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作者:————————————————————————————————日期:

2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

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

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

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

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

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

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

过1000万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

性强。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

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

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城市灾害的类型

目前城市面临各种潜在的重大灾害:如风灾、水灾、震灾、火灾、建筑结构老化致灾、地质灾害、潜在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害、通信信息灾害、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中的灾害等。

三、城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首先必须了解城市防灾减灾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安全。要“研究治本之策,谋划长久之计,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考虑。从根本上消除灾害的不稳定因素,全面地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就是以城市市民的需要为本,以城市市民的生存和安全为本。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现存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状况是千百年才会变化的因素,因此,尽管城市规划只管几十年,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至少应上百年。

2、沿海城市应尽量避免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东南亚海啸引发海底深层地质构造巨大变化,台风肆虐,暴雨成灾,可能都与此有关。在东南亚海啸之后,它会给沿海城市带来哪些危害尚未深入研究之前,建议沿海城市慎重规划沿海地区的开发。尤其是不要在海边开发建设商业区和人口密

集的房地产项目。对会引起地质结构变化的重大项目必须万分慎重。化学工厂选址,应远离城市,设置在山里或偏远乡村。化学品车辆运输时,应有明确的标记,交通要为它让道。

3、城市建设要抓实事。我国的城市中,真正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很少。污水处理系统投入大,运营费用高,回报慢。虽然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与城市道路建设安全也有关,但因为在地下,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不重视。而更喜欢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亮在明处。所以要解决上述一些问题,必须沉下心来做实事。

4、城市应把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尽早建立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系统,硬件软件一起建设。高度重视对灾害的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城市应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5、城市管理强调协调配合,应急联动。公共安全问题首先是个防灾减灾的理念问题,建议在大城市中率先成立综合减灾的管理机构。灾害是可以避免或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灾害发生时,其破坏性是多方面的。需要各个方面进行协调配合,所以要提倡交叉研究,从单一灾害预防进入到多元的系统性预防。而更重要的,是制定“城市灾害预防条例”或“城市灾害法”,和“紧急状态法”,从法律上来保障居民的安全。一旦发生灾难时,使有关部门能迅速调动各种人力物力,制定综合的减灾措施,有效地实行危机时期管理。大城市应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

系,建立统一的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应急制度。包含应急联动,减灾协调,专家决策咨询三大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综合研究。

6、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发展必须强化区域合作联动。如城市发展和水、空气不达标的矛盾。需要加强区域性、跨行政的协调处理,加强区域性的控制工业排污,从源头上、跨地区控制污染已成当务之急.

7、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普及居民的预防理性。确立居民的防灾意识,遇灾不慌。让国民学会应对突发性灾难。一个没有经过专门抗灾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我国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危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能力更差。所以,要在大城市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供市民免费参观、体验,让他们学习在灾难中自救或互救的逃生知识。要把灾害教育写入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进行案列教育。在各区各街道建立救灾队伍,发起成立城市救灾基金,解决灾害不能全靠政府,要把临时捐款改变为常效性的救灾组织。

8、加强法律制裁。对造成公共安全严重后果的,要对肇事者判刑。完善应急机制,从法制上面健全防灾措施,灾害发生半小时内,城市主要领导就能组成危机管理中心,分析灾情,制定对策。加强预防的投入,并把预防与事故问责制度联系起来。舆论要造成强烈的问责压力,不管事件后果是否严重。形成危机预防的制度压力,这样可以避免无数事故。

9、大城市要严格控采地下水,防止地面过快沉降。加强地下水开采监管,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有效抑制地面沉降的速度。

10、城市的信息系统必须设立安全阀门,建立“防火墙”,电脑重要资料必须备分。必须调动电脑精英开展反黑客、防病毒的研究。要加大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同时,要防止各单位自己搞,大量重复劳动,又浪费金钱,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最大作用。

11、城市都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急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各级政府要加快构筑和完善符合城市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大力发展和谐社会,严防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民事调解,安抚困难群众,使其不采取对抗行为。对歹徒则采取严打政策。对外来人员要加强管理,防止极少数外来人员的偷窃等犯罪行为。增加协管员和联防队人员。新闻媒体对恶性事件的报道要把握好度。

