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中西医结合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现代医学、中医学常用的诊疗疾病的思维方法,两者各有长短。如何针对两者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扩大疾病治疗范围,提高疗效是二者应用的难点。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同行有所裨益。

1.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概念辨析

辨证论治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以此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现代医学“辨病论治”主要是经过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推理,得出对疾病内在的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本质认识,然后针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确立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不足之处

中医辨证论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多从整体出发,偏重于症状之间的联系,偏重于宏观;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多从局部出发,偏重于事物的单个变化,偏重于微观。这两种全然不同的医学思维方法,都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二者各有所短。

2.1 中医辨证论治之不足:

2.1.1 临床存在无证可辨者。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日益精锐,临床上发现一些仅靠中医传统“四诊”无法发现的疾病,即患

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844387.html, 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玥胡纯翼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 摘要:实验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克罗恩病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有化学诱导炎症模型、免疫学模型和基因模型等。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动物模型 克罗恩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1],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约l0%的结肠炎尚不能分类[2],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尚未解决的难题,故需采用动物模型来帮助进行研究。主要模型建立方法有化学诱导、基因工程、细胞移植和自发性动物模型。本文就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作一综述。 一、化学法诱导的动物模型 (一)碘乙酰胺 碘乙酰胺是一种巯基化合物的阻滞剂。在动物结肠内滴注巯基化合物的阻滞剂减少巯基化合物时,肠黏膜就会发生炎症性损伤,症状主要包括腹泻、体重减轻、结肠粘连扩张和黏膜损伤等。这种模型常被用于研究吸烟对于结肠炎的影响,因为人们发现,尼古丁对UC有改善作用,对CD则会加重其症状[3]。 (二)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能够诱发啮齿类动物近似人类CD的结肠炎,并显示出剂量依赖性[4]。将吲哚美辛用无水乙醇完全溶解,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与饲料一同给予未经禁食的动物即可。该法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抑制了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的合成导致,加之肠道菌群促进了炎症的产生。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方便制备,对于急性慢性结肠炎都适用,缺点则是病变范围较小,仅集中于小肠中段,并不会累及回肠。 (三)乙酸 乙酸是一种有机酸,可对小肠上皮层造成特异性损伤,从而由肠内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反应。造模方法用硅胶软管向禁食大鼠肛门内8cm处注入1ml的乙酸(浓度4%~10%),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的急性肠炎,简便且成本较低,缺点在于自愈性强,不能满足IBD慢性、复发性的特点。 二、免疫法诱导的动物模型

