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康峥

授课班级:初一(8)(10)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

划分方法,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能根据具体的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找到事物的具体位

置,能根据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纬网说出事物的经纬度。

3、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以及五带的划分。

二、能力目标:

1、能利用经纬网说明事物的相对位置,能判断经纬网地图。在探

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2、能够利用经纬网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社会,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

间印象,对地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征和排列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各种自然因素,那么地球那么大, 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

到地球的全貌呢?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每次推出一个新的楼盘,都会在售楼处摆出楼的模型,供人观看挑选,还有我们军事上,经常用到模拟沙盘,同样的,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叫做什么?

学生: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一、纬线和纬度

老师:我们的地球仪是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地球发明的,但是我们拿到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相机,我们必须知道它每个按钮的功能、位置,才能争取的使用它,我们的地球仪也是一样,不了解它的构造,那也是一头雾水的,下面大家就来看一下,地球仪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大洲、大洋、回归线等等

老师:好的,看到地球仪我们首先看到了上面有很多条线,还有南极和北极,我们在转动地球仪的时候发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就是地

轴。大家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地轴并不是竖立的,而是倾斜的,所以我们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也是倾斜着转动的?这个倾斜的度数是多少呢?是

23、5度,大家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是倾斜的吗?

老师: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至今约46亿年,大约在它形成后l亿年的时候,一颗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地轴倾斜。由于原始一地球尚无厚厚的大气层予以保护,l这颗小行星非常快的速度猛烈撞击地球。幸亏当时地球上还不存在任何生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失也有得,

就因为这飞来的“横祸”,才使地球从此有了比其它星球更适合生一物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

老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其他几条线具体是什么.

老师:(展示纬线图例)首先我们来看地球仪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这些线,都叫做纬线,大家带着以下的几个问题观察纬线有什么特点?

1、纬线它是什么形状的?

2、每一条纬线是否长度相等?

3、它所指示的方向是什么?

4、南纬和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来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

老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吗?因为在地球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线的,在地球仪上标注经线是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就像我们国家之间的分

界线,自然界是没有给我们设定好的,这些都是我们为了明确界限而自己设定的。

老师:好的,通过大家的仔细观察,我们这几个问题都找出了答案。纬线的形状是一圈一圈的圆。纬线的长度在半球之内是不相等的,南北半球各有相等长度的纬线。纬线所指示的方向是东西。南北纬的划分是以赤道为分界的。

老师:我们每一条纬线度数的由来不是乱来的,都是根据每一个纬线圈与地球表面的切点,这个点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的夹角度数就是我们纬线的度数。

纬线一圈圈缩小,这条线与赤道的夹角越来越大,最后就形成南北两极的极点,这时它与赤道的夹角就是90度了。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各划

分出90°,赤道以南称南纬,是南半球,用“South” 的“S” 表示;

赤道以北称北纬,是北半球,用“North” 的“N”表示。最短的纬线是

南北两极点,是两个点圈,也就是90°N和90°S。

老师:关于经纬线的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看下面这张图,说一说,我们地球上中、高、低纬是怎么划分的?

学生:回答

师生归纳:

老师:和纬线有关的划分还有很多,记不记得我们在学习气候的时候,老师给你们说过我们地球根据得到太阳热量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几个温度带都有哪些,看看它是以什么纬度来划分的?

学生:回答

师生归纳:

二、经线和经度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观察中,除了纬线,还有经线,下面我们来对经线作进一步的探究。同样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问题:

1、经线是什么形状的?

2、所有的经线长度相同吗?

3、经线与南北两极有什么样的关系,与纬线有什么样的关系?

4、经线所指示的方向是什么?

同学:回答

老师:所有的经线都是相等的;所有经线向北汇集为北极点,向南汇集为南极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知道经线的这些特征,从而知道了经线就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老师:我们知道带我们平面图上,一个圆的度数是360度,在我们的地球仪上,我们通常把地球的度数分为两个半圆,左面的总度数是180度,同样的,右面的总度数自然也是180度。那么分界在哪里呢?我们人为地也给它规定了0度经线的位置,也叫本初子午线。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用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称为本初子午线。由它往东为东经,由它往西为西经。东半球表示的代号是E(East)西经表示的代号W (West).

