蓉锦鸡图》等。

(18)北宋末年画院画师择端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以简练、明快的笔法描绘出清明时节京师城外店铺林立、市民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以及运送米粮财务的船只通过汴河桥时的紧繁忙场面,是当时城市经济空前发展的真实写照。(19)南宋画家以唐、马远、夏珪、周文矩、嵩、松年等最为著名。其中唐、马远等擅长山水,周文矩、嵩、松年等则在人物画方面造诣尤深。

(20)元代著名画家,前有孟頫、高克恭,后有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等,仍以山水画为主,形成了所谓“文人画”的画风,对明清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21)明代画家以唐寅、戴进、吴伟、周、文征明、徐青藤、董其昌等最为著名。(22)清初的画风,分为“摹古”与“创新”两派。

①所谓“摹古派”以清初6位著名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为主要代表,他们刻意模仿唐宋元明诸大家。摹古派作画注重技法,以笔情墨韵见长,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笔墨都非常讲究,但缺乏个性,很难使人感受到作者真是的感情和时代气息。

②创新派,主在学习古代名家技法和神韵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的生活气息。其中尤以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龚贤、石溪、梅清、弘仁等的成就最为突出。

(23)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以卖画为生,工于画竹,最崇拜明代画家徐青藤,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夑”,其诗、书法皆有独到之处,与绘画合称三绝,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24)八怪:板桥、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鳝、方赝、罗聘。

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艺术

1.石窟寺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一般皆凿于山崖之上,窟主要为石刻佛像和反应佛经故事的浮雕,在石质松软不宜雕刻之处,则以壁画、塑像代替。

2.我国的石窟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

3.我国石窟寺形制分类主要有:中心柱型窟、前廊列柱型窟、前堂后室型窟、龛

型窟、大像窟5种。每一种可细分为佛殿窟、佛坛窟、罗汉窟、僧房窟。

4.摩崖造像为佛教石窟的一种类型,是利用巨大的山崖陡壁在洞窟之外雕成大象。

5.全国围,已发现各个时期的石窟寺达2198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人称中国古代三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大佛等。

6.敦煌莫高窟

位于敦煌三危山与鸣沙山交接处崖壁上的莫高窟千佛洞,南北长2000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最早在这里开凿造像的是前僧人乐僔。

7.壁画题材主要取自佛经故事,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生活如狩猎、耕作、收割等情景的画面。壁画描述的佛经故事主要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降生前舍身行善之事)和“佛传故事”(从降生到成佛之事)。

(1)“鹿王本生图”讲的是佛祖降生前本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偶然遇到一个猎人坠入水中,便把他救了上来,但猎人不但不感激鹿的救命之恩,反而恩将仇报,带领摩因光王捕捉了鹿。鹿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王,王很受感动,下令今后任何人不得再捕杀鹿,那个忘恩负义的猎人则满身生出了斑点。

(2)“割肉救鸽图”是说佛祖降生前为了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不惜割下自己的肉喂鹰。

(3)“舍身饲虎图”说的是佛祖降生前看到山崖上有一只母虎和七只初生的小虎,母虎由于找不到食物,饥饿难耐,竟打算吞食小虎。佛祖为了救助饿虎,从高山上坠落虎旁,舍身饲虎。虎由于饥饿无力,吃不动他,他便自己刺出血来让老虎吃。

(4)“五百强盗成佛图”是说释迦牟尼成佛后,见500个强盗与官兵交战,被俘后收到挖眼酷刑,痛苦万分,胡天抢地。佛祖心中不忍,便用药使他们的眼睛复明。强盗们深受感动,遂改过自新,全部出家为僧。

8.塑像多为佛、菩萨、金刚、力士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唐武则天时期塑造的两尊大佛,一尊高33米,另一尊高26米,是唐代塑像的代表作品。