克罗恩病

主要的几点: 生冷辛辣食物、奶制品、酒、碳酸饮料、肥肉,长纤维食物少吃这个病个体差异很大,要自己感受,上面以外的食物如果吃了感觉不好就不要吃了此病以现在的医学条件是无法治愈的,要长期吃药控制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为止尚未确定。近年来的研究趋向认为本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多种外源性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易感性 (1)遗传因素:大量资料表明,Crohn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单卵发育的孪生子之间患Crohn病的一致性比率明显升高,为67%,而双合子的孪生子,其一致性比率仅为8%。同时发现Crohn病患者与配偶之间表现为不一致性,且与普通人群无差别。以上表明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另有报道,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家族中此病的发病率高,并发现主要是那些阿斯肯纳兹(Ash Kenazi)人种。对散居在世界各地的阿斯肯纳兹人的调查,其Crohn 病的发病率高于那些同一地区居住的非阿斯肯纳兹人的居民,可能阿斯肯纳兹犹太人代表着人类中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也有报道表明,Crohn病患者多与HLA-DR4型血清抗原有关。遗传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本病的发生尚不清楚。有人认为遗传基因决定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其对一些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具有过强的免疫应答反应。 (2)易感性的改变: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rohn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对肠道内多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异常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患者固有膜的T细胞激活增强,包括T细胞激活的表面标志表达增加,T细胞细胞活素生成增加,以及细胞毒T细胞功能增加。这种T细胞激活的增加导致了效应细胞(如中性白细胞)的聚集。并随后合成破坏性物质(如蛋白酶和反应性氧代谢产物),由此造成Crohn病肠损伤。T细胞激活的触发机制尚不清楚。过去曾有人坚信是慢性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但无可靠证据。目前认为可能不是单一的,更可能由一些广为存在的触发物质所激活。 Crohn病的根本缺陷导致了T细胞永久处于激活状态,这种缺陷是目前探索的课题,它可能是外源的抗原、增加的抗原传递(肠渗透性增加)以及有遗传倾向的黏膜免疫障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研究表明,关于本病曾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尚无可信的证据表明存在有直接与任何自身抗原(这种抗原可引起Crohn病中所观察到的炎症过程)相关的免疫应答。 2、外源性因素 (1)感染因素:早年因Crohn病的病理表现与非钙化的结核病变相似,曾怀疑本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但用各种方法均未能分离出此病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从Crohn 病切除的肠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培养出Kansasii分枝杆菌或与结核杆菌类似的分枝杆菌的报道。研究发现,这些分枝杆菌接种于小鼠腹腔中可在其肝、脾中发生肉芽肿并出现抗酸杆菌。再把这些抗酸杆菌给乳羊口服,数月后羊的回肠末端可发生非干酪性肉芽肿。从而认为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霍光磊 泰山医学院附属邹平人民医院,山东 邹平 256200 【关键词】:辨病;辨证;现代医学技术;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017-2 长期以来人们论及中医特色,多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然查研古籍辨病论治早于辨证论治,纵观现代辨病论治更具开放性、主导性。在中医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借鉴现代医学诊诊断方法的辨病,结合各种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必将能经得起检验、评定,结果更直观,可重复性更强,为中医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出现先后与基本关系 中医学的发展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积累总结而成,先是单味药治病,即某药治某病,而后多药组方治病。马王堆出土的迄今发现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52类103种疾病,医方283个,基本上是病名之后列出处方的辨病论治。《内经》中所载十三方也是对病治疗,如怒狂以生铁落饮治疗,这可以看作是辨病论治、专病专方的雏形。《金匮要略》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杂病诊疗体系,全书所列一百余种疾病大多有专方治疗。[1]如肠痈的大黄牡丹汤,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脏躁的甘麦大枣汤等等,历两千年仍有效于临床,彰显辨病论治的生命力。 辨证论治是在人们对疾病认识更加细致以后,认为只辨病对复杂疾病的治疗针对性不强,逐步把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概括为证。[1]《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在当时对病认识相对笼统的情况下,辨证显的尤为重要,是辨病论治的进步。在后来的发展中辨病与辨证齐头并进,如《千金方》中有的按病列方,有的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外台秘要》既按病列方又分证列方。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使中西医之间必然要有所比较,而证的概念更能强化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动态变化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理性优势,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能显示中医独特一面的东西,因而它成了中医学的特色。于是把辨证论治的地位和价值抬的很高,以致有掩盖辨病论治的嫌疑。但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做出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而证只是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概括。病与证的关系正如《赵锡武医疗经验》所说“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 当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存在的问题 2.1 辨病之病不够细致 中医的很多病名主要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症状或体征而确定,特异性差。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基础上,不可否认它对病的认识更细致、深入、具体,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 2.2 辨证之证不够规范 虽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便对证的规范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而且至今成果也不在少数,但仍未解决根本问题。目前证的本质研究仍然在缺乏统一标准的状态下进行。证的名称、证的诊断标准等未能规范化,可能导致证的相关性研究(包括基础与临床)出现某些差异[2]。正是由于证的“灵活无边”,以致难以重复和难以评定疗效的弊端,成了制约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瓶颈。[3] 2.3 辨证论治的局限性 证是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得的临床资料而确立,与现代科技手段比较只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得临床资料显得相对单薄,证也就难以精准。以致出现了有病无症无法辨证,如乙肝患者无症状、体征时现代检验方法却能诊断其病;肾结石患者很多是在B超查体时发现,非一般望闻问切能所及。还有许多异病同证,如不用现代检查确诊其病,则愈后判断难保准确。如肺癌与肺结核都可出现阴虚咳嗽证,但其愈后却大不相同。 3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健康发展的道路,固步自封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医的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也应有所取舍、创新、发展。 3.1 辨病要首先(也相对容易)吸纳现代科技成果 西医早先并不优于中医,到了相当于我国明朝的文艺复兴时期,神学统治才被打破,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正如资本主义先从封建社会的薄弱地带发展壮大一样,中医的理论体系已发展的相对完整,新的事物较难插足其中,反而是理论体系相对薄弱的“老西医”率先扛起了科技新旗帜,现代科学发现一项项地被西医所用,带来了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 中医与西医因研究的方法与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理论,但他们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所以二者从本质上不应有绝对的冲突,正如此西医在人体解剖学上取得的认识才能被中医完全所接纳。正如没有邓小平领导的解放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一样,中医也要再解放一下思想,只要认为它正确的东西,中医也尽可拿来为我所用。辨病亦如此,承认它辨的更明晰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借鉴应用,其实目前正规中医医院辨病都已用中医、西医两个诊断,可否更简练一点,值得探讨。 3.2 辨证要用两条腿走路 中医辨证要学会用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两条腿走路,在患者自我感觉有不适症状,而现代医学各项检测未能显示异常的情况下,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和参,辨证论治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西医虽有病名诊断,但病因不十分明确,治疗手段只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时,中医的辨证论治反而显得更全面。望闻问切是古人所能获得的临床辨证资料的最大手段,而如今现代医学影象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等等手段我们可视为是对望闻问切的延伸与发展,通过它们所获取的临床资料理应应用于临床辨证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无症有病无法辨证的问题,还可以 (下转第19页)