P07 物业管理

刘京龙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 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八年前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那场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制度、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每年都有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不同的气象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不够深入,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们要始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持高度警觉,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制度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经成立省、市、县三级减灾委的基础上,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编制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健全的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从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实践来看,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地震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确保主要防洪河道、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证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库安全度汛。加快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形成“中央—省—市—县—乡镇”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城市防灾报告

城市防灾学--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调研报告 一.环境要素设计: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在“将绿色的园林生态型公 园与高雅的雕塑艺术相融合,以自然环境为本,以人 为本”的理念下,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雕 塑主题公园,一个为社会各界所青睐的高品位、国际 化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北京市标志性的新景观。 1.植被 园内的植被景观以及道路划分分东西两部分,西 面主要体现了现代文化,兼有齐备的应急设施,东面 则是弥漫着一种乡村田园风格的布局,应急用地相对 较少,总体来说植物以乔灌木为主,植物高度大多为 3-4米,种植密度不高,大多地方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给与人开阔的视野方便疏散避免迷路。 2.地面 地面大致分为两种铺砖方式一种是左面第三张图 的单一横向铺砖,这种地面铺砖方式结合四周的草坪 凉亭显得相得益彰,另外一种方式是第四张图的这种条状构图方式,多用于大面积广场上的铺砖,植被较少,兼具划分区域的用途,使得区域不致单调。至于盲道这些设施就比较稀缺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见盲道,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也并不多。 3.水体 从第一张图可以看出,雕塑公园内的水系很 丰富,但是面积却不大,方式主要是和道路一起 呈网状交织于园内,东西两部分各有一个人工湖 作为水系的汇集,西面布置较为整齐,东面较为 随意,看右面第一张图可以发现植被是以湖为中 心向四面发散逐步跌落的。 4.建筑物以及构筑物 雕塑公园中最多的便是构筑物以及小品,各类雕 塑设计从视角、空间、尺度上,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 一体,从而彰显出创作理念的国际性。因此,游览其 间,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环境,更能感受到高层 次的雕塑艺术带来的文化冲击。这也正是北京国际雕 塑公园建园理念的体现。小尺度的雕像可以观赏,中 等尺度的雕像可供人休息,合影大尺度的例如右图的 雕塑能营造出一片光环境以及灰空间,为人行道提供 各种奇形怪状的阴影。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14卷2期 2005年4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 OF NAT URAL D I S ASTERS Vol .14,No .2Ap r .,2005收稿日期:2005-01-06; 修订日期:2005-03-01 作者简介:陈志宗(1961-),男,上海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选址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424574(2005)022******* 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建模 陈志宗,尤建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提出了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层级选址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针对高低级设施相对独立和相 互从属的层级选址问题进行了建模。依据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提出了两阶段的层级 选址过程:(1)使用位置集合覆盖模型确定能覆盖全部需求点所必需的最少设施数量和位置,作为基 本等级设施的选址;(2)对独立型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最大覆盖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从属型 层级选址问题,使用极小和准则确定高级设施的位置。对层级选址问题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防灾减灾设施;层级选址;建模;最大覆盖准则;极小和准则 中图分类号:T U98 文献标识码:A A m odeli n g approach to h i erarch i ca l loca ti on proble m of urban d is a ster preven ti on and m iti ga ti on fac iliti es CHE N Zhi 2z ong,Y OU J ian 2xin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anage 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I n this paper the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of urban 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is put for ward and classified .This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m is modelled in both types,in which higher 2l ower level fa 2cilities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mutual subordinate res pectively .According t o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dis 2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 l ocati on p r oble m ,a t w o 2stages p r ocess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is p resented as foll o ws:(1)l ocati on set covering model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necessary m ini m u m numbers of facilities and its l ocati ons,that can cover all de manded points and be taken as the basic 2level facilities;(2)f or the independent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f or the subordinate type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the 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is used t o deter m ine the l ocati ons of high 2level facilities .The app licati on of the model of hierarchical l ocati on p r oble m is als o discussed .Key words:disaster p reventi on and m itigati on facilities;hierarchical l ocati on;modeling;maxi m al covering criteri 2 on;m ini m um su m criteri on 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站、医疗急救中心、卫生防疫站、防灾减灾物资储备仓库、医院等)合理的布局和设点在城市防灾减灾综合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各类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重要的一环。城市防灾减灾设施的选址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宜采用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1~3]。设施选址是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的综述和有代表性的选址模型见文 献[4,5]。选址模型从优化准则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极小和(m ini m um sum )准则和最大覆盖(maxi m al cover 2