9.除莫高窟外,其周围还分布着469个洞窟,保存着自北朝直到清代的大量艺术珍品。其中北22、隋96、唐202、五代31、宋96、西夏4、元9、清4。

10.云冈石窟

坐落在西北的五州山北崖之上,共有40多个洞窟,保存着北唐代陆续凿刻的石雕佛像、菩萨、飞天和供奉人等约10万个。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北文成帝于460年命沙门昙曜开凿的5个洞窟,每窟各镌一尊巨大佛像,分别纪念北道武帝前五个皇帝,后人称为“昙曜五窟”。现存最大的第六窟凿于孝文帝时,从地面到窟顶高20米,中央立一巨大塔柱,上面刻满了反映佛经故事的浮雕,如“佛的降

生”、“佛的成长”等。位于云岗石窟中部的第五窟是其精华所在。洞口筑有四层楼阁,洞中迎面是一尊高18.33米的大佛,其脚长4.66米,手长2.33米。11.龙门石窟

(1)北孝文帝拓跋宏迁都,随即在南郊的伊阙开始开凿龙门石窟。(2)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初,500多年间共开凿佛洞1352座,佛龛785个,佛塔40余座,佛像10余万尊。如古阳洞和宾阳洞中窟是北时期的代表作,艺术风格与云岗相似,皆用平刀法凿刻,造型挺直、威严,棱角分明,刚劲有力。(3)规模最大的奉先寺石雕则是唐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奉先寺开凿于武则天时期,将佛教艺术推进到一种新的意境,奉先寺的中部是一尊高17.14米的坐佛,是整个龙门石刻中最高大的佛像。两侧分别侍立着阿难、迦叶及菩萨、天王、力士等。

(4)龙门石窟还保留了历代的碑铭题记共3680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其中驰名中外的“龙门二十品”,看成碑艺术的瑰宝。

12.大佛

(1)大佛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位于市。大佛依山而凿,面临三江。佛高71米,肩宽24米,脚背上可坐百人以上。佛像建造的发起者为唐代的海通和尚,海通去世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继续组织开凿,历时90年完工。(2)佛像右侧的石壁上,自上而下凿有一险峻额栈道,盘旋九折而下,即著名的“九曲栈道”,开凿于修建佛像之初。栈道岩壁上尚存有两龛唐代造像,是佛像两侧原有的千百龛造像中保存较完整的。栈道第一折处,有一龛“西方极乐图”,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并刻有楼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筑和艺术的宝贵资料。13.其他石窟

的麦积山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的天龙山万佛洞、巩县的石窟寺、的响堂山石窟、义县的万佛洞、大足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的飞来峰造像、的通天岩石窟、的石钟山石窟等皆保留了北朝以来大量的石窟雕刻艺术。

文字学与书法艺术

1.古代文字的演变

(1)我国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

(2)现阶段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多为象形文字。

(3)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精通金石之学的王懿荣。1899年,王在京师为官,得了疟疾,偶然发现他所吃药中的一片“龙骨”上刻有不易辨认的文字,遂派人于各药铺大量搜集有字之龙骨,经王与他人共同研究,确认为即古代之甲骨文。

(4)经调查,的殷墟进行实地考察、发掘,先后出土甲骨文残片十万余片,单字三千余种,容多与占卜有关,故也成“甲骨卜辞”。

(5)当代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为目前甲骨文研究的最权威的著作。

(6)商代文字除甲骨文外,还有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以及刻在器、玉器、石器等上的文字。

(7)周代的文字以金文、甲骨文为主,字体称“籀文”(传说是经周宣王史官史籀整理、改造而成),也称“大篆”。

(8)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古籀文和元国通行文字为基础创立小篆。

(9)由于小篆的笔画圆转,书写比较困难,所以学多人写字时常将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在笔画的粗细、部首的使用等方面也较为灵活,从而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由于这种书写方式多出自下层徒隶,故称“隶书”。

(10)汉之际,又出现了“隶草”,也称“章草”,实际上就是隶书的草写。(11)汉之际,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汉字字体,即楷书。