克罗恩病的护理查房

时间:1.20 地点:护士站 内容:护理查房 主持人:护士长 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是共同学习一下克罗恩病的治疗护理。 下面由责任护士汇报病例:7床陶宪武男84岁,主因粘液便伴发热半天来诊,12:27以“克罗恩病”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0余年,克罗恩病史7年。入院后应用头孢哌酮,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治疗。1.7患者鲜血便500g,加用生长抑素3mg静滴,1.10大便颜色正常,1.14停用,1.8给予红细胞2u静滴,给予甲泼尼龙 80mg静滴,1.15减量至60mg,1.17减至40mg,现患者大便正常,应用泮托拉唑,木糖醇,静滴。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名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粘膜的免疫系统异常所致的炎症反应有关,下面由xx说相关因素。 护士a:克罗恩病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系统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相关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了解相关因素,下面由董珊珊说一下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腹胀、恶心、呕吐、血便等。约80%以上的病人以腹痛为起始病症,发病较急,一般腹痛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为间歇性的阵发性疼痛,有时可累及全腹;约80%的病例有腹泻,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常带有恶臭,但少有脓血便。但在急性期,小肠病变广泛或结肠有溃疡性病变时可出现明显的血便,甚至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 2.全身症状多数病人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低热,少数急性期的病例和并发急性穿孔者可出现高热;由于长时期的腹痛、腹泻、肠道功能减退,病人可有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可有发育迟缓等。 由护士b说一下治疗: 1.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无并发症时,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可缓解有关症状。活动期宜卧床休息,给高营养、低渣饮食。严重病例宜暂禁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采用肠内或肠外高营养支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 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 手机百科个人中心 收藏50 辨病论治 编辑 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 1概述 2与辨证得关系 3沿革 1概述 中医诊疗疾病得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得各自特征,作出相应得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得或特异得治疗。一种具体得病往往具有特定得病因、病机与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与正虚邪凑得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得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得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得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得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与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得关系 各种疾病发展过程得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得,或由于患者得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得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得证。因此“病”与“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得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得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得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得共同证候。因此,辨病论治与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就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得诊治疾病得方法。 3沿革 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得认识而产生。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得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得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得医方30多个。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得辨病论治思想。至,所记载得病名已达300多个,其中有得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转归、传变及预后,并提出治疗原则;对有得病种作了专病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内经》中除采用针灸治疗外,还提出13首中药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癫狂、乌骨丸治血枯等,体现了专病专方得论治思想。《内经》中辨病论治得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得原则与方法已得到了确立。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得角度丰富发展了辨病论治得思想与方法, 如唐代、宋代、记载了大量得病名及相应得治疗方药。东汉得《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得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得中医诊断疾病得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得影响。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形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精)