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 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若干思考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但在城市地区发生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同时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交通运输事故、建设工程、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各种灾害威胁着我国大多数城市,包括洪水、地震、地质、海洋等传统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暴雨、冰冻、恐怖袭击、城市拥挤、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非传统灾害。2005年哈尔滨市的水污染事件,2006年重庆的高温干旱,2007年大雨造成不少城市的人员伤亡,2008年南方雪灾使不少现代化城市瘫痪等事例表明,我国城市脆弱,难以安全、有效地应对各种严重灾害的袭击,急需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的有效办法 首先,应急避难所形式多样。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空地,包括小花园、小型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人防设施,要求步行10分钟左右到达,这些用地和设施需要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一般只能够用于短时期内的临时避难。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又叫做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它一般指容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中小学操场等,要求步行1小时内到达,这类场所除了水电管线外,还需要配备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设施,同时还要预留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它们平时是休闲娱乐场所,灾害发生时就可以为人们提供长期的生存保障。 其次,我国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目前,北京、上海及大部分省会城市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应急避难场所。如北京城八区有千余处小面积空地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改建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开阔地带面积有5300多公顷。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第一个经过系统规划建造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全国第一个悬挂指示牌的应急避难场所,它属于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从2003年起至今,北京已经建立或改造成了28个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在城八区内均衡铺开,这些场所包括朝阳区的朝阳公园、东城区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崇文区的明城墙遗址公园、海淀的海淀公园、东北旺中心小学、东单体育场等,以备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灾难时供人们避难使用。2007年,天津市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在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全市确定了第一批25个应急避难场所。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26个首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管理中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最后,应急避难所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致使城市绿地建设总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形成的空间布局,造成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老城区绿地严重不足、新建绿地多数分布在城市的周围或局部地段的状况,城市绿地与

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认识(城地1702)

对城市防灾减灾的认识 近几年来,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涌现出若干新的灾害问题,不断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灾害,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安危和财产保障,这就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及严峻的考验。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现代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构筑综合的、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对防灾减灾战略意义的认识,是人类在付出了无数次惨重代价之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9分,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也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中最悲惨的一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数万生命瞬间消失,造成了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重庆松藻矿区和綦江县地段的山难,在半夜三更突然而至的重大山体滑坡,几十户房屋被夷为平地,200多户人家受灾,但令人称奇的是,这起山难未造成一起人员伤亡,这完全得益于村民平日对山体的认真检查,及时预警。 2010年6月13日傍晚,汽轮头道街某栋居民在家做饭时,不小心引发了火灾,通过自身掌握自救常识,有效、及时的扑灭了火情,使全家和邻居们幸免了一场灾难。这也是完全得益于社区对居民平时的防灾减灾的宣传。 防灾减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迫切需要,事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许多现代化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不惜投入巨资,有计划地实行相关演习,并在学校教育中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尽管在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社区防灾和减灾能力总体还是比较薄弱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表现在:居民的防

关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减灾是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是加强减灾能力建设、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我区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荣华街、汉水街、汉正街、宗关街等4个街道15个社区进行了调研,并对全区社区减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全区社区减灾工作的现状 (一)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建立。通过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减灾工作指挥体系,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据统计,全区有113个社区建立了综合减灾机构,占全区社区总数的35.9%。并建立了街道、社区、门栋三级防灾减灾工作组织指挥体制,明确了各级防灾减灾工作职责任务;所有社区建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物业管理公司责任人、辖区单位领导、社区民警、居民代表为成员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构筑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减灾工作管理体系。 (二)应急救助预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我们在社区减灾工作中,比较注重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定和演练。据统计,全区有883个社区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占98%。各社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急抢险抢修工作方案,并定期进行了演练。荣华街中山社区针对辖区内排查的3处灾害隐患,在预案中按照灾害类别明确了灾害预警方式、人员转移路线和救助措施等,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宗关街发展社区定期组织不同类别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社区8000多居民踊跃参与,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感。