(12)隋唐时期,楷书更加成熟,成为最流行的字体。从唐代直到明清,楷书皆作为官府文书和科举考试的正式字体。

(13)行书,也是从隶书、隶草烟花而来,其书写较为规整者接近楷书,故称“行楷”;较为放纵者接近草书,故称“行草”。

(14)今天在报刊书籍中最长用的横轻竖重的印书体汉字,约出现于明清之际,因其源于宋代的刻书字体楷体,故称“宋体”。

2.书法艺术与书法家

(1)文字作为一门艺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于唐代的《石鼓文》,据考证是战国时期国的作品,是我国早期书法作品的优秀代表;统一后留下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据说处于斯只收,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2)钟繇(151-230)字元常,东汉末任黄门侍郎,时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精于楷、草、隶、篆、行等各种字体,尤其对楷书的定型贡献最大。唐代著名的书法评论家怀瓘称赞他的楷书“幽深无际,古雅有余”。

(3)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史,故人称“王右军”。被誉为“书圣”,并与钟繇合称“钟王”。以《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最为著名,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草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所书《姨母帖》、《初月帖》、《忧悬帖》等尤为后世称道。

(4)王献之(344-386),尤以行草最为著名,所书《十二月帖》为草书中圣品,与羲之并称“二王”。

(5)北朝的书法以北最盛,多见于石刻,故称“碑”。在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代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6)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过庭等,中期邕、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

(7)旭,字伯高,曾任右率府长史,故称“长史”。以“狂草”著称于世。史载旭嗜酒如命,每于大醉之后狂叫疾走,而后下笔,有如神助,或以头蘸墨而书,故有“癫”之称,所书《肚痛帖》把书法艺术升华到以抽象的点线表现思想感情的高度境界。

(8)怀素(725-785),字藏真,其书法继承旭并有创新,世称“颠狂素”,所留碑帖以《自叙帖》最为著名,为古代狂草中的极品。

(9)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等职位。后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官至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书法集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名家之长,特别是楷书,向有“蚕头燕尾”之誉(即横竖起笔圆润如蚕头,捺的末端先着力顿挫,再轻挑出尖,略呈燕尾形的分叉),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颜派楷书的碑帖传世者甚多,尤以《千佛寺多宝塔碑》、《勤礼碑》、《朔画赞碑》、《颜惟贞家庙碑》等最为著名。(9)柳公权(778-865),精于楷书,风格与颜真卿不同,柳体字挺秀劲健,法度严谨,故有“颜筋柳骨”之称。其传世碑帖主要有《玄秘塔》、《金刚经》以及《神策军碑》。

(10)宋以后的书法家,以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孟頫(元)、东阳、文征明、董其昌(明)最为著名。

3.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1)古书中说毛笔是由代蒙恬所创。

(2)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毛笔在彩上描绘花纹。

(3)现存最早的毛笔实物是属于战国时期,是把竹竿的一端劈开,将兔毛等物夹在重点,用细线缠住,再涂上一层漆。

(4)代制笔的方法有所改进,将笔杆的一端镂空,再将兔毛、鹿毛、羊毛等材料掺杂放入,使其软硬适宜,写出字来刚柔相济。

(5)汉代流行“簪白笔”,笔长一尺(约合今23厘米),将笔杆末端削尖,插在头发中,以备随时取用。

(6)晋至隋唐由于使用的几案较矮,写字时须跪坐在席子上悬肘而书,故要求笔锋较为硬挺,即所谓“锋齐腰强”,笔尖多以“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制作,