克罗恩病 第一章概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rohn 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黏膜至浆膜,贯穿肠壁,病变多呈节段性、非连续性分布,可累及胃肠道,甚至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最为常见。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回肠型、回-结肠型和结肠型。该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国家,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发病女性高于男性,表现为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腹部包块及皮肤和关节病变等肠外表现,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第二章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现代医学的认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极其活跃,目前认为本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近来在西方人群中发现与 CD 易感性一致的在染色体 16q12 NOD2/CARD15 基因的三种不同编码区,然而在日本、南韩、中国多种研究中均未发现如此一致性,提示 CD 的基因背景有所不同。本病有遗传易感性,但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像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等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二)感染因素 长期对于微生物感染与本病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病灶常多发生于细菌接触最多的部位,在本病患者肠粘膜中已检测出副结核分歧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及其产物,致病菌在肠道中异常增殖,改变肠道正常内环境,特别是菌群失调,经细菌及其毒素产物等反复作用下,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使肠粘膜持续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环境因素 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吸烟与发病密切相关。口服避孕药者患病危险性增高,与用药时间呈正比。阑尾切除者和母乳喂养者患病危险性降低。流行病学统计亚洲人群移民至高发病率地区后发病率增高,我国近年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四)免疫因素 本病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肠粘膜固有层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浸润,免疫激活主要限于胃肠道,且处于反应持续状态。同时有T细胞效应功能明显增强,表现为一种Th1活性增加,产生INF-γ和IL-2,介导细胞免疫,非干酪性样肉芽肿是细胞免疫的结果。由于参与免疫炎症过程中因子和介质相当多,相互作用间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信息传递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病理 病变可涉及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但少见。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镜下肠段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晰,呈跳跃状。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其上端肠管扩张。 粘膜面典型病变有: ①溃疡: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肠壁可有脓肿。 ②卵石状结节: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

辨病与辩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但张机所说的“证”,是与“脉”相对而言的。“证”即是“证据”,与“脉”都是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是辨证或辨病的材料和依据,而非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上所说的辨证结果的“证候”。自张机之后,辨证之“证”基本上都是指“症”而言,中医学所说的“症”,包括症状和体征。我们现在所用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版教材和规划教材)中的“证”,是指“证候”而言,即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一组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证”。但在中医临床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中,“证”仍然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辨证论治仍然是辨析症状,随证加减也仍然是根据“症状”权衡药物的应用。“证”由“症状”转为“证候”,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实际上是近几十年的事,可能得益于一些医学家,主要是一些西学中的专家,进行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之需要。为了研究某个病的中医学的辨证治疗,研究某种病的不同证的内涵,或多种病的相同证的内涵,就必须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作一客观认定,从形态和机能两方面的改变作出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而证作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本质的概念便产生了。毫无疑问,证的这一概念的应用,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疾病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医学证的现代研究,可能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虽然中医学也讲辨病,但由于中医学对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确切病变部位的认识没有现代医学深入和细致,现在诊断疾病一般不再用中医学的宏观辨证思维,而用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方法。也就是通过望、触、叩、听来采集有关病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 纲辨证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 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 手机百科个人中心 收藏50 辨病论治 编辑 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 1概述 2与辨证的关系 3沿革 1概述 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 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 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的辨病论治思想。至,所记载的病名已达300多个,其中有的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转归、传变及预后,并提出治疗原则;对有的病种作了专病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内经》中除采用针灸治疗外,还提出13首中药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癫狂、乌骨丸治血枯等,体现了专病专方的论治思想。《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已得到了确立。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辨病论治的思想和方法,如唐代、宋代、记载了大量的病名及相应的治疗方药。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