老师:虽然我们东西经的划分是以这条0度经线划分的,但是我们划分东西半球并不是以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划分的,而是把西经20。W和160。E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我们先在世界地图上找到这两条线,想想看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麻烦的用这两条线而不用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作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同学:讨论并回答

老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经过了很多大洲和国家,而西经20。W和160。E所构成的经线圈则很少穿越大陆,这样划分更有利于人

们的生活。

[使用地球仪]

一、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老师:我们知道了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也知道了不同半球的代号,那么给我们一个坐标,我们就可以在地球仪上或者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判断它属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接下来,大家在下面这附图上写出这三个点的地理位置,并用坐标表示出来:

A:15。W,30。N B: 30。E,15。S C: 30。E,30。N

老师:大家学会了用代号表示地理坐标,那么下一步我们就来通过地理位置坐标判断它是什么半球,打开课本P54页,完成上面的练习。

教师归纳总结

二、利用经纬网地图确定事物的方向

老师:我们知道了经纬网上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纬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事物的方向和位置。(通过视频展示)

(在南极点的位置,每个方向都是北方,同样的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是南方)老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54页左下角的练习

教师讲解并给出正确答案

三、利用经纬网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

老师:利用经纬网,还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我们以中国为例。根据所学的内容,请你描述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1)中国的半球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的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温度带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最西端的经度为_________,最东段的经度为________。

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来计算,中国最东端与最西端时间相差几小时?

教师归纳总结

小结:

作业:练习册34-35页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一、观察地球仪

二、使用地球仪

1、观察地球仪

2、经线和经度

、纬线和纬度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五带的划分

1、经纬网确定方位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最新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精品文档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是将“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习,初步建立了地球仪的一些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是很强。立体图象的想象,对初一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至于虚拟的立体图象,就难上加难。为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我的方法是变抽象为具体:一是利用情景引入;二是做小组活动;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目标 l.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课堂中共同观察、相互交流,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3.使学生了解南北极、地轴、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学会使用地球仪。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思路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地球仪,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地球仪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既落实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紧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球仪来确定位置。最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使用地球仪,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知 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七、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

巴斯德的实验 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成功的前提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 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 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 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 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 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 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 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 蝇蛆,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 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 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是从哪儿来 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 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 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 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 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 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进行 学习。 自主学习(一)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 了如下实验: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 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 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 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 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 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 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 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 加热后冷却的空气,由于 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 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 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 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 结合图示中的 实验条件,分 析该实验的变 量是否唯一。 阅读巴斯德实 验的经过,组

初中生物《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入神秘的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提供一段动物运动的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属于哪一类动物?如何运动?生活的环境是哪? 学生分析回答后引出课题(板书动物的运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运动的意义。既简洁明快,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三个板块来学习相关内容: 第一站:运动的方式——我们看 1、出示一组“鱼儿游泳,雄鹰翱翔,狼奔跑等”图片。 2、小组讨论:(1)各图片中的动物属于哪一类?(2)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么样的? (3)分析它们的生活环境。 小组内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拓展视野。 第二站:运动的基础——我们做 此板块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既突破重、难点内容,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我运动,我健康,我是全运小明星”,全体学生自己伸伸胳膊,探究思考“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完成?”,结合到学案预习,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拓展小知识:人体总共206 块骨;让学生在血案的易错字专区写一写:骨骼、骨连结 2、骨连结的三种形式: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根据学生

预习情况举例说明骨连结的三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着做一下即时练习题。 探究活动二:观察关节的结构 教师展示人体的主要关节,引出关节的结构,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总结关节的特点。 结合学案向学生补充关节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讨论交流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注意让学生在错字专区写一写:韧带、关节囊向学生展示骨骼肌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骨骼肌的组成并回顾动物体的机构层次,总结骨骼肌所属的结构层次。 紧跟着即时练习,强调骨骼肌是附着在至少两块骨上。 第三站:运动的实现—体会 首先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实现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分别体会屈肘和伸肘以及提重物和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 注意在错字专区写一写:肱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深入探究:上体育课时做准备活动、运动伤害等,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生活时应怎么注意避免运动伤害。 最后让学生做一下课堂检测。

1.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 地球仪上看世界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2.认识地球仪,激发了解地球的兴趣。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知道五带的形成与太阳的光照有关。 4.从地球仪上了解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教学难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收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2.认识地球仪,激发了解地球的兴趣。 教学难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以及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地球,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特征 1.师:同学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熟悉吗? 我们现在就来个—“我生活的星球”现场知识竞赛,看看谁最熟悉。准备好了吗? 2.知识竞赛(出示课件:“我生活的星球”知识竞赛) (1)我们生活的星球名叫……?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地球”文字与图片) (2)地球的形状是……?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球体”文字) (3)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体积……?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庞大”文字) (4)地球上海水与陆地的面积哪个大? 预设答案,(点击课件出示“海水>陆地”文字) 3.小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点击课件出示“行星”文字),是个