这一时期的毛笔以的制笔世家诸氏所制“鸡距笔”、“鼠须笔”等最为著名,称为“宣笔”。

(7)元代,笔工以山羊毛制作的羊毫或以羊毫、兔毫、狼毫等混用的兼毫笔逐渐盛行,称为“湖笔”。明清时期,始终与全国制笔业的中心。

(8)商代,人们就已开始用墨在器或兽骨上书写文字,最晚在战国时期,人工制墨依然出现。

(9)宋宣和中歙州改成徽州,“徽墨”历宋、元、明、清直至现在,始终是墨中上品。

(10)自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纸便逐渐成为书写绘画的主要材料,最早的纸是以丝絮为原料,仿照制造丝绵的“漂絮法”(即将蚕茧煮后放在席子上,浸水反复捶打,茧衣被捣碎后蚕丝散开即成丝绵)制成。

(11)纸以出产的“宣纸”最为著名。

(12)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

(13)现存年代最早的古砚是于云梦睡虎地墓中出土的一方用鹅卵石加工而成的石砚。砚面及研石上均留有墨迹。

(14)石砚中又以端砚、歙砚最为著名。端砚、歙砚皆自唐代开始制造。(15)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著有《砚史》一书,对宋以前的各类古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制砚的专著。

101高三美术 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教案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案03

《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教案教学目标 以雕塑、工艺、建筑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并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向学生展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辉煌画卷。让学生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中国不同朝代及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审美及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出去旅游过吗?见到过一些文物古迹和艺术品吗?它们来自于哪个朝代?都有哪些特色?你知道隐藏在它们背后的故事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想法进行发言和讨论。 如果自己的经历与同学介绍的相似可进行补充或纠正。 先入为主的导入方式,抛出多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可以迅速使学生进入课程情境中,并有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 二、展开新课 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 1、中国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期(距今6500年前) (1)雕塑代表:半山人首器盖、陶人头 (2)工艺代表:玉鹰、舞蹈纹彩陶盆 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远古文化的魅力。学生通过欣赏来思考,在这些精美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点?作品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有怎样的文化?你能从这些作品背后能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吗? 除了老师展示的作品之外,你还知道其他新石器时期的艺术品吗?他们的有哪些艺术特色?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是这段时期历史背景发展的缩影,它浓缩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

化、信仰和审美。 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时要从历史背景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然后再对艺术形式与特点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为了学生尽快的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为学生对下一阶段作品的欣赏打下基础。 2、中国艺术的发展时期——夏商、先秦、两汉时期 (1)雕塑代表: 夏商时期作品:三星堆青铜面具、四羊方尊 秦汉时期作品:秦始皇兵马俑、汉代仕女俑 (2)工艺代表:错金银云纹青铜犀牛尊(西汉)、击鼓说唱俑(东汉) (3)建筑代表:秦长城、阿房宫夏商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石器渐渐被历史淘汰,青铜器的广泛使用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青铜器不光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它的可溶性和塑造性也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夏商的青铜时代打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诠释着人类文明的辉煌。 秦汉时期是中国艺术大发展时期,艺术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多样、细腻。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为后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使几段时期的作品相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并通过作品的区别来诠释文明的进步,并通过文明的进步引出艺术在历史中的价值。 3、中国艺术鼎盛时期:唐宋时期 (1)雕塑代表 龙门石窟(唐石窟)、昭陵六骏、侍女彩雕 (2)工艺代表 唐三彩、玫瑰紫釉花盆 (3)建筑代表 唐式建筑:包括魏晋和宋代早期。建筑本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下建筑,也就是陵墓。其代表有唐代的乾陵。二类是地面建筑分为砖石建筑,比如塔寺等,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和大雁塔等。宋代建筑代表有晋祠、保国寺、开元寺塔等。设问:大家知道唐宋的审美观吗?两个朝代的审美观有所不同吗?是什么造成了两个朝代审美的差别?唐宋时期的艺术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唐宋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传统 本文是关于艺术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艺术文化,它们有着典雅而神秘的风韵,也证实了炎黄子孙的聪明和才智古诗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艺术作品,表现了古人的心情和感悟,有的还描写了风景和植物等,就如我们现在的写作一般。唐代的李白、杜甫,清代的李清照,宋代的杨万里;他们都是著名的大诗人,也是古代的艺术家。所以,古诗是文学中的一门艺术。 弦乐器是古人用来奏乐的乐器,在古代的宫廷里,那些奏乐的宫女们面前摆放着一架架古香古色的古筝或箜篌,弹奏出的声音如同高山流水,时而柔和,时而空灵。古筝和箜篌这两种乐器也算得上是古代的极品乐器,只有在宫廷和大户人家中才能看见。它们的乐声被世人称赞,今天也有不少人喜欢欣赏。所以,弦乐器是音乐中的一门艺术。 陶瓷,人们常说:景德镇陶瓷甲天下。没错,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工作品,它的主要原料是泥土。先用泥土做成想要的形状,然后再煎烤,成型后,再上色,一个美丽复古的陶瓷作品就这样完成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一些不显眼的泥土竟能做出如此美丽的陶瓷作品。所以,陶瓷是手工中的一门艺术。 水墨画。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也是很有名的,古代的画家利用水墨画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都描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祖国的壮