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克罗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导读: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 病因尚未明,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免疫异常、感染和遗传因素似较有关。 (一)免疫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半数以上血中可检测到结肠抗体、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以及补体C2,C4的升高。利用免疫酶标法在病变组织中能发现杭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组织培养时,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毒性,能杀伤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切除病变的肠段,细胞毒作用亦随之消失。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亦呈异常反应,说明有细胞介导的迟发超敏现象;结核菌素试验反应低下;二硝基氯苯(DNCB)试验常为阴性,均支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近年来还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如 II-1,2,4,6,8,10,y干扰素和a肿瘤坏死因子等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有关。说明CD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一定关系。 (二)感染应用特异性的DNA探针以PCR方法发现2/3CD患者组织中有副结核分枝杆菌(MP);用CD组织匀浆接种金黄地鼠,半数出现肉芽肿性炎症,40%为MPPCR阳性;CD组织中可找到麻疹病毒包涵体;在无菌环境下,实验动物不能诱发肠道炎症;另外甲硝唑

对CD有一定疗效。所有这些均提示感染在C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三)遗传本病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就发病率而言,白种人高于黑人,单卵双生高于双卵双生;CD患者有阳性家族史者10%一15%;研究发现本病存在某些基因缺陷。以上提示本病存在遗传倾向。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常见病辨证论治 一、感冒 感冒之病虽平常,彻底治愈最相当。万病之源莫小视,时时刻刻要提防。 感冒源于西医名,鼻塞流涕气不通。恶寒发热身不适,咳嗽咽痒头也疼。 小秘方: 各型感冒:葛根30克、白芷20克、辛荑20克、连翘15克、兰根30克、贝母15克、黄豆20克。 高度发烧:加生石膏50---100克 热而无汗:加麻黄20克 风寒感冒:加桂枝20克 风热感冒:加桑皮20克 湿热感冒:加生薏米仁50克 身体虚弱:加沙参50克 经我几十年观察,运用此方,如辨证准确,三天内可彻底治愈重感冒,治愈率高达95%以上。 二、头痛 头痛外感与内伤,病因两类最平常。内伤七情入髓海,外感六淫犯清阳。

风寒头痛连项背,川芎茶调散荆防。 风热头痛胀欲裂,石膏川芎芩连尝。 风温头痛多发烧,可用大剂白虎汤。 风湿头痛重如裹,薏苡汤内加藿香。 肝阳头痛烦易怒,天麻钩藤饮正方。 肾虚头痛腰酸软,金匮肾气丸相当。 血虚头痛心悸动,随证加减四物汤。 气虚头痛晕绵绵,补中益气可生阳。 痰浊头痛昏蒙闷,半夏天麻白术汤。 瘀血头痛如锥刺,加味通窍活血汤。 太阳头痛蔓荆引,阳明头痛白芷尝。 少阳头痛柴芩用,厥阴头痛吴芋良。 痛如雷鸣雷头风,湿热挟痰直冲上。除湿化痰驱邪出,可用醒脑清震汤。 偏头痛证病势剧,或左或右不正常。其痛暴发连眼齿,加减镇肝熄风汤。 三、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咳,总体表现肺脏多。固本培元重脾肾,开门打狗不留邪。 肺气不清难宣肃,咳嗽咯痰病立生。有声无痰是为咳,有痰无声是嗽名。 痰声并见为咳嗽,辨证论治莫放松。外感麻杏石甘汤,内伤