不断运动的球体。地球拥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从地球的表面到中心约有6300千米,沿地球的赤道绕一圈约4万千米。地球是目前所知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活动二感知人们认识地球的过程 1.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如一把张开的伞,地是平的,像一盘展开的棋盘。(点击课件出示图片:天盖说) 2.今天的我们早就知道地球是球体,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能帮助他吗? 预设答案:因为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实在太大了,所以让人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点击课件出示“庞大”文字) (1)其实,今天我们能这么轻易地认知到地球的形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而前人的研究也是有过程的。 (2)那么前人研究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怎样的?教科书上有这方面具体的介绍,我们也来做个研究,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 (3)两位同学一组,讨论研究。 ①(点击课件出示: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月食现象,确信地球是圆的,并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成为世界上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人。 ②(点击课件出示:西班牙—麦哲伦)1519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西班牙船队一路向西行驶,1522年9月,船队回到了西班牙。这次环球航行向世人证明,地球是球体。 ③(点击课件出示:苏联—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载人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加加林欣喜地感叹原来是一个蔚蓝色的大球。 (5)小结:科学家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 课件出示:研究计算 环球航行 太空观察证明 今天的你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 活动三认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1.地球虽然体积庞大,但是在不断运动,这颗行星如何运行? 三人一组自由组合现场模拟。(太阳、地球、月球)

七年级生物上册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新版济南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像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像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在医院里,一医生正在询问一名全身过敏的学生的最近几天的饮食。创设问题情境:全身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高见:可能是吃鱼的原因,可能是吃蟹子的缘故……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追问:试着回忆一下其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4.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科学探究的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生物学上的疑难问题;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程显现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实物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小碗肉汤,请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肉汤或者观察肉汤后,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2.问题筛选:提倡学生就肉汤的特征提出问题,并确认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问题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以后对生活的关注。假设的确定 (二)作出假设 让学生分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做出大胆的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结果中,选择一种设计。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形成的等。 (三)制定计划 1.方案设计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原理? (2)试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写出试验步骤。 (3)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4)实验中遇到意外的事故如何处理? (5)试验过程中小组人员的分工如何? 教师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提前在屏幕上打出很多实验仪器的实物照片,供学生选择。 2.用实物展示台交流各组的计划:就其中可操作性强、材料廉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巴斯德实验的课件:告知学生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播放影视片断,简单介绍巴斯德。 4.投影巴斯德实验的问题讨论: (1)根据老师所出示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假设与科学巨匠相比,若问题相近,可以让学生触摸到科学的真实,为以后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若有不同,更能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测,进而培养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勇于反思的科学素质。 (四)实施计划

人教版社会七年级上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综合探究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 (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b5E2RGbCAP 师:地球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之一。因为它是模仿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plEanqFDPw 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有没有人再补充一些? 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365天。 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很多。 师: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间大约是24小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才有昼 夜更替。公转一周大约是365天。我们所说的自转、公转的时间是大约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有关资料,了解更为精确的时间是多少。DXDiTa9E3d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方向,那么使用地球仪时该怎样旋转? 生:自西向东转。 (边讲边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观察地球仪,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来领取地球仪。给同学们5 分钟的时间,各组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比赛看哪组同学观察到的东西多。RTCrpUDGiT (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观察。) 师:时间到,哪组同学先展示你们的成果?其他组同学看他们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 生(二组):我们查到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亚洲最大,大洋州最小,太平洋最大5PCzVD7HxA 生(一组):我们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 万万多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一万四千平方千米,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多千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 千米,子午线周长约四十万千米。jLBHrnAILg 生(二组):我们还观察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海峡、国家…… 生:我们还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经纬线。 师:地球仪像一本内容丰富的大字典,从中可以查到许多知识,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暂停一下,和老师一起分析观察的结果。根据观察的结果,老师发现二组的同学善于比较,一组的同学们则善于利用数据说明问题,现在各组自己总结与其他组相比,你们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xHAQX74J0X 生: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区别大小,对具体数据观察记录不详细,不认真。 生:我们也注意到大小的不同,但被别的组说了,我们就把别组忽略的数据当作重点…… 师:同学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将来的学习中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有些同学说自己的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实际上不是同学们观察不认真,而是有的地球仪上没有标明具体的数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据并通过比较说明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结果,如果有什么问题或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LDAYtRyKfE 生:北回归线是怎么回事? 师:请同学们利用地球仪找到这条线,谁能谈谈和这条线有关的知识? 生:在赤道以北。 师:在赤道以南还有一条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赤道的距离相等。 生:是一条虚线,绕地球一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地球仪上绕地球一周的线很多,请同学们再观察地球仪,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秀教案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②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象片断;巴斯德的生平资料;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主要知识的提问 习进行了铺垫。问题。我们看一看,巴斯德探究的