丽山河,就连徐悲鸿的骏马,齐白石的龙虾,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动物也令人拍案叫绝,可想而知,中国的水墨画是多么出名。所以,水墨画是美术中的一门艺术。 中国的艺术还有很多很多,它们说不完也道不尽,中国的艺术是不可低估的,它们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欣赏。我爱中国的艺术!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它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四种美质,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中国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美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它能表现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是中国艺术门类中的阳春白雪,亦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最高表现。 线条飞动,是中国书法的本体特征。由于书法是线的艺术,这种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所以中国书法的线条便具有生命感。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涩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 笔意墨象,是中国书法的精神迹化。书法线条之美在于用笔用墨,由笔势笔意、墨法和心情共同完成,形成一种空间形式。笔意是生成书法独特气质的关键。“心手达情”是创作形式;笔断意连是审美要求。墨实处为万物所生息,空白处任灵气之往来。 书法属于平面造型艺术,其根本问题是构图问题。作为

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其构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十分复杂的因素和丰富的内容。正是由于汉字的美学特性和书法特有的美学品格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人们在认识其规律的道路上难得其门径。正如唐代张怀瓘《书议》所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乐,无形之家”。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基石。中国书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生生不息,就是基于它所包含的哲学精神。一个成功的书法作品为何在一笺白纸上虚空留白,惜墨若金?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透过那斑驳失据的刻画,那墨色依稀的笔画,感到的是书法所禀有的沉雄洒脱之气;尤其在荒郊野岭面对残碑断简时,感到的是历史人生的沧桑和中国文化的浑厚。甚至,中国文化哲学将书品与人品相联系,讲究在书法四品(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中直观书法家的心性根基。 简言之,中国书法是以笔法、墨法、章法共同构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中国民族审美精神的外化,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思考的心声。 中国古代绘画种类很多,按照技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 工笔:强调以线造型,只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抛弃环境对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陵墓雕塑教案 般阳中学席代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分析秦汉时期陵墓雕塑群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欣赏古代陵墓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陵墓雕塑? 2、秦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教具准备:本课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我们的祖国有着灿烂的历史和文化,雕塑在我国古代美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起雕塑我想大家都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随处可见。现代很多中国雕塑系学生去西方学习雕塑艺术,可一位美国雕塑家这样说:“你们不要捧着金饭碗要饭”。这句话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古代雕塑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有西方雕塑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大家是否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呢?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特别是在陵墓雕塑和石窟雕塑方面有着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今天咱们这节课就来重点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艺术。一、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阅读课本63-64页 1、什么是陵墓雕塑? 2、秦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二)出示乾陵神道、萧景墓前辟邪、昭陵六骏之一的图片然后引出唐代乾陵的简介和无头人雕像,辟邪、天禄、麒麟,圆雕和浮雕的定义。 设计意图:补充雕塑的基本知识,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为下面的课堂练习打下伏笔。 教师总结: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塑。 (三)什么是俑?俑有什么用处?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佣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直接的关系。 佣是陵墓的地下雕塑 设计意图:为下面要讲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做铺垫 (四)1、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 2、秦陵兵马俑简介视频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泼墨仙人图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 今杭州) 。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据画史记载:梁楷为人不拘小节,好酒,自得其乐,狂放不羁,且任性高傲,在艺术上有自己的创见,不肯随波逐流,因而有“梁疯子”之称。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在他艺术生涯的前期,曾受画院“格律”的严格训练,人物画继承李公麟之画风,后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秋江渔隐图 轴,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苏少版美术八下第9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word教案