脾肺用补中。 风寒袭肺咳声重,咽痒气急鼻不通。疏风散寒宣肺气,三拗止嗽最相应。 风热犯肺痰稠黄,头痛干咳又恶风。疏风清热兼化痰,加减桑菊饮力雄。 风燥伤肺兼头痛,咯痰带血咳连声。疏风清肺润肺燥,桑杏汤内二地冬。 痰湿蕴肺咳反复,粘痰咯出咳即停。健脾燥湿化顽痰,二陈三子力最雄。 痰热郁肺气息粗,咳嗽声高痰味腥。清热化痰肃肺气,百合石膏加款冬。 肝火犯肺咳胁痛,痰滞咽喉咯不清。清肺平肝降气火,龙胆泻肝泻白从。 小秘方: 1、风寒型 紫苏20克、杏仁20克、川贝10克、生姜20克、红糖20克 水煎服,日2---3次。 2、风热型 双花30克、薄荷20克、桑皮20克、杏仁20克、冰糖20克 上为一日量,水煎随意饮。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疲劳为主的病证分析 杨维益 长期以来,辨证论治一直被视为中医学在临证时的精髓,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在历史上,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辨证论治。古人在防治疾病时,首先是辨症论治,以後发展为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 方剂辨证及辨病论治的时间早于辨证论治。它们是辨证论治的前身。辨病论治与方剂辨证都是确定某方治疗的病或症候群,一方仅治一病(症候群),或一病仅有一方(以後扩展为若干方)。即所谓方病相应。方子、疾病与症候群都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病或症候群来选择不同的处方。辨证论治是在确定证後,可选择相应的方。证是固定的,但方子可以选择,药味也可适当加减,根据病人当时的临床表现来选用相应处方和加减药物。这是方药与证相应,意味著辨证论治有著一定的灵活性。 《内经》中的鸡矢醴治疗鼓胀,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是以专方治专病,属于辨病论治。以後,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了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三方面的内容。例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是方剂辨证。奔豚汤治奔豚、鳖甲煎丸治疟母是辨病论治。同属太阳病。根据病情不同,如发汗後,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下之後,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等是辨证论治。在《伤寒论》之後,辨病论治、方剂辨证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在明代,孙志宏的《简明医彀》中对200余种各科病证,各列出主方一项,成为典型的辨病论治专书。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的卷十三至卷十五中,列出内外妇儿诸科各病专方。卷十六则为祖方,提出“字有字母,方有方祖”,如桂枝汤类中,列出桂枝大黄汤、小建中汤等29个方剂,供方剂辨证使用。可见自汉至清,辨证论治始终与辨病论治共存。 辨病论治的特色是一病一方。如《金匮要略》中的“诸黄,猪膏发煎主之”、“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者,红兰花酒主之”均属此类。辨证论治的特色是同病异证则用药各异,例子不胜枚举。前者重视病的徵结所在,著眼在病;後者重视人的差异,包括体质差异在内,著眼在人。在诊治疾病时,两者均占重要地位。以慢性疲劳为主诉的病人为例,我们认为这些病人的表现,既有机体正气减弱,又有肝气失于疏泄而致气郁、痰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治疗时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注意调整肝脏的气化功能。在临床时,使用补中益气汤作为基本方剂(辨病——中医的病,有时是指主症)。同时又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适当加减药物(辨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一陶某女 70岁 主诉疲乏无力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出现疲乏无力,头痛且眩,气短,喜引太息,多汗,畏寒,口苦,口臭,周身疼痛不适,心烦,记忆力差,性情急躁,喜冷食,纳谷尚可。近二月于大便时肛门有下坠感。脉弦,舌红,苔白少津。 辨证:气虚下陷。 立法:舒肝健脾。

克罗恩病的病因、病理和小肠钡灌X线表现

克罗恩病的病因、病理和小肠钡灌X线表现 …… 美国西奈大学Fiocchi教授在阐述IB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提出以下观点: (1)IBD的发病过程漫长,可能出生时已具有IBD的遗传易感性,以后经历环境因素,微生物致病原的作用,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病理的改变,直至出现临床症状,此为发病的最后阶段。(2)随着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克罗恩病的多基因异常表达,将来有可能在其临床症状出生前就可根据其基因改变而诊断。至今未发现IBD特定的致病原,但肠道菌群致病已受到重视。(3)IBD炎症发生发展有多种途径,早期联合用药,可有效阻断本病炎症的发展途径。 本病的发病部位以末端回肠为主,结肠(包括回盲部)和肛周为好发部位,病变早期它是一种肉芽肿性炎症,自粘膜下累及肠壁全层,小淋巴管内皮因增生而阻塞,淋巴液外漏,造成粘膜下层水肿,组织学上表现为小肠壁全程性炎症改变。 此期X线表现为小肠粘膜皱襞增粗,变平或变直,病变肠段可出现分节,舒张功能性改变。随着病变的发展,小肠粘膜面有多数匍行裂隙样纵行溃疡,病理上见纵行排列的多发小溃疡、小糜烂与阿弗他样溃疡,其糜烂与溃疡多因淋巴滤泡的局限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所致,并伴有非干酪性类上皮样肉芽肿,X线表现为与