过渡: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 1.巴斯德用了哪些实验装置,设计了几组实验? 2.这几组实验装置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实验成功了,巴斯德据

分为几个步骤?探 有哪些方式? 从而学会在新知

1-8.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巴斯德实验 观察发现肉汤变酸 ↓ 为什么肉汤会变酸→提出问题 ↓ 认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作出假设 ↓ 实验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 确实是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观察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上课开始,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一学生全身过敏,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作出猜测,并试图查出原因。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感性认识,又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实验中学李秀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纬度带与五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性;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地球仪确定中国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位置。 3.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2.讲解法3.讨论法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 师: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周要走801天,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为了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地球,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答:使用地球仪。 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模仿地球而制作的地球模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一)观察地球仪 1.教师展示地球仪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

提问: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什么? (地轴、北极、南极、大洲、大洋、国家、经纬线、山脉、河流等) (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它交地表于南北两个极点;北极是地面最北点,南极是地面的最南点。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表面纵横交错的弧线,以及地球仪的主体颜色。 (3)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在广阔的海洋上有一些重要的航线,在陆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国家城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所在的大洲。 (4)引导学生发现地球仪上的山脉和河流,然后让学生找到长江和黄河。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经线:不同的经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南极、北极有着怎样的关系? 东经和西经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经度是怎样排列的? 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纬线:不同的纬线相比较,它们的长度相同吗? 经线与纬线有怎样的关系? 北纬与南纬是以哪条线为起点划分的? 地球仪上的纬度是怎样排列的? 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然后总结完成下列表格:

《第三节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重温“巴斯德实验”,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程式化;讲解比较浅显,却是后面深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学情分析 巴斯德实验体现了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着固定的模式要遵循;分别是就生活中的某些值得探究的现象提出问题,在提出可检验性的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可行的计划,然后实施计划,再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最后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整个过程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记住不难,但能做到理解运用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这部分学不好将对后续探究性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将“巴斯德实验”讲透,对于学生而言则应努力理解“巴斯德实验”的全过程,进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创新支点 以重温“巴斯德实验”的全过程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分析“巴斯德实验”时,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巴斯德实验成功的关键。还要引导学生认识不是每个探究活动都刻意追求六个环节,而是要把握总体原则,遵循探究的基本过程,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突出侧重,避免程式化。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3、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4、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巴斯德实验的分析与讨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Biology is a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to explo re life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总结出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1)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2)整理、选择信息并与别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能够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科学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自然学科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的科学”一节内容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和一些相关文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选择和学习;鼓励小组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鼓励并培养小组间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三阶段活动: ①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在课下亲自搜集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 ②以小组的形式汇总、整理、选择信息,了解2~3位生物学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就及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事情。 ③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及学生对生物学家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总结。 2.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① 本节课前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搜集你佩服的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要能说明科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值得你钦佩的方面,整理成5分钟以内的小组发言稿。 ② 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长要做好小组内工作的分工(搜集信息、汇总整理记录信息、小组汇报)和记录,在本堂交流课前汇总组员的信息,并与组员共同选出2~3名生物学家的故事准备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③ 教师提前3天时间布置此项活动,并为家里不能上网的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室和某些相关书籍,如《图形科普》《牛顿科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呢?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结】好,让我们先登上太空,去看看地球。 【播放】影片《从太空看地球》。 【承转】是的,在太空中看地球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察设备是无法看清楚的,还是让我们看地球仪吧! 【叙述】地球仪不是真实的地球,它是人们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同学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仔细,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然后大家来讨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案