均100个社区居民就有15个注册志愿者,他们活跃在多个领域,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防灾减灾、抢险救灾等活动,“人人都是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在这个社区蔚然成风。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通过开展社区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区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区社区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街道发展不平衡。从全区范围看,城市社区减灾工作比村中村改造社区开展得好;全区各街道减灾工作已纳入当街工委、办事处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因地制宜划定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工作整体水平较高。调研发现,有的社区条件很好,但认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有的条件相对较差,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基层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全区11.3%的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够。全区有83%的社区没有对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演练,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多数社区没有明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已明确设立的避难场所标识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有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选择较远,不利居民及时疏散,根本没有划分功能区,其中只有15个社区设立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八年前发生在四川汶 川的那场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时刻警示我们,平静祥和的 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群众安全,是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 救灾工作,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制度、基础设施 和人才队伍建设,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民防灾 减灾意识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不断提升。但由 于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每年都有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不同的 气象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 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不够深入,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一定程 度存在,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们 要始终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保持高度警觉,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和制度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经成立省、市、县三级减灾委的基础上,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加快形成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认真编制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推进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减灾救灾工作标准化建设,加快形成法律齐备、标准规范、制度健全的法治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从多年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实践来看,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气象灾害、城市内涝、地震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灾情信息管理,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评估能力。加强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与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实施公共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确保主要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21~127Journal o f No rthw est F or est ry U niversit y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收稿日期:2009-11-12 修回日期:2009-12-24 基金项目:宝鸡/西部生态谷0研发(K332020904)。 作者简介:曲良艳,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E -m ail:89333559@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532635.html, * 通讯作者:弓 弼,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的教学与研究。E -mail:gongbi@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532635.html, 曲良艳1,弓 弼2*,金立强1,沈兆旭1,任胜普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及要素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为主,提出城市防洪绿地、防台风绿地、防沙尘暴绿地及防滑坡绿地的规划建设要点。不同区域范围的城市根据其防灾重点,在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加以整合优化,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的防灾绿地体系。 关键词:城市;自然灾害;防灾绿地 中图分类号:S7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461(2010)05-0121-07 T ypes of U rban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and Est ablishment of Corresponding Disast er -proof Green Lands System QU Liang -yan 1,GONG Bi 2*,JIN L-i qiang 1,SHEN Zhao -xu 1,REN Sheng -pu 2 (1.College of H or ticulture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2.College of F or estry ,Northw est A&F Univ er sity ,Y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ina) Abstract:Being urban open space,urban green land system play s an im por tant r ole in resistance and r educ -tion o f natural disaster in urban area.It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 -tem of a city.M ain types of natur al disasters and their regi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ur ban ar -eas in China w ere analy zed.T 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fo r prev enting and avoiding natur al disasters w ere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spatial types,scal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functio nal requirements and element of design.T he key points fo r the co nstr uctio n and desig n of the gr eenbelt in flood control,an -t-i ty phoon,ant-i dust and ant-i landslide in urban area w ere put forw ard.It w as pointed o ut that C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 ith the lo cal key issures o f disaster pr eventio n to select o bjective methods in green spa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nd to m ake integ ratio n and optimization,to built g reen spaces suitable w ith local situations. Key words:city;natural disaster;disaster -pr oof g reen land 城市绿地系统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空间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防灾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 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 [1] 。绿地在城市中的分 布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等不同,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如:城市边缘防护林带能够有效减缓风灾;各类隔离绿化带及道路绿化带可减缓城市火灾蔓延;滨水绿地及湿地公园可有效减少城市水灾;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及街头小型

公园规划和防灾减灾.

1、公园规划设计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综合公园(G11分为:全市性公园(Gl11、区域性公园(G112两类,由于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条件、历史沿革等具体情况不同,综合公园的规模和分布差异较大。综合性公园活动内容多,各种设施会占去较大的园地面积,为确保公园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绿化景观,公园规模一般不宜小于10hm2。 全市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的市级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的绿地。其用地面积随全市居民总数的多少而不同,一般在100hm2。在中、小城市设1~2处。其服务半径约2~3km,步行约30~50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20分钟可达。 区域性公园在大城市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其用地属全市性公共绿地的一部分,其面积依据行政区的居民的人数而定,园内有较丰富的内容的设施。一般在区内可设1~2处。服务半径约1~1.5km。步行约15~25分钟可达,乘公共汽车约10~15分钟。 2、昆明城市绿地规划 要在居住区相对集体的区域设置居住公园及小游园,结合水系。河道及重要景观廊道设置带状公园,并按照“步行五分钟,500米达绿地”的原则布置小游园和街旁绿地。 新建居住区应严格按规范控制绿化指标,绿地率不低于45%,小区及游园人均1平米,服务半径200米的标准安排。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凸显地方特色景观。 在环滇边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建设人工湿地,营造人工防护林带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地区,形成中心城中药的景观绿地。