苏少版16册第九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教学设计课题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授课人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是苏少版美术第16册第9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的模块。本课主要从陶俑、陵墓雕刻和宗教雕刻三个方面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陶俑、陵墓雕刻的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思想内涵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要注意:1.适量、适度。面对初中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尚不足以把握整个知识面,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重点赏析。较为系统地学习可以留在高中阶段进行,如历史背景、人物、典故等知识融合和串联。2.赏析作品时要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之间互教互学,教师适时点拨、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加深记忆,理解也就为更深刻。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2.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在了解作品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埋解,提高欣赏与审美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以提问互答的法式激发兴趣,以图片展示赏析、讲解的方式,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及艺术风格,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体验雕塑的造型艺术体会艺术家们的情感,体会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进而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激励学生热爱民族悠久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惑。 学会主动学习,增强珍爱国宝文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特点,特别是对其中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美术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赏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古代美术的门类及其艺术特征: 2.难点:用语言和文字评述经典作品。 3.兴趣点:优秀作品表现出的强烈美感。 三、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辨别本课作品的画种,并说出该画种的特点。 2.较高要求:临摹某件古代作品,并说出它的画种.做几点美术评述。 四、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 五、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

六、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评价感受。 4、依次欣赏山水画 《溪山行旅图》板书:山水画特点:灵活性,概括性、情景交融。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08454.html,2006-09-08 15:50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雕塑 摘要:雕塑定义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常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中国雕塑,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中国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关键词:传统艺术、雕塑,中国文化 正文: (一)雕塑的发展史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顺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这两大段中,又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殷商-战国;②、两汉-晋;③、南北朝-五代; ④、宋-清。 1、殷商-战国 ⑴、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三是小型动物或人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doc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杭师院附高罗雪峰目标:使学生对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 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准备:课件制作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活动组织:导入:什么是雕塑?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展开:1、陵墓雕塑: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教师分析:(1)看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学生欣赏:(内容)雕刻的是什么?(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2、宗教雕塑: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的特点。知识性内容组织:导入: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展开:1、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杭师院附高罗雪峰目标:使学生对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成就及艺术 特点。陵墓雕塑重点是霍去病墓雕刻(地面雕刻)和秦始皇兵马俑(陶俑),宗教雕塑重点是四大石窟艺术。难点:分析雕塑艺术的艺术成就。准备:课件制作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活动组织:导入:什么是雕塑?引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成就非常高,尤其体现在中国古代的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上。展开:1、陵墓雕塑:思考:中国古代的历史传统?教师分析:(1)看作品《汉霍去病墓雕刻》学生欣赏:(内容)雕刻的是什么?(主题)为什么这样雕?(理解)体现霍去病墓雕刻的特点。(2)作品《秦始皇兵马俑》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归纳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2、宗教雕塑:教师介绍宗教雕塑的含义。小结:中国雕塑艺术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的特点。知识性内容组织:导入:雕塑是指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铸、焊等手段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具有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展开:1、陵墓雕塑:教师分析:古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杭师院附高罗雪峰目标:使学生对的主要成就及主要雕塑作品有所了解、认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

中国古典绘画欣赏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10-13 14:27: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