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康峥 授课班级:初一(8)(10)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 划分方法,掌握有关地球仪的基本常识。 2、能根据具体的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找到事物的具体位 置,能根据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纬网说出事物的经纬度。 3、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以及五带的划分。 二、能力目标: 1、能利用经纬网说明事物的相对位置,能判断经纬网地图。在探 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认识地球仪,进而认识地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2、能够利用经纬网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和了解地球仪是认识社会,认识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平面的地图印象转化为立体的空 间印象,对地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征和排列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讨论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各种自然因素,那么地球那么大, 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看

到地球的全貌呢?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每次推出一个新的楼盘,都会在售楼处摆出楼的模型,供人观看挑选,还有我们军事上,经常用到模拟沙盘,同样的,为了更方便地观察地球,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的模型叫做什么? 学生: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一、纬线和纬度 老师:我们的地球仪是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地球发明的,但是我们拿到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相机,我们必须知道它每个按钮的功能、位置,才能争取的使用它,我们的地球仪也是一样,不了解它的构造,那也是一头雾水的,下面大家就来看一下,地球仪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大洲、大洋、回归线等等 老师:好的,看到地球仪我们首先看到了上面有很多条线,还有南极和北极,我们在转动地球仪的时候发现地球仪是绕着一根轴在转动,这根轴就是地 轴。大家可以观察到,我们的地轴并不是竖立的,而是倾斜的,所以我们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也是倾斜着转动的?这个倾斜的度数是多少呢?是 23、5度,大家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是倾斜的吗? 老师:有科学家认为地球形成至今约46亿年,大约在它形成后l亿年的时候,一颗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地轴倾斜。由于原始一地球尚无厚厚的大气层予以保护,l这颗小行星非常快的速度猛烈撞击地球。幸亏当时地球上还不存在任何生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世上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失也有得, 就因为这飞来的“横祸”,才使地球从此有了比其它星球更适合生一物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 老师: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其他几条线具体是什么. 老师:(展示纬线图例)首先我们来看地球仪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这些线,都叫做纬线,大家带着以下的几个问题观察纬线有什么特点? 1、纬线它是什么形状的? 2、每一条纬线是否长度相等? 3、它所指示的方向是什么? 4、南纬和北纬是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来划分的呢? 学生:回答 老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地球仪上吗?因为在地球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线的,在地球仪上标注经线是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就像我们国家之间的分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了解了世界及中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之后,着重借助继地图之后的又一个地理学习工具──地球仪。将前面所学的“平面的”知识摆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加以深化。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乃至于为终身学习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类型,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采用如下策略:(1)体现探究式特点,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2)强调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采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并描述一下四大洋、五大洲的相对位置。 学生回答。 【承转】看来大洲、大洋尽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不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2.docx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屮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李方法及李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徼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増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歩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徳“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 在生物圈的哪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 件? 3 ?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 行思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

创设 情境 激趣 导入(3分钟)较高时,我们吃剩的饭菜放置时间久 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 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 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 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 就已经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 的,并且在此Z前人们普遍相信一种 所谓的“口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 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 的,如:腐尸生蝇蛆,包括17世纪的 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 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 不相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 是从哪儿來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 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论呢?带着 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 能会变质了(变酸 T)o 生2:食物中可能滋 生了大量微生物,导 致食物变质。 学生对使食物 变质的微生物的来源 产生兴趣,有强烈探 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说”与学生 当前的认知矛盾激发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 解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 本节主要内容。 闱绕目标进行学习。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认识生命现象 1.1.3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教学目标 1、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3、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4.、巴斯德实验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1.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 四、教学难点 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我们吃剩的饭菜若不放进冰箱内,时间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吃剩菜前,一般怎么做?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放置时间长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你的猜想是对的,早在150年前,人们已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那么,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从哪儿来的?你知道吗? 这只是你的猜想,我们如何证明你猜想是对的呢? 通过探究实验、查找证据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研究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方法还有哪些?探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二)讲授新课 探究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阅读教材10——11页文字资料,思考: 1、巴斯德的曲颈瓶妙在何处? 2、探究的基本步骤? 探究二:探究的常用方法 阅读教材11——13页文字资料,思考: 1、生物学中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哪些? (三)知识运用 1.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 2.为了解某种激素对小龙虾行为反应的影响,下列有关操作不恰当的是() A.将小龙虾按性别分成两组,雄性组注射该激素,雌性组作为对照 B.将小龙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两组的性别比例大致相同 C.实验组注射适量该激素溶液,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D.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下饲养 (四)归纳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