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 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 4.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4.1城市防灾绿地规划 城市防灾绿地规划,应当在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完善连接大公园、河流、农田等开敞空间的避难网络系统,着重规划好城市滨水地区的减灾绿带和市区中的一、二级避灾据点与避难通道,建立起城市的避灾体系。 (1一级避灾据点 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的场所。应按照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避难场所的合理服务范围,均匀地分布于市区内;常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等。为保证一级避灾据点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必须保证其与地质危险地带和洪水淹没地带的距离在500m以上,并至少有两条以上避难通道连接。 (2二级避灾据点 震灾后发生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往往是灾后相当时期内避难居民的生活场所,可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3避难通道 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同时,为防止城市居民避灾地、城市自身救灾和对外联系等发生;中突,避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主干

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作者:————————————————————————————————日期: 2

如何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是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防灾减 灾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灾害的特点和城市防 灾减灾工程现状。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前提。 我国的大城市众多,高楼林立,人口密集,日益繁荣。但大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灾害问题,决不能忽视。城市灾害指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及社会安定、造成公众安全失衡的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综合体。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灾害都要有预见,应当关注内部问题,严防出现重大危机,防患于未然。 一、城市灾害造成巨大影响的原因 灾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它们在城市 地区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大。这是因为: 第一,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一般来 说,城市规模越大,则人口密度越高。例如上海市670平方公 里的中心城区内,却居住着911万名户籍人口,加上近50万 名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同一时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数量已超 过1000万人。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人口密度极高,人员流动 性强。一旦有灾害发生,危害超过村镇。 第二,城市是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财富集中之地。城市 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大城市更是重中之重。一

旦灾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惨重。有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危期,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6500亿元,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第三,城市居民对于危机防范意识不强,缺乏整体意识,公共意识。由于我国贫富差距增大,它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安全,特别是公共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危害。有的城市中不法分子大量偷窃金属制品,窨井盖、人行天桥自动扶梯挡板、马路扶拦、通讯电缆等公共设施被盗,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 第四,城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我国大多数城市政府的管理基本上是垂直式的,平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出现问题层层汇报,往往耽误第一时间。不少城市管理者缺乏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城市整体安全的研究,更缺乏区域内城市一体化和协调管理的研究。政府官员考核政绩,往往与建设成果挂钩,很少与防范灾害能力联系。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严重堵塞,人居环境差。这主要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第五,城市规划没考虑灾害,盲目在海边发展商业,房地产和制造业。从理论上讲,中国沿海城市也存在发生类似于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和洪灾的可能。地面下沉、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都建在海边;石化,钢铁和制造业建设在海边开发区。所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难发生频繁、灾难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峻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难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多亿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难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是从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动身作出的重要部署。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关于深入贯彻降实科学进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观念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且,随着社会财宝的相对丰裕,广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防灾减灾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自然灾难是对人类生存进展的严峻威胁。一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难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差不多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关于我国来说,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贯彻降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全然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别懈,别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树立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自然灾难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进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面对自然灾难,故意识和无意识大别一样,有预备和无预备大别一样,预备好和预备差大别一样。灾难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管理。其中,预防是上策,避让和管理都要付出较高代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救灾思维模式,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难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损失。 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思想。不管是灾前的预防依然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赖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经过科技进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难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别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树立系统防灾减灾的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妨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我们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做好预案制订、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灾难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别同类型自然灾难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难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 二、抓住重点要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难种类繁多。抓住要害,重点突破,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必定挑选。当前,应突出抓好四种灾难的防治。 地震灾难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峻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难,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全国因各类自然灾难死亡的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作为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省从开始,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实施了预防和处置地震灾难十大能力建设,即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造物抗震设防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