肠管方向一致的纵行溃疡为特征性表现,位于肠系膜附着侧。由于粘膜下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使粘膜表面呈结节状隆起,呈铺路卵石状。X线表现为溃疡周围粘膜皱襞向中心集中,呈小息肉样或卵石样充盈缺损,此为典型的“卵石征”;溃疡与肠管纵轴平行,大多位于系膜侧,肠管外形常固定,故局部蠕动减弱或消失,X线表现为肠系膜附着侧小肠壁僵硬,纵行溃疡对侧肠管呈一个或多个假憩室样变形为本病又一特征性表现之一。 病变后期,由于肠壁的肉芽肿病变以及纤维组织增生,使小肠壁呈皮革样增厚,肠管狭窄,其近端肠腔扩张明显。X线表现为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僵硬,钡剂充盈时呈不规则线状狭窄,呈“线样征”改变,但很少会形成梗阻。晚期部分病人会有瘘管与肠梗阻的X线征象。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

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 75年前,Penner而和Crohn最先描述了肛瘘为克罗恩病的并发症之一。据调查,20%的克罗恩病患者并发肛瘘,其中30%的患者会反复发作。克罗恩病诊断1年时,肛瘘的发生率为12%,当诊断时间达20年时,其发生率翻倍。 肛瘘给患者带来巨大负担,然而目前关于肛瘘的文献十分有限,为此,来自荷兰、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组成了一个工作组,搜罗了4680篇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得出克罗恩病肛瘘分类、诊断及治疗的全球共识,于2014年6月7日在线发表在 Gut 杂志上。 分类及评分 1、一般分类和评分 (1)一套临床实用的克罗恩病肛瘘分类有助于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推荐级别:1C。 (2)克罗恩病肛瘘活动评分必须能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 推荐级别:1C。 讨论:目前已有好几套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来定量评价克罗恩病肛瘘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共识推荐最好分别制定分类标准及评分系统:制定分类标准时,应考虑解剖学因素;制定评分标准时,应评估肛瘘活动情况,并且能敏感地反应治疗效果。然而,其分类及评分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2、肛瘘活动 肛瘘活动的评估必须同时参考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 推荐级别:2C。 讨论:肛周疾病活动评分(PDAI)是根据患者生活质量(疼痛程度、活动及性生活受限)、肛周疾病的严重程度(瘘管流出情况、肛周疾病类型及硬化程度)制定的李克特五分量表。当PDAI>4分为界值来判定瘘管引流及局部炎症活动时,其准确性为87%。 “瘘管引流评价”最初在英夫利昔单抗相关的一项RCT研究中用来定量评估瘘管愈合情况。瘘管闭合定义为无引流(手指轻压除外);有反应定义为连续两次随访时引流量降低50%以上;缓解指连续两次随访时未发现任何瘘管。然而之后的RCT研究中,也发现其存在一些缺点。 MRI研究显示内瘘愈合较临床愈合迟滞12个月左右,为了将瘘管的解剖学位置及炎症活动情况的影像学表现相结合,van Assche等设计了一套基于MRI的评分。解剖学因素包括瘘管的数目及走形,活动程度则包括T2相高信号、脓肿及直肠炎来反映。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胃肠病学2007年第12卷第5期 近年来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我国似有增高的趋势,其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需临床医师有足够的认识。 一、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数CD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隐匿,病程进展较缓慢,无特异的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的血清学指标,加上小肠部位检查较困难以及医师对此疾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断达数月甚至数年。因此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较为困难。 CD的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发热、便血、腹块、肠瘘、肛门疾病等,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进食后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患者应怀疑本病,如出现肛门疾病和CD的肠外表现或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则更应怀疑有CD。 对疑诊患者应选择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等检查。小肠造影检查对小肠病变的诊断很重要,发现多发的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肠壁增厚、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和鹅卵石改变将有助于诊断。CT和B超检查能了解肠壁病变和肠外并发症。为排除肠结核还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为了解CD的活动程度,还应行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检查。 消化科医师应熟悉CD的内镜下特点。早期CD肠黏膜可见散在的白色、浅表、小圆形溃疡,形似阿弗他溃疡。进展期可见:①形态不规则的深大、纵行溃疡,溃疡周围黏膜球状或颗粒样增生性隆起,有的呈铺路石样隆起,称为卵石征;②当病变段肠壁肌肥厚以及广泛纤维化后,肠壁显示僵硬、肠段环形狭窄,出现梗阻症状;③多节段肠段的跳跃性病变,可涉及小肠和结肠,病变肠段之间的黏膜正常。具有上述改变的全部或者两项,才能有把握诊断CD。 病理检查对确诊CD很重要,一旦检出非干酪样肉芽肿,即可诊断。我院近年内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见本期267~269页)显示,CD患者中发现肉芽组织的仅占29.3%(12/41),其余的仅为淋巴组织增生、黏膜组织慢性炎,因此很难仅仅通过内镜活检病理检查作出CD诊断。 CD的诊断标准[1]:①非连续性或区域性病变; ②卵石征表现或纵行溃疡;③全层炎症性病变(肿块或狭窄);④类肉瘤样非干酪性肉芽肿;⑤裂沟或瘘孔;⑥肛门部难治性溃疡和肛裂。具有①②③者为疑诊CD,再加上④⑤⑥中的一项即可确诊,如有④者,则只要①②③中的两项即可确诊CD。总之C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内镜加病理检查、小肠造影检查以及治疗后的反应,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诊断。 CD的鉴别诊断亦非常重要。据我院资料(见本期267~269页)统计,CD发病部位最多见于小肠和结肠,小肠和结肠均有病变者占48.8%(20/41),回盲部受累占17.1%(7/41),单独累及结肠占14.6%(6/41)。无论是CD、肠结核还是肠淋巴瘤,其主要病变部位均为末端回肠,因此需了解患者末端回肠的情况,并与原发性肠淋巴瘤、肠结核、肠Behcet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病等鉴别。有文献[2,3]报道,CD与原发性肠淋巴瘤难以鉴别,血小板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增高是活动期CD的标志,但大部分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也有这些改变,故不能作为个体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指标。肠淋巴瘤,特别是溃疡型淋巴瘤在内镜下可能会被误诊为CD,但淋巴瘤的肠段黏膜呈连续性增厚,其圆形大溃疡亦与CD内镜下表现不同,如能得到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即可明确诊断。CD与肠结核也难以鉴别,2006年在南京举行了两次消化疑难病例讨论,一次是CD被误诊为肠结核,另一次是肠结核被误诊为CD,说明两病的鉴别较为困难,需要经验的积累。两病的内镜下表现不同,肠结核以环行溃疡为主,而CD的溃疡深大,呈纵行。 在诊治CD的过程中要对诊断提出疑问,尤其是对急性单次发病、以急性发病而诊断、近期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抗生素、老年人突然发 ?述评? 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要点 徐肇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210008) 257??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 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 并作注释。清朝章虚谷著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但“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涉及辨证、论治、审证、辨治、证治、施治等词组”。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固定的词组。 “辨证论治”作为现代中医学固定术语的真正出现是1955年。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而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辨证论治体系”.任氏是从中医学整体的高度来认识辨证论治的意义,并明确提出了“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这一方法,就成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任氏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依据提出“辨证论治”,可以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要探讨“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何谓辩证。任应秋先生曾清楚地表明,他所提出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包括了在辨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论治。当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仍然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时,他则进一步直接了当地强调了“中医的辨证,主要就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观点。 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明辨证型病机,同病异治,突出个性。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机体状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证,正是反映了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复杂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患某种相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各不相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因此,虽为同一疾病,但论治自当根据不同病机个性分别确立不同的治法,予以不同的方药,即“同病异治”之旨,又可称为“分型论治”,其实质就是如何分析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病机,从而“随证治之”,药随证变。如张仲景治呕吐,分别以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中化饮,针对饮邪致呕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温阳补虚,针对虚寒呕逆证。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以治中焦寒热错杂导致呕吐;大黄甘草汤泻下实热消除实热内蕴作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少阳枢机不利致呕等,其治法、方药大有不同,却殊途同归,皆以治呕收功。这种同一疾